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外贸易 » 西汉时期对外贸易怎么样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西汉时期对外贸易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5-11 04:23:08

1、汉武帝时期西汉在外交关系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他在位长达54年,可以说是千古一帝。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个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面临的已经是一个负担非常大的摊子,能够稳定当下就已属不易了,可汉武帝却把大汉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西汉在外交关系上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对匈辩核局奴

西汉初年面对匈奴非常被动,开国皇帝刘邦在对匈奴作战中差点没有回来,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和亲政策。刘彻登基后起先也是韬光养晦,后来开始采取强硬态度,这才有了后来的名将卫青以及霍去病,经过他们的几次打击,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虽然没有彻底臣服西汉,但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对西域

西域本来是匈奴的势力范围,经过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已经力不从心了,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汉武帝也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联络,当然了,其中氏逗很大的原因主要是希望能够对匈奴东西夹击。

虽然这个政策没有成功,但汉武帝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和拉拢、利诱,展开了对西域诸国的外交和政治攻势。

汉武帝的一系列举措,不仅确立了对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同时使丝绸之路对汉朝逐渐畅通。

除了西域,其实西汉也与印度,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有了友好往来关系。

朝鲜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汉初的时候燕王卢绾叛乱,燕人卫满率千余人奔朝鲜,后来被立为朝鲜王,汉武帝携让登基后感到了朝鲜的威胁,于是发兵将其消灭汉,并在其原境内设汉四郡统治。

越南

当时越南还不是越南,而是南越,是岭南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是由赵佗建立的。汉初成为了藩属国之一,但是在汉武帝时期却不太老实了,最终被西汉灭了,而汉武帝此举也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

印度古时候称为“身毒”或“天竺”。两国很早就有了交往,张骞的副使也到过身毒。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西汉与当时的很多国家都有了交往。

2、汉代对外贸易的特征?

豫商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先驱

来学斋在总结这段商贸活动时,认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主体是洛阳,客体是外商。如果按今天的地域经济划分,当时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是豫商,这说明河洛文化不但是华夏文化的源头,豫商也是对外贸易的先驱,其主导作用到了唐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尤其是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规模,触角向西延伸到了今天的意大利、法国、伊朗、伊拉克、印度等国,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

张玉桥认为,到了唐代,传统的朝贡贸易已经转化为民间贸易,多数外国商人长居洛阳不走,并按照中国商人的习惯组成了商社和商行,用汉字命名自己的名字。武则天在洛阳登基为女皇帝之后,气派更大,为了安置这些不愿离开洛阳的外商,专门在洛阳设置了“来庭县”,使之成为外来商人的“特区”,外商居住其中,不但可以搞贸易,还可以就地生产,成为制造商,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赚取更大的利润。这些外商由此心存感激,在武则天造天枢于定鼎门时纷纷捐钱。这些捐资者的名字,被一一镌刻在石碑上,至今犹存。

这其实是唐代的招商引资方式,而且规模很大,其经济运作方式非常灵活——采访结束前,两位专家对记者说:眼下在洛阳召开的第二届豫商大会很有意义,可借这次大会东风,重振豫商雄风,可联合丝绸之路上各国各城市,再建一个新丝路外贸专线,可与沿线有价值的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再创辉煌。

3、西汉经济发展情况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差中庆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培凳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人口已经上升到5000多万。公元2年,西汉人口统计:户12233062,口59594978,垦田虚握8270536顷,未垦田二千四百余顷。00

4、汉代对外交往的情况和意义

一、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朝鲜半岛上逐渐形成一些国家之后,他们与汉朝就有正式的使节往来,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则一直非常密切。朝鲜半岛上没斗的居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他们也大量吸取与借鉴中国的文明成就,发展了他们民族的文明。中朝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和朝鲜民族都是有益的。

中朝之间的经贸往来,使双方互通有无,丰富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些交流对双方都有影响,由于中国的文明当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所以对朝鲜的发展进步影响更大一点。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的辰韩就吸取与借鉴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形成了许多与秦朝相似的风俗,被时人称为“秦韩”。三韩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它们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列岛上,很早就有居民生活。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日本。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后汉书•东夷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日本列岛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些情况。并且中、日之间也有一些联系。汉朝时,日本分立为100多个小国,西汉时有30多个与汉有通使往来。东汉光武帝时,倭国曾派使者来汉,刘秀此察启赐以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后来这枚金印在日本的九州被发现。以后,倭国又遣使来汉。中日之间的交往不断,中国的水稻、铁器、丝帛等由经朝鲜传到日本,日本考古发现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国相似,两者相互印证。中日交往的历史,森如既有中国正史记载,又有考古文物佐证。这种交往促进了日本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两汉时期,中国与越南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联系密切。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中国的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也传到越南,中越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积极影响。
归根结底,是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大一统思想的体现。而张骞的“凿空”之举,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而且还为开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这是一条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要内容的贸易路线,二则是因为中国的丝织品在西方享有盛誉。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一位名为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1877年,他在《中国》一书中明确提出在中国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以及印度之间存在着一条以丝绸为主要内容的贸易路线。当然,这一提法还很不全面,后来学者经过多方考证,逐渐对丝绸之路的外延和内涵加以补充和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丝绸之路的概念得以确定下来。

