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读书笔记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3-05-25 15:33:25

1、全球通史读书笔记范文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1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方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渗缓庆显地域特色的礼貌、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构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我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此刻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构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咱们看到此刻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咱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咱们在比较1500年以前的历史个性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向到这天咱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丛握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咱们反思自我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咱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咱们对这一理论的明白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哪蔽《全球通史》对中国的说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咱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咱们所称的“五千年礼貌”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咱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搞笑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咱们屈从地去挖掘咱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我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咱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正因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咱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就应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历史。时刻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咱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刻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咱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咱们承认,咱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此刻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著危险,完美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我。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咱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我的坟墓吗?咱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咱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性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因此即使咱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咱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忙咱们认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2

其实在初高中的历史习题上已经多次接触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时候看见过很多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话。我很欣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有些观点,独特新颖而又犀利准确。于是利用这个暑假在家里大致阅读了一下这整本书,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网路上阅读的。我一直觉得,这种厚重的著作应该是捧一本书在手细细阅读的,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感受书页之间凝聚的思想,而不该是对着冰冷冷的萤幕和各类透著的浮华和虚假的广告。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话。这也揭示了这部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质,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视野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上,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分,从时间上来讲述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历史著作一样从各个地区讲述然后整合,那样的历史是分裂的,不能让人观其全貌。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全球通史》时曾说过:“《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好的历史著作除了能向人们展示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类的历史文明,更应该让人们能够穿透历史,看向未来,而《全球通史》无疑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络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著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巨集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著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著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型别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络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撷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一、两性间的不平等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

二、文化的力量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三、日益剧增的危机感《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作者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例如现在的朝美两国,不停地研发新式的武器,日益剧增的矛盾,可是他们却没想到如果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那么我们在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想一想,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必须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5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程序》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巨集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2、马哲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和获得自由。

哲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意思。

从古至今的一切哲学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散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机械性,认为“人是机器”;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三、不彻底性,没有科学的实践观,不理解实践活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物质。

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的伟大变革:1、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揭示政治及其历史,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独具的统治地位。2、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缺迹掘如陷。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1、唯物主义历史观;2、人类历史姿启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提高道德素养具有导向与激励的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精神境界具有启迪作用。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四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拒斥形而上学(指传统本体论哲学),否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推崇经验和自然科学。
人本主义思潮:肯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批判科学技术,反对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总体上说是资产阶级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包括其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3、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4、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时间、空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

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1、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的状态;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即一唯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即三维性。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物质就是客观存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辨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联系: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

事物的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唯物辩证法揭示:1、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2、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过程: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是事物以及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

规律:即客观规律(法则)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科学定律:(定律)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表达的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即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概念和表述。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必然和偶然: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因果关系: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关系不仅是先后相继的一种联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3、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事物存在的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事物存在的量: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存在的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量变: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变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外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这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因素(方面)和否定因素(方面)。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内因: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外因:事物的外部原因,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其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题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

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b2a280100bioy.html) - 读书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_温暖的燕窝_新浪博客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实现价值选择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整个物质世界变化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和特殊形式,历史观或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观点,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综合。

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人类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计划、合理地利用资源,按照自然规律与人的需要的和和谐统一去改造自然,确定人和自然的恰当关系,还应考虑到人口数量、劳动资源以及实行的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生产方式: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具体化,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人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发生的,特别是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三个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本质:物质利益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们根本利益的关系;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基础;是区分经济形态性质的标准。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国家的本质: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控制中心。

社会意识:总结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及过程。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文化结构: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以及联结方式。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根源于社会存在。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文明的两种基本形态: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

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规律: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即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的思想、动机、目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其实现的程度,取决了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可顺应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认识媒介文化读书笔记

《认识媒介文化》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做了批评性的审视,
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高罩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
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戚宴闹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日益全球化的大众传播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内容。
然而,媒介文化到底有何意蕴?和其他研究领域相比,
传播领域祥辩的重要性有多大?大众媒介的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其他各个方面有何关系?
不同的传播媒介已怎样改变了时间的和空间的关系?
媒介文化是否再生产了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

4、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近现代以前的历史部分非常好,但近现代部分似乎不是特别的好。当然,可能的原因是对近现代部分个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不太新奇的东西就难以有特别好的评价。

我们也许不能将自私,或者任何一种品性,当作人的本性。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是由他所在的社会所塑造的;社会支持和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受社会影响的人们也就具有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说:“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要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即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乔姆斯基对于语言的看法跟这个论断有类似的精神。在原始的石器时代,不管是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他们的社会群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平等--几乎是完全的决定的结果公平。所有人尽自己的所能劳动,所得的食物平均分配。在他们那里,没有自私、阶级、不平等这些观念。这种绝对平等并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或者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就是不平等--因为平等不能带来任何革新的动力。

原始人将自己视作社群的一个分子,这个社群是由已经死去的、现在存活的和将来存活的所有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组成的。这个社群永远更替,但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变化。所有的规则就是现在所见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崇古带了些原始文化的气息。

