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社会为什么要严厉打击恐怖主义
长期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为显著标志,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9·11”事件更是使这种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虽然恐怖主义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在国际反恐斗争的严厉打击下日趋减小。仍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显示,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反恐斗争仍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恐怖主义危害仍在不断扩大。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恐怖主义无视人类的任何道德规范,不受任何国际法约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轰动、最具血腥、最具影响的各种恐怖活动方式,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是其寻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使人们更加警觉使用化学武器的恐怖主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动,也使人们对包括“脏弹”在内的核恐怖主义的恐惧与日俱增;而在美国蔓延的炭疽恐慌更使人们忧虑生物恐怖主义的来临。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开放,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恐怖分子得到制造包括核、生、化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和制造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也越来越多,亟需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恐怖主义危害还在于它造成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影响经济发展。恐怖主义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滥杀无辜来追求更大规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图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慌效应。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失只是恐怖主义危害的一个方面,它的危害还表现在对人们心理的冲击。虽然恐怖活动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于案件现场,但人们由此所产生的心理恐慌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因心理恐慌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对政权的稳定有所影响,有时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二是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动荡不安,人人自危;三是妨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与恐怖活动相联系,造成交通中断、工作停止等状态。
而且,恐怖主义的危害还在于恐怖活动的放射性作用,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表现一,通过各种类型的恐怖活动,增加社会安全成本。为防范恐怖袭击,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种安保措施。这不仅使得人们工作生活的各种快捷途径大打折扣,而且这种安全成本也使其他经济活动的效益有所下降;表现二,直接对经济构成冲击。1997年埃及旅游胜地卢克索发生屠杀外国游客的恐怖事件后,世界各国纷纷取消原定去埃及的旅游计划,使埃及当年的旅游收入下降了30%;2001年印尼巴厘岛爆炸事件后,不仅已在该岛的游客匆匆离去,而且去该岛的人数也急剧下降。事发第二天,印尼股市开盘,综合指数下降了10%。“9·11”事件中,美国纽约在其地标性建筑物——100多层400多米高的世贸双子塔被两架被劫民航客机撞击后轰然倒塌的同时,既造成了2800多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美国笼罩在恐怖阴影之下,一时间草木皆兵。此次事件除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外,间接影响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四)恐怖主义危害日益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稳步发展。在此状态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更是不断加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各国的脆弱性增加了。这种脆弱性的实质,是指威胁国家安全的跨国因素增多,而恐怖主义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我们看到,尽管恐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热点,但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使得其危害的全球化现象尽显。“9·11”事件虽只是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据联合国估计,此次事件将使世界经济发展放慢1个百分点,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员中,涉及的国家多达几十个。换言之,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承担恐怖风险与反恐成本。
评估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不应只着眼于恐怖事件的发生,而应看到它的全部。恐怖主义既有极端理论作宣传,也有一定组织机构进行策划;既有募集资金网络,也有走私武器军火渠道;恐怖事件只是恐怖主义的一种最终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虽然恐怖攻击主要针对特定国家和目标,但其他恐怖主义活动则有可能在世界各地进行。由于以往忽视这一点,使恐怖主义问题造成了许多国家之间的摩擦。这种摩擦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就是发达国家之间也有,而且这种摩擦现在仍然存在。
2、全球化1.02.03.0是那些事件
全球化战略3.0是指第三次全球化的战略,是对全球化战略2.0的更新升级。全球化战略3.0标志性事件可能包括以下几件: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届领导人峰会:于1996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首次举办的领导人峰会,标志着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工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于2001年12月11日生效,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事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大成员国之一。世界反恐宣言:于2001年9月12日由联合国安理会发布,是针对911事件后国际反恐的重要文件,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反恐领域开展合作的里程碑。《巴黎协定》生效: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补充协定,旨在促进全球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标志着全球化战略3.0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这些事件均对全球化战略3.0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当前的全球化建设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3、国际反恐力量为什么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俄美的利益冲突。只要无法搁置美欧和俄罗斯完全搁置争议的可能,在反恐问题上,国际社会仍然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4、恐怖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长期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为显著标志,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9·11”事件更是使这种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虽然恐怖主义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在国际反恐斗争的严厉打击下日趋减小.仍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显示,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反恐斗争仍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正确评估恐怖主义的危害
虽然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人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但由于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并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
(一)恐怖主义危害不因从事恐怖活动的人员减少而缩小.恐怖主义既不同于普通刑事犯罪,也不同于常规战争,它是一种“以小搏大”的极端不对称的暴力活动.这种“不对称”之所以极端,是因为它并不是军事作战中的不对称,而是恐怖组织有预谋地针对毫无防范能力的平民进行袭击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还体现在政府难以给予“受害群体”全面保护而防范这种袭击,也就是说,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像保护要人一样地保护起来,不可能把所有民用建筑、设施都像保护使领馆、军事基地、政府办公驻地一样地安装各种防恐设备.由此可见,恐怖组织、恐怖分子与各国军队相比是“弱者”,但与它们袭击对象相比则是“强者”.
