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陆文安外贸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陆文安外贸

发布时间: 2023-05-01 17:10:35

1、《玉山讲义》基本体系 宋明理学方面的大师请进

熹《玉山讲义》的价值
徐 公 喜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登基以为“欲进修德业,追踪古先哲王,则须寻天下第一人乃(洪本《朱子年谱》)经彭龟年等举荐,将朱熹从赴任二月的湖南安抚使任上召回京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入侍经筵46日,宋宁宗就以“悯卿耄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为名将朱熹赶出了京师,朱熹归福建途经玉山时,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朱熹为县学诸生讲学,为后人留下《玉山讲义》。《玉山讲义》“是朱熹生平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束景南语),对于《玉山讲义》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朱熹晚年思想体系的理解。
一、《玉山讲义》与草堂书院
朱熹在玉山进行讲学之所,史籍多以“讲学于县庠”笼统加以概述,如王懋竑《朱子年谱》:“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讲学于县庠”,“邑宰司马迈,请为诸生讲学,先生辞,不获。乃就县庠宾位,因学者所请问,而发明道要,闻者兴起,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
当代学者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也只是说朱熹应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为县庠诸生做了一次讲学。对于朱熹在何地作《玉山讲义》并没有具体的论断。从现在有的史料看,朱熹应当是在怀玉山中的草堂书院。草堂书院因朱熹讲学于此而出名,但是并不是如同有的旧志所说为朱熹所建。南唐之际羽扇县令杨文逸为应梦验,为刚出世的孙子杨亿选择读书之处,择怀玉山金刚峰下的法海寺一间房作为杨亿的读书处,后称为杨亿精舍。杨亿十一岁中进士,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神童”,以后成为西昆体诗集大成者,一直为京官到老。北宋谏议大夫尹穑客居怀玉山时又选杨亿精舍作为书斋,号为“方斋”,著《方斋集》。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在《怀玉山书院记》中说:“金刚峰下为怀玉寺,稍南,为草堂书院,宋朱子讲学其中。”
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在其所作的《草堂书院》诗词中就说“冒险登云峰”,说明草堂书院是登而可入之地。朱熹借用禅房讲学,并题“草堂书院”之名,因朱熹的题名而越发扬名于外。清乾隆江西布政使汤聘在《端明书院记》中说玉山县城端明书院与县北金刚峰朱子讲学之怀玉书院巍然并峙,“盖朱子即杨文公读书之处见书院以讲学,颜曰‘草堂’。后人更之,曰‘怀玉’。”清代学者蒋士铨在《怀玉山志》序中说:“书院本唐法海寺基,迨朱陆讲学坦灶此于此,乃立为书院。”清赵佑《献堂集.复建怀玉书让迅院记》也说:“怀玉诸书院旧点,自紫阳朱子与陆文安、吕文成、汪文定诸公讲道其中。”
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到县学视察时将当时已经被和尚占据作为寺庙的该处重新恢复为书院,改题“怀玉”。明清时的怀玉书院,实际上就是宋时的草堂书院。对于《玉山讲义》作于何处,朱熹没有明说,而于此前多次讲学之所,朱熹是有所指的。例如他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就曾说,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朱熹虽然未明说,但是我们从其在这次讲学后所写的《伏读美轩诗卷谨赋一篇寄呈伯时季路二兄》中,描述了他在游览怀玉山后的感叹之情,也说明他在这次讲学也是上了山的。同治《玉山县志》卷6也说司马迈令玉山时“尝礼聘朱子讲学于怀玉山”。而查所有史籍没有记载朱熹在其他地方有过讲学。
王懋竑的《朱子年谱》与洪嘉植的《朱子年谱》都笼统说:“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从这些史籍的记载,让人以为《玉山讲义》是玉山邑宰司马迈叫人记录《讲义》一篇而传于事世的。事实辩仿上《玉山讲义》是朱熹在玉山草堂书院讲学后又经过朱熹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说讲,将二次讲学后归纳成为一篇而形成的。朱熹在玉山讲学后,不断思索,对玉山所讲之义并不满意,大有言犹未尽之感。他在给林德久信中就说道:“昨在玉山学中,与诸生说话,司马宰令人录来。当时无人剧论,说得不痛快,归来偶与一朋友说,却说得详尽,因并两次所言,录以报之。” (文集卷61)因此《玉山讲义》就不是朱熹在玉山讲学的全部记录,而是将记录稿融合了朱熹以后所言经过修改后,阐发形成的,是朱熹深思熟虑的结晶。
二、《玉山讲义》的思想价值。
对于《玉山讲义》,学人有不同的评价。束景南先生认为朱熹的《玉山讲义》“是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而李绂在《朱子晚年全论》中则认为《玉山讲义》“辞繁不杀,不及《鹿洞讲义》之简明亲切耳” 。朱熹自己认为其论述“之言虽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笔者认为《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是朱熹的晚年定论,也是朱熹晚年亲切之训。
1、《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 从《玉山讲义》看朱子理学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涵括:性善、四端、气禀、天理人欲、尊德性道问学等,朱子《玉山讲义》一文之内容可以作为朱子晚年思想之全论。束景南先生将朱熹的《玉山讲义》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归结为六个方面,笔者认为是恰当的,也是全面的:
(1)性即理。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18)“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玉山讲义》、《朱子全书》卷61,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玉山讲义》)

(2)仁包四性。性是人与物生成的源泉与规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与社会的资始。朱熹的“性”已经区分为人性与物性,使之赋予社会存在现实意义。朱熹认为性的内涵最主要的仁、义、礼、智四德,“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朱子语类卷5)性之体无外乎就是仁、义、礼、智四德而已。正因为如此,朱熹才会说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以仁义礼智之性矣”,把论“性”放在了首位。性分仁义礼智信,但仁可包其他四性,仁义礼智可归结为仁义二性,而仁义又可归结为一仁,因此性即仁。

(3)仁义相为体用:“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言之,则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而以仁义相为体用,看得透,则玲珑穿穴,纵横颠倒,无处不通。而日用之间,行著习察,无不是著功夫处矣。”

(4)性一气殊。在《玉山讲义》中朱熹以事譬性气,以“朝廷之命此官”譬以“天之生此人”;以“官之有此职”比于“人之有此性”,认为“朝廷所命之职,无非使之行法治已”。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94)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3)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性无不善,但气禀有异,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在《玉山讲义》中他明确地指出:“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或作“清明昏浊”)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并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5)存理灭欲。朱熹以人的品质为核心,他认为恶源在于“人欲”。他指出:“人欲正天理之反耳”,“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逆生出人欲来”( 朱熹集卷40答何叔京)。朱熹的“人欲”就是“心之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集卷13辛丑延和奏札);就是“物欲昏蔽(朱子语类卷71),“嗜欲所迷,利害所逐”( 朱子语类卷8);就是“反了恻隐之心”,“如放火杀人,可谓至恶”
(朱子语类卷97程子书三);就是“非”,“非底乃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13)朱熹认为“人欲横流”,使得社会日益纷扰,他提出了人欲是恶的根源观点:“人欲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 朱熹集卷14戊申延和奏札),“只是被人欲反了,故用之不善而为恶” (朱子语类卷97程子书三),“只为私欲蔽疢惑而失其理” (朱子语类卷46)。由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原则。淳熙元年以后朱熹开始重定《大学》、《中庸》,对道统之学大纲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四书的思想归宗,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谓危,道心谓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12)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存天理灭人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辨的核心,并把这样的思想看作《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的主要内容。故而在《玉山讲义》中以为:“凡吾日用之间所以去人欲复天理者,皆吾分内当然之事,其势至顺而无难。”
古今圣愚皆同一性,但善性会被物欲所蔽,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复性初,“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于其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存新时之天理,要以新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节制人们,尤其是贵族豪强的非分贪婪之欲,使个人或某集团的私欲受到一定的约制,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以此作为调节社会平衡,约束过度的剥削与压制,抑制劳力者的不满与反抗,最终实现社会统治次序的稳定。

(6)尊德性,道问学。朱熹提出:“宜熟读深思,反复玩味,就日用间便着实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谓尊德性者,正谓此也。”尊德性与道问学虽然是各自加功,但却不是“判然两事”,二者是“交相滋益,互相发明。”作的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朱熹的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六个环节,概括了他的朱学的理学文化的“精髓”,即便是在《四书集注》中,也没有能把他的思想表述总结得如此简洁明白。(引束景南语)
2、《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定论

2、在荆门生长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边居谊(公元13世纪在世,卒于1274年) 湖北随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屡立战功,官至账前都统。边居谊为抗击元军,率领军民构筑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军从襄阳进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附近),新城守军在边居谊的带领下,谱写了一曲与新城共存亡的壮歌。元军以高官厚禄引诱边居谊投降,边居谊不予理睬。新城被元军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国,最后边居谊拔剑在手,仰望苍天,高呼“边居谊宁死不降。”说完,剑刃一横,热血飞溅,自杀末死,他又用最后一点力气滚进熊熊烈焰。 元末明初,江陵府学正孔克学凭吊新城遗址时,曾写七绝一首:“铁石肝肠死末休,孤城高倚汉江秋。三千血战皆忠义,不效襄阳事敌仇。”目前,李市镇附近有新城遗址和居谊庙。
 
2、周培公(公元1632—1701)中国历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裂和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
舒成龙
 
