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国际间的贸易的话对进口国的影响,就是缓解了进口国。在该行业的部分用功压力和生产压力,对进口国予以了资源。上面的补充而对出口国的影响,首先就是提高了出口国的一个经济效益,帮助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快速了。这就是国际间的贸易,对进出口国互相的影响。
具体如下:
外贸增速在走低贸易结构待优化
1、进出口增速由较高增长逐步回归常态
2019年1-7月份,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5%,略好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出口增长9.5%,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一季度进出口增长由于短期特殊原因,增速较高,尤其是出口达到18.4%,高于去年同期与全年水平十几个百分点。
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跨境资本、转口贸易等领域的监管,使那些在我国香港“一日游”和“低出高报”等贸易虚假行为受到明显抑制,出口增速逐月回落,增长4.2%,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逐步靠近。进口方面,国内需求不旺导致进口增长缓慢,1-7月增长7.3%。
伴随出口增速的回落,进口增速回调至6.4%,低于一季度2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慢于出口,贸易顺差同比扩大33.9%,达到1257.2亿美元。上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负拉动转为正拉动,贡献率为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
2、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呈现分化
年初以来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情况分化以及钓鱼岛事件纷争等因素,我国与美、欧、日以及主要新兴经济市场贸易增长情况也出现分化。中国对美国、东盟等国家双边贸易稳定,分别增长6.2%与12.4%;新兴经济体中对南非贸易增长15.8%,对韩贸易增长8.6%,保持了较好势头。
由于欧盟经济形势严峻我国对欧双边贸易走低,1-7月下降1.8%;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中日贸易增速下滑至-8.8%;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负面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欠佳,中俄贸易呈现零增长;内地对我国香港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逐步回落。
我国对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继续放缓,依赖程度降低;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提速。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美、欧、日三大传统市场出口比重下降至37.6%,对其他出口市场比重上升到62.4%,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
3、产品、贸易方式、区域结构等方面不断改善
在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逐步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贸易结构正在优化与改善。贸易产品结构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大宗产品进口增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铁矿石、钢坯等资源型产品与原材料产品进口数量增长较快,高技术产品与消费品进口占比提高。贸易方式结构方面,由于我国人工成本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转移到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
对国内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贡献较大的一般贸易增速持续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区域结构方面,西部地区凭借产业转移与后发优势,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进入出口结构升级阶段。
4、外贸出口软实力得以提高
随着人口红利减弱、资金成本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我国不仅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而且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步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国家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外向型企业更加重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加强技术创新。
同时政府部门加强对出口质量的管理,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全面推进以质取胜战略,贸易出口软实力有所提高。当前以海尔电器、华为通讯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6.2%。
占比提高4.1个百分点,达到41.7%,比重直追外资企业。并且,在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主要出口商品价格相对有所提高。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箱包、手表、生丝等部分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达10%以上。
2、2018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如何?
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9.7%。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
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按美元计价,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增长9.9%;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收窄16.2%。
年度进出口总值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再创新高,超过30万亿元,比2017年的历史高位多2.7万亿元。
(2)一日游外贸统计扩展资料
特点
一是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上升。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64万亿元,增长12.5%,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
二是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2018年,我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7.9%、5.7%和11.2%,三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2%。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37万亿元,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其中,对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腊进出口分别增长24%、23.2%和33%。
3、2022年前5个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5%
记者昨日获悉,据福州海关统计,前5个月,我省外贸进出口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4507.2亿元,同比增长9.9%;进液纯迹口2992.8亿元,同比增长1.8%。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过七成。一般贸易进出口5623亿元,同比增长2.6%,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5%。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1017.4亿元,同比增长14%,占13.6%。
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半壁江山。民营企业裤粗进出口3978.8亿元,同比增长5.6%,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3.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37.1亿元,同比增长5.8%,占24.5%。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1676.5亿元,同比增长9.7%,占22.4%。
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两位数同比增长。我省对东盟进出口1544.8亿元,同比增长11.8%;对美国进出口1052.2亿元,同比增长19.5%;对欧盟进出口903.5亿元,同比增长19.9%。三大贸易伙伴合计占同期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6.7%。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729亿元,同比增长15.2%。
主要产品出口保持同比增长。机电产品出口1651.7亿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福建省外贸出口总值的36.6%。其中,锂离子蓄电池、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分别同比增长74.1%、22.1%。同期,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401.9亿元,同比增长5.2%,占31.1%。农产品出口353.4亿元,同比增长26.7%,占7.8%。(记者 郑闹并璜)
4、新成立的外贸公司做的业务是贸易退税一日游,想问一下各位会计同行具体帐务怎么做
额是做外贸的 不懂会计啊
5、2022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我们的进出口业务已经在逐渐恢复当中,进出口业务也迸发出了相应的活力。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因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并不好,所以全球范围内的进出口业务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很多行业的供应链甚至因此而遭到破坏。对于我们国内来说,因为我们国内防控新冠疫情的措施相对比较好,我们的很多行业的产业链也比较健全,所以我们的进出口反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我们的外贸进出口业务也展现出了相应的韧性。
这个数据是怎么回事?
