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五金产业集群出口现状及对策研究
http://www.reportbus.com/fenxi/SYFW/200806/fenxi_83263.html 出口现状分析http://www.lwkoo.cn/Freepaper/Jingji/maoyi/200805/3202.html 五金出口对策http://forum.yidaba.com/thread-2258043-1-1.html 中国五金产业特色产区现状概况永康发展分析中国加入WTO后,永康已感到来自世界范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全球化下五金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五金产业;经济全球化;战略构想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总面积1049 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半丘陵地区,素有“五金之乡”的美誉。目前永康市“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业基地。五金产业是永康的主导产业,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下,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
一、永康五金产业发晌迟展现状
1、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形势
五金制造业是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是永康市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方向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为永康五金制造业在更大范围、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永康外贸队伍发展迅速,企业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品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五金之乡”特色日益凸现。国际市场不断开拓,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占有量持续增加。出口贸易市场已达五大洲,外贸出口增长点已逐渐集中到经济较发达的东亚、欧共体和北美地区。实现了通过永康外贸公司、进出口公司直接出口;委托异地的外贸、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等方式的出口渠道多元化。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但投资项目单一。
2、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优势
(1)产业优势。永康五金已从传统五金走向现代大五金,五金产业产品涵盖1万多个品种,其中出口创汇产品500余种。
(2)市场优势。五金市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产业市场趋向优化。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和浙江省重点市场,现已成为永康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是“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的重要舞台。
(3)民营经济优势。目前永康市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5%,民营企业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和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在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占了8强。
(4)区域优势。“一园十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五金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改变了永康的城市架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制约
一是用地紧缺。永康市人均土地低于浙江平均水平,而五金工业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土戚大地,而有些实力企业却在利用各种途径大量屯集土地,造成土地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电力紧缺。永康市电力资源严重不足,使企业出现开工不足或自备发电机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导致了利润的下降。三是民工紧缺。由于电力资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涨价, 生产成本提高, 利润下降, 使许多企业开机和开工不足, 民工工资难以保障, 民工流动高谨竖性大, 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
2、城市化制约凸现
目前永康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了空间的集聚和五金产业升级。现有五金产业建设速度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于工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五金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并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3、五金产品档次低,质量有待提高
永康市产品以粗放型、粗加工型居多,以价格低廉的绝对优势吸引外商,但经常出现因质量问题外商要求退货、退赔现象,同时还存在相互压价,压价倾销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永康五金的声誉,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弱
永康是五金之乡, 五金文化底蕴好,传统的五金加工技术强, 但是企业本身缺乏独立开展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的能力。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开发科室, 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检测手段, 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另外,永康五金企业对培养五金技术人才观念不强, 很少直接从高校招收毕业生进行技术培养, 热衷于从其他企业挖现成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往往由于频繁跳槽, 没有时间再进一步对该产品进行技术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5、利润“流失严重”
调查发现,出口贸易的商业利润流失较大。一是商品缺乏精美的包装,档次较低,再加上企业间相互压价倾销,导致价格偏低。二是出口渠道不畅,经过中间商倒手后,出口企业反而利润较薄甚至无利可图。三是受资金短缺等诸因素制约,生产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四是外商无故拒付造成损失。6、行业投资盲目性
一是盲目重复投资。一直以来, 永康市五金产业呈现明显的“浪潮式”和“井喷式”相结合的发展特征, 一旦某类产品非常畅销, 大量的企业就会蜂拥上马该类产品生产, 直至引发恶性竞争, 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盲目分散投资。近年来, 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高利润, 因而许多五金制造企业盲目分流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永康市五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永康五金企业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基本上接近了极限,以后的出口主要应该依靠提高五金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面临当前五金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的现状, 加快永康五金产业进行调整, 已经势在必行。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使五金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挖掘出口潜力,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注重品牌和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引导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提高自营出口比重,同时争取外经贸经营权,壮大出口队伍。抓好市场拓展,组织参加各种外贸展销会、洽谈会,不断提高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加强贸工、贸科合作,积极引导企业逐步走出无序低价竞争的泥潭,着眼市场开拓,致力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五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五金产业长期持续发展。
2、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引进外资的良好氛围
要“筑巢引凤”,必须不断改善供电、供水、交通、通讯、城市卫生等条件,同时,加强涉外部门的建设,如海关、商检、外管等,建立健全外向型经济服务体系。抓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全社会的参与意识,营造“人人重视招商引资,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
3、警惕泡沫经济形成, 确保五金企业资金充足
在永康市有许多五金企业盲目追求集团化、多元化经营,将一些原本应进行五金产业投资的资金, 投向了房地产行业,以谋取高利润。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中央实行了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宏观信贷控制的政策, 导致今年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 使永康市的一些五金产业企业投向房地产行业的30 多亿的资金被套牢, 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在本业的投资上出现了倒退现象。因此, 永康市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流向的监管力度, 确保企业资金的丰盈状态。
4、加快建立引进和培养涉外人才机制
