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内容也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全球化对国家形成的挑战以及解决的方式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的趋势与现实的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全球化使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超越国家的界限在全球层次上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国家职能将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在全球化进程中暂时处于一种退守状态。在这种形势下讨论全球化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由于国家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在外部历程还是在内在逻辑上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全球化进程已直接对传统国家的职能产生了影响,因此讨论全球化与国家的关系对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由于目前国家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成熟、最有效的政治联合形式,探讨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的影响,是对国家发展理论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探讨未来社会政治组织的发展规律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由于国家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探讨全球化进程中现有民族国家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探究未来的国际秩序,这对于批判某些西方学者借口全球化否定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以及鼓吹全球民主化和全球统治(global governmence),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化理论对传统国家理论的冲击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浪潮而且形成了一种理论流派,对传统的国家理论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界的广泛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理论向传统国家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对传统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主权、边界、国家利益等提出质疑,否定“国家中心主义”,进而认为随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民族国家将不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建构与传统国家理论相对应的概念体系,如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一体化(integration)、超国家体系(superstate system)等,并严格区分跨国关系(transnational relation)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两个概念,认为正是大量增长的跨国关系使各国政府都无法单独地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国际社会,在逻辑上提供了全球化时代替代国际化时代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理论引起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内部分化。现实主义(realism)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两大主要流派,目前都受到了全球化理论的冲击。
第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国家主义(statism),即国家是国际社会中其他所有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前提,国家的主权划定了国际社会的框架;生存(survival),即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各国为了图谋发展而展开的斗争;自助(selfhelp),即国家之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确保国家的安全,要想生存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全球化理论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在于迫使其承认全球化与跨国联系是客观的趋势,并且修正了关于国家绝对中心地位的理论。但现实主义者仍然认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不会因全球化而改变;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动摇的;国家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仍将待续下去,其形式和手段有可能更新,但军事与均势的意义不会减弱。
第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内部三个派别在全球化问题上观点相去甚远。国际自由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认为,专制国家的存在与国家间的战争是威胁国际社会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人们只有通过契约方可达到全球化的和平状态;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和平的力量可以限制国家利益的膨胀,可依靠国际组织来规范国家的行为;机构自由主义(liberal institutionalism)认为,国际社会的多元化是国际新秩序的基础,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发展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是和平的保证,多层次的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是全球化的现实途径。自由主义者承认: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信息革命以及经济的变革将会改变世界政治的模式,国家也不再是封闭的单位,世界将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但同时也认为:国家的命运并非如全球化理论所预言的那样会逐步衰退,相反国家会因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而革除自身的弊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全球化理论突破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传统框架,将论争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启发人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传统国家理论进行反思。
第一,全球化理论将传统国家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关注国际秩序的同时也从整体上对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思考。如全球化讨论引起了人们对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的重新关注。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沃勒斯坦,他认为世界体系的核心是从16世纪欧洲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秩序。这一秩序将世界各国分为两层次:核心国家(core states)具有霸权主义的领导地位和强大军事实力,对世界政治经济拥有主导权;半边缘国家(semiperipheral states )是资本主义实现增长的基础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力量;边缘国家(peripheral states)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次发达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很早以前世界就处于这样一种由资本主义统治的单一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了,国家之间一直是不平等的,目前资本主义核心国家仍然控制着世界秩序,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并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唯一分析单位,甚至不是主要的分析单位。
第二,全球化理论还造成了人们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看法。
乐观派(包括新保守主义者和一些新左派社会主义者)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将使政府失去任意指挥经济的自由,这对于消除政府对市场的盲目干预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干预减少和市场自由度及开放度提高的环境下,世界经济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也可能是全球摆脱贫困的最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强权的政府。
悲观派(包括传统的国家主义者、保守派和左派)则认为,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现在这种平衡正被全球化的进程所打破。市场的力量突破了国家的制约而获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将给社会带来繁荣,但由于利益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通过全球化富裕起来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全球化将扩大不平等,加剧贫困、引发冲突。政府行为的失效最终会削弱国家的基础,使国家因为市场力量的壮大而陷入新的危机。
总之,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已经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构成了冲击。这种冲击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多少传统概念,而在于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当然目前有关全球化的各种理论假设并不一定准确,全球化与国家体系的矛盾也并不一定会很尖锐,但这至少反映了人们对全球化趋势的态度和对国家、市场以及国际社会二者关系的重新认识。
全球化对现有国家的挑战
