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和江苏相邻,为什么江苏比河南经济好呢。
最最首先的问题是:交通,与世界运输来说,人家多了道海运!!!所以从经济,文化文化文化文化.....等多方面来说,会好很多,昆山,苏州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
我们选取了东部的江苏、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四川作为分析的对象,为准确判断全国经济形势提供依据。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江苏经济增长回落的可能性大,但由于内需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可以支撑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河南、四川的内需和外需增长均比较强劲,发展的后劲较大。综合以上情况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全年国民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面对挑战,宏观调控应把防止经济增速过度回落作为重点,同时兼顾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特别是控制生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为了对全国的经济形势有更透彻的分析和把握,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3个地区,即东部的江苏、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四川作为分析的对象,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准确判断全国经济形势提供依据。
今年以来江苏、河南、四川经济运行情况
一、江苏:仍处在较快增长区间
江苏是一个综合实力雄厚,工农业均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外向程度高的省份,在东部地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007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60亿元,占全国的10.2%,在全国列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689元,列第5位(如果不考虑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仅次于浙江,列第2位)。
江苏一直是我国重要农业产区,同时作为我国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江苏是全国纺织、机械、电子、石化和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06年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7.2%,表明江苏工业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新阶段。江苏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非常高,2006年经济贸易依存度高达10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1个百分点。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174.3亿美元,总量占全国的1/4以上,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表1)。
今年以来,江苏投资、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但外需减弱,工业经济增速也有所减缓,但总体而言,仍处在较快增长区间。
农业:全省夏粮总产量达219亿斤,创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长2.2%。油料扭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增长2.8%。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数同比增长7.8%,累计出栏肉猪增长6.3%。农业生产形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工业: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能力较强:1~7月,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9.0%、28.7%和31.8%,同比加快10.2、1.8和0.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1~7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5%,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但低于全国4.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3%,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产投资增幅加快,三产投资有所减速。新开工项目个数及计划总投资均呈下降态势,但平均规模有所扩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比上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1~7月,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1351亿美元,增长24.6%,回落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进口总额944亿美元,增长18.2%,回落0.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2.9个百分点。
价格:1~7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比全国低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6%。其中,粮食上涨6.4%,油脂类上涨42.2%,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8%,居住价格上涨5.6%。1~7月,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1%,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1~7月,全省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8.6%,高于全国增速8.1个百分点。 1~7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1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低于上半年全国0.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89元,增长17.6%,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
二、河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河南经济具有明显的内陆型经济特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不够高。依托资源优势(2708.550,-35.91,-1.31%),“十五”以来,河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亿元,占全国的6.0%,在全国列第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060元,列第17位。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是第一产粮大省。河南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达6.24%,2007年河南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3450万吨,为全国之首,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近几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比较快,已形成了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06年经济贸易依存度只有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0.7个百分点(表2)。
今年以来,在内外需比较旺盛的拉动下,河南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农业: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连续六年增产、连续五年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比较好,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功不可没。
工业: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6个百分点。 全省39个行业大类中38个同比增长,23个行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原煤增长26.6%,发电量增长18.8%,化肥增长26.2%,水泥增长18.9%。无论是分行业还是分产品,其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全国。
