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外贸引进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加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内美好生活的需要。
2.有利于国内容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促进创新发展。
3.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强竞争力,培养新优势,发展新业态。
2、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是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意义是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1、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延续社会再生产。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2、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扩展资料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3、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因国家而异,对大部分国家来说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得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不至于有的资源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但同时,国际贸易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而且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在一起,从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出现贸易顺差预示着增加外汇储备.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而顺差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更深层次影响在于,将加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冲击,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产品结构。然而,若因进口增速过高而造成国际收支平衡的严重逆向转变,则会引发人民币汇价对外贬值、资金外逃、国内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密切关注进口数量、特别是进口结构发展变化动向,趋利避害,使进口贸易发展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4、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00-200字左右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过去和现在对外贸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然后描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息息相关,并且用数据说明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7329709.htm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概述与发展历程
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与现代的对外贸易
我国对外贸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显示自己贤明德威而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交往关系。现代的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国与国、国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往关系。她与古代的对外贸易不同,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目的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始于秦朝而兴于汉代繁荣于唐朝发展于明朝暗淡于清朝。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形成了,其对外贸易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访问、观光、经商的人从世界各国纷纷来华,不但陆上贸易有所发展,而且海上贸易尤其兴旺。宋朝时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以鼓励海外贸易,那时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十分繁荣。明朝时,因郑和下西洋而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但是盛极必衰在清朝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我国近代的对外贸易
1840年鸦片战争强迫打开我国国门,清政府与侵略国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
(3)我国当代的对外贸易
当代我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主要受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有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被作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转变并积极与国际经济贸易交往通行规则接轨的基本路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一直保持着持续而高速的增长,从1978到2004年,我对外贸易额全球排名有着质的飞越从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经济发展取得的进步十分明显,GDP从1978年的千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万亿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断提升。
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从百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百分之十几。我国的外贸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不论是量还是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我国不仅单边贸易在增加,双边贸易更是迅速发展突波千亿美元大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还是在不断的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对外贸易的增长而对外贸易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为她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1978年~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长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个百分点:进口年平均增长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货物贸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长,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期间取得,这既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证实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对支撑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出口、降低国内需求萎缩压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2.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时间处于经济短缺状态,为了“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才会有对外贸易,而且规模很小,又以进口为主,因此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也无法显现。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不论从国民的意识还是行动它都被列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迅速扩张的出口贸易规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贡献度不断提高。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1979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9%,货物出口额平均年增长率达17.2%,高出GDP7.3个百分点。自世贸组织以来,二者发展速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20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当GDP两倍,高达20.3%。
3.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和外汇储备
据统计,1991年~2010年,20年间我国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为72186.5亿元,出口退税额为47017.5亿元。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去出口退税后,国家财政从进出口环节中直接获得的税达到12518.4亿元。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储备极度短缺,1978年仅有1.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实施,90年后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了顺差时代。1990年~2010年,除个别年份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其中2008年高达近3000亿元。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0年,2.8万亿美元相当于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关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危机有着重要作用。 4.对外贸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对外贸易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就业机会被创造而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经济学理论认为,扩大出口会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扩大进口则有助于为外国提供就业机会。多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快速发展,顺差不断扩大,既为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就业途径,也部分抵消了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转移。
5.对外贸易使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尤其是我国成为世界首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的进口国和经济体后,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9.3%。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1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3.6%,远高于美国的6.7%。如果没有我国的贡献,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5%降至1.8%。从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数据我们可知,2000年~2009年,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发展速度。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国的进口量增长2.9%,对缓解市场需求萎缩压力、带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十分明显。
贸易壁垒是指来自国外的商品和劳务被本本国为保护本国经济而设置的人为限制。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来的是,我国的贸易壁垒事件发生频率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都被全球化的到来大大减少,贸易各国纷纷使用新式手段来保护本国经济,例如,反倾销、技术壁垒等。由于出口快速增长,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国,中国发生反倾销案子累计达800多起。同时我国的出口被美国用各种办法限制,不仅有一般的关税和配额,而且反倾销诉讼、技术与绿色壁垒、具有严格标准的动植物检疫等一些特别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劳动力已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
从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出现了。几年过去了,招工难迅速在全国经济增长核心带扩散。虽然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短期内使大批农民工被迫离岗返乡,但是随着经济持续走稳,企业却再次面临更严重的招工难。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大幅度提高工资抢人,而有些企业则因为雇佣不到足够的工人不敢接订单,形成产能闲置。对此,我国的劳动专家指出,招工难于我国人口红利趋于结束有直接关系。最后,在中国制造下的贸易顺差已不能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从1994年我国开始进入贸易顺差时期,迄今一直享有贸易顺差。但是过度的贸易顺差对内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净损失,资源的过度输出和消耗,对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成为贸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国制造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之,面对这么多的机遇,我国应该做好全面的促进工作: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绿色贸易之路。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的能力,降低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走可持续出口贸易之路。
(2)以创新为动力,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创新是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活的源泉,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3)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十分庞大的,我国现在是处于各国贸易链的最低环节,不仅获利少而且对环境伤害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
(4)协议与自主开放并举,开放方式多样。开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历史告诉我们开放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确保稳定持续发展。发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确保质量以便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6)优化结构,提升贸易产品知识含量。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识含量。
