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元时期是怎样对外贸易的?
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繁盛的海外贸易 宋朝西北陆路交通受阻,加上政府经营困难,所以对外贸易都较之历代进取,其可说得上是当时世界外贸最发达的国家。《宋史:食货志》所谓“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由此看来,当时对外的商业买卖活动在南方较为蓬勃。 《宋会要辑稿:食货》卷四六之一又记载两浙路造船最多,南宋时令温、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又置市舶司于温州,当中以广、碰绝返泉、明三州为主要海贸港口。另外负责处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司管辖杭州(今浙江省杭县)、明州(今浙江省鄞县东)、温州(今浙江省永华县)、秀州华亭县(今浙江省嘉兴县)、青龙镇(今浙江省青龙县)五处市舶务,与日本、高丽、大食等50多个地区贸易。宋太宗专门派人“各往南海诸番国”,以类似特许通行证的“空名诏书”的发放来招引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南宋时期“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点评:朝廷国策、民间氛围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因素,使得两宋时期的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频繁。但是,弱小的军事力量、庞大沉冗的官僚集团以及文弱的风气,又使得两宋只能坐守江山,不能将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强盛的军事力量,失去了开疆劈土的激情。于是,宋朝与日本的国际关系用两个字便可以概括,那就是“贸易”。 宋日贸易 在有宋一代(包括北宋和南宋)来日两国贸易始终继续不衰。首先是宋朝需要对日贸易。宋朝经济通过一段恢复时期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煤的广泛应用,促进冶铁技术、质量和产量的提高;铜精炼法的出现促进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铸铜钱技术也相应地得到改善。自古以来就是传统出口商品的丝织品和刺绣,不仅恢复而且有所发展。此外,造船业发展较快,在内河出现“百石船”,远洋宏和航行的“客船”可载二千斜粟。政府使笑饥用的海船,长宽都比客船高出三倍。因此,宋船在海上航行,不仅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而且船身坚固,经得起风浪。由于宋朝注意对外贸易,因此,宋商船赴日贸易从未中断。其次,日本国内状况要求发展对宋贸易。但是,日本禁止对宋贸易或者禁止宋商入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日本贵族生活对宋商品的需求日甚一日,朝廷下令禁止,但执行禁令的官吏本身就是宋货的需求者。唐代贵族的糜烂生活方式感染了日本的上层社会,到北宋初期,一般官吏已不再穿日本出产的丝织品,甚至连其婢女亦皆穿戴进口衣服。紫式部的日记中,记载当时大纳言在正月初十到初三宴会上的衣着。每天一套唐式衣裤,浓淡相配;颜色样式不相重复。连内傍跑穿唐武衣服,在这个时期日本文人撰写的小说、评话、传奇等,如《荣华物语》、《源氏物语》等书里人物的衣着样式、质地,全是唐式的和从唐进口的。 另外,寺院生活在这个时期也趋于奢侈;最后,日本朝廷和大宰府官吏从贸易中获得极大益处,也是对宋贸易难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点评:由于宋朝军力的先天不足以及重文轻武的风气影响,无法像后来的元朝或者西方列强那样开展海上霸业,因此,宋朝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是纯粹的以谋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的。即使如此,与同时代世界各国相比,宋朝的经济强得太多,只用正常贸易手段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因为日本需要的是丝绸、茶、陶瓷等等奢侈品,出口的是稻米、木材等原料,据日本史料记载,日本宝治元年(公元1247年)十一月,幕府因九州大米出口过量,竞不得不发出命令,禁止出口。 另方面,北宋和南宋商人至日贸易时,常要求日方以砂金付款,因而日商至南宋贸易也多带砂金以换取铜钱。日商携带黄金最多的年代,总额近四、五千两之多。加上贸易中所得的铜钱,每次日商赴南宋总会带回大量铜钱。因此,南宋铜钱外流十分严重。铜钱外流,自北宋时期就曾三令五申,一再禁止。但那时主要是以来商携带的形式流到日本,现在,日商直接偷运,遂使南宋出现铜钱严重短缺。 元日贸易 元帝国与欧亚两大洲的许多国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对日贸易在元朝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元世祖准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军事手段,以达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所以,在元世祖时期,对日商入元无任何限制,甚至还有意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以利日商的往来。只是由于幕府坚持不通和好,两国才没有发展成为正式的外交关系。第二,由于日本国内的各种原因,要求对元贸易。 点评:除去元朝政府的政治外交因素,元日贸易可以说是宋日贸易的延续,在此不再详细陈述。
2、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区别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区别
(1)规模庞大。据《元史》记载,元朝海外贸易在亚非欧各国大规模开展,与蒙元通商的国家地区多达两百多个。
(2)海运更远。据《岛夷志略》一书记载,中国商船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埃及。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经过秦汉、三国、隋唐等朝代的努力耕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加之西北陆路受阻,东南沿海的外贸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北宋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几乎是逢战必败,败而赔款。为了满足大量岁币和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的需要,北宋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重视海外贸易。早在宋太祖时期,就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此后,北宋政府陆续在杭州、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市舶司的长官最初多由知州兼任。宋神宗时期,改设专职人员管理,称为提举市舶司,主要职责是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
为了招徕外商,宋太宗曾派出内侍,携带诏书、金帛往南海诸国拜访,为海外贸易搭建商业平台,主动购买南海诸国的香料、药材、珍珠等物资,外商也从中国购回丝绸、陶瓷、茶叶等货物,经阿拉伯,远销亚欧等地。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有限的耕地,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膨胀的国防开支,迫使南宋更加重视海外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据《宋史会要辑稿》)。外贸的关税已经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传统的抑商政策进一步放松,政府高层追求更加务实的经济效益。为此,南宋政府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开辟了不少类似今天的经济特区,如明州、泉州、温州等地区,还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使得许多商人也积极投身于招商引资中来,为了吸引外商,凡市舶纲首(有点像开发区的招商办和企业家领袖)能招诱舶货,抽解物货,累价及5万贯、十万贯的,可以补官。同时还在这些经济特区中开设了外贸酒店等配套设施,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由于两宋政府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加上当时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等有利条件,两宋对外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繁荣,表现为:(1)联系更广。据《诸蕃图》、《诸蕃志》、《岭外代答》等史书记载,宋代与中南半岛、南海诸国、大食诸国、西亚诸国、东非等地的贸易比前代更为频繁,高丽和日本都辟有专门对宋贸易的港口。(2)规模更大。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3)种类数量更多。
