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和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2、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 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3、外贸依存度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而在此期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节节攀升。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与成因的基础上, 重点剖析外贸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并提出如何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结构 外贸发展战略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198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2.5%,到1990年已经超过30%,2000年达到44%,尤其是最近几年,外贸依存度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节节上升,由2002年的48.8%,上升到2003年的60.0%,再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外贸依存度略有降低,约为63.9%。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90年升至38.7%,2003年已接近4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目的地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弊端。
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因素
按照通行的计算方法,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国际经验表明,仅从数字上、从贸易总量上考察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并不能真正衡量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 因为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夸大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分析如下:
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905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8.6%,几乎占到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由于对外加工只收取少量的工缴费,没有过多的附加增值,国内采购、配套率亦较低,即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国外。这一进一出加以汇总再除以当年的GDP,使得外贸依存度明显地有虚增的成分。
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说来,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较低,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母——GDP的增长率近年平均不过9%左右,但分子——外贸进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达到30%以上。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则其相对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
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总体上看,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外贸依存度高是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过大这一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全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77%;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62%。从外贸依存度这一比率的分子来讲,我国巨额外贸的一大部分实际上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尤其是在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大于其他企业的出口额,从2001年到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依次为50.1%、52.2%、54.8%和57.1%。从这一比率的分母来讲,国内生产总值也包括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部分,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贸倾向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这一经营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
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在“十五”期间,我国被反倾销立案的数目分别为:2001年55起,2002年51起,2003年47起,2004年57起。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更是进入“高发期”,已经多次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已经使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能源、矿产资源、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高容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出现较大波动, 必然使国内经济出现一些困难。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5%左右,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我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供应。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另外,目前我国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国内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反映了我国国内产业科研开发的相对滞后。随着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影响国内产业发展
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不断提升的外贸依存度凸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的现实情况。
恶化贸易条件
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 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 后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方面, 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各种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 也就是说, 无论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生哪些变化, 我国的进口需求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 且我国是一个大国, 一旦大量进口, 还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 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 而且还会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外贸依存度的未来走势是由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鉴于外贸依存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调控,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我国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现在各地、各部门政府均制定年度对外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片面追求量的扩大不仅造成外贸效益不能与外贸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步增长,而且也是造成低效外贸和低质量外资过多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制定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坚持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内需不足强化了我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面对这种局面,若要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就必须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此,应实施出口与内需双导向战略,既要搞出口导向, 又不要把自己的市场拱手让给别人,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预期,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
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实现内资外资平等。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在内外资方面,中国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建立一个对内外资企业真正公平、平等的商务环境,防止中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
我国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重视我国重要产业和重要产品进出口依存度的结构性指标,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战略,从而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降低由于进出口产品供求弹性不对称造成的对国际市场的高依赖。
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在总结我国统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现行国内经济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信度,使GDP数据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 为科学发展对外贸易, 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平衡中寻求发展,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必须适中。否则势必带来一些副作用, 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民.警惕高外贸依存度.南方周末,2005
2.高敬峰.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4
3.崔大沪.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4
4.许培源.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对经济的影响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外贸依存度是什么?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
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4)一份关于外贸依存度的外文文献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也属于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为有利。
计算公式是: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5、求关于国际贸易英文文献(急急急)在线等候
浅探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
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本文通过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分析探讨了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进展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家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不断探索,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有以下几种: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于2O世纪7O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于2O世纪8O年代中期提出,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1)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2)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等人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不同于侧重论述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代写毕业论文它侧重研究贸易双方在同一产业中既出口又进口同类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产业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决定因素。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销售学家弗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不断完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
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并完善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同之处在于,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一个相互增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四个因素是:(1)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3)相关产业;(4)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度。
二、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
1、积极转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根据生产要素禀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要确立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外贸战略。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由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推知:创新国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最大获益者。这是因为:在产品的新生期和成长期,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垄断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因而可以获得大量超额垄断利润;在产品的成熟期进入所谓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创新国可以获得巨额规模经济效益;在产品的销售下降期和让与期,创新国在国外投资建厂,输出其知识产权和品牌,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际市场上继续赚取利润。
3、发展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是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
Probe into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of China Foreign Trade Strategy
Growing scale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today,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70 years after the 20th century Xingqi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iwaimaoyi innovation strategy,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mporary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analysis of how China shoul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irst,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ew progress
After World War II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ctivity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iz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ood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st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20th century, has emerged since the 70's influential new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following:
1, Strategic Trade Policy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rise from 7O 2O century since the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the prevalence of background, the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who in the mid 8O 2O century, proposed, 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 : (1)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based theory of profit transfer; (2) based on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2, intra-instry trade theory
20th century 70s Grubel and Lloyd, who created the instry trade theo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S. economist Paul Krugman of 80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Th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n inter-instry trade paper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on behalf of my thes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rade, both sides in the same instry, the export of procts they import the same heterogeneous instry trade. Not perfectly competitive instrie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proct differentia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intra-instry trade determinants.
