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2013年中国加工贸易占全国外贸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2013年中国加工贸易占全国外贸

发布时间: 2023-05-30 21:28:00

1、论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2、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第几大贸易国

201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

贸易国既是出口国也是进口国。如是出口报关时贸易国是出口国;如是进口报关时是进口国。贸易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货物与出口货物,按贸易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如甲国自乙国购进货物,或甲国向乙国出售货物,两国就互称为贸易国,对贸易国分组统计,可以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关系及对外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贸易国和运抵国不一致可以收汇,运抵国(地区)填报出口货物离开贸易国关境直接运抵或者在运输中转国(地区)未发生任何商业性交易的情况下最后运抵的国家(地区)。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按照正确流程办理报关以及开具发票即可,收汇有无影响建议联系主管外汇局做进一步确认。

3、我国2013年对外贸易现状如何?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
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三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
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有大的反弹。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多个海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应当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同时,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部分供应偏紧商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4、201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从外贸地理方向,外贸方式,外贸企业主体,外贸区域布局等方面阐述)

一个完整的2012年,中国的外贸形势
最近预计,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和国际环境,有轻微的改善。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缓慢,新屋销售在2012年,8个月的按年增长21.7%,和价格上涨明显,失业率是9月份的7.8%,达到2009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欧洲央行已经推出了直接的货币交易计划,欧洲稳定机制(ESM),以帮助希腊会谈的进展,启动新一轮的债务危机暂时缓解,在欧洲,西班牙,意大利债券收益率的下降和其他外设的国家。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并降低债务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一些新兴经济体也放松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将带动经济增长。根据JP摩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小幅上升至48.9,这表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势头有所缓解,从8月的48.1在9月出版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稳定,并继续积极的变化。在四个月内,改进的速度增长,工业生产,零售销售,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在9月份比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第一次反弹至49.8,接近50荣枯线,消费者信心指数反弹超过100行的跌宕起伏,在9月中旬至100.8,国务院出台了若干意见,促进稳定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出口退税和提高贸易便利化的金融服务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提高通关效率,降低法定检验检疫目录,规范和降低收费的进口和出口部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年初出台的政策的效果将加强外贸的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进口和出口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企业,信心,以减轻困难企业的外贸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也应该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然不足,外部需求疲软的趋势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在美国经济增长没有显着的改善,个人消费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削弱欧元区经济的核心国家,负债累累的国家正在下降,利率上升至创纪录的高,严重限制了消费能力和信心。减少的影响,日本的震后重建,出口形势恶化,经济增长放缓。难到发达国家,“脱钩”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经济在2012年将增长3.3%,从2011年的3.8%。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同比增长1.3%,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去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年的增长速度将低于去年,在2011年。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全球贸易增长2.5%,在2012年,远低于5%,2011年。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急剧上升,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中国的外贸发展仍然是非常复杂的,但在进口和出口的稳步复苏将需要巨大的努力。
考虑上述因素,预计在2012年第四季度,进口和出口预计将持续到9月上升。在主要经济体的外贸增速普遍放缓或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占全球贸易的份额预计将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中国的外贸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2013年,中国的外贸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可能比2012年略好,但外贸回暖稳定的阻力,限制依然存在。
加剧了债务危机,在国际舞台上,与该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美国经济复苏的趋势稍有缓和,导致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发展,增强发展中在2013年的全球经济环境。主权债务问题削弱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潜在的副作用的措施,以刺激经济政策已成为日益突出,再加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许多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低增长,高风险的势头并没有改变显着。
首先,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
一般需要持续的财政紧缩政策,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缺乏有效需求,难以形成规模的企业在短期投资新兴产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再加上高失业率和其他方面的限制,经济的增长势头仍然疲弱。依赖能源出口的新兴经济体,平衡收支失衡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并发展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增加。 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至3.6%,在2013年金融危机前的10年来,平均不到4%,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长4.5%,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的平均6%在10年。
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动荡。
在欧洲货币联盟,更具有竞争力的危机,体制危机在欧元区周边国家的债务危机。的想法?欧洲稳定机制?银行联盟开始逐步加强欧元区的薄弱环节,在系统设计中,但外围国家的财政缺口,以及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提高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如果经济比预期和政治局势的恶化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的融资需求仍然高企,一些国家面临大选,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金融的悬崖,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拖累经济衰退对美国经济复苏。
