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十一的意义
在这过去的双十一里,阿里也不断地应用了大量的机器智能,例如小蜜机器人,IDC智能机器人等,还运用了人机协同诸如阿里语音技术,AliNLP平台,阿里图像技术等等。
同时阿里的基础网络也十分强大,面对同时涌进的上亿流量,虽然会出现少数网络崩溃的情况,但也是微乎其微,每个人基本还是可以买到自己想买的产品。
双十一覆盖了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数亿人参与,销售额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美国的“黑色星期五”,真正实现了全球化购物模式和销售模式,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购物节。
(1)2017双十一的全球化扩展资料
“双11”取得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线上交易总额,也在倒逼所有消费相关产业领域的升级。特别是以每年11月11日在内的前后一周时间里,以亿为单位的消费行为背后,是所有与此活动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充分调配与高速运转。
如快递业、运输业、网络技术、支付方式等。在“双11”最早开始的前几年,因为网速慢、服务器崩溃等导致抢购失败、以及都得拿计算器计算的营销套路、甚至是网购商品与实物不符等问题,不时成为抱怨的爆发点。
2、双11是什么?双十一是什么意思
双十一是网络促销日,双十一是源于淘宝商城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
2009年,3G网络技术正式投入商用。中国手机网民在这一年里增加了1.2亿,网购用户规模突破1亿。这一年的11月11日,天猫前身“淘宝商城”拉开了首届“双11”的序幕,负责人正是如今的阿里巴巴CEO张勇。
他回忆道:“11月份季节变化快,南方进入深秋,北方进入冬天,消费者需要购买的东西特别多。同时,11月份没有很大的节日……做这样一个网上的购物节,能让消费者“每年好好玩一次”。”
艾媒咨询CEO张毅说:“‘双11’的10年,既是中国电商迅猛发展的10年,也是手机逐渐取代PC端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中心的10年。”
(2)2017双十一的全球化扩展资料: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把目光投向全球优质货品,海淘和跨境电商应运而生。2014年,阿里上线天猫国际,亚马逊推出“直邮中国”业务;随后,唯品国际、网易考拉、京东海外购等跨境电商品牌相继面世,“足不出户买全球”逐步成为现实。
网易考拉CEO张蕾说:“购买进口商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趋势。进口消费正从稀缺性、补充性需求,向日常性、个性化需求转变。”
天猫数据显示,2018年“双11”期间,共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个品类的近1.9万个海外品牌供消费者选择。而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阿里、京东、考拉等都宣布了大额的进口计划。
“买全球”的同时,中国电商开始探索“卖全球”,“双11”开始向世界输出。“双11”期间,京东物流宣布,将重点打造全球化智能供应链,目标是实现“48小时通达全球”;菜鸟也宣布推出“千柜出海”,将万吨“双11”包裹运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3、分析双十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直播是今年最火的营销方式。从10月21日到11月11日,天猫将组织6万场直播,杨洋、杨幂、张艺兴等100多位娱乐明星,50位体育明星和300位网红达人将在直播中推动消费者“边看边买”。
1、分析双十一的影响
“双十一”从电商催生的回馈用户促销活动,发展成线上线下集体狂欢的购物节,甚至于走向全球市场,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大目标。“双十一”的成交量也逐年快速增长,去年离千亿大关一步之遥,看今年的趋势创新高势在必行。而且,现在“双十一”活动并不局限于一天,周期逐渐被拉长,今年天猫的“双十一”周期就被确定为24天,并在全球推进eWTP,显示“双十一”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不再是单纯的“网购狂欢节”了。
在过去三年间,双十一的全球化是阿里巴巴逐步推进的过程。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将全球化的概念带入双十一,阿里巴巴当时开启全球化,既想让国内消费者买到喜欢的国际品牌产品,又想帮助中国优质商品走向全球。
2015年被视为双十一全球化元年,更加强调“全球买”。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双十一,有4万多个商家、3万多个品牌和600万种货品参与,包括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大牌。当天全球产生成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5个,其中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成为进口成交TOP5国家。
2、浅谈十一的利弊
事实上,经历过这些年“双十一”的狂飙突进后,消费者也从最初的疯狂“买买买”,逐渐清醒理性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单纯被低价和商家广告诱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管住手”选择性购买商品。而且,“双十一”潜藏的各种猫腻太多,诸如虚假打折、明降实涨、刷单、快递延误、高退货率等,均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再轻易相信商家。
时过境迁