3, the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Sales Vernon by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proposed in 1966 by Prince, He Xizhe and others improved.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and biological procts, like life-cycle. Proct life cycle consists of five stages: (1) Neonatal; (2) growth stage; (3) maturity; (4) decline of sales; (5) for and on.
4,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Harvard's Michael Porter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factor endowments theory of difference is, the theory that a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flourish,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rived from a mutually reinforc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there are four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ability of these four factors are: (1) factors of proction; (2) domestic demand; (3) related instries ; (4) busines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and competitive degree.
Seco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ategy for new inspiration
1,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natural resources by a country and trading conditions determine the static strengths are the condition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way to advantage the potential into real ability to effect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a potential advantage, only the final into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form a real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tion factor endowment, along with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but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intensive proct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establis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foreign trade strategy.
2, high-tech instries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ct life cycle theory can be deced: Innovation 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winners. This is because: the proct of Neonatal and growth,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uperiority of its state monopol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thus get a lot of excess monopoly profits; in proct maturity into the so-called "mass proction" stage, innovation States can get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in proct sales were down period and give and of innovation invest and build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output of i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brand to extend its proct life Zhou Qi,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ntinue to make a profit.
3,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intra-instry trade i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foreign trad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tra-instry trade in all trading nations to bring trade interests,
翻译为:
6、求一篇英文文献,有翻译
因为翻译的内容太多。。要的话。联系我
我先吧内容给你
一、全球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信业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移动通信一直是全球电信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发展势头令人瞩目。概括地讲,全球手机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市场持续向好,发展中国家市场高速增长。从2001年开始,由于受网络经济泡沫破灭、9.11事件以及3G投资决策失误的影响,全球手机产业增长缓慢,2001年当年手机销售量出现负增长,2002年增长率也仅为2.4%,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000年高达60%的年平均增长率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全球手机市场自2002年末开始呈现复苏迹象。2003年,全球手机市场更加活跃,出现大幅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手机销售量为4.18亿部,2004年达到6.74亿部,2005年增长到8.25亿部。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增长,同时,手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也在成熟市场中明显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持续增长的态势。目前,手机销量增长的势头仍在持续。
应当指出的是,目前全球各个地区的手机普及率,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手机普及率还非常低。
截至2004年,越南、柬埔寨、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手机普及率均在5%以下。然而,我们也从中清楚地看到,尽管发展中国家手机普及率很低,但增长迅速,增长率大都在50%以上,这意味着手机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照相手机、3G手机前景广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对话工具,而是成为一种集话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多功能个人通信终端。因此,照相手机、3G手机等高技术含量的手机,正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05年,照相手机出货量为3.65亿部,同比增长62%。如按全部手机出货量来计算,照相手机普及率达到45%。预计到2009年,照相手机出货量将比2005年增加1.5倍,年出货量达到9.1亿部。同时,3G手机的市场也在迅速扩张。2004年3G手机的出货量只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4%。预计,2006年3G手机全球销售量可达1亿部,2008年将增至2亿部。
3.手机市场竞争激烈。2003年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手机制造商占全球手机市场的2/3。但是,受到日、韩手机的挑战,两年时间里西门子和阿尔卡特就退出了前五名的位置。现在,全球五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电子、LG电子和索尼爱立信,占有了全球手机市场75%的份额。
4.产业链垂直化分工日趋明显。一是美国在手机芯片制造领域优势明显。每颗手机芯片的价值约为25美元?50美元,占手机成本的50%?70%,也是手机生产价值链中利润最高的部分。目前,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价值在数百亿美元。庞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如美国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等公司,同时微软也积极与手机芯片主要供应商结盟,并为手机制造商提供芯片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二是日韩手机产业凭附加功能、外观设计而崛起。日韩路线比较相似,在技术上没有优势,但凭借设计打开了局面。其共同点就是重视用户的需求,重视手机应用内容的开发,还兼具日韩电子产品一贯精巧、周密的特点。目前,日韩的手机从外形上已经超越了欧美手机。所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端于欧美,但是在2.5代移动通信,尤其是非语音业务的拓展上最成功的却是日韩。三是韩国和中国成为全球手机的主要制造基地。目前,韩国和中国的手机制造能力已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手机跨国厂商纷纷将生产业务外包给台湾地区及亚洲地区的其他制造商,使这一地区产量迅速增长。
