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有关全球化的名人名言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有关全球化的名人名言

发布时间: 2023-06-10 12:01:45

1、全球化,文明礼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人性;自律;国际法。[作者简介]周欣宇,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律思想史研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视为道德金律①。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上,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HansKung)提出的全球伦理构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四不可”②一道成为最基本的道德戒律,即通称的道德金律。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了普世的道德属性外,还有深刻而丰富的法律意义。本文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一番法律视角的审视,以剖析其法理内涵,并进一步阐述它在国际法上的重要价值。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见于《论语》。孔子在回答仲弓和子贡的提问时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次,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另一次,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把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用孔子的话说即“恕”道。恕道乃仁道,如《孟子》所谓“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后世儒者常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结合起来考察,将前者归纳为“恕”,而将后者归纳为“忠”,__________并以曾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来说明孔子思想的精髓是“忠恕”,它是“仁”的具体表现。他们训“忠”作“诚”,释为天道、体、本源,释“恕”为人道、用、末流。程子说“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也;恕者,人道也。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明朝著名理学家薛瑄曾指出《论语》“借忠以明一之体,借恕以明贯之用,故知尽己推己其施无穷,则知一贯之理无不尽也”。忠如水之源,恕如水之流也。时下流行观点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忠是积极的仁,恕是消极的仁,是仁之一体两面。这种观点应承和发扬了宋明儒的思想,但却囿于体用之争,与孔子原意未必相符。那么应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之道(或者说恕道)的原意呢?或宋元之际的理学家戴侗的观点将有助益,他在《六书故》中训“忠”为“尽己致至”,并进一步解释为“反身而诚,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达之家国天下,其道一也”;他又训“恕”为“推己及物”,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恕之道也。”根据戴侗的观点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孔子是强调恕道精神的,作为其哲学思想核心的“仁”的出发点和落脚处都是“恕”,而非宋明儒和今日流行观点所总结的“忠恕”。《论语》中虽有时也忠恕并举,但其重点仍在恕。紧扣《论语》原意,可以发现“忠是在自我道德实践中所应呈现出公正无私的心理状态,恕是仁道的具体表现”③。既然恕是实践中的仁,那么将忠和恕分别解释为积极的仁道和消极的仁道就站不住脚。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联系起来了,前者必然外延到后者的领域内,后者的内涵中也必然包含前者。通过构建忠恕之道,儒家建立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系。该内在的信念体系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经过个体亲身体验或类比体验,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些行为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边际效益固定下来,从而形成相应的权利义务观:个体制约着和受制于其他个体;尊重他人的利益,他人才能尊重我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得不到保护。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理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道德金律是自我澄明的,其道德意义经过历代儒家阐幽发微,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理内涵却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明显而深刻的法理内涵。(一)尊重个体的平等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孔子“仁学”的具体体现。“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那何谓“仁”呢?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如“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苟志于仁,无恶矣”等。这些看似散乱的论说,却贯穿了孔子的仁学主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言以蔽之,爱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孔子已经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己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因此,墨家的“兼爱”不可能成为孔子爱的模式,其爱的基础和出发点就只能是个体的平等,只有人格平等,仁道才能通过爱的途径得以实现。人格平等、尊重其他个体的价值就成了孔子平等观的精髓。儒家提出的“有教无类”“四海之内皆兄弟”都包含有原始而朴素的平等观;儒家提倡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则从侧面承认了人的人格尊严,而且人不容侵犯。孔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被伏尔泰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拿来作为反对中世纪宗教专制的有力武器。这种尊重个体__的平等思想在今日的欧洲仍然十分盛行,它常常成为反对专制统治的最强呐喊。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说:“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该观点为孔子的人文精神作了最好的注脚:尊重作为个体的他在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孔子虽然主张平等、尊重个体,但却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兴起的代表当时新兴阶级的利益的一种思想,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个人主义明确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意识和个人权利。个人主义的社会态度包括对个人情感、个人信仰、个人偏好、个人隐私、个人生活方式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因此个人主义有积极的一面。但个人主义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那就是它反对权威,特别是国家对个人的支配。极端个人主义有坠入利己主义的危险,利己主义对他人、集体和国家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孔子的平等观虽然强调尊重个体,但对个体的权利有制约,他认为个人权利的行使的限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在权利人的内心中形成一种坚强的法律信念,即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做任何违背普遍人性的行为,否则他人有不服从的权力。