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沃尔玛在日本的全球化战略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沃尔玛在日本的全球化战略

发布时间: 2023-05-19 14:15:44

1、沃尔玛是如何实现全球化采购的? 还有沃尔玛的采购策略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沃尔玛的采购策略最大特点是营采独立,就是营运和采购是独立的
采购负责利润,营运负责营业额

2、沃尔玛是以什么模式实现对世界的扩张的

家乐福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连锁企业,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国内最大的外资连锁企业,但是当家乐福的老对手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个中国第一宝座很快就让给了沃尔玛。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沃尔玛能在中国迅速的成长为零售连锁企业的第一名呢?进过仔细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沃尔玛扩张模式:

总结沃尔玛成功拓展海外包括中国市场的扩张经验,就是将全球化管理体系与本土化运营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而取得成功,其主要做法是:

1、选择产品:选择一个或少量的产品系列作为全球化的先头部队。

2、选择市场:通过认真分析,挑选适合的市场。

3、选择打入市场的方式:选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应确定出口产品与当地生产的比例。

4、移植企业文化与经验:把企业的经营模式带入目标市场。

5、赢得当地市场:对当地客户、竞争对手和所在国政府的要求与行动进行预估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反应。

6、取得霸主地位: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实施同业购并,而且是低成本的对手无讨价还价余地的购并。

沃尔玛本土化步骤:

对沃尔玛来说,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零售市场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更好的进行了本土化。总结起来沃尔玛进行本土化,赢得当地市场有两个步骤:

1)了解当地情况,确定需要进行本地化调整的规模与内容;

2)对当地竞争对手的行动与反应做出应变。

沃尔玛中国经验:

本土化就是沃尔玛国际化的保障。他在中国的做法最好验证了他的这一策略:

1)为了迎合中国人的习惯,开设了大卖场是指“同一屋檐下,货品多元化”的巨型卖场,商品从大众消费类电子产品到日常杂货,应有尽有。沃尔玛在中国有三种不同的运营形式:引入了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社区店三种业态。在中国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使用不同的店铺组合。

2)管理团队本土化。沃尔玛明白,要真正实现其全球扩张的战略,在中国扎下根,就必须坚决地实行本土化战略。人才的本地化是沃尔玛的管理基础。本地员工对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比较了解。在运作时,还懂得节约成本,所以人员和管理的本地化能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整个沃尔玛中国总部的外籍管理人员占中国所有员工的%,正在向本地化发展。公司根据其业务发展趋向,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委派当地有才华的商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采购本土化。“采购中国”是沃尔玛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土化采购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而且还能促进与当地政府、商界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4)经营方式本土化。沃尔玛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这几年,沃尔玛除了在中国培养人才外,进行适应中国市场的调整也一直在进行。近来,沃尔玛新开设的分店和最初中国开设的店铺已经有不小的变化,调整的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结构,还涉及到经营方式,沃尔玛在深圳华侨城和大连新开设的店铺都出现了专柜,国外沃尔玛店没有专柜。

5)卖场布局本土化。沃尔玛在卖场布置和商品促销方面非常讲究技巧,能很好地迎合消费心理。另外,部分国际品牌商品的价格优势也非常明显。沃尔玛为适应中国市场的调整一直在进行,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结构,还涉及到经营方式。比如设专柜,从最初的购物广场向现在的大卖场、社区店转变等等。沃尔玛实行多业态共同并举,形成了以大型超市卖场与会员店为“纲”、小而多的社区店为“目”的格局。

6)装修简单朴实,拒绝华而不实,努力创造低价竞争力-全球品牌网-。由于在中国竞争十分激烈,有些零售商就试图利用豪华的环境来标新立异,试图通过安装高级地板、非常宽敞的通道,以及精致的天花板,在店铺中营造一种更为诱人的环境。这些特色不但使每平方米销售空间的投资几乎翻了一番,增加了成本,还会误导对价格敏感的中国消费者,使他们误认为零售商提供的价位非常高。而沃尔玛却是将通过简单朴实的装修,降低成本,把更多的资金用在新产品的展示,或者在收银处添设额外的收银台,这样自然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7)拒绝一味求大,对不同的地点开设不同大小和类型的门店。对于大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一般门店的规模较大,但是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密度和收入都较低,因此需要中小型、配套设施低廉的店铺。沃尔玛在不同的市场引入了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社区店三种业态。

