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 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败搜衡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察做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漏梁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15世纪末欧洲与世界的状况,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要求规模化的新闻传播。1566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出现定期手抄新闻,这是衰退中的地中海贸易对新闻需求的最高反应。意大利的贸易很快衰落,发生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倒流的现象,使得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的摇篮,此后300年才出现象样的现代报刊。严格地说,威尼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的开端,而是欧洲中世纪新闻信传播发展的顶点,到了顶点,接下去就是急遽的衰落。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15-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特别在法国),平民为了自身贸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权一边。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包括信息)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言和文字,而这种文字又要以存在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
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这个发明恰好遇上德国宗教改革,随后遇上了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德译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
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六,现代报刊遍及全球的三个环节
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因为现代报刊从欧洲传播到全球,历经数百年,只有当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现代报刊,这个起源的过程方可说结束。考证起源的“点”,重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和理解“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报刊的起源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
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就传播内容和简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闻纸应看作是中世纪的新闻传播类型。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一个环节。
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
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哈贝马斯(J.Habermas)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18-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在这里,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
七,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特点,但是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别是对后两个阶段转换的考察,尤为重要。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任何批评,即使的是真实的,均被视为诽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间)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这种情况的典型国家是美国(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大约60年),其他西方国家的党报时期与商业报刊时期,有时存在一个较为长久的并存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走下来,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此前,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产业。现在,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介(包括后来出现的广播和电视)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高回报产业,新闻传播业的跨国性经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八,电子媒介以几何级数的发展
1844年5月24日,华盛顿-巴尔的摩之间的电报线路开通,创造了令人自身感到惊异的东西,在较长的距离之间,信息可以瞬间传递。1847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将电报的发明列入资产阶级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之内。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洲(包括南美)间铺设了海底电缆。通讯社开始利用电报传递重要新闻。1862年,电报首次用于战时随身的新闻传递。
1876年,电话首先在美国出现。仅仅由于英国邮政部门的总工程师认为他们有的是邮差,不需要电话,认识的差距使得英国十年后才开始发展电话。
也是在19世纪,真实图象的记录和传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822年,法国拍出了第一张静物照片,1839年照相术公之于世,得到不断的改进,推广速度较快,于1853年用于战地新闻采访。1895年法国首次出现真实再现活动影像的技术电影,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以上19世纪的发明,为20世纪电子媒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观念准备。
1920年11月,美国匹茨堡的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向社会的大众媒介----无线广播电台。几年内,广播技术遍及世界各主要国家。既然声音可以跨越空间传播,图象可不可以?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苏联,都在研究无线电视。1936年德国的实验电视部分转播了柏林奥运会。现在一般把英国BBC电视台1936年11月播出节目,视为世界电视广播的开端。具体哪个算第一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20世纪30年代,在广播电台出现十几年内,电视技术就被推向社会了。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电视的发展,使之在50年代初从新开始。然而,又是仅过了十几年,苏联和美国于1962年将通讯卫星送上天空,并成功地进行了卫星信号的洲际传播。
计算机技术从60年代起,很快被运用于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先是报刊和通讯社业务(编务和印务)的自动化控制,接着是数字化技术武装卫星广播和电视。如果将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做一简单的年代分析,不难看出,20世纪之前的发展处于相当缓慢的算术级数,而20世纪内的电子大众传播媒介,其发展则是几何级数。
1457年 第一张印刷新闻纸(纽伦堡)
1615年 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法兰克福)
1650年 第一张日报(莱比锡)
1835年 第一家通讯社(巴黎)
1920年 第一家广播电台(匹茨堡)
1936年 第一家电视台(伦敦)
1962年 第一次卫星传播(欧美之间)
