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万圣节对外贸影响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万圣节对外贸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5-10 14:53:52

1、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

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

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万圣节在西方的欢迎受欢迎程度相当 于中国的春节。 本来是一个西方的节日, 但是在中国, 却相当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呢?

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1

万圣节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的10月31日乃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万圣节”又称“鬼节”。它是西方历史悠久的节日之一。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残废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晚上,他们预备了许多美味佳肴,让善良的鬼来吃,还有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让明亮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这可能是鬼节的最早形式了。后来,“鬼节”又与__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时间定于每年的11月1日。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

万圣节的起源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__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穗键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糅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万圣节服饰的`由来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派吵食品。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万圣节南瓜灯的由来

南瓜灯源于古代爱尔兰。传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在万圣节当日,他设圈套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他不许魔鬼下来,直至恶魔答应永远不让他住在地狱。Jack死后,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进天堂,而魔鬼也不让他入地狱,为了协助Jack找到回人间的路径,魔鬼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Jack将这燃烧的炭放在他尘族侍以大红萝卜雕刻成的一个灯笼内,这第一个“Jack的灯笼”,帮助积找寻他的路径回爱尔兰,但他从没找着,于是他永远带著灯笼流浪人间。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儿。

中国传统的七月中元节与西方的万圣节相仿,在鬼节这段时间里连许多匪徒都忌讳许多事情,就是为了避免遇到晦气。可见即使在民间信仰中都知道,精灵鬼怪之事最好敬而远之。可惜的是却把它包装成一个狂欢、刺激、放任的节日,在商业利益诱因的推波助澜之下,把万圣节哄抬成除了圣诞节与感恩节之外的第三大节期,每年此时在夜色的掩护下迷惑了世人,随著死亡之舞的节拍膜拜恐惧与死亡。

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2

万圣节的真正意义

万圣节的真正意义是赞美秋天,祭祀亡魂,祈福平安。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

万圣节的风俗习惯

1、制作南瓜灯

南瓜灯是庆祝万圣节的标志物。甚至还有南瓜灯的雕刻比赛。万圣节前夜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南瓜灯,让装扮成鬼怪的小朋友提着去挨家挨户讨糖吃。

2、脸谱化妆,奇异服装的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3、准备糖果

西方人过万圣节,家家户户都要给孩子们准备好充足的糖果,否则可能就要承受捣蛋鬼的恶作剧。很多小孩子还会结伴的去挨家挨户讨糖果,将糖果收集起来,祭祀祖先。

4、咬苹果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万圣节象征着什么意义3

万圣节对中国的影响:

万圣节的出现,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关注,有人将其斥为“崇洋媚外”,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对洋节的追捧是因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对于国人来说,这种指责并不陌生,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它们都遭到类似的非议。但是,如今这两个节日早已成为我国年轻人的固定节日,甚至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同样是西方舶来的节日也已开始在中国流行。

当然,万圣节在我国的出现,目前还只是“小试牛刀”,它是否能够在我国渐趋流行,还有待时间的观察。

(1)万圣节对外贸影响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一些西方“洋节”纷纷进入中国,国人的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引人“洋节”并不意味着本土节日的丧失,比如国人参与了万圣节,并没有放弃本土以祭拜先人为主题的清明节、中元节。

更应看到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节日也正在走出国门,每年春节的时候,西方很多国家的百姓也开始参与进来,甚至一些政要会进入华人社区参与拜年活动。

这种东西方之间各类节日的互相渗透对于推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感情融合,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本人外贸行业 想问问西方的丰收节就是万圣节吗 另外复活节以做什么产品为主

不对,西方的丰收节是模贺感恩节。

另外复活节以做彩蛋为主。彩蛋有各种各样。可以是小朋友喜扰知欢的巧克力旦李派糖果做的。直至黄金镶嵌钻石宝石的皇室收藏品。

3、halloween是什么意思

halloween的意思是万圣节前夕,通常指的是10月31号晚,这是万圣节传统的一部分。

学习英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出国旅游还是进外贸公司,都是需要会英语的。那么下面就来跟大家说一说halloween是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01

Halloween
英 [ˌhæləʊˈiːn] 美 [ˌhæloʊˈiːn]
n. 万圣节前夕(10月31号晚,过去认为此时死去的人从坟墓中走出来,现代儿童装鬼玩闹)