8)根据不同的区位,门店所售货物也有不同。如果门店比较靠近商务区的话,一般就会提供更多的商务用品,而对生活用品就会相对少一些。而如果更靠近住宅区的话,就会提供更多的生活用品。通过对不同区位的人群的把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商品,而不是单纯的实行统一的铺货。

9)灵活的本土化尝试。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寻找最受顾客欢迎的商店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深圳超级购物中心,它采用了一种集商业中心与仓储购物商店特点的混合形式,既采用会员制销售,同时对非会员提供“当日特价商品”。此外,沃尔玛还开办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卫星店进行试验,力求把握中国运输与购物的发展趋势,适应中国人的购物习惯。 而且,沃尔玛也和中国的零售企业一样,对供应商的付款,也延长了账期——给供货商的货款结算周期从以往的3-7天一举延长到个月。 沃尔玛的本地化策略正是它全球化扩张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的本地化才能连接为国际化经营的跨国企业,这是沃尔玛的过人之处。

本地化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一个企业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后,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通过本地化,不断壮大,在激烈的零售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国内民族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应该虚心向沃尔玛等企业学其先进的一些经验和制度,取长补短;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地创新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的零售企业才能在同跨国连锁巨头的竞争中更好存活下来。

3、沃尔玛战略目标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营业额计算),属世界性的连锁企业。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沃尔玛主要有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店等四种形式。公司始终坚持 “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专注于开好每一家店,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履行公司的核心使命 —— “帮助顾客省钱,让他们生活得更美好”,以不断地为顾客、会员和员工创造非凡。

4、家乐福超市在日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家乐福在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但为何日本却遭滑铁卢?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够?还是实力不强?亦是没有当地化?

当前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业巨头四处出击,纷纷在世界各地开店建面,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这些零售大鳄。在攻占中国市场中,家乐福和沃尔玛打成平手。为了超过沃尔玛,加乐福抢先一步攻进亚洲的另一个大市场-----日本。结果出乎意料,想抢先一步的家乐福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得利中国与被困日本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以及在零售业方面经验的缺乏,使国外零售巨头对这市场早垂涎三尺。因此各巨头都削尖了脑袋拼命往里钻。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多年,中国的商业按人口比例来算,不仅没发展反在缩小。既是到80年代,中国的商业仍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更是无法相比。

早在进入中国大陆前,家乐福已在台湾经营多年,这为其后来成功进入大陆市场做了重要铺垫。1995年12月家乐福在北京开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霸级超市,揭开其抢滩中国大陆市场的序幕。在扩张战略上,家乐福以大城市,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为重点目标。从1997年到现在已陆续进入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沈阳、武汉、重庆等各大城市。并成功建起了强大的品牌影响。从地区来看,家乐福主攻中国的东部,中部,北部。而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华南地区却只有4家,这主要是这些地区早已是其最大竞争对手沃尔玛的势力范围。这是件让家乐福码链很不开心的事。2001年11月7日家乐福与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在两年之内投资2800万美元开3家分店,誓从沃尔玛手中分得一杯羹。 
 
而就在家乐福在中国过的眉开眼笑时,他在日本开的店则过的苦不堪言。 
 
很显然,相对中国,日本是个更极具文化个性的国家,这种文化使许多想打进日本市场的跨国集团营销人员头疼不已。日本人不学习西方语言的风气,增加了这些营销人员与日本人交流的困难;另外,日本人认为:自己的商品是质量最好的,对外来企业有着一种民族性的抵制;此外,日本政府在这方面还带有贸易保护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零售业也异常发达,欧美商业企业并不占优势。日本的便利店从1969年建立第一家My Shop后,经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高速发展,到1997年底时,全日本的便利店铺已达50121家,平均年增长率为47.18%。如最著名7-11店从1974年创建,到1998年底已达到7780家,1997年销售额为17409亿日元,利润达到1121亿日元。虽然,日本有众多的消费人口和富足的消费实力,但对许多虎视眈眈的国际连锁企业而言,它依然是块烫嘴的肥肉。