永康企业吸收、模仿能力较强,但要真正赢得发展后劲,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引进和培养一批涉外人才。永康产品走向世界的难题很多,尤其是人才短缺最突出。为此,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有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通晓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准则,能够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要实施包括放开人才引进管理,简化手续,提高待遇等一切必要倾斜政策,建立一支涉外人才大军。
5、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促进五金企业层次提升(免费论文网 www.mianfeilunwen.com )
永康市五金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 主要产品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 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五金企业专业协作水平不高, 地域配套能力差,难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因而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的相互协作能力, 引导超大型和大型企业注重产品的开发和组装工艺的研究;引导中小企业注重加工工艺的研究, 为超大型和大型企业提高优质的零部件,从而快速提高五金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快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的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形成与工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五金产业结构。
6、走贸工一体化道路
就目前而言,永康市出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其规模、资金、人才等都显得太单薄,要走贸工一体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与外贸销售龙头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形成外贸一条龙。其一,充分发挥永康的经济特色,组建以出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公司,使全市的各类委托出口、自营出口、边贸与外贸活动在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使全市真正成为五金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其二,成立出口企业同业公会,加强对出口贸易的协调和服务。
7、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公共服务
政府必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技术监督和市场监督,创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投融渠道,全面营造永康五金产业的良好环境。
2、浙江纺织服装2013年出口哪些国家以及出口所占的比例
2005年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第一年,浙江省纺织品服装(以下简称纺织品)出口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继续保持了袜颂良好的发展势头,仍然位居全国第一位。
一、纺织品仍是浙江省出口的支柱产业,占全告樱郑省出口总量的三成,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据海关统计,2005年浙江省出口总额768.04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1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3%;纺织品出口1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纺织品服装合计出口244.29亿美元。目前,浙江省有出口实绩的纺织品进出口企业7789家,也占全省进出口企业总数的三成。
二、在贸易方式上,仍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速较上年有所减缓。全年一般贸易项下出口21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3.97%,占全部出口的88%;加工贸易出口2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69%,仅占12%。
三、在出口市场上,仍以传统市场为主,东盟市场增长较快。我省纺织品出口前五大市场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出口额全年合计143.87亿美元,占对全球出口的59%。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长迅速,都在50%以上,其中对欧盟设限的10类对欧盟出口5.43亿美元,增幅高达108%;对美国设限的21类对美国出口14.71亿美元,增幅为55%。
四、在出口企业结构上,民营、三资、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三个出口梯队。民营企业出口1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颂世30%,所占比重已达46%,接近总量的一半。三资企业出口76.7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比31%,为三分之一;国有企业出口5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仅占22%。
3、浙江外贸出口贡献究竟有多大?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外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以外贸净出口(外贸顺差)贡献率与拉动度来衡量分析,新时期外贸出口对浙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投资与消费;外贸相关性回归模型、进口分解法、经济增长弹性、工业出口外向度等方法的分析,验证了外贸对经济增长发挥的显著作用。当前保持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转变浙江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意义在于强调经济增长要顾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顾及可持续性,顾及就业、分配等社会需要。当前,浙江外贸的发展已到了从数量型扩张向集约型发展的阶段,需要着力调整和优化外贸结构,强调外贸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新时期外贸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增长,出口规模与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关注或加深外贸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一)从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来看外贸对浙江经济发展的作用 外贸依存度是使用最广泛的衡量经济外向度的指标,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外贸与国民生产总值比率”,即外贸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笔者计算了1999-2006年浙江外贸依存度,结果表明浙江外贸依存度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从上世纪末的28.18%上升到2006年的70.89%,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左右。与 同期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民经济发展总量指标比较,外贸出口的增长是最快的,年均增长比同期GDP增长高出18个百分点左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外贸依存度并不表明一个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不是经济的“风险程度”,准确的说是表明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浙江外贸依存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说明外贸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大。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外贸依存度确实存在着高估。首先外贸总额是销售收入的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值的概念,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数值相比。其次,我国生产总值统计不完全,GDP被一定程度低估,而外贸总额里却有重复的部分——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价值。据笔者测算,剔除加工贸易重复统计因素,浙江外贸依存度平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为65%左右。 比外贸依存度更为深入地反映经济开放度的指标是出口依存度。它 比外贸依存度的概念更强调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能说明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避免了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据测算,浙江出口依存度由1999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50%,年均上升4.3个百分点。社会生产价值的一半已靠出口实现,对浙江经济增长起到基本的支撑作用。同全国与沿海主要外贸6省市比较,浙江外贸出口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出口依存度在沿海主要6省市中也居第四位,两者是相吻合的。目前浙江出口依存度低于广东41个百分点,低于上海36.3个百分点,低于江苏7.8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与沿海其他外贸大省相比较,浙江目前的出口依存度在正常合理区间,更没有达到危及经济运行、带来极大风险的程度。浙江外贸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民营企业出口为主,在全国独树一帜,其运行质量和效益也较好。 (二)从净出口贡献率、拉动度来看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外贸贡献率是指外贸增加值与生产增加值中的比重,通常用外贸净出口增加额占GDP增加额的比重来计算,因而也称为“净出口贡献率”。这里“净出口”的概念,指出口减进口,也即常说的“外贸顺差”,只不过在分析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时,约定俗成地使用“净出口”这个词。 