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在的贸易条件是什么?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应该如何应对?(1000--2000字)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与贸易小国出口面对的具有完全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不同的是:贸易大国的出口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就意味着如果贸易大国要增加某种产品的出口量,就必然导致该产品价格下跌,即贸易条件恶化。然而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必然导致“贫困化增长”,为了弄清楚中国外贸发展是否“潜伏”着“贫困化增长”,既要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还要看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演变。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是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但在全部制成品出口中,以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即便是与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此类产品出口比重也偏低,如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巴西、墨西哥等国的这一比重都高出我国近一倍。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中国所占的比重就更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出口的制成品结构层次较低。制成品出口的低层次构成现状虽然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得了较多的贸易实际利益,而且即便过去和现在按比较优势原则分工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也决不意味着未来按当前的贸易分工格局仍能获得利益。从需求上来讲,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比较低,其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更大幅度下降,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可见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有可能造成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
中国出口贸易走出贫困化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我国选择了走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就选择了一条参与经济全球化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外贸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作为一个飞速崛起的贸易大国,应主动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第一,要加快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世界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的商品多为发达国家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而我国仍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机电等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其资本含量、技术含量一般都不高,绝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性质,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已经成为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大出口国的今天,如果继续单纯依靠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不现实,即使有可能,也会陷入贫困化增长。因此,唯有加快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才可能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才可能在不断获取静态贸易利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走上外贸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轨道。第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是要靠产业结构的转变来实现。我们要将加入WTO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取贸易利益,为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作必要的资金乃至技术上的准备,同时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消化吸收,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最终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二)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到“价格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中国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无序多头出口与低价竞销是导致中国原本具有优势产品出口贫困化增长的原因。在反出口贫困化增长过程中,我们要利用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控制出口数量和价格,创造对外销售的垄断,把竞争性的国际产品市场转化成垄断性的市场。通过这种市场结构的转换,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到“价格制定者”的角色转变,从而解决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贫困化增长问题。因此,国家可以成立优势产品出口专营公司,解决多头出口、低价竞销的矛盾。同时,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通过优势产品出口许可证和配额的方式控制出口的数量;通过建立“北京报价”的方式,制定并控制出口价格,实行统一的对外报价,取得优势产品出口市场的话语权和价格控制权。
(三)创造良好的外贸体制环境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正逐步由计划经济下的集中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自由贸易体制过渡,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外贸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即是其中的突出表现。由于外贸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另一方面,则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反倾销诉讼压力,这两种结果从总体上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贸易利益的损失。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整体效益,关键还在于继续完善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1.深化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外贸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与配套。国家管理的商品范围要大幅度缩减,同时取消原来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的做法,重要的名优特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出口商品,要继续用科学的方法管好之外,其他出口商品要在自负盈亏、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放开经营。进一步改革配额分配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地方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权。在深化进口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取消某些商品的进口补贴,使国内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取消全部进口替代商品清单,今后也不再制订这类清单;缩小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范围,减少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品种;行政管理的功能要逐步转向调控进口总量和引导进口结构优化,并以产业政策引导进口;保护民族工业,除实施必要的行政保护手段之外,还可引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进行保护。
2.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完善间接调控体系。充分认识经济、法律手段的基础性地位,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的限制,对遭受损失的生态价值进行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能计算出来,也不一定能准确的反映出生态价值的损失程度以及恢复治理所需的费用。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怀疑补偿标准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事实上,适当的补偿标准还是可以根据公平原则等方法予以确定的。
2、分析中国当前的贸易条件及改进措施
一、我国贸易条件现状
( 一 )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历史趋势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 , 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从表面上看 , 我国外贸形势喜人 ,