显然,早期报刊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其实,19世纪以前报刊对社会的影响力,除了政治动荡时期起些煽动作用外,远不及文学、哲学、自然科学那样巨大而深远,报刊在社会中处于文途末路地位。但是在20世纪,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由于无处不在、深入到家庭所有成员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全世界每天有近4亿份报纸在传播,全社会拥有20亿多架收音机和8亿多台电视机。21世纪世界新闻传播面临的情形是:无止境的传播技术创新、高度的商业化操作、全面的全球化趋势。
九,发展迅速但不成熟的网络新闻传播
互联网被视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这种媒体有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地方,即它并不是一种提供某种信息的媒体,而只是一种信息平台。个人、团体、传统大众媒介、权力组织,只要拥有一定的设备和技术,就可以上这个平台,看到别人的信息和发出自己的信息。它没有提供不同于其他媒体的内容,但是具备了将各种信息形态(图文、声音和活动图象)相互转换的能力(尽管目前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具有强大的同步交互传播的能力,以及全球性高时效的传播能力。然而,一种不能具备产业特征的交往手段,即使科技含量很高,在没有市场的支持下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至少在当前,网络传播处于两难的境地:最先进的传播科技,但是不拥有规模化的市场。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相当的市场发展的可能性,世界上数千家传统媒介都上了“网”,但是除了个别上网媒介的体育部分外,多数只有投入,很少产出,无法形成商业规模。因特网是为了商业目而开发的,它的火爆也是由于指望得到巨额回报,现在形成用户群后却难以建立起消费市场。迫于竞争压力,上网媒介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维护系统,升级换代。投资网络是否有出路,利润何在?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然而日益庞大的网络用户群(它的特点又是游移的,难以全面控制)却永远是一个诱惑,不断驱动着人们要解决这方面的困难,对此炒作得很热闹,尚没有看到成功的地平线。一个以免费吸引用户的传播平台,能够成为21世纪新闻传播业的新的形式吗?这需要持续的诱人动力,以保证新闻源长久地与网络结缘。
基于历史经验,在法律确立信息自由流通的前提下,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新闻政策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要综合考察其政治历史传统、经济形态、公众和领袖人物的民主政治素养等等。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新闻传播业的情形,有的似乎超前了些;现实中似乎滞后的多一些。从最近数百年新闻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看,实现自由的信息流通的政策是不可逆转的。也许会有不同看法,那么我们共同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更多地领会这个世界已经须臾不可缺少的行业走过的历程,讨论中一定会有更好的理解。
2、第一讲 全球传播兴起的背景
1
3、西方文学与新闻传播
“人文主义”在美国新闻学界受到关注,它表面上是对现实工商业、新闻专业主义专制语境的一种回应和反弹,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它实际上是为目前美国新闻政治实践服务的。“人文主义”应该是全球新闻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语词,但语词的同一性掩盖的往往是概念的相异性,表现在新闻业务操作上则会出现不同的新闻人文关注,乃至引起冲突。所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新闻界应该辩证的看待各种语境下的“人文主义”,警惕其后的霸权主义,努力促进全球范围的新闻传播站在同一立场为人类普遍福祉谋利益。 在美国新闻教育界,“人文主义”正受到关注:他们有的将“人文主义”作为与“专业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概念提出,如WILLIAN.WU认为,新闻客观、自由等专业原则已经忽视了对人的关怀,使得新闻成为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纯技术存在(他在“21世纪新闻传播峰会”汕头大学分会期间的一次发言);有的从新闻教育与文学的关系的渊源上提出,如JAMES W.CAREY认为:“新闻学的学术来源应该根植于人文科学和人文类的社会科学中。新闻应该与政治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和文学联系,这样才能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并深刻理解叙述的方式;和哲学联系,由此确立自己的道德基准;和艺术联系,这样才能捕捉到完整的视觉世界;和历史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意识和直觉等等。”(《新闻教育错在哪》)当然,就新闻专业主义的弊端及新闻教育的起源这些角度来提出“人文主义”,有其合理性,其运用得当会给新闻业输入新鲜的血液,纠正目前新闻业界的一些弊端。但其实稍稍识理点的人都知道,美国新闻学界”人文主义”的提出使用的是”障眼法”,它掩盖了”人文主义”出笼的另一缘起,即直接地说是美国的9.11事件,间接地说是美国的价值中心意识。然而,这一表面看去并不怎么高明的手段却好像蒙蔽了不少人的眼睛。它甚至得到一些华人学者的回应,如李欧凡在肯定JAMES.W.CAREY的观点的基础上:“卡莱的论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意义的社会学科……”,进一步指出,“媒体从文字、印刷逐渐向視觉和网络的转变,“不只为新闻也为整个社会帶來前所未闻也难以想像的影响。這一個影响所造成的就是一个更广泛的人文危机 。”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这是因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并为神学中,因此,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对教会的攻击。资产阶级要把阻碍它发展的宗教信条以及其他封建观念重新予以估计。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思想,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就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歌颂爱情,要求解放个性,并多方面发展个人才智,提倡冒险精神。为了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资产阶级就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应该追求知识和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和 唯物哲学。为了反对封建的残酷压迫,资产阶级就鼓吹人爱、博爱,为了反对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总之,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一个新兴阶级的要求,它在当时是进步的思想,表现了充沛的革命朝气、满怀信心的乐观精神和巨大的创造性。它是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初思想准备。 2、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具体表现: 人文主义者承担了资产阶级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的任务。他们的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部门。他们最初的活动是搜集古代手抄本和研究古代语言、哲学、文学,杰出的代表有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布拉丘利尼,其后有法国的毕代,德国的赖喜林,尼德兰的埃拉斯穆埃,英国的莫尔,西班牙的魏维斯等,他们的目的在于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思想上的营养。同时,在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伽利略,波兰的哥白尼,德国的开普勒等,哲学方面如意大利的瓦拉,米兰的多拉,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社会理论方面的如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艺术方面如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德国的杜勒等都有很多建树。