(二)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人生活在自己的欲望世界中。有些欲望是正当的,如求得温饱、安全、荣誉等,法律对正当的欲望应该满足或者为他们的实现创造条件。有些欲望则是非法甚至邪恶的,对它们法律可以通过事前的积极引导或事后的消极制裁来调整。不管是鼓励、引导还是制裁,我们都必须尊重人的欲望,因为这是道德和法律的人性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人的欲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性的法律。孔子言及人性虽然只有“性相近”寥寥几字,但已经触及人性的共同属性。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性无所谓的善与不善之分,但却有共性,那就是饥则求食、寒则求衣、苦则求乐等普遍性,因此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是一个世俗主义者,与宗教禁欲主义和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不同,他承认人的正当欲望,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提倡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孔子主张富民,与冉有到卫国,冉有发现那里人口稠密,问该怎么,孔子回答说“富之”,要尽快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教化。孔子认识到老百姓贫穷是导致庶民犯罪的主要原因,他说“贫而无怨难”“小人穷斯滥矣”。因此统治者应该宽惠使民、轻徭薄赋、省法轻刑,重视和维护生存权等基本人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设定个人义务方面,孔子提出要符合人性需要,他为义务的设定划了一个下限:即“我不欲人加诸我,吾亦欲勿加诸人”或“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人们所不喜欢或者要极力避免的东西,除了疾病、灾祸、战争和死亡,就是被强制,其中包含不合理的法律义务。对于那些自己都不能履行的义务,就不应该设定或者强迫他人履行。如何才能知道那些义务是对方不能履行的呢?孔子认为“性相近”,因此以己度人无疑是认识他人的有效方法。以己推人,通过心理换位的内在体念,达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有观点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含有价值霸权的主张④。这种观点是否成立呢?只有通过对中国式思维的解析才能寻求正确答案。与西方人长于逻辑推理不同,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必须有具体东西作为起点,对感情等抽象物,国人是通过体己而感悟到的,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不含有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因素,因而也就不存在价值霸权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反求诸身”的方法论。“恕道”的基本精神要求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宽厚”,即孔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施加给执政者的义务。孔子在《论语》中处处强调统治者的带头作用,他对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他认为统治者的以身作则,是法令贯彻的关键。因此统治者应该行仁政,“尊五美”“屏四恶”。在统治者的引导下,全社会都行“仁道”。孔子认为能行恕道者多为圣贤,他们心胸豁达,能敏锐地体察到整个社会的情感,及时做出反映。孔颖达在《论语正义》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疏释最接近孔子的语境,他说:“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哀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三)重视内省的自律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内容的忠恕之道又被称为“絜矩之道”。冯友兰先生将“忠恕之道”“絜矩之道”和“仁道”并举,在《中国哲学史》中他说:“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这种自我调节的控制机制是一种重视内省的规范体系。朱熹在个人调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社会调节机制,该机制以“我”出发点,形成了“我之上”“我”“我之下”三个层次,通过三个层次的均衡互动,从而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秩序规则建立起来,并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秩序体制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表现为一种指涉个人修养的道德观念。孔子重视个人,特别是“有位之人”的道德修养,在《论语》中他多次言及君子、圣贤和“为政者”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如何将道德观念转化成内在的法律观念呢?孔子仍然用了他善“推”的习惯方式。通过推己及人,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观就衍化成为自律的法律观,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道德义务就变成了法律义务,具有强制性,如《礼记·大学》所谓:“所恶乎上,毋以使下;所恶乎下,毋以事上;所恶乎前,毋以先后;所恶乎后,毋以从前;所恶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乎左,毋以交于右。”这样儒家就建立了独特的法律观:重视内省和自律。在西方法律舶来之前,该种类型的法律观一直占主流地位,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制,形成了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或直接来源于道德规范,或衍生于道德规范,总之,传统中国法律与道德关系密切甚至混同是不争的事实。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在内在信念形成的法律观,重视自律,与西方法律重视他律的法律观不同。自律和他律作为东西方法律观的不同表达,本身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自律的道德作用却不容忽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毕竟是一种以__“自我”为中心构建的秩序规范,它会蜕变成维护私人利益的法律霸权吗?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动机和效果上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动机必然善,其效果必不恶,所以它符合法律所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⑦。其次,从逻辑上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意味着“己所欲,施于人”,也不意味着“己所不欲”就禁止“人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目标是“善”,它的表现形式为“真”,该命题为真。根据逻辑原理,原命题为真,那么它的疑否命题也为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疑否命题应该是“施于人,己所欲”,就是说可以施加给他人的行为,必须是自己所愿意做的行为,该行为不违背人性,通过换位思考的内心体验,可能也是别人愿意做的,因此该行为可以加诸他人。其他与“施于人,己所欲”不相同的命题必须通过逻辑的检验才能判断其真假,如“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和效果都未必善,明显地有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的意思,因而该命题非真。最后,从儒家一贯的交际原则来看,孔子是反对凭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不主张将个人的好恶强加于人。