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中国外贸强国之路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中国外贸强国之路

发布时间: 2023-06-11 16:09:05

1、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经历了形成发展与改革创新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
二、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原有外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国60年对外贸易的伟大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六十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2、对外贸易战略有哪些,中国现阶段适合哪种战略,理由是什么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情况
建国至今,我国对外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转变,1949年开始主张闭关自守战略,1972年主张进口替代战略,1978年主张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并存,1994年主张出口导向战略,2005年主张完全开放战略。

2010年,商务部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阶段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即2020年之前,巩固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并不断向贸易强国奋进;2030年前后基本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这份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决心与策略,并指出了相对应的政策;2010年,“第二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提出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经济高度发达,二是参与国际分工,三是拥有大规模货物贸易,四是对外开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六是服务产品的贸易额占有较高比重。

此外,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综述中,有两个值得重视的高潮阶段,一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大范围开启对中国外贸造成了较大影响。当时的外贸战略研究多围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如耿丽萍于2008年提出调整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急迫性,张连成于2009年探讨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如何选择,刘芳于2010年指出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苏汾于2010年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大国效益的影响等;二是在2013年美欧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开始之后,中国地区主义的大范围开启又再次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翁爱云于2013年强调要实施自由贸易战略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前提条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独立主权,胡鞍钢于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个能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互利共赢的战略。

二、英美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及对中国启发

随着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外贸发展愈加迅速,现阶段几乎已经成为了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渠道。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战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与美国。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对外贸易战略对于中国转变外贸发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英国对外贸易战略回顾

两百多年前,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航海时代随之开启,此时欧洲开始流行重商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在当时发表。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英国在制定外贸战略时更加重视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贸易,并且通过外贸管制对外贸活动进行控制。英国渔业与航运业逐渐成为其后备海军力量,殖民地成为了宗主国的资源被不断剥削。当时的英国对外贸易战略不仅将重商主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是全面启用军事力量对外贸进行护航。英国逐步稳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预示着其将全面开展自由贸易战略,将自由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国富论》中强调了经济与贸易的自由,亚当·斯密虽然并不支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却从未对军事力量保护外贸的行为作出否定。他认为,保护社会安全,防止其他独立社会的入侵与暴力,是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如果有必要,就必须依靠武力手段进行。由此可见,英国之所以成为了海上霸主,并进一步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离不开其军事力量给予外贸战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国对外贸易战略回顾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美国建国初期制定了相关外贸政策,他认为美国属于年轻国家,无法直接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制造业国家竞争,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观点,主张进口关税的实施与原材料出口的限制,并且出口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补贴与赞助。虽然当时美国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美国式贸易保护战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该保护战略仅针对英国等老牌制造业国家,而在面对美洲国家时更体现出自由贸易战略,这一行为带有浓重的门罗主义色彩,将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视与美洲国家的合作,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其二,在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重视“区域合作”与“进口替代”,这一特点并非取决于其经济情况,而是受到美国的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影响;其三,重视军事力量与法律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英国相同,汉密尔顿十分看重美国的海军和商船队。但是同时,他主张利用法律力量为外贸战略保驾护航。汉密尔顿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岛及周围海域展示美国海军力量。虽然最后,这一想法并不是由汉密尔顿亲自完成,但是这些思想仍旧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美国的外贸战略造成影响,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战略。美国的外贸战略与外交战略都将军事力量与法律力量并重,这不仅是美国的进步,同时也值得作为中国外贸战略的参考依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城市、人才、工业、农业等都被摧毁,美国几乎在一瞬间成为了超级大国。之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极为快速,不仅将外贸战略范围扩大,同时还彻底转换为自由贸易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在军事方面对西欧进行控制,利用国际货币基金会与世界贸易组织在金融方面对世界经济进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建立都将美元作为中心。美国不仅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国家,也是在世界贸易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在许多领域美国都主张“自由贸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与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美国又会主张“保护主义”。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两个较大的特点:一是转移自己主导的部分产业及控制产业两端。受到产业升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美国为继续维护自由贸易战略,主动放弃了电视制造、锅碗瓢盆、衣裤鞋帽等产业,并将其转移到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从中可以发现,美国放弃的主要是制造业,但是对于农业、能源、资源及高科技等产业,美国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将产业两端控制好,即使某些产业需要转移,美国仍旧可以控制整个产业链条;二是高度重视利率、汇率等金融手段的运用。美国在1992年采用汇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贸易竞争力,在1998年继续采用金融手段控制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在2008年再次采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将美国次按危机转化为欧洲经济危机。

