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
1、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3、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4、 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
2、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2.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
3.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
4.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
5.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6.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6.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
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8.跨国公司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
1)根本;战后需要发展本国的经济
2)现实因素;欧洲在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被美国所取代。
3)外部因素;受到美苏的威胁
4)直接因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6)历史因素;法德世仇得到了和解,并且欧洲各国有近相同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意识形态。
7其他因素;各国经济水平无太大差异,经济联系较紧密。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各国都迫切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4、英国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
理由:葡、西最早支持开辟了新航路。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新型娱乐传媒的出现;世界市场形成。
总的来说
英国是经过了近3百年的圈地运动,让很多农民流离失 所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 取代了之前以国王的名义借债而满足皇室的需求 为英国发展累计了资金(国债),当然还有他们的殖民政策也是囤积了大量的资金,这样就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资本和劳动力
而且同时期的国家相比 英国比较注重保护本国市场,而且把资金进行在投资,而其他的国家不是享乐就是做贸易赚差价,从而导致自己贸易逆差。(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后来会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了。)
正是因为英国注重开发市场和保护本国市场,所以他们的贸易越来越大,而同时欧洲其他国家因为宗教的迫害导致大量的技术人员流失,而这些人很多都来到了英国,英国收留他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传输自己的技术。而随着工艺的提升,市场的扩大,需求不满,一系列的发明也就随之而生了。我想你也应该知道吧,什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詹姆士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瓦特制成第一台蒸汽机等等 这就造成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崛起。
由于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急速的提高,产品的批量生产 促使他们要开拓更多的市场,(刚才说他们向中国输入鸦片 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没有销路)所以他们更渴望占领更多的殖民地。最后英国有 日不落帝国之称 也和他们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情况 一直维持到 2战,这场世界大战导致英国经济后退,领先的地位丧失殆尽。
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简单来说 政治上 圈地运动-劳动力,长期奉行的殖民主义-资金 和保护并且接纳先进的技术人员,这样一系列的政策 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和以后发展壮大不可缺少的条件。
经济上主要是 在加上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对国外市场的开发 生产的飞速发展等等
5、为什么欧洲同盟赞成经济全球化?
因为欧洲的国家国土面积不大,产业不完备,生产制造需要多国合作完成,如果“闭关锁国”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因此欧盟支持经济全球化。
6、什么时候开始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到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它涉及到贸易、投资、资本流动、技术进步等多个方面,它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经济全球化?
从古代开始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进行贸易活动,从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就开始进行贸易活动,而古希腊也开始发展贸易,从而形成了古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从中世纪开始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探索新大陆,从而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纪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蚂世宽欧洲人与美洲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从近代开始
从近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19世纪,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从而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从21世纪开始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随着科技的发返猛展,全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此外,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发展更加紧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它不仅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进行贸易活动,从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从中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探索新大陆,从而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纪元;从近代开始,经济全闷亮球化发展迅速;从21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使得全球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7、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就地而食,有山吃山,有海靠海,人们的生产非常简单,生活非常简陋。只有到了商品经济时代,才有了物物交换,人们的关系开始复杂起来,彼此开始产生依赖。市场经济的来临,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显得高效,区域内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的有限,以及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这种依赖性的交往范围扩大,并在不自觉中超出了国界。跨国的经营却又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实际上也已经付出了代价。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本质,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人民日报,2000)。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种意见把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市场的作用范围在全球扩大;以西方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加速扩张;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交易成本下降。第三种意见则强调,追求“世界性”、“全球化”的趋势是资本的固有本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和论述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综合起来都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在此,我们想就两点作一些重点的阐述。
一、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过程。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已经脆弱到了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1947年,《马歇尔援助计划》获得通过,但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前提,就是美国的经济援助必须面对整个欧洲,而不能只对某一个国家。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欧洲经济恢复计划和酝酿成立欧洲自由贸易区。为便于贸易,这一组织很快就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其成员几乎遍布世界。从二战结束到1949年仅仅数年,欧美各国或者在经济上,或者在军事上结成同盟,而当时的苏联集团亦在形成之中,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冷战时代随之而来。从地域上看,冷战分界正好在原东、西德之间,当时的西德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经济的恢复却十分迅速。把西德纳入西欧联盟,有利于西欧的安全与繁荣。1951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六国签订了《巴黎协议》,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炭和钢铁实行统一管理,比如价格和产量等。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控制了煤炭和钢铁这两大战略物质,任何人都无法发动战争。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照样成功运行,使西欧六国大喜过望,以至在后来的数年里,反而几次拒绝英国要求加入的申请。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签订了《罗马协议》,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旨在使欧洲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欧洲人的才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纵览欧洲事务的共同市场,以制订统一的经济政策,共同开发欧洲的资源,全面提高欧洲人的生活质量。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整个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经济繁荣,欧共体的作用日益显现,与英国于1973年达成协议,给予英国7年的过渡期,之后成为完全的成员国,英国一旦进入欧共体,其作用便显现出来,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方案的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东欧形势巨变,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产业结构重组,失业率居高不下。80年代中,《欧洲单一法案》应运而生,该法案把建立单一市场的时间表定在1992年。单一市场的目标是实现成本、劳务、服务与商品自由化。单一法案还包括环境、卫生、劳保、技术开发、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1993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发展至今,形成了十分独特的组织性质,即大大超出了传统政府间合作组织而又远未形成独立的国家实体;从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欧洲一体化采取的是经济上的新职能主义与政治上的联邦主义相混合的模式。欧洲联盟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就是从超国家集权性质很强的经济共同体演变而来的,而另外两个支柱——外交防务政策与内务司法合作,则仍停留在较为松散的政府间合作的框架之内。