从1999-2006年浙江外贸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指标趋势来看,有所起伏,有所变化。外贸净出口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0年达到42.83%的高度后,2001年回落到23%,2005年达到69.23%的高点,2006年有所回落。外贸净出口贡献率走势与出口依存度走势区别较大,它不是稳步上升,它更客观地反映了当年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变化。净出口贡献率与出口增长率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2001年净出口贡献率的深度回落与当年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32.8个百分点密切相关。 净出口拉动度,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衡量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指外贸增长进而拉动生产增长而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程度,也即生产总值增长中对外贸易的贡献所占份额。 浙江外贸净出口拉动度走势与净出口贡献率走势完全一致。在2000年达到4.71的相对高点,2001年回落,2005年达到8.86的高点,2006年因外贸增速有所放缓导致净出口拉动度略有回落。2006年,浙江外贸净出口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7.9,即GDP增长13.9%,其中有7.9个百分点是由外贸增长而实现的。 2000-2006年浙江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表现: 备注: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表示投资贡献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消费贡献率,净出口表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上图可见,2000年,浙江省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净出口和消费,2001-2002年净出口贡献率回落,2003年起,随着投资贡献率大幅下降,净出口贡献率稳步攀升。2005-2006年,外贸净出口贡献率分别达到69.23%和56.87%,远远大于投资和消费的贡献率。 需要说明的是,计算贡献率与拉动度应包括国际服务贸易,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体系尚未成形完善,在目前的计算分析中均未包括这一重要内容。外贸净出口拉动度、贡献率指标本身也是有缺陷的。首先,通常计算外贸贡献率和拉动度使用的都是净出口指标,净出口指标既低估了出口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也不能反映进口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的作用。其次,贡献率和拉动度的计算方法中注重增量而不注重基础规模中占的比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低估了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用其进行经济增长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会掩盖进口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
4、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滞后的原因 当前,浙江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企业自主增长能力日益增强,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良好, 加工制造能力较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 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下, 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与广东、 江苏及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认清浙江加 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及问题,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才能使浙江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一)浙江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 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偏小和比重较低。近年来, 浙江省的外贸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 全省出口已达768.0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了 32.0%,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贸易方式看, 支持浙江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全国和 沿海省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额跃上百亿美元, 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9.3%;从全国来看, 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 额的比重为53.3%。浙江省与全国相比,相差34个百分点; 与沿海省市相比, 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广东省的7.7%, 江苏省的 19.7%,上海市的26.2%,还远远落后于山东、 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从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来看, 沿海8省市平均为54.3%,而浙江 省仅占19.3%,与广东省相比相差了近67个百分点。可见, 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发展不仅规模明显偏小, 而且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也明显偏低。 2 利用外资较其它省份落后, 制约了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浙江省由于利用外资规模落后于广 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发展。 而内资企业由于对加工贸易缺乏认识和了解, 涉及的审批管理部门较多,经营风险较大,开展加工贸 易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 3 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档次不高。 当今国际加工贸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外跨国公司, 我国企业主要是作为跨国 公司国际产业链中的一分子,为其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 加工贸易涉及的行业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 专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和中高档日用消费品。近年 来,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但传统产业还大量存在,产品档次不高。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所占份额最大的是机电产品与纺织品,属 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有的部分高科技、 深加工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都要从国外进 口。从总的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 在机电产品中,粗加工、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高技 术含量、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相对较少, 一些高科技产品多以简单加工组装为主, 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 4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浙江省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占了加工贸易总额的72. 2%。2005年,浙江省加 工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美国、台湾、 韩国、德国、香港。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占了浙江省加工贸易总额的62.8% 。近年来,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 但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非洲和拉美市场开发潜力大, 出口市场较集中,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加工贸易企业结构不尽合理。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以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为主, 2005年,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加工贸易额占了浙江省加 工贸易总额的73.98%, 而浙江省较为发达的民营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仅为16.07%。 据统计,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率已达到 100.31%,其中,民营企业平均增值率为151.04%, 三资企业平均增值率为97.36%,而国有企业增值率只有56. 74%。可见,民营企业从事 加工贸易比重偏低,不利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更快发展。 6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简单加工装配, 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不强。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偏低, 高附 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相对较少, 加工贸易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 很难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目前所开展的加工贸易中, 主要是为 一些中小采购商做一些零散的加工定单,加工层次低、规模小, 所用原料大都可用国内同类产品替代。