特别是在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转换升级 , 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 , 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 , 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 ,
我国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升后降 , 总体趋于恶化的趋势。
( 二 ) 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
1、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的现象。
2、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策略的实施 , 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3、关税“虚保护”现象严重 , 关税水平“名不符实”, 阻碍贸易条件的改善。
4、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 中介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 , 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策略与建议
( 一 ) 深刻认识我国贸易条件的现状。
( 二 ) 努力寻找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点 , 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功能 ,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 , 应继续发挥我国劳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 , 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 , 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 , 加强自主创新 ,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促使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其三 , 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强、技术更新快、运作效率高的特点优势 , 让它们尽快介入国有经济退出的经济领域和部门 ,
尽快成长为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
其四 , 扩充完善产业链 , 强化基础工业力量 , 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 , 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 ,
从而降低大量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在提高对外贸易效率的同时 , 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
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机会。
3、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 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与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变化只是一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而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转而分析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模型中考虑的变量有三个:第一个变量是贸易条件指数M,它是本模型的回归子。第二个变量是GDP,它是作为模型的回归元,本文采用的是实际GDP指数。第三个变量是产业结构指数PRO,这个产业结构指数指的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划分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品的产量比值。所以本模型是一个三变量回归模型。
4、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现实,你认为哪些理论能解释这种现实?你认为什么理论更能支
国贸专业在读,学了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商务环境不久。国际贸易理论实在太多,挑了几个最重要的大概写了写,欢迎讨论评批指正。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这些理论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
绝对优势理论是指两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因此两个国家进行劳动分工,每个国家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再进行交换,这样可以提高两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且从交换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的延续,解决了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还会有贸易产生的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尽管A国生产X和Y都消耗比B国更少的人力,但是A国在用相同的人来生产X的时候(与B国相比)就放弃了更多的Y,所以A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B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利。
5、贸易条件详细资料大全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每出口一单位掘衡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换比价,通过它可反映一国巨观上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如何。通常贸易条件用该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贸易条件 外文名 :terms of trade 反映 :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计算公式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定义,计算公式,举例,影响因素,相应措施,演变沿革,贸易体制演变,变数定义, 定义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 尤其重要。 贸易条件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增长则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同时,根据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反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是指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 计算公式 商品贸易条件(NBTT) 商品价格贸易条件又称为净实物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其计算公式为: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公式的意义: 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 ,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 ,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原来减少,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即恶化了。 但是要注意,即使国家1的贸易条件提高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判定国家1的贸易状况有所好转而国家2的贸易状况有所恶化。因为贸易条件的变化是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判颂做有影响的很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单凭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来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福利的净影响。 收入贸易条件(I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数量指数*100% 单因素贸易条件(SF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100% 贸易条件公式图 双因素贸易条件(DFTT)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之比*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举例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即为100。到1990年,该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199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95/110×100=86.36 这表明该国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间,净贸易条件从1950年的100下降到1990年的86.36。1990年与1950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 影响因素 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 进出口商品需求 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化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对于某一种商品而言,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们这里分析的主要是一国总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根据总量经济学原理,决定一国进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国而言,经济的增长并不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对于大国,在超逆贸易增长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在经济成长(及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会不降反升樱磨,得到改善,而在其他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说恶化。 