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1945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1945

发布时间: 2023-06-09 02:58:28

1、全球性复合性危机应由大国合作解决什么时候提出的

亲你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4日讯 (记者 仇莉娜 田 原) 6月24日,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专题论坛以视频方式举行。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75年来,联合国成为多边主义的奠基石。近年来,单边主义、气候变化、民粹主义、贸易摩擦、新冠病毒等一系列问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让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与会专家表示,在《联合国宪章》签旦物禅署75周年之际,人类应该深刻反思,全球性危机需要以全球化方式去解决,单边主义不可持续,多边主义仍是前进的唯一道路。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表示,75年来,联合国一直都是维护多边主义的重要基石,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如今,面对新的挑战,人类要从历史中学习应对危机的经验,重新认识和思考多边主义模尘的发展契机。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认为,多边主义是前进的唯一道路。多边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世界的快速变化。单边主义情绪是少数政客推动的结果,不能代表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的意见。各国应同舟共济地面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等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法国前总理让·皮诶尔·拉法兰表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人类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基于对话和协商。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也表示,冷战后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工业化,全球化创造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在收获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果不能确保全球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人类将承担不平等加剧和环境退化的后果。

经合组织幕僚长兼G20协调人加布列拉·拉莫斯表示,21世纪以来世界面临着大量且复杂的挑战和不稳定性,各国必须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单边主义造成了极深的负面影响。蚂培当前,世界尤为需要人与人、社区、国与国间的信任,扭转局势,而多边合作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呼唤多边主义。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表示,这是一次全球危机,而非某个国家的危机。目前,已经有许多成员从多边贸易体制中受益,许多成员也能在电子商务、投资、小型企业发展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文明对话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库宁表示,期待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可以让联合国在应对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危机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认为,只有携手应对共同挑战,才能开辟人类美好未来。

2、两次世界大战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战争如何体现这一时代特征?

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范围的战争。局部战争从1931年就已连接不断: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在法西斯势力已在世界各地对和平构成威胁之时,英、法、美等大国却出于各自私利,或纵容侵略者,推行牺牲小国的绥靖政策,炮制出慕尼黑阴谋;或奉行中立政策,长期隔岸观火:苏联对西方国家心存疑惧,虽然提出集体安全的构想,但最终由于英法等国诚意不足而致流产,此后更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制止侵略成为泡影,一场新世界大战便不可避免了。战争初期,法西斯轴心国气势汹汹: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甚至法国相继投降;德国又大举进攻英国和苏联,日本则偷袭珍珠港,把战火烧到太平洋。反法西斯国家在反对法西斯的国家中逐渐团结,于1942年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经浴血奋战,扼制住了轴心国的进攻势头,并转入反攻: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一系列具有转折意义的大战之后,形势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方向扭转。西西里登陆促成了意大利投降,诺曼底登陆使德国法西斯两面受困,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它所奠定的雅尔塔体系规定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所建立的联合国至今还在运作.U3sFU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战争的祸根。二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也是列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隐含着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是“建在火山口上的和平”。 (2)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战争的温床。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法西斯在国际上出现,并发动了战争。面对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分化组合的过程中,法西斯侵略同盟形成。 (4)绥靖政策是战争的催化剂。英法美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达到了顶峰,造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松懈与涣散,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5)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及时建立,有利于法西斯扩大战争。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自保而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局部战争发生并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世界大战。 2、关于“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以求西欧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要求,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相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之间的矛盾。“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在二战初期即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甚至因此而导致亡国,这是其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直接结果。h
©=== 凤栖衍林,一飞冲天 === -- 海南中学学习者论坛 Q2
3、法国败亡的原因。 法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二战初期迅速败亡,简言之原因有五:A、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B、法国消极防御:C、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果;D、意大利趁火打劫;E、卖国贼投降。 4、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大体说来有以下四点原因:(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使日本发展、强大。 (2)这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全力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而“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则可以获取大量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最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3、辩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 还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余文化交流? 正反方都要,

正方:
在全球化这一个趋势中,世界形成了地球村这一个整体,各种资讯与社会活动在地球村快速及广泛的流传。全球化使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逐渐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在政治上,我们成立了联合国,推行了国际法,在经济上,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跨国企业的崛起及国际商务的流通,并将文化产业这一门新兴行业,纳入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进步。在世界史中,我们发现文化交流是一种不强迫,并给予多元选择的文化接触,而文化殖民则是具有强迫意味,并减少选项的文化碰撞。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理由有二。

第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秩序,更有利于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输出的方式不再是一个国家可以决定的,正如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所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有了新的世界秩序。联合国于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反对国际关系上使用威胁和武力,而国际原则宣言也规定各民族都有追求文化发展的自主权。当全世界都必须遵循着国际间的法律时,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文化的文化殖民也失去了根据地。没有国际法前,日本可以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侵占南洋,强迫当地只有单一日本文化的存在。但现在,日本要输出自身的文化时,只可以选择用日剧、漫画等温和的方式,而不是利用枪支大炮来强迫别人。这种由强迫到尊重的转变,就是从文化殖民转向文化交流的体现。或许国际法的约束力还不够强,以致印尼排华事件依旧发生,但各国已经对霸道的文化殖民感到异常反感,并对印尼声声谴责,这难道不说明了全球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吗?

