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前沿 » 深圳市海外人才招聘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深圳市海外人才招聘

发布时间: 2023-04-29 08:04:57

1、分析深圳的区位优势,并且设想一下应如何吸纳人才,构筑人才生态圈?

“孔雀”依然“东南飞” 透析深圳人才竞争力

南方网讯 辞别2004年,迎来2005年,深圳人才引进的史簿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三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一年吸纳大学生首次超过3万名。数字显示,自1997年1月启动“每年接收万名毕业生工程”始,深圳已引进12万名莘莘学子。有人作过统计,这相当内地为深圳创办了几十所大学。

第二个突破——引进海外留学人员首次超过6000名。12月下旬,超6400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2002年起,连续三年引进“海归”逾千人。深圳,已成为“海归”的首选城市之一。

第三个突破——年度在站博士后首次超过100名。这些学术与科研精英,分布在39家博士后工作站。其中,企业博士后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从9年前仅一名博士后,到今天的初具群体效应,鹏城对“金字塔尖”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倍增。

“孔雀”依然“东南飞”——人们不禁发出感叹:深圳这座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兴的年轻城市,凡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人才吸引力!

数字突破的背后,是人才比较优势的突破。

有识之士已注意到,此番的“东南飞”,与彼时的“东南飞”,在人才迁徙的吸引力因素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主要依靠特区品牌、先发优势与优惠政策等条件,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实力、创业环境与市场体制等资源。

这是一种新的人才竞争力。

它意味着,在挑战与机遇中,深圳的人才优势在变化转化,而不是弱化淡化。新的人才竞争力,明显体现在五个层面:战略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环境竞争力。

透析之一:战略竞争力

每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都会有人才战略,深圳的特别之处在于,坚持拿来主义,深化拿来主义,是所有人才战略的核心。

2004年,深圳的人才之年。几个月内,大事不断。7月,首次科教人才工作会议召开;8月,首度政府组团赴香港揽才;10月,首届人才高交会举行。

人才之年,实质上是人才战略之年。

因为,科教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树立科学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用20年时间,建立东南亚较有影响的现代人才良港的目标。这是宏观人才战略。

因为,赴港揽才,短短一天时间,1万多人进场,1200人达成意向,激发了港才北上的冲动,开创了“政府作为+市场主导”的深港人才互动新格局。这是区域人才战略。

因为,人才高交会,3天内吸引了9万多海内外人才进场,这一国家级的盛会,深化了高交会的内涵,探索了科技与人才互动的新模式。这是市场人才战略。

记者观察到,不论哪种层面的战略,一个突出的核心是:坚持长期引进人才策略,大量吸纳海内外优秀人才。深圳人才战略的创新,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是:坚持拿来主义,深化拿来主义。

特别的人才战略,是特别的历史产物。

新兴移民城市的一种“通病”,一直影响与制约着深圳:一方面,城市历史短,高校少,深圳本土的人才生产能力不足,另方面,产业升级与发展迅速,产业队伍需求旺盛。供需失衡,人才紧缺,深圳一直居危思危。

深圳需要拿来。

回顾历史的纵坐标,可以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干部调动为主,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引进大学毕业生为主,再到新世纪瞄准海外留学人员,人才的拿来,是深圳拿来主义中最具节奏、最有韵律的一段音符。

有人这样总结:没有拿来主义,深圳就不会有人才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弱到强的集聚。人才拿来主义,是相当一段时期人才竞争力的惟一路径。

比较发展的横坐标,又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也需要不断拿来主义。这是一条国际经验,也是一种历史规律。

城市以上海为例,这个国内的人才传统产出地,也在拼命地吸引埠外人才。一是海外人才,近几年已有3万多海外人才回归上海。二是国内优秀人才,上海提出的口号是柔性引进,把人才最好的时段留在上海。

国家以美国为证。它的教育经费是全球最高的,培养的人才也是全球最多,但拿来了几百年。不仅拿传统人才,更拿高科技人才,不仅拿成熟的人才,而且拿成长中的人才,抢人才青苗。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持续拿来?