3、舒成龙(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岁在恭王府办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户部营田司供职,后为候补知州;先在兵部车驾司实习三年,期满分发湖北任地方行政长官。先任谷城知县,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荆门知州。 舒成龙来到荆门,首先改革田赋政令,废除原有的包揽征收田粮的里书制,印刷的应交纳的《易知由单》,分发农产,既通俗易懂,又避免农产上当受骗和被勒索。设立正副乡约和地保,褒扬好人好事,打击乡霸刁民,宣讲乡规民约,使社会风气和习俗渐有好转。 在舒成龙到任前一年,汉江荆门段的郑家潭河堤被洪水冲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灾,民不聊生。舒成龙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将沙洋官堤筑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矶十座和排水闸两座。还将白鹤寺旧堤与青冢村的民堤统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郑家潭决口淹没民田七十余顷,舒成缺源庆龙请求朝廷永远免征淹田税赋每年白银319两,南漕米156担,解除民困。舒成龙上任伊始,发现荆门无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组织人员修荆门州志,以供后世查阅。 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正值康、乾盛世,国家太平,农业丰收,物资充裕,百姓安居乐业。他抓住有利时机,兴办公益事业。首先,兴建龙泉书院,重建州署、荆门驿站、陆夫子祠、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后港聚仙桥等。还设立育婴堂和养济院,在沙洋码头置伏握救生渡船;维修荆门城垣,修葺城隍庙,兴筑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深得群众拥护。舒成龙为此奔波忙碌,没有一天空闲。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政绩卓著,乾隆皇帝两次召见,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荆门民众联名禀呈,请求留任;加之《荆门州志》编纂未果,朝廷内阁同意舒成龙仅在吏部挂同知官衔,继续留在荆门州治事。舒成龙还将治事重点放在启迪民智方面。他认为官员效忠国家,民众孝顺父母,是“天人之道”。为弘扬先贤,尊重贤能,培育人才,他带头斥资在荆门城西修建老莱山庄、孝隐亭,以纪念著名道教创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莱子;扩建陆文安公祠、讲经台,以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荆门知军陆九渊;评选乡贤,祀奉历代名儒,如荆门“三孙”、“二朱”、楚国名相孙叔敖等。他先后在荆门州城、沙洋镇、马良山修建龙泉、汉上、内方三书院,选送优秀子弟课读。在龙泉书院东侧修筑荆园和方塘,引龙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桥、书斋、讲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为湖南衡州知府。离荆赴任时,荆门士民沿途摆设香案饯行,官轿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后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离开荆门地界。荆门民众为纪念这位大德州牧,为其建立纪念祠堂。

4、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在荆门城西象山东北麓竹皮河畔,有一幽静处--老莱山庄,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名士老莱子隐居之处。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从河南迁来湖北,隐居在荆门蒙山(现改名为象山)东北(后人称老莱山庄,遗址在今荆门市自来水公司院内,有孝田、顺井遗址),“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老莱子生活在社会发生激剧变革的春秋时代,因看不惯世间的名利角逐和诸侯兼并,隐居在荆门象山脚下,垦荒耕田,奉养双亲。老莱子不仅追求精神的愉悦,做一名散淡、逍遥的山村野夫,而且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有一幅“老莱娱亲图”,讲的是老莱子70岁时,为解除年迈双亲的孤寂,穿戴孩童的彩衣花帽,手里摆弄着小拨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耍乐,他还玩弄小鸡小鸭,做出小童天真无邪的活泼样子。 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5、聂绀弩(公元1903-1986年) 京山县城关人,字干如,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是我国现代老一辈著名的多才作家,新闻工作者,杂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学者,诗人。 聂绀弩早年曾在马来西亚、缅甸,当过教员和报纸编辑。在三十年代初,他写过许多小说、诗歌、剧本。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以写杂文著称。由于他的文学根底扎实,信笔写来,旁征博引,借古讽今,挥洒自如,他的杂文风格酷似鲁迅,为文坛所称道。解放初,他为研究“三红金水”等古典文学巨著作出了贡献。有诗作《散宜生诗集》 和小说《天壤》和《绀弩小说集》。 1923年在缅甸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当编辑时,读到“ 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响。1924年考入广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2期,参加过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20年代中期,曾去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30年代中期,先后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和杂志《海燕》。这时,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泼辣的杂文,引起读者注意。抗日战争时期,聂绀弩在桂林与夏衍、宋云彬、 孟超、 秦似编辑杂文刊物《野草》。“ 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在《野草》上发表了《韩康的药店》,从诙谐中体现讥刺,回击了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逆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杂文集《历史的奥秘》、《蛇与塔》,都是作为《野草丛书》出版的。前者杂论社会现象,后者评说妇女问题。后来又以二者为基础,编为《二鸦杂文》出版。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散文集《沉吟》和杂文集《血书》出版。《沉吟》通过人物记述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血书》是对黑暗现实的针砭、挞伐,并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公布的土地改革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绀弩在香港办报期间,仍以杂文为武器,批判各种怪现状、怪议论,宣传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他的作品多已收录于《聂绀弩杂文选》(1955)、《聂绀弩杂文集》(1981)、《聂绀弩散文》(1981)。 聂绀弩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香港《文汇报》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
 
6、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静,自号象山,人称象山先生,荆门老百姓称之为陆夫子。南宋高宗绍兴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南西路抚州金溪县(今江西省抚州地区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光宗绍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湖北路荆门军(今湖北省荆门市)知军事任内。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朱熹齐名,人称“朱、陆”。 陆夫子五岁发蒙,他从小就聪明好思。三、四岁时就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这样深邃的哲学问题。七、八岁,“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他读古书,见“宇宙”两字,别人解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顿然大悟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二十四岁参加乡试,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陆贺病逝。 三十三岁,再次乡试,以易学中举、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四岁,春试南宫。夏五月,廷对,赐同进士出身。 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岁,得旨之荆门。秋七月四日启行,九月三日至二泉(荆门军)。 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7、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叔敖,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楚庄王时官令尹(相当于宰相)。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孙叔敖居荆门白 土里(后改称孙家山,在荆门、荆州交界处)。 孙叔敖拜令尹时,倾国吏民皆来朝贺。有位布衣老者姗姗来迟,严肃地对他说,地位越高越要体恤下情,官职越大越要谦虚谨慎,俸禄越厚越不能有贪心。你能谨守这三条,就足以把国家治好。孙叔敖把老者的话当作座右铭牢记在心。他任国相后,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淳美;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奸邪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他不仅勤政廉俭,而且文武兼备、厉行变革,个人身世也极有传奇色彩。正如清代诗人郑机诗中所吟颂的:"惟楚有材举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荐牍输巾帼,优孟陈情胜士夫。围郑回辕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图。功名岂尽埋蛇报,阴骘从来信不诬。"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把孙叔敖的事迹列为《史记·循吏列传》之首,记载:“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称赞他是一位奉职守法、善施教化、仁厚爱民的好官吏。《绎史-列女传-樊姬》记载孙叔敖:“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庄王能够“一鸣惊人”而称霸中原,是与孙叔敖的辅佐分不开的。东汉邯郸淳根据《史记》记载,写了《楚相孙叔敖碑》,赞扬他“受纯灵之精,怀绝世之才,有大贤次圣之质”。荆门知州舒成龙在《荆门直隶州志-文苑》中收录了这篇碑文,并加了按语,称孙叔敖为“荆之乡献”。 孙叔敖十分热心水利事业,主张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爱,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他带领人民大兴水利,修堤筑堰,开沟通渠,发展农业生产和航运事业,为楚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为千古传颂。 孙叔敖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他一生廉洁,毫无贪图之心,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因此受到后人的敬重。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 战国时,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给他讲两头蛇的故事,说谁如果不小心,遇到了两头蛇,必死无疑。 一天,孙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两头蛇,他急忙搬起石头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 个坑,把蛇埋了。之后,哭着回到了家里,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活不长了,我今天遇到了两头蛇。” 妈妈问它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妈妈笑着夸他是个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又告诉他,两头蛇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会死的。 后来孙叔敖成了楚国的宰相。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3、任丘明清八大家官位最高的是哪一家?

舒家没出太大的官,九世舒成龙和十世舒其绅都是道员(从二品或三品) 。
舒家位列“八大家”应该是稿哗因为世代兴学,乐善好施。
从三世舒文亩厅进起,每一代舒家人都以办学为己任,倾心教育,衷心教育。七代舒瑜考中进士后,不去做官,留在家中办学。自己出钱,盖了二十余间教室,供当地学子读书。
九世舒成龙在荆门做官多年,兴建了“孝隐亭”“全忠祠”,改建了“陆文安讲经台”。带头捐款建设龙泉、汉上、内方三大书院。组织人员,利用九年的时间,键耐行编修了《荆门州志》,亲自写序。
他倡导在京城兴建了“河间会馆”,专供老家学子赶考学习之用。李中简、纪晓岚、边继祖等,为会馆建章立制。
十世舒其绅任浙江盐运使时,在自己府中设立了一个“翘才馆”,挑选40名优秀生员,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培养学习。五年后乡试,一半以上中了举人。现在的精英班、特快班应该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例子还有好多。七世舒所获:“设家塾,凡乡族子弟从学者不取修金,甚贫者给膏火,二十余年无间”;十世舒其绪:“耄年讲学,虽卧病未尝释卷”。舒敬君:“纯笃好善,助修金家,东庄二桥,施棺百余具,乡人德之”。
“当官者廉洁清正,堪称循吏;为民者乐义好施,德馨乡里”这是顾老总结的。教书育人已经是大善,无私救助更是至上恩德。
所以在对任丘“八大家”的理解中,我更敬重舒家。一个家族的影响,除了做官和财富,更应该看对百姓做了什么,给后人留下多少。行善教育,可以教化一个时代,可以净化一方水土。
据舒成龙所修家谱记载,舒家是明永乐年由承德小兴州搬迁至议论堡石村,始祖舒道武。到现在,约传了二十余世。

