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简述21世纪全球化对产品的要求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简述21世纪全球化对产品的要求

发布时间: 2023-05-21 13:01:51

1、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什么

一. 谋求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资本的国际化流动、跨国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产业的国际化分工,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个性化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确立,用户需求特别是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四.社会快速变化,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节奏越来越快。

2、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本土化如何在产品策略促销策略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现代社会由于交通发达,地区与地区之间往来密切,旅游、参访,甚至移民风气普遍频繁。到了一个新地方,想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学习当地的语言、接受当地风俗习惯,就成为必要的条件。

在产品策略,促销策略中将二者结合:
(一)从全球化视角出发传播品牌的核心价值及统一形象
(二)从本土化视角出发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牌应努力适应当地文化环境。
(三).品牌传播中结合本土文化的广告诉求。
(四)开展本土化公关,建立良好的品牌社会形象。
品牌传播全球化策略与本土化策略的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品牌传播理念上要全球化,但具体的传播手段要本土化;
(2)在品牌内涵传播上的全球化,在品牌表现元素上的本土化;
(3)品牌传播视野上要全球化,体现的营销文化要本土化。

3、试述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益处及我国流通企业全球化的对策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使我们有机会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有人认为,中国是开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国的GDP是开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熟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机制。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经济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国内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3)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加速国内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

1.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

2.培养核心竞争力。

3.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从事国际化经营对企业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局部市场上的竞争愈益全球化,在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行业,竞争市场一旦形成,很快会涌进来自全球的跨国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第二,产品的生命周期大为缩短,企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第三,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因为发展慢的企业不仅会丧失成长空间,而且已有的市场份额也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

转变企业管理观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新特点,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观念正在发生四大转变。一是从“管理就是控制”转向“管理是指导和激励,是为员工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传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控制员工的行为来完成企业目标,而现代社会中信息和技术网络已通达生产和流通全过程,专业分工从金字塔型垂直管理逐步转向矩阵型组织,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也就是更加注重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通过较为完善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二是从“管理就是计划与审批”转向“管理是着力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内部市场”管理方式把企业分设成能够各自对经营结果负责的管理单位,分散经营的各个单位又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企业目标结成一个整体,能够迅速应对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组织的柔性化程度。三是从“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转向“管理要形成组织战略联盟共同体,实现战略共赢”。在实现产业集中和产业集中已达到一定程度时,击败竞争对手形成行业垄断已不为市场所接受。同时,一些有远见的大企业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也通过培养中小竞争对手来培育、扩大产品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把培育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经济群体当成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在竞争中合作,力求实现战略共赢。四是从“管理就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协调”转向“管理是强化与顾客关系的协调”。顾客需求就是市场,是企业经营的动力。企业把注意力集中于对顾客需求信息的随时采集、监测,意味着企业永远置身在市场前沿。这里“顾客”的涵义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等外部顾客,也包括员工、原料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等内部顾客,他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顾客关系系统”。

提高信用和知识管理水平

上述四个转变,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提高管理水平的结果。对我国企业来说,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必须努力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和知识管理水平。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在发达国家,企业一般都设置信用管理或信用经理一职。这是因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要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靠三个手段: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和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前二者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结算方式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然而,能否成功运用信用销售或赊销来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企业本身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采用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我国的国内信用销售额约占全部贸易额的50%,大大低于欧美国家超过80%的比例;而且,我国企业相互拖欠,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额的5%以上,而欧美国家仅为0.25%—0.5%。因此,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企业为了避免信用风险,纷纷采取现金交易方式,这样做虽然规避了信用风险,但却容易失去信誉可靠的大客户。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悄然而至。知识管理以市场为核心,通过搜集、处理、整合、利用各种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知识资源,改变信息管理、技术开发、市场分析等被职能部门分割的状况,从而把知识资源同信息、技术和营销战略等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效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它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体现智力劳动的专利、商标、版权、信誉等知识资产的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二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管理、运用;三是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推广;四是知识资源的采集、创新、延续、使用。目前,一些跨国公司在高层管理中设立了“知识主管”一职,投入巨资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虽然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尚未普遍地进入我国企业,但它的许多特征已经显现在我国的一些成功企业之中。