02

双语例句
He had insisted that she come up to Lawford for the Halloween party.
他执意要她来劳福德参加万圣节聚会。
I invited him to the halloween ball tonight.
我邀请他今晚来万圣节的舞会了。
We had to start classes on Christmas and Halloween activities.
我们班中展开过关于圣诞节和万圣节的活动。
We need some chocolate and some pumpkins for Halloween.
在万圣节前夕,我们需要一些巧克力和南瓜。
Both children and alts dress up on Halloween.
小孩和大人在万圣节时都乔装打扮。
Today is Halloween, Mom bought me this dress with that funny little hat.
今天是万圣节,妈妈给我买了这件小裙子,还有个滑稽的帽子。

03

10月31日即万圣节前夕的节日,其异教起源可溯至凯尔特人的夏末节(Samn),古英格兰和爱尔兰地区庆祝凯尔特人新年的开始。据说,亡者的灵魂将在携郑夏末节前夕归来,而女巫、小妖精、黑猫和鬼都会在外面游荡。当晚也是占卜婚姻、运势、健康和死亡的最佳时刻。这些异教的习惯影响到基督教在同一天庆祝的万圣节前夕。19世纪晚期,这个节日逐渐世俗化并引入美国,但仍与恶灵和超自然有关。这个节日主要由儿童庆祝,他们化了装,挨家挨户按门铃并喊着“要恶作剧还是要请客”(trick or treat)来索要糖果。所谓“恶作剧”即开玩笑和一槐空些破坏行为铅隐瞎,这些都是万圣节传统的一部分。

4、外国的节日对我们的影响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风情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蚂清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闷拿前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他思考。“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只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看法不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敏液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截至昨晚9时40分,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

5、万圣节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万圣节对中国的影响:

万圣节的出现,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关注,有人将其斥为“崇洋媚外”,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对洋节的追捧是因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对于国人来说,这种指责并不陌生,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它们都遭到类似的非议。但是,如今这两个节日早已成为我国年轻人的固定节日,甚至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同基斗轿样是西方舶来的节日也已开始在中国流行。

当然,万圣节在我国的出现,目前还只是“小试牛刀”,它是否能够在我国渐趋流行,还有待时间的观察。

(5)万圣节对外贸影响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一销链些西方“洋节”纷纷进入中国,国人的搏肆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引人“洋节”并不意味着本土节日的丧失,比如国人参与了万圣节,并没有放弃本土以祭拜先人为主题的清明节、中元节。

更应看到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节日也正在走出国门,每年春节的时候,西方很多国家的百姓也开始参与进来,甚至一些政要会进入华人社区参与拜年活动。

这种东西方之间各类节日的互相渗透对于推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感情融合,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6、关于万圣节的资料

“万圣夜:ALL Hallows' Evening的缩写,是万圣节或是猪圣节的前夜,在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晚上庆祝,万圣节和人鬼节的习俗主要是在英伦三岛和前英属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美国的万圣夜传统,最初的由来是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在19世纪传入,而其他国家则是在20世纪受美国的影响开始庆祝。

由于万圣虚空态节由来众说纷纭,下面介绍一种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在万圣节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亏信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到来。

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被称作死人之日和鬼节,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阴间,在世间游走,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爱尔兰人会戴上面具。古时爱尔兰人认为10月31日及11月1日间宇宙法则暂停,去世亡灵会回来,固差源有生者穿上奇装异服游行驱鬼。当时在欧洲有为亡者布施糖果的习惯。

7、外国文化节日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文化内涵都被抽空了。我们离不开节日,不忍心看到所有节日都沦为购物节、吃饭节,我们需要在传统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气。

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还依稀记得每天翻页的老皇历上详细标注着的时令和节日的日期。翻开当下的很多日历,传统节日只剩下了春节。中秋、元宵花灯、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阳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腊八、祭灶等重要的节日都从日历上消逝了。同时消逝的是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那些有着上千年辉煌和浪漫的仪式,后人难道只能在古籍中体验?