4、大家给这两个古币估个价

光绪元宝 4--5千元
大清铜币 100--150元
2007年03月13日 星期二 下午 05:34编号 名称 品相 单价(元)
1 商厦石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夹半两 上-美 4-6
3 传形五铢(铢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铜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国戈币(绍兴出土) 上次-断补 100
6 战国桥型币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铢(面上下点)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统五铢”(文字狭长) 上 60
9 货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传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阴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货币、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历、隆武小平背“户” 近上-美 7-8
18 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 上 20-5
19 无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顺通宝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无文耸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圆钱(生坑) 极美 300
24 垣字圆钱 上次-上 190-220
25 传形五铢(铢五) 上-美 35-40
26 大观通宝折十 美 38
27 秦半两(径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半两 上次-上 4-6
29 战国小型半两 上-美 12-14
30 楚鬼脸大小铜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铜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颈半两、传形半两 上 12-50
34 四铢半两 上次-美 1.5-2
35 汉五铢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环五铢 上次-上 4-6
37 剪边五铢 上次-上 0.8-1.2
38 五铢面四决 上次-上 8-10
39 五铢背四出纹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铢小型有内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铢背四决文 上-美 5-7
42 五铢穿上横纹、穿下点 上-美 3-4
43 五铢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铢面上星、穿下星、剪边货泉 上 5
45 磨边五铢上二竖、二星 上 7
46 毛边五铢(边没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顺治东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宝小钱各种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种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宝背龙凤青铜 上次 78
52 八铢半两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宝长安、应感通宝小平铁钱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铢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货泉饼钱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货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黄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黄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铢初期铸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铢背“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铢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兆则 32-40
66 直百小样(私铸)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如行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钱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铢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当千(径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通族橡棚宝当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铢旋转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铢大中小样(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铁五铢背四出纹 中上-上次 8-10
80 陈五铢(有内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货六铢、乾佑小平铁钱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货六铢薄型小样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宝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铢 上 440
86 永安五铢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铢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铢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样 上-美 80-90
92 咸丰宝直当百、当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万国铅质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宝浙壹钱 上 20
95 隋五铢 美 3
96 隋五铢大样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铢 生上-生美 25-28
98 开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开元宝下星 上次-上 5-7
100 开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开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开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开元背双月 中上-近上 3-5
104 开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开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开元背下星、上兖 上 15
107 会昌开元洛、润 上次-上 3.5-5
108 开元背蓝、蓝上月 近上 8
109 开元背兴 上-美 6-8
110 开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开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开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开元上梁、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开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轮大钱减重重轮钱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样背重轮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宝标准当十 近上-美 15-20
119 开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横“一分”小样 上 70
121 利用背横“一分”大样 上次-上 65-80
122 顺天背上月初铸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宝小样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宝小样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样下月、官铸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宝官铸大样背下星 上 500
127 开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汉元通宝、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宝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宝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汉元宝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宝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宝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宝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宝 中上-上 45-60
136 闽开元铅背闽下月 上次 175
137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货铁钱(芜湖出水) 中碎三块已粘好) 300
141 唐国篆书 上-美 4-5
142 唐国真书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国隶书小型钱 中上-美 20-35
144 顺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宝中样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宝大样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开元隶书背四决文 生上 20
148 南唐开元篆隶对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宝铜钱 上次 280
150 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庆历重宝阔缘 上次-上 6-8
154 庆历重宝旋读 上-美 12-15
155 熙宁元宝宝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宁元宝行书四决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宁重宝连飞点 近上 8
158 熙宁0重宝篆书长冠宝 上 55
159 熙宁行、篆书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宁背衡篆隶书1对 上 550
161 元丰行书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丰折二行书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顺治右户 上次-上 6-7
164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丰折二行篆书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罗汉钱 上-美 10-12
168 元佑广穿篆书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书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书铁钱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宝竖五厘小样 近美 45
172 大观折二、大唐通宝大样(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绍圣元宝小平圣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宝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启十一两 近上-上 40-46
176 绍圣篆书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丰宝德当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宝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宁重宝边炉钱 上次-上 5-7
180 大观通宝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宝背横“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宝篆隶宽缘对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宝小平陕铁钱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庆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小字对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大字对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宝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宝折二篆真对 上次-美 6-8
190 大义通宝折三、嘉泰通宝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庆元元宝背“川三六”铁钱 上次 35
193 绍兴元宝真书、篆书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绍兴元宝真篆书折二 上-美 3-4
195 绍兴通宝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祯通宝背蓝五 近美 48
197 隆兴篆真书对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宝篆楷光背、星月纹 上次-上 4-6
199 崇祯背双满文 上次 18
400 顺治右原、私铸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顺治江一厘、云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顺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顺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顺治通宝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顺治阳一厘、右阳 上次-上 35-15
406 顺治蓟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顺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顺治上昌、下星点 美 50-60
409 顺治江一厘、上阳 近上-上 60-118
410 顺治上荆、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顺治满汉东、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顺治宝泉剪边、磨边 上 3
413 顺治满汉宣临宁昌原 上-美 4-5
414 顺治满汉昌、宝泉私铸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顺治满汉宁宣临昌蓟 上次 3
416 顺治满汉文江 上-美 14-16
417 顺治宝泉广穿薄体、花边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宝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宝晋 上 22
420 壅正宝苏 上-美 5-6
421 壅正宝苏 上次 4
422 壅正宝昌、宝武 上 35-42
423 壅正宝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宝巩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宝济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绪满汉文江、福、陕、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宝云宽、窄边 上 2-3
429 新疆普尔打制铜币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边东、窄边 上 5
431 康熙罗汉钱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宝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宝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满汉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宝背满文光绪上月纹 近上 280
436 康熙满汉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满汉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满汉文苏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满汉文苏 上-美 5-6
440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满汉临浙宁宣原东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满汉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满汉广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满汉陕同 上 4
447 康熙满汉文宝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宝台 上 45
449 乾隆宝南黔广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宝苏桂浙昌陕直云 上 1.5
451 乾隆宝泉大样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宝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庆宝昌穿左星、宝晋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庆宝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庆泉源上、下星对 上-美 4-6
456 嘉庆宝福黔南桂陕川东小平 上-美 3-4
457 咸丰宝川当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宝背万寿无疆、福寿康宁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宝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宝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丰宝昌当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丰宝河当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丰宝河当五十、宝川当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丰宝河当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丰宝川当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丰宝川当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丰宝巩当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丰宝巩当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丰宝巩当五十、宝直当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结 上-美 6-8
472 咸丰宝迪当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丰宝迪当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丰宝直当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丰宝晋当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丰宝五当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丰宝武当十大字、当十大样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当十铜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丰宝武当十背月纹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丰宝云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丰宝东上宝云上 上次 15-12
482 咸丰宝陕当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丰宝陕当百大样、宝苏当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丰宝苏当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顺治满汉文陕、同 上 5
486 咸丰宝桂当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丰宝东当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丰宝浙、宝黔(上次)当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丰宝昌当十 近上-上 7-8
490 咸丰通宝宝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丰宝源小样、大样当五 近上 25
492 咸丰宝蓟当五十、宝巩当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丰宝德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丰宝泉源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丰宝泉源当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丰宝泉五十、当百背星月对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丰宝泉当五十小样 上次-上 30-35
499 咸丰宝源当五十、当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丰宝泉当五十大样 上次-上 40-48
501 咸丰宝源当五十大样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丰宝伊当百黄铜 近上 240
504 咸丰阿克苏当五十、当百红钱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宪纪年当十铜元 上 110
506 戴书咸丰小平铁钱 近上-美 4-6
507 咸丰宝福小平 上 7
508 咸丰宝东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丰小平宝泉源对 上次-美 2.5-3
510 咸丰浙苏云陕昌川东 上次-上 1.5-2
511 咸丰宝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丰宝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丰宝晋、宝巩小平 上 15
514 咸丰宝陕、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宝云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丰宝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宝巩当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宝宝云当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宝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宝泉私铸当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宝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宝巩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宝泉官铸当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宝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宁通宝 美 200
527 光绪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宝州小平背正私铸当拾 上 28
529 光绪宝广库平一钱 上-美 9-12
530 光绪泉源当拾私铸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对 上次 12
532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绪机制宝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绪机制宝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绪宝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绪宝蓟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圣宝光背、绍平圣宝 上次-上 2-3
538 光绪宝浙福昌川、陕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绪宝东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绪宝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绪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绪宝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绪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绪宝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绪宝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绪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绪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绪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绪机制宝津多种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绪宝晋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绪宝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绪小平宝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宝 上次-上 2.5-3.5
554 光绪宝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绪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绪泉源千字文套钱 上次-上 25-30
557 光绪通宝小平背楷书福寿 美 160
558 景兴永宝、巨宝 美 160
559 光绪通宝背满汉文台、永历背道 美 360
560 宣统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国小平横圣宝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国背竖圣宝 中上 20
563 民国通宝当十开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宪当二十铜元 近上 35
565 朝鲜通宝 上 35
566 开元上益、兖、洪、右蓝 中 4
567 隆武通宝背工户对 上-美 14-18
568 壹陆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师背八卦图文方孔钱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样背竖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书光背 上 28
574 谆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兴元宝真篆对 近上-上 30-35
576 绍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这两枚钱币是铜元,机制品。
光绪元宝,十文,湖北省造。
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户部”的意思就是指北京的铸币局制造的钱币。
两个钱币都属于清末的机制币,有收藏价值,铸造量大,存世量大,但作为交易价值来讲,其价值并不大。
品相好的普通品价格:(由于地区差价可能略有不同,仅供参考)
光绪元宝,十文,湖北省造,3——6元左右
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4——8元左右

5、描写《陆夫子祠》的诗词与文章

陆夫子祠

座落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文明湖西南岸。祠北有四大名泉、龙泉书院和老莱山庄。祠前有清河桥、文明湖的泉水流经桥下向东注入竹皮河。古祠倚山傍水,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