5、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企业的构建和经营有什么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经济全球化作为客观的历史进程,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是以经济的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生产和投资跨国化为基础的,
由市场力量所推动的,跨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新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出现了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这既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面对这一国际大舞台,我国中小企业须制定积极应对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全球化的机遇
(一)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为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有较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税、非关税壁垒”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我国加入WTO后,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径。
(二)良好的政策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出口退税等给予优惠,所有这些都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中国加入WTO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契机。入世后,不仅中国市场向WTO成员国敞开,WTO各成员国也向中国开放市场,中小企业可趁机扩大出口,并向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和经营。
(四)信息化潮流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空前发展的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小企业快速、全面地获取并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电子商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突破了地域、时间和企业规模的限制;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将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这些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扫除了障碍,使中小企业也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大企业共同竞争。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内部压力
1.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渠道不畅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渠道,直接融资可分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就债券融资而言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债券发行主体必须是国有大企业和股份制公司,且企业净资产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有三年连续盈利纪录,中小企业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资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目前尚不具备在深沪两股市上市的资格,国内又没有开放针对可供中小股票、债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场,间接融资主要是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贷。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自身的资信度过低,没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机构“惜贷”。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有的企业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许多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企业,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无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时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对大企业优惠多,而对中小企业考虑较少。“重大轻小”的思想严重存在,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统一管理领导机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持续的政策扶持体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抓大放小”这一政策实施上有的还存在一放了之或一卖了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在市场环境方面,给中小企业发展造成障碍源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以及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业的大型企业造成的人为垄断。对中小企业规定了多种限制政策,如行业进入壁垒政策,目前一些行业如医药、出版、印刷业等规定必须是国有企业,对上市指标、自营进出口权等也向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倾斜。同时,市场交易缺乏规则,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执法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使得中小企业负担过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
1.竞争全球化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全球企业500
强中已有400多家挺进中国,几百亿美元外资投入中国市场,在中国直接或者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既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给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2.高新技术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国外大企业的求强靠创新,小企业的发展靠创新,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也是在产品营销、技术输出、资金投放、资产经营等方面创新,他们有优越的创新环境,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充裕的经济条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这种发展趋势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战。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占据了先机。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立数十年来,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准、企业实力来看,要尽快进入到信息高速化时代,时机还不成熟。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自身努力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关键
1.努力增强自身实力。(1)提升规模优势。(2)注重培养和引进国际经营人才。(3)中小企业应逐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在本领域内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发挥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2.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即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后,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3.树立国际市场营销观念。中小企业要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以国际市场营销的新观念取代传统的生产和推销观念,充分把握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组织生产,筹划促销手段和确定分销渠道,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利润。
4.实施名牌战略。21世纪是名牌产品到名牌企业到名牌经济的世纪,名牌经济是市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小企业要实现国际化经营,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在保护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增强名牌的意识和观念,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培育和发展名牌,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证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5.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高科技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许和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本和智力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奖励有特殊贡献的职工,特别是奖励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府要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来鼓励其发展。
(二)健全的政策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1.完善并切实落实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现状,建议国家单独设立支持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外投资基金和出口贸易基金,以激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融资方面,应给予中小企业较宽松的融资政策,如放宽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及上市的条件;允许它们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资金融通等等。
2.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加强对外投资的事后监管。建议专门设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局,统一对外投资的审批权。同时,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局应尽量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彻底改变目前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下“部门多、手续繁、效率低、周期长”的失效状况,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
3.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其次,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6、结合当前实际谈谈经济全球化对产品的影响?急需答案,同时感谢你的回答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