古代文明的代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和夏商时期的中国人,大约的年代在公元前3500-前1000年。另外属于希腊爱琴文明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并不属于这四个古代文明的一支,但相对不处于中心的位置。但除了中国以外,所有这些古代文明都被后期北方游牧民族所灭。现在的埃及人跟金字塔时候的埃及人并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印度的雅利安人跟古印度人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中东穆斯林跟苏美尔人关系也不大;而只有中国人,与三四千年前的古中国人有直接的血缘关联。

中东是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古印度人和古中国人其实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进入古典文明时期,即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500年左右,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儒教中国文明都各有自己的称道点。毁灭古代希腊爱琴文明的印欧人建立了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特别是雅典,发展了传承至现在的理性文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修希底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只要看看这个名单,就该能够意识到希腊文明的影响了。罗马主要的底子是希腊化的,并没有特别创新的文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国家,但也是深受希腊化影响的。从500到1500年间的中世纪时期,出现了伊斯兰教文明,大约是从7世纪开始兴起,建立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印度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中国则是秦汉一直到明清。中国的社会情况比较特别,从秦统一一直到1912前取消帝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勃发,倒是因为西欧从500-1500的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不稳定、多元化的落后当中,没有像中国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保守。所以有时候会考虑,物质资源的丰富,未必是促进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稳定的环境产生变革,变革的创新可能会有异常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在决定人类文明的创造性上起得作用巨大。而唯有创造性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源泉。

看现代的中国。固然是发展了,但这个发展的来源是借用了西方文明中的经济部分,与中国本身的文明可能并不多么协调。现在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旧的约束发展的经济制度被破除后的自然反弹,而且这个反弹也正好有合适的国际环境;但在这个初始反弹的力量用尽之后,持久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创新,但这一点上看不出中国有比西方更优胜的地方。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还是个说不清的事情。

关于公平。在古代文明,所有人绝对平均是所谓公平。在古典文明,各自按阶级各安其职是公平。在近代西方文明,公民(不包括非公民)个人有平等的机会是公平。在现代西方文明,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是公平。在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按劳分配,但倾向弱势二次分配是公平。在共产主义文明,所有人绝对平均(按需获取)是公平。

历史需要观点。不是零碎的知识的集合,而是历史观的竞争。以前在初高中所学到的历史,算不上什么历史。当然是有一些历史观的渗透,但那时候的理解力显然不足以让这些历史观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另外这些历史观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所以实际学到的也就是些零散的历史事件,不构成为知识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历史,或其他社会科学,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是:1. 对于主观的人类涉及在内的学问,存在不存在普遍的规律?2. 如果存在规律,那么是那种性质的规律?是简单的几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结果的还是复杂的交互影响,是确定性的影响的还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3. 我们对这些规律能够认识到怎样的程度?我的认识是,有复杂的、非确定性的可以认识到相当程度的规律--但要声称唯一正确,是很难的。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工业的可能称作变革更合适,因为在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剧烈。一开始是孤立的、缺少科学支持的。但在后来的科学革命以后,完整的科学理论的创建就成了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基础。政治革命与此前的人本主义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有相当关系。

5、《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读书笔记

目录

导读:格鲁夫教你高产出管理  李仁芳

因特尔虽是DRAM(动态随机存储内存,现在常见的内存)半导体领先开发的鼻祖,但后来不敌日本的东芝、亏芹NEC等后起之秀的攻击,格鲁夫宣布因特尔退出DRAM业务竞争。

产业研究者划分两次产业竞争:

第一次:以电视机为母舰的消费性电子产业联合舰队大对决,美国以RCA无线电公司为首的联合舰队全军覆没,迄今北美无任何消费性电子大品牌幸存。

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日太平洋工业大战,日本大胜。

20世纪80年代经过太平洋工业大决战后,英特尔此后在产品技术的研发创新上不遗余力,以多系列多层次的创新投入推出一个有一个“X86CPU”核心系列产品,配合绵密强韧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以绝不留情的强悍的多系列产品攻击,用“产品海”战术淹没整个战场,占领每一个市场空隙,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使敌人几乎没有喘气的空间。

德鲁克:“管理可以学习,但很难教导。”

“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即事言理,理必在事”。

序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巨变谈起

这本书集结格鲁夫在管理工作上20年的心血结晶。

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就是“商业无国界”。资本及工作可以在世界各地到处转移,而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生意。

改变企业经理的工作方式:电子邮件、数字化(财务、信息传达与处理)

顺应新环境

英特尔是从非常小型的企业开始成长为扩过大企业的,因而这之中的管理技巧可被各界广泛运用,

企业都已别无选择的卷入了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洪流。公司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调整自己的脚步,一是坐以待毙。

所有经理人都该想办法让自己适应新环境。 新环境的规则是:

第一,事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第二,事情总有人能做——如果你不干,我们就另请高明。

今天的经理人不管身在何方,都必须将自己武装起来,以应付层出不穷的企业兼并,或是突然面世的新科技。需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并预测未知的未来。

认识你的组织

本书涵盖三个基本的概念 :产出导向管理、团队意识、团队的力量

产出导向管理:无论员工身在哪个部门,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产出”。在英特尔有些人制造芯片、有些人准备催收账单、有些人设计软件或广告文案。格鲁夫在英特尔将这个“产出”的概念谨记在心,使整个公司管理更上轨道的。这个概念和评估及管册氏理各种投资的财务观念很接近。