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其中2005年手机产量达到3.03亿部,约占当年全球手机产量的36.8%。据业界资料统计表明,韩国制造的手机销量也极为可观,全世界销售的每4部手机中就有1部为韩国制造的。
5.零部件供应问题凸显。由于手机生产商都希望生产出具有最新功能的手机,因此市场对新型零部件需求特别大。可是,许多零部件制造商现有的生产线技术相对落后,只能生产已有的定型产品,无法满足“手机功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此外,由于一度受到行业萧条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品供应商近年来几乎没有增加投资和扩张产能,因此,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复苏,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凸现出来。
二、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国手机产业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仅独资、合资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市场业绩,国产品牌手机也取得了整体性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资企业一统国内市场的垄断局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手机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我国的手机产量3.0367亿部,同比增长30%,销售3.0386亿部,同比增长31.9%;占全球手机产量的1/3以上,比2004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用户新增5860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934亿户;手机普及率迅速上升,2005年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
2.产品市场格局进一步调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调整企业营销战略,使我国手机市场格局出现了新一轮的变化。
――外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国外品牌手机生产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充分掌握国内市场情况后,一方面加快新品推出速度,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全线出击,全面覆盖高、中、低档产品,并加大了在中低档产品上与国内企业的竞争。2005年,随着部分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9.4%,比2004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诺基亚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5.8%,比2004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摩托罗拉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7%;三星国内市场份额达到6.9%;索爱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3%。仅这四家外资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4.7%,超过全部国产品牌国内市场份额。
――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继续下降。2005年,国内品牌手机原有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增长乏力。主要原因是在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情况等原有竞争优势日渐弱化后,资本、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就成为制约我国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产业扩张太快,新款手机上市速度较慢,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以及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等方面。数据表明,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由2004年年底的44.5%下降到2005年的40.6%。从排名前三家的国内品牌企业看,2003年其内销总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1.6%,2004年下降到22.5%,2005年则进一步降至17.5%。
――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手机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2004年前十家企业生产量占全行业的72.9%,销售占72.8%。2005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同比口径计算,前十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分别占全行业的78.7%和78.4%。
3.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结构性和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继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压缩国产品牌手机的市场空间,使国产手机生产企业承受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4.产品更新加快。随着移动通信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外壳款式不断翻新,促使各生产企业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手机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过去那种靠一款手机吃几年,并赖以使企业摆脱困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5.我国在3G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继TD-SCDMA网络技术标准之后,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发成功手机芯片“星光移动二号”,该芯片在3G时代的手机音乐、手机动画处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东南大学与东大通信公司联合研制的Noah3000手机芯片,通过了包括通话和数据业务传输在内的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芯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WCDMA国际标准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世界移动通信领域三大标准的核心技术能力。
三、我国手机对外贸易基本分析
1.产品进出口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手机出口占全球需求量10%以上,手机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产品。2000年出口2275万部,2005年就达到2.28亿部,同比增长56%,相当于2000年的10倍。同时,手机出口占国内手机总产量的比例持续上升,2000年为43.3%,到2005年增长到75%。按金额计算,2001年我国手机产品(包括手机及其零部件)出口额为52.9亿美元,2005年提高到316.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6.4%。手机产品(包括手机整机及其零部件)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其中,2005年达到了14.5%。手机产品进口,由2001年的22.35亿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115.78亿美元,年均增长50.86%。
2.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欧盟和香港,但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进口来源地集中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从国别(地区)来看,美国、香港和德国是我国手机出口的前三大市场,2005年分别占我国手机出口总额的26.1%、24.2%和11.6%。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是合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虽然对东南亚和非洲市场的出口规模不大,但增长势头看好,主要是国产品牌手机企业正在积极拓展这些市场。
从进口来源情况看,我国手机产品进口集中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05年,我国自这几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手机产品分别为35.64亿美元、8.98亿美元、6.52亿美元、4.9亿美元和3.75亿美元,共占我国进口市场的51.64%。