(7)加强国际竞争与和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平与发展是各国取得的共识,国际竞争是国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证。
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我国更应该积极面对取长补短,努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采取应对措施:
(1)加强区区域一体化建设,贸易壁垒会区域贸易自由性的特征下减少,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动。
(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益博弈加剧的规律性表现,也是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原则和维护买一权利的表现。
(3)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发展行业职业培训,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适用的人才;进一步开放教育领域,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资格认证。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营销能力。
(5)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绿色同行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国际贸易新市场。
(6)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建立健全全开放型经济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5、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有何积极作用?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贸出口已被公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我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建国以后近30年的长期低迷增长后,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初以来,我国已俨然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据商务部统计,仅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就高达42000亿美元。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拉动经返渣济增长,外贸出口已和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近30%;
(三)创造就业机会,与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达近亿人;
(四)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进口税收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5,成为仅次于国内增值税的第二大税源,国家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美元,提高了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内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90%。
四、但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的深层次拉动作用方面,与美、德、日等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深入把握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本质内涵,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五、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志:结构为先
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是一组相对概念:
1、既有量的基础,也有质的指标,同时量与质的指标也是相对的。
2、据此,我们认为贸易大国主要是从贸易数量方面考虑的,而贸易强国的地位主要是从贸易质量方面考虑的。
3、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志是以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为核心,包括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主体表现活跃、贸易内容不断丰富、贸易竞争力不断提高、贸易市场多元化等。
4、在进口方面更多的是进口一些资源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来满足本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出口方面,通过高技术含量、深加工产品的出腔世州口来延长产业内的链条,把更多的附加值放在国内,并通过开发和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使产品和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高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和较强的抗御国际市场风险以及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如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六、中国是贸易大国:当之无愧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更重要的是来自市场的活跃因素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新的推动力,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并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
1、1986年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标志着我国已摆脱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时期;
2、19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决定性变化,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伍蔽服装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出口产品,并推动外贸出口在1994和2000年分别迈上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的台阶;
3、世纪之交我国又抓住入世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外贸增长的新格局,我国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在2004年突破10000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第三次飞跃。
(二)“十五”期初,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是第6位,已经开始被世界舆论称为贸易大国;当我们站在进入“十一五”的重要时刻,我国对外贸易总额2006年一跃达到17606.9亿美元,相当于“十五”初期2001年的3.4倍,不仅实现了我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大跨越,而且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已稳居第3位。
1、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同时,围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条主线,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悄悄改善。
3、2001~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90.1%提高到93.6%(1980年,工业制成品仅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9.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由44.6%和17.5%提高到54.6%和29.2%;同期,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由18.8%提高到22.4%。
4、我国初步形成了以20个城市、25个基地、12类商品和1000家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培育出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自主品牌。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
(三)对外开放的中国如今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国际贸易的宽广大道并快速前行,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历史记录:
1、继2004年对外贸易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后,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再次跃上14221.2亿美元的高峰,其中货物贸易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同时中国贸易顺差创造了1020亿美元最好成绩,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了8000亿美元。
2、不仅如此,令人心动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在2006年再次放大:2006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
3、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2005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美元。“中国制造”在大踏步挺进国际的过程中,也勇敢地将自己的国家送上了贸易大国的突出位置。 七、中国成为贸易强国:任重道远
(一)中国俨然已是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中国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从国际水平看,我们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在企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总量大国、人均小国;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小国。
1.1、目前我国人均贸易额只有1354美元,而世界人均贸易规模2400美元。
1.2、其中,美国人均贸易规模8427美元、日本人均贸易规模7136美元、韩国人均贸易规模7920美元,我国只是贸易总额规模的大国,人均贸易规模上却是小国。
1.3、同时,也是货物贸易的大国、服务贸易的小国。中国的服务贸易虽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5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仅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4%,进口居全球进口总额的3.6%。
1.4、虽然中国也已经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是与经济规模和实际需要相比(包括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很滞后。
2、贸易总量的大国、贸易结构的弱国。
2.1、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明显提升,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的格局。
2.2、从世界经济分工的角度看,中国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份额,且大多处于加工下游的低利润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比较低,高科技制品出口比重仅占29%多一点,有影响的品牌极少,是有形商品的大国、无形品牌的小国,是贸易数量的大国、贸易结构的弱国。
2.3、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要素禀赋中,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丰富方面,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足;尤其是密集使用技术和知识的产品生产,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
2.4、按照比较优势定位不同贸易伙伴的国际分工位次,我国大多数产业(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仍处在低端分工位次上。
2.5、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中高端分工位次上,我国产品或生产环节一般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3、数量庞大、效益低下。
3.1、我国出口大多采取加工贸易方式,国内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即使近年异军突起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仅仅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
3.2、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并且由于长期坚持“出口创汇”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竞相杀价出口,“肥水流入外人田”,出口产品的数量增多了,但价格却下跌了。
3.3、出口产品价格的普遍下滑,再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而又造成国外针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
3.4、不少外贸企业有规模没效益,出口过度竞争,对外竞相杀价,靠着退税勉强获得微薄的利润或艰难地维持生存。低下的出口效益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3.5、突出问题之一是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也为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口实。
4、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4.1、我国东南沿海成为出口的大赢家,而西部却不甚理想。例如,2005年前10个月,东部10个省市出口占全国份额的91%,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但同时竟有多个中西部省区的出口在萎缩之中。
4.2、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仍未摆脱在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国出口业绩的亮点仍然主要来自外资企业尤其是独资企业,数以千万计的民工仍然未能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国企业也仍然处在国际反倾销的阴影之下。
5、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5.1、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5.2、较弱的创新能力,加上低下的技术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严重限制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5.3、改变我们用100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需要在制度和技术创新、在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做出更艰巨的努力。
6、总之,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主要在四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6.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6.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很少。
6.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6.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