进出口商品市场组织 这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情况来影响贸易条件的。当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组织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厂商减少时,会增加现有厂商的垄断力量,从而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的可能,从而有带来贸易条件下降的可能(此时指这种商品对该国而言是进口品)。本文在这里假定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之中。 汇率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条件;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名义价格而影响贸易条件。但根据总量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汇率本身是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的,并且汇率的波动从短期来看会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但从长期来看汇率是要回归的,一国的汇率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位置,因此从较长期来看,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近似中性的。同时由于本文所考虑的是中国的情形,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政策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其实质为一种固定汇率制,所以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不考虑汇率这个影响因素。 进出口商品构成 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开发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已开发国家出口工业品,与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变化只是一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而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转而分析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模型中考虑的变数有三个:第一个变数是贸易条件指数M,它是本模型的回归子。第二个变数是GDP,它是作为模型的回归元,本文采用的是实际GDP指数。第三个变数是产业结构指数PRO,这个产业结构指数指的是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划分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品的产量比值。所以本模型是一个三变数回归模型。 相应措施 经济的增长和GDP增加的同时一定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开发中国家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并不是经济成长所带来的必然恶果,它只是由于其产业结构的最佳化升级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落后于世界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的速度。普雷维什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开发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必然性是不合理的。从资料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开发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慢于已开发国家具有必然性。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大国,无论与已开发国家还是与开发中国家相比都有更大的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可能性。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考虑,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极有可能会导致中国在经济成长的同时出现贸易条件的恶化。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国际贸易条件对比图 1、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对企业的研发给予支持。在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中,特别是教育费用的投入中要注意调整各项教育支出的比例安排,引导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成绩喜人,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却远远落后,这大大限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最佳化,已经成为中国许多企业甚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瓶颈。 2、加速推进城市化,尤其是城镇化进程,通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产业整体布局的演化升级。在城市化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3、实现并促进区域产业的梯队承接。这种承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是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要实现(大)区域产业的梯队承接,在国内市场上要加速促进 (小)区域产业的梯队承接,要保证这两方面的顺利实现,需要 *** 采取各种政策加以引导和安排。 4、注意引导外商投资在产业的最佳化升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商投资在产业最佳化升级中的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中国前期引进外资的目的有关,在前期中国引进外资主要是出于解决资金不足(局部还有解决地区就业的目的)的问题,在中国国内资金已经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的最佳化升级上。 演变沿革 贸易体制演变 中国的外贸体制改革真正起步是在1988年,此前中国虽然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在外贸领域还没有放开,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是为了满足国家出口创汇的需要,出口贸易中并没有按照由成本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来定价的方式进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计算出来的贸易条件就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经济含义。回归方程为:M=c(1)+c(2)GDP+c(3)PRO 根据1990-2000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所得的回归结果为: M=-0.01017282-0.006137GDP+1.142956PR0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具有正效应,当产业结构指数上升一个单位时,贸易条件改善了1.143单位,这种影响当显著性水平为0.0001时是显著的;同时,当实际 GDP指数改变(增加)一个单位时,贸易条件将降低(恶化)0.0061单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在统计上当显著性水平为0.1时仍是不显著的。在本文的回归模型中,回归的效果较好;R2也很高,校正的R2接近0.9,这就说明虽然在理论上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模型考虑的两个解释变数已经解释了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 在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演变中,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是可以由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解释,GDP的变化或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负面的,但这种影响很小,并且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点与根据西方经济理论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得到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因为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对于大国而言,经济成长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着逆向关系,从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统计上中国的贸易条件和经济成长表现出一种负向关系,但这种关系由于各种原因而表现的不显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从回归结果来看,GDP对贸易条件并没有很好的解释能力,在GDP和贸易条件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关系。对中国贸易条件变化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的变数是产业结构。这与裴毕及辛格理论强调开发中国家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产品价格变动的不对称性是一致的。与次级产品相比,在经济的景气循环的上升阶段,初级产品的价格常常处于胶着状态,而在景气循环的下降阶段,初级产品的价格却可能是一泻千里。换句话说,初级产品的价格较易呈现出涨时不涨或微涨,跌时猛跌的不对称成长。中国是一个开发中国家,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原因是中国在经济成长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最佳化升级。 贸易条件相关图表 变数定义 X,出口商品数量。M,进口商品数量。M为进口需求弹性,E x为出口需求弹性,SM为进口供给弹性,Sx为出口供给弹性(弹性均为绝对值)。 Px为本币计的出口价格,PM为本币计的进口价格,PX*外币计的出口价格,PM*为外币计的进口价格。 e为直接标价法的汇率,Q为贸易条件。为外币决定进口商品需求量和出口商品供给量的是本币价格,因此有: 本币贬值时,有de>0,又因为弹性均为绝对值,所以(11)的符号取决于(EXEM—SXSM)的正负。因此本币贬值时贸易条件的变化取决于进出口供给、需求弹性的大小,当本币贬值时,基本结论是: 当SxSm>ExEm,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大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恶化; 当SxSm<ExEm,即供给弹性的乘积小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改善; 当SxSm=ExEm,即供给弹性的乘积等于需求弹性的乘积时,贸易条件不变。
