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开拓多元化进出口市场的意义和策略是什么?
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到世界贸易中来,世界市场在不断扩大。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这将使世界市场更加富有竞争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但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市场参与者都会有福利的改进,并且可能出现各国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这个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市场多元化战略。
首先,在价格方面,由于别的国家面临的是多元化市场,中国难以形成垄断。于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买方的中国随着需求的增加将面临不断上涨的价格,而作为卖方的中国随着供给的增加将面临不断下跌的价格,从而出现进口增值不增量,出口增量不增值的局面。不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同时与多个国家发展同一产品的贸易无疑将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避免单一市场造成的价格不利局面。
其次,分担风险。众所周知,世界市场是极其敏感和易于波动的。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市场波动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单一市场就好像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过于集中。而开拓多元化市场,正如分散投资,将鸡蛋分开来放,无论对于进出口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市场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就小得多。
最后,防止倾销控诉。这是针对出口而言,也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倾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博弈策略,即先以低价(甚至低于成本)进入某一市场,挤垮市场中原有的其他小企业,从而形成垄断,进而再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由于中国生产成本低,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产品价格也很低。如果大量注入到单一国家市场中,势必会产生倾销的嫌疑。这不符合WTO的规定,也势必会遭到他国的制裁,甚至被这一国家的市场完全拒之门外,因此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消化中国的生产能力。
由此可见,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确是我们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容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好策略。作为主管国家经济命脉的商务部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第一、加大多元化市场战略宣传力度,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例如企业在同新市场进行贸易时,可对其实行减免关税或其他优惠政策等。
第三、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有关国际市场的最新信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完全不敢轻易行动而丧失良机。
2、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对本土、中国至全世界都有好处, 互补不足, 将国际贸易肢兆转为全球化经济活动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扩张,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紧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各种文化的熔合及创新
通过诸如网际网路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 *** 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数扮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许可权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历毕租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国际贸易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部份。虽然国际贸易已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近代交通、工业化、跨国企业以及全球化等概念和运作上的急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国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根本的改变。很多情况下,全球化所指涉的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国际上各方面对国际贸易有着回异的看法,已发展国家及跨国企业视国际贸易为国际间资源的更有效分配和利用,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及非 *** 组织则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着权力上的不平衡,使已发展国家得以透过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
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乃是以L/C付款且进出口国家有外汇管制为前提,全部进出口贸易过程分为:
准备阶段
成交阶段
履约阶段
清结阶段。
国际贸易,可以说是经济荣枯与否,最重要行业,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贸易商如何,拓展外贸工作,必须做好市场调查,事实上也等于开拓了一半的外销市场。一个体质健全的企业,要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赖于质优市场调查,市场调查除了能够降低市场行销风险,充分掌握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而且更可做为各阶段行销决策上的重要导航工具。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国际贸易对很多国家来说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部份。虽然国际贸易已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近代交通、工业化、跨国企业以及全球化等概念和运作上的急速发展,国际贸易对国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根本的改变。很多情况下,全球化所指涉的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国际上各方面对国际贸易有着回异的看法,已发展国家及跨国企业视国际贸易为国际间资源的更有效分配和利用,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及非 *** 组织则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着权力上的不平衡,使已发展国家得以透过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
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乃是以L/C付款且进出口国家有外汇管制为前提,全部进出口贸易过程分为:
准备阶段
成交阶段
履约阶段
清结阶段。
国际贸易,可以说是经济荣枯与否,最重要行业,在日益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贸易商如何,拓展外贸工作,必须做好市场调查,事实上也等于开拓了一半的外销市场。一个体质健全的企业,要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赖于质优市场调查,市场调查除了能够降低市场行销风险,充分掌握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而且更可做为各阶段行销决策上的重要导航工具。
国际贸易是一个与经济学相关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更多答案在
fortuitous.vsp/
harrypotter.vsp/
1港币 可以换取 3.5台币 ^0^
好平~ 一元商店,
3、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资源方面(resources)
世界是个大熔炉,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2.经济方面(economic influence)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使一些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各行业经济进步和发展。
4、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建国以来,中国各方面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这一方面主要归功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也依赖于世界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政策,在世界经济技术日益一体化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条重要的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1949-1978年对外经贸往来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代表中国人民表达了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愿望。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采取了封锁政策以及我国自己政策上的失误和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规模和力度都无法与今天相比。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解放区已经开展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经过摧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外贸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我国根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50年2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的协定。此后,1951-1955年,中苏两国又签订了10笔贷款协议,总金额达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为了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还与苏联、波兰共同投资创办了5个合资企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那时,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到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
20世纪50年代期间,我国还为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增进了同亚非国家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对港澳地区的供应,扩大了对港澳出口及经港澳转口贸易,开辟了反封锁、打破禁运的新战线;我国继1950年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后,又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和团结其他西方国家工商界及开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动我国同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贸易以至官方贸易。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经过努力,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日贸易由20世纪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20世纪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1964年,中法建交,两国政府间贸易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发展对华贸易的热潮。到1965年,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0世纪60年代,中国利用西方国家银行的卖方信贷,以延期付款方式从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瑞典、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日本等国引进了65项先进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总金额(包括利息)为2.8亿美元。