固定资产投资:1~7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9.4%,高于全国18.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39.2%,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5.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建材、机械、冶金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23.2%、74.0%、44.3%和44.2%。全省新开工投资项目14021个,同比增加2379个;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增长38.0%,占施工项目投资规模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9.0%提高到4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4%,比上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1~7月,全省进出口总值1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8%,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62亿美元,增长33.5%,高于全国10.9个百分点;进口总值38亿美元,增长54.4%,高于全国23.3个百分点。
价格:1~7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上涨22.3%,其中肉禽及制品上涨41.4%,鲜菜上涨26.0%;居住类上涨7.7%。1~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3.2%,涨幅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12.6%,涨幅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1~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0.7%,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8.7元,增长14.4%,与全国增幅一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61.7元,增长25.5%,高出全国5.7个百分点。
三、四川:地震后经济稳步回升
四川的主要经济总量指标自2000年来在西部地区一直保持首位。2007年,四川生产总值达10505亿元,列全国第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93元,列第24位。
四川素有“农业大省、粮猪安天下”之地位,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左右,油料产量占7%以上,2007年生猪出栏、猪肉产量均列全国第1位。四川又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钢、水泥、平板玻璃、化肥、农药、白酒等产品产量均名列西部第1位;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西部承接这一轮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四川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近几年来,四川外向型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四川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0.2%,高于河南6.3%的水平,但比全国低56.8个百分点(表3)。
今年前4个月,四川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5月份受地震影响增速明显回落,进入6月以后,四川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回升,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零售市场增幅回升,财政增收,金融平稳运行,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回升的基本态势(表4)。
农业:受地震灾害的影响,农业增速有所降低。但小春粮油单产提高、产量增加。油料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油菜籽产量增长10%;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增长2.1%,其中能繁母猪增长4.8%。肉类总产量增长3.7%。
工业: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增长18.4%,分别比6月份和5月份提高2.4和14.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1~7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比上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增幅0.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8%,增速比全国低2.9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1~7月份,全省进出口总额118亿美元,增长58.4%,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8亿美元,增长50.9%,高于全国28.3个百分点;进口50亿美元,增长69.8%,高于全国38.7个百分点。
价格:1~7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7.9%,仍居涨幅榜首。服务项目价格温和上涨,涨价面扩大。1~7月,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涨价面达68%,涨价面比1月扩大11个百分点。1~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0%,涨幅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3%,涨幅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1~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3%,比全国低6.2个百分点。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9元,增长14.1%,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47元,增长15.5%,比全国低4.3个百分点。
三省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比较
一、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
由于江苏、河南、四川三省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既表现出一些共性,也呈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共同点看,三省与全国基本相同:农业生产形势比较好,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内需求依然较强,物价呈高位回落态势,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不同之处则主要表现在:
1.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格局不同
今年以来,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之间差距呈现扩大趋势。1~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两者差距为3.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扩大2.4个百分点。
江苏与全国情况相同但程度更为严重,两者涨幅差距达到11.1个百分点。四川两者涨幅差距为3.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差不大。河南则呈现相反格局,1~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6%,出厂价反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0.6个百分点。
这种格局反映了资源输入省和资源输出省的差别,也是今年以来三省工业企业效益情况差别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苏、河南、四川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7.5%、44.9%和14.8%,利润增幅相差较大。
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方向不同
今年以来,全国新开工项目及计划总投资增长持续低迷。1~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2.9%。
江苏与全国趋势一致,上半年,江苏省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10.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9%(一季度下降5.8%)。而位于中西部的河南和四川则呈现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的态势。河南上半年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2234个,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42.2%。四川上半年新开工项目个数仅增加28个,但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64.5%。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是反映投资走向的重要先行指标,中西部新开工项目的快速增长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劲较足,而全国和东部新开工规模低迷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
3.出口增长趋势不同
今年以来,全国出口增速有所减缓。1~7月,出口总额增长22.6%,比上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