虽然说恐怖组织不断遭到重创,许多恐怖分子不断落网,但残余的恐怖分子“以小搏大”的危害并没有减少.这种“以小搏大”,可以通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或交通工具里放置炸弹、大规模劫持人质、使用汽车炸弹、用导弹袭击民用航空器等方式实现.在这些恐怖活动中,几个恐怖分子、几个炸弹、几枚导弹同它们所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可以说难以成比例.因此,我们评估恐怖主义的危害,不能仅仅因其人员的减少而放松警惕.
(二)恐怖主义危害仍在不断扩大.常规恐怖活动已经显示了它的杀伤性与破坏力,每年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有增无减.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恐怖主义出现的可能.恐怖主义无视人类的任何道德规范,不受任何国际法约束,因此,它追求最具轰动、最具血腥、最具影响的各种恐怖活动方式,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是其寻求使用的手段之一.1995年造成1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使人们更加警觉使用化学武器的恐怖主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材料的走私活动,也使人们对包括“脏弹”在内的核恐怖主义的恐惧与日俱增;而在美国蔓延的炭疽恐慌更使人们忧虑生物恐怖主义的来临.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开放,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恐怖分子得到制造包括核、生、化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和制造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也越来越多,亟需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9·11”事件中,载满乘客和油料的大型客机撞向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恐怖举措表明,恐怖分子在使用常规武器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更具危害的恐怖活动方式.一些恐怖组织逐渐超越传统,尝试高科技带来的恐怖效应.它们在异地建立支持性网站,从事各种培训、宣传等活动;利用现代两用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移动电话、寻呼机等进一步加强其恐怖活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非暴力恐怖主义的危害越来越大,信息恐怖主义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当人们在享受现代化传播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时,恐怖主义也把邪恶的目光瞄准这一领域.他们不仅利用互联网结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组织,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获取和发送各种信息、交流经验,利用网络从事各种犯罪活动;同时,他们也把这种支撑现代化社会的系统作为攻击目标:瘫痪网络、干扰攻击通信卫星等.此外,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也处在恐怖活动的威胁之下.
(三)恐怖主义危害还在于它造成大范围的心理恐慌,影响经济发展.恐怖主义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滥杀无辜来追求更大规模的血腥效果;二是力图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慌效应.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与物质财产损失只是恐怖主义危害的一个方面,它的危害还表现在对人们心理的冲击.虽然恐怖活动最直接的受害者只局限于案件现场,但人们由此所产生的心理恐慌则远远超过这个范围.因心理恐慌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对政权的稳定有所影响,有时甚至造成政府的更迭;二是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动荡不安,人人自危;三是妨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秩序,一遇到事件便与恐怖活动相联系,造成交通中断、工作停止等状态.