第二,全球化拉近文化输出的鸿沟,减少选择强迫,增加文化交流。
各位,在全球化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强国对文化产业的意识相对较高,也拥有更好的技术去进行文化输出。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让我们不禁担忧,会不会被西方文化强势洗脑。因为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让我们无从选择,只能被迫的接受单向涌入的西方文化。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迷思。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无边界的网际网络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提高了各国对文化产业输出的能力。这使到各国文化输出之间的鸿沟渐渐拉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道,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文化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在8年内就拉近了25%。当文化市场越来越百花齐放,我们也不再被强迫选择,届时,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灿烂。

反方:
(一)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
首先,从全球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向上来看,全球化的文化内涵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 吞并”东方文化,使之湮没无闻,以至“ 全盘西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最高层次上的互动和融合,即在民族性中反映出世界性的走向,在世界性中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从现状来看,虽然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它的突出和被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似乎很难两全,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全球化,全球范围内有关多元化的提出和讨论也是不大可能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并不是趋同化,而是在新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产生出新的不同。其次,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观诉求上来看,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回应,一种有意识的、以保护民族文化独特性为目的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强势文化扩张、渗透态势的抵抗。如在1993年举行的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中,法国会同加拿大等国提出了“ 文化例外”的主张,认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意自由流通。而且法国和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美国关于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的“ 配额限制”和“ 自由贸易”的要求。1994年4月,欧洲委员会发表“ 绿皮书”,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欧洲影视产品。〔5〕P117-118当然,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方面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也在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以抵制和排斥外来文化的入侵。例如,马来西亚为了强调其民族的统一性,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这种本来无书写文字的口头语便得到了新生。印度大力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和电影产业,以同外来文化对抗,并力图扩大自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印度目前拥有700多家软件公司,25万软件工程师,140万编程人员,其产品远销75个国家。印度还大力发展电影产业,拥有称之为可与好莱坞媲美的“ 孟莱坞”。〔6〕P119-120因此,文化殖民主义并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在全球化时代,只要生活本身还存着民族的特征和民族的独特历史进程,文化的民族“ 所有制”就不可能被轻易地废除。
(二)全球化有利于推行文化殖民主义一个显在的事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 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把自己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强势扩展到文化方面,这就形成了全球化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充分利用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促成统一的一面,高举“ 世界主义”、“ 普遍主义”的大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念,妄想在“ 普遍性”口号下取消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力图同化其他国家的文化,使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及其文化所控制的同质的世界文化之中,使全球文化朝着单质化的趋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心国家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上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不平等关系,文化殖民主义的凸显,与全球化进程有很大的相关性。西方强势国家和民族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时有意识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把西方文化作为具有普世价值 的文化动力内化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这就使全球化 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西方文化的扩张进程。因此, 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推行,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

4、《两种全球化》一书的作者是谁

是埃斯特万.巴伦蒂

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请举生活例子,具体解答。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产全球化。举例而言,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客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波音公司所完成的不过是科技的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最终组装而已。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2贸易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
3金融全球化。各国金融命脉更加紧密地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迅速扩展的跨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电脑网络,使全世界巨额资本和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投资全球化。国际投资中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大。1995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额达到了2.66万亿美元,是1945年的130多倍。资本流向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包括向发达国家输出。
4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许多区域集团内部,都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使得区域内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6、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至1945年的历史可分为几个阶段?标志性重大事件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我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回之后到答1933年是和平时期。1933年到1939年是法西斯扩张期。1939年到1945年为二战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国家成立。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结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处于和平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仍旧进行势力扩张,但是总体上,政局是稳定的。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法西斯势力开始抬头,德国日本意大利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法西斯政权。世界局势开始不稳定:德国侵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主要的西方大国如英法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致使局势恶化。
1939年德国侵略波兰,到1945年为二战期。这段时间是全世界人民为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
望采纳~~

7、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跨世纪中国的可贵有利机遇

1.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尽管局部战争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多极共存中新兴力量发展机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旧格局的传统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问题在于能否及时捕捉机遇。邓小平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利用。”国际形势在利弊相较的总体上说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和前两次科技革命时引起的变化一样, 后起之秀往往会异军突起的。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就给处于起飞时期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开发生产力的难得机遇。

3.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机遇

和1945-1990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走向21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意识形态的较量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实际上并在许多情况下是以退居后台的形式表现的, 并不总是将意识形态因素或什么“反共主义”作为处理国际的和国家关系的固定不变的原则基础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各国有选择发展制度、发展模式的自由、不干涉它国内政等原则已越来越为国际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和友好国家所肯首。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实际上对于不同会制度国家来说都不容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划线的准则, 都在实际上以利于国家利益的和平与发展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和速度、社会的和谐与保持稳定情况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90年代,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这对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