家乐福在千叶县幕张新都心开第一家店时,就以6万点数的商品作为买点来吸引日本顾客的兴趣,想把法国市场的快乐带给日本市场。而低价位是其吸引顾客的另一招,有85%的商品是日本国内厂家为主的流通形态来保证品质和价格的。同时商场的规模也达到3万平方米。
但遗憾的是这些优惠条件仍未讨得日本人的欢心。据《日经流通新闻》调查结果显示,家乐福开业半年来,居住在该商店周围的居民有16.0%的顾客是初次光顾家乐福,而有54.1%的顾客在家乐福周围的商业区购物(如伊藤洋华堂和JUSCO佳世客GMS),但却未跨进过家乐福迟正孙。从顾客的回头率看,该商业区光顾家乐福店的常客比光顾附近的伊藤洋华堂和佳世客商店的少。虽然人们事前已广泛得知家乐福的商品价格低,但日本当地的消费者实际上未感受到这一点,事实上该商店货物售价与周围商店相比各有高低。原因是日本制造商习惯将产品销给批发商,而很少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像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店。

案例分析

同样是亚洲市场,但家乐福却种出了两种果子,这一甜一涩的果清腊子让家乐福偿的倍感不是味,诚然,家乐福要从中学习和总结的东西很多。而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别的企业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下面是对家乐福在中国取得成功与日本失利的分析。

首先得益于中国日益剧增的庞大市场,中国零售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中国本地的零售企业所掌握的零售方式和技术直至90年代中期仍还很落后;另外,已有30多年零售经验的家乐福在缺少对手的中国基本上是随心所欲,难逢对手;再次,在进入中国前,家乐福在台湾已进行了一番"路演",这是其他外商如沃尔玛,麦德隆等都不具备的优势因素;同时,它的战略与策略比较灵活。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加快进入各地市场速度,初期的各店采取独立采购策略,虽然采购成本有所提高,但也很快提高了占领市场的速度;而政府对国外零售业的先严后宽政策更是其在中国市场青云直上。
而回头再看日本市场,情况恰恰相反。

自1990年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十余年来经济一直萧条不起,社会消费低迷。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997年至2001年连续5年负增长,2001年比上年减少2.2%;日本零售企业本身(伊藤洋华堂和JUSCO佳世客、SOGO等等)就技术先进,经验丰富。早在30年代就已引进了连锁店方式,50年代时超级市场就已扎根。伊藤洋华堂在80年代末就开发出随时掌握所有分店商品销售状况的电脑信息系统,使得沃尔玛,麦德隆这样的巨头也不得不从他那儿购买该先进技术。

另外,日本零售企业早已熟稔日本人口密度远远大于欧美国家的这一特点,发展了许多适应这一特点的方便连锁店,数量远远高于欧美。相比之下,家乐福在中国显示出的那些强大优势,在日本则几乎丧失遗尽,甚至某些环节上还处于劣势。虽然从全球销售总额比,家乐福比日本对手大的多,但这一规模优势只有当家乐福在日本开一大批店以后才能显现。还有日本已有一批优秀的电器,服装等专业连锁店,这使家乐福在中国这类产品上显现的优势在日本基本上化为乌有。

而日本市场的高度成熟,各类大型商场极多,则又加剧了家乐福与当地零售业之间的竞争。以家乐福在东京远郊的幕张开的第一家店为例,在其周边步行可达的地区类似的大商场就有五至六家。从1980至2000年间进入日本市场的18家外国零售企业中,至2001年已有6家撤出日本,这足以说明日本市场是一个非常饱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另外,日本大城市的地价之高,全球闻名,这也增加了家乐福这"外来户"的运营成本。