江苏与全国趋势一致,1~7月出口增长24.6%,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而河南和四川出口则呈加快趋势。1~7月,河南出口同比增长33.5%,四川出口增长50.9%,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和12.5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东部外向型经济受外需减弱、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这几方面的不同也反映了地区间经济增长存在冷热不均的问题。从江苏情况看,东部地区由于外向型和资源输入型的特征,企业受冲击较大,工业增速回落较多,企业效益状况不佳,投资意愿较低,如果外需继续减弱,经济增长面临继续减缓的可能。而从河南和四川情况看,中西部受外需减弱影响较小,虽然部分企业由于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出现资金紧张局面,但整体上看投资意愿较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这种地区性差异也为宏观调控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当然,从总体上看,仍然可以对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得出一个总体的判断:即在外需减弱、从紧宏观调控措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增速逐步回落;在农产品(15.59,-0.12,-0.76%)供给改善、去年基数较高的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步回落。总体上看,经济仍是平稳较快增长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的比较
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全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尽管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因农产品供给改善、去年基数较高等原因出现回落,但价格上涨的压力仍比较大。
一是国际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高位运行,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加剧。7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80.5%,原煤价格上涨167.4%,金价上涨41.2%,铁矿石上涨66.0%,钢铁产品上涨87.0%,玉米价格上涨80.7%,大米价格上涨122.6%。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7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5.5%,欧元区上涨4.0%,6月份日本上涨2.0%。
二是生产价格涨幅持续扩大。7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10.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均创出或接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之间的差距7月份已经扩大到3.7个百分点。江苏、河南、四川三省生产价格涨幅也呈扩大趋势。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受到外部输入和成本推动的压力。
2.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经营困难
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三省工业企业效益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原因主要有:
一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1~5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26.8%,高于利润增幅9.3个百分点。
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据企业景气调查,江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与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已持续三个季度运行于非景气区间,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河南省也反映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加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最迫切而贷款难度最大且投放量最少。
三是内外经济和贸易环境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对依赖中低端产品取胜、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服装等企业带来较大冲击,一些中小企业被迫关停。上半年,江苏纺织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5%,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5.3个百分点。
3.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影响农民增收及种粮积极性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0.7%,比上年同期上升15.5个百分点。江苏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上升13.1个百分点。其中,化肥上涨26.6%,饲料上涨14.1%。河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高位攀升,涨幅不断扩大,6月份高达25.1%,涨幅为1995年以来最高。农用柴油和小麦机收价格涨幅分别达到30%和40%以上。四川上半年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18.7%,尤其是仔畜、化肥、饲料价格高位运行,种养业成本不断扩大。据河南省快速调查,今年小麦生产成本达到424元(不含人工成本),同比增长13.3%,亩均生产收益153元,同比下降7.8%。
另外,受经济运行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外贸、房地产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客观上将减少一部分就业岗位,进而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据了解,江苏苏南、苏北地区都出现了与此关联密切的纺织、板材加工等部分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或停产的情况。
4.商品房销售下降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但销售面积同比持续下降。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3.5%,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6.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5个百分点。
而房屋销售面积却出现了下降,2~6月,住宅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6%、0.3%、4.0%、6.5%和6.9%。房屋销售价格涨幅逐步回落。今年1~6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3%、10.9%、10.7%、10.1%、9.2%和8.2%。江苏省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5%,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1%。河南省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7%。四川省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22.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1.1%。
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说明中央出台的土地政策、房贷政策以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的机遇,但由于房地产业涉及产业较多,也要对可能造成的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不稳定保持警惕。
除了以上共性问题以外,三省各自还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例如,江苏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持续下降,外需减弱趋势明显,河南煤电油运瓶颈进一步趋紧,四川节能降耗难度较大等。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显然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
从三省情况看全国的经济走势
江苏、河南、四川三省基本反映了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态势,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江苏经济增长回落的可能性大,但由于内需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可以支撑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河南、四川的内需和外需增长均比较强劲,发展的后劲较大。综合以上情况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全年国民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生产有望趋稳: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影响7、8月份工业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季节性因素和奥运会相关地区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这些因素在第四季度将会消除。另外,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回调和油、电、煤等资源价格调整将会改善煤电油运的供给情况,从而促进工业增速的加快。