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无异于挥刀自宫。节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调剂,更是维持民族认同感的纽带。有趣但也让人不爽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我们自己却有意回避这一天。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芹蠢才是我们的本分。

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

新周刊 文/李国庆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在全球化想象共同体下,人类的许多价值都在趋同,而节庆改日可能是保持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来抵御圣诞节等洋节的“入侵”,并御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价值的空壳化、商业化倾向。

即便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节海吃胡喝一顿,甚至可以嫌差陪随时去亲吻欧洲的空气,东京的潮流,纽约的时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们对于节日的渴求仍然处于某种饥渴状态——圣诞,元旦,情人节,元宵节,万圣节,中秋节,春节,愚人节,重阳节……时下节日之多堪用洪水猛兽这个词来形容,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钟情并没有因为进入“娱乐至死”的诸神狂欢年代而有所消解。我们仍然有着绝对超全球化的姿态,对于传统的、舶来的、自定义的节日都乐此不疲,兼收并蓄。

让社会学家们不安的是,至少从表面上看,传统节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势,而舶来的节日却甚嚣尘上,如此的此消彼长,自然会引发知道分子们振聋发聩的“保卫春节”宣言!

过中国节

“所谓节日,就是大家在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烦恼,高高兴兴地欢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点喝点。当然,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过节更是一个读书的好日子。”沈宏非写过一篇《过节》,文章开宗明义地谈论节日的精神意义。

这样的解读有些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华丽的精神意义,惟独缺失正面临着欲望消费冲击的物质意义,难以穿刺节日在中国的内核,对于喜新厌旧的中国人来说,节日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伴随着全民超女或周杰伦口齿不清的歌声在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前的节日意义与今日之意义绝对不可同日而语。随便找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都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鱼大肉。问问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放鞭炮,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年。再问问80年代后,他们会告诉你春节的意义是relax,旅游,打机,收压岁钱。

当全球都戴上一顶滑稽的圣诞老人帽子时,也隐喻着中国节正处于日益式微之势。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国重要传统节日有20个,包括中和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天贶节(六月六)、夏至节、七夕节、冬至节等,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些节日的名字都鲜有所闻,更不用说参与其中,逢节必乐。

所以,专家们很焦虑,觉得现代人已经遗失了传统。因为这些节日与我辈中华传人、龙子龙孙们都有着传承的渊源,例如与日月时令交会有关的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天贶节、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而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中国的传说、神话和宗教。

由此从根源上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乃至传承发展,都植根于千年的农耕文明,亦符合专家们慷慨陈辞的三大特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画出具体的时令节点;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而随着这些具有特定历史内容因素的过时,传统节日所内涵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

保卫春节是保住中国人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

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担任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05年圣诞节前夕,他在河南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保卫春节宣言”为题的报告会。据在场记者称,这个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告会并没有引起校园学子的强烈兴趣,有1万多学生的大学只有百十人到场。

《新周刊》:除去春节,中国还有中和节、上巳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即便在西方节日进入中国之前,它们也不为人所知。问题出在哪里?

高有鹏:你刚才说的那些算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总数大约有20多个。如果把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个,连24节气也算节日。但的确,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应该说,传统节日一旦成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它就具备了特殊的节日功能,可以支撑它在一定阶段内的发展。造成它们弱势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的功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人们对它们感觉也很难像以前那么强烈了,而国外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能抢占空缺。现在,中国的所有节日都变成假日了,随便怎么搞都行,没一点文化。

《新周刊》:有观点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影响世界,世界也改变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和外来文化的公平竞争中落后的。

高有鹏:这个说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强调一点,我不认为所有过圣诞节的中国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鲜本来就是人的天性,过度地保护传统会有负面作用。但民俗和传统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系统,这套系统维系的是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举个例子,我在一栋楼里住了几年,但还不知道我的邻居叫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应有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们之间缺乏价值观的共鸣和文化认同,所以互不来往。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一帮人聚在一起体验中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圣诞节是不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内的,你不可能在那里面找到归属感,闹腾过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依旧是松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个国家,本国节日肯定是最受重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越来越衰败,这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周刊》:过什么节对于普通人是自由选择,必须要用“保卫”来要求他们选择传统节日吗?

高有鹏:我在《宣言》里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能有人觉得大题小作,说得过了,但我的确有这个担心。保护春节只是一个契机,真要保住的是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跑去过洋节了,没人理春节,如果真到那时候,估计我们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样的背景下,日本和韩国对本国传统的保护却做得很好。你怎么看?