结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企业取胜的法宝和商战中必循的原则。企业跨国经营进入一个新市场,能否顺利发展,首要因素就是对新市场的了解程度。家乐福能成功进入中国就是因在这之前已在台湾锻炼了6年,并建立了一支以中国人为主的经理团队。而对日本市场,这个被世人普遍认为是复杂而特殊的市场,本应做出比进入中国市场更充分的调查工作。但恰好相反,却是匆忙进入,其结果是家乐福不得不以极高的代价,花更多的时间边做边了解情况。
在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家乐福等)的力量对比(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相差悬殊,这是家乐福成功的关键因素。同理,在日本市场上,日本企业与家乐福的力量对比相差无几,而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获取便宜房地价等因素上还强于家乐福,那么家乐福的苦难就在情理之中了。

通过这案例不难发现,跨国经营中合作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研究人员,在总结了大量的企业跨国经营案例后提出:未来的跨国战略将日益以合作为依据,独自经营的战略往往耗时太多,成本太昂贵。零售业的全球化进程也在提醒人们合作的重要性。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台湾和大陆时都采用的是合资方式,但进入日本却采用了独自经营的战略。沃尔玛在进入墨西哥,加拿大,德国,韩国及即将开始的日本都采取合资或合并的战略。

背景资料 
辉煌家乐福 
1959年创建于法国的家乐福在4年后的1963年,于巴黎的郊外建立了它的第一家超市-----霸级市场(食品和百货都有的自助店铺)。在以后的日子里家乐福就以这种市场业态作为主力开始迅速膨胀。
但由于法国国内对大型商店的法规限制以及市场的饱和。家乐福不得不向海外市场拓展,很早就已向海外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分别进入了其邻国瑞士、英国等欧洲市场,紧接着又跨入南美的巴西和沃尔玛的势力范围北美。与此同时,它的触角又伸向亚洲地区。1989年成功地打进了中国台湾地区。从1994年开始先后进入了马来西亚,中国,泰国,韩国等国市场。其势力已从法国扩展到了22个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其销售额的38%是从法国以外的地区获得的。
地盘上的扩张告一段落后,从1998年起家乐福的战略有了很大的转变。即把主力从原有的霸级市场战略转向超级市场。并且于1999年与法国第二大零售企业普罗莫代斯超市集团(PROMODES)成功合并。在此之后的2000年,为了能在网上购物,加乐福建立了新公司"@家乐福"。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变脸"后,一个集超级市场,网上公司等多种业态的零售大企业开始初长成。
家乐福终于冲出欧洲,走向了世界,在美洲,亚洲都有了自己地地盘。从1999年起,家乐福已成为全球零售业老二。

5、求沃尔玛营销策略分析

纵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摘要]在当今世界众多大型零售企业中心,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额一直稳居第一。它开创了“渠道为王”的时代,是零售行业当之无愧的领袖。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它遍及全球的庞大销售网络,文章将分析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店一步步扩张最终成为世界零售大鳄的过程,以及向海外市场扩张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沃尔玛 折扣百货店 并购扩张 小镇战略

一、 沃尔玛公司的扩张历程

1、 韬光养晦——20世纪60年代

1962年,沃尔玛的第一家店诞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偏僻的小镇罗杰斯成,当时的沃尔玛处于创业初期,它面对的是强大的西尔斯和凯马特等零售业巨人,但幸运的是,这些大型零售企业的业务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对于小城镇则不屑一顾,因为按照美国零售企业的经营常识,在人口不到5万人的城镇开设折扣店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些零售巨人只在人口超过5万人的地区开店。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明锐地抓住了这一有利商机,大胆地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选定小城镇为其服务的细分市场,而不在大城市与强手争锋,并且沃尔玛的具体扩张战略是以州为单位,一县一县的填满,直到整个州市场饱和,然而再向另一个州扩展,所以沃尔玛在开业的头10年内发展并不太快,只有50多家折扣百货店和10余家富兰克林小杂货店,每年营业额8000万美元,比较同期凯马特500多家门店,30亿美元销售额的城市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山姆.沃尔顿并没有轻易改变既定战略,他依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先占据小城镇市场为突破点。