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从全年情况看,促进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因素较多:一是地震灾后重建将给投资带来新动力。据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二是产业转移将促使中西部投资继续快速增长。但投资增长也面临资金趋紧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持续低迷的制约。但从年内看,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消费有望高位趋稳: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支撑今年以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的加快增长也面临相当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比上年同期回落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0.3%,回落3个百分点。二是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降温。受物价上涨、油价上调、房屋销售面积减少的影响,近期消费者信心有所下降。8月份,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同比下降9.5%。三是股市财富效应消失。总的看,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
净出口可能继续回落:尽管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但总的看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未发生趋势性变化,出口增速放缓趋势难以扭转。首先是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美国8月份失业率升至近五年来高点,就业人数连续第八个月下降;欧元区经济第二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环比下降0.2%;日本经济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是日本经济近7年来最差表现。其次,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未来出口增速有可能继续放慢。而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大幅回落,使得进口价格指数呈回落态势,进口增幅可能放缓,综合起来看,净出口可能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望继续回落:随着供给状况的改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回调,以及翘尾因素的明显减弱,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进一步回落。但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扩大、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仍处高位也使居民消费价格回落的幅度不会太大。
宏观调控难度逐步加大
要实现上述目标,特别是确保明年经济能够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面临诸多挑战,因为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和对外经济环境的恶化,问题也会不断暴露并发展,宏观调控难度也会逐步加大:一是如何有效应对外部需求减弱与经济周期性回落双碰头,以防止经济增长不致回落过大;
二是如何平衡保增长、控物价两个宏观目标,以避免发生滞胀;三是如何针对地区间经济增长冷热不均现象采取灵活的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措施,以避免出现一刀切,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
面对挑战,宏观调控应把防止经济增速过度回落作为重点,同时兼顾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特别是控制生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为此,应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针对经济增速减缓、价格涨幅回落的新情况,适当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适当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继续缓解物价上涨压力。继续组织好粮、油、肉、禽、蛋、奶、蔬菜等重要商品的生产和调运,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及价格的稳定。加大市场秩序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强对“米袋子”、“菜篮子”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监测。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保持价格稳定。
三是加强供给管理,加快调整结构。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增加工业产品尤其是基础性产品的供应量,减缓燃料原料和工业品价格上涨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加大对社会发展的投入,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农民消费的主动性、积极性。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拓展新的消费热点。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扩大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消费。
五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保持出口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不断扩大其在出口中的比重。积极扩大民营经济的出口规模,提升国有企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提高三资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实现出口主体的多样化。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六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落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提高生产和效益水平。重点发展对就业吸纳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支持自主创业。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规模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其生产能力、经营能力,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加强产业调整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引导。
以上仅供参考:)!
2、关于国贸毕业生论文的开题报告
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的文献综述:
一.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杨馥毓认为次贷危机本是影响美国金融进而影响美国经济的一次危机。然而随着危机的加剧,我国的外贸企业也正暴露在危险之中,信息化下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对我国外贸企业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金融危机下西方国家近年来经济普遍不景气,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应付国际收支危机,必然把贸易差较多的中国列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在金融危机下本身就受到影响的外贸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张政厅就我国面临的反倾销现状,结合当今普遍适用的各种理论,论证外贸战略调整才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反倾销的方法。
二.江苏省外贸公司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现状
曹晓蕾认为2007 年江苏对外贸易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能量, 在高平台上实现了较
高的增长,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并激化了原有问题。因此, 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变化的影响下, 江苏对外贸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力于化解外贸发展中的障碍, 适时转变外贸发展思路。
三. 他省市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境况和应对措施
1.根据温州商人在金融危机下面对国外反倾销所进行的有效措施,张政厅认为遵循让利于人,共同发展的外贸结构调整方针,避开反销销或增加反倾销成本,转封闭型的贸易战略为开放型的贸易战略,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寻找第三方共同合作,是我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防止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真正出路。
