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资本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已经有了政治经济学,不过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只讲物与物的关系,不讲人与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恒存在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创作《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资本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资本论分析逆全球化扩展资料:
2018年9月14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整整150周年。这部著作问世150年来,其思想影响力经久不衰。
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趋势,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便是最明显的例证。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可以说,没有什么理论比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更切中时弊。在现实中,经济基础不断向前发展,而上层建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相对滞后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增长。
我们看到,在美国和英国,生存空间被挤占的社会中下阶层在2016年起来反对建制派的统治,这正是马克思观点最鲜活的例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资本论
2、如何正确地看待《资本论》
参考:人民网---理论 宋养琰:我是怎样读解《资本论》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07/c148980-19824639.html
【前言】我之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一,唤起人们关注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特别对《资本论》原著的学习。当下,《资本论》中的原理,对如何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对如何建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侵略和霸权主义的本性和本质,也是十分有用的;二,目前在我国,据我所知,许多院所或高校,主要是一些名为“马列主义研究院‘或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主要是对《资本论》的学习,很不重视,浮光掠影,搞花架子,或放任自流。。依我看,在这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倾向:一是冷漠化,二是碎片化,三是边缘化。很值得关注。
1951至1953年,我在人大读经济学研究生。在当研究生期间,除继续学习俄语外,主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其中又把重点放在《资本论》上。我算了一下,读《资本论》时间约占我总阅读时间的一半。
1845年,马克思曾写到:哲学家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我体会,对于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中来回答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科研成果。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二者水乳交融于《资本论》之中。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共三卷,其中第一卷先后有好几个版本。最早是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离世前还留下另外两个版本:一个是1873年再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另一个是1875年出版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后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前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做了较大的修改。马克思的法文很好,他从1872年开始,将已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翻译成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1875年完成并出版。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又做了较多的修改,增添了许多对非西方国家的研究,包括中国。可见,马克思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也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马克思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可是,当时,我们读的主要是1938年由郭大力、王亚楠历经十年从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为了完成这部《资本论》第一卷,经历了21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该书伴随着政治上的争论和个人生活的悲怆经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他从马克思大量笔记和手稿中,整理、编辑并出版的。
《资本论》首先是一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它开篇之作是构成资本主义细胞的商品和货币。正是这些看起来极为寻常不起眼的东西,由于它的存在、发展和演化,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社会庞大的有机体。正是这个有机体主宰了当时的世界。
马克思是带着浓厚的阶级情感来写《资本论》的,其中讲的都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它以特定的内涵,感人的意境,激昂的文字,流畅的语言,锋利的文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运行过程,指出这个过程本质特征就是资本在运作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俩个对立的阶级,即参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人阶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家阶级,资本主义的总利润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阶级占有工人阶级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进而揭示其发生、发展和死亡的客观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资本论》最终目的为的是唤起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用“血”与“火”写成的。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或生产方式的其他部分,包括政治、文化等一些上层建筑,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精辟分析。这一分析在今天看来,比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更具有真实性。因为他在这里所描述的是在商品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钱的关系,产生了人对物或钱或资本的如同对神灵般的崇拜。我认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不单纯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商品拜物教就存在,只不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发展到了最高峰。
当下,在我国,商品和货币拜物教已经漫延到许多领域,泛滥成灾。不客气地说,在学术界,学术虚伪,学术欺骗到处可见:有少数学者,披着“院士”、“教授”、“学部委员”、“研究员”等外衣,不择手段,如用走穴、出场费、咨询费等方式,要价很高,谋取利益最大化,把学术职称变成赚钱的道具。甚至,有些所谓“学者”,因抄袭而成名。还有在院士或学部委员评选中,拉帮结派,近亲繁殖,弄虚作假现象也严重存在着。所有这些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无不是商品或货币拜物教的具体体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也是一部哲学或史学或文学的巨著。
作为哲学,他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他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批判了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创建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渊深奥博,深入浅出,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历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为人们提出许多对未来的推理和遐想。
作为文学,温润亲切,仿佛一幅幅温婉的油画,一首轻吟的诗歌。用马克思的自己的话说,他是把《资本论》当作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来精心设计和雕琢的。为了表述他高深的理论命题,《资本论》中,引用了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等文学巨匠的作品,甚至像古代的作家荷马、索福克勒特、荷力士安蒂、巴特洛士的诗篇,也都加以巧妙的运用。在《资本论》中,还不时见到希腊、罗马、印度、北欧等文明古国的许多神话。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博大精深,也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展示给我们的,字字闪光,语语惊人,沁人肺腑,动人心弦;它又如同熔化了的一炉黄金,洋洋洒洒,铺撒大地,美不胜收。