三、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及政策建议

(一)新外贸战略内涵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出口导向型战略延续时间较长,给中国后续经济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虽然由于受到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整体经济较为繁荣,但是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在不断调整与改善贸易条件的过程中,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确定目标。中国外贸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国强民富”,即外贸不仅要促使“国强”,还要惠及到中华13亿人民,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使“国强”与“民富”都实现,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其二,选择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若各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繁荣时期,则贸易战略会具有较强的自由性,若处于衰退时期或萧条时期,则贸易战略会具有较强的保护性。由于中国属于生产大国,并且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作用,中国经济离不开全球经济,全球经济也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加速发展。因此,中国应侧重于自由贸易战略,在充分发挥WTO规则的基础上,反对利用环保、低碳等绿色旗帜实施保护贸易行为;其三,选择手段。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大国在外贸战略上都会选择自由贸易战略,即使一开始会由于条件限制选择贸易保护战略,但是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还是会转变为自由贸易。中国外贸发展在转变策略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将金融力量与法律力量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与外贸情况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有关部门应摒弃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合理政策,并进行市场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导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需对相关产业给予足够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例如美国的硅谷与意大利以机械生产闻名的摩德纳,在初始阶段由于缺乏政府主导而表现出一定的混乱状态,经政府引导后恢复积极发展。此外,还应从多方入手进行协调,使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求同存异,达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视跨国公司的强大作用,并同时发挥金融作用,通过调控人民币汇率及相关工具,将外贸战略从根本上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应对银行及其他资本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投资所获得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对实力强大跨国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其在国内积极进行投资活动,以便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再次,要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营造有利于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可通过不断落实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延长贸易产业链,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并不局限于少数沿海地区,而将其与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改革相结合,讲传统的加工贸易产业向内陆转移,使沿海地区更侧重于产品的优化升级。

最后,重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将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落实在技术、质量、品牌及服务等方面。时代的发展使高技术导向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实现技术革新与品牌创新将进一步促进贸易事业的发展、增大对外贸易量及经济效益。应通过加大对重要科技的研发、在环境科学、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方面积极应用新技术等策略,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性贸易对于中国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为一种干预贸易政策,在中国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贸易战略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调和性。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应结合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等实际情况,谨慎地选用局部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更多专业分析可参考相关专业报告:《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试述中国加入WTO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建国以来,中国各方面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这一方面主要归功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也依赖于世界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在世界经济技术日益一体化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重要的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1949-1978年对外经贸往来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代表中国人民表达了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愿望。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采取了封锁政策以及我国自己政策上的失误和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规模和力度都无法与今天相比。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解放区已经开展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经过摧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外贸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我国根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的协定。此后,1951-1955年,中苏两国又签订了10笔贷款协议,总金额达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为了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还与苏联、波兰共同投资创办了5个合资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那时,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
20世纪50年代期间,我国还为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进了同亚非国家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对港澳地区的供应,扩大了对港澳出口及经港澳转口贸易,开辟了反封锁、打破禁运的新战线;我国继1950年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后,又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和团结其他西方国家工商界及开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动我国同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贸易以至官方贸易。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经过努力,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日贸易由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20世纪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两国政府间贸易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发展对华贸易的热潮。到1965年,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纪60年代,中国利用西方国家银行的卖方信贷,以延期付款方式从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瑞典、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日本等国引进了65项先进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总金额(包括利息)为2.8亿美元。
虽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但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的对外贸易从1970年开始逐步好转。20世纪70年代前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并在正式建交前恢复了贸易关系。之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或使外交关系升格。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同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我们确定了"保持和扩大港澳、日本、新马市场,千方百计打开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场"的方针,到1973年冬,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已占我进出口贸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决定从国外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至1979年底,实际对外签约成交39.6亿美元,引进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纤、3套石油化工、3个火电站、43套综合采煤机组等大型成套设备,除单机付现汇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国家银行的卖方信贷,采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购。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5.52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6.38亿美元,其中出口97.45亿美元,进口108.93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也由建国初期的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到1957年后适应国民经济转入计划经济,形成了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管理和经营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对外贸易被看作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二)对外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对外援助是与我国的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内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大体说来,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援助可分为3个阶段:1950-1963年为初始阶段;1964-1970年为发展阶段;1971-1978年为急剧增长阶段。援助的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国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我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了880个成套项目。我国的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此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誉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进了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国援外专家和医疗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绩成为联系中国人民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友谊的纽带,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高度赞扬。