2.另外一方面,根据福建省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受到的威胁和存在的劣势,陈春玲认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形势下,福建省外贸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内忧外患,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由于缺乏规模经济与通路优势,其竞争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转型势在必行。她根据波特的五力理论阐述了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并根据SWOT 理论论证了转型的可行性,为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3.成健、谭立群在调查分析河北省专业外贸公司经营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外贸公司提出了三种转型战略。要彻底实现专业外贸公司的战略转型,首先要进一步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其次,要进行组织变革,建立适应公司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再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专业外贸公司战略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专业外贸公司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完善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
四. 江苏省乃至中国的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对策
曹晓蕾认为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变化的影响下, 江苏对外贸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力于化解外贸发展中的障碍, 适时转变外贸发展思路。
郭艇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和外贸依存度也在加速提高。中国的外贸出口亟需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快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任务。创立自主出口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依赖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又离不开日趋灵活的企业经营机制。
张静慧的观点:90 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以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10 年努力已初步取得成果。目前我国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盟、港台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面对我国加入WTO 的新形势,我们应当适时地对市场多元化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小结
以上是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危机下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笔者进行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的问题研究给予了诸多参考。
参考文献:
杨馥毓 .次贷危机下外贸企业战略危机的控制 《现代商业》
张政厅 .反倾销形势不容乐观,外贸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经济师》2006年第12期
陈春玲 .福建省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据 《海峡科学》 2008年第八期(总第20期)
杨青峰 .关于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思考 《商务观察》 2008年11月
邓晓馨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战略的调整 《沈阳干部学刊》 2008年12月第10卷第6期
傅文君 .国际贸易新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 《现代商业》
成健, 谭立群 .河北省专业外贸公司战略转型研究 《中国流通经济》 2008年第8期
张燕生、丁刚、李大伟、杨长、杜琼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经贸》 2010年第1期
尚光剑 .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2006年第8期
曹晓蕾 .江苏省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江苏经贸》 2008年2月
邹 钧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江苏对外经贸的基本策略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总第146期
安世友 .论新贸易增长方式下我国出口企业的战略定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6期(总第163期)
徐雪刚 .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年3月10日
张静慧 .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研究 《科技与经济》 2006年第20期
杨青峰 .我国外贸企业加快实现战略转型的思考 《国际商务论坛》
沈桂龙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外资因素与外贸战略调整 《世界经济研究》 2007年第2期
艾敏 中.小外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论丛》
郭 艇 .自主创新下的中国出口名牌战略及企业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院 2006年3月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1.选题的目的
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江苏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外贸企业面临着即将倒闭的困境,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想要解决江苏经济发展的障碍,能够想尽办法解决外贸企业生存发展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因此,我想通过这篇论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江苏省外贸企业摆脱困境,使其能够健康的发展。
2.选题的意义
外贸企业对于江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较早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区。以发展外贸、吸引外资为主要形式的外向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江苏省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获得了比较利益。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江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1989年,江苏省的自营进出口总额仅为11.93亿美元,1990年增长到36.9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倍多。进入90年代以来,江苏省的外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1年的45.04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238.8亿美元,7年增长了5.3倍。改革开放以来外贸额年均增长23.9%,“八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则为35.4%。在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外贸结构也不断优化。因此解决的外贸企业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我省的经济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江苏整个的经济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国内其他省外贸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经济强省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综合得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
(2).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得出观点,然后通过资料来对理论分析的观点进行经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3).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研究条件:
(1)国内外有大量的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可以作为论文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有力支撑。
(2)实习期间对实习单位情况的考察了解为研究提供了借鉴。
(3)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的理论基础.