一份调研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深圳出现引才弱化的苗头,有其深刻的背景。这边厢,国内外人才竞争加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迅猛发展、渤海经济圈的重新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珠江三角洲兄弟城市的快马加鞭,导致人才分流加剧。那边厢,深圳已从高速发展期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期,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趋饱和,而急需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呈全球性供给不足等。

挑战与困难还有许多,它表明,新世纪深圳拿来的条件变了:

面对人才流动的买方市场,不只是你深圳选择人才,人才也有资本选择你深圳。“孔雀”在东南飞,也在向东飞、向北飞。

站在全球经济与人才竞争的高度,把握世界人才流动的机遇与规律,再一次居危思危——深圳决策层敏锐地认识到,深化拿来主义,提升人才的战略竞争力,需要超前的眼光,不断的创新,超常规的发展。

提升战略竞争力,首先从观念上创新。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满,省委常委、市长李鸿忠多次指示,要加大人才战略对策研究,并参与了各层次的人才调研,指导策划了一系列的人才创新。有人感叹,“我们的书记市长不愧是人才书记、人才市长。”

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2002年底,深圳人才研究协会成立,继高级顾问、规划顾问后,政府又汇聚了一批人才战略研究顾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春节后不久,市委、市政府专门邀请全国人才大会文件起草组副组长、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给全市领导干部讲人才课。

“不少内地城市把引进外资作为第一指标,深圳要把引进海内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作为第一指标。”一定要既重视跑项目、筹资金,又重视跑人才、聚人才。一定要既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又重视优化人才环境。“既讲求经济GDP,更追求绿色GDP、人才GDP”等等,这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提升战略竞争力,正从政策上创新。

与过去突出优惠政策不同,近几年出台的人才与人事政策,主要突出体制创新,扫清体制的障碍。比如,2004年的“一号文件”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中,人才被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再如,在专业技术人才调进计划管理方面实行改革,对高学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及其配偶和随迁子女的调进入户实行核准制。2002年3月,市政府颁发《深圳市办理人才居住证的若干规定》,去年初,又颁发了第一批海外人才居住证等,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深工作。

有人注意到,近几年,在深圳市委全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才的篇幅更多了,危机意识加强了,对策也更细了。有人统计过,世纪之交,关于人才定位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从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单一市场、单一资源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人才特区到人才自由港,从人才强市到最后定位于现代人才良港。

提升战略竞争力,正从方式上创新。

坚持“走出去”。不仅走到内地,而且走出国门。历史比较发现,深圳引进海外人才存在一个频率加密的过程。从10多年前率先政府组团赴美国揽才,到2001第二次“故地重聘”,间隔9年;而从第二次到2002年的第三次,却只有1年之距。2003年,又首次赴欧洲招聘。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人才群体中树立了深圳求贤若渴的国际形象,而且实实在在招到了优秀人才,“势”与“实”兼得。

高级人才引进方面,从1999年起重点引进各类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对于深圳急需、但又暂时无法来深的高级人才,深圳的企业主动出击,将研究所、实验室设到高级人才集中的地区。比如,中兴通讯、华为、长城等,都在海外内地建有研究所。从引人、引才到引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院士也“拿来”。1999年5月,引进牛憨笨院士,结束了深圳没有“两院”院士的历史。现在,已有6名院士落户深圳,不定期来深圳解决技术问题或学术讲座的,仅政府邀请的每年至少就有上百人次。

海内外的有识之士,同样关心着深圳的人才战略。

一位香港学者指出,深圳光移民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地移进高校与研发机构。10多年前,香港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对整个香港教育在国际上的排名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发展了,本身就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这一经验,深圳可借鉴。

“引进解决的是精英问题,培养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人才生产能力与深化拿来主义,深圳两方面都要继续加强。”在记者与沈荣华的一次对话中,他提出这样的建议,

……

深圳的人才实力,在竞争、开放与关注中,不断与时俱进。

2003年底,人才总量由建市初期的6466人增加到82.22万人;从只有2名工程师到482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700名博士、3.53万名硕士;专业技术人员57.54万人,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为31岁。人才结构、文化素质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结构、产业和行业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

海外人才迅速集聚,呈现成为新的牵引型人才群体趋势。

深圳的市级大医院,一半的院长是“海归”,市人民医院有60多名博士,一半以上也是“海归”。在金融界,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台的许多政策与制度,大部分出自“海归”之手,平安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绝大多数拥有留学背景,总裁张子欣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高材生。作为国际港口城市,西部港口群中的赤湾港,其管理层是由一批留英博士组成。

“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才密度,深圳或许是全国最高的之一。”在参加完人才高交会后,一名外国朋友如是说,“我们在人才发展的坐标体系中,看到的是一条迷人的微笑曲线。”

透析之二:经济竞争力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是往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机会较多的高处走。深圳人均GDP超6000美元,这种“高处”,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2003年深秋,深圳招聘团奔向大西洋,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举行3场招聘会,刮起一阵“深圳旋风”。

当招聘团团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宗衡在各场推介会上介绍,深圳经济发展迅猛,一座城市的年GDP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省份时,往往引起全场轰动。

首次奔向大西洋,引发“海归”东南飞——共有4900余人次进场应聘,约450名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其中95%以上为硕士学历,1/3为博士学历,10多家用人单位与几十名应聘者当场签约。