与理论上的冲击相比现实中全球化的进程对现有国家的挑战则尖锐得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挑战。仅仅在30年前,许多国家还保持国民经济自给自足的独立性,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不处在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生产和流通领域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使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突破了一国国民经济的框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目的是获得产品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纵横交错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从经济规律上说,没有哪个政府对本国的某项产业有绝对的控制权,因为从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到市场都有国际性的因素存在。国际贸易额从1960年到1994年已经增长了31倍多,从2700亿美元扩大到了85000亿美元。对许多国家发英国、加拿大等来讲,国际贸易额已达到其GDP的40%以上。国家对国民经济控制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的现象。同时资本、信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速度与自由度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与民族经济的界限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能源危机等都不是一国政府能独自解决的,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之深已对国家的传统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质疑。
二、科技发展的挑战。科技在历史上曾一直是促进国家实现其统治与管理职能的重要力量,但是今天这股力量越来越呈现出突破国家框架的势头。
第一,信息与通讯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形同虚设。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流过任一国家的国土,这些信息有的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有的则是非法的、有害的,乃至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一个国家凭借高科技可以很容易获得别国的信息,就此而言,科技欠发达的国家正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挑战。
第二,经济运行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使经济在自由、快速运行的同时也处在高度危险之中。金融系统的网络化给计算机犯罪提供了机会,如果技术上存在漏洞,国民经济将直接面临巨额损失,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军事与安全领域。科技含量的增长并不能相应地绝对提高国家的安全系数,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在高科技战争中也不能确保其绝对的安全。另外,信息社会中联系方式的革命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地域的传统观念。领土与边界的划分已不再是绝对封闭的框架。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国家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权与国土的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水平。
三、国际组织的挑战。由于国际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跨国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民族国家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强必然导致其权限的扩大,主权不可分享与让渡的观念正在改变。欧洲联盟就是明显的例子,欧盟委员会享有某些类似于联邦政府的决策权,共同的金融体系和农业政策、关税同盟标志着国家的一部分管理职能已经让渡给了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跨越国家主权的界限,从维和行动到武器核查,从监管国内大选到协调党派之争,反映出国际组织日益侵入传统的国家界域的趋势。
四、跨国运动与思潮的挑战。宗教与文化的传播速度正随着通讯手段的革命而加快扩展,国家对跨国性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已无法做到绝对控制,但它们对国家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宗教与民族主义势力的结合可以改变国家的疆界(如南联盟、阿富汗等),跨国的社会运动(如绿色和平组织、女权运动)也能给现有国家以强大压力,迫使其改变或执行某种政策。
五、全球化与分裂主义的挑战。现有国家是以民族认同和经济联系作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只是单一民族国家一种模式,往往是多民族国家与跨国民族并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原来比较稳定的民族国家结构出现了松动。民族自决运动的兴起对国家的统一提出了挑战,如北爱尔兰和魁北克的独立运动。
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面对以上挑战之外,还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其他挑战,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一体化的压力。目前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包括很多发达国家在内都失去了控制本国经济的能力。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正在成为超国家的经济力量。它在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迫使各国实行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从而使民族国家不可能再象从前那样保护国民经济。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因为它过早地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经济职能,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在缺乏保护的条件下参加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
第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压力。不可否认,今天全球化的主角是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有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的优势,而且控制着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权。国际经济的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西方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活动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不仅可以继续通过各种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本国经济,而且可以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直接控制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己的经济主权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三,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压力。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领域。发达国家总是利用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影响,迫使其接受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被描述成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而发展中国家试图探索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则被认为是对全球秩序的挑战。
第四,文化、信息和科技霸权的压力。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显示了更强的霸权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信息传递的开放性与高速度使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具全球性。西方文化在其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势,不断地侵蚀着其他文化固有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在科技上却严格地保持垄断,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一直对发展中国家封闭。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将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维持一种持久的霸权,发展中国家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一种无权地位。
全球化所带来的上述压力,虽然不是直接指向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效能与作用,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会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从而使整个国际社会又多了一份“裂合”的可能。总之,全球化对国家的挑战是真实而深刻的,它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不断增长的,民族国家作为现今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必然取决于与全球化的互动。
全球化进程与民族国家体系的调整
一、必须肯定的是,虽然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尚未威胁国家体系的存续。
第一,全球化进程既不是包罗万象,也不是无所不至,而是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限度。这表现在:全球化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手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全球化的进程才得以展开;全球化不能超越人们的观念而独立地发展,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层面;全球化是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发展起来的,它无法逾越制度的障碍,必须在同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重建新的机制;全球化必须承认多元化的现实,因为全球化本身没有确定的规则、目标,也没有一种全球化的模式能一统天下,所以,全球化必须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区域合作多元化、政治制度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中寻求协调发展。