这是关于我们的外贸进出口业务的统计数据,在整个2022年的上半年里,我们的外贸进出口的货物总值已经达到了200,000亿元左右,这个数据同比增长了9.4%了。与此同时,我们的出口量同比也增长了13.2%,进口量同比增长了4%左右。
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进出口业务的恢复情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我们本身已经推行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和稳定性出口的措施,对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整体的进出口业务不会受到新冠疫情的过分影响,我们的很多外贸企业也在有序恢复当中。除此之外,因为我们国内的生产力本身比较旺盛,在很多城市克服了新冠疫情之后,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在进一步恢复当中。如果能够进一步激发主体活力,我们的外贸进出口业务将会实现较大增长。
总的来说,我们的外贸进出口业务所表现出来的韧性非常强,这不仅得益于我们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结果,也跟很多行业本身的发展情况有关。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微企业来讲,中小微企业更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提供了不俗的经济发展力量。
6、保税物流园区对物流有什么好处呢?
贸易中“一日游”主要指加工贸易企业将所采购的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先出口香港等境外再办理进口手续的操作办法。“一日游”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将退税提前至其采购的国内原料或中间品过程,从而减少退税时间,另外还有转嫁税收成本、降低税收,节约成本的好处。
区港联动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改变了保税区现行的“货物实行离境方可退税”的方式,区内享受“境内关外”的待遇,货物在区内可以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货物只需在区港联动区域内完成进区和出区就等同于货物出口后再办理进口。等同于实现贸易“一日游”,因此就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进行“一日游”,从而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和相关费用。
“一日游”的流程是:客户进行出口报关单审结--园区企业向海关提出转入申请--客户至园区二线卡口领取IC卡--货物进园区--园区企业提交运抵报告--客户进行海关结关--客户进行进口报关单审结--园区企业向海关提出转出申请--海关放行--货物出园区。参考资料:http://info.jctrans.com/zhwl/wlyq/20061214369025.shtml
7、中国对外贸易排名国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涉及数个行业的数种产品,那么中国主要出口国家有哪几个?中国出口哪个国家最多?本文盘点了中国对外贸易十大国家名单,其中有美国、日本培咐肆、韩国、印度、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下中国外贸出口国家排名!