在科学领域中,他们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哲学领域中,他们有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在社会思想领域中,第一次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在艺术领域中,他们一反中古呆板的象征的虚幻的艺术,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写实精神。 3、本人的一些个人评价和理解 我觉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以人文主义为主流。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高度的艺术概括、自由的结构、包罗万象的人物、生动有力的语言,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表达了新兴阶级的理想和广大 人民的愿望,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发展,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文艺复兴是改变欧洲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次极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人文主义文学作为一整套新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理念孕育而生。它在反教会旗帜下生长,在反封建的浪潮中发展,以其独有的特质、卓越的成就载入世界文学史。 [关键词]文艺复兴 文学 人本主义 一、背景 从14世纪开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手工商业大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先后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反封建压迫的工人、农民起义。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系是宗教神学,一切上层建筑都为神学服务,文化科学完全成了“神学的奴婢”。资产阶级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宗教教会的精神统治,就必须摧毁这种对“神”的迷信,而强调“人”的作用。资产阶级希望从古代文化中去寻找反封建神学的利器,而古希腊罗马文化正是与宗教神学无关的古代文化的典范。他们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当成批判宗教神学的现成武器,声称要把湮没了的古典文艺“复兴”起来,并积极发掘、整理古代文艺作品,进而掀起学习、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热潮。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帜,目的是要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新思想新文化。中世纪后期掀起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复兴古代文化的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但实质上,这场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单纯复兴,而是资产阶级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创造,是他们用来摧毁封建神学,创立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一种手段。文艺复兴也并不仅仅是一次文学艺术的革新运动,而是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始于意大利,后发展到德、法、英、荷等国家,几乎波及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人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人本主义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质、卓越的成就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明珠。 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具有鲜明的特点:主张用“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有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他们的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恶德败行加以嘲讽,并积极地传播人性、人权、现世享受、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就曾响亮的喊出:“我不想变成一个神,获得永生永恒,或者一手揽住天和地。对我来说,人的荣誉就足够了;这就是我所祈求的,我是凡人,我只求获得属于凡人的东西。”彼特拉克从小受古典文化教育,热衷于搜集研究古代典籍。他第一次提出“人学”和“神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并提倡研究人文科学以对抗教会的神学。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最优秀的代表作是《歌集》。诗中歌颂了诗人对劳拉的爱情,表现了诗人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创造了十四行体,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劳拉的形体之美,刻画出诗人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与彼特拉克一样,薄伽丘著名的短篇小说《十日谈》也是以批判宗教黑暗、歌颂爱情自由为主题。全书贯穿着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要求祖国统一的人文主义思想。小说以尖锐辛辣的笔法嘲笑、抨击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虚伪,以人欲的天然合理性为武器,表达了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爱欲都被看成合理的追求,而不是教会所说的罪恶的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自我意识觉醒的转向。 塞万提斯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解体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循着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的足迹,描绘了西班牙王朝盛极而衰时期的种种弊端和败行。小说不仅描绘了一副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画卷,更是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常是对比与夸张并用,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创作了两部叙事长诗、154首十四行诗、37部剧本和其他一些零散作品。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和朱丽叶》等戏剧已成为不朽的作品。这些戏剧同样贯穿着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剧中不乏对封建制度和暴政的批判,同时也表达出人文主义作家对民族历史和前途的关心,并意图从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前途的答案。 三、影响 人文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锋,带头从中世纪种种思想牢笼中冲杀出来,用自己的创作广泛地描绘了反封建教会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现实的真相。他们极力讴歌资产阶级感情和情欲的合理性,肯定个人利益和对享乐的追求,对封建统治者和教权派人士精心编织的种种精神枷锁作了毁灭性冲击,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如果说文艺复兴使得人们长久以来所构建的、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守侯着的精神家园顷刻间坍塌,那么对于长期受制于中世纪教会的人们来说,人本主义文学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人们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 参考文献: [1]曹晓青:新的时代 新的文学.