(4)学校的图书馆以及网上的大量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5)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可能存在的问题:收集资料过程中数据限制和经验不足。
5.预期结果:
预期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从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大多企业在发展遇到困难的原因,从整体上分析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力争突破原有的固化模式,使得外贸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解决。
3、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 “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
江苏沿海面对黄海,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大陆岸线全长954公里。沿海经济带由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市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14个县(市)组成核心区域,人口1728.5万人、土地面积2.84万平方公里。2005年11月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正式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四沿”开发。沿海开发,是江苏继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之后,又一次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三年来,沿海开发建设,为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新添了强劲引擎。
一、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状况
(一)2007年发展状况
在江苏省强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强劲。沿海经济带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0亿元,其中南通区域1895亿元,占沿海经济带的52.2%;盐城区域1110亿元,占30.5%;连云港区域615亿元,占17.0%。按可比价计算,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当年增长15.6%。其中南通区域增长16.2%;连云港区域增长15.2%;盐城区域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70元,比上年增加了3147元;经济密度1275万元/平方公里,比上年提高196万元/平方公里。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增长19.1%。制造业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占据了重要地位,占GDP比重达到4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2亿元,增长21.4%。其中,南通区域909.6亿元,增长22.5%;连云港区域191.2亿元,增长20.0%;盐城区域341.7亿元,增长19.6%。规模以上工业利税524亿元,增长48.9%。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内需拉动稳步加强。沿海经济带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9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4.3:51.3:34.4,转变为12.7∶52.1∶35.2。南通区域三次产业比重为7.8:57.0:35.2;连云港区域为16.6:47.0:36.4;盐城区域为18.8:46.7:34.5。2007年沿海经济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93亿元,增长27%。其中,连云港区域584.6亿元,增长37.9%;盐城区域694.2亿元,增长29.4%;南通区域1113.8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9亿元,增长18.3%。其中,南通区域637.9亿元,增长18.6%;盐城区域351.8亿元,增长18.2%;连云港区域249.0亿元,增长17.7%。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储蓄稳步上升。2007年,沿海经济带财力大幅度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9亿元,增长37.6%。其中,连云港区域48.8亿元,增长43.7%;南通区域116.2亿元,增长36.7%;盐城区域54.5亿元,增长34.8%。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7年末沿海经济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5亿元,增长9.9%。其中,盐城区域895亿元,增长14.1%;连云港区域318亿元,增长11.3%;南通区域1301亿元,增长6.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569元,比上年增加了3003元。
4、对外贸易有所扩大,利用外投资大幅增长。2007年沿海经济带外贸依存度为34.9%;进出口总额173亿美元,增长24.9%。其中,盐城区域21.18亿美元,增长30.2%;南通区域119.42亿美元,增长25.6%;连云港区域32.53亿美元,增长19.3%。出口115.42亿美元,增长26.2%。其中,盐城区域12.49亿美元,增长33.6%;连云港区域18.47亿美元,增长26.7%;南通区域84.47亿美元,增长25.0%。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亿美元,增长32.2%。其中,盐城区域6.65亿美元,增长143.6%;连云港区域7.38亿美元,增长113.5%;南通区域24.19亿美元,增长6.4%。
(二)与全省发展水平比较
1、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全省。由于基础薄弱,2007年沿海经济带发展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存在差距。沿海经济带人口占全省22.7%,土地面积占全省27.7%,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4.2%。经济密度比全省低1221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低1271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全省低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6.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3.3%。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7:55.9:37.4,沿海经济带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高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偏低。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1.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的19.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19.3%;主要指标在全省占比均低于人口和土地面积所占比重。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只是全省的17.4%;进出口总额是主要指标中占全省份额最低的,仅为5%;其中出口仅占全省的5.7%。外贸依存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9个百分点,作为开放前沿,沿海经济带外向度比全省明显偏低,值得关注。
2、发展速度己经快于全省。2007年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
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6%,比全省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1%,比全省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8.1%,比全省快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6.3%,比全省快0.4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9.1%,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利税增长48.9%,比全省快12.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6%,比全省快2.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9.9%,比全省快3.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0%,比全省快5.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与比全省持平。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2.2%,比全省快6.6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24.9%,比全省快1.8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6.2%,比全省慢0.8个百分点。
(三)近三年发展态势回顾
2005-2007年,沿海经济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总量增长中实现了质量的不断提升。