第二,国家并不是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本土化(指在全球化过程中个人、团体及制度的一种收缩性力量,即不接受全球化的行为方式,而按自身利益和习俗行事)、国际化(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系及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交互作用对国家的保护作用,在很在程度上缓解了全球化的压力,使国家有机会在自我调整中逐步适应国际社会开放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不致被全球化浪潮所冲毁。
第三,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是因为民族国家不仅可以利用国际社会现有的规则、制度和渠道来发挥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球化的速度、范围和方向,制定未来国际关系的准则。另外,全球化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民族国家必然地要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主角。
二、全球化趋势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它对国家体系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形象。而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民族国家在形态、职能与相互联系方式上的调整也是必然的。未来国家的形态、能力与作用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在国际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目前上述变化与调整的趋势已渐露端倪。
第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主权观念将面临着挑战,发生变化。早在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就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17世纪为了实现政教分离,削弱直至结束基督教在欧洲的政治统治,确立君主的权威,人们强化了主权意识,形成所谓的绝对主权概念,认为:主权具有全权性、至上性、排他性及不可分享与让渡的特性。应该说,对主权的这种界定是相当彻底的。但当时的民族国家并不具备执行这种绝对主权的能力,至少尚不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能力。只是经过18、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才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能力,主权的概念才得以充实。可见,绝对主权概念虽属于政治范畴,但它的确立无疑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国家经济职能的完善为前提的。那么,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削弱,国家无疑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独立地处理自己的经济事务,失去了某些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可以预言,21世纪这种趋势只会加强,而不会逆转。于是,在不少西方学者那里,绝对主权概念逐渐淡化,代之以相对主权概念。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越来越频繁地论及主权“让渡”的问题。尽管相对主权概念、主权“让渡”之类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在西方,传统的主权观念确已松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根本是政治统治而非经济管理。因此,即使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全球化时代与主权相分离,也不意味着国家主权的消亡。况且,这种分离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彻底,总要以国家存在为限度。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形态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全球化一方面削弱了国家职能;另一方面又使社会的力量在整体的联系中得到增强。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将会按如下方向发生变化:
首先,从国家行使职能的范围来看,民族国家将由全能型政府模式向有限职能型方向发展,国家介入的社会领域将逐渐减小,许多原来由国家执行的职能将为社会系统的自我协调机制所吸纳。
其次,从国家行使职能的手段来看,民族国家将由全权型政府向有限权力型方向发展,国家不再具有“利维坦”式的庞大力量,社会联系的强化与自我协调机制的完善将有能力抵制过分干预。
最后,全球化将使“国家――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单维度的此消彼长模式,而是一种多维的开放体系。国家既不能垄断社会的对外联系又不单纯是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中介,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以及在某些方面代表共同体利益参与到全球社会中去。
第三,冷战的结束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关系在本质是已不再是一种战略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基于相互依存关系的双赢或双输游戏。这样的游戏要求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必须注意他国的利益。不仅如此,国家利益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核心已由传统的国家安全发展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安全,从空间上讲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疆界。因此,国家利益的实现已经不单纯是某一国家可以自控的,要实现政治与经济联系的一体化以及解决大量的跨国问题,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的地位与作用已凸显出来,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已经无法维持垄断性的主体地位了。国际组织已经成为与国家同样重要的国际社会主体。
综上所述,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趋势已是不诤的事实,它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联系的普遍化、开放化以及国际一体化,这无疑将使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变得更为开放化与多元化。正因为如此,全球化既对民族国家形成了挑战又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所以,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变化将使民族国家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
2、怎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一,深化对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和国家自主相互关系的研究,根据我国的特点和国家利益,形成中国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和全球治理战略。要正确看待全球化及其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及其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其国家主权的性质和要素,以及实现主权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任何国家都必须顺应这种变化,而不能躲避这种挑战。另一方面,同样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操纵者和全球化规则的主要制订者,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国家主权特别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伤害。因势利导地积极迎接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而不是消极地对抗和躲避这种挑战,是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唯一正确方向。
第二,深入分析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各种观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理论和国家主权理论。这样一种新的理论,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充分吸取各种合理的理论观点,具有很强的理论说服力。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和主导者,全球化的性质、特征和利弊在西方国家展现得更加充分。身临其境的西方学者对全球化的经历更长,感受更丰富,对全球化的利弊也有更清楚的认识,所以,他们对全球化的各种观点对我们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西方学者与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毕竟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使他们怀着最虔诚的“价值中立”动机,做出最客观的分析,也难免某种潜意识的片面性和偏见性,如不少学者不自觉地体现出来的那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所以,一种全球化理论和国家主权理论,若没有充分吸取发展中国家学者的观点,它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此外,一些西方学者的全球化理论和主权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是为其政府的对外政策服务的,一些国家也正是利用了某种全球化理论、全球治理理论或主权理论来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的,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针锋相对的措施。
第三,想方设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强国之本,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途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国防力量,是增加综合国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也变得日益重要,例如,国民的文化、教育、心理和身体素质,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国家的人才资源和战略人才储备情况,政府的合法性与凝聚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仅有经济的和军事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的、文化的和道义的力量。