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国际法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调整人际关系出发,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其适用范围已突破原有的界限,进入到复杂的国际关系领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所广泛接受和认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日益显露其普世价值。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导出来的一些原则,如国家主权平等、相互善意、互利合作等,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法上的普世性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积极意义还在它从人际关系推及到“邦际关系”“国际关系”。它要求“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讲信修睦”,最后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在儒家的理想中,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平天下”,与此相适应,国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太平,国与国之间没有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文明冲突愈演愈烈,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中重构世界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重构世界秩序必须要有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规范体系。哈贝马斯对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正义”和“团结”原则。哈贝马斯认为“正义”指的是各民族都有保留本民族文化,按照本民族意愿发展的权利;“团结”则要求对他民族的文化应有同情的理解和尊重,这是一种法律义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途径是民族间商谈和文化间的交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方法论,“和而不同”是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接受,构成全球伦理准则⑧,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能成为普世性的国际法原则在于人类文化本身基本精神的相通性。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能找到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似的思想根源。佛教经典中说:“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__加诸他人?”犹太教经典中也说:“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人类同源,人性相似,那些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因其代表了人类对正义的诉求,必将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同而成为普世性。(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体现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普世伦理而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它为国际交往和国际行为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准则宛如法律,必然体现在国际法中,在国际关系上应该加以贯彻和实施。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个体的人的平等性,将其推及到国际关系上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也不论其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有何不同,一律事有平等权利,承担同等的责任。主权平等包括以下要素: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受侵犯,世界各国法律地位平等,均享有充分主权,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均有责任充分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2.相互善意原则。在犯罪心理学上,儒家是动机论主义者。他们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来判断行为的罪与非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一贯精神,即行为动机必须为善,效果可以不论。所以儒家把“亲仁善邻”作为处理邦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是当时语境下的“国际法”。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又进入一个全新的“春秋时代”,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次体现出它的价值,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本着善意的原则。任何背离善意的行为,应当被全世界的人所鄙视和唾弃。新的时代还赋予各国一项新的善意义务,即一个国家应当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各项义务,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3.互利合作原则。第一部分已述及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不能仅根据其字面意思,而要在儒家的微言大义中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应有之意。将其推广到国际关系上就要求各国在主权平等的前提下,坚持相互善意原则,取长补短,共同协作,互利共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传统法文化与当代法治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5XFX005)注释:①少数学者如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的赵敦华教授将其作为道德银律,参见赵敦华:“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及其现代意义”(上),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②即不可杀人、不可盗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③颜炳罡:“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载陈启智编:《儒学与全球化》第199页,齐鲁出版社2004年版。④参见杨树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历史局限性”,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7期;徐春根:“‘己所不欲’与‘己之所欲’‘施于人’是一种价值霸权:从《庄子》相对价值论观点看”,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⑤吴长庚:“儒家絜矩之道的现代诠释”,2001年台湾第六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发言稿。⑥参阅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华法系》,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版;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⑦廖建平:“道德金律的哲学阐析”,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⑧汤一介:“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载《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2、提高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性的名言