所以,除非客户要求, 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一般贸易。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 1 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企业缺乏开展加工贸易的主动性。广东、 苏南等沿海地区对加工贸易极为重视。 广东省政府为加工贸易企业与海关的联网 划拨专项资金, 并鼓励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广东本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广东、 江苏两省政府注重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 资渠道,简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通关手续, 并落实进口关键设备零部件和软件技术的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待遇, 落实高新技术产品的除扣退税待遇,促进了广 东、江苏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相比之下, 浙江省政府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不够, 所采取的鼓励措施有失偏颇, 如以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额作为奖励其发展的指 标,致使每年获得奖励的企业仅仅是少数几家, 而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企业很少获得此种奖励,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相比, 浙江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处于落后状态,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广东的64.46%,江苏的58.59% 。从2004年开始,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并首次超过上海,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 77 23亿美元,超过上海8 73亿美元。 加工贸易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利用外资的落后直接导致加工贸易发展的滞后。 3 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不利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浙江工业以轻工艺、纺织服装、机电、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 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比例过高,增值率和创汇率较低,上规模、 上档次的工业企业较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到浙江落户。据统计, 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到我国设立研发中 心,而在浙江境内的仅有54家,不利于浙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4 加工产品多采取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加工贸易获利很小。 目前,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加工制造, 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 偏低,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在产品开发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由于缺乏国际市场的行销能力, 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下 端,加工贸易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对策 改变浙江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及优化产业结构, 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 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 浙江作为长三角的南翼, 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也为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浙江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 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定位将影响着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当前,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目 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使其有利于通过国内外资源优势的转换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缓解国内结构性 矛盾,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根据以上基本原则, 浙江加工贸易的具体目标定位如下: 1 出口效益作为加工贸易努力实现的首要目标。 在当前浙江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将出口效益而不是创汇数额作为加 工贸易的首要目标是可能的。虽然将加工贸易由“数量型”转变为“ 效益型”的这一过程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外贸出口数额的增长, 但这是必要的环节,也是解 决问题的关键。 2 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 面对浙江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国际国内环境, 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已成为浙江加 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浙江加工贸易战略目标定位的重点。 首先,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加工贸易,提高加工 贸易的技术档次, 使浙江的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额比重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 要实现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条, 提高加工贸易产 品附加值。再次,要结合西部开发战略和我国的地区经济布局, 把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 浙江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以打 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3 增强加工贸易与省内产业的关联度,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同省内产业结构的关系属于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现 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转变的过程中, 还要充分重视加工贸易与省内产业政策的结合, 以带动省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和 广东、苏南等先进地区的经验, 将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这不但可以使浙江得到静态的国际比较利益, 还可以得到动态型的比较利益。 4 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虽然浙江加工贸易仅占对外贸易的1/5强, 但是其加工贸易发展潜力很大。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分布范围广, 监管部门 多,政策协调不力,加工贸易监管混乱,致使加工贸易“飞料走私” 问题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取消过多的政策优惠,使加 工贸易在规范的政策体制下增强自身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促使它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加工贸易方向发展。 (二)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政府层面: 1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 原有加工贸易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加工贸易企业, 尤其是IT企业“订单网络化、物流全球化、生 产零库存”及其产品“市场变化快、技术更新快、生产周期短” 等特点带来的新经营方式与传统监管方式产生的矛盾日益凸现。 因而,完善现有加工贸易的审批、监 管模式势在必行。应根据各部门职能,理顺管理和审批程序, 减少审批环节,避免重复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 康和快速发展。 省内各级政府都应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的重要工作来抓,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目标一致、步调统一, 构建高效的加工贸易工作体系;推进联网监 管进程,扩大联网监管范围;强化风险管理,加大监控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 对加工贸易全过程实施电子网络管理。 2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浙江省在利用外资方面相对于其经济总量要较弱, 在引进外资的总量上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 由于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浙江在引进外资方面相对落后, 进而决定了浙江省加工贸易总量和比重的偏低。 