团队意识:不论政府还是公私企业,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靠团队才能成事。格鲁夫从这个概念出发得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一个经理人的产出,便是他所管理或影响所及的部属工作的成效总合。经理人如何促进部属的工作效率?格鲁夫提出了“管理杠杆率”这个概念,它是用来衡量各种管理活动对提高团队产能的指标。高杠杆率的管理活动才能带来高产销姿毕能。

团队的力量:团队中的每一个体都各尽所能,这个团队才会有最高的产能。

格鲁夫认为企业应该能想训练运动元一样,随时激励员工力求最佳表现。

企业必须认清“无法预测未来”这个事实,但不等于“我们应该就此放弃计划”。首先应该像消防队训练消防员一样的训练员工。因为消防队永远不知道下一场火灾放生在何时何地,所以他们平时就保持警戒,随时整装待发。其次,公司应该减少管理层级以加强应变能力。(一对一的例行会议,便于彼此交流信息)

经营你的职业生涯

无论你从事哪一行,你都不只是别人的员工——你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员工。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经理人成功的秘诀就是:看准一家好公司,进去之后好好干,而公司也会有回馈,但现在不同了。现在全球怀化、信息技术发展、人才倍增,竞争更加激烈。

格鲁夫认为在宣召制胜绝招之前要想想以下3个问题:

你在公司里是真有贡献还是只是个传话筒?你如何增加附加价值——这唯有靠你不断的设法增加你的产能。理论上,一天24小时你都该竭尽全力追求进步,提高产能。(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公司产能是经理人个别产能的总合)

你的工作是不是无关紧要?或者你老是要等你的上司或被人来解释你该做什么?你是不是组织中的重要人物?或者你只是在一旁优哉游哉?

你是不是总在追求新知识或是尝试新科技?(只是看看书可不算。)或者你是在一旁看戏等人来重整你的企业?(这叫“坐以待毙”)

乐观主义者,相信每个有能力做发财梦并让美梦城战。

第一篇:早餐店的生产线

1.“生产”包含什么?

限制步骤

你必须按预定的时间,可接受的品质以及可能的最低成本,依据顾客的需求制造及运送产品。

餐厅服务省的责任是准备一份包括煮了3分钟的鸡蛋、奶油面包以及咖啡的早餐。当将早餐送上顾客的餐桌时,每样东西都应该是刚出炉而热腾腾的。

早餐店应大概在顾客进门5-10分钟送出早餐,并以具竞争性的生产成本,才能获取应有的利润。

首先,找出决定整个生产流程的“限制步骤”。limiting step

早餐组合中哪一项准备起来最耗时?咖啡已经煮好在壶里,烤面包只要一分钟,煮蛋需时最长。我们将需时最长的煮蛋为限制步骤。

接着,我们要反推流程:用最后完成的时间向前推算,先弄清楚煮蛋、煮咖啡及烤面包分别需要的时间,以便他们同事完成。

计算将三项产品摆在餐盘里所需的时间,然后计算从烤面包机中拿出面包、从壶中倒出咖啡以及从锅中捞出鸡蛋的时间。这些所需时间的综合再加上拿蛋、煮蛋的时间便是整个流程需要的时间。这在生产管理上成为 总产出时间(total throughput  time)

拟定流程计划

围绕关键步骤,在考虑其他各项的产出时间、交错安排进生产流程里。

以需时最长(或最困难、最敏感、最昂贵)的项目为建立生产流程的基础,再以此考虑其他项目。

以煮蛋所需时间为基准,必须在这段时间放好面包及烤好面包;最后,以烤面包的时间为基准来决定何时倒咖啡。

在生产管理的术语中,这些步骤叫“互相补偿” soffset。

举例:英特尔招聘

生产的步骤 :制造、组装、测试

复杂化

将遇到的问题环节的步骤当成限制步骤,重新设计流程。

找出最佳策略

凡是能以最低成本达到理想的运送速度及品质的,便是最佳方案。

测试与验货

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遵循“及早发现、及早解决”的原则,在生产流程中价值最低的阶段修正问题。

2.从早餐店的库存谈起

我们不仅要辛勤工作,还要懂得如何工作。

设定指标

设定指标设定针对不同作业目标的评估指标。

知道一天的销售预测。

原材料存货

设备的状况如何

人力资源情况

指标配对

指标能将你的注意力引导到需要监督的事情上。 指标配对可以能让欧文们通过权衡找到最佳的方案。

通过指标配对的方法来避免反应过度,在反应的同时了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指标配对的两个原则:

①有总比没有好:指标是评估产出的,而不是过程或其他;

②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用来衡量具体可计算的事情的(如图)

好的指标配对,可以

①清楚的列明了目标;

②为评价管理活动提供了相当的客观性;

③让不同的组织中从事相同管理工作的人有相互比较的依据。

黑箱子

1.先行指标(Ieading indicator):通过了解未来的概况来引导你注意黑箱中该注意的事情。

先行指标在早餐店可能是机器故障记录,也可能是客户满意度这些我们日常用来监控流程的项目。

2.线性指标(linerarity indicator)。(个人理解:计划指标和实际推进指标的对比)

线性指标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解决”的功效。

3.趋势指标(Tread indicator)以时间(这个月的业绩和过去数月的相比)或其他设定的标准为基础,衡量诸如早餐做几份或海报做了几张等产出。

根据设定的标准来衡量,也能刺激你去思考为何产出这样的结果,而不会光让标准告诉你结果会是什么?