3.出口仍以外资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2001年以来,尽管外资企业占比有所下降,但始终占我国手机产品出口总额的95%以上。近年来民营企业手机出口大幅增长,2001至2005年连续四年增幅都在360%以上。2005年,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2.7亿美元,是2001年出口额(30.5万美元)的800多倍,年均增长率高达446.2%。
4.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2001年至2006年,我国手机产品出口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京津地区,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其中,广东省自2003年以来一直位居第一。2005年,广东省手机出口80.5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占当年我国手机出口总额的25.5%。
5.目前我国手机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当中处于末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还依赖引进,加工贸易仍是手机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尽管如此,但我们从2000―2005年的数据中也发现,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反映了我国手机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技术和结构有所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四、我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前景展望
我国手机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据IDC测算,2006年全球手机市场将增长5%,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手机产品出口。另一方面,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均为手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就手机行业本身而言,也有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手机核准制为手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政策,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多年的手机牌照审批制的结束。一些经济实力强、研发能力强的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一年来共核准新的手机企业20家(不含原手机企业增加品种)。这些企业的进入虽然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有实力的国内品牌企业的进入也增强了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其次,移动运营业从2G向3G的过渡转移将给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2006年国家将积极务实地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和3G网络的建设,移动通信产业将迎来一个几年期的高速发展期。同时,3G时代新的游戏规则将发生深刻变化,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将更为复杂和多样。终端厂商与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金融服务商、无线接入商等.各种群体的联系将更为紧密。作为手机厂商来讲,其核心竞争能力将增加一项重要指标,那就是对相关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在这方面国产品牌手机将有较大的优势。
此外,手机销售渠道的变革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3G时代的到来,销售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推广新业务,加强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强和最终用户的联系,应对未来新进运营商的冲击,将更多介入手机销售领域。伴随着3G牌照的发放,新进移动运营商面临着迅速发展用户的压力,也将采取类似中国联通C网初期的策略,通过终端补贴甚至入网送手机等优惠手段来发展用户。移动运营商的规模采购和捆绑销售将快速演变为一支重要的销售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影响我国手机产业发展及其对外贸易的不利因素,如对“外”依存度较高、目标市场过度集中、企业融资难等。
1.产品出口对“外”依存度较高,制约了我国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对“外”依存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变。2001年以来,在我国手机产品出口的企业结构分布中,外资企业居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始终在95%以上。二是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我国手机出口的贸易方式中,进料加工是主要方式,一般贸易比重过低,加工贸易比重近年来一直保持90%以上。
外资企业与加工贸易方式的结合度不断加深,加剧了加工贸易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飞地”的特点。一方面,我国手机产品出口发展更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际分工变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经加工组合出口,形成封闭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自主开发能力,使企业始终处于高中端产品生产过程的外围和低水平技术环节上。从长期来看,这种局面若不改变,将影响到我国手机产品出口的发展后劲。
2.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市场风险较大。长期以来,我国手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以及香港转口市场部分,由此也导致了市场风险的加大。例如,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大幅放慢、电信市场不景气时,我国的出口形势就非常严峻。目前我国手机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对于新兴市场(如南美、中欧、东欧、非洲、亚洲等地)的开拓进展依然缓慢。此外,我国手机产品出口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过度依赖,还使企业面临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上的诉讼等诸多不利因素。
3.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仍面临着许多制约。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不具备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的能力,使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撑乏力。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自身包袱过重,而民间和私人的投资机构稀缺,落后于日益增长的民营企业的需求。因此,融资渠道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内品牌手机生产企业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供应链不完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样制约着我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至少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手机产业及其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预计,2006年全国手机产量将达3.4亿部,比上年增长约12%,其中,出口在2.5亿部左右,比上年增长约10%。
7、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文献(英文)哪里找?
http://www.nova.cn/Browse/ShowDoc.aspx?Code=3-5&Id=2006011010052938006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加入WTO以后,我国服务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对策
上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198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 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 6%升至36. 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 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 9%,2001年剧增为52. 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性服务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三、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克培.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2〕童军.WTO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J〕.凉山大学学报.2002,(4).