浙江省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省内产 业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将引进技术含量高、 规模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开拓加工贸易新局面的重要力量, 注重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向浙江省转移附加 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鼓励外资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 联合制造等方式向浙江省转移先进技术。通过利用优质外资促进 加工贸易在数量上的增长和结构上的升级。 3 奖励政策与惩罚政策并举。 根据国家产业引导政策及加工贸易产业准入标准和加工贸易分类标准 ,以企业经营规模、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出口产 品的附加值、加工生产的环保标准作为衡量指标, 每年评选出达标企业10家左右,奖励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200~ 500万元,通过奖励政策,有效地将资金和 其他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从而有力地促进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实施奖励、 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属于国家禁止类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关停并 转,如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饮料、 木制家具、矿砂等产品的加工贸易;限制部分纺织品、鞋类、 塑料制品等产品的加工贸易。 产业层面: 1 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 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省内配套能力, 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2 加强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 浙江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 、科技含量较高的一 环,对此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浙江应根据国家《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产品和技术目录》,结合本省实际鼓 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 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 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 零部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引导外 商将加工贸易中的高科技环节放在浙江境内, 以提高加工贸易的科技含量。 3 加强政策调控,建立产业评估机制。 要在国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下, 把发展加工贸易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强化产 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建立产业评估机制。为此, 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加工贸易项目进行综合评审, 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 应实施禁止或限制政策,从而逐步优化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通过鼓励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 的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扩大出口、 吸引外资的同时, 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 企业提供加工配套,鼓 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 系和全球采购体系, 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用外资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加工贸易企业层面: 1 民营企业应培育自身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能否摆脱对依附性加工贸易的依赖,关键在于本土企业能否在“ 与狼共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 具有一定实力和支配能力的领先企业。这样的企业多了, 依附性加工贸易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 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机电产品和高新 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 这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内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从长远来看,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省在资源 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 浙江省民营企业应重视发展加工贸易,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开拓市场、 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 牌的能力;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出口, 使其成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主体。 2 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和行销能力。 加工贸易的主体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时, 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 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与地区很难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纯粹依靠技术转移难以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因此, 加工贸易企业应注重增强自身研发 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目前,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加工制造, 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偏低; 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在产品开发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由于缺乏国际市场行销能力, 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下端。要实 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 从代加工(OEM)向代设计(ODM)乃至自创品牌(OBM) 发展。
求采纳
5、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日本现状
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日本现状良好。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11月,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到稿改世日本的货值同比增长了20.7%,达到了24.4亿元。从出口产品来看,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包括毛织物、纺织服装键肢、纺织面料、毛毯及类似品等。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占比较大,出口货值也较高。另外,浙江省还向日本出口了一些其他纺织品,如纱线、布料、毛线、毛毯等。总体来说,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日本现歼升状良好,发展前景广阔。
6、浙江有哪些外贸出口美国产品?
浙江作为中国外贸大省之一,出口美国的产唯或品种类很多。以下是浙江出口到美国的主要产品类别友梁:
建材:包括窗户、门、阳台、瓷砖、水槽、马桶等。
纺织品:包括毛巾、被褥、床垫、床单、窗帘、地毯等。
机械设备:包括水泵、发电机、压缩机、混凝土好山运搅拌机、钻机等。
日用品:包括塑料制品、厨卫用品、餐具、玩具等。
电子消费品:包括电子配件、智能手机、电视机、电动工具等。
此外,浙江还有生鲜农产品、化工原料、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外贸出口产品。总的来说,浙江的外贸出口产品以轻工和机电类产品为主。
7、一季度两项数据居全国首位,浙江外贸何以稳进?
中新网杭州5月2日电(记者 黄慧)在全球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稳外贸压力巨大。放眼各地,千方百计稳住外贸基本盘成为重要动作。作为外贸大省,今年1月至3月,浙江实现进出口总额10761.5亿元,同比增长24.4%,进出口、出口增长贡献率居全国首位,为中国经济“添动能”。
一季度两项数据居全国首位,浙江外贸何以稳进?
1、中小微企业是重中之重
面对三重压力,稳外贸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进出口保稳提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一预期目标,并作出一系列稳外贸部署。其中,重点聚焦了中小微外贸企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
2、财经方面大牛人才
财经大部分重大大学人才,在其他一二线城市的财经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的来说在江浙沪是绝大部分企业的target school,其他北方地区的话肯定不如南方还可以,广州深圳机会挺多,所以人才聚集才能更好发展外贸的发展,发挥更好的潜能。
海外销售的发展还是可以的,亚马逊是一家全球网络零售商,更是一家大数据公司,也是一家云计算、云解决方案公司等,国内电商平台只是单纯的电商购物平台。对中国卖家来说,亚马逊是一个出口跨境电商平台,通俗地讲,就是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能够与海外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而国内电商平台面对的是国内消费市场。
结语:电商一定是国内目前电商行业出路。发往海外的电商物流包裹,平均7个中有一个就是中国的,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普及,未来占比可能会更高,得益于中国的物流和供应链生产链优势。中国牛逼!