而且,恐怖主义的危害还在于恐怖活动的放射性作用,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表现一,通过各种类型的恐怖活动,增加社会安全成本.为防范恐怖袭击,各国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种安保措施.这不仅使得人们工作生活的各种快捷途径大打折扣,而且这种安全成本也使其他经济活动的效益有所下降;表现二,直接对经济构成冲击.1997年埃及旅游胜地卢克索发生屠杀外国游客的恐怖事件后,世界各国纷纷取消原定去埃及的旅游计划,使埃及当年的旅游收入下降了30%;2001年印尼巴厘岛爆炸事件后,不仅已在该岛的游客匆匆离去,而且去该岛的人数也急剧下降.事发第二天,印尼股市开盘,综合指数下降了10%.“9·11”事件中,美国纽约在其地标性建筑物——100多层400多米高的世贸双子塔被两架被劫民航客机撞击后轰然倒塌的同时,既造成了2800多人的死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美国笼罩在恐怖阴影之下,一时间草木皆兵.此次事件除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外,间接影响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四)恐怖主义危害日益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稳步发展.在此状态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性更是不断加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各国的脆弱性增加了.这种脆弱性的实质,是指威胁国家安全的跨国因素增多,而恐怖主义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我们看到,尽管恐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热点,但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使得其危害的全球化现象尽显.“9·11”事件虽只是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据联合国估计,此次事件将使世界经济发展放慢1个百分点,损失高达3000多亿美元.在2800多死亡人员中,涉及的国家多达几十个.换言之,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承担恐怖风险与反恐成本.
评估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不应只着眼于恐怖事件的发生,而应看到它的全部.恐怖主义既有极端理论作宣传,也有一定组织机构进行策划;既有募集资金网络,也有走私武器军火渠道;恐怖事件只是恐怖主义的一种最终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虽然恐怖攻击主要针对特定国家和目标,但其他恐怖主义活动则有可能在世界各地进行.由于以往忽视这一点,使恐怖主义问题造成了许多国家之间的摩擦.这种摩擦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就是发达国家之间也有,而且这种摩擦现在仍然存在.
二、认清恐怖主义的本质
“9·11”后,恐怖主义在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下仍很猖獗,个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内部看,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根源,当今社会存在着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从外部看,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依然有待统一,特别是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反恐双重标准等问题.因此,反恐斗争也应从多方面着手,靠单一手段、单一国家很难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一)恐怖主义披上的种种掩护外衣.恐怖主义使用恐怖暴力作为自己的旗帜,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武装宣传”.纵观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成立之初也只是由几个、十几个极端分子所组成.他们的极端主义思想与理论很难为现实社会所接受,更不为那些受“利益驱动”的媒体所关注.为了“引起”人们对他们主张的重视,为了“强迫”政府接受他们的“政见”,恐怖分子找到了这条让世界不安宁的极端之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虽然以民众的生命为代价进行“武装宣传”,但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恐怖主义.他们往往找到许多貌似正义的理论伪装自己:把屠杀民众称之为“暴力革命”;把分裂活动冠名为“争取民族解放”;把宗教矛盾大写为“宗教压迫”;把极端民族主义谎称为“争取民族独立”,如此等等.以此,他们蛊惑了一些人;以此,他们煽动了一些人;以此,他们吸收了一些人;以此,他们也迎合了某些别有用心的“第三势力”的需要.
(二)恐怖主义为自身发展制造的怪圈.恐怖主义沾满民众鲜血的“血路”之所以能够走下去,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制造的一个怪圈.因许多客观原因而形成的贫困、贫富差异,成为被他们利用的工具;而他们的恐怖暴力活动又大大阻碍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状况转而再次成为他们所谓“正确主张”的有利“注脚”.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恐怖怪圈.在世界上恐怖活动的高发区,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从英国的北爱尔兰、西班牙的巴斯克、法国的科西嘉,到斯里兰卡的泰米尔、菲律宾的棉兰佬岛,从非洲到美洲,大都如此.原因之二在于,恐怖活动不仅“引起”当地人民与政府的关注,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别有用心的“第三势力”的介入.这也使得恐怖组织有了跨国活动的余地与资本,于是这块“乌云”越来越大.针对恐怖主义这种状况,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是打破这种怪圈的关键.