4.重复印证表(Stagger chart)预测未来几个月的产出。

每个月更新资料并重新预测,也因此每个月都能以实际销售业绩和上个月的预测,甚至前几个月对本月的预测对比。这样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看出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与实际产出间的差异。

控制产出

对未来做预测,然后调整管理工作,是一个提高产能的重要方法。

设定标准,预测每个员工的工作量,这绝对有助于提升并维持产能。

品质保证

如果想以最低成本得到可接受的品质,你必须在产品尚未消耗太多成本之间便淘汰瑕疵品。(在加大投资之前做筛选)

在最低价值的检查点验货。

检验不但需要花费成本,而且会因为对整个制造流程产生干扰而增加了整个制造流程的成本。在检验和增进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两个办法:

①“海关与监视器”

“海关”是指我们先设下重重关卡,产品唯有在通过检验之后才能进到下一关。如果产品无法通过测试,便会被打回前一关重做或是废弃。

在“监视器”部分,我们将在原材料汇总取样,如果他是瑕疵品,我们会标上几号,并计算瑕疵率。这批原材料不会在流程中的各个关卡被截住。

“监视器”的执行成本比“海关”低。广设关卡可以提升产品品质,但是该设多少很难有定论。格鲁夫的经验法则是:你应该先考虑监视器的方式,除非过去的经验显示你每次放过一个瑕疵最后都酿成了大灾难。

②随机检验

产能在释义

黑箱理论:

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比如人们的大脑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结构和参数。

黑箱方法:

我们只能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 要素和机制的前提下通过观察黑 箱中“输入”、“输出”的变量,得出关于黑箱内部情况的推理,寻找、发现其内部 规律,实现对黑箱的控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黑箱方法。

产能=黑箱中不同部门的产出/此项产出所需的人力

格鲁夫认为提高产能的两个方法:①加速生产;②改变工作的本质。PS.麦肯锡MECE法则解决更实际

杠杆率

一个活动如果有比较高的杠杆率,即表示同样的投入之下,这项活动会比杠杆率低者有更高的产出。

高杠杆率,便是将工作简单化(要将工作简化,得先质疑每一个步骤存在的理由),格鲁夫通过将工作简化,提高杠杆率的三步法:

①首先,必须制定一套生产流程表。这个表必须详尽

②其次,算一算总共有多少步骤(接下来才能找出比较的依据);

③再次, 便是设定你删减的目标。(以格鲁夫的经验,将工作简化的第一回合通常可以将工作步骤减少30%-50%)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很难分出何者是“活动”,何者是“产出”,关键是着眼产出才能提高产能。

第二篇:打好团队战

3.管理杠杆率

经理人的产出=他直接管辖部门的产出+他间接影响所及部门的产出

分内事与结果

“活动”是我们日常真正在做的事,看起来有些繁琐;

“产出”则是我们的成就,与活动相比,当然就显得重要得多。

你的日常工作到是什么?

紧盯“产出”

经理人必须有同事处理数件事情的能耐,此外,还得知道何时转移注意力,将精力放在当时最能促进整个组织产出的活动上。

你需要知道什么?(收集信息)

获取信息的途径:

①口头信息;

②杂志、媒体上的深度报道;

③不时在公司中走动走动。

决策

决策的形式:

①“未雨绸缪型”:将公司资源依据未来将要进行的事情做适当的分配;

②“亡羊补牢型”:应对对公司中可能正在产生或是已经产生的某种问题

☆☆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根植在信息的获取上。

当你部属的表率

价值观和行事规范很难简单地说出来或是写在之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这要做得“让人看到”!

经理人的工作大部分是在分配人力、金钱或是资产等资源。如何运用时间是一个人是能成为领导人或模范的最重要的一点。

什么是高杠杆率?

经理人的产出=组织产出的综合=杠杆率A * 管理活动A+杠杆率B * 管理活动B ……

经理人增加单位时间产出的三种方法:

加快每一项活动进行的速度;

提高每一项活动的杠杆率;

调整管理活动的组合,摒除低杠杆率的活动,代之以高杠杆率的活动。

达成高杠杆率 大概三种情况:

1.经理人可以同时影响很多人时;

2.经理人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一段简短的话,可以对别人产生长远的影响时;

3.经理人所提供的技术、知识或信息,会对一群人的工作造成影响时。

动作简单影响大

比如业绩评定是一个只要花几个小时做好功课的工作,便会对相关人员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愁云惨雾”和“举棋不定”这两种经理人都会有很高的负杠杆率。