二、1978年后全方位开放的伟大成就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有层次、有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之中。回顾对外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在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仅有206.4亿美元,1986年达738.5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19年增长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的6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199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达14938亿美元,比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的总和还要多,年均增速为15.7%,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2年的第11位,并在保持5年后,1997年又跃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1979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1400多亿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结构明显优化。199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总额1826.97亿美元中工业制成品为1587.67亿美元,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历史性转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7年当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593.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2.5%,连续3年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
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对外贸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几十个发展到227个国家和地区,与传统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稳步推进,与新开拓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增强。

第二,利用外资迅速发展。
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3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经过1979-1986年的起步阶段、1987-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并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结构有较大改变,生产性项目及产品出口企业大幅增加,宾馆、旅游服务项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我国台湾厂商的投资开始进入祖国内地并迅速增加。
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发展。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发展。此外,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投资等也获得很大发展。
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48万家,合同外资金额达5211.64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开业23.57万家,总投资达7534.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029.87亿美元。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证券投资等其他形式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达1400多亿美元。1993-1997年,我国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列第2位。

第三,对外援助在调整与改革中不断发展。
1979-1990年,我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与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国由1978年底的66个增加到1990年的93个;将我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互利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代替经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
1991-1994年,围绕着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并与发展多双边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相结合,促进受援国和我国共同发展:调整援外结构,成套项目占60%,重点建设生产性项目,适当援建人员培训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也援建受援国有特殊需要、规模适当的个别社会公共建筑;大力推动我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生产性援助项目;设立多种形式援助专项资金;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及时的小额赠送;将一部分援外资金与联合国发展机构的资金相结合,开展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进一步调整、改革援外项目的管理体制。
1995年以来,为使有限的援外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我国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国家用援外经费贴息,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我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到1997年底,我国对外援助的国家累计达114个,援助成套项目1531个。

第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快速发展。
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大体经历了1976-1980年的起步阶段、1981-1986年的逐步发展阶段和1987年以来的稳步发展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共批准了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北非。经过创业之初的艰难开拓,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初步发展,在此期间,共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71项承包工程和44项劳务合作的合同,合同金额为2.3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
在逐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萎缩、条件苛刻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奋力开拓,取得了持续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的骨干队伍;业务量不断增加,6年间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3744份(其中承包合同2020份),合同金额为62.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31亿美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市场逐步扩大。
在稳步发展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迎来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营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逐步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7年,我国与181个国家和地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28442份(其中承包合同2085份、劳务合作合同25743份),金额已达113.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3.8亿美元。
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到199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近700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有27家中国企业,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71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82.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154万人次。

第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我国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使得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较大进展。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会议和亚欧会议,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亚太、亚欧经济技术合作。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亚欧会议并发表讲话,体现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同各国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立场,得到了亚太、亚欧地区及至全世界的病房关注和赞赏;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也不断加强,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良好国际环境

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如何建成贸易强国?