(三)“恐怖主义”定义问题仍是一个关键分歧.虽然国际社会认识到恐怖主义的威胁越来越大,但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恐怖主义”这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世界各国政府,包括专家学者给“恐怖主义”所下定义已达150多个,这实质上也突显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来源不一,需对付的目标不同;二是,恐怖主义跨国活动的“一地策划,异地实施”的特点,导致一些“势力”把恐怖主义作为一张“牌”;三是,一些国家在恐怖主义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只打击对本国利益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有时甚至支持纵容对他国构成威胁的恐怖主义.
当然,国际社会反恐也有一些可喜的现象:在恐怖主义定义方面,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只要是针对平民的恐怖暴力活动就是恐怖主义;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联合国通过的12项反恐国际公约;联合国在国际反恐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在不断加强.
三、标本兼治全面防范打击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反恐斗争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反恐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严厉打击现存的恐怖主义;二是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产生.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一)不断拓宽国际反恐斗争合作领域,使恐怖分子无处藏身.我们看到跨国活动是恐怖主义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一地策划,异地实施”的恐怖活动迫使国际社会必须进行反恐斗争合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基础仍是双边合作.面对共同的恐怖主义威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采用双边合作方式较有成效.国际反恐斗争的多边合作正在蓬勃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区性组织的反恐斗争合作上.基于一定的地缘与共同的利益,合作趋势良好.但这两种层面上的反恐合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恐怖主义不会受这种合作区域的限制.因此,全球性反恐斗争合作仍亟待在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并机制化.
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具体的措施来充实完善各种反恐协议、协定与公约,国际反恐斗争合作的领域也应随之不断扩大.由于恐怖主义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反恐合作既要有道义上的支持,也要有司法合作;既有情报交流,也有技术合作;既有经济制裁,也有联合军事打击;既有国家领导人的会面,也有具体执行部门相互协助,从而达到从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限制恐怖分子的活动空间,切断恐怖组织的资金来源,使恐怖分子无论躲到哪里,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二)从挖掘恐怖主义的根源着手加强综合治理.恐怖主义之所以还很猖獗,还得到一些人的同情与支持,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还披着形形色色的伪装:民族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如此等等.如果将恐怖主义的这些外衣剥去,看清实质,其为达到一定政治目标而进行残忍屠杀的本质就会完全暴露.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恐怖主义在各种措施的严厉打击下仍在泛滥,还有其根源问题.贫困、贫富差距、国际关系中的不公正现象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种族部族冲突等,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副作用还在加深加重这些问题.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在打击各种现存恐怖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缓解国际社会矛盾,减少冲突,防止潜在恐怖主义的出现.
(三)加强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主导作用.综上所述,反恐斗争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了解决当前反恐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使国际反恐合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联合国不仅要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起主导作用.因为,联合国是二战以来经过近50年发展涵盖国家最为广泛的国际政治机构,作用非常广泛,而且联合国已有12项反恐国际公约,这已经为联合国在今后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以联合国为框架,建立和完善全球性的反恐斗争合作机构,是彻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根本出路 根源有6个:
1.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种族的与宗教的以文化价值为分界线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孕育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
2.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帝国,它的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的不发达国家的不满与仇恨;
3. 西方文化价值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冲突是造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催化剂; 4. 全球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穆斯林国家愈益贫穷,伊斯兰恐怖主义是阿拉伯国家从石油聚敛的金钱与赤贫的政治与文化落后的穆斯林国家结合而生的怪胎;
5. 美国亲以色列的中东政策激发起阿拉伯国家的反美与反犹情绪,这种反美与反犹情绪在原教旨主义中找到了极端的反映;
6. 有些穆斯林国家教育极不发达,对青少年的教育大部分由宗教学校免费提供,而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从宗教狂热的基地.