管理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在那么多看来都很重要的活动中,挑出一两甚至三个最重要的,然后全心全意地去做。

监督原则

你若交代部属写一篇报告,应该在他草稿打好便哪来看,不要等他花了大把时间吧报告弄得漂漂亮亮之后,才发现其中有错误。

应该不定时对部属进行抽查。

提高管理活动的速度

时间管理技巧:

找出限制步骤。

类似的工作集中在一起做。

安排好你的日程表。

建立指标。

存货法(不紧急/不重要)。

标准化。

干扰与突发状况

规律化 regularity生产/营销工作都应该尽量避免走走停停或是被紧急情况干扰的情形。

4.管理的必经之路:开会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如果一个经理人将超过25%的时间用在开会上,这个组织大概有问题。

安迪·格鲁夫:会议室从事管理工作并经的媒介。你绝对无法避免开会,但你可以让会议更有效率。

会议主要分两种:过程导向会议、任务导向会议

过程导向会议: 例行性会议,在因特尔过程导向会议分为三类:一对一会议、部门会议、以及运营总结会议;

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应该明确年度、季度、月度会议制度及时间规划,对标业务总结及未来计划;

部门会议:经理人在会议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协调者,负责控制会议的进度和化解纷争。

运营总结会议:会议召集人、总结负责人、提案人、以及其他参与会议者。

任务导向会议: 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决策会议不容有人”隔山观虎斗“,这种旁观者只会阻碍决策进行。

5.不挥舞权杖的决策

决策是由离问题最近,而且最了解问题的人来指定。

备注:一个公司面临的问题应该一线人员最有发言权,部门负责人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对比有决策建议。最终根据一线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决策建议公司管理层进行决策。

理想的决策模式

阶段一:自由讨论;

阶段二:清楚的决策

阶段三:权利支持

制定决策: 一定要确定你已在讨论中收集到足够相关信息,而非只是泛泛之言。

职业经理人在决策前应该对以下6个问题了然于胸:

决策的内容

决策的时限

决策人

在指定决策前应先向谁咨询

谁对此决策一言九鼎,或是能全盘否定

谁应该在决策指定后被告知

6.规划是为了明天

规划流程:步骤一:预测外界环境需求→步骤二:现状分析→步骤三:缩小差距(解决问题,关键是怎么做的问题)

第三篇:推动组织的巧手

7.当早餐店开始繁衍(当企业做大之后)

集权还是分权?: 各地区域经理对当地消费人群的了解,远胜于这群坐在公司总部办公司里的 人。

8.混血型组织

两个极端的组织类型

任务导向或功能导向。事实上,大部分组织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

任务导向型组织形态:中央完全下放权力,每一个事业单位负责完成任务。每一家分店全权掌控分店的营运,包括店址、店面装修、采购、销售及人事管理等等,而仅在每月月底向总公司提出财务报告。

功能导向型组织形态:根据不同职能进行集权。总公司采购负责所有分店的采购事宜、人事部门负责所有部门及分公司的招聘/解雇/绩效评估……

斯隆总结他在通用汽车数十年的经验时说:”好的经营管理,是集权和地方分权间的这种产品。“

安迪·格鲁夫:好的经营管理,是在应对市场与发挥组织最大力量间求最佳的组合。

折中而行

英特尔混血型组织:在应变能力及管理杠杆之间取得平衡

9.双重报告

新厂的警卫人员应该向谁报告?

新厂警卫既向总厂警卫处主任报告又向分厂厂长报告。前者指示工作内容,而后者逐日做绩效考查。

10.每个人都听命的三个“长官” (自由市场因素、契约义务、文化价值观)

第四篇:谋事在人

11.激励部属参加比赛

团队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将办公室化为竞技场能培养部属的运动家精神:求胜但不怕输,并随时向自己的极限挑战。

12.工作成熟度

13.再难也得做:绩效评估

14.招人与留人

15.报酬的诱惑

16.别等火烧眉毛才培训

期末考:最后的叮咛

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一)

关于该书

该书出版于1996年,1997年被译为中文。2010年中文修订版后,2020年10月第44次印刷。

书末附有潘中岐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和李慎之的“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第四章:西方的衰落:力量、文化和本土化;第五章: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第六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第七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十二章: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一、引论:文化认同

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

迈克尔·迪布丁的小说《死亡环礁湖》: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爱我族类。

二、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在人类生存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时间段的或根本不存在的。

大约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400年里,全球政治呈现出两个方面。西方的民族国家——英、法、西班牙、德等在西方文明中构成了一个多极的国际体系,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竞争和开战。同时,西方民族也扩张、征服、殖民,或者决定性影响所有其他文明。

冷战之后,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和民主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的集团。两个集团展开竞争。第三个是由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不结盟的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这时对国家的分类不再是冷战时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在这个新世界里,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文明的性质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思维模式。

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型、头形和肤色。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各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个阶段: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

人类历史上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

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当代文明主要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四、文明之间的关系

1.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3000年中,除了个别例外,他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割开来,只有数量很少的文明存在于同一时期。

文明在地理上也相互分离。思想和技术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这常常需要历时几个世纪之久。比如佛教,被传到中国,发生在它发源于印度北部大约600年之后;中国8世纪发明印刷术,15世纪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