湖湘论坛,2007年第6期 [2]杨周翰 吴达元: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薄加丘:十日谈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在信息全球化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时政新闻类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一、媒介素养及教育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是1933年在贺明蠢纸媒以外的多媒介形式出现并融合的背景下由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里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共同提出的概念,旨在呼吁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The National Telemedia Council对媒介素养解释为“the ability to choose,to understand-within thecontext of content,form/style,impact,instry and proction-to question,to evaluate,to create and/or proce and to respondthoughtfully to the media we consume.It is mindful viewing reflec-tive judgement”。可见,媒介素养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们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和作用的素养,二是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媒介素养教育。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推行媒介教育的国家,媒介素养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固定且重要的内容。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初等教育开始逐渐推广到中等、高等教育等领域;并以正规课程为核心,辅以家庭和非政府公益组织进行的社会活动”。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受到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1992年的ASpen会议上建立了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相较之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则起步很晚,公认为是从中国知网1997年收录中国传媒大学袁军先生撰写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开始。之后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受到教育机构和学者的关注,但总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践行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二、全媒体环境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精英教育的主要对象,根据国家数据网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共计2804万。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之外,新兴媒体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获得了迅猛强劲地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这一阶段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积更广、传播内容更纷繁、传播途径更丰富。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做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的张红梅、陈平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尤泳、张晖等人分别针对大学生全媒体使用情况和全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先后在北京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中发放了问卷。综合考量国内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可发现在全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以下特点:
(一)新媒介是大学槐模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中,新兴媒介网络、手机的选使用率分别高达100%、80%,而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的使用率分别仅为40%、20%。数据还显示95%以上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两种以上的媒介来满足对信息获知的需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因其便利性和便携性成为大学生社交、娱乐、学习的首选。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也正是吸引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特质。调查显示24%的学生日在线2小时以内,47%日在线3-5小时,16%日在线6-8小时,甚至禅陪还有13%的学生日在线超过8小时。以非睡眠时的正常活动时间为参照来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已呈现出互联网依赖症。
(三)大学生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偏低。传统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是我国重大新闻和消息发布的重要媒介,但是如前文所述,这些传统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小。因此,全媒体时代我国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也开通了网络官方平台,以实现重大新闻消息的告知功能。然而一项对信息来源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专门的时政新闻网的选择率只有19%,而对大型社交娱乐网站的选择率高达96.29%,商业门户网站的选择率也高达65.5%。在娱乐过度化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社交娱乐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令人堪忧的。
(四)舆论导向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讲正气、树新风”,对道德模范和先进事迹进行网络宣传是全媒体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21.12%的大学生“以获选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4.15%的大学生表示“觉得感动,偶尔拿来勉励自己”,可见通过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7.92%的大学生对正能量的宣传持“排斥或者讨厌态度,认为都是包装出来骗人的”,还有6.34%觉得“无所谓,与我无关”。同质化是网络新闻报道的一大误区。当主流媒体对某一负面社会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之后,各大互联网门户网站会跟风曝光同类型的事件以博取点击率,结果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和互联网的不信任。这一点充分说明在全媒体各类信息负载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所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还不够。 在以上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大学生作为被动的信息受众的危险性,应当加强指导我国大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其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