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傅自应:我今天的题目是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下面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外贸站在发展的新起点。那么怎么来认识和看待中国的对外贸易站在一个发展的新的起点上,我们首先可以从规模上来看,二十多年前,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在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才206亿美元,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全中国一个星期的对外贸易总量就超过200亿美元,今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要超过一万四千亿美元,所以从规模上看,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万四千亿美元,这么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中国对外贸易不仅规模大了,在全世界游兆弊的影响也大了,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全球的排位是第三位,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家也知道中国现在是一个IT产业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国的东莞是一个重要的IT的生产基地,有人说如果中国的东莞、中国的深圳或者中国香港的高速公路如果发现堵车现象的话,就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波动。

傅自应:中国外贸站在怎样的新起点?

傅自应: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站到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还可以从它的经营主体的变化来观察到这个问题,二十多年前,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仅仅只有八家,并且这八家都是国有企业,那么今天完全不一样了,中国现在有超过四十万家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对外贸易,并且这四十多万家企业遍布我们各个地区,涉及各个产业和各个领域,二十六年前,中国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他们从事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呢?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赚取外汇,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今天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也好,他们从事和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好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前不久,我去了一下中国江西的南部,赣南地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革命老区,是一片红土地,我们在那个红土地上,一片红土地的丘陵地区,通过利用外资,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皮鞋厂,专门出口美国市场,女装皮鞋,这个工厂现在有八千六百多个职工,就地招收的农民工,每年可以出口一千万双女装的皮鞋,大概可以创汇一亿美元,神族到了这个工厂以后我就和当地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我就问了一个问题,我说这个厂对你们当地来说意味着什么,它能给你们带来什么东西?当地的有关负责同志就说,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一片红土地,交通是闭塞的,经济是落后的,在二十多年前我们这里没有外资,虽然有零零星星的小型的对外贸易,但是都是外贸的供货单位,但是供货的主要品种是什么呢,就是活大猪, 他说今天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一千万双女装皮鞋,意味着什么,他说可以给我创造八千六百个就业岗位,使我附近的八千六百个农民,农民工可以在自己的红土地上就业,不需要到广东深圳打工去了,他说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这个厂,每天猜裂可以消费,吃掉我们当地的六头大猪,每天可以吃掉一万斤粮食,他说由于有了这个厂,由于有了一千万女装皮鞋的出口,所以当地的就业、当地的农民家庭的脱贫致富,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有直接效益的,他说还不排除以后要增加的税收带来的相关的运输等服务贸易,这就是那个地方今天外贸发展站在的新起点。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现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了一万四千亿美元,对于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三个百分点,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中国今天年出口额有了一万四千亿美元的规模了,所以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是八千多万个,由于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发展规模,所以我们国家的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我们今年的外汇储备要超过八千亿美元。

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还可以从我们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26年前,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主要商品是什么呢?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和资源性的产品,而今天中国出口的产品9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箱包、玩具、电视机DVD和微波炉等一些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26年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伙伴就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一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近洋贸易的港澳地区,那么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230个国家和地区,并且美国日本和欧盟,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傅自应:中国外贸站在怎样的新起点?

傅自应:说中国的外贸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还可以从它的外部的软的贸易环境的改善来看这个问题。由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我们自己外部的贸易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改善,我们还可以通过多边的机制参加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影响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比如说这次世界贸易组织的香港部长会议,中国就可以充分利用影响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道就发展的议题来充分的阐述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说中国的对外贸易今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还可以从支撑中国外贸发展的一些基础设施发生的变化来予以观察,一万四千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量需要中国庞大的港口运输条件来支撑,二十多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当时用于对外贸易的港口只有少数的几个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简称为广大上青天,就是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和天津,就有五个口岸城市有专门的外贸港口和码头。