文明之间最吸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这些交往一般来说不仅是暴力的,还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断断续续地发生的。

2.冲击:西方的兴起。欧洲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11-13世纪之间,欧洲人借鉴了伊斯兰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适当因素,并使这一遗产适应于西方的特殊条件和利益,在此推动下,欧洲文明开始发展。12和13世纪期间,西方人建立了对地中海的有效统治。到1500年,欧洲顺利进行了文化上的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扩大的商业和技术成就为一个全球政治的新纪元提供了基础。

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或有限的多方向的碰撞,让位于西方对所有其他文明持续的、不可抗拒的和单方向的冲击。15世纪到18世纪,整个西半球和亚洲的一些重要部分被置于欧洲的统治和控制之下。1800年欧洲人或前欧洲的殖民地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35%,1878年,这个数字是67%;1914年为84%。在欧洲扩张过程中,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国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文明,只有俄罗斯、日本和埃塞俄比亚这三个在高度集权的帝国权威统治下的文明得以抵抗西方的冲击,并维持了有意义的独立存在。这四百年之久的文明间关系是由其他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

西方扩张的直接根源是技术,如航海工具、军事能力。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到1910年,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连为一体。此时,文明意味着西方文明,国际法意味着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主体是主权而文明化的民族国家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领土。这一由西方所确定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全球政治的重大发展。

1917年,由于俄罗斯革命,民族国家冲突之外又加上了意识形态冲突,首先是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冲突,然后是后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冷战中,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两者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两者又都不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文明的产物。但它既没有在那儿扎根,没有在那儿取得成功,而现代化的和革命的精英把它引入到非西方社会。

3.相互作用:一个多文明的体系。在20世纪,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文明对所有文明单方向影响所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时,西方的扩张终结了,对西方的反抗开始了。西方的力量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力量不规则地下降了,虽然时有中断和倒转。

20世纪重大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保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它们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文明产生过一个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然而,西方从未产生过一个主要的宗教。世界上伟大的宗教无不是非西方文明的产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先于西方文明产生的。当世界走出其西方阶段时,代表晚期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衰落了。它们的地位被宗教和其他形式的以文明为基础的认同和信奉所取代。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

全球政治地理因此从1920年的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6个以上的世界。与此相伴的是,1920年的西方全球帝国收缩为20世纪60年代的较为有限的“自由世界”,然后进一步收缩为20世纪90年代的更为有限的“西方”。

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到二十世纪末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自以为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

五、普世文明:含义

1.含义

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在所有社会里,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观。

“普世文明”一词可以用来指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它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观和主张。这可以被称为“达沃斯文化”。达沃斯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机构、许多世界管理机构,以及大量的世界政治和军事职位。达沃斯文化因此极为重要。

普世文化,还意味着一种思想得到发展。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对于普遍大众文化,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传媒,而非消费品。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和录像业地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都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情况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是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的财富的普遍兴趣;第二是受利益驱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利用这些兴趣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然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下述假设:普遍的全球通讯的出现正在导致观点和信仰的趋同,而人们会根据自己先前存在的价值观和观点来解释这些通讯。

全球通讯是西方权力最重要的当代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西方的这一霸权鼓励了非西方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谴责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并集结他们的公众来保护其本土文化的延续和完整。因此,西方控制全球通讯的程度是非西方民族对西方不满和敌视的重要根源。

2.语言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出现一种普遍的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西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通用语言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相互分离的文化。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

语言和权力。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者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

假如在遥远的的未来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

3.宗教

20世纪末,宗教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全球性的复兴,这一复兴包含了宗教意识的加强和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因此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个改宗力最强的宗教。西方基督徒1900年约占世界人口的26.9%,1980年占30%。穆斯林增加得更快。从1900年的12.4%增长到1980年的18%。基督教主要是通过使人皈依来传布,而伊斯兰教则是通过使人皈依和人口繁殖来传布。

六、普世文明:来源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非西方把西方视为普遍的东西视为西方的。西方人宣布为有益的全球一体化先兆的东西,却被非西方人宣布为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

人们往往根据他们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界定自己的身份。随着通信、贸易和旅游的增长,扩大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日益赋予其文明认同以更大的重要性。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明的、社会的和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剧了。

七.西方与现代化

普世文明的出现,也被看作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它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控制和营造他们的环境。

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文化极大地不同于传统社会。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化的文化。当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

使西方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有:

1.古典遗产。包括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和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来说,这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

3.欧洲语言。被宽泛地划分为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

4.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在整个西方历史上,先是唯一的教会然后是许多教会与国家并存。上帝和皇帝,教会和国家,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之外,只是在印度文明中也才有宗教和政治如此明显的分离。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和一再出现的冲突,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这种权威的分裂极大地有利于西方自由的发展。

5.法治。法制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继承于罗马,发展于英国。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而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因素。