8、分析当前浙江省外贸出口的优势和劣势
目前来看,浙江外贸发展中存在着"三大不协调"和"两个不可持续":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协调。2006年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75亿美元,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为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美国2003年为28.1%)。当前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上升,服务外包的兴盛,已成为国际贸易新增长点。世界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进口与出口不协调。2006年浙江进出口比率为1:2.64,全国为1:1.22,广东、江苏、上海分别为1:1.34、1:1.3和1:1,浙江进口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进口占全国比重为4.8%,低于出口占比5.6个百分点。1999-2006年浙江进口年均增长率为32.6%,低于出口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本来基数就低,年均增速又低于出口,浙江进口发展艰难。
--出口商品结构不协调。2006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0.08%,低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上海、广东33.6、28.8和24.5个百分点。这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相关,2006年浙江GDP已占全国7.47%,但高新技术产值仅占全国5.05%。浙江出口商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出口品牌匮乏,低附加值的产业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等现象依然存在。浙江出口鞋类占世界同类市场的40%,但平均单价分别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
--低成本扩张不可持续。浙江外贸的快速增长是以低成本的竞争、低价格的数量扩张为主,导致出现量增价跌、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目前,浙江劳动力价格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是发达国家的1/20左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占比高,民营出口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迫切需要提高。当前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尚未能体现一些稀缺要素的价值,如土地等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随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土地成本上升势头开始显现。支撑外贸增长的低成本因素维持时间不会太长。
--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可持续。浙江90%以上的出口产品仍然以OEM为主,自有品牌产品销售的比例不到6%,远低于国际上50%的水平。出口产品是"浙江制造"而不是"浙江创造",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这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符合浙江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以往则难以促进产业升级,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制约外贸效益的提高。
传统的浙江外贸增长方式创造了浙江外贸的繁荣,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出口在国际市场是以低价和规模竞争为优势的,出口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出口拉动,从要素贡献角度看,明显的以物质要素投入为主。出口结构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外贸结构也很难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战略都是阶段性的,在新形势下,加快转变浙江外贸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9、有谁有关温州对外贸易的资料啊?
1) 概述 Say all
温州,这些年来一直是全国最受争议的最具传奇色彩的地区,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改革的创举中国的经济的奇迹。有人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的商品,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66个国家和地区有温州出口的商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建立多元化外贸格局,把生意做到全世界,是浙江温州企业近年努力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目前与温州企业有过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西欧、美洲、中东、独联体等地区的国家。特别是去年以来,温州的外贸出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欧盟、美国、匈牙利、香港等,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4个。去年,温州对亚洲的出口为4.6亿美元,同比增长80.4%;对非洲的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85.1%;对欧洲的出口为6.8亿美元,同比增长91%。今年上半年,温州外贸出口形势更加迅猛,仅1月份出口就突破1亿美元。 目前温州境外企业已有50多家。在未来的5年里,温州还要根据一些国家的工业发展特点,让一部分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办专业市场,把温州的技术、设备和服务带到国外市场,以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温州的外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 市场进入方式 The way of enter market
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通过几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一是通过“侨贸”。有一大批海外华侨,市场敏感性及故土观念很强,不少在当地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从事国际贸易,并将温州的经营模式引向国外,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国外大型零售市场的供应商。如在意大利罗马就有500多家温州华侨经营的服装贸易公司,年销售额达50多亿美元,有一条紧靠火车站的“维多勒”服装街,这条街上服装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温州。阿联酋迪拜、西班牙马德里、匈牙利布达佩斯等城市,有大量市场,都由温州人在经营。温州外贸出口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依托产业及侨乡优势,一些企业看准国际市场,利用当地华侨资源,开始外贸出口。