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九年(1139年),字子静,自号象山,是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氏,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绍熙二年(1191年),他来到荆门任知军,立即奏请构筑荆门城郭以固边防,抵御金兵的南侵。他任职期间,采取过一些施政措施,改革官场陋习,改变旧的风俗,很受荆门百姓的爱戴。他死后,被皇帝追谥为文安公,所以陆夫子祠又叫陆文安祠。陆九渊与朱熹齐名,是南宋两大哲学家,世人称为“朱、陆”二派。陆九渊晚年曾在荆门象山讲学,他的遗著被编成三卷《象山先生全集》流传下陆键者来。在荆门象山东坡,有他当年讲学的遗址,即荆门“三台”之一的讲经台。遗址现重建有纪念他的仰止亭。他在象山东麓设立象山书院,“听讼于此,讲学于此”。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参政钟文俊把象山书院改建为陆夫子祠。正殿3栋供奉陆九渊的石像;后殿3间,供奉文昌帝君,两旁有5栋耳屋。陆夫子祠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大院,琉璃瓦顶,占地数百平方米;祠门朝东,有一对石狮卫门,门墙上有古代风物的彩绘。门厅两旁各有月门,内通小院落。古典式的正殿高大雄伟,雕梁画栋;后殿居高临下,分列厢房、耳屋和居室。

〔古诗文赏析〕 双泉步月过陆文安公祠

(调寄〔醉春风〕) 清·蔚钟颖

我爱双泉冽,况春霄景绝。滴来花露冷于冰,别别别。雾里高峰,耳边流水。城头新风。荒祠连石碣,想象文安业。万川处仰处总空明,彻彻彻。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

这首〔醉春风〕 仿陆游〔钗头凤〕 ,凭吊陆文安公,欲语还休,竟成别调。

词的上阕写步月所见的景象。“我爱双泉冽,况春霄景绝”,诗人踏月赏观自己喜爱的名山胜景,是一大赏心乐事,更何况春霄之夜,一弯新月,峰峦迷雾,耳听流水淙淙,清冽的泉水映月更见清辉。信手拈来的景色,点染其间。“滴来花露冷于冰,别别别”,笔势顿挫,连用三个“别”字,情感由喜爱跌到不胜清寒之中,是春寒料峭,月夜生寒;抑或触景生情,感慨凄凉?词意隐而不发,含沉郁之妙。

接上阕,“荒祠连石碣”,原来词人跌入了沉思的低谷,“想象文安业”,由“断石碣、荒祠”属连词意,词断意连,“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陆象山是宋代与朱熹齐名的理学家,在龙泉书院著书讲学。他在白鹿洞书院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无不志动兴起”,“至有流涕者”。但陆文安公的伟业安在呢?只有“荒祠连石碣”,此所谓李白“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叹,唯有空中明月,照彻千古江山,“万川仰处总空明,彻彻彻”,一“别”一“彻”,一抑一扬,词意由此得到更大的渲染。

整首词在抑扬顿挫之中,借景凭吊,却不肯尽性抒展。清代的文人生活在文字压抑的时代,借古讽喻不敢明言,原为情理之中;但含而不露更成就了语曲旨远之妙。

(唐从举)

〔现代散文〕 身居荆门的人,除了知道荆门最长、最宽的一条马路叫象山大道外,还知道市内有以象山命名的中学、小学、商店、菜市场,早年有一个象山大队,如今也还有一个象山村。当然这都是因为城西有一座象山的缘故。这象山原名亮羡叫蒙山。蒙山是何时改称象山的呢?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来早薯荆门任知军并病卒于任内。陆九渊在任期内,刚正廉明,为百姓办了几件大好事。他生前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象山先生。他死后,荆门的百姓为纪念他,就把蒙山改名为象山。象山脚下有一栋石木结构的建筑,这就是陆九渊当年设立的象山书院,陆公当年曾“听讼于此,讲学于此”。明孝宗弘治年间,参政钟文俊把象山书院改建为陆夫子祠。

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以后,出于对陆公的崇敬,我再次来到陆夫子祠。古祠背倚象山,北靠文明湖,四周苍松翠柳,幽静而肃穆。门前一对石狮卫门,平添了几分威严。门墙上古代风物的彩绘依旧醒目。进得大门,便是白墙黑瓦的三间正殿。殿内宽敞明亮,仿佛回响着陆公兴学讲道的洪亮声音。正殿左右的院墙设有月门。穿过月门,两侧各有耳屋数间。想必这就是当年陆公与诸学子起居生息的地方了。院墙的后端又开有小门可进入后殿。三间后殿比其他各处都建得高大雄伟。门窗上斑驳的油漆仿佛还是“原装货”。后殿内最早曾供奉文昌帝君,后将文昌帝君移至文昌楼以后,曾把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的牌位刻在石碑上,供奉在腾出来的后殿内,当初每年春秋两次在古祠内举行隆重的祭仪。

陆九渊任荆门知军仅一年零两个月。他病逝后,在棺敛他的遗体时,荆门的官员百姓聚而痛哭祭奠,大街小巷充满了吊丧的人群。为什么人们对他的爱戴如此之深呢?是人们崇尚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还是仰名于他与朱熹之间的鹅湖之会呢?都不是。

陆九渊在任荆门知军一年内,体察民情,关怀百姓,组织军民修筑了多年要修而未修成的城郭,改革了税务体制,兴学讲道,不分早晚受理诉讼,整顿军风军纪,严惩偷摸盗窃。不久,荆门方圆百余里民众安居乐业,军风焕然一新。陆九渊死后,明清两代的荆门州官,无不崇敬他的高风亮节。这也是陆夫子祠虽几经战火却得以保存至今的缘故。

当我漫步踱出陆夫子祠,心中情不自禁地默念着清代蔚钟颖的词句:“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

(李燕林)

〔民间文学〕 提起陆夫子祠,还有一段民间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象山脚下一个又大又深的岩洞里,有个妖怪凶得很。经常出来吞食猪牛鸡狗。每年还逼老百姓挑选岁数相同的一对童男童女去祭献它。渐渐地,这个地方被妖怪折腾得人烟稀少,附近的老百姓提心吊胆过日子,恨透了这个妖怪,巴不得什么时候老天爷派神灵下凡收拾妖怪。

到了南宋,荆门的知军陆九渊听说城西群众在下洞口跪拜,请妖怪出来吃童男童女,便赶到洞前对大家说:“你们把童男童女带回去,今天我来替童男童女。”大家半信半疑。陆九渊用又长又粗的绳索系上铜铃铛。吩咐大家在洞外等候,他进洞后,洞外听到铃铛响便扯着绳索拉他上来,要是七日七夜过后还听不 *** ,就不用守候了,只是要用石头堵死洞口,大家回去管保太平无事。

陆九渊家里的人听说他要进洞斗妖怪,慌忙赶来拦阻。陆九渊说:“我身为百姓的父母官,理应为民求福除害消灾。”家人无奈,只好揪着心望着他独自下洞。远近乡邻听了这个消息也纷纷跑来守候。守了三天,没听见铃响;再守三天,还是没动静。到第八天,只好搬来大石头堵死洞口。大家热泪盈眶,一步一回头,各自回家。说来也怪,从此再也没有妖怪出来祸害老百姓了。有人说妖怪被陆公杀死了;有的说是陆公与妖怪同归于尽了;还有这样的说法:陆公打败了妖怪,成了神仙,专门整治妖怪,妖怪只好老实了。

妖怪绝迹,逃亡在外的老百姓知道了,陆续返回家乡过太平日子,这地方又兴旺起来。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陆知军,大家在他讲过学的讲经台上修筑了一座仰止亭;又在洞边盖了一座大祠堂,竖了一块雕有陆文安公头像的石碑,让千秋万代的人年年来这里祭祀。这祠堂就是陆夫子祠。

(荆游)

6、陆九渊是谁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1190年至1193年任荆门知军。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型携扰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隐枣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卜旦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7、《陆九渊集》简介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心学”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三十四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在任敕令所删定官时,他便“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朝廷轮对时,“遂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德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事当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淳熙十三年(1186),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管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直到宋光宗即位时,又被任荆门军,此间他治绩显著。但在任仅一年有余,就卒于荆门任上。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陆九渊集》是陆九渊的往来书信和短篇杂著的结集。《陆九渊集》原名为《象山先生全租则集》,系由陆九渊之子陆持之整理出版的。《象山先生全集》的刻本较多,计有明成化间陆和刻本,明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王守仁序李茂元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公元1559年)廖恕补刻本,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张孟尝、陈玉客校刻本,明嘉靖间杨琇辑刻本,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公元1615年)周希旦刻本,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公元1640年)陆邦瑞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四库弊锋棚全书》抄本。清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十八年已巳(公元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二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等。1980年,钟哲以嘉靖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诸本予以校勘、点校,改为今名《陆九渊集》,由中华书局出版。《陆九渊集》为当今最易见到的本子。

《陆九渊集》于《象山先生全集》的卷次一仍其旧,共有正文三十六卷,只是加有一个前言和附录。附录包括各本序跋、朱熹之书信和《象山学案》案语等史料。陆九渊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陆九渊集》的各卷之中,其中以《语录》(卷三十四、卷三十五)较为集中。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陆九渊集》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陆九渊集》

陆九渊对教育本体论的论述是通过对“道”、“理”恃性的探究而展开的。

道塞宇宙,理塞宇宙。陆九渊认为“道”、“理”充塞于整个宇宙,于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道”、“理”是万事万物的存在根据,天地万物只能顺此而动,不能抗拒“道”、“理”的规定。“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语录下》,卷三十五),“道”、“理”为宇宙本身所固有,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深入于一事一物之内,“道”、“理”于宇宙间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宇宙为“道”、“理”的外在表现形式,“道”、“理”则是宇宙存在的内在根据。