6.社会多元主义。历史上,西方社会一直是非常多元化的。西方的独特性是多样化自主集团的兴起和延续,它们并非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婚姻基础上。大多数西欧社会包括相对强大和自主的贵族的力量、大量农民和虽然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商贾阶级。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封建贵族的力量在限制绝对君主制稳固扎根的能力方面特别重要。欧洲的多元性与同时存在于俄罗斯、中国、奥斯曼帝国和其他非西方社会中的市民社会的贫困、贵族的虚弱和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7.代议机构。社会的多元性最初导致了等级、议会和其他代表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团的利益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民主体制的代议制形式,并成为扩大政治参与的工具。没有任何其他的当代文明具有与之相比的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的代议机构的传统。

8.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产生于14和15世纪,到17世纪在西方被普遍接受。在20世纪的各文明中,个人主义仍然是西方的显著标志。但是,这一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最不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都一再把个人主义视为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

上述这些因素单独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西方独有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的结合却是西方独有的,是它们赋予了西方独特性。它们至少形成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持续不变的部分核心内容。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西方能够在实现自身和世界的现代化中起带头作用的因素。

八、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回应:

1.拒绝主义。19世纪期间,西方的权力使得非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坚持,而且最终不可能坚持纯粹的排斥主义战略。20世纪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2.基马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即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这意味着一个困难的和痛苦的做法:摧毁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化,用从另一个文明引入的全新的文化来取代它。

3.改良主义。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

关于现代化和西方化。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7、高中语文书第五册 读书笔记一篇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孔明在西城中,准备启程。等他安排停当,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竟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打开城门,每一门用上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披鹤髦,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马司懿来到城下,见到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司马懿吓坏了,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们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博弈矩阵来表示这个博弈:
这个博弈中,“进攻”是司马懿的“占优策略”。该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即:(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守城”);(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弃城”)。然而,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知道。他们对博弈结构的知识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较多的知识。当然这种知识的不对称完全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司马懿是如何推理的呢?司马懿的推理是“归纳的”。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一生都是谨慎的,既然诸葛亮一生没有冒险,此次也肯定不会冒险,诸葛亮有埋伏。司马懿在“攻城”和“撤退”之间作出“撤退”的选择。
在这里,司马懿归纳作出了一个错误的策略选择。尽管如此,我们不能说司马懿是不理性的。司马懿作出错误的策略选取,是由于不完全信息造成的。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做出的空城假象,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攻城”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此时,在司马懿看来,“攻城”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撤退”的期望效用大于“攻城”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撤退”的效用。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我知道是囚徒困境
就是AB两个囚徒 被抓住后 关在两个不同囚室
如果两个都不招供 则每人只判三年 如果都招供 则每人判五年
如果一个招供 另一个不招供 则招供的判一年 不招供的判十年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两个人都不招供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A来说如果B不招供 则他招供好一些 如果B招供 他也是招供好一些
则招供是他的占优策略 他会选择招供
同样分析B 也 会选择招供
最终结果是两人都招工 并为达到两人都不招供的最优选择
这就是囚徒困境
一般经济学书上都会讲
囚徒末路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它的模型是这样的:
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海盗分金
经济学上有个“海盗分金”模型,是说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他们按抽签的顺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超过半数同意方案才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
假定“每人海盗都是绝顶聪明且很理智”,那么“第一个海盗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从后向前推,如果1至3号强盗都喂了鲨鱼,只剩4号和5号的话,5号一定投反对票让4号喂鲨鱼,以独吞全部金币。所以,4号惟有支持3号才能保命。
3号知道这一点,就会提出“100,0,0”的分配方案,对4号、5号一毛不拔而将全部金币归为已有,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获但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一票,他的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就会提出“98,0,1,1”的方案,即放弃3号,而给予4号和5号各一枚金币。由于该方案对于4号和5号来说比在3号分配时更为有利,他们将支持他而不希望他出局而由3号来分配。这样,2号将拿走98枚金币。
同样,2号的方案也会被1号所洞悉,1号并将提出(97,0,1,2,0)或(97,0,1,0,2)的方案,即放弃2号,而给3号一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由于1号的这一方案对于3号和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分配时更优,他们将投1号的赞成票,再加上1号自己的票,1号的方案可获通过,97枚金币可轻松落入囊中。这无疑是1号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案了!答案是:1号强盗分给3号1枚金币,分给4号或5号强盗2枚,自己独得97枚。分配方案可写成(97,0,1,2,0)或(97,0,1,0,2)。
“海盗分金”其实是一个高度简化和抽象的模型,体现了博弈的思想。在“海盗分金”模型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企业中的一把手,在搞内部人控制时,经常是抛开二号人物,而与会计和出纳们打得火热,就是因为公司里的小人物好收买。
1号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收益最大。这不正是全球化过程中先进国家的先发优势吗?而5号,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只能分得一小杯羹。
不过,模型任意改变一个假设条件,最终结果都不一样。而现实世界远比模型复杂。
首先,现实中肯定不会是人人都“绝对理性”。回到“海盗分金”的模型中,只要3号、4号或5号中有一个人偏离了绝对聪明的假设,海盗1号无论怎么分都可能会被扔到海里去了。所以,1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的海盗兄弟们的聪明和理性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否则先分者倒霉。
如果某人偏好看同伙被扔进海里喂鲨鱼。果真如此,1号自以为得意的方案岂不成了自掘坟墓!
再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心隔肚皮”。由于信息不对称,谎言和虚假承诺就大有用武之地,而阴谋也会像杂草般疯长,并借机获益。如果2号对3、4、5号大放烟幕弹,宣称对于1号所提出任何分配方案,他一定会再多加上一个金币给他们。这样,结果又当如何?
通常,现实中人人都有自认的公平标准,因而时常会嘟嚷:“谁动了我的奶酪?”可以料想,一旦1号所提方案和其所想的不符,就会有人大闹……当大家都闹起来的时候,1号能拿着97枚金币毫发无损、镇定自若地走出去吗?最大的可能就是,海盗们会要求修改规则,然后重新分配。想一想二战前的希特勒德国吧!
而假如由一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呢?比如,大家讲清楚下次再得100枚金币时,先由2号海盗来分……然后是3号……这颇有点像美国总统选举,轮流主政。说白了,其实是民主形式下的分赃制。
最可怕的是其他四人形成一个反1号的大联盟并制定出新规则:四人平分金币,将1号扔进大海……这就是阿Q式的革命理想:高举平均主义的旗帜,将富人扔进死亡深渊……
制度规范行为,理性战胜愚昧!
如果假设变为,是10人分100枚金币,投票50%或以上才能通过,否则他将被扔入大海喂鲨鱼,依此类推。50%是问题的关键,海盗可以投自己的票。因此如果剩下两个人,无论什么方案都会被通过,即100,0。
往上推一步,3个人时,倒数第三个人知道如果出现两个人的情况,因此它会团结第一个人,给他一个金币
“往前推一步。现在加一个更凶猛的海盗P3。P1知道———P3知道他知道———如果P3的方案被否决了,游戏就会只由P1和P2来继续,而P1就一枚金币也得不到。所以P3知道,只要给P1一枚金币,P1就会同意他的方案(当然,如果不给P1一枚金币,P1反正什么也得不到,宁可投票让P3去喂鱼)。所以P3的最佳策略是:P1得1枚,P2什么也得不到,P3得99枚。
P4的情况差不多。他只要得两票就可以了,给P2一枚金币就可以让他投票赞同这个方案,因为在接下来P3的方案中P2什么也得不到。P5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只不过他要说服他的两个同伴,于是他给每一个在P4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1和P3一枚金币,自己留下98枚。
依此类推,最终P10的最佳方案是:他自己得96枚,给每一个在P9方案中什么也得不到的P2、P4、P6和P8一枚金币。
结果,“海盗分金”最后的结果是P1、P2、P3、P4、P5、P6、P7、P8、P9、P10各可以获得0、1、0、1、0、1、0、1、0、96枚金币。
在“海盗分金”中,任何“分配者”想让自己的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是,事先考虑清楚“挑战者”的分配方案是什么,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收益,拉拢“挑战者”分配方案中最不得意的人们。
真地是难以置信。P10看起来最有可能喂鲨鱼,但他牢牢地把握住先发优势,结果不但消除了死亡威胁,还获得了最大收益。而P1,看起来最安全,没有死亡的威胁,甚至还能坐收渔人之利,但却因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结果连一小杯羹都无法分到,却只能够保住性命而已。