2、 初露锋芒——20世纪70年代

整个70年代是沃尔玛高速扩张的十年,它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截至1980年财政年度,沃尔玛的门店数量已达276家,年营业收入为12.48亿美元,获取利润4100万美元,这分别是10年前的40倍和35倍,它的身影也早已走出阿肯色西北角方圆数百公里内的小镇,足迹开始遍布美国中西部的10个州,而且沃尔玛的经营业态也由杂货店为主转向连锁折扣店的扩张。此时的沃尔玛羽翼已经丰满,到了该向全国扩张,挑战全国性零售巨头的时候了,从战略角度分析,沃尔玛已经在城镇地区拥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稳定的现金流,这是它的优势,同时由于超市行业激烈的竞争,一部分连锁超市面临倒闭,这为沃尔玛通过并购扩张自己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SO战略成为70年代沃尔玛发展战略的核心。

1981年,沃尔玛迎来了第一次打的并购机会,一家总部位于田纳西州的南部地区性折扣百货连锁公司—大K集团出现亏损,有意出售。田纳西州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在美国传统的地理区划概念中属于南部,该公司在该地区势力强大,共有120家分店,而沃尔玛一直在中西部发展,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几乎还没有分店。因此,山姆很想借此次并购的机会进入美国南部,实施公司在地域上的一次突破。此外,当时凯马特也还没有进入南部,山姆希望赶在凯马特之前进入该地区,但这家公司又实在太大了,它有100多家分店,分布在东南部9个州,吞下去之后不知能否消化。犹豫了两年之后,沃尔玛公司执行委员会投票表决,山姆.沃尔顿一锤定音,投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赞成票。

通过这次关键的并购,沃尔玛进入了东南部地区,包括亚拉巴马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从那以后,沃尔玛以每年新增100家,有时甚至是150家门店的速度急剧扩张,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并购这种方式实现的。经过并购扩张后,沃尔玛的门店数达到了349家,分布在北起伊利诺伊,南到德克萨斯,东临南卡罗来纳的共计13个州的广阔土地上,销售收入也跃至24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美第二大折扣百货连锁公司,已直逼位居第一的凯马特。

3、 群雄逐鹿—20世纪80年代、

到1983年,沃尔玛已拥有551家分店,但经营中心荏在传统中西部地区的南部,用山姆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干得最好的地区”。同时为了保持供应能力,公司已建有6个配送中心,全年销售额达33.7亿美元,利润1.2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8%和近50%。不过直到此时,沃尔玛大多数的门店还分布在只有5000至2.5万居民的小镇上,1/3的门店所在地没有任何同类型的零售企业与之竞争。1985年,沃尔玛的门店数增至745家,分布在20个州,北到艾奥瓦轴,西南进了新墨西哥,东部到达了更靠近东北人口稠密核心地区的北卡罗莱纳和弗吉尼亚。1986年,沃尔玛进入中部地区的威斯康星州,第二年又进入紧邻威斯康星以西的明尼苏达州,那里是另一家成功的打折扣百货连锁集团塔吉特公司的总部。这标志着沃尔玛已成为全国性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开始向业内其他大公司展开正面进攻了,此时沃尔玛的战略有SO转变为ST,一方面利用自身在经营和技术上的优势开拓大城市的市场,另一方面则需要接受更强对手的直接挑战。

1987年,沃尔玛的门店达到980家,已分布在全美近一半的23个州,总销售收入达120亿美元。1989年,沃尔玛有新近两个州;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东北部的俄亥俄州,这使其紧逼了美国东北部和大西洋亚南商业最发达、人口最紧密的地区。也就在这一年,沃尔玛成为了全美第三大零售公司,同时仍有全美增长最快的公司。到了1990年,沃尔玛已有1402家门店,分布在29个州年销售收入258亿美元,利润10亿美元,总营业面积达近1000万平方米。纵观整个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持续以每3年销售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从16.5亿美元增至260亿美元,增长速度位居全零售业之首,而且它还是最赚钱的零售企业,年利润已从557万美元激增至10亿美元。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沃尔玛光辉的10年,正是在这10年中,沃尔玛实现了最初“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从一家地区性连锁超市成为覆盖全国的零售业巨头。