“道”、“理”至高无上,具有客基唯观性、现实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它无时而不往,无处而不在,具有尊、贵、明、高、大、公、广、正、实、常等特点,是一个具有永恒、普遍、无限等特性的至高无上的理论范畴。因此,人之于道“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语录下》,卷三十五)“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易说》。卷二十一)

天道而人道──由宇宙本体向道德本体的推演。陆九渊说:“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矣。”(《与冯传之》,卷十三)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上》,卷三十四)“道在宇宙间何尝有病,但人自有病。”(同上)“道”、“理”不曾限隔宇宙,但人却往往有限隔宇宙之病。所以对人来说,就有一个去病明道的问题。很明显,陆九渊论证宇宙本体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宇宙之然与所以然,而是在于由宇宙本体向道德本体推演,并由道德本体最终推出教育本体。

“道”,“理”具有易知易行性,陆九渊认为,“道”、“理”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可谓“伐南山之竹,不足以受我辞。”(《语录上》,卷三十四)然而就“道“,“理”之根本法则而言,则不出“一阴一阳”之道。他说:“夫道一也”。(《与赵然道(二)》,,卷十二)古往今来,四方上下,概莫能外,“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语录上》,卷三十四)抓住了“道”、“理”的根本。自然纲举目张,所以说,此道此理坦然明白,决不粘牙嚼舌。“道”,“理”无奇特,乃人心所固有,虽圣人之道不过如此。人对于“道”、“理”的认识,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简驭繁,以易驾难。他说:“学无二事,无二道,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所谓可久可大者,不出简易而已。”(《与高应朝》,卷五)正如《易传·系辞》所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说,最根本的也就是最简易的。“道”、“理”本不出简易二字,“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故人之于道于理的领悟与把握本非“高难行之事”(《与李宰(二)》,卷十一)虽“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能行”(《与陶赞仲》,卷十五),至于“高洁”之“智者贤者”自不待言。所以“道”、“理”本身便是纲和目的对立统一,简与繁的对立统一。

《陆九渊集》

心即理。陆九渊认为,身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故身是人之根本。而心是人得以与禽兽相分别的本质所在,是人之所以:“为庶类之最灵者”的根据所在,故心是身之根本。心于五官最尊大,四官各司其职,心官也不可旷职。天道至明,人心至灵,心为人道之现实承担者,这样,宇宙之普遍之道便经由天道、人道而最终落实于人心之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卷二十二)理之所在,“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皆吾心也”(《敬斋记》,卷十九),心外天道,心外无理,“道”“理”之外,心之所含亦别无其他,陆九渊由此而导出“心即理”(《杂说》,卷二十二)的重大心性论命题。道外无别道,理外无别理,“道”“理”与宇宙相为表里,所以说,“宇宙(之理)便是吾心(之理),吾心(之理)即是宇宙(之理)。……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同上)

同“道”“理”之变与不变特性相应,心也具有同与不同的双重性质。圣凡同心,圣贤同心,凡人同心,古圣今凡同心,总之,心只是一个心,从此言之,人皆同此心。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先天之气禀有所差异,其心又不尽然相同,虽为圣贤亦概莫能外,“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此八圣人合堂同席而居,其气象岂能尽同?”(《语录上》,卷三十四)“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同上)可见,心与理都是一种变又不易,同又不同的矛盾统一体。但是,从其根本而言,“道”“理”是不易的,心是共同的,所以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实不容有二。……此吾之本心也”。(《与李宰》,卷十一)而且,从内容来看,心与理也是共同的。

人心(道)至善与蔽理溺心──教育之必要性。陆九渊认为,人心本善,其所不善者不在本心自身,而主要来自“渐习”的消极影响。“渐习”即是“迁于物”,人心“迁于物”,自然便会受物蒙蔽。蔽心之害有两种,一种是愚不肖者蔽于物欲,另一种是“智者贤者”蔽于“意见”。二者的表现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都是一样的,即蔽理溺心而使本心不得其正。

愚不肖者之“物欲”之蔽往往易解,而“贤者智者”之“意见”之蔽则往往难除。前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于不明做人之道理,一味沉溺于物欲之中,安于现状,自暴自弃。只要向愚不肖者讲明道理,促其猛醒,使之产生人之尊严感和责任感,那么,此种蔽心之害是较易涤除的。而后者失其本心而使之不得其正者,在于终日于“意见”“辩说”中打滚,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南辕北辙,而不自觉,此种蔽心之害最难涤除。

既然人之本心受到蒙蔽,本心之善受到戕害,就必须将蔽心之害涤除掉。只要能涤除蔽心之害,痛改前非,找寻回放失的本心,则本心即复。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心而已,复其本心,这是人性对人的殷切呼唤,是人道对人的必然要求,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征,这便将复其本心,求其放心的必要性提升到了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高度来认识。而复其本心,求其放心,涤除蔽心之害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所以,教育工作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道”理”之简易性与“良知”“良能”之自在性──教育之可能性。陆九渊认为,求放心除蔽害的关键在于一个“思”字,思则知是非曲直,于道于理了然而明,“知非则本心即复”。(《语录下》,卷三十五)那么,思的物质承担者又是什么呢?这便是心。心于五官最尊大,其他四官各司其职,心官也不可旷职。心官之职便是思陆九渊简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与李宰(二)》,卷十一)思的生理基础便是人人于心中先天具有一种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其伦理特性便是在“良知”、“良能”中内含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可见,心不仅是一种认知器官而且自身内含宇宙之“道”“理”(主要是指的人道),所以,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反省内求,“尽我之心”(《语录上》,卷三十四)的过程。达就是说,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学生),“正理在人心,乃所谓固有”(《与李宰(二)》,卷十一),人同时又具有体认“正理”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这种认识活动是可以进行的。从教育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是可以进行的。

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活动的进行也是可能的。从总体而言。教育内容即是充塞宇宙之“道”“理”。如前所言,“道”“理”具有易简特性,易则易知,简则易行,最根本的也便是最简单的,抓住了根本则纲举目张,所以,“道”“理”虽内容浩繁,但其根本,则愚夫愚妇可以与知。这就是说,教育内容不仅是可以学习和认识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学习和认识的。因此,不论是从人的认识器官“心”的结构和功能而言,还是从教育内容的结构而言,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都是完全可能的。

教育目的论──理论人格与实践人格的合一。在教育目的论上,陆九渊并不过多地强 *** 育在“化民成俗”,敦厚民风中的作用,他所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为实现其社会理想服务和与其理想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能够“自作主宰”,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

陆九渊的教育目的论实际是沿着两个方向或者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证的。从理论推导的路数看,拥有人道履行人道的人──“完人”和“超人”即为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落实在教育上,即为其理想的教育人格,即理论人格。

从现实的路数看,教之所教,学之所学,唯在“明理”而已。此理如何明?根据“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卷十一)的理论逻辑,必然会得出“存心”“养心”的结论。由于人之本心受到外物戕害而使本心放失,因此,教育的过程又是一种求放心的过程。所以,“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与舒西美》,卷五)通过存心、养心、求放心等一系列教育方法,从而使人之本心得以恢复,使受蒙蔽的本心发扬复明。“复心”的人格便是“完人”和“超人”,这便是陆九渊的现实教育人格,亦即实践人格。就其内涵要求而言,两种教育人格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其理论人格是一种根据理论推导而得出的假设,而其实践人格则是通过教育活动使人性复归,达到“人道”社会中的人格要求的一种现实可能性。理论人格是实践人格的最高目标,只有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在最成功的教育中,二者方会完全合一。

关于“完人”和“超人”的内容规定,陆九渊指出,“完人”即是圣贤君子,即是维护“皇极之建,彝伦之叙”(《杂说》,卷二十二),恪守“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莫不有道”(《论语说》,卷二十一)的道德律令,发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的人。“超人”即是“自作主宰”,体现“天地之心”,通过扩充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驾驭于万物之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体现宇宙之理(心)的“超然”之人。陆九渊这样描述“超人”形象:“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的人。及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语录下》。卷三十五)

《陆九渊集》

在教育方法论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既然“心即理”,“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教育活动也就只能走反省内求的教育路线。至于如何反省内求,陆九渊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比如,立志、易简、剥落与减担、读书与亲师友、存养、求放心、寡欲、自立自得、心教、致疑切思等等。在这些原则和方法中,有些是异名同实,有些是含义交叉,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前三种方法。

立志。陆九渊极为重视立志。志是人之念虑初萌,当发未发之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在陆九渊看来,人之念虑是非常关键的,念虑正,则内之品德正,外之行为正,念虑之不正,则内之品德不正,外之行为亦不正。所以,将人之念虑初萌纳入正确的轨道而不使其误入歧途,这对于教育、学习和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便是陆九渊强调立志的理论根据之所在。

立志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无论做人还是研习学问,教育还是自我修养,都应当首先立志,这就叫做“先立乎其大者”。这个“大者”是什么?便是明理、立心、做人。大者不求求其小,本之不立立其末,获取的东西再多也没有价值,也只是“术”而不是“道”,所以,陆九渊屡多言立志:“学者须是立志”,“人要有大志”,“志小不可以语大人事”,“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语录下》,卷三十五)另一方面,立志又须要将志立于其当处,志立不当,则不但不能存心、养心、求放心,反而徒增贼心之害,所以,立志即是要确立正确的志。这就需要“打叠田地净洁。”(同上)将“田地”中之不净洁者“打叠”干净,涤除错误的为学之志,则“田地”自然净洁,破字当头,志立其中,“知非则本心即复。’(同上)反之,一任“田地不净洁”而去为学、读书,在错误之志下去为学、读书陆九渊简介,则是“假寇兵,资盗粮”(同上),徒增祸患。