博弈论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
博弈的分类
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都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由于规则的严密与精细,任何人因时间问题、资金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致使在多次均衡后直到不明不白地造成大输,参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大部分都是这种人。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有行动的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在动态博弈中,对参与人的先行动的一方称决策人,根据初择样本的选取标准进行认定,然后对样本行为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决策人的每一次背景信息特性。用人人十分关心的行为概率常数进行求解,这就明显的看出优势的大小和概率分布。动态和静态博弈本身就是一个国,也会出现均衡,博弈的最终结果都是国大于正。
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人们分工与交换的经济活动就是合作性的博弈,而囚徒困境以及公共资源悲剧都是非合作性的博弈。
博弈又分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指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从知识的拥有程度来看,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信息是博弈论中重要的内容。完全信息博弈指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否则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严格地讲,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的博弈。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参与者所做的是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支付或期望效用最大化。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文化盛宴》
以此博弈哲学语言也可体现出以下四种博弈分类: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其中策略性博弈应属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包括扩展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等;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以贝叶斯均衡等理论完成对混合策略的重新解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则是完美贝叶斯均衡为核心概念的信号博弈。
变通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思想
自己组织哈,读后感我也没写...

8、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读书笔记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是2007年2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晓萍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在国内呼吁民俗保护的人已经不少,但将民俗从生活方式转化为生存资源和保护理论的对象,还需要加以反思,同时需要提高民俗意识和把握民俗权利。开展相关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是现代民俗学的一部分,作者面对全球社会的巨大变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中国优秀民俗遗产的对象、理论和方法,附带讨论国内外前沿信息,指出中国民俗的游刃度、通透力、青春性、表演水平和对抗现代社会紧张压力的协调能量,分析可转型民俗的内在要素、外部类型、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方案的策略等,也揭示部分民俗的老境和死因,以期提高人们关注人文文化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的世界“四遗产”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