1、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带2007年实现GDP3620亿元,是2004年的1.6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由三年前374.6亿元,扩大到45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103.3亿元,扩大到188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55.4亿元,扩大到127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70元,比2004年增加了7927元。每平方公里产出地区生产总值1275万元,比2004年提高430万元。沿海经济带工业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三年前的944.3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三年前的655.7亿元,增加到1443.5亿元。规模以上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90.2%,比2004年提高2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由三年前的188.8亿元,增加到524.1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消费投资关系趋于改善。近三年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总体呈现“稳固、提升、活跃”的良好局面,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2.7∶52.1∶35.2,与200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升高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升高了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沿海经济带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三年前的1077.9亿元,扩大到2392.4亿元,增长了1.22倍;近三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761亿元。消费零售市场渐趋活跃。市场流通领域明显呈现向商业中心区、新型流通业态、流通骨干企业等三个方面集中趋势,一批国内知名贸易业企业加盟地方市场,市场建设格局又提升到新的发展层次。2007年沿海经济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8亿元,在2004年688.7亿元基础上,增长了79.9%,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逐步加强。
3、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储蓄显著增加。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财政收入连续几年高增长,不断实现突破。沿海经济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三年前的92亿元,提高到219.4亿元,增长了1.39倍。财力大幅度增强,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力支撑。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6.1%,比2004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显著增加,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由“量”的满足,明显转向“质”的提高,向“全面小康型”过渡。2007年末沿海经济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4.8亿元,是2004年的1.67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569元,比2004年增加了5765元。
4、地方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向纵深推进。这一时期是加入WTO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沿海经济带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进出口总额173.1亿美元,比三年前增长91.5%;其中出口115.4亿美元,增长1.13倍。外贸依存度34.9%,比2004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近三年,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利用外资实现大幅度增长,2007年沿海经济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2亿美元,是2004年13.7亿美元的2.79倍;三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9亿美元。
二、沿海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江苏沿海经济带由于基础薄弱、起步晚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发展差距较大
江苏沿海地区近几年追赶发达地区步伐加快,目前基本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的112%。但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滞后,海洋经济规模偏小。与其他省沿海地区、乃至本省其他地区比较,发展差距仍很明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的62.2%,与江苏经济强省的身份不相称。南通、连云港在全国15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发展排位靠后,大致为第9、第14位。
如同全省情况一样,江苏沿海各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平衡,自南到北,梯度落差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南通区域30245元,盐城区域17930元,连云港区域12795元。南部县(市)经济相对发达,通州、海门当年GDP都超过300亿元;北部县经济较为落后,有三个县GDP还不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相比,相差0.9倍。南部有的县(市)己经进入了全国“百强县”,而北部还存在省级扶贫县。
(二)长期投入不足
多年来,江苏沿海地区投入规模一直偏小,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但仍属于在经济薄弱基础上的补缺式增长,是在填补长期投入不足的欠账,因此投资的作用主要还是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较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尚未更多体现在促进跨越式发展方面。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江苏沿海地区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来资金的功能不强,难以适应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要求。
(三)开发层次偏低
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海洋资源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比重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海洋产业内部,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水产业及滩涂开发,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具落后,精深加工比例低。海洋经济发展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型的渔业占比重大,油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还不发达,海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开放意识不够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内陆化倾向明显,缺乏开放积淀。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历史上就没有将它当作海上枢纽,大到海上贸易、小到海外谋生等都很鲜见,是中国沿海对外交流最少的地区之一。江苏沿海经济的关联度更多地是向内陆,没能利用海洋,形成经济、文化的纽带。海洋反而成了一种隔断,阻碍了与先进生产力接轨。虽地处沿海,与全省数据上的最大差距竟是外向化指标,开放没有成为江苏沿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海洋科教落后
以南通为首的江苏沿海地区传统教育与科技水平还是可以的,但涉海技术教育十分不足,海洋经济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教育等有待加强。海洋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专门从事海洋教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几乎空白。海洋经济发展缺乏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亟待提高。不仅当前缺乏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总量大的项目拉动支撑,长远看更缺乏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储备。
(六)城市化水平低
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都属中小城市,市区规模普遍较小。建市只有25年的盐城,近二年区划调整后,市区人口达到160万人。南通、连云港两市不仅市区人口没有超过100万,在省内十三市中居后三位之列,而且市区面积也居后三位之列。2007年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45%,比全省水平低8个百分点左右。过低的城市化水平,过小的城市规模,造成城市集聚功能弱化,要素吸引力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加快沿海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丰富的海洋资源,致力发展海洋经济,尽快把发展潜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抢抓发展机遇