立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具有多种“志”即多种行为动机,这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志”进行一番辨别工作,以便从众多的“志”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志”来。所以,立志之前当需“辨志”。“辨志”自然就有一个划分“志”的标准问题,按照陆九渊的说法,这个标准就是“义利”或“义利公私”。凡是“义”、“公”之志就当立之,凡是“利”,“私”之志则当弃之,“义”、“公”之志的特征是,此志必是立于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之上,必须始终把握“人生天地间,为人当为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同上)的为学方向。

立志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或学者本人,所以,立志就必须自得自立,自作主宰,“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自得,自成,自得,不倚师友载籍”,“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语录下》,卷三十五)但是,自得自立,自作主宰绝不等于师心自用。为了消除师心自用的心蔽,象山又提出了诸如遇明师、优游读书、循序渐进等方法,限于篇限,不再展开论述。

易简。《易传·系辞》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意思是说,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最简易的东西。陆九渊的易简方法正是由此而来。

陆九渊认为,人之本心四端虽为萌芽,但同完善之道德品质,本质为一。若能时时操持,事事发用,辨明每时每处涌现之德性本心,把握机宜,当下顿悟,存养扩充本心,终可成就可久可大之圣贤人格。而这便是易简工夫。反之,偏离易简的教育为学方法,而强调“积累有渐”,把教育和学习看作是一个由逐渐积累而至融会贯通的过程,必然会陷入“支离”:“石称丈量,径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与詹子南》,卷十)这种教育、学习不但无益,反而徒增蔽心之害。所以,陆九渊说“支离事业竟浮沉”。

易简工夫就是发明本心,存心、养心、求放心。其入口处便是“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语录上》,卷三十四)改过迁善必须通过“思”来进行,通过切己深思,自反自得,改过迁善,“知非则本心即复。”(《语录下》,卷三十五)

易简工夫就是于人之日用处开端,于日常生活时时处处检点自己,具体方法便是“顿悟。”

易简工夫就是于格物之上“研究物理。”“研究物理”的目的在于研究物中之理,所以,“研究物理”时又不能受到物的困扰,而被物牵将去,从而迷失“研究物理”的目的,这就叫做“不陷事中。”

易简工夫就是于读书之上“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语录下》,卷三十五)读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字”“晓文义”,更不在于固守章句之学,而在于察书之“意旨”,求书之“血脉”,在于“比他人读得别些子”(同上),这样才不至于一味沉溺于章句之中而迷失了读书的方向。

剥落和减担。陆九渊认为,愚不肖者之“物欲”心害是由其气禀所决定,涤除“物欲”心害必须通过剥落工夫来解决。剥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剥落的对象,是由人之气禀、血气而产生的“物欲”,似不包括“意见”在内。第二,剥落是明师良友与受剥落者本人的双边活动过程。第三,剥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教育过程,剥落即是不断地涤除蒙蔽本心的“随”,恢复本心的“清明”,甚至“剥落得(随)净尽方是”。(同上)第四,明师良友,但助鞭策耳,所以,剥落的落脚点又在于受剥落者的自剥落。第五,剥落即是使受剥落者自省自觉,这便与“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语录上》,卷三十四)的学问入口处接上了头。

针对“传注益繁,论语益多”(《贵溪重修县学记》,卷十九)而造成的“意见”心害,”陆九渊又提出了“减担”的教育方法:“某读书只看古注,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语录下》,卷三十五)减担即是使蒙受“意见’戕害的“贤者智者”去掉因精神在外而造成的人为精神负担,使之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将为学读书的目的直面“明理、立心、做人”;减担即是教育学者不要自作艰难,疲劳精神,而应自作主宰,用易简方法去认识易简之理。可见,剥落是其寡欲思想的具体化,而减担则是易简工夫在读书方法上的进一步表达。

在《陆九渊集》中,陆九渊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充塞宇宙之“道”“理”的客观性、实在性和普遍性,并由本体论与“天人合一”相配合而推出“心即理”的心性论命题,用自然类比的方法导出“人道”范畴,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人类永恒而普遍的道德思想,并以此来规范和解释“人道”的内容。用人道与天道的相容性、同一性、易知易行性和良知良能的自在性论证出明理、立心的可能性;从人心固有蔽心之害和人之为人当尽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这两个方面论证出明理、立心的必要性。提出了立志、易简,剥落和减担等一系列与其本体论、心性论思想相为呼应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在对人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论述中,将普遍的人道化解为个体的人道,又将个体的人道统归为普遍的人道,从而推导出其理想的理论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又从教育方法论的角度推导出明理、立心的最终目的--做人及其理想的实践教育人格──完人和超人,从而使其理论教育人格和实践教育人格同归于一。因此,同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一样,《陆九渊集》中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的有机统一。陆九渊从以“道”“理”为核心范畴的本体论,推至以“心即理”为核心内容的心性论,并从心性论导出通过明理、立心以涤除蔽心之害的方法论,从而实现其完人、超人的目的论。又反过来,从目的论和方法论反推到心性论,从心性论回归至本体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为根本特征,以“心即理”为中心命题的内部循环,自圆自封的儒家教育思想体系。这是《陆九渊集》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8、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古币的价格表?