但是应该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外贸发展的硬件,特别是港口的运输条件是很差的,可能中年以上的,岁数稍微大点的一些同志都知道,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有一个现代京剧,样板戏,京剧的名字叫《海港》,这个京剧就是描述当年在那么一个特点的环境下,中国人民怎么来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外贸,给中国人民涨志气,讲的就是说由于我们港口条件太差,码头的吞吐能力太差,造成了许多外国的远洋货轮在中国的港口压港的现象,码头工人和海港的工人日以继夜,肩扛手提来装卸那些对外贸易的物资,样板戏讲的就是抢运的粮食,把粮食运到国外去,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我们海港工人的春天的干劲,也说明我们对外贸易的硬件基础设施是比较差的,今天是什么样呢,通过二十多年的建设,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中国的港口的吞吐量已经达到了41.7亿吨,上海和深圳,已经位居全球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集装箱港口,特别是前不久上海的小洋港建设完工以后,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将会进一步的提升,说中国的对外贸易站在了发展的新的起点上

傅自应: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傅自应:下面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第一个表现就是规模与效益的不对称,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对于我们来说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它的效益并不是很高,2004年,我们中国出口了五十九亿双鞋,相当于中国人为除中国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做了一双以上的鞋,中国的鞋在贸易比例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但是平均的单价只有2.5美元一双鞋,这个价位、这个价格水平是什么概念呢?只有意大利鞋的平均价位的十分之一,还有比如说服装,中国是全世界服装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家之一,2004年,中国出口了一百八十九亿件服装,为除中国人以外的世界其他的人,每人出口了将近三件半衣服,它的平均单价呢,只有每件3.5元。

还有中国出口的DVD去年是1.3亿台,但是平均的单价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这是讲的出口商品,那么从进口商品来看,有一些进口商品我们是世界上的大买家,但是我们对于进口价格的议价能力不强,在进口定价上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比如说我国铁矿砂、铜的进口量分别占到了世界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但是由于我们缺乏价格的话语权,所以近几年来这些物质的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2004年的铁矿砂进口价格就上涨了86%。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自主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比如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皮革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都在全球占到了第一位,但是它的国际竞争力仅分列为第十二位三十位和十三位。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也就是说明我们出口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首先就是我们一些传统的出口商品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刚才讲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VD生产国和出国,但是在DVD的57项关键的技术中,我们自己掌握的仅有九项,我们又是电视机的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但是在电视机的40项专利中,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品的仅仅有18项,并且这18项都还是一些非核心的技术,缺乏出口竞争力。

第二个表现就是我们很多出口产品缺乏自主的品牌,据统计,现在我们出口的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不到10%,现在大家在国外旅行,到处都可以看见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很少有中国自己品牌的商品由中国制造在国外销售,你看很多很多的服装,产自于中国,但是是人家的商标,人家的品牌。

出口竞争力不强的第三个表现就是缺乏自主的国家的营销网络。由于目前我们的出口大多数是订单贸易,缺乏自己的国际营销的网络和销售的终端,那么与最终的客户的直接联系往往被一些国外的贸易中间商所割断,那么大部分的贸易利益被中间商拿走,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三,就是环境和资源难以支撑,大家知道中国的发展,目前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家知道,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那么我国的人均的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且还有许多的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人均的矿产资源,资源量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58%,在全世界排在第53位,所以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同样,中国作为出口大国,作为贸易大国,也给我们自己的环境和资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5、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

原因:1.中国政府实行政策性贬值与出口创汇政策,推动中国外贸出口。
2.国内内需不足,从而转向出口。
3.改革开放,走出去和走进来战略,积极拥抱世界(实行市场经济,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改革)
4.由政府投资拉到型的经济高速增长,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问题:1.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出口企业不堪重负。(引发倒闭与就业问题)
2.对外依存度较高,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3.金融体系与法律体系不健全,商业道德与信托责任缺乏,招商引资环境恶化。
4.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劳工贫困,人口老龄化,城乡二元经济,贫富差距大,社会成本较高,从而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5.外资企业积极占领中国市场,兼并中国民族企业,存在潜在危机。
5.产业低端,缺少民族品牌,缺乏核心技术。
6.产业分工上,处于低端,没有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