元统一全国后,为了保证大都的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需要,在利用陆路、运河之外,又开辟了海运线路,由于海运比陆运、河运省时省力,加上处于政治上控制东南地区,后来慢慢形成了漕运以航海为主、内河运输为辅的格局。元武宗曾经说过,“海道里取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最打紧的勾当”(据《元典章》)。故有“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盛况(据《元史》)。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元朝继续延续两宋做法: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采取农商并重政策等,元朝对外贸易也取得巨大成绩,表现为:(1)规模庞大。据《元史》记载,元朝海外贸易在亚非欧各国大规模开展,与蒙元通商的国家地区多达两百多个。(2)海运更远。据《岛夷志略》一书记载,中国商船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埃及。
综上所述,政策、航海技术、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程度、招商引资技巧等是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希望对今天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有所借鉴。
3、海上丝路“零公里”,为何是泉州?宋元的外贸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的中国,北京长于军政,上海精于经济,而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北京和上海没什么地位的时候,泉州就已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上中心了。自宋代开始,随着大量的北民南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我曾经四次拜访泉州城,每一次拜访都能有诸多的惊喜与新的发现。
一、是什么成就了宋元时期的泉州?
黄昏时分站在泉州钟楼旁,看着泉州老城区熙熙攘攘的汽车,在现代与古代的交融下,泉州城展现它与其他中全国大多数城市不一样的魅力。而与游客蜂拥而至的厦门和鼓浪屿比起来,今天的泉州城则显得低调了许多。
黄昏时分的泉州钟楼(作者摄)
很多人认为,厦门才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其实这是一个不是很准确的看法。我觉得泉州才是闽南文化的精髓所在,今日的泉州GDP常年位居福建省第一名,其增速也相对较快。泉州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闽南建筑群与历史古迹。
泉州的关岳庙(作者摄)
在泉州老城区漫步,你能感受到与厦门完全不一样的闽南文化印记,泉州老城保留了从宋代到近代样式的建筑群。
泉州老城区保留着大量的佛教建筑(作者摄)
是什么造就了泉州曾经的辉煌呢?这一切还要从宋代说起。
“泉州”这个地名最初不是指今天的泉州本地,唐代时“泉州”这个地名说的是福州的一个海港,后来因为地名的迁移,泉州之名才移到了今天泉州的位置,史学家们称唐前期的泉州为“前泉州”。
宋代时的泉州码头与桥梁(作者摄)
而泉州港的兴起则得益于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北宋王朝的疆域最西也只到达今天河湟谷地附近。当时因为河西走廊政权复杂,所以宋代的疆域范围始终没有占据乌鞘岭以西的土地,从而也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这就意味着北宋对北方丝绸之路的控制力已经远远不如唐朝。
虽然后来宋代统治者开辟了从青海到西域的丝绸之路路线,但是与河西走廊相比,青海道无论从水源与物质补给上都不及河西走廊,丝路被迫改道也是导致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河西走廊
同时,宋代已经将都城从长安-洛阳一线迁移到了汴梁附近,政治中心的东移也必然会使宋代对北方陆上丝路的控制力减弱。当然陆上丝路的衰落,并不是促使海上丝路崛起的唯一原因。
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完成了南移,南方经济从安史之乱开始就逐渐超越北方,直到南宋将都城迁往临安,南方彻底完成了对北方的超越。与此同时,南亚与中亚的商人们,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畏海浪凶险从海上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
所以,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微与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开始逐渐兴起,而泉州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驿站。
海上丝路路线图
二、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泉州港由3湾12港组成,这些星罗棋布的海港分布在洛阳江与晋江之间,最重要的港口有后渚港、法石港、安平巷子港等。宋元时期的法石港今天已经不见了踪迹,由于河床淤积严重,过去千帆万渡的港口也从海港逐渐抬升为陆地,其他的港口在今天泉州还可以看到它们的遗迹。
从唐代开始,泉州经历近4次大的飞跃:北宋时赶超宁波,仅次于广州;南宋时赶上广州,两地难分伯仲;南宋末年则完成了对广州的超越;元代时则成为元代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
元代遗存 泉州六胜塔
宋元以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如赵汝适的《诸藩志》、王大渊的《岛夷志略》、周致中《异域志》等,都记载了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航线距离、方位与所需时间,这些著作几乎都是以泉州作为基准。也就是说,泉州是那时中国海上丝路的原点之一。
据统计,北宋时与泉州进行贸易的国家大约有34个,到了南宋时增加到56个,元代时增加至80多个。众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人在泉州汇聚,他们在这里经商、传教与游历,可以说泉州在那时就是一个五方混杂、华夷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
泉州的清净寺(作者摄)
在元代,泉州也叫“刺桐城”,刺桐是一种产自马来西亚等地的热带植物,五代时闽越国开始在泉州广泛种植这种植物,于是泉州等地就长满了刺桐,久而久之,大家都把泉州称为刺桐港或者刺桐城了。
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
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下,泉州有来自当时大食、三佛齐、真腊、占城等国的商人,大量的商品在泉州汇聚,最好的证明就是遍布于泉州城的各种文物古迹,在泉州的中山路,至今还能发现具有印度教风格的石雕和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还保留着当时各个国家留下来的大量石刻。
4、宋元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⑴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⑶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比较宋元两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及成效。(|用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回答,并说明原因。)