第二种方式通过国际贴牌加工方式,主要是服装企业。不少企业早几年就开始做OEM使产品走出国门,近年来,不断有国际品牌加入,庄吉、华士、法派等企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国外品牌OEM生产企业。三是优势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服装公司合作,采取高起点国际规范化“嫁接”,借助国外管理模型、品牌运作、营销网络、文化传导做“跳板”,跃进国际市场,如夏梦与意大利杰尼亚合资。
(三)主要优势 Main advantage
温州外贸有相对比较优势,近20年伴随着温州企业发展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产业链,是温州产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竞争优势,行业链完善,分工细致,进入产业成本底,可以产生低交易成本,劳动力流动自由,企业容易找到技术对口的人才,信息共享,可降低资源的浪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的变换,产业的整体发展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同时又有利于产业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又使温州外贸企业在信息、原料采购、专业人才和产业工人形成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
(四)主要问题 Key problem
但由于起点低,温州外贸也存在许多问题,正遭遇一个发展“瓶颈”,从总体看,出口渠道窄、等单子做和纯加工等被动因素及许多问题制约着温州外贸的发展,无序竞争和低、小、散状况亟待改观,资源有待整合以寻求突破。
1、土地“瓶颈”日益突出。温州的很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温州土地资源有限,由于外贸企业起步晚,近几年发展后,征地困难,导致企业规模小而散,租用厂房或厂房狭小,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旺季时无法满足需求,失去了不少大宗外贸订单,有点企业一年只能完成总订单30%左右生产,
2、出口渠道单一化,造成客户群类同化,使得温州外贸长期在低端徘徊,据商会统计,外贸订单51.9%来自华侨,25.9%来自国内贸易公司,直接与外国客商贸易仅占22.3%,目前华侨订单特点就是低档低价,外贸企业以中小型居多,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压价竞争现象也比较严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和管理相对滞后,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等单子做的被动局面,企业缺乏设计力量,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客商手中,多数企业靠手工劳作,利润少,企业只能赚取廉价加工费,这种状况形成了温州生产低成本低档次产品的形象,只能依赖只需低端产品客户群,极大地制约了向中高档产品跃进整体产业发展规划。
3、此外,华侨贸易很多是通过非正式渠道出境,货款回收也存在很大隐患因素。同时,企业间人才竞争又使得劳动力特别是技术工人成本增高;而大多企业在管理上与外商要求相距甚远。
二、宁波外贸特点分析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bo
宁波,是浙江的一个大市,也是浙江的贸易大市,由于其优良的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使其成为浙江外贸的领军人。许多行业在省内甚至全国具有行业优势。宁波在对外贸易的表现也非常枪眼。
但是宁波外贸和全国许多先行地区一样,正逐渐暴露出问题,增长势头有所回落 。这一切都一扫宁波出口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国、连续21个月高于全省水平的“出口健将”形象。同时,全国1、2月份累计贸易逆差达79亿美元。全国在一两个月内出现这么高的贸易逆差额,是近10年来的第一次。 原因何在?
冷落了一般贸易 Unfrequented the General trade
1.“出口退税的效应还没有显示出来,要到今年下半年至少是4月份以后才能看出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这样对记者说,因为“企业现有的合同是以前签的,而且地方超额分担的部分还没有开始退,还没到掏钱的时候”。
2.此外另一个结构性影响是宁波公司多为收购生产企业的产品再出口,外地产品在宁波出口中的比例已占到45%。
3.生产地政府向生产企业征税,却由产品出口城市为其承担25%的出口退税,这在口岸城市看来显然是不划算的。故而宁波各县(市)、区对外贸公司的制约性措施也逐渐增加。 。
问题的根源是新的退税政策使得“外贸流通机制好的出口地为出口做出了贡献但却不堪退税的重负”。不只是宁波减速,大连、深圳、青岛等口岸城市的出口增幅都在减少。建议“加快征退税制改革,就是形成谁征(税)谁退的机制,不能说人家征税却让出口口岸退”。
(二)加工贸易瓶颈 Bottleneck of processing trade
宁波的出口具有“一般贸易比重高、外贸公司比重高、纺织服装和一般机电产品比重高”的特点,出口的“三高”特点使得全国平均下调3%的出口退税率在宁波变成了下调3.5%。
产生贸易逆差的另一短期因素是近年来原材料的涨价。中国的原料、能源进口暗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大国模型(标准是进出口量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并非指国家大小)。近年国内需求的增大使得国内资源供给量不相称,于是对国外进口的需求就越来越大,而与贸易小国进口量小、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不同,中国作为进口大国,需求量的增加也助长了进口价格的上涨。 占宁波出口75%以上的机电、纺织服装产品所需原材料中,钢材价格自2002年8月以来已上涨70%至90%,塑料价格涨幅达40%以上,纺织原料涨幅也很高。统计局数据表明,前两个月宁波工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同比上涨15.33%,工业品出厂价格则上升3.91%。“宁波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开疆拓土中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成本低廉,而这一优势的弱化势必会影响到其尚未成功转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温州外贸优缺点比较分析及发展建议Comparisona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 and weakness of wenzhou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比较温州和宁波的外贸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共同点,又相有特色。宁波作为浙江外贸的先行者,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是值的我们温州借鉴的。温州的外贸其潜力是不可估量,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自我,避免走歪路错路。
优势方面advantage
我认为不论温州经济的优势还是温州外贸的优势,最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温州人上。
温州人天生的商业才能,创新精神。回顾十几年温州的发展的,这点体现的很明显。由于温州地处偏僻,历史上受国家政策束缚较少,形成了温州人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前温州一直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乡僻壤,温州人为了生存不断革新,精打细算。这一切都沉淀为今日温州人的特征。