http://wstgs.com/Article/gllw/gjmygl/200603/1131.html?NOCACHE
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沈明其 更新时间:2006-2-6 点击次数:
【内容提要】当前有关服务贸易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服务贸易的全球化,自由化以及中国入世后对服务贸易保护政策的研究讨论上。本文从宏观角度来全面综合论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概述与论证相统一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历年来的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结构等数据的比较研究,来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的存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更新服务贸易观念,积极参加国际服务贸易双边和多边谈判,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等对策,来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近年来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如图一所示,1998-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③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而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制度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为人们构建起了一个服务贸易基本规则框架体系。这些法律大都参照了大陆法与英美法的相应规定,并按照我国所参与的国际公约制定和实施。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进入服务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迅速增加,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1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无疑对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其后,中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十二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对性政策法规。如,《关于发布港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等八项交通行业标准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现行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贸易项目售付汇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等等。还有关于开放我国服务市场方面,对零售业,运输业,电信业,教育业,银行业等都规定了一定的开放度,逐步实现我国政府对入世所做的承诺。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融入世界服务贸易之中,也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依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就成了我们现在构建服务贸易制度的基础。所以,我们现行的或者正在拟草制定的,都是从促进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并早日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场规范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世贸组织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贸易情况报告称,全球贸易额去年增长2.5%,其中货物贸易总额为6.24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4%,服务贸易额达创纪录的1.54万亿美元。 美、德、日、法继续保持世界贸易前四强地位,中国则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报告分析认为,2002年全球贸易在企业跨国投资放缓、汇率风险加大、企业及消费者趋于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复性增长,主要归功于美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和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22亿美元。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3256.51亿美元,货物进口2814.84亿美元,顺差441.67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397.45亿美元,支出465.28亿美元,逆差67.8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83.44亿美元,支出232.89亿美元,逆差149.45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137.95亿美元,支出8.11亿美元,顺差129.84亿美元。该表显示了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表现是举世瞩目的。而服务贸易必将在这样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中经济蓬勃发展。虽然当前受到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政治不稳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内部拥有的一个广阔市场和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就象往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的突发,一样可以克服众多不利因素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的增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如图二所示,1998-2002年服务贸易总额构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务行业贸易额构成比例比较均匀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务行业贸易额都相差悬殊,且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占较大比重。因此,不难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使各大服务贸易行业都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二)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始终都存在着一些另人遗憾的漏洞,而这些管理体系的瑕疵给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1、服务业的行业垄断。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具有的强垄断性,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国的服务业要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必然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对服务行业里的一些弱势产业,像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等需要有一些专门的保护政策来应对我国入世后国外相关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冲击,使其可以健康成长而不至于夭折。目前,中国政府在电信,银行,教育等行业制定比较全面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贸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贸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健康发展又可以保证贸易的自由化,就要对WTO的GATS的进行认真研究学习。
(三)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另外,从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结构复杂,不同行业、不同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应用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据预测,到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值将超过一点二万亿美元。在未来5-10年内将是信息技术继续突飞猛进、新经济高速成长、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中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参与全球化、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基础经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商务模式划分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国在未来信息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服务贸易理念落后
我国的服务贸易业,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受某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至深,因而企业规模小,服务设施差。思想观念落后,服务质量水平低,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全面开放的经济形势,更难以与国外服务贸易领域里的跨国公司相抗衡。
在我国经济学理论中,仍把服务定义为服务属于流通领域,因此服务不创造价值。而这种论述在WTO将服务贸易外延扩大,内涵深化之后,服务项目不仅提供使用价值,有的还创造价值。还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服务部门对待客户有一个统一规矩,那就是一视同仁。为了表示不嫌贫爱富,比如银行对经济效益不好,资金留存率低的企业也同样提供资金放贷等服务,结果往往血本无归,还陪上人工费,通讯费等开支。而不象国外银行“看客下菜碟”,对客户进行细分,既保证了收汇的安全,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
1、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地位,必须从提高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入手,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业性法规,如商法,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知识产权法规等,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加大立法力度,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有机整体。
2、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今后中国服务出口的大方向应该是: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两者并举→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
3、参加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已经入世,谈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国亦为GATS的创始方和起草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谈判。我国已于其他各方讨论了服务贸易的出价和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了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互利原则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显的越发重要。
4、更新服务贸易的观念。首先是对服务贸易概念的更新。服务贸易的定义其实十分广泛,服务贸易领域创造的价值在每年的WTO年度报告中可见一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和创新也决定着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克服服务贸易中陈旧,僵化的思想,将“差别服务”⑥走向前台,正确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潮流,尝新服务贸易的未识领域。再次就是关于服务贸易的安全性观念。由于航空,电信,金融,咨询,广告的行业直接涉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国家机构要加强安全意识,特别是在我国法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选择,有步骤,有条件的开放市场的方针,把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主权,安全的关键领域做战略问题加以处理,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使之为国家利益服务。
5、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贸易未识领域。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旅游资源和劳务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说95年我国旅游收入为87.33亿美元;而2000年我国旅游收入为293.45亿美元,比95年增长了336%;2002年我国旅游收入为357.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2%。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也要优化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让新兴服务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6、有步骤的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来开放服务业,保证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受益多于不利。