美国
美国是中国主要出口国家之一,2018年对其出口总额47839581万美元,增长8.6%,2019年对其进出口3.73万亿元。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基本上以代工商品为主,如电脑、玩具、电视、手机、显示器、打印机等,除了联想、大疆等少数自主品牌外,大部分都是美国的戴尔、惠普、苹果,以及三星、索尼、博世等第三国的产品,中国的大部分品牌在美国的认知度较低。
日本
中国出口日本的主要产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2018年对其出口总额14704868万美元,增长5.5%;2019年1-11月对其出口商品总值为13072415.2万美元,同比下降2.6%。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占有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但同时还有来自美国、越南、泰国、台湾省、意大利等国的竞争。
韩国
中国外贸出口国家排名第三的为韩国,2018年中国对其出口总额10875614万美元,增长8.8%;2019年1-6月对其出口5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3%;1-9月,出口817.1亿美元,增长2.4%。韩国自中国进口排名前三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继续保持优势,但也有来自越南、印尼、日本等国的竞争。
越南
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18年中国对其出口总额8387669万美元。2019年1-10月中简尺国对其出口商品总值为7840084.4万美元,同比增长15.5%。2019年中越进出口总额达1168.7亿美元,这是两国贸易额连续第二年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对越南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越南市场备受中国企业关注,近年来中国企业赴越南投资设厂掀起热潮。
印度
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不能忽略邻国印度,2018年中国对其出口总额7667566万美元,增长12.7%;2019年1-11月,中国对其出口商品总值为6797360.7万美元,同比下降3.3%。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并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未来随着中印区域贸易安排或自由贸易谈判的启动和推进,中国在印度的基建工程、能源、绿色经济等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
中国出口哪个国家最多?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还有制造强国德意志。中国对德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其次还有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2018年,中国对其出口总额7748934万美元;2019年上半年,中国是向德国出口产品最多的国家,对其出口额达到520亿欧元,同比增长4%,荷兰与美国紧随其后。
荷兰
2018年中国向荷兰出口总额7283469万美元。2019年1-11月中国从荷兰进出口商品总值为7675364.1万美元,同比下降0.9%;1-11月中国对荷兰出口商品总值为6666490万美元,同比增长0.2%。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荷兰约六成的货物贸易在欧盟区域内进行,荷兰自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机电产品,并且在该类产品上,中国是荷兰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占荷兰机电产品进口市场份额的36.5%。
英国
英国自然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十大国家之一,2018年中国对其出口总额5654298万美元,增长8.2%。2019年中国对英国出口商品总值为6240638.3万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584749.6万美元,增幅为10.4%。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大优势,是英国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的配轿最大进口来源地,此外,中国也是英国鞋靴伞皮革制品的最大进口来源地。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中国在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机电产品是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首位商品,其次是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2018年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4903663万美元。2019年1-7月中新双边贸易额485.5亿美元,同比微增0.8%,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290.0亿美元,增长3.6%,自新加坡进口195.5亿美元,下降3.1%;中国对新加坡贸易顺差94.5亿美元,增长79.4%。
加拿大
2018年中国对加拿大出口总额3515324万美元,增长6.3%;2019年中国与加拿大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6507614.3万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153397.1万美元,增幅2.5%。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十大国家之一,2019年加拿大从中国进口最多的是机电产品,占比45.3%,之后是运输设备占比4.6%,化工产品占比2.8%,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占比2.3%,还有各类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家具、玩具、陶瓷等。
俄罗斯
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约4796527万美元,增长8.6%,是俄罗斯进口来源第一大国。2018年中国在俄罗斯的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塑料橡胶、鞋靴伞等轻工产品以及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七大类商品的进口市场上占据首位。2019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总值为4974160.5万美元,较2018年增长176639.5万美元,增幅3.7%。