6、用所学的国际贸易分析指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王子先认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并理性应对我国外贸发展中的问题至为关键
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各方面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特别是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贸易下降逐步成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的主渠道。海关总署5月12日发布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今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5994.1亿美元,下降24.3%。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在此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及理性应对至为关键。日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千方百计稳外需的精神,在以扩内需为基本立足点的同时,绝不放松出口。我们各方面的思想认识也应逐步统一到这一精神上来。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几种观点,王子先一一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我国经济本来就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没有外部危机也会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加快了问题的暴发;二是我国经济受到外部危机重大冲击,都是外贸惹的祸,表明外向型经济模式存在巨大风险,我们更要趁机调整,减轻依赖。请谈谈您的看法。
王子先:大家知道,除了个别坚守计划经济的封闭孤立的国家外,世界各国经济都日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地球村”时代已经来临。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很自然,发生外部金融经济危机,我们不可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冲击的压力和损失。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们正确的选择就是,勇敢面对压力与挑战,做好预警和全方位应对工作,尽力减少损失、防范风险,确保安度危局,争取率先复苏,并抓住危中之机,迎接新一轮繁荣周期。决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挑战就慌了手脚、乱了阵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策和经验,特别是动摇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动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重归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老路。
30年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规则全面接轨。对外开放特别是贸易开放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不存在基于重商主义和优惠政策基础上的出口导向模式,同样也不存在迥异于其他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过去流行的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济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性制度变化,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口号和形式。
国际金融危机是通过金融、贸易、价格和心理预期等多种渠道向我国传递的,贸易只是其中一种渠道;而且,贸易渠道的传递是与其他渠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贸易突然陷入剧烈衰退,与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心理恐慌也有很大关系,世界消费需求在短期并没有出现那么大幅下降,由于对危机骤然升温的恐慌导致人们不敢投资、不敢借贷、停止生产、消化库存、减少交易、减少订单等,使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贸易发生了自由落体式的坠落。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证明,这种直线式坠落是暂时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此次危机经过三至五年的调整有可能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和带来冲击的机制是复杂多变的,用简单的线性分析方法往往并不可靠,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这场危机从反面证明了我国保持外贸政策稳定和长期平稳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前“稳外需、保出口”的紧迫性。出口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能减弱,但对外贸易作为世界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发动机作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战”后,世界贸易总体上以高于世界经济2倍的速度增长,待世界经济恢复正常后这种趋势还将持续。
二、关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保出口会不会收到效果
记者:在外部危机的形势下,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我们花费一定的投入“稳外需、保出口”,会有效果吗?
王子先: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外部市场需求下降情况下,促进出口措施的价格弹性总体趋于下降,通常效果会差于经济繁荣期。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促出口不管用的结论。一是在世界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促出口的情况下,我国如果听之任之,将会加剧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下降,遭遇更大的损失,而出口下降0~5%与下降10%~20%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二是在危机形势下各国消费者和采购商更把价格作为第一位考虑因素,我们必须把出口退税等可用该用的政策用足,同时改善公共服务、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千方百计为企业化解成本压力,才能保住更多的市场和客户。三是在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下降的同时,由于存在“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的作用,中低端价廉物美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仍有一定市场空间,有些还逆市上扬,例如去年底以来我国一些轻纺生活消费品对美、欧市场的占有率反而有所上升、出口逆市反弹就是证明。而我国目前在国际产业链中总体上以中低端制成品为主,这恰恰是我国保出口的产业优势。四是在外部危机特殊形势下,我出口还遭遇到贸易融资、收汇安全、贸易保护、支付结算等等新的困难,对很多行业和企业这些是更大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化解种种难题,特别是加大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和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五是一些周边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有很大需求空间,但缺乏支付能力,通过扩大买方信贷、加快走出去以及人民币贸易结算,就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既带动我出口,又更好地促进了互利共赢,恰恰成为我们的危中之机。
因此,在外部危机形势下,“稳外需、保出口”花费一定的投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尽可能减少出口损失,为扩内需、克时艰、度危局,赢得时间和空间。二是挽救大量遭遇危机冲击的行业和企业,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也为扭转财政收入下降稳住税基、培育新的税源。三是可以保住市场、留住根基,特别是保护遭遇冲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机电产业,为自己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和迎接新一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创造条件。四是通过加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逐步摆脱危机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关于保出口会不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福利损失
记者: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出口存在贫困化或流血出口,出口导致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其依据是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出口价格指数走低、贸易条件恶化。您是怎样认为的?