危害:
恐怖主义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但最感头痛的还要数向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人,他们四处忙着“反恐怖”,而自己也屡屡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仅本·拉登一人,就让美国人寝食难安.其实,当今恐怖分子,还是美国人自己种下的苦果,本·拉登就是明证.
跟黑社会相比,恐怖主义对国家、社会的危害要大得多,它不仅有组织、有制度,更因带有政治目的导致了极端与疯狂.再加上恐怖主义的存在与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这也注定了反恐怖斗争的复杂与艰巨.
主要的危害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是如何形成的?你认为应当怎样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
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危害及应对之策
恐怖主义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一大难题,从根本上说是国际和国内各种矛盾和冲突激化后的产物.但因为他产生的根源和背景非常复杂,国际社会对其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恐怖”一词本身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它经常被当作实施恐吓性对外政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历史上有效的政治工具,也是强势团体和弱势团体都可能选择使用的方法.因此,恐怖主义即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甚至为改变某种政治进程现状而对个人,组织或国家采取的极端和暴力行为.它具有政治性和暴力性两大特征.
恐怖主义作为人类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非近现代才出现,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荆轲刺秦王以及古罗马的凯撒大帝的遇刺都是非常典型的恐怖事件,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执政的雅各宾派决定用红色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分子.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行动”.因此,它常常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随之产生,它要么是广泛的革命战争的伴生物,要么是以内部对抗的形式出现”.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卡尔?海因茨在《刺杀》一书中总结到:对民众起义来说,统治当局太强大、太残忍了,不会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者必须接受刺杀作为历史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也是“为实现历史目的而需要的不可避免的工具.”这一工具很明显可以看到恐怖活动的踪迹.有时“恐怖主义”也可以看做是革命者虚弱的表现.革命者在没有群众运动支持的情况下,企图用孤立的暴力行为来实现巨大的变革.恐怖主义事件经常在群众运动失败后革命者想实现变革时产生.如意大利的红色旅便是群众运动失败后的产物.另外,在上世纪50年代,拉美有些国家内部的革命派就公开主张以此为武器“呼吁使用革命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手段推翻殖民主义势力在第三世界的统治”.
民族主义,那些抵御和反抗外来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已成为产生恐怖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根源.特别是在二十世纪,许多民族主义分子通过恐怖主义的形式争取民族独立和自治,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如1954年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而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晚期,发生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试图与主体民族分离的行动,如英国的“北爱尔兰共和军(Irish Republican Army”,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当然,在民族主义中我们也不应落下那些宣扬种族至上,崇尚法西斯,暴力的极端残忍的种族“恐怖主义”,如德国境内如今尚存的“光头党”及美国的“3K党”.总体说来,由民族主义引发的恐怖主义繁多而复杂,据统计,目前世界恐怖主义组织中有三分之一是这种类型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也是国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随着南北关系恶化,发展中国家贫穷状态的加剧和全球化的日趋发展,弱势国家和民族不但在经济和技术上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大国分庭抗礼,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也日益被边缘化;在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层面上,部分人享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便利,而同时相当多的人却愈益缺乏改善自身状况的手段.社会制度的缺憾,不公平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失业,疾病,饥荒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和背景.此时的恐怖主义便成为了弱者反抗强者的手段.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反对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成为了他们的动机.当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人民在齐声谴责恐怖主义的同时也指出了这次恐怖主义袭击的实质根源,冷战后,世界格局体现为美国的一极独霸,美国依靠强权,不顾及他国安危与尊严,坚决采取干预他国政策,在全球撒开信息大网干涉中东事务,支持以色列,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使得美国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众矢之的.