澳大利亚
中国外贸出口国家排名在俄罗斯之后的是澳大利亚,中国对其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其次是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和化工产品等。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国家之一,2018年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总额4733006万美元,2019年对其出口商品总值为4820490.1万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86646.7万美元,增幅1.8%。
墨西哥
2013-2018年中国和墨西哥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2019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占前三的国家是越南、俄罗斯、墨西哥,出口墨西哥的总值达1440亿元(人民币)。墨西哥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在墨西哥机电产品进口市场中,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此外中国亦是墨西哥家具玩具杂项类商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研究声明:中国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是小编根据2018年和2019年中国对各国的商品出口总值、出口产品类型、出口增幅/跌幅等综合数据进行排序,并综合参考国家统计局外贸数据,以及互联网相关排行榜/榜单进行推荐,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8、中国与哪个国家外贸最多
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
2014年,欧盟、美国、东盟、香港特区和日本为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
其中,中国对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78万亿元、3.41万亿元,分别增长8.9%、5.4%;
对香港特区、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31万亿元、1.92万亿元,分别下降7.2%、1%。
同期,中国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95万亿元、1.36万亿元、5851.9亿元和4335.5亿元,分别增长7.1%、4.3%、5.6%、6.8%。
9、我国对国内一日游游客的统计有什么特殊地方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8.0%;实现国内碰链旅游收入187.8亿元,同比减少30.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9.2%。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对照真实旅游市场,怀疑数据存在严重“失真”。在很早之前,上海景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周鸣岐在微信公众号景鉴智库上,曾发布了一篇名为《穿透数据迷雾,首份旅游产业宏观研究》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指出,全国旅游统计数据不仅注水严重、逻辑不通,旅游人均花费数据不合理,各省市旅游数据注水已无底线。之所以出现旅游数据如此“魔幻”的现象,文章认为:无代价的政绩,注水成必然;人次统计口径模糊、随意;交易分散,没有统一的数据联网,因此,直接引用官方旅游数据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看待中国统计数据,引起了行业的热议。对此,法制日报《法治周末》专门对我本人进行了专访,专访的内容已经见报。
由于专访篇幅限制在四千多字,而讨论中国旅游统计问题,这个篇幅还是略有欠缺,其中本人一些说明文字,报纸出于篇幅原因做了删减。在此我发布一个完整版,对《景鉴智库》的提出的统计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推动中国旅游统计的发展。当然,笔者只是一个高校教师,并没有实际参与过旅游统计工作。所以本篇或许也只是皮毛,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敬请批评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旅游统计问题的由来
文章首先对旅游人次和收入总数据进行了质疑。认为按照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游客60.06亿人次,除以国家统计局的2019年人口数140005万人,也就是说全国人民不分贫富老幼,健康或是残疾,每人都得完成国内旅游4.29次的指标。言下之意,这个指标中国人根本不可能达到。
这里我首先需要给大家解释一点:旅游统计中的“旅游者”,和我们普通人认知的“旅游者”概念差别很大。普通人认为的旅游者并不是旅游统计中的旅游者。
在普通人来看,如果你一家人假期带孩子从西安去北京,爬八达岭、逛天安门,这是旅游者;去三亚沙滩上晒几天太阳,这是旅游者。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以下这些人也会被统计为旅游者,你一定很吃惊。
如果你是北京大学教授,到西安参加学术研讨会,你是旅游者;
如果你是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到西安应聘工作,你也是旅游者;
你是一名IT人士,到西安出差几天,你也是旅游者;
你的孩子在西安读大学,你“五一”去西安看望孩子,你也是旅游者。
这一定颠覆了你的认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个不是国家旅游统计部门造成的(耐心看完,本人不是为他们辩解什么),从旅游统计产生的那一天就存在这个问题。
之所以产生没裤旅游统计,是因为在差不多100年前,欧洲人发现,旅游者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产生的消费,会引起国家和国家之间外汇收入的变化。当这种流量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有必要开展统计工作了。
问题是笑察孙,国与国之间的人的流动,逗留时间是多种多样的,有永久定居的,也有小住数月,甚至短短数日。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为了休闲娱乐的旅游者,也有为了政务活动、商务活动、探亲访友、家庭事务、宗教活动、体育赛事的目的。
那么,这其中流动的人口中,有多少是旅游者呢?这首先涉及旅游的概念问题。哪些行为算旅游,哪些行为不算旅游?