可能会继续在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的动荡。
很快会吗?来了吗?采用定量宽松政策,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以削减利率以刺激经济,一国的货币汇率价格可能会导致频繁波动显著大大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规模,在全球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俄罗斯主要粮食生产在美国,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全球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紧张的中东东地缘政治的脆弱性石油供应,加上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在大量涌入的投机资本和商品市场面临着更大的的投机利润,农业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
进一步加剧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没有显着提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缓解就业压力,国外起飞,以支持本地产业在国内市场,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共有182新的贸易限制性措施在应对的危机和侧面下降刺激了国内同行业的复苏上涨更深远的影响,影响世界的0.9%进口限制。一些国家的保守态度,跨境投资在新兴产业中,试图限制。在选举政治中,催化部分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甚至是危险的“去全球化”的趋势。
,逐步到位,并发挥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从国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表现普遍比较稳定。党和18个将军,以进一步刺激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的热情。 IMF等机构的普遍预期,中国经济的增长,2013年比2012年的速度会更快。但经济稳定的基础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因素更加突出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经营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国内需求的增长。
国内和国际风险因素叠加,中国的外贸发展
首先,外需不足的问题,将在2013年更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缓解。
弱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复苏的趋势,持续高企的风险,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长单,大单小情况继续下去。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低于50的荣枯分界线; 2012年第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只增加了1%,表明出口困难的时期当有一个大的反弹。超过1900外贸重点企业,商务部显示的结果,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连续五个月低于临界点为100。
继续增加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在英国的智囊机构经济政策研究(CEPR)世界贸易提醒(世界贸易快讯)项目监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40%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和中国的出口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密集的产业升级到一个新的产业,外商投资的限制,新兴产业的出口增长显着。外贸中的第一个三个季度的2012年的经验,中国的出口产品采取补救措施,调查55案件,一个增加38%,涉及的243亿美元一一年钱 - 上 - 年 - 上 - 今年增长的近8倍,贸易摩擦有经验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在部分海外市场,出口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型更为迫切的任务。 “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到2008-2011年的年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在城镇单位就业率平均工资的制造业加速周边国家的工业增长14.5%,农民工每月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5%的速度制造业的,有迹象表明,一些比较敏感的行业转移,产品的成本订单邻国。2012年之前7个月,中国的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欧洲,日本的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下降拥挤的2.1,1.4和2.7%的市场份额,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损失。
外部需求,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的下降,应注意的是,过去10年来,在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国的商品贸易的最快增长在十年,在一个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0%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在2011年,出口占为10.4%的全球份额在世界上连续三年排名第一;进口总额的9.5%,连续三年,世界第二。在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外贸可能是困难的再现前几年的持续快速增长。
严重和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国的外贸政策应继续把重点放在稳定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在当前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形势的变化,以确保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帮助企业克服缺乏的订单和更高的成本,摩擦增多的困难,努力减少不利的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最好的,长期稳定增长的外贸另一方面,倒逼机制,充分利用紧张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外贸竞争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的基础平台,促进贸易,加强在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潜力。提高进口政策推动建立更多的进口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国家的状态,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组件,以及进口货物的供应,促进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

5、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

第三节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脚步加快。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发展了“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增强了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现在,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已占据半壁江山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只有206.01亿美元,1988年达到1,027.84亿美元,1998年达到3,239.49亿美元,1999年达到3,606.49亿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66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20%左右。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亦不断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从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内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从46.4%上升至87%。

同时,吸收外资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1,914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6,382.3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250.18亿美元。2000年1-6月底,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101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241.70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71.67亿美元,高度重视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表1-1:

1980-199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统计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图1-1 :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示意图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图1-2: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后半期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或半封闭发展模式,对外贸易做为游离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外的国家特殊垄断行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舞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产长,实现赶超型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条件。特别是在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无”的局限,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因面临国内有效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许多产品大量库存积压,同时又由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是出口贸易,成为各级政府、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的优先选择。外经贸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跳跃发展,使其增长速度超前于近20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表1-2:

我国历年GDP与对外贸易出口额比较

GDP(亿元) 外贸出口(亿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1.1%。

据统计,1986年,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占我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8.2%与15.6%,而1996年则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照表

年份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
进出口额 比重 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图1-3: 我国加工贸易额所占对外贸易额的比率演变曲线

单位:%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表1-4:

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增值率

单位:亿美元

对外贸易
出口总额 加工贸易
出口额 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 加工贸易
进口额 进出口
差额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进出口差额=出口—进口;

2:增值率=(出口/进口)—1。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统计

图1-5:

加工贸易进出口比较示意图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海关统计

1986年-1997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增加了1,517.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加额为939.8亿美元,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1.9%。1997年,我国进入世界第十大贸易体,加工贸易功不可没。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贸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响。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国一般贸易出口491亿美元,出口净增16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625亿美元,出口净增140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口431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口444亿美元。

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需求,带动国内经济配套发展

(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贸易净出口为293.9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亿美元,占1997年我国净出口增量 281亿美元的约 1/4.拉动 GDP增长约 0.84个百分点。2000年1-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的66%。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当期出口/当期进口-1)做为参考,增值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则达45%,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项目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理光公司复印机本地化程度较高,国内为其配套的工厂达80家,配套厂配件产品占其复印机的68%。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进料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7年跃升为147.68亿美元,1998年187.46亿美元,1999年达188.78亿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测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约为其内需量的5%)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指工资、水电气、约为其内需量的10%),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7年125.5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
总值 进料
出口 进料
进口 进出口
差额 内需率 国内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内需率=(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进料进口值

2:国内配套值=(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利润—非原材料成本

利润=(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进料出口值—进料进口值)*10%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

图1-6: 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值曲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

三、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破,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至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了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以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199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6.6%;1999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28.5亿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达351.6亿美元,相当于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值625亿美元的56.3%。

通过开展加工贸易,提高了我国工业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振兴了民族工业。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飞行的波音飞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具备能力成为一流的供应商。

四、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在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7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72.9%,比1998年增长8.32%。另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或个体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值 出口总值 进口总值 进出口差额 增值率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注1:比重系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加工贸易进口总值

图1-7: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全国加工贸易比率演变曲线

单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历史数据的分析证实,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呈同步增长的线性关系。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和内容。

五、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多数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比较便宜。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国约有14万家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万人。

开展加工贸易20年来,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很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稳定香港经济

加工贸易净出口是近年我国进出口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年进出口顺差全部来自加工贸易,1997年加工贸易净出口294亿美元,占进出口顺差总额的72.9%;1998年加工贸易净出口达359亿美元,占进出口顺差总额的82.2%;1999年加工贸易净出口372.8亿美元,是进出口顺差总额291.2亿美元的128%。

在未来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就业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由于目前对港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4.8%,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以加工贸易为主导,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也关系到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综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以国际分工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为背景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继续发展。

参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

6、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355亿元;201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7.79万亿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进口额由1978年的187.4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万亿元;出口额由1978年的167.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万亿元。

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

改革开放后:

2018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年度全球贸易报告显示,中国商品贸易出口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份额的12.8%,而中国商品贸易进口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

与此同时,根据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961.5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地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首次超过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新的货币篮子,从而获得国际主要货币的地位。

(6)2013年中国加工贸易占全国外贸扩展资料

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日益庞大的贸易规模,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样对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基本占据世界第一,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近几年的年均贡献率可达到23.4%。显然,中国市场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对全球贸易增长将产生积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认为,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消费的转型,从长期来看将有助于中国更强劲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而支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