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355亿元;201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7.79万亿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进口额由1978年的187.4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万亿元;出口额由1978年的167.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万亿元。
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
改革开放后:
2018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年度全球贸易报告显示,中国商品贸易出口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份额的12.8%,而中国商品贸易进口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
与此同时,根据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961.5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地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首次超过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新的货币篮子,从而获得国际主要货币的地位。
(1)河南1978对外贸易总额扩展资料
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日益庞大的贸易规模,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样对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基本占据世界第一,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近几年的年均贡献率可达到23.4%。显然,中国市场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对全球贸易增长将产生积极影响。世界贸易组织认为,中国经济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消费的转型,从长期来看将有助于中国更强劲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而支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2、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与中央相继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相契合。
1978-1991年间,中国贸易额和外商投资额增长虽然缓慢但开始起步,国际代工模式和外资引进仍处于试探期。在此期间,加工贸易发展成为对外出口的主要力量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以及中央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极大鼓励了外商进行直接投资的信心。1992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外资出现迅速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提升。
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速了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步伐,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为兑现入世承诺,中国不断深化改革,由此产生的制度性红利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果断采取措施,尽量将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困境中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推动全球经贸格局发生进一步变化。
我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标志着我国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这一步走得非常成功,实现了由“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
(2)河南1978对外贸易总额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国家要取得真正的政治独立,必须努力摆脱贫困。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世界总贸易额的0.78%。中国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75%,出口额在世界排名第34位。
1978-1989年,在近12年时间里,中国贸易逆差年份就有9年,累计逆差额为468亿美元,年均逆差额为3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资源告急,1979年外汇储备年余额仅为8.4亿美元。
1978-1982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共920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共17.69亿美元。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拓展通常存在一个传导过程。我国对外开放在时间点上正好契合了以全球价值链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以渐进式为主要特点的对外开放和以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内改革相辅相成,使得我国逐步融入全球经贸体系。
3、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的贸易发展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信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肆嫌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
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3)河南1978对外贸易总额扩展资料:1、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2、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裂坦手
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3、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
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4、下图反映出中国 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
B
5、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对外贸易现状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外贸出口“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现状,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己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应该就是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了。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9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1978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85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见表1)。 另外,中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强。如我国纺织品已占领全球70%的纺织品市场。我国显然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大国,而贸易大国地位确立只用了16年的时间,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讲,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状况简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频道整理 http://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2.加工贸易出口占据半壁江山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6年间,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3.7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额的不足5%跃升到52%以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贸易方式,也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来看(如图所示),在大部分年份当中,加工贸易出口都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率,超过了我国的总出口增长率。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对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图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与总出口增长率 3.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自1979年以来,中国以其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FDl最多的国家。 在1985年~1990年期间,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处于主导地位。在1991年~1995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仍处于次要地位,但其重要性已大幅上升。在1996年~2001年期间,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率继续大幅上升,接近四分之三,上升到主导地位,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见表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外贸总出口额的58.62%。 表2 外资企业、非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加额的贡献(1985-2005)(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期及海关统计资讯网数据整理 4.我国出口市场集中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5%。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2%。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之和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出口市场集中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二、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国出口效益不高 我国出口效益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异军突起,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些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仍低于1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现了一部分产品贸易量增加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2.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创汇的要求,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我国出口产品很大部分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大,并且我国单位产出投入的自然资源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带来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业也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外贸增长方式没有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