编号 名称 品相 单价(元)
1 商厦石贝(西安出土) 上次-上 28-35
2 榆夹半两 上-美 4-6
3 传形五铢(铢五) 上次-近上 28-30
4 殷商铜贝(河北出土) 上次-上 60-70
5 先秦越国戈币(绍兴出土) 上次-断补 100
6 战国桥型币 生上次-生上 30-35
7 南朝梁五柱五铢(面上下点) 上-美 25-28
8 北魏“五统五铢”(文字狭长) 上 60
9 货泉 生上-生美 1.5-2
10 一化 中上-上次 5-8
11 一化 上-美 10-12
12 一化传形 近上-上 70-80
13 襄坪方足布 中上-上次 35-40
14 襄坪方足布 近上 60
15 阴坪方足布 上次-近上 55-60
16 货币、王莽布泉 美 45-16
17 永历、隆武小平背“户” 近上-美 7-8
18 汉鹅眼五铢、剪边货泉 上 20-5
19 无文尖首刀(生坑) 上次-上 100-130
20 尖首刀背有文字(生坑) 生上-生美 160-180
21 大顺通宝光背 上次-上 15-20
22 大型无文耸尖足空首布 近上-上 2800-3200
23 垣字圆钱(生坑) 极美 300
24 垣字圆钱 上次-上 190-220
25 传形五铢(铢五) 上-美 35-40
26 大观通宝折十 美 38
27 秦半两(径3.2,重8克多) 上 65
28 普通秦晌销半两 上次-上 4-6
29 战国小型半两 上-美 12-14
30 楚鬼脸大小铜贝 上次-上 12-14
31 楚“君”字铜贝(中上)各六朱 中上-上次 15
32 燕明刀 上次-上 35-40
33 有颈半两、传形半两 上 12-50
34 四铢半两 上次-美 1.5-2
35 汉五铢 上次-近上 0.8-1.0
36 延环五铢 上次-上 4-6
37 剪边五铢 上次-上 0.8-1.2
38 五铢面四决 上次-上 8-10
39 五铢背四出纹 上次-近上 9-10
40 蜀五铢小型有内郭 生上-生美 26-30
41 五铢背四决文 上-美 5-7
42 五铢穿上横纹、穿下点 上-美 3-4
43 五铢面“五”下星、上星 上 5
44 五铢面上星、穿下星、剪边货泉 上 5
45 磨边五铢上二竖、二星 上 7
46 毛边五铢(边没修理) 上次-生上 10-15
47 顺治东一厘 上次-上 7-8
48 乾元重宝小钱各种版 上-美 2-3
49 小泉直一 上次-上 8-10
50 大泉五十各种版 上次-上 4-6
51 周元通宝背龙凤青铜 上次 78
52 八铢半两 上次-上 6-8
53 大泉五十(厚重型) 上-美 15-18
54 大安元宝长安、应感通宝小平铁钱 上 350-1200
55 孝建四铢厚重型 上次-近上 120-145
56 货泉饼钱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18-22
59 货布 中上-上次 26-32
60 大布黄千 上次-上 90-120
61 大布黄千厚重型 近上 150
62 直百五铢初期铸品厚重型 上次-近上 35-40
63 直在五铢背“为” 近上 90
64 直百五铢 中上-上次 18-22
65 直百大型 上次-上 32-40
66 直百小样(私铸) 上次-近上 16-20
67 定平早差一百大洋 上次-上 30-40
68 定平一百小洋 中上-上次 25-30
69 太平百钱 上次-上 25-35
70 太平百金 上次-近上 25-30
71 曹魏五铢 上次-近上 6-8
72 大泉五百 生上次-生上 135-155
73 大定背上申 上-美 14-16
74 大泉当千(径32CM) 上次-上 150-180
75 日本天保陆谨皮通宝当百 近上-上 65-75
76 孝建光背(生坑) 上次-近上 110-125
77 孝建背四铢旋转180度 上次-近上 140-160
78 孝建四铢大中小样(套) 上次-近上 340-380
79 梁铁五铢背四出纹 中上-上次 8-10
80 陈五铢(有内外郭) 上-美 32-38
82 太货六铢、乾佑小平铁钱 近上-上次 160-6
83 太货六铢薄型小样 生中上 140
84 大中通宝背“鄂十” 近上 350
85 太和五铢 上 440
86 永安五铢 上次-上 22-28
87 常平五铢 上-美 20-25
88 常平五铢 中上-上次 15-18
89 北周布泉 上次-近上 30-35
90 五行大布 上次-近上 40-45
91 五行大布大样 上-美 80-90
92 咸丰宝直当百、当五十(美) 近美-美 140-120
93 永通万国铅质 近上 220
94 裕民通宝浙壹钱 上 20
95 隋五铢 美 3
96 隋五铢大样 生上-生美 22-26
97 隋曲五铢 生上-生美 25-28
98 开元背孕星 上次-近上 15-18
99 开元宝下星 上次-上 5-7
100 开元通下星 中上-上 3-6
101 开元右挑 近上-美 4-6
102 开元穿左斜下月、下左月、下右月 上-美 3-4
103 开元背双月 中上-近上 3-5
104 开元背下俯月、左直月 上-美 2-3
105 开元穿上俯月、平背 上-上次 15-8
106 开元背下星、上兖 上 15
107 会昌开元洛、润 上次-上 3.5-5
108 开元背蓝、蓝上月 近上 8
109 开元背兴 上-美 6-8
110 开元背京下月、背京(美) 上次-美 6-10
111 开元下越、上昌、宣上月 上 8
112 开元背上益、上梓 上次-近上 15-18
113 开元上梁、下卧梁(近上) 上-近上 24-30
114 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美) 近上-美 360-480
115 开元背上“福” 近上 130
116 乾元重轮大钱减重重轮钱 上-美 40-48
117 乾元小平样背重轮 上次-上 25-30
118 乾元重宝标准当十 近上-美 15-20
119 开元背下越上小星、上大星 近上 20
120 利用背横“一分”小样 上 70
121 利用背横“一分”大样 上次-上 65-80
122 顺天背上月初铸 上次-近上 100-120
123 天福元宝小样 中上 100
124 天福元宝小样 上次-近上 140-180
125 天福小样下月、官铸上月右挑 上次- 近上 180-350
126 天福元宝官铸大样背下星 上 500
127 开元下卧梁面“元”字星 上 35
128 汉元通宝、背下星 近上-生美 48-70
129 周元通宝 近上-美 7-9
130 通正元宝右挑、通正正上星 近上 280
131 天汉元宝 中上-近上 32�40
132 光天元宝 近上-上 35-40
133 乾德元宝 中上-上次 8-10
134 乾德元宝 近上-上 15-18
135 咸康元宝 中上-上 45-60
136 闽开元铅背闽下月 上次 175
137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中上-上次 6-8
138 闽铅开元背福各种版 近上-上 14-18
139 利用背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美 55-60
140 永通泉货铁钱(芜湖出水) 中碎三块已粘好) 300
141 唐国篆书 上-美 4-5
142 唐国真书大型 上-美 40-50
143 唐国隶书小型钱 中上-美 20-35
144 顺治上浙 近上-美 16-20
145 大唐通宝中样 上次-近上 100-120
146 大唐通宝大样 上次-近上 160-200
147 南唐开元隶书背四决文 生上 20
148 南唐开元篆隶对 上次-上 7-10
149 乾享重宝铜钱 上次 280
150 广政通宝小平铁钱(四川出土) 近上 1220
151 宋元背上、下、左月 近上 5
153 庆历重宝阔缘 上次-上 6-8
154 庆历重宝旋读 上-美 12-15
155 熙宁元宝宝下星 生美 38
156 熙宁元宝行书四决文 中上-上次 2-3
157 熙宁重宝连飞点 近上 8
158 熙宁0重宝篆书长冠宝 上 55
159 熙宁行、篆书衡字版 上次 5
160 熙宁背衡篆隶书1对 上 550
161 元丰行书小平背上星 上 25
162 元丰折二行书背左直月、上小星 上 8-18
163 顺治右户 上次-上 6-7
164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仰月 近上-上 5-7
165 元丰折二行书背上俯月 生美 8
166 元丰折二行篆书背上星 上次-上 5-7
167 康熙罗汉钱 上-美 10-12
168 元佑广穿篆书小平 上 5
169 元佑篆书折二右挑 上 20
170 元佑折二篆行书铁钱 上次-近上 4-6
171 利用通宝竖五厘小样 近美 45
172 大观折二、大唐通宝大样(美) 生上-美 110-240
173 绍圣元宝小平圣下星 生上 24
174 得壹元宝背上月 近上 480
175 天启十一两 近上-上 40-46
176 绍圣篆书小平背下星、月 上次-近上 4-5
177 咸丰宝德当十 上 148
178 利用通宝背直“壹分” 上次 160
179 崇宁重宝边炉钱 上次-上 5-7
180 大观通宝折十 上次-上 26-30
181 利用通宝背横“壹分” 近上 650
182 宣和元宝篆隶宽缘对 近上 580
183 宣和通宝小平陕铁钱 上-美 10-15
184 淳佑小平元、二、七 生上 12
185 庆元小平背五(上次)、六 上次-近上 4-5
186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小字对 生上 140
187 建炎通宝小平篆隶书大字对 生美 70
188 建炎通宝小平 中上-上次 15-20
189 建炎通宝折二篆真对 上次-美 6-8
190 大义通宝折三、嘉泰通宝折三 生美 480-78
191 大泉十五、大泉五十合背(上) 美-上 120-180
192 庆元元宝背“川三六”铁钱 上次 35
193 绍兴元宝真书、篆书折二 中上-上次 1.5-2
194 绍兴元宝真篆书折二 上-美 3-4
195 绍兴通宝折二、折三 上次-上 3-5
196 崇祯通宝背蓝五 近美 48
197 隆兴篆真书对 中上-上次 20-25
198 乾道元宝篆楷光背、星月纹 上次-上 4-6
199 崇祯背双满文 上次 18
400 顺治右原、私铸右原(上次) 上-上次 20-6
401 顺治江一厘、云一厘(上) 上次-上 50-6
402 顺治上0、福一厘(上) 上次-上 45-65
403 顺治左延、同一厘 上-上次 480-280
404 顺治通宝背上福 上次-上 45-50
405 顺治阳一厘、右阳 上次-上 35-15
406 顺治蓟一厘 中上-上次 26-30
407 顺治昌一厘 近上-美 16-25
408 顺治上昌、下星点 美 50-60
409 顺治江一厘、上阳 近上-上 60-118
410 顺治上荆、上原 上次-上 240-38
411 顺治满汉东、泉源局 上次-美 3-4
412 顺治宝泉剪边、磨边 上 3
413 顺治满汉宣临宁昌原 上-美 4-5
414 顺治满汉昌、宝泉私铸特小型 上-上次 5
415 顺治满汉宁宣临昌蓟 上次 3
416 顺治满汉文江 上-美 14-16
417 顺治宝泉广穿薄体、花边 上次-近上 6
418 雍正宝河 近上-上 20-22
419 壅正宝晋 上 22
420 壅正宝苏 上-美 5-6
421 壅正宝苏 上次 4
422 壅正宝昌、宝武 上 35-42
423 壅正宝黔 上次-近上 10-15
424 壅正宝巩 上次-上 5-9
425 壅正宝济 上次-近上 20-24
426 光绪满汉文江、福、陕、宣 上次-上 180
427 壅正泉局 上 4
428 壅正宝云宽、窄边 上 2-3
429 新疆普尔打制铜币 中次-上次 15-18
430 康熙剪边东、窄边 上 5
431 康熙罗汉钱 中上-上次 6-8
432 康熙宝漳 中上-上次 5-7
433 康熙宝漳 近上-美 10-15
434 康熙满汉文福 上次-美 4-6
435 乾隆通宝背满文光绪上月纹 近上 280
436 康熙满汉文桂 中上-上次 3-4
437 康熙满汉文江 上次-近上 2.5-3
438 康熙满汉文苏 中上-上次 2.5-4
439 康熙满汉文苏 上-美 5-6
440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中上-上次 2-2.5
441 康熙满汉文大小云 近上-上 3-4
442 康熙满汉临浙宁宣原东 上次-上 2-2.6
443 康熙满汉文小南 中上-上次 8-12
445 康熙满汉广昌 中上-上 1.5-3
446 康熙满汉陕同 上 4
447 康熙满汉文宝泉源 上次-上 1-1.5
448 康熙宝台 上 45
449 乾隆宝南黔广川福武 上次-上 1-2
450 乾隆通宝苏桂浙昌陕直云 上 1.5
451 乾隆宝泉大样 上次-近上 7-8
452 乾隆道光宝伊小平 中上-上次 7-10
453 嘉庆宝昌穿左星、宝晋小平 上-美 2.5-3.5
454 嘉庆宝武上仰月 中上-近上 1.5-4
455 嘉庆泉源上、下星对 上-美 4-6
456 嘉庆宝福黔南桂陕川东小平 上-美 3-4
457 咸丰宝川当百 上次-近上 42-45
458 乾隆通宝背万寿无疆、福寿康宁 近上-上 230-248
459 利用竖一分小字小样 上次-近上 40-48
460 道光宝南 上次 12-16
461 道光宝黔穿上上 近上 10
462 咸丰宝昌当五十 中上-美 24-35
463 咸丰宝河当百 中上-上次 30-35
464 咸丰宝河当五十、宝川当百 上次-上 40-50
465 咸丰宝河当十 近上-上 26-30
466 咸丰宝川当五十 中上-近上 30-42
467 咸丰宝川当十 上次-上 12-15
468 咸丰宝巩当十 上次-上 15-18
469 咸丰宝巩当百 中上-近上 35-40
470 咸丰宝巩当五十、宝直当五十 生美 780
471 乾元小平背上同心结 上-美 6-8
472 咸丰宝迪当十 中上-上次 5-6
473 咸丰宝迪当十 近上-上 8-10
474 咸丰宝直当十 中上-上次 14-16
475 咸丰宝晋当十 上次-上 18-25
476 咸丰宝五当十 上次-上 10-15
477 咸丰宝武当十大字、当十大样 近上-中上 15-10
478 湖南省造当十铜元20CASH 近上 75
479 咸丰宝武当十背月纹 中上-上次 28-35
480 咸丰宝云背小平上0、 近上 16
481 咸丰宝东上宝云上 上次 15-12
482 咸丰宝陕当十 上次-近上 10-12
483 咸丰宝陕当百大样、宝苏当五十 近美-上次 75-40
484 咸丰宝苏当十 中上-近上 6-10
485 顺治满汉文陕、同 上 5
486 咸丰宝桂当十 中上-上 12-18
487 咸丰宝东当十 上次-近上 12-15
488 咸丰宝浙、宝黔(上次)当十 上-上次 8-12
489 咸丰宝昌当十 近上-上 7-8
490 咸丰通宝宝福一十 近上-上 40-45
491 咸丰宝源小样、大样当五 近上 25
492 咸丰宝蓟当五十、宝巩当五 上-上次 300-28
493 咸丰宝德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90-120
494 咸丰宝泉源当十铁钱 上次-近上 20-26
496 咸丰宝泉源当十厚大型 上次-上 14-16
497 咸丰宝泉五十、当百背星月对 上次-近上 170-185
498 咸丰宝泉当五十小样 上次-上 30-35
499 咸丰宝源当五十、当百(上次) 中上-上次 30-42
500 咸丰宝泉当五十大样 上次-上 40-48
501 咸丰宝源当五十大样 中上-上次 30-38
503 咸丰宝伊当百黄铜 近上 240
504 咸丰阿克苏当五十、当百红钱 上 220-240
505 湖南洪宪纪年当十铜元 上 110
506 戴书咸丰小平铁钱 近上-美 4-6
507 咸丰宝福小平 上 7
508 咸丰宝东小平 上次-上 2-3
509 咸丰小平宝泉源对 上次-美 2.5-3
510 咸丰浙苏云陕昌川东 上次-上 1.5-2
511 咸丰宝桂小平 上次-上 1-1.5
512 咸丰宝南小平 上次-上 7-9
513 咸丰宝晋、宝巩小平 上 15
514 咸丰宝陕、武小平 上-美 3-4
515 同治宝云背上十下斜月 近上 30
516 同丰宝州小平穿上0 上次 25
517 同治宝巩当十 上次-近上 20-25
518 同治重宝宝云当十 上次-上 12-16
519 同治小平宝台 上次-近上 15-22
520 同治宝泉私铸当十 中上-上次 3-4
521 同治宝南小平 上次-近上 20-25
522 同治宝巩小平 近上-上 6-8
523 同治小平桂上0 上次-上 7-9
524 同治重宝泉官铸当十 上次 5
525 同治通宝折十型背天下太平 美 380
526 延宁通宝 美 200
527 光绪小平泉背上星 上次-上 6-10
528 同治宝州小平背正私铸当拾 上 28
529 光绪宝广库平一钱 上-美 9-12
530 光绪泉源当拾私铸大小不一 上次-近上 4-6
531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对 上次 12
532 光绪官铸泉源当十厚重型 上次-上 5-7
533 光绪机制宝武 上次-上 8-12
534 光绪机制宝漳 上次-近上 8-12
535 光绪宝武小平 上次-近上 2-3
536 光绪宝蓟小平 上次-上 2-3
537 安南太平圣宝光背、绍平圣宝 上次-上 2-3
538 光绪宝浙福昌川、陕小平 上次-上 2-3
539 光绪宝东小平 上次-上 1-2
540 光绪宝沽小平 上次-上 6-8
541 光绪河上月下星、上左星 上次-上 3-5
542 光绪宝直小平 上次-上 2-3
543 光绪直星、月、日 上次-美 4-6
544 光绪宝泉源局小平 上 1.2
545 光绪宝南小平 上次-上 8-10
546 光绪河上星、下仰月 上次-上 4-6
547 光绪河上仰月、下星 上 6
548 光绪河小平上日、下日 上次-上 4-6
549 光绪机制宝津多种版 上次-上 14-16
550 光绪宝晋小平 上次-上 6-8
551 光绪宝黔小平 近上-上 4
552 光绪小平宝福上星 上次-上 45-60
553 成泰十文、洪德通宝 上次-上 2.5-3.5
554 光绪宝源穿上星、穿下日 上次 15
555 光绪泉穿上日、左星 上 25
556 光绪泉源千字文套钱 上次-上 25-30
557 光绪通宝小平背楷书福寿 美 160
558 景兴永宝、巨宝 美 160
559 光绪通宝背满汉文台、永历背道 美 360
560 宣统背山 上次 7
561 太平天国小平横圣宝 近上-上 30-34
562 太平天国背竖圣宝 中上 20
563 民国通宝当十开口“民” 上次-上 18-24
564 湖南省宪当二十铜元 近上 35
565 朝鲜通宝 上 35
566 开元上益、兖、洪、右蓝 中 4
567 隆武通宝背工户对 上-美 14-18
568 壹陆文安背壹千文正方孔 近上-上 48
569 大峰祖师背八卦图文方孔钱 上次-上 68
570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15-25
571 利用背横五厘 上次-上 30
572 利用大字大样背竖一分 上 56
573 淳熙折二篆书光背 上 28
574 谆熙折二篆大字,小字背星月 近上-上 15-60
575 隆兴元宝真篆对 近上-上 30-35
576 绍定折二背元,二,五,六 近上-上 3-5
578 淳熙折二背二,四 上-美 6-8
579 淳熙折二背七, 上-美 5-7
580 庆元折二背五 上-美 6
581 淳熙折二背二三四五六八 中上-上次 38-45
582 开庆小平背元 中上-上次 5-6
583 淳熙小平背九,十,十一,十四
乾道折二铁背同