说到旅游的概念,所有的旅游学教材上都会写到一个公认的概念。1942年瑞士学者提出的“艾斯特定义(IASET)”: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总和。这些人不导致永久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活动。这个概念,首先是把为了永久定居而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剔除出旅游者,其次是把为了追求赚钱的商务旅行的人剔除出旅游者。应该说从旅游研究上,这样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然而,这个概念在统计中遇到了问题。毕竟理论只是理论,统计部门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必须界定哪些人属于旅游者,哪些人不属于。对很多行业来说,其实不需要剔除商务旅行者。比如酒店业,住店客人是来做生意的,还是来消遣娱乐的,或者是来开会的,都是客人。相应的可以形成商务酒店市场、会议酒店市场、度假旅游市场。
从西方旅游统计开始的那一天,就把各种目的的旅行者都包括在旅游者人次里面了。包括消遣性旅游者、商务旅游者、会议旅游者、探亲访友旅游者。严格来说,这里面只有消遣性旅游者,是我们普通人认为的旅游方式。其他的都不算。在旅游统计中,对旅行目的其实是有统计的,里面的消遣性旅游者,大约占总量的30-40%(每年有变化),是真正的以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者。其他的都是商务旅行、个人事务旅行。
如果说商务旅行、个人事务旅行这些都算作旅游的话,你自己想想自己的生活:其实一年别说平均4.29次,很多人超过10次都没有悬念。以我本人为例,一年能算作统计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可能有八十多次。但是真正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也就十来次。
这个标准是我国旅游统计的问题吗?不是。我们是借鉴西方的标准。西方的标准就好吗?不一定。但是有一段时间,我们非常强调和国际接轨。导致了今天的问题。当然,中国旅游统计问题,绝对不只是统计口径的问题,暂且往下看。
02
西方旅游统计发展历程及标准
我们在介绍中国的旅游统计以前,先介绍一下国际上的旅游统计发展历程。理解这个很关键。
1.国际旅游者统计的开始
1937年,当时的国际联盟,对旅游统计做了一个界定。旅游者(tourist)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包括:为消遣、家庭事务或健康原因而出国;出席国际会议;工商业务出国;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登岸访问。不包括:谋职、定居、学生、日常跨境。
这个概念的特点是只统计了过夜旅游者,也就是当时不过夜的是不列入统计范围的。至于旅行目的,它具体规定了哪些属于旅游,哪些不属于旅游。
2.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的概念(1963年)
如果你注意刚才的翻译,它定义的过夜旅游者叫做“tourist”,但是到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因为当时发现除了过夜的旅行者,还有很多一日游的短途。因此这次会议界定了游客。游客(visitor)是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分两类:一类在目的地停留过夜,称为“旅游者(tourist)”,一类称“短程旅游者(excursionist)”。
这次会议的贡献是引入了一日游的概念,按是否过夜分别统计。
后来的世界旅游组织,基本上采纳了这次会议的标准。198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罗马定义进行了补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包括: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
(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不计算为国际游客的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3.国内旅游者
刚才的定义只涉及国际流动,没有考虑国内旅游者问题(因为旅游统计从欧洲开始的,欧洲国家面积较小,国际旅游者流量较大)。但其实很多国家,国内旅游者才是主流。因此提出了国内旅游者的概念。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91年),国内旅游是指国内居民到他通常居住地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其目的可以是消遣、度假、观光、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
国内旅游者是指在居住过国内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人;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基于任何以上目的在访问地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
以上,就是国际社会对旅游统计的界定。你会发现,它太宽泛了。可以说,空间移动的人群中,剔除掉移民者、打工仔,剩余的绝大部分都可以算作旅游者。
你可以说这个标准太离谱了,但事实上国际权威旅游组织就是如此界定的。而我们国家进入世界旅游组织这种西方国家主导的组织,并没有话语权。所以在我国旅游统计上,也不可能另起炉灶再搞一份。
03
我国旅游统计的实际口径
虽然有国际标准,但是各国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每个国家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本国的旅游统计办法。
1.我国的入境旅游统计
我国的入境旅游统计,参照了世界旅游组织标准。这个本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国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港澳台。因为历史的原因,大陆地区和港澳台之间的旅游流动,是算作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这个从统计上来说没有什么错,毕竟要经过海关。
但是如果用这个数据来当作入境旅游发展成就,对业界就会产生一定误导。例如,2019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1.45亿人次,看起来,这简直就是世界入境旅游强国的水平,但是如果再具体追问一下:这1.45亿入境游客都是哪里的?