据考古证实,古代中国是惟一掌握了种桑、养蚕和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商代以后到战国这段时期,中国的丝织品已经辗转贩运到了中亚和印度一带。西汉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以西的通道更加便利。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联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以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强盛的西汉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很重视。两汉政府在西域还专门任命官吏,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保护商旅往来。
随着汉朝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西行,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东汉时期,中国曾经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了条支,后遇大海才返回中国。经过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丝绸等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北非乃至欧洲,同时,也有很多的外国的特产运到中国,很多外国商人也来到中国。

四、与西亚年、欧洲的往来
(教师讲述)两汉时期,罗马帝国、安息、汉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丝绸之路贯串这几个文明地区。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一些,直接的外交活动也开始了。

随着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通畅,两个文明中心开始了直接交往。当时两汉王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两汉王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同时,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大大丰富了。

5、西汉、唐朝海上贸易繁荣的共同原因?

西汉的海上贸易并不发达,但如果真要说繁荣,那和唐朝的比起来,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我先说说唐朝的繁荣原因:
一、条件: 1、国家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开放政策 4、海陆交通发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1、东亚 -- 朝鲜、日本 2、南亚 -- 天竺 3、中亚 -- 波斯、大食 4、西亚
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对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两条,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可达朝鲜,西经敦煌,越葱岭,东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向西的一条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一定的相类,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和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条便利的交通线,才使得对外友好往来得以发展。
前面提到南方大都会广州,这是自汉朝以来就与海外通商的都市,唐朝时成为南方重要的外贸中心,阿拉伯、波斯、印度、南洋等地的商人、僧侣云集广州,为了加强管理,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付板书),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对外贸易的官署。
以上便是唐朝的对外往来之所以能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正因为唐朝具备了以上的条件,所以它同亚洲欧洲国家的往来频繁,

6、西汉对外交往特征

(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笑敬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文化圈。(4)中国态则文明通过丝碰闭慎绸之路开始传入。(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7、西汉的经济状况 吴晗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95]
农业
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牛耕更加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谈镇碧显著的改进。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作用。
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修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
与此同时,又修龙首渠。这条渠是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于是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前95年,从仲山口 [96] 引泾河至栎阳 [97] ,这就是白渠。全渠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与“区种法”
随着含举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提高。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
赵旅皮过还发明了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村落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铁制耧足,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墓葬壁画上的三足耧画像,证明当时已广泛采用耧车播种技术。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
到汉成帝时,氾胜之又总结了一种新耕作方法── “区种法”。是一种园艺式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西汉末年,垦田面积已达8270500余顷,人口达六千余万,比秦朝增加两倍以上。

8、西汉经济发展的特点?

西汉经济发展情况

一、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由于黄河流域的地形更适合耕种,因此牛耕逐渐盛行起来。因此又促进了铁制农具的制作与改良,铁制农具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仅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地也得到推广。

二、水利工程大量兴建

汉时,因黄河屡次决堤,为了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汉武帝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又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修成后,不仅使运行时间缩短了一半,还能让两岸边的田地受到及时灌溉。

三、冶铁技术取得更高的发展

西汉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 

四、织业发达

西汉的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官营作坊以生产比较贵重的锦、绣、纱縠为主,在当时,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在长安和临淄。

五、漆器业有很大的发展

西汉时的上层之家都使用漆器,漆器的种类很多,大多色彩鲜艳,精致美观,特别是漆器上的彩绘,技巧更高,画法潇洒生动,奔放有力,线条干净流利。

六、盐铁官营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国家仅设官收税。汉武帝时,则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国家垄断经营,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

9、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或者宣扬国威为主。例如郑和下西洋。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例如丝绸之路。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拓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包含了中国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秦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如汉与匈奴)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人们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中国已成为泱泱大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周围国家,自然容易产生中国“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诚然,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如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