第四,继续加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发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主权的结构和功能在全球化挑战下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国内政治权力和国际政治权力的重构过程。正像全球化过程一样,国家主权的重构过程对于民族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对失策,国家主权就将受到损害,而应对得当,国家主权就会更加巩固。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国际社会合作,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构,特别是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在全球治理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正确选择。全球治理已经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实际需要,是目前唯一可抗衡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现实选择。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和平等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的道义力量所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当在全球治理中主动肩负更多的道义责任。
第五,改进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公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公民效忠国家的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传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正在遭受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应当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及时调整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方式,改善政治社会化途径,培育和强化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培育与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政治认同,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吸收普遍的人类价值,将它融入传统的政治价值之中,成为我国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要将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分开来。爱国主义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至上,但是,国家利益与公民的个体利益及人类的普遍利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根本上说,它们应当是统一的。所以,热爱国家并不必然排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超越国家的人类利益。最后,要引导公民将其国家认同的重点,首先放在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法律体制、传统文化和根本利益上来。
第六,建立整体的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的安全战略应当做相应的调整。领土安全已经远不是国家安全的全部内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和人才安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新的整体国家安全观,除了维护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国防安全以外,也把降低金融风险和经济依赖、保障战略资源储备、保护战略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物种安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等,提高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自主的高度,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信息、资源、人才、生态等多个方面增强国家抵御全球风险的能力,保证我国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立自主。
总而言之,全球化确实已经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正在处于重构之中,国家主权的内容和形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维护国家主权的策略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继续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树立新的整体国家安全意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巩固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根本之路。
3、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而且,全球化也越来越深入。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来看,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同样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一是一致性,其二是差异性。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的特征决定了二者存在着矛盾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全球化对民族主义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两面性。
4、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云南社科院研究员 郑晓云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与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由于不同民族创造并发展、拥有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甚至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权是一个民族拥有自己民族文化得到保持、保护与发展的权力,对于衡量民族平等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享有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权力。今天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人民充分地享有宪法所规定的民族文化权力,各民族都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自己的民族节日、生活方式等。但是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文化往往处于一个全球开放的空间之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是任何一个开放的国家都难以避免的,由此也带来?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很多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民族文化权力,仍然有较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因此认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族文化权问题,将有助于推进人权理论的发展。
一、民族文化与文化权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民族拥有的文化权是否得到尊重与体现的重要表现。那么在当代除了宪法及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民族文化权力之外,民族文化在当代有何价值,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要理解文化权的意义,首先应理解民族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了一个民族的生产、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宗教、语言、文字,艺术、文学等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所熟悉并长期维持的生活内容,更是一个民族创造与智慧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在当代社会中,时代发生了变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在当代,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价值:1,具有增强与维护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民族一体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2,是各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础,为每一个民族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技能与精神满足感等等;3,有促进一个民族对外交流与发展,今天民族文化资源甚至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节日、歌舞、工艺等都是这方面的明显价值;4,文化是一个民族形象。由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一种文化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因此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形象价值,有利于外部认识并关注一个民族,形象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豪感:5,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人类社会中无数的文化因子已使人类共同受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将是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这一点已在人类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1)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在当代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那么不仅一个民族的发展有可能沦入茫然,失去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支撑,而将会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消失,最终也将不利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这方面已有诸多研究加以证实。(2)