虽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但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和直接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的对外贸易从1970年开始逐步好转。20世纪70年代前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并在正式建交前恢复了贸易关系。之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或使外交关系升格。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中国同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我们确定了"保持和扩大港澳、日本、新马市场,千方百计打开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其他市场"的方针,到1973年冬,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已占我进出口贸易的75%。1973年1月,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决定从国外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至1979年底,实际对外签约成交39.6亿美元,引进了包括13套化肥、4套化纤、3套石油化工、3个火电站、43套综合采煤机组等大型成套设备,除单机付现汇外,大部分是利用西方国家银行的卖方信贷,采用延期付款方式采购。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5.52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6.38亿美元,其中出口97.45亿美元,进口108.93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也由建国初期的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到1957年后适应国民经济转入计划经济,形成了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管理和经营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对外贸易被看作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二)对外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对外援助是与我国的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内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大体说来,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援助可分为3个阶段:1950-1963年为初始阶段;1964-1970年为发展阶段;1971-1978年为急剧增长阶段。援助的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国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我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了880个成套项目。我国的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此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誉为"解放之路"、"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进了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国援外专家和医疗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绩成为联系中国人民和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友谊的纽带,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高度赞扬。
二、1978年后全方位开放的伟大成就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有层次、有重点,由沿海向内地、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之中。回顾对外开放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在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仅有206.4亿美元,1986年达738.5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19年增长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的6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199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达14938亿美元,比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的总和还要多,年均增速为15.7%,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2年的第11位,并在保持5年后,1997年又跃升至第10位。截至199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1979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1400多亿美元,在世界居第2位。
出日商品结构明显优化。199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7年的86.9%,在出口总额1826.97亿美元中工业制成品为1587.67亿美元,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历史性转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7年当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593.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2.5%,连续3年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
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对外贸易走向全球。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几十个发展到227个国家和地区,与传统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稳步推进,与新开拓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增强。
第二,利用外资迅速发展。
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3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经过1979-1986年的起步阶段、1987-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并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结构有较大改变,生产性项目及产品出口企业大幅增加,宾馆、旅游服务项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我国台湾厂商的投资开始进入祖国内地并迅速增加。
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发展。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发展。此外,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投资等也获得很大发展。
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48万家,合同外资金额达5211.64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开业23.57万家,总投资达7534.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029.87亿美元。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证券投资等其他形式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达1400多亿美元。1993-1997年,我国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列第2位。
第三,对外援助在调整与改革中不断发展。
1979-1990年,我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与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国由1978年底的66个增加到1990年的93个;将我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互利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代替经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
1991-1994年,围绕着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并与发展多双边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相结合,促进受援国和我国共同发展:调整援外结构,成套项目占60%,重点建设生产性项目,适当援建人员培训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也援建受援国有特殊需要、规模适当的个别社会公共建筑;大力推动我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生产性援助项目;设立多种形式援助专项资金;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及时的小额赠送;将一部分援外资金与联合国发展机构的资金相结合,开展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进一步调整、改革援外项目的管理体制。
1995年以来,为使有限的援外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我国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积极推行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国家用援外经费贴息,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我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到1997年底,我国对外援助的国家累计达114个,援助成套项目1531个。
第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快速发展。
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大体经历了1976-1980年的起步阶段、1981-1986年的逐步发展阶段和1987年以来的稳步发展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共批准了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北非。经过创业之初的艰难开拓,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初步发展,在此期间,共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71项承包工程和44项劳务合作的合同,合同金额为2.3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
在逐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萎缩、条件苛刻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奋力开拓,取得了持续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的骨干队伍;业务量不断增加,6年间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3744份(其中承包合同2020份),合同金额为62.9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2.31亿美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市场逐步扩大。
在稳步发展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迎来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营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逐步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7年,我国与181个国家和地区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28442份(其中承包合同2085份、劳务合作合同25743份),金额已达113.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3.8亿美元。
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到199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近700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有27家中国企业,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71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82.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154万人次。
第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我国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使得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较大进展。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会议和亚欧会议,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亚太、亚欧经济技术合作。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多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亚欧会议并发表讲话,体现了我国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同各国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立场,得到了亚太、亚欧地区及至全世界的病房关注和赞赏;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也不断加强,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良好国际环境
5、外贸贴纸投放市场的意义
1,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语言和习俗的差异性是海外广告中最难克服的;
2,海外广告的市场范围广而多元。
二,海外广告的意义是什么燃皮?