王子先:其实,这是明显的误读。起码在以下方面是得不到实证分析的支持的:一是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从全球广泛比较看该指数不仅反映了进出口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受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中国而言,由于我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上升并已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世界贸易中制成品价格指数大多数年份都是下降的;另一方面,我国进口以初级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为主,而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价格在多数时候是上升的。因此,一些年份贸易条件指数总体上有所走低,并不能证明我国外贸的效益在恶化,更谈不上“流血”出口。二是从广泛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条件指数有些年份低于发达国家,但有些年份却好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也大体类似,并不支持“中心-外围”论中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论点。三是亚洲“四小龙”、“四小虎”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不仅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现代化步伐,而且也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改善了国民福利,贸易不仅成为增长的发动机,还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国民福利的利器。四是我国30年开放实践证明了,贸易的开放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也有力促进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国民福利的改善,特别是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化成巨大的人口红利,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和城市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权威专家已经通过系统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完全抛开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初级分配过程带来的巨大就业、收入和福利效应,仅从顺差增加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带来国民福利净损失角度考虑问题,是非常片面的,以此来推断和决定贸易政策更是一种误导。
因此,简单用贸易条件指数变化来分析贸易的效益和福利效应存在很大局限性。一些国际机构和国内权威学者建议,用综合性出口价值指数的变化来分析更加合理,即出口价格指数×贸易量来综合衡量更为合理。衡量一项贸易政策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出口价格指数变化,更要看出口价值量指数综合变化,如果出口价值量保持合理较快增长,就说明这种投入是合理的。从实际观察,世界各国都把扩大出口作为政府大力推动的目标,出口可以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和国民福利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常识。美国总统就常常充当美国出口的最大推销商。
四、关于保出口可能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保出口是否不利于“优结构、促转型”?
王子先:我们要看到,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发达国家把很多制造环节已经转移到我国,很多名牌产品也在我国生产制作。这恰恰是通过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总体处于低端位置,主要不是制造业本身的问题,而症结恰恰在于与制造相关的研发设计、物流供应链、市场营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严重滞后,是整个产业链的优化重组问题。这总体上是由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处阶段决定的,其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按工业化现代化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作为后起国家我们可以力争有所跨越,但不能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在长达二三百年实现的目标,我们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达到。
应该承认,外部危机的压力确实对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附加值、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企业将转型升级作为化解内外部成本压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对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确实应给予大力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外部危机对大多数企业负面影响居多,特别是让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一些大企业也面临很大挑战。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理性选择是“控成本、保市场、抓管理、优服务、求生存”,也就是探索外部危机下的生存发展之路,减少破产倒闭,控制亏损,尽力保住市场和客户,为未来转型升级留下根基。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型的长期目标不能改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方向必须毫不动摇,但这与政府目前反周期、抵御危机、救助产业和企业的短期任务并不矛盾,而是必须合理结合,并把应对危机和安度危局作为短期重点任务。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危机下的“土豆”效应和“口红”效应,抓住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相对稳定甚至逆市上扬的市场空间,发挥我国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时,更要正视遭遇重大外部冲击的IT等高端产业,千方百计帮助其缓解各种困难,共渡难关,保住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为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和产业升级留住根基。
7、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都是自己写的,可不是粘贴的,要采纳哦。
中国贸易对外开放一直到郑和七下西洋:此时及之前历代王朝都以大国姿态接受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或政权的朝觐、纳贡、贸易等。
——明朝末年由于倭寇东南沿海骚乱,明末开始闭关锁国,一直到鸦片战争,这段期间对外贸易一律紧闭,但是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富有自给自足的国度,吸引无数外国商人偷渡、走私、买卖,赚取中国的白银。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清政府全面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关税没有自主权,就是关税实行对外国商人有利,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利的关税政策,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愈发贫困落后,此外还要担负大量的税收,用于清政府对外战争赔款以及修建铁路等供外国商人更好地建工厂、榨取中国白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实行,商品经济基本在大陆消失,也就没有对外贸易交流的基础,中国大陆主要贸易对象是苏联和东欧,而且贸易总额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定制、加工、以及出口,贸易灵活性及供需性弹性很差。此外西欧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流入几乎为零。
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品经济和大部分市场条件,允许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进行投资、生产、销售、赚取中国大陆白银,但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经验、高质量的商品供民族资产者学习、运用和实践,此外关税完全自主,由我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关税的导向。
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世界市场经济更加融入一体,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基本条件就是大幅度降低关税门槛,所以我国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入到世界贸易市场大环境下,不再进行贸易保护,大幅降低关税,欢迎世界上各个投资商。缺点就是容易受到世界市场变化的影响,使我国市场经济不稳定,不过还好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从计划经济体制继承来的,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较大,使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