由于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所具有的这种重要关系,保护民族文化就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质上就是对民族文化权的尊重。我认为民族文化权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都拥有宪法及相关法律所规定的保持民族文化的各项权力。如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过自己的节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等等。这是涉及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人权内容。
第二、民族不论大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先进与落后都有文化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只有平等发展,才能体现对民族文化权的尊重。因此在民族工作中不能因为一些民族人口少或经济不发达而给予其平等发展民族文化的机会,在今天对于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及其发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能只关注大民族的文化发展。各民族都有争取民族文化的平等发展机会的权力。消除不同民族文化发展上的不平等,是民族文化权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发展是文化权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民族文化都是起源于农牧业社会中,并不都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今天要获得新生必须得到发展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去。只有发展才能使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与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因此民族文化是否获得发展,也是民族文化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点与中国政府关于发展权是基本人权的人权观是一致的。
第四、文化权应当体现在各民族互相尊重上,同时文化权不仅体现在各民族的整体性上,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是国家认定的单一民族,因此都有自己的文化权。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尊重、甚至歧视,也是对其民族文化权的侵犯。因此民族团结、平等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权得到保护与发展。
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权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不仅仅是商品与资本的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技术、信息、人的流动,推动了交通、通信的发展,全球社会更快地加速融合,人与人在空间上的沟通时间大大缩短,地球正变得像一个村落。尤其是英特网络发展更缩短了这种距离。这一切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也必然地要改变着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人们。各民族的文化都将进入一个开放与交融的新的发展时代。(3)随着社会的开放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过去一个民族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价值,但是在文化的比较中却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也知道自己的文化与其它文化有什么不同,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人们将会争取自己的文化权。因此认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权是十分重要的。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推动其变迁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使不同的民族进入一个由此带来的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将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以下影响:
第一,全球化导致各民族社会转型。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开放的过程,它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双向交融,必然触动各民族社会的转型。
第二、全球化过程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一方面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技术、社会、教育等等方面的进步必然地有利于各民族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将出现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问题。全球化作为一种来源于传统社会外部的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必然地对传统社会产生冲击,促使传统社会文化的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在传统的文化中融合进新的文化,并且由此而带来更为复杂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
第三,全球化将引起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冲突。在全球化过程中对民族文化来说最直接出现的问题就是文化价值冲突问题,因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价值上往往是对立的,这尤其是在宗教意识、社会价值、人生观等等方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基点,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引起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冲突。(4)
由上可见,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一个过程。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复杂性,使民族文化权的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将更加显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之下,民族文化权的实践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必须把发展作为民族文化权实践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一切文化都将落后于时代,将没有抵制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由于全球化而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这将使各民族的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其结果也许能获得发展,也许不能获得发展,甚至更加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是最基本的民族政策,能否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就将成为民族文化权是否得到尊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发展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权。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政府有责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各族人民强化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自觉地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运用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权。
其二,文化权是一个民族争取文化独立性与文化尊重的一项重要权力。各民族都有权应用自己的文化权在积极吸收人类有益文化的同时,抵制不良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危害,防范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各民族都有权保持有利于本民族发展的文化价值,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相互接触,一些民族的文化往往会较大地影响、甚至改变另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一些弱小民族的文化。这样,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就要争取自己的文化权,以文化权作为武器去对抗不良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民族不论大小其文化都应当获得平等的对待,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也就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与自己的文化立场,这往往导致不同民族在看待与处理事务上具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显得十分重要,不能以自己的文化尺度去衡量其它民族的文化,否则就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是文化权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权的实践有不平衡之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差距甚至还会有拉大的可能,因此一方面这种差距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并不能证明是民族文化权的实践得不到尊重。另一方面,也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消除不同民族在发展中的差距。