面对欧共体统一市场和欧洲经济圈形成后的巨大压力,欧洲以外的国家,无论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尽一切可能打入统一市场分享其经济利益,另一种是组建自身的区域性组织以获得一体化的效益。正是后一种战略抉择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的区域集团化热潮,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了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圈,集团角逐正在补充或替代大国争斗而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共体统一市场建设的顺利进展,使美国决心加快组建自身的区域性集团,作为抗衡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重要手段。1986年美国同加拿大开始谈判组建自由贸易区,至1987年10月即达成协议,1988年1月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区协议。此后,美国又将墨西哥纳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使拉美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纷纷发展区域性集团以加速一体化进程,如安第斯集团决定在原来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实行共同对外关税,组建关税同盟;南锥体共同市场也就共同关税达成协议等。同时,拉美国家也提出了参加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这也正好符合美国的目标。目前,美洲国家已经确定了在2005年建立整个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三国贸易障碍的取消,美国对加、墨两国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7%和9%,2000年,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达到700亿美元,为国内市场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
为适应欧共体一体化的发展,欧共体与美国于1990年签署了《欧共体与美国关系宣言》,形成了以欧共体代表其全体成员国整体利益的对美新关系。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以后欧美对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的消失,欧盟日益谋求与美国建立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1995年,欧美把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联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于12月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制定了《欧美共同行动计划》,这是旨在修补欧美关系、在新国际格局下加强跨大西洋联合的重要步骤。《跨大西洋新纲要》的签署使美欧之间摆脱了冷战以安全防务为主的传统关系,开始进入一种面向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强调双边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涉及150多项议题的《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的宗旨是将欧美合作从协商转向联合行动。
美国广泛卷入亚太多边合作进程,积极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也有着类似的战略考虑与目标。自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亚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松散、开放、非机制性的经济论坛,但是却受到美国的异常重视。原因之一就是过去20多年亚洲(主要是东亚)经济迅速崛起,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访问日本和韩国时提出“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当年11月他积极撮合亚太领导人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脑会议。会上克林顿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是把亚太经合组织由协商性质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的机构,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二次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签署了2020年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协议,各成员国承担义务在2020年前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美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该组织更多地参与亚太事务,影响并支配亚太地区,加强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发言权,以谋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的用意不仅是把欧洲排除在外,而且希望利用这一区域组织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同欧盟抗衡。欧洲正式提出希望通过亚欧首脑会议这一机制寻求同亚洲加强合作与对话,来对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的发展及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作出反应。
二、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第一,贸易自由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综观世界经济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并行发展,此消彼长的。二战以后,整个世界被分为两大阵营,形成了“冷战”局面,“冷战”主导国各自又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国家,也就是那些受这两大阵营主导国保护的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几乎互不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全球性质的合作与交流便开始了。这种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将予以关税化,而关税水平将不断降低。1997年,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3.8%,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至12.5%(南方日报,1999)。我国平均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10%以下(陆燕,2001),从商品的类别看,农产品、汽车等重要机械产品、化学品的关税降幅很大,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降为零。其他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一样,必须逐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否则,被独立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将很难得到全球资源配置的好处,当然,也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此,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市场更加统一,全球经济逐渐融合。
第二,技术进步与区位优势下的国际分工,使得行业内部国际贸易占领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技术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国际劳动分工;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产生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原料,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工业部门,并推动了原有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大大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先进国家的许多新产品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其次,科技革命使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要求合作,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只是产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同一产业的某个环节上取得区位比较优势,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行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由此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深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活跃,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
第三,信息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信息化,为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贸易信息系统已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它是指电子商务、EDI(电子数据交换)国际贸易方式及网络贸易的建成、实施和推广。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交往及商务处理。网络贸易突破了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使服务业中长期以来难以或完全不能从事贸易的行业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可贸易”的物质条件。1999年美国国民经济净值为5000亿美元,而网络零售一项就占了160亿美元;很多著名的网络公司竞相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如在全球享有盛誉Yahoo网络公司早就开始以13种语言在25个国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雷涯邻,2003)。这种信息化的贸易系统使得全球贸易信息几乎没有阻隔,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