高有鹏: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已过了冲动和浮躁期,中国人还处在不冷静、不理智的阶段,自信心不足,对本国文化的价值没有正确估计。所以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是韩国人。

《新周刊》:抛开文化的因素,你认为人们还有可能重新对春节产生兴趣吗?

高有鹏:对春节的再开发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外节日,比如圣诞节,它充满了仪式感,有圣诞树、圣诞帽、唱诗班这样的符号让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足够的道具和符号,所以过春节的人群基本上已经断档了。目前要恢复中国人关于春节的记忆,是个很大的难题。

8、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写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化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则受到了不小的忽视,究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差异与看法,探讨当今局势与人们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方式以及重视程度,从而研究出加深文化印记对我们的影响与应对方案。希望以此来使人们加重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将这些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精神财富很好的传承下去。

时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节日在中国大面积普遍的盛行起来,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我们本国的热度明显不高,年味也不如小时候来的重了,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在接收外来文化、文明的时候不能把我们自己本身的传统遗弃,而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摒弃掉传统节日中糟粕的东西,在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前提下,去感受、迎接西方节日的氛围,而不是一味地跟风,追求所谓的时尚。

时下流行过“洋节”,研究其流行的原因、背景以及一些现实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传统节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淡忘。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新奇热闹的庆祝方式,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不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不利于更好地将我国文化推向全世界。我们应该加大对我们自己国家的节日文化的认可度和参与,这不仅仅是抵制过度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扬。

9、让人担忧,西方节日深入中国孩子,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

从世界历史来看,从近代开始,整个 世界从相互分离,相互分割的状态,逐步走向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尤其是西方的文化,更是如此。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很多时候,最伤害的不是国家利益的失去,而是文化的丧失。但是现在让人担忧的是,西方节日深入中国孩子,对我们的危害是什么呢!



在世界民族发展历史上,曾经有几千个文明民族,光是文明古国就有很多。而到现在,绝大部分的文明民族,都已经消失了,而只有我们保留到了现在。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消失原因,就是因为放弃了本民族文化,而被其他的文化同化,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整个历史而言,最强的征服者,其实就是文化的征服。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比较让人担忧的是,西方的文化和节日正在深入我国。尤其是在城市区域,年轻人对于西方文化和节日的追逐到了极点。尤其是万圣节、圣诞节,甚至复活节等深入中国。



为此,很多商业机构,还有很多商家,也借此制造营销机会,最终使得这些文化元素和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丛档。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察颤西方的文化和节日,正在渗透到我国的教育体系。很多幼儿园,甚至小学,在所谓的与国际接轨中,过度的宣传西方的文化和节日。



以至于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孩和小学生,中学生,热衷于西方的装扮,西方的文化,尤其是万圣节,更是成为中国小孩影响最大的节日。每渗没乱年的万圣节,整个幼儿园和小学都各种追捧,造成极大的社会忧患。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的延续是我们民族五千年不灭的核心,而这在于一代一代人的不断传承和继承。



尤其是建立在文化的自信之上,如果西方的文化和文明,节日,过度进入中国孩子的教育之中。那么新一代的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崇,对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道德的抛弃,必然达到非常强烈的后果,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尤其需要关注这一点。所以西方节日和文化深入中国小孩,那是危害非常巨大的事情,作为我国来说,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和关注,否则就像苏联当年一样,苏联的解体和危机,其实也就是从西方文化深入苏联基层和民众,最终引发思想混乱开始的。



作为中华儿女来说,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那是最大的传承,最大的自信,发扬好自己的文化。足以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的文化,可以去了解和学习,但是不需要融入自身,否则都找不到自己了。

10、万圣节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的,有什么用?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11月1日。大部分欧美国家都会过万圣节。
万圣节之于外贸,去年第三季巧唤裤度,NRF 针对近链镇 7000 名孝简美国消费者推出了一项关于万圣节采购的调查,近 70% 参与调查者都表示会庆祝万圣节。
其中,70.9%的人计划要准备买糖果,48.6%人计划装饰自己的家或者庭院,47.1%要入手化妆的服饰,45.5%的人准备要雕南瓜灯,34.1%的人准备或计划去参加派对。据统计,2016年有1亿7100万美国人平均每人在万圣节当天花82.93美金,相比2015年的74.34美金有明显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