三、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满正能量的具有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它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因此,尽管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在摸索阶段,需要借鉴他国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但是一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和践行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符合“中国梦”实现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一)端正媒介素养教育的态度。一般意义上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关于大众媒介的素养。因此,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有一个误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新闻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例如,国内首个尝试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2004年)。正是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尽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从启动到现在已经接近二十年了,但媒介素养教育并未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某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置8门通识必修课程,4门学科基础课程,21门专业必修课程,18门专业选修课程。在总计多达61门的课程里,大众传播的理论或技能相关的课程数为0。因此,优化课程设置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的。
(二)进行政策性媒介素养教育扶持。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先驱John J.Pungente坚持认为:官方的教育机构必须给予媒介素养教育明确的支持。尤其在我国,行政推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性支持,那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必然会自上而下地迅速展开。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以台湾地区为例,该地区自1988年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到了2002年出台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明确规定在国小和国中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且与其他课程融合,高中以上教育单位开设相关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我国若要迅速推广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应该结合国情制定相关的机制,做到“制度走先”。
(三)加强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John J.Pungente还认为“教师应成为宣传和推广媒介教育的主导力量”。加之我国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当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就专门建立了教师媒介素养培训计划,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以期“让教师了解媒介素养基本内涵,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图像、视频信息的技能,判断信息的传播价值”等。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其媒介素养难免参差不齐。加强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应当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学习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对媒介信息的判断、批判甚至破译的能力。
(四)成立媒介素养教育团队。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团队。美国成立了专门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以从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特别是专门针对教师的课程的开发。随着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内地也开始成立专业机构,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2004创建的中国大陆首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成立的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的,以及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成立的媒介素养研究所。但是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类似机构相比而言,我国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团队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已经运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团队,应该注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进行课程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如前文所述,我国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依赖程度远高于传统媒介,那么除了可以考虑将媒介素养教育与课程相结合之外,也应该充分利用传播效率更高的新媒介。各高校创立互联网官方主页、建立微博账号、经营微信公众号等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只是对这些互联网平台的利用还远远不充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应当大力借助新媒体推广大众传媒的知识和技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爱岗敬业好学的先进模范事迹。大学生只有深刻加了解本民族的优良文化和传统美德,才能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进而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
5、全球化与媒体关系的议题有哪些?并举出一个例子。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控制论(美国通过文化与媒介领导全球,全球化必然以美国为中心),西方媒介霸权主义与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与媒介垄断下世界传播问题,媒介强国与弱国矛盾),西方新闻自由与全球化(威胁他国信息安全,攻击捏造虚假新闻、干涉内政等),世界信息秩序不平衡,互联网与全球化,互联网对发展中国家媒体发展影响
6、传播内容发展有什么趋势?怎样评价这种趋势?
传播内容发展有趋势是全球化。根据查孝配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趋势下,新闻传播也朝着全球薯拆化的方向开展和进步,而且前景广大,开展良好巧手指。
7、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理念与途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