4、老兵新传——20世纪90年代至今

但和在美国本土的节节胜利相比,沃尔玛的国际化扩张过程并不顺利,在美国国内,沃尔玛拥有配送系统、技术优势和庞大规模带来的规模收益,可是这些能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制度可以重新建立,文化却不可能被简单的复制,沃尔玛企图在全世界复制其在美国本土采用的纪念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好比刻舟求剑,结果总能是屡屡失败。例如在足球风靡全国的巴西,沃尔玛大力促销高尔夫球杆;在天气炎热的墨西哥,沃尔玛积极推销溜冰鞋;在民风拘禁的德国,沃尔玛店员笑脸迎人以示亲切,却让顾客怀疑是否有挑逗之嫌。由于我尔玛在国际化扩张的过程中显得水土不服,其在德国、阿根廷、韩国、中国的经营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加之由于受到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沃尔玛不得不在2006年5月和7月分别在韩国和德国撤出。

二、沃尔玛公司规模扩张的经验

纵观沃尔玛的扩张历程,造就沃尔玛早年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当首推它的小镇战略。以大型零售企业的形迹罕至的农村和乡镇市场为主要服务区域时沃尔玛辉煌成功的起点,并为其日后著名的低价策略和高速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小镇策略外,沃尔玛的成功扩张还在于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前大的配送网络。经营手段可以使销售额增加,但管理手段可以使成本下降,现代零售管理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应用。沃尔玛把零售业视为高科技行业,他们在哈弗商学院招聘人员时,打出的标语就是“零售业是高科技行业”。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沃尔玛就和麦科姆——休斯公司进行了联系,并拟定了一份合同,最后以2004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卫星系统。通过全球网络,沃尔玛总部可以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6000多家分店内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及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有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对于沃尔玛的扩张可谓是如虎添翼,一方面快速有效地扩大了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又从整体上降低了成本,领先的技术优势使沃尔玛可以在高速的扩张中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

在配送网络建设上,沃尔玛采用配送中心扩张领先于分公司扩张的策略,并极其慎重的选择营业区域内的最适合地点建立配送中心。在地点上,采用以垄断当地市场后再向下一个邻近地区进攻的基本原则和在配送中心周围布下大约150个左右的分店的策略,这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沃尔玛将配送中心的建设同自己的小镇扩张战略紧密配合,现在有50多个配送中心为全球6000多家门店提供配送服务。在美国,它们被战略性地安置在全国的各个销售区域,其中绝大多数离他们服务的商店只有一天路程。在沃尔玛经营的8万余种商品中,有85%的货物是由自己的仓库直接供应,相比之下他们的竞争者因为缺少自己的配送网络则至少需要5天,商场如战场,商机瞬息万变,沃尔玛依靠发达的配送网络把握住了竞争的先机。

此外在扩张速度上,沃尔玛始终保持了极其理智的控制,这是其不会因过度扩张导致企业在资金和人才上的匮乏。在跨国业务上,沃尔玛也相当有节制,其海外投资相当稳健,直至最近的1%。虽然速度较慢,但稳扎稳打,在来自外部环境的扩张阻力较大的时候,沃尔玛采用由近及远、步步为营的海外扩张战略,这样做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扩张风险,而且为其将来在海外的进一步扩张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沃尔玛公司规模扩张的教训