4.西方国家周期性危机阴影的断续困扰、前苏东国家解体后尚未摆脱困境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危机客观上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机遇

邓小平在1983年说:“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1985年又说:“我们要抓住时机, 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1991年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 就是个机遇。......机会难得阿!”1992年他又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 现在就是好机会。”别国的困难或动荡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这样的机遇并不总是常在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困境和大发展缓慢的基础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当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国正是在世纪末改革潮中后来居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上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

5.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整整500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从而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 跨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1.实现2000年的“小康”目标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

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199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8%〖10〗按当时1美元等于8.45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12亿计算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于8.31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439美元。从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后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11.8%来预测, 则到1995年底为48,968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

按此测算, 1980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13,686亿人民币左右。1979年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97,542万。据此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411元人民币。<<建议>>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按“九五”计划年增8%的速度计算, 则到200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74,483亿元人民币, 按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预计12.75亿计算则人均5,841人民币, 超过比1980年翻两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间, 则超过更多。

然而, 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长是个严重的任务,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 现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国大陆人口到13亿形势就相当严峻。

第二, 这是按人民币计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计算,则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则就相当困难了。如到进入2000年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价为8:1计算, 则应为人均6400元人民币, 则12.75亿人口共81600亿人民币。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计算, 到2000年时为76,505亿人民币, 实际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时为12亿人口则人均为797美元了。而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均人民币和人均美元的计算。第三, 还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即必需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位数之内, 因为连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使11.8%的GNP增长率大打了折扣。当然, 到2000年时香港已经回归我国, 按全国人均计算会有所提高但是原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未计算香港在内。

2. 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建议>>提出今后15年“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世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现代化的内含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是不同的, 有近代时期的现代化,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现代化, 90年代的现代化水平, 也有根据预测下世纪中叶时的现代化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历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类GNP和GDP来分析, 至少达到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才够格称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国家中又有上中等国家、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区别。这里面的幅度和弹性是相当大的。中共中央<<建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持年均增长率7.2%的情况下就可达到。这时如设定2,000年是GNP为8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与美元比价为8:1不变, 则到2010年时为16万亿人民币合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1992年的德国GDP的数字
17,893亿美元要多. 比日本当时的36,701亿美元要少。但是按预测2010年时人口控制在14亿, 则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计算进去), 而1992年时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划分的,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

我们不妨以达到1992年时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比价不变, GNP年均增长率保持7.2%不变, 人口在10年间增长1亿不变, 则2020年时为GNP 4万亿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时为GNP 8万亿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时为GNP 16万亿美元,人均9,412美元。这超过了1992年时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标准。如果把香港、澳门的GNP计算在内, 如果在下世纪上半期内实现和台湾的统一, 无疑是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1%内, 2040年前稳定在不超过17亿人口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二, 连续60年保持年增长率为7.2%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历史上,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最快发展阶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间翻了两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第四,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否则GNP和人均GNP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世界在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人均GNP的标准。1983年上中等国家人均GNP标准为2,050美元,1992年为4,020美元,几乎翻了一番。因此要到达21世纪中叶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当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说的只是GNP和GDP数字, 还有一些指标是同样需要重视的。如:能源使用石油当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国600千克, 美国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为1,447千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数的41.5%; 1970年每个医生负担的人口中国为1,500人, 美国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龄组的百分比1991年中国为2, 美国为76;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18,1992年为27, 在22年中增加9个百分点,据此速度城市人口超过50%将在21世纪的40 年代, 而美国1920年城市人口即占全国的51%, 1970年为74%1992年为76%。

现代化最发达国家当推美国, 把中国的GNP和美国作一比较。1992年我国的GNP是5462.34亿美元, 而美国是59,355美元, 中国是美国的9.2%。按美国GNP年增长率为2%计算则36年翻一番。这样2028年时美国的GNP为118,510亿美元, 2030年时为123,298亿美元, 这时,中国的GNP为美国的65%。2040年时美国的GNP为150299亿美元, 中国为美国的106.45%, 超过了美国。但是如果美国的GNP年增长率为3%, 则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为118,510亿美元, 2040年为237,020亿美元, 那时中国为美国的67.5%。2050年时, 美国的GNP为318,535亿美元, 那时中国的GNP为32亿美元, 略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来说只是美国的20%左右。尽管如此, 再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间,在NGP方面超过美国, 这是中华民族世代英灵梦寐以求重振中华的宏伟大业!

8、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时间

对于"世界体系"码清的定义不太明确,不过这个概念通常指代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球交互和影响。如果将其概括为全球化的一个阶段,那么可以认为全球森模消体系最终形成的时间是相对较近的,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等。具体的时间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1945年成立。此外,欧洲联盟(EU)、北约(NATO)、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组织的出现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2.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加速发展: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崛起,全球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的高峰期,这段时期有时被称为“全球化的黄金时期”。3.信息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全球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为全球范围此知内的个人、企业、机构和政府提供了高效、廉价、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并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综上所述,全球化的形成涉及到国际组织的发展、全球化经济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等多个方面,而其最终形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