三、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权的途径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权的实质是一个民族获得平等待遇与发展的权力。这种权力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体现了各民族都有平等地位与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并获得发展的权力:而从一个民族的角度而言,拥有这种权力,则可以争取相应获得文化尊重与发展的机会,争取本民族在保持与发展民族文化牛的权力。因此不论从国家的层面上还是一个民族的角度上来讲,民族文化权本质上都是获得存在与发展的权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宪法和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本民族文化并相互尊重的权力,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已经从制度上解决了民族文化权的根本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五十余年来,各民族的文化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今天尽管宪法及相关法律已规定了和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民族文化权,但是如何落实这此权力,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仍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我认为在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首先要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有效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认为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东西,并不主动参与。事实上政府所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发展在一个民族中的民众角色,只有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必须立法.应用法律来保障文化权。通过立法切实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这一点在目前民族文化消失较快的全球化过程中显得十分迫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强制性的。有了法律,对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就有了依据。云南省2001年制订颁布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选择在一个民族中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方面加以重点保护与发展,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不是每一种民族文化因子都有保护与发展的必要。这一点在云南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云南省实施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重点选择并发展了一批典型的民族文化项目,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传承与保护。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等,都已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经典
5、为什么当今世界有各种反全球化的思潮
“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转而寻求传统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享用了交通、信息传递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否则,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的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安南在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该报告》,在第一部分重点谈及全球化问题,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原因在于:
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
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
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
深层次原因分析1、在世界范围看,新的全球矛盾仍然是穷者与富者的对立。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未来世界的危险性是资本的统治、技术的统治与少数集团、少数国家统治,即全球民主丧失下的全球治理。因而新的世界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全球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而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那么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2、全球化使得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那些无法在全球经济中支配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多元文化、认同、文明如何与单一经济共存是一大世界性挑战。
3、“反全球化”力量多为那些在全球化中最没有竞争力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边缘化的最不发达国家与民族(族群、部落)、被排斥的人群、试图保护自己的特性不受影响的团体与个体等等 。政府与公司不得不增加全球化的人性面,特别是善待全球化中的少数者问题。
反全球化的主体可概括为反全球化者,它包括反全球化人士和反全球化组织。第一, 一类相当突出的反全球化力量, 是那种旨在维护以至弘扬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的宗教文化运动, 它们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侵蚀和支配。
第二, 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实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
第三, 由于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其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其社会基础。
第四, 社会主义等“左派“力量、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
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交通、信息传递等,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说,离开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复存在 。
主要表现形式1、原始主义
将人类的历史看作是以往那种美好状态的衰落,就是人们最初的状态是最好的,然后慢慢人类历史就走下坡路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历史倒退论的观点,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不受到别人的侵扰。
如,芝加哥有这样奇观,大街上汽车跑,四轮马车也跟着跑。这些人都是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妇女包着头巾,不学别的就学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文化,上本民族办的学校,不和外族通婚,也是怕别的文化侵扰到他们。如果和外族人通婚,就要被赶出部落。
2、社会改良主义
社会改良主义并不从根本上反对全球化,它反对的是西方国家现行的全球化的政策和策略。
社会改良主义强烈地反对世界银行、世界货币组织、WTO等国际机构,包括是一些国家的全球化政策和策略。认为,当今世界的两极分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全球化政策和策略造成的。要求这些国家调整他们的全球化政策和策略。 如绿党,他们有一系列的主张,比如说反对市场经济、反对物质主义、反对消费主义、反对垄断、反对核威慑等等,主张生态经济、宣传和平主义思想,倡导社会公平原则,这些也都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全球化政策和策略。如今绿色政治思潮在欧洲政坛上影响很大,绿党已经占了欧洲议会的很大席位。
3、民族主义
本意是要反对西方价值观的入侵、普遍化扩张,但却走向了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北朝鲜是一个典型。
4、原教旨主义
是主张按照某一套原教旨主义重新组织全部社会生活的集体行动形式。反对的是一直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反对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建构的全球性。原教旨主义实际上是想用自己所主张的那个价值观的普遍化扩张,来对抗全球化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普遍化扩张。
6、真正对全球化有影响的反对力量主要出现在哪里?
“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交通、信息传递等,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因此说,离开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复存在。
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
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
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
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反全球化的深层原因:
在世界范围看,新的全球矛盾仍然是穷者与富者的对立。但它通过新的各种形式,诸如社会抗议、贸易争端、民族冲突、宗教对立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未来世界的危险性是资本的统治、技术的统治与少数集团、少数国家统治,即全球民主丧失下的全球治理。因而新的世界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未来世界不是没有冲突与战争,而是将面对新形式的冲突与战争,包括世界范围的冲突与战争。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全球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而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那么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化使得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许多国内冲突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极大。那些无法在全球经济中支配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
7、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专,从正面或反面属加以说明
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
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
第二层次,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
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着国家认同。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