首先,沃尔玛在国内屡试不爽的小镇战略就无法完全应用海外市场,因为美国的国情特殊,其家庭拥有汽车量多,城乡贫富差距小,这使美国人形成了周末开车去购物、一次性购量大的购物习惯,因此在地里偏僻的乡镇建店不会对门店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国情更为复杂的海外,特别是在经济不够发达、城乡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以乡镇为重心的扩张战略显然并不适合当地情况,所以沃尔玛只能将扩张重点转向大城市,而这里正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沃尔玛在这里不但要受到本土零售企业的顽强抵抗,还要与其外来的竞争对手展开争夺。由于没有广大乡村门店的支持,沃尔玛在大城市里没有明显的优势可言,相反因为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僵化、使沃尔玛受到的社会环境阻力更大;其次,因为受到技术实施条件的限制,被沃尔玛视为杀手锏的技术优势和配送能力在海外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例如沃尔玛在中国遭遇了物流配送系统等先进技术无法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其扩张效果。

总之,尽管沃尔玛在企业规模、采购渠道、物流管理、信息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沃尔玛并没有采取主动措施去适应海外市场,而是期待外部环境做出改变,适应它的经营模式,结果在外部环境巨大的阻力面前,沃尔玛的海外扩张之路只能是步履维艰。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实力的简单较量。

[参考文献]

[1]王先庆:沃尔玛零售方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梁冰:文化排外——沃尔玛失意欧亚[J],企业文化,2007(1).

[3]李飞:世界名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雷雨、陈青松:中间商杀手——全球第一企业沃尔玛解读[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李婕、相俊红:沃尔玛——黄色笑脸的迷失[J],经营者,2006(9).

6、沃尔玛服务战略有哪些?