1,开拓产品的国际市场,塑造品牌形象;
2,促进全球经济的活跃与发展,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皮滚差
3,促进国际商品信息的交流和国际新产品的研发;
4,配合商品出口贸易计划的实施,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能力,提升国际经济地位与经备皮济实力。
6、外贸企业为什么要开拓新兴市场
成熟的市场一般需求比较稳定,增长潜力不大。价格比较透明,利润不高。主要是靠走量了。
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靠开发新兴的市场,新兴市场的利润率比较高,但需要慢慢培养,量才能上来。
7、开拓国际市场外贸人应该做什么?
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计划,拓展国际市场应当受到最高管理层的重视,并建立相应的预算、工作部门、支持部门。 对于业务人员要了解国际市场,同时更要了解自己企业情况和产品情况。许许多多的外贸业务人员都在问如何找客户,其实客户就是你自己。从自己出发审视你销售的产品。你的产品有哪些特点,用在哪些公司、部门、设备、产品上,做到知己知彼中的知己。先在内功上多努力,不能说遇到了顾客还不知道自己产品有几个类型,许多贸易人员实际对自己的产品仅仅停留在了解而已的阶段。所以,我仍然花篇幅要求大家在自己产品上下工夫。 开拓国际市场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和中国企业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多年的竞争和淘汰,从事某类产品的公司非常有限。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过去出口经验先划分势力范围,可以用洲为标界,从中标明最大竞争者、最大贸易商、最主要市场。一步一步细分下去。当然,作为贸易人员可以选一个国家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作为情报服务的基础。 之后,开始和你列名的企业进行联系。我们成为挂名活动。你必须让你的客户知道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有一个公司在做这个产品。可以通过发传真,发电子邮件,发名片,发产品样本,甚至拜访他们。这个时候要注意记录和后续跟踪,不能说我发了一个邮件就没有消息了。要持续,毕竟世界上在那个国家、在那个城市就这么一个公司做这个产品的贸易活动。应该说一个国家都会有一个你可以找到的公司,那么你至少也可以遇到30个贸易潜在合作的伙伴。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一定要和本人进行联系。许多人都在用Dear Sir.这是个最没用的词,中文叫“敬启者”。既没有沟通也没有尊敬。哪怕是“Trading Manager”都会让人感到舒服些。 参加国际展览会。外贸人员重要的市场拓展是参加国际展览会,一方面是企业形象的宣传,一方面是和顾客最直接的沟通。你可以直接从参展的人群中见到你的顾客,了解你顾客的想法和要求,也会知道你竞争对手的情况。一个优秀的口语将为你在顾客处留下好印象。平时要积极的联系。一个好的外贸销售应该会两国以上的外语。 建立你的客户档案。拥有了你的客户档案后,要持续沟通,电话,传真,邮件,圣诞贺卡,只要你持续从事这个行业,你就要想着你的客户,要关心你的客户,他/她的公司和家人。至少许多公司是这么关心我的。 建立你的信誉。要说到做到。尽管你非常想达成合同,但是你知道企业不能按期生产,那么你要告诉你的顾客,在这个定单中的数量是不能完成的,你能按时守质完成的数量是XXX。不要怕失去这个合同,失去一个合同不能比失去一个客户对你的信任更重要。坚持原则,树立你的企业形象。 如果你的产品在某一地区销售很多,要经常统计,并给予销售公司以更多的优惠。要知道你的顾客利润高了,对你的定单将稳定增加。帮助你的顾客发展也是外贸业务人员的工作之一。长久的合作是最重要的。许多外贸公司的利润率低于5%,但多年稳定就是这个道理。 慢慢开展工作,按部就班不急于求成将使你成为一个伟大的外贸人员。
8、开展国际贸易必要性?
转载了其它网友的文章给你,供参考.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是指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本文概述了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评析,继而对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要使国际贸易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国内条件,特别是要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的利益大致可分为两类: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静态利益偏重于一国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消费方面的好处(当然,这种好处与分工后生产力的提高有关),而动态利益则注重于开展贸易后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其他诸方面的积极影响。如果说,静态利益是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本文拟就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以及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和条件等问题,作一深入分析。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自古典学派以来的历代经济学家所重视。他们常常是自由贸易的热烈拥护者,极力宣扬扩大国际贸易的优越性。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贸易的静态利益,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关于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亦即发展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的,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VentforSurplus)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斯密的“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他写道,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它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的本国需求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需要说明的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以国内充分就业和一般均衡为前提的,因此,出口部门的扩张是通过从进口替代部门转移资源来实现的,涉及进口替代部门缩减,就这一点而言,并不必然得出经济总量同时增长的结论。因此,“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可与比较成本说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