官方统计会告诉你:其中有一亿多都是港澳台同胞,尤其是香港同胞,他们来往内地太方便了,数据非常庞大。那么剔除掉港澳台同胞,真正有多少外国旅游者呢?3188万,连零头都不到。
客观地说,中国所有的旅游统计数据里,还就数入境旅游最客观,因为是依据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的数据,是可信的。这个总量本身也没错,只是对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产生误导。
2.我国的国内旅游统计
如果说入境旅游还有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统计,是比较容易操作的。那么国内旅游统计,就非常难以操作了。
一个旅行者在本国的流动,什么情况算国内旅游,什么情况不算,实在是难以界定。按照统计标准,一个人离开常住地才算旅游者,问题是什么叫离开常住地?
比如,一个住在什刹海的北京人,下午带孩子去北海公园一趟(3公里范围内),算不算旅游者?你可能觉得,就在他家附近,时间太短了吧?怎么能算呢?那他如果驱车30公里带孩子去爬个香山,算不算旅游?
说到底,就是你的空间移动范围多大,时间多长可以算作国内旅游者。国际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有的国家按照距离,有的国家按照时间。
我们国家将国内旅游分为两类: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指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指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到,中国的国内旅游统计把离开常住地6小时,10公里算作一日游游客,这个要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宽泛,造成统计数据偏大。更严重的是,很多地方偷换概念,在汇报材料和统计公报里面把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旅游者总量公布为旅游者,造成数据出现了水分。
3.旅游消费数据
说完旅游人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旅游消费数据。说到旅游消费数据,统计思路有两个:一是收入法、二是支出法。也就是可以按照旅游企业的收入来计算,因为旅游者的钱,肯定花给了酒店、景区、民航、火车这些行业。
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统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旅游涉及的行业太多了,每个行业又只有一部分涉及,比如餐饮业。一个餐饮店,可能有一部分收入是旅游者带来的;一部分是本地人带来的。
所以只能按照支出法来统计。也就是调查旅游者花了多少钱。我们今天的旅游消费和旅游收入数据理论上是应该这么来统计,对旅游者做抽样调查。
在景鉴智库文章中质疑了旅游消费增长的问题。认为城镇居民旅游总花费增速连年保持在13%至17%之间,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偏离达数倍之多。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旅游消费与居民消费总量有一定关系,但是并非一定保持同步。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主要的消费在于吃饭、住房、教育等基本需求,但是如果这些基本需求满足了,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当中的比例会扩大。今天大部分家庭旅游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都越来越高。因此旅游消费增长率大于居民消费总量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笔者也认为这种偏离应该在一个合理的空间。如果偏离过大,说明会有一定的失真。但是“什么是真”,我们很难判断。
04
中国旅游统计数据可能“失真”的几个原因分析
截至目前,我们还是从统计口径上分析中国旅游统计数据偏大的原因。也就是认为由于国际标准对旅游的统计过于宽泛,而中国的统计标准更宽泛。是导致中国旅游统计数据偏大的原因之一。如果你一直看到这里,或许会认为我是在替旅游统计部门辩解了。
不是的。以上我只是如实给大家说明一下这个情况。其实本人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也发现比统计口径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着一些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
但是,我们作为局外人,是没有证据说明旅游统计失真的。只能是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推测,发现其中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所以这一节的内容:纯属经验臆断。本人推测在统计实践操作中,是可能发生偏差的。这种偏差有几个原因:
1.旅游统计队伍力量不足
如何统计旅游数据,除了基层旅游企业填报,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而无论是统计部门,还是旅游部门,都很难保证如此的人力物力。据笔者了解,基层旅游统计数据并不是统计部门完成,而是旅游部门完成。地级市以上旅游部门能独立设立统计科和统计处的凤毛麟角,一般都是和其他处室放在一起,专业统计技术人员不会太多。而到了区县,基本上就是一人身兼多职。这样的队伍,我推测是不能保证开展大量的抽样调查的,所以他们是如何统计清楚一个区县旅游数据,我一直也很好奇。这里也欢迎区县旅游局的朋友给我普及一下,区县一级旅游数据统计工作如何开展的。