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基于因特网技术所拥有的特别优势,不论在9.11事件、美伊战争,还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发挥了明显效用,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可以稳步向前发展。而传统交易模式在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往往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网络事业,降低因类似的事件给服务行业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应对措施。
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专题会议的召开,为全球电子商务专家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机制、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注释]
1.GATS就是《服务贸易总协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员方在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它于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贸易组织同时生效。
2.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是由WTO世贸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提供的,并经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此分类表是按照GNS(一般国家标准)服务部门分类法,将全世界的服务部门分为11大类142个服务项目。
3.1998-2002年的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为:530.45亿美元,550.69亿美元,664.61亿美元,726.01亿美元,862.73亿美元。
4.B to B 指企业到企业;B to C指企业到客户。
5.ISP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意为“Internet服务提供商”,这里的服务主要是指Internet接入服务,即通过电话线把你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连入Internet。
6.差别服务:是指分别出客户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有差别待遇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盛 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2(8)。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2002(10)。
3、李善同:凸现新经济特点——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2(3)。
4、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2(7)。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区域性商业服务贸易增长一览表[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10)。
7、郑吉昌:论国际服务贸易及自由化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J],经济论坛,2002(20)。
9、黄伟:东亚服务贸易的概况及其构成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2(9)。
10、王 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6)。
12、邓世荣: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3)。
本文发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七期
http://www2.lunwen5.com/Article/economic/guojimaoyi/1672.html
8、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或贸易密度,是用来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2001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4年已超过70%。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外贸依存度比较
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 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达到60.4%,2004年进一步达到70%。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1960年为25.45%,1970年为27.9%,1990年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4年是2000年的2.4倍,2000—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达24.9%,加之汇率一直稳定在8.27元,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
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趋势不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上世纪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1%—26%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上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我国则呈现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上升一个台阶。二是变化幅度不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幅度较小,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在1978—2002年间,美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大约在7个百分点左右,印度在1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在12个百分点左右,巴西在12个百分点左右。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在40个百分点左右。现在经济学界对于外贸依存度的适度水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依据库兹涅茨理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在证实分析中新加坡等小国经济和美国、日本等大国外贸依存度的程度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似乎与之相背,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经济贸易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却很高,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最突出特征。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 年为 5500 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加工贸易的3/4左右,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4 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6631.6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7.43%。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国内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所以,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当 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WTO成立以后,世界间接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由贸易进程也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球贸易总额已占GDP的43%。我国对外贸易顺应了这一潮流,逐步建立起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另外,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一是由于我国的 GDP是世界上惟一采用产出法统计的国家,统计数据存在遗漏,而统计指标的范围比发达国家偏小;二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三是农村产业分工不发达, 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低估,从相关统计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2003年GDP 增长9.3%,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进出口总额增长37.1%;2004年GDP增长9.5%,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进出口总额增长35.7%。同时,全国GDP总值明显低于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观点。
此外,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据测算,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572。人民币汇率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贬值,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
三、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我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2004年以来,我国涉外贸易摩擦案件87起,其中除货物贸易领域外,还涉及环境、劳动、服务业等等领域。从1995年WTO成立到2005年10月,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我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平均每年约有400—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当前,贸易摩擦方式已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新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趋于紧张。恶化贸易条件 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后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方面,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各种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也就是说,无论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生哪些变化,我国的进口需求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且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大量进口,还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而且还会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3 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从理论上讲,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国内外不同资源和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尽管国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情况出发,应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忽视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我国在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恶化贸易条件 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后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方面,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各种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也就是说,无论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生哪些变化,我国的进口需求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且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大量进口,还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而且还会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从理论上讲,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国内外不同资源和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尽管国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情况出发,应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忽视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我国在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