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 有两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致了出口品主要产地和进口品主要销售市场的转移。换言之,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在另一方面,当时的进口品主要是被称为“ 香药犀象” 的外国特产, 大多属于奢侈品。这些进口品的消费地区, 主要也是商品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较强的地区。宋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东南沿海( 以及四川) , 而最重要的消费中心是京城。在宋代, 京城从唐代的长安和洛阳, 首先转移到相对比较接近东南的开封, 尔后完全转移到位于东南的杭州。这一转移, 也意味着进口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转移到南方。
第二, 在政府的贸易政策方面, 宋代与过去相比有颇大的变化。宋代政府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是既鼓励又控制, 有较强的功利色彩, 其出发点是希望在鼓励扩大海外贸易规模的基础上, 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海外贸易带来的利益。作者强调这种海外贸易政策与宋朝的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
宋代的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主要原因有:⑴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着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⑵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着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⑶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⑷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⑸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亚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元代,随着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比起前代来,都有很大的发展。
国际贸易是各国人民之间经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元代的国际贸易,包括海道贸易和陆路贸易两个方面,而以海道贸易占主要地位。本文准备对元代海外贸易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目的在于从一个侧面来阐明当时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元朝政府在消灭南宋政权、统一全国的同时,立即着手组织海外贸易。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当元军取得浙、闽等地后,元朝政府就沿袭南宋制度,在泉州、庆元(浙江宁波)、上海、澉浦四地,设立市舶司,招降并重用原南宋主管泉州市舶的官员蒲寿庚。至元十五年八月,忽必烈命福建行省向外国商船宣布:“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由于政府的积极提倡,海外贸易在改朝换代之际,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有所发展。
有元一代,经由中央政府先后指定开放的对外贸易港口,最多时有泉州、庆元、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等七处,但兴废不常。到元末,仅有泉州、广州、庆元三处。在这些港口,元朝政府设置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管理市舶即海外贸易事宜。最初,市舶司由中央政府指定有关行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后来,一度与盐运司合并,成立都转运司。不久,又将二者分开,以市舶司隶泉府司(院)和致用院。最后,改隶行省。
6、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根据“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可知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是(浩大军费支出)谋求广开财源;根据“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知,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是政府注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根据“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是(政权并立导致)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2)根据材料中“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费正清评述的“某一政策”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注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中国朝海上强国方向发展,海外贸易兴盛;明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倒退、停滞与落后,限制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故答案为:
(1)原因:工商业发达;(浩大军费支出)谋求广开财源;政府注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政权并立导致)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2)闭关锁国政策.
(3)宋元时期注重(或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中国朝海上强国方向发展(海外贸易兴盛).明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倒退、停滞与落后(或限制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7、宋元时期海贸非常发达的因素有哪些?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的原因是宋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手厅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肢盯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毕饥隐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7)宋元外贸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唐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8、中国古代西汉,隋唐,两宋,元朝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西汉: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隋唐:①对外贸易繁荣;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称中国人为“唐人”。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3、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极为频繁的朝代,也带动了宋朝的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宋时期,宋朝在与金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榷场来互通有无。
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等地.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和个过通商互市.元朝和高丽,日本贸易密切.高丽的人参等土产品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来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中国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便利;
(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