沃尔玛相信: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顾客的满意度,决定着回头客的多少。在规定之外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顾客的麻烦就少一点,从而满意度和信任度也会高一点。一点一滴的累积,微笑为手段,真诚为行动,软硬件的完美结合为工具,这便是沃尔玛的服务之道。
(一)顾客第一,保证顾客满意
沃尔玛作为一家大型零售企业,深知顾客的价值不在于他一次购买的金额而是他一生能带来的商品消费总额,其中包括他自己和对亲朋好友的口碑效应。顾客满意与企业利润存在着线性因果关系,而且忠诚顾客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正向相互关系。实践表明,对于90%以上的厂商来说,其利润来源1/10由一般顾客带来,3/10由满意顾客带来,而6/10则由忠诚顾客带来。因此,这为企业带去一个重要的启示,带给顾客最大的满意度,然后去赢得顾客。
所以沃尔玛服务策略中最主要的就是顾客满意战略。顾客满意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必须站在消费者使用者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生产者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和处理问题。而且这种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理念始终贯彻于沃尔玛从商品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
1.售前服务
沃尔玛为顾客准备了理想的购物环境,其内容包括店内的清洁工作,设备安装及检修,内部装潢,商品陈列,照明,空调,音响,商品补货及整体所构成的店内气氛等,以及销售员有关商品知识或接待顾客的培训。
沃尔玛店里张贴着醒目的标语:“我们争取做到,每件商品都保证让你满意!” 沃尔玛的上下层对售前服务都非常重视。店员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贯彻在自己日常工作中;而经理人员也时常监督。沃尔玛分店的经理们经常指着货架上的某种商品,要求部门经理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摆放商品,并体察顾客购买商品时的心理和寻找方式。这让每一位经理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以顾客的观点看待商品陈列,商品采购,商品种类,各项服务等等。因此,沃尔玛总会让顾客感到方便随意。
2.售中服务
售中服务指针对顾客在进行购物之计所提供的服务,或者说顾客在进入商店后,到离开之前所提供的服务。
在沃尔玛店中,顾客能切身体会到该公司员工的热情服务:沃尔玛店铺内的通道、灯光设计都为了令顾客更加舒适;店门口的欢迎者较其他同行更主动热情;收银员一律站立工作以示对顾客的尊敬。在沃尔玛,消费者还可以体验“一站式”购物的新概念。在商品结构上,它力求富有变化和特色,以满足顾客的各种喜好。
3.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指商品销售后,为顾客们所提供的服务。具体而言,它包括顾客投诉处理,送货上门,品质保证和寄送贺卡等。
对于售后服务,沃尔玛也做的很出色。在沃尔玛店内,一次购物达到一定额度以上者,可以享受送货服务。顾客在沃尔玛的任何商店里购买任何商品,可以在一个月内退还商店,并拿回全部货款。相比较而言,同为大型零售商店的家乐福在退换货方面的得分却远远低过沃尔玛。家乐福的墙上经常贴着“促销商品,概不退还”等不符合消费者权益法的条款,即便是正常产品的退换货,在家乐福也需要若干人员的签字。
沃尔玛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的承诺决不是漂亮的口号。在美国,沃尔玛毫不犹豫的退款政策,能够确保每个顾客毫无后顾之忧。沃尔玛有四条退款原则:
(1)如果顾客没有收据——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
(2)如果你拿不准沃尔玛是否出售过这样的商品——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
(3)如果商品售出超过一个月——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
(4)如果你怀疑商品曾被不恰当地使用过——微笑,给顾客退货或退款。
商品零售行业,是直接同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它最重要的是高品质和信心,并努力获取顾客的忠诚度。沃尔玛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围绕“诚信•维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它精心策划的“沃尔玛顾客服务日”也得到了众多购物者的响应。正是这种努力,沃尔玛获得了当地的“百姓最喜爱的超市”多项名誉。
(二)以微笑来赢得顾客
微笑原则是沃尔玛服务顾客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沃尔玛这么多年转战世界各地战无不胜的法宝之一。
沃尔玛服务顾客的秘诀之一就是“三米微笑原则”。山姆有句名言:“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在零售业中,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每一次微笑都会让人感到善意,理解和支持。用真诚的态度,用微笑去与顾客沟通,才能形成有效的顾客服务方式。
顾客会因为很多原因不买他们想买而又买得起的东西。沃尔玛认识到,在服务工作中,如果设法解决顾客不便购买的因素,就可能促成交易。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尽可能为顾客提供便利,就将大大提高成交的机会。关键时刻的微笑,及时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帮助便是有效途径之一。
真诚的微笑能拉进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传达出“主动好客”的思想。沃尔玛力图让顾客在每一家连锁店都感到“这是他们的商店”,都会得到“殷勤,诚恳的接待”,以确保“不折不扣地满足顾客需要”。正是这种处处以顾客为先的点点滴滴,为沃尔玛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和信赖。
(三)诚心诚意地处理顾客的抱怨
企业的产品一旦流入社会,对产品褒贬不一的评价便会漫布起来,在山姆看来,顾客的抱怨是很严重的警告。但诚心诚意地去处理顾客抱怨的事,往往又是创造另一个机会的开始。
对企业来说,如果接到斥责的信,而马马虎虎地去处理,那就很可能从此失去一个顾客。因此,当企业受到指责时,以“这正是一个获得顾客的机会”为想法,慎重地处理,找出顾客不满的原因,努力地去为顾客服务。所以,山姆经常感谢曾对他们抱怨的客户。借着客户的抱怨,使他们得以与顾客间建立起另一种新的关系。山姆有一句至理名言:把抱怨当作是另一个机会的开始,这比不在意抱怨更为重要。
随着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变,现代社会的人们更渴求能够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因此沃尔玛的服务缺陷也逐渐体现出来。一部分渴望单独购物的人们也许会被一些过分热情的销售员工打扰到,从而影响到自身购买商品的欲望。如何适当地根据不同的人控制好度的问题便成为了关键。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由于国民素质的差异,沃尔玛的许多服务理念无法在所有国家中得以应用,使得其特色的降低这也是其服务方面的隐患,因而甚至可能导致其整体竞争力的降低。为了保持强调自身的特点,更快提高其经济收益,这无疑也是服务策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顾客称心满意,反复光临,这是沃尔玛公司能够获得惊人的利润率的关键。沃尔玛在其服务中充分体现了山姆不断重申的那几条要求:要让顾客受到公正诚实礼貌的待遇,要让顾客觉得商店是他们的商店;要清楚重新夺回一个顾客,需要比保持现在的顾客多5倍的精力。因此,沃尔玛宁可要回一件不满意的商品,而不要一位不满意的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