9、香山帮的代表人物

蒯祥为明代吴县香山人(即今胥口镇),生于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8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81年),字廷瑞,是北京故宫、五府六部衙署、长陵等建筑的营造者。
蒯祥设计天安门是历史的机遇。当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江苏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前往。蒯祥正当壮年,技艺高超,故被征召入京。进城后,蒯祥的才能获得当时负责皇宫营建的都督佥事的赏识,于是被委以重任,由他设计了三大殿、天安门等一批重要的皇宫建筑。蒯祥一时声誉鹊起,皇帝也“每每以‘活鲁班’呼之”。蒯祥最后官至工部侍郎,成为天下百工的总领头。据考,蒯祥曾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吵汪他的技艺更是了得,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全能。《吴县志》记载,他精于建筑构造,“略用尺(淮下加十)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在吴县,关于蒯祥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心总离不了蒯祥如何鬼斧神工。
苏州的建筑闻名于世,主持设计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宫殿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由于香山匠师手艺精绝,被称为“香山帮”,是明清以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江南的重要流派。在中国园林史上,有两部经典著作,一部是《园冶》出自著名的造园大师计成,他是苏州同里人。还有一部叫《长物志》,专门研究园林内部装修和陈设布置,作者文震亨是苏州城里人,吴门画派领袖人物文征明的曾孙。 苏州吴县香山人,祖上世代为香山帮建筑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曾任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在任职期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例出口工程明轩、美国波特兰市兰苏园等影响深远的国外园林出口项目。与薛福鑫同时列入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4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香山地区(现属吴中区),从16岁开始便随父亲学艺,从事香山建筑木作。太祖父为姚姓木作名师,在嘉兴开基唯有自己的作坊,曾祖父姚桂庆、叔曾祖姚根庆也均为木作名师,在木渎开作坊,叔祖父姚建祥、姚龙祥、姚龙泉则分别在东山、木渎开过建筑木工作坊,父亲陆文安因跟太祖母姓陆,更是一代香山帮木作名师,他擅长建筑设计,曾参与枫桥、寒山寺等多处苏州古典名园的维修和修复工程,省建工名人志有记载。陆耀祖从小得到父陆文安亲授,并长期在一起工作,直至陆文安过世,在传统建筑的大木作、木装修方面系统地得到继承,由于香山帮营造技艺书籍很少,长期依赖于师徒口头授教形式,在长期的与父亲一起工作期间,他比较勤奋刻苦,潜心专研技术,因此得到了一些香山帮古典建筑的真传。
陆耀祖不仅自己继承和掌握了香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各项要领,还为培养下一代香山传人而积极工作着,他主持搏碰培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名师工作室”,使许多身怀绝技的香山建筑名师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着手对苏州地区古建筑技术工人进行培训,经他培训的工种有石雕工、砖细工、木雕工、木工、瓦工、假山工等,培训的技术等级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总人数达数百人。他们都成为香山帮古建行业的中坚力量。)
传承谱系:(高祖父之前不详)
第一代 高祖父:姚三星 木作名师,在嘉兴开作坊
第二代 曾祖父:姚桂庆,木作名师,叔曾祖:姚根庆,木作名师,在木渎开作坊
第三代 叔祖父:姚建祥、姚龙祥、姚龙泉,木作名师,在东山、木渎开作坊
第四代 父亲: 陆文安(姓高祖母姓),木作名师,省建工名人志有记载,叔父:姚伯明 姚安明
第五代 陆耀祖 木作 高级木作技师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10、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介绍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在全国有许多仙山道观。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介绍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简介: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与安徽齐云山,与陕西景福山在古时并称五大名山。

中国道教凯凯圣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等。五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第一仙山江西鹰潭龙虎山。

拓展: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汉中叶,张道陵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风景区获得的荣誉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丹霞"中的一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第一仙山。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龙虎山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盯丛唤大特色。 《水浒传》开篇重笔描绘的龙虎山位于市南2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龙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大型崖墓群珠壁联合为特色,在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张天师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鹰潭又称为"道都"。2010年8月2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风景区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龙虎山还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郑枣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筑群,坐落于上清古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宏。府内豫樟蔽目,鸟栖树顶,环境清幽,恰似仙境。作为道教领袖的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 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阳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

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