2.旅游统计涉及面太广,很多旅游部门根本拿不到
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旅游统计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太多,旅游部门有很多数据拿不到。
比如住宿业数据。如果饭店申报了星级饭店,就必须给旅游部门填报统计数据,然而星级饭店目前只占住宿业市场的一部分,大量的社会旅馆,其经营过程不依赖旅游部门,旅游部门没有管理手段,也拿不到人家的数据。
再比如旅游景区。中国的旅游景区管理权是非常分散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只有申报了A级景区,才会纳入旅游局的统计系统。如果没有申报A级景区,旅游部门没有管理的权限,也就拿不到人家的数据。
因此旅游部门发布的一个《旅游统计年鉴(副本)》,里面都是旅游企业数据,但是只能包括星级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并不能反映旅游行业全貌。
3.人为的数据“注水”
是否有人为的数据注水,我们没有证据,只能是推测。我们首先分析有没有数据“注水”的动机。可能是有的:
有的时候,某些官员为了“政绩”,需要数据来支撑。
有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了营造旅游市场的“繁荣”形象。
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排名。比如总有一些机构会对各省旅游人数进行排名,注水后可以提高自己的排序。
还有一个旅游部门朋友告诉我,他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上级有考核指标,要求你达标,或者为了申报某个示范区不得不“注水”。比如几年前一度有文件要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一定比例;旅游就业占本地就业的人次达到一定比例。虽然没人逼着造假,但是不少地方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注水可能达不到要求。
所以从动机上来说,有一些地方是有数据注水的主观动机的。而操作上,旅游统计又是旅游部门自己掌握着,所以数据注水也就变成了可能。再加上,注水之后的数据很难验证真伪。“注水”成本不高,因此会有一些地区如此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本人认为:当前一些旅游统计数据确实存在“失真”的情况了,这种失真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技术操作层面的原因,如果说这两个原因还可以谅解的话,那么人为的“注水”和浮夸就不能被原谅了。因为这种现象是数据造假,欺骗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滑稽的现象:
首先是各省数据加总远远大于国家数据。按照景鉴智库文章,各省游客量合计为152.42亿人次,是全国数据的2.75倍,每位国民平均需旅游11次。而各省旅游总收入合计为19.06万亿元,是全国数据的3.72倍。那大家认为:到底是各省数据有问题,还是国家总量有问题?如果只看这个省级数据和国家数据,国家统计数据已经比各省保守很多了。
如果继续追究,把各省分成各市、各区县。那么总量加起来的数据,或许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就是中国旅游统计的现实情况。
第二,存在一些省份比较“浮夸”。中国各省统计数据,如果放在一起看,确实有很大问题。有些省份比较浮夸,有些省份相对务实一点。但是笔者也没有证据,能说明哪些省份比较务实,哪些省份喜欢“注水”。
第三,中国“黄金周”旅游统计数据或许“注水”最厉害。最近几年,黄金周还没结束,各地都在抢先发布新闻,频繁“放卫星”,报道黄金周期间旅游出现的喜人局面。一些地方的数据,虽然我们没有证据说明它“注水”,但是凭借行业经验,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有夸张嫌疑。
用这样“注水”的数据进行宏观政策决策和企业投资,必然会对一些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制定,企业投资和经营产生误导。
05
旅游统计的改进建议
在景鉴智库文章里,花了这么大的精力来扒旅游数据注水问题,作为旅游研究者,笔者更希望能看到他们指出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改进?
在旅游研究中,常常有一种感觉:“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旅游统计的问题,旅游行业其实苦恼已久,但是一直没有更好的方案。因为旅游现象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实在是太多了。想深入做一些统计,例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基本上不亚于一次小型的“国民经济”普查。现有的人力物力,是很难支撑的。有一些地区开展过“旅游卫星账户”实践,但是只能委托外部科研团队,很多年做一次,无法实现常态化。
笔者本篇文章也提供不出一整套旅游统计改革的方案,只是就事论事,认为当前有几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1.首先需要打击旅游数据“注水”和“浮夸”风,这个是当下的关键。
官员们之所以干涉旅游数据进行“注水”,一方面是旅游统计不独立,试想一下:假设一个厅长、局长要求下级统计人员注水,小小的科长、科员,如何能对抗局长、厅长们的“注水”指示?