宗教因素和文明冲突也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在当今的很多恐怖主义组织中,宗教性已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极端狂热的宗教信徒成为一次次恐怖事件的主角.有人认为“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为普遍与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类型.西方国家有些学者曾提出过“文明冲突论”的问题,他们倾向于将伊斯兰教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反西方的恐怖主义,因此也是国家恐怖主义的根源.
总之,恐怖主义的根源多种多样并已成为了各种势力都可以利用的工具.
根据恐怖主义行为主体的划分,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恐怖活动,另一类是非政府恐怖活动.一国政府用恐怖主义手段来对付另一个国家的人民属于政府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利比亚、伊朗等国就常常受到这样的指责.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一个大类,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
*恐怖主义是时代的一股逆流,已具全球性.它不择手段,惨无人道,伤害无辜,破坏社会稳定,闹得世界不安宁.恐怖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派生出来的,包括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及一些原教旨主义的驱动,某种条件下还是对霸权主义的报复行动.当前恐怖主义日益网络化、国际化甚至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付,任何一项孤立的反恐行为都难以收到实效.国际社会只有联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地对付恐怖主义的威胁.
反对恐怖主义必须治本.应在缓和地区及国际紧张局势、消除贫困和加强反恐合作三方面同时开展工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面对恐怖主义的新挑战,世界各国显然予以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新的应对之策.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其反恐战略,并制定了“反恐B计划”,将“重点转向打击恐怖组织的中下层”.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这些年来,美国动用了浑身解数布下天罗地网,力图把拉登等恐怖头目捉拿归案.国际社会的反恐决心和勇气无疑给了恐怖主义沉重的打击和震撼,使得他们不敢抛头露面.从这一层面上说,反恐斗争还是颇有成效的.但从最近发生的恐怖活动,特别是这次伦敦爆炸事件来看,恐怖分子开始采取不同的破坏策略和方式.同时,参加自杀性袭击活动以及各种破坏的人已经不再是恐怖网络头目,而是“清一色的中下层人员”.美国出台的“反恐B计划”就是为了打击恐怖组织的生力军,破坏其后备力量.在国外的军事研究方面,有这样一句老话:外行研究战术,内行研究后勤.“反恐B计划”还将采取新举措破坏和打击恐怖组织赖以运转的后勤基地,摧毁其进行联络、获取经费、解决交通和供应等诸多能力.
应当说,“反恐B计划”无疑会给恐怖组织以更为沉重和精确的打击,但是,从恐怖主义的根源和发展历史来看,只靠简单的战术转变是不太可能彻底消除恐怖主义的.人所共知,贫困是恐怖主义得以滋生和赖以生存的温床,而恐怖活动又会造成更多的贫困和绝望.正如日前举行的八国峰会发表的声明所说,反恐斗争不仅需要遏止恐怖活动,同样重要的是防止更多极度贫困的人投入恐怖主义怀抱.
恐怖主义问题由来已久,世界局势错综复杂,恐怖主义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人们对其认识也因时间、空间、利益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很大的变化,当前,特别是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所带来的灾难性震撼人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恐怖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威胁越来越大.