1、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抢抓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是实现快速崛起的现实途径。沿海经济带要抓住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行主体功能区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贯彻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紧密与长三角及环渤海的经济关联度,积极参与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融入经济一体化大格局。努力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中国经济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2、抓住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契机。江苏沿海地区拥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连云港和南通港,各县也拥有小港,构筑了较为便利的海上通道,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前景广阔;新长铁路、苏北铁路的建成,加上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干线东陇海段,为该区域构筑了便捷的铁路交通网;随着盐通、盐连等高速公路通车,沿海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通榆河工程建成,不仅为沿海开发提供了稳定的淡水资源,而且也成为沿海的内河水运通道;空中交通也越来越方便。特别是苏通大桥即将建成运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将不断凸显,与上海、苏南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将显著扩大,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和扩散的功能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二)充分利用优势
1、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世界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带处于正在崛起的环太平洋经济圈中,是东北亚经济圈和大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具有重要的国际开发价值。从中国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带南端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伸入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北端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望,是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中转站。江苏沿海经济带又是三条首级开发轴的交汇带,本身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间,南北端又分别与长江流域经济带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相交,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江苏来看,培育沿海经济带这条唯一的纵向的经济增长轴线,可以使横向的"三沿"经济带进行有机联系,既可以形成苏南和苏北互动发展,又可以形成内陆与沿海互相融合的经济循环体和"三横一纵"的生产力布局。
2、富集的海洋资源。江苏沿海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土地资源相对丰富,50多万公顷的沿海滩涂,为人多地少的江苏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沿海渔场面积达15多万平方公里,盛产多种鱼、虾、蟹、贝和藻类,还有大量的品种可以开发利用。海水资源丰富,淡水供应较稳定;风力发电潜力大,核电工程进展顺利;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较低廉;为临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南黄海石油资源,将会带动石化工业的飞跃发展。独特的沿海自然风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环境优势,是开发滨海旅游业特别是生态、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大量的海域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仍然处于自然状态,海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
1、进一步提升沿海开发层次。江苏沿海新一轮开发建设重点,要从单纯依赖海洋滩涂资源的农业开发向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主导的全面综合开发转变,重点在构建战略性的经济增长极上求突破;要从传统开发向科技开发、生态式开发转变,加快实现集约型增长和规模化经营;要从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的发展向产业集聚、产业群转变,提高开发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要从国内市场开发向国际市场开拓转变,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
2、高起点选择规划主导产业。作为连接省内从高到低三条横向产业带的纵向纽带,江苏沿海经济带应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提升主导产业定位层次。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必完全遵循从低到高的顺序化原则,在稳定海洋渔业、海盐业、滩涂种植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现代产业,还要加快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3、着力引进培育重点大项目。江苏沿海经济带应着力抓好促进和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的落地。突出沿海比较优势,培育海洋生物制药、船舶修造、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培育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抓住造船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具有深水良港、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等条件,推动国内外企业合作建设石化、钢铁大项目。
4、加快港口物流中心的建立。江苏深水港资源没有兄弟省丰富,更要加大深水港开发力度,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畅通与省外连接的海陆空要道,拓展港口腹地。积极整合海运业,构建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体系,形成江苏海洋经济的一条主动脉。努力加快物流体系建设,在沿海城市建立现代物流园区和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动口岸的高效优质服务,提高货物集散能力。
5、以科技创新推动海洋开发。现代海洋开发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没有海洋高新技术就没有现代海洋产业,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开发,振兴海洋经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人才与项目的引进,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促进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6、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主要是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绝不能有短期的功利行为,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尽快完善和健全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海洋资源管理力度,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要从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出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4、江苏海洋经济全国第几
江苏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东。
5、2014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是多少
2014年,江苏省进出口总值563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3%。其中,出口3418.7亿美元,增长4.0%;进口2218.9亿美元,与去年持平。
2014年我省进出口总体形势较为平稳,各项增幅均略低于全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低于全国1.1、2.1和0.4个百分点。与沿海几个主要外贸省市相比,我省出口增幅分别高出广东和上海2.5和1.1个百分点,低于浙江、山东和福建5.9、3.9和2.6个百分点;进口增幅高于浙江和广东6.0和5.5个百分点,低于上海和福建7.9和1.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