数据如果真实,可以用它判断旅游发展的成绩,也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考核,作为某些官员升迁的“政绩”。但是前提是数据必须真实,没有造假的空间。只要统计工作仍然由旅游部门自己做,就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因此地方的旅游统计,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完成。
另一方面对数据造假的人员要实行问责和惩罚。当前“注水”成本小,惩罚力度不够。很少有人因为数据“注水”受到惩罚,记得2019年,陕西某地旅游统计将0.82亿旅游收入报成8.2亿,受到了惩罚,这只是因为误差太大才受到惩罚的个例。这样的处罚力度将来必须加大,才能震慑造假者。
只要能把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分挤掉,接下来就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以及技术操作层面。
2.加强顶层设计,全国统一口径,数据发布规范化
当前很多地区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就是因为统计口径不统一,很多地方发布数据不做说明,是过夜旅游者还是一日游游客,根本分不清楚,也没法进行横向比较。目前根据笔者的认识,主要“水分”在国内旅游以及黄金周统计方面。
入境旅游者。目前是由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统计,不存在统计“水分”,但是需要把入境外国人和港澳台入境进行区分。严格来说,港澳台市场算是我们的国内市场,只是由于历史原因,作为入境旅游进行统计。港澳台市场也可以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但是鉴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日常过境,和旅游业经营无关联,应该单独列出。
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人数目前失真比较严重,主要是用大量一日游游客数量替代旅游者,偷换概念。未来应该以住宿设施接待量作为过夜旅游者的主要参考指标。因为过夜的游客中,除了极少一部分住在亲朋好友家里,绝大多数是依托住宿设施的。而公安部门对所有的住宿人员都有登记,以此信息为依据,基本上就是过夜旅游者人次。
国内一日游游客,也是旅游经营的市场之一。比如周边的乡村旅游、城市休闲,如果地方旅游统计部门有能力,可以开展相应的抽样调查,但是发布的数据必须严格区分“旅游者(必须过夜)”和一日游游客,避免对旅游投资者的误导。
旅游消费和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消费和人均消费的统计,笔者认为:应该要求地方同时发布三个数据:旅游者总量、旅游消费总量、旅游者人均消费。旅游人均消费等于总量除以人次。如此一来,如果某个单项指标造假,就会形成数据不匹配的情况,容易被观者打假。也就让造假者有了一些“畏惧”。
3.技术操作上,宏观层面依托大数据平台,微观层面夯实基层旅游统计
笔者不研究大数据这一块,但是感觉大数据和旅游信息化喊了这么多年,却没有见到太好的旅游应用案例,有些匪夷所思。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一定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获取和分享一些旅游宏观数据。
比如说,旅游者满意度。过去笔者去评定A级景区,要亲自发放30-50份问卷,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旅游统计年鉴中也有关于游客满意度的数据,但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很显然网络游客对旅游产品和目的地的点评,会比发放纸质问卷样本量更大,效率更高,也就更有价值。
从微观层面来说,必须夯实基层旅游统计工作。基层是旅游宏观统计的基本细胞。如果基层区县统计数据做不扎实,地市的也就不扎实;地市不扎实,省级也就不真实;省级不真实,国家的统计数据也就有很大的失真了。
因此基层旅游统计工作必须夯实。从区县层面抓起,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可以尝试建立全国旅游数据平台,要求所有区县填报相应的指标,数据进行共享,研究者可以下载进行分析。如此,数据失真的地区一定会引起一些数据分析者的注意,让他们在旅游统计时不得不严肃一些。
作者:成英文,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成博士陕西旅游
- END -
版权说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文章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若来源标注错误,转载涉及以及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后台将立即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体验更佳

热搜
陕西俩市民买退烧药后赠送被查
郭艾伦24分 辽宁力克同曦夺4连胜
疫情冲击波抵达三四线城市
浙江日增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
广州足球俱乐部董事长被开除
蔚来全新ES8、EC7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