温州人庞大的国内外营销网络。由于从前的努力我们在国内形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购销网络。就外贸而言,温州庞大的华侨数量,成为现在和今后温州外贸发展的一个基础,是我们更大更强发展的地基!就现在而言,温州乃至全国的外贸很大部分都是依靠华侨,这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温州是一个侨乡,华侨数量相当可观,并且温州华侨在海外的成就也是非常傲人的。温州外贸只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海外关系积极发展海外客户,国际贸易的前途是非常美好的。
温州民间资本的充足,和特色的金融情况。这使温州企业显的很“活”,能较好地摆脱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做出适合市场的调整。温州几乎都是民营企业,从事外贸生产的也是民营企业。由于中国金融制度的问题,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使许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袄折很多都是因为资金问题。温州民间资本充足,民间借贷活跃,使温州企业在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革,产品换代,资金周转时能较好的调动资金。
温州原有的经济基础,虽然他们中的很多已经显现老态,但是只要进行科学的改造,依然可以从震其夕日雄风。温州的外贸产品主要是服装,打火机,工艺品等轻工业产品,虽然这些都属于夕阳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但是只要温州企业产品提高档次,走精品之路,依然可以创造丰富的剩余价值。
劣势方面 weakness
和优势一样,温州外贸的劣势和问题一样明显,甚至可能比优势还要突出。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温州自身的问题。
地理条件的制约,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最主要的是交通,资源。很多人都说到过了,交通条件的落后已经是老大难问题了,温州外贸之所以不能超过宁波和交通有着不法割舍的关系,一个北伦港就让很多温州人又爱又恨,甚至讲话都变的酸溜溜。外贸可是个对交通运输依赖很大的呀!资源问题也一样,温州地区可是说是一个不适合经济发展的地区,土地稀少,能源短缺,甚至连人力资源也少的可怜。这必然会让温州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越来越低,这对温州来说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温州人问题,也许很矛盾,我刚大夸过温州人啊?但我们要全面看问题。说温州人(当然指的大部分)是爆发户不过分。温州自身文化的底蕴就很薄弱,温州人又很排外,自身素质难免不高。加上新一代的温州可能会丢掉如勤劳刻苦,勤俭节约等当年赖以发家的好传统。这使现在温州人才缺乏,本地人才稀少,外地人才又很难留住。
产业结构问题,都是老掉牙问题(没意思)。温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失去了,劳动密集型经济已经失去优势了。虽然产业转型问题已经别人认识到,也有人开始实施,但是规模范围不大。可是肯定的说一句如果不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起码温州本土的企业将很难生存。
其他大大小小的问题基本都是上面的问题衍生出来的。
(三)发展建议 the suggestion for how to development
如何让温州的外贸扬长避短,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因为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我们的交通条件是远不如日本的,但我们不妨可以借“北伦”一用。
做外贸,做生意也一样。就现在而言,我觉的最大的关键还是“人”,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可能是相差很大。而就做生意而言温州人在“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革新思想,不要拘泥于地区经济,要做温州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方面的劣势。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去适合该产业发展的地方去,这就是开始在温州流行的行业迁徙。虽然到现在行业迁徙的并没使迁徙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这是有很多特殊原因的,总的来讲科学合理的迁徙是适合温州企业的发展的。
每个到过温州的人,对温州的城市建设无不摇头。这对来说温州人有些冤,国家没给我们一分钱,还在我们口袋里捞钱,换别地儿早烂摊子了。但是我们得承认我们的基础建设太落后了,这制约温州经济发展,让我们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丧失了一部分的“印象分”。当然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的方面很多,我觉得就我国现在的“国情”而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国家建设个大上海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想建设温州?不论是政府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不是眼前的事。所以其实我们还是得走出去,去那些所谓的“温室”。
外贸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包括生产性企业和贸易性。生产性企业的问题尤其多,老生常谈不讲也罢!就何如解决?合并是个好办法,化零为整,当然合并牵涉的问题很多,但是这是适合温州企业现状的。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规模技术等老大难问题!当然这也只适合温州的一部分企业,因为合并带来的问题是很多企业解决不了的,如:人才的缺乏,资料的周转,企业策略的制定,股东之间的矛盾等。对于大多数的小型企业,我们要就地改革,技术革新是重点。小型企业一定要依靠自己“活”的优势,船小好掉头,及时调整策略,走短小精悍的道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很多不求革新的小企业,家庭作坊将无法生存。总之一句话: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温州现在的成绩是因为过去温州适应了改革的变化,对于现在的经济变化,变则生不变则亡。
还有就是贸易性企业即贸易公司,由于本人所工作的地方是个温州常见小贸易公司,所以对有规模的公司缺乏了解。大多数的小型贸易公司在海外都有一定的关系,有固定的客户。现今好的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个问题,学历高固然好,但是社会的磨练更主要。在小型贸易企业初中生管着大学生的现象很常见,这难免会使工作缚手缚脚,拘泥于原来的客户基础和贸易方式,不敢去突破。这不是目前能解决的问题,等新一代的专业人才成长起来需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
四、结束语 the end
温州外贸和浙江其他地区外贸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更有其独特的一面。在目前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压力很大困难很大,但是机会一样也很大。只要敢于创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科合理地扬长避短,温州外贸的发展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还有一些网站可以看一下,不知道是否有帮助.
http://www.zftec.gov.cn/index/index.jsp
http://www.zjbiz.gov.cn/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