恐怖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究竟何为“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一词最早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一种革命手段出现的,当时执政的雅各宾派为了保卫政权,决定用“红色恐怖”对付反革命、不法投机商的反攻倒算,于是,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手段,处决了一大批封建王公,因而被称为“恐怖主义”.①恐怖主义发展到现在,无论从自身特点还是外界环境来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有可能会深受其害,国际上针对恐怖主义也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但是收效甚微,恐怖主义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为什么恐怖主义被普遍国家和个人认为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威胁?但打击恐怖主义的效果却不明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国对于恐怖主义的定义界定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在全球合作反恐的形势下,各国基本上都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定义恐怖主义,并在这一定义的指导下采取行动,各国协调合作反恐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6、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获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机制可以归纳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过出口扩大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外资弥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外资通过改善投资地的原有资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并进一步通过新建企业形成高质最资产:通过收购和兼并提高原有资产存量;进目和吸引外资都可以带来国外先进实用的技术;
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获得所谓“滋出效应”;外资通过对投资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经济增长积累人力资本。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外商投资经济对1990-1994年期间。中国GDP总量增长率的贡献为0.9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8.6%。这一贡献率已超过10%,预计今后这一贡献作用还会愈来愈大。
2、全球化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类型向供大于求的“结构性过剩”
类型的转变,导致了许多企业的关、停、并、转、破,促使这一时期下岗工人急剧增加。然而,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简单等同于GDP增长是硬道理。GDP规模再大,若就业规模没有相应的一定比例的增长,导致就业问题很突出,社会稳定就无法保证。
因此,面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最基本国情,中国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开放服务业,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这样就可以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中国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全球化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中国即存在发展动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资来源和技术来源,又存在改革动力的不足,缺乏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抓住全球化机遇可以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中国可以借助外力扫除市场化改革中的障碍。全球化将引入外来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和紧迫感,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动力。
4、中国必须继续融入世界经济中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占世界的26%;农业资源紧缺,耕地和水资源均只占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只占世界的2.34%和1.20%;资本短缺,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3.4%;技术落后,国际专利批准数不足世界的1%。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有效地开发和进口农业、能源和矿产等国际资源,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5、全球化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就要缩小技术差距和知识差距,而缩小这些差距的主要途径不外乎在于:
(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2)扩大国际贸易。
(3)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证。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按PPP法计算的人均GDP美元值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国之所以能有效地实施追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主动地参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积极引进外资。
促进出口贸易增长,充分利用和享受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好处,使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成为创造新增就业的主要来源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参与全球化,取决于它如何学会参与,并从中把握主动权。对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中国正在研究、承认、遵守、利用、参与,并逐步过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中国必须学会在变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制定规则。
(6)反恐全球化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来看:
1、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
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2、促进国际分工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
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
4、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5、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
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6、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7、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
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8、促进国家主权转移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
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
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
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9、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
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
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
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10、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会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
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7、911恐袭21年,美国开启全球“反恐”,世界乱局的根源在哪里?
21年前,美国纽约双子塔遭到袭击,死亡上千人。这场21世纪的“珍珠港事件”,开启了美国在中东的20年征战。911恐袭21年,美国开启全球“反恐”,世界乱局的根源在哪里?
1、事件内容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当恐怖分子劫持两架各自从波士顿机场、纽瓦克机场起飞的民航客机,撞毁世贸中心双子塔,令高约415米的两座摩天大厦轰然倒塌。这一幕成为本世纪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之一。
2、美国开展了以反恐为表象的宣战
2001 年,911 平地惊雷,狠狠的给了全球霸主一记响锤,近 3000 人死亡。随即,反恐战争爆发,直至拉登被击毙,打了 9 年。美军在既无石油也无黄金的阿富汗,在 4/5 国土几乎都是秃山的阿富汗,转悠了 9 年。众多美国学者对阿富汗是否具有战略价值,充满疑问:一个海权国家,远渡重洋,花费数万亿美元,最高峰投入十万兵力、五个航母战斗群,占领和经营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甚至意图让这个内陆国家成为自己的飞地。
3、美国反恐付出的代价
过去几年里,无论是2017年的夏洛茨维尔集会暴力事件,还是2021年的国会骚乱,显示出美国政治分歧有向暴力升级的趋势,极端的党派站队现象正在撕裂、伤害美国及民众。 打着“反恐”旗号的美国,付出了昂贵的战争成本,却难以保障本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在遏制极端思想方面几无收获。或许,这是对其穷兵黩武、奉行霸权的最大的讽刺。
后记:21年前,美国以“9·11”事件为借口发动“反恐战争”,将战火肆意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21年过去了,美国可能防了外患,但却生了内乱。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政客该好好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