中国驻几国大使馆官员一致评价,从应聘者规模、层次和效果看,这是近几年国内各省市在当地举办的最为成功的人才招聘活动之一。“回祖国创业、到深圳圆梦”的口号在广大留学人员中引起共鸣。

“深圳经济实力带来的工作与机会诱惑,实在难以抵挡。”一名在英国工作了多年的留学人员告诉记者。

人才流动规律中有一条马太效应,即越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人才竞争性强,但人才吸引力也越强,而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虽然最需要人才,但人才吸引力越弱。他说,“显然,深圳属于正向的马太效应。”

“海归”深圳的浪潮,溅起太多值得思索的浪花。首先,反映了人才回流的临界点规律。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会出现部分海外人才回流,当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大规模海外人才回流。新加坡等国莫不如此。

这是一种实力势能:深圳经20多年发展,人均GDP超6000美元,已跃入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流的盆地优势。

这是一种残酷事实:国内一些城市,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让深圳,推出的创业园面积超过深圳,但吸引“海归”仍不太理想,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尚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能让“海归”大规模扎根的经济临界点。

其次,经济竞争力表现在企业揽才行为上,往往就是高薪网才。

2002年8月北美大陆的招聘活动,在招聘现场高薪的单位摊位前人流总是最长。开出30万美元年薪觅执行总裁的深圳华昱机构,吸引了近30位高层次人才应聘,还包括4位洋专家。他们,既要前途,也要“钱”途。

以钱为“网”捉大鱼,薪酬的高投入,追求的是效益的高产出。平安保险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仅洋专家就有300多名,他们最高的年薪达数百万元人民币,比在国外的收入都高。但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薪水。

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主任吴邑文分析,现阶段“海归”人才回深圳工作的比创业投资的多,约占七成。于这些高级打工白领而言,薪酬高低,乃决定是否回国的关键一票。

无独有偶,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深圳经济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的关系,作了另一种“殊路”却“同归”的注解。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深圳综合竞争力排第三,人才本体竞争力排第二,可谓比翼齐飞。记者注意到,该报告给予深圳人才吸引力的评价中,有这么一段话:“它良好的城市发展和增长预期、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排名第一的收入水平和增长预期。”

有意思的是,这种统计,并没有出现全国与地方的口径差异。随后深圳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2004年工资指导价位显示,2003年深圳从业人员年均工资2.55万元人民币,高出北京的2.41万元和上海的2.21万元,位列全国第一。

2、深圳市引进境外高级人才的世界知名大学包括哪些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期开设理科、工科、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长远办学规模为国内外学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7,500 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 人。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大运公园南侧,龙翔大道以北,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学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引进的师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和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面向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学正在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领域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
截至目前,来自全球的20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始学业。目前招生专业包括国际商务、经济学、市场营销、金融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工程、翻译和同声传译。

3、深圳有哪些人才市场?

1、深圳人才大市场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人才大市场大厦一楼。

2、深圳人才大市场高新区分部

地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区科苑南路综合服务楼五楼。

3、深圳人才大市场中心区分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免税商务大厦1403室。

4、深圳人才大市场华南城分部

地址:深圳市龙岗平湖华南城世纪商会中心大厦四楼。

(3)深圳市海外人才招聘扩展资料

深圳人才大市场是致力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大型专业人才服务机构。秉承“为人才谋发展创造机遇,为发展招人才搭建平台”的经营理念,服务类别遍及引才、辨才、育才、荐才的各个层面,现已发展成扎根深圳、辐射华南、闻名全国的人才服务业旗舰机构。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人才大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辐射力根深叶茂,公众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与日俱增,各项业务排名稳居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业领航者地位,是华南地区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一。

4、我是一家小型的贸易公司,在深圳怎么才能招聘到外国人来上班呢?

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都可以。记得数字英才网就有外籍人才招聘。
1)就业申请/劳动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招聘外籍和台港澳地区人员,应分别按照《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和《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向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提出就业申请。
2)就业许可证/通知签证函/候选人:招聘外国人的,企业须为其申请就业许可,经获准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后,由被授权单位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通知签证函及许可证。
3)申请职业签证:获准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凭许可证书、被授权单位的通知函电及本国有效护照,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处)申请职业签证。
4)就业证/居留证/暂住手续:企业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15日内,持许可证书、与被聘用的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及其有效护照,到劳动部门为其办理《就业证》。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30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招聘台港澳人员的,企业须向当地劳动部门申报,经劳动部门批准后发给《就业证》。被批准在内地就业的台港澳人员,应持《就业证》到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暂住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