1896年,恩格斯在一篇书评中说:“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现在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只有一个德国人马克思才能攀登最高峰,他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明白白,而且一览无余,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看下面的山景那样。”
《资本论》为我们这些嗷嗷待晡的莘莘学子开启了一扇奇异的资本主义世界,也相应地描绘出世世代代的人前赴后继为之而奋斗的社会主义蓝图。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西方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但在我看来,就其理论的广度、深度或高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人超越马克思。
在此期间,我还偶然读到一些有关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所遇到的困难的有关资料。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在马克思一生中,也经历了不少困难,享受了酸甜苦辣的过程。人们公认,在马克思身旁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始终在帮助马克思,帮助他度过难过关,帮助他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大业。这俩个人是:燕妮和恩格斯。
马克思身旁的主要助手是燕妮。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俩人青梅竹马,结成伉俪。起初,马克思向燕妮求婚时,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献给燕妮的父亲,请其指点迷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前言中,提及一个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关心人类甘苦的神,他看到人间没有火,人类只能吃生冷食物,因而生活很苦,发展很慢。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偷取天火抛向人间,从此人间有了烟火,也有了光明。天神宇斯一向与人类为敌,不允许人间有火,听到此事后,怒火上升,立刻把普罗米修斯囚禁在高加索的岩石下,并让神鹰白天叼食他的肝脏,可也奇怪,到了晚上,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重新生长出来,神鹰继续叼食 ,日复一日,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忍受巨大的痛苦。后人把普罗米修斯的精神称之为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在论文中说,要以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精神去建立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当燕妮的父亲看到马克思关于这段关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叙述时,拍案叫绝,并满口应许燕妮和马克思这门亲事。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始终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和燕妮用今天的话说是一对“模范夫妻”。
另外我从学习资料中,还得到马克思给给燕妮的一首“情诗”:名为《思念》,诗曰:“燕妮的名字\哪怕是刻在沙粒般的隙缝里\我也能够把她念出\温柔的风送来燕妮的名字\好像给我捎来了幸福的信息\我将永远讴歌她\让人们知悉\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的燕妮。如此热情讴歌的诗句,只有热恋出的情人才能写出。我曾想,马克思也谈恋爱,爱得那么深忱,那么缠绵悱恻!
马克思虽然夫妻之间很幸福,但因经济来源有限,生活很苦。当时有的资本家用高薪聘他当职员或高管,他都以“不愿做资产阶级摇钱树”拒绝了。后来,燕妮把出嫁时带来的纪念品金银手饰当掉或卖掉,为孩子买面包,全力支持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工作。再往后,认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对马克思鼎力相助,并和恩格斯在共同战斗中结成亲密的的友谊。协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在后来,收集、整理、编辑并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有人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生命的继续。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凝聚了恩格斯毕生的心血。
研究生学习既紧张,又充实。我们这些学生,都异常用功,好像都有说不尽的潜在动力。读书有多种方式,有精读,有细读,有泛读,有速读,而《资本论》只能精读和细读。读《资本论》对我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在我的一生中,《资本论》是最喜爱的一部书,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在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方面,先后通读了三遍,《资本论》第一卷读了四遍,其中一些重要的段落反复地读,如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利润、超额利润、地租、级差地租等定义,还有一些重要的典故、脚注、诗句,至今有的仍可琅琅背诵。《资本论》对我受益终身。
说实话,我们那时候在那种形势下的学习,是信什么学什么,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现在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学习马克思的早年著作和中年著作学习,而忽视了对马克思晚年著作的学习。马克思的晚年著作,如《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不仅丰富了他的早年著作,而且发展了他的早年著作。甚至有些观点,修正了早年的著作。
其二,因为时间紧迫,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读马克思的著作上,即使也看点西方的东西,大都是在上级指定的范围内,作为反面教材在批判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都未看到。不要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西方经济学。要知,古典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难分割的历史渊源。
其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理解和认识也不够全面。当时,总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部厚重的革命理论,把人道主义排除在外。甚至认为,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修正主义。今天看来,这种看法和说法是不妥的。其实,爱和恨是对立的统一,有爱必有恨,爱之切,恨之深。人世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马克思在批评资本主义的同时,从头到尾都贯穿了关心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的内涵。到了《资本论》第三卷,当论述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时,使人变成充分自由的人,解放全人类,人类过上幸福的日子,更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的西欧,他的学说反映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遍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宗教,还未有任何一种思潮或学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中叶或末叶,由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一个革命时代的到来。1848年和1871年的先后发生了两次革命,马克思面对这个时代的需要,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运动的实践。使革命在欧洲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从发展上看,革命终究不是目的,而目的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此,马克思更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人类走向自由和人类解放的途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里,很自然包含人道主义精神。
严格说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大同世界、千年王国,还有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于以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科学论证, 从而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其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考虑的很少,今天看来,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损。
我打童年入学以来,因为出身贫寒,环境恶劣,少读史书,自觉缺乏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身处最高学府里的非常正规的“研究生”这个群体中,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自愧不如。这种状况迫使我不能不拼搏向上。古人说“勤能补拙”。我认为,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不能浪费的也是时间。我自认为,我的智商不高,但“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深切体会到,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勤奋固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书读多了,眼睛开阔了,想法也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两句名诗,对我来讲,似乎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讲的是山,也寓于对人生的看法。这时我初步体会到,人生的道路也如爬山,流汗,甚至负伤,流血,为的是登上高峰;只有登上高峰,才能俯瞰大地和地上的一切,并由衷地感到快慰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