国际化准备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因此,世界巨头都云集中国,公司创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得不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世界先进。他们的营销方法、职业修养、商业道德,都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赢得战争。”
“华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寻求保护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因此,华为从一开始创建就呈全开放的心态。在与西方公司的竞争中,华为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技术与管理进步。因为,只有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才能成熟化”。
“我们总不能等待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我们现在还十分危险,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华为的最低目标是活下去,当然逐步追赶上西方公司也是长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定要穿一双‘美国鞋’!(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集成财经系统IFS等等)”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一批民营企业走到这个地步,应该考虑我们能否走出去,今天不考虑明天也得考虑,明天考虑不如今天考虑,这样我们可以考虑得更加成熟一些。我认为不管成功不成功,我们应该走出这一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国际化战略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勇敢地开放自己,要积极与西方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管理。1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提过我们是民族的工业,因为我们是全球化的。如果我们把门关起来,靠自己生存,一旦开放,我们将一触即溃;同时我们努力用自己的产品支持全球化的实现。”
“国际化比的就是眼光、胆略和资源,国际市场说到底比拼的就是战略。中国在商业领域出不了美国那样的战略家,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相当一个时期华为要坚持的仍然是跟随战略,在跟随过程中,对待机会,对待比我们聪明的对手们犯错。”“华为不要企图改变世界游戏规则,但我们要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要在规则制定的俱乐部里有华为的声音,要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我们要选择在这样一个世纪交换的历史时刻,主动地迈出我们融合到世界主流的一步。这无疑是义无反顾的一步,但是难道它不正承载着我们那要实现顾客梦想,成为世界一流设备供应商的使命和责任吗?难道它不正是对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个人,都将被证明是十分正确和富有意义的一步吗?”
“中国企业走进国际市场有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本土的资本与国外资源的结合,比如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这是一条道路;第二,就是国外资本与中国的资源相结合;第三,中国企业靠自身发展打到海外去,这里谈的不仅仅是产品走向国际,而是企业从董事会到管理层都是国际化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公司的愿景和文化都要站在国际化的大视角上,遵守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联想收购IBMPCD的基础是联想有一个好的管理基础,能够与世界接轨,同时一些最根本的文化,双方可以融通的,这些是保证整合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很重要的因素。”
国际化执行
1、 市场选择
“农村包围城市”—“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一望,所有看的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战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他们动作稍慢,投入稍少,我们才有一线机会。”
针对发达市场—“我们的员工太年轻,血气方刚,除了打兔子,还喜欢拔狮子的胡子。为什么要去拔狮子的胡子呢?我们应该学会与市场领先者合作和保持战略均衡”
2、 海外拓展策略
“一定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联合国的法律。中国法制不健全,或者执行太灵活,无规则,使中国一些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他们以为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以如鱼得水,结果使自己陷入困难。”
“我们在全球开展业务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销售获得利润,更要在当地进行投资,创造就业,缴纳税收,推动当地的科技进步,对各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建立双赢的商业生态环境。”
“我们经历了十年的积累,以客户化的解决方案为先导的产品体系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希望搏击世界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检验自己”,“我们不尽快使这些产品全球覆盖,其实就是投资的浪费,机会的丧失”,“我们在国外更应向竞争对手学习,把他们作为我们的老师”,“只要勇于自我批判,敢于向自己开炮,不掩盖产品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就有希望保持业界的先进地位,就有希望向世界提供服务。”
3、 海外排兵布阵和全球核心价值观建立
“如果不首先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流程化组织和职业化的员工队伍的话,就不可能在高端的产品和市场领域与竞争对手抗衡,更无法实施收购兼并策略,因为一群青纱帐里走出来的‘农民’绝不可能去运营国际化的现代企业,也无从消化买回家来的‘西式大餐’”。
“今后,我们各部门选拔干部时,都将以适应国际化为标准,对那些不适应国际化的,要逐步下调职务。”“没有干部的国际接轨,没有组织的国际接轨,所有国际接轨都是假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正处在危机中,还有一项例证。就是处在危机并不认识危机,前方浴血奋战,后方歌舞升平。机关不能以服务为宗旨,而是前方的阻力,使流程执行困难重重。当我们今天欢送将士奔赴前方时,我们要使后方全力为前方服务,不能实现这种服务的员工要下岗。”
核心价值观—“我们总说华为文化外籍员工听不懂,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听不懂。以客户为中心首先是外国公司推行按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了才能拿到合同。以客户为中心,外籍员工为什么听不懂?以奋斗者为本,换个说法,外籍员工就听懂了。为什么他会多拿钱呢?是因为他多干活了。这就是我们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外籍员工也知道多劳多得,多劳多得不就是以奋斗者为本吗?”
“对本地员工的培养不要强制他们中国化。华为文化就像洋葱头,都是外来文化,这层是英国文化,那层是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我觉得华为文化就是一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因此对待本地员工,不要用中国的思维去要求他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吸收他们的精华,充实我们的文化”
“我坚信中国企业是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而这个核心价值观未必是中国传统的模式,它一定要适合一个国际企业,是一个大家全都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所谓中国人来管理,我希望的是一把手,第一把手是企业的一个方向。所以任何事都是这样的,总要有一个真正的核心,就是第一把手。中心思想主要是融合,而不是平衡,一开始让国际员工觉得你是一家国际公司,到后来他自己会慢慢融进去,把双方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建立起来,这才是好的。”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主要是靠每一个海尔人的国际化,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
从国际化到全球化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 ”,“跨国这个概念不好说,但我们是支持全球化的,因为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以后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一就是国际化的收入,国际化的利润,有国际化的市场。第二,有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团队。第三,有站在国际视野的战略目标。我觉得能做到最后一条,就是当你把目标放在作为全球领先企业的时候,那就算是国际化的成功”。
“看一个企业是否全球化,不是看收购了多少资产,而是看它是否有全球化的品牌,是否有全球化运营的能力,是否在管理理念、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实现了全球化”。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原创作者:兰涛
【12月重磅】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战略与营销铁军铁三角 华为管理真经私享会(17期)
向华为高管学驱动商业成功的管理之道 向华为学从本土到世界领先的必经之路
真案例、真主角、真实战
2017年12月7~8日周四、周五.深圳
报名请咨询: 18925290293, 0755-82947498学费: 8999元/人,特惠价5999元/人(同一企业3人以上,限前12名)。包括嘉宾授课、交流分享、会议场地、专业服务、培训教材、茶歇等费用,限招29人!先报先得!
关注官方微信,可搜索「生命力教育培训」,
或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帐号」,
添加我们吧。

3、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言名句

1、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巴金《寒夜》

2、科学属于全人类。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茅以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

3、人们都追求幸福。和平,只有她是这个地球上最接近幸福的捷径,并且是谁都能得到手。——希尔泰《幸福记》

4、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松下幸之助《我的梦,日本的梦,21世纪的日本》

5、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

(3)有关全球化的名人名言扩展资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延伸: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则饥民将大规模涌向别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为难民潮的流动提供了可能,而人道理念的进步又使拒难民于国门之外面临很大道义压力。互联网把各国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在世界任何一点发动网络攻击,看似无声无息,但给对象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损失却有可能不亚于一场战争。

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失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给小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给世界数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极大危害。资源能源短缺涉及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环境污染导致怪病多发并跨境流行。

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

4、有关一带一路的名言

1、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2、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5、翻译个关于全球化的句子

翻译;Globalization is one of core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ntains various nations in the political, cultural, scientific, military, security, ideology, life style, values and so on many levels, interrelated fields, influence, restrict the concept of diversity. " Globalization" can generaliz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politics, law,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culture, ideolog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en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6、关于跨文化交际中全球化的一些谚语,中国外国都行,要英文的。

a green hand(新手),in the red(亏损),a blue moon(千载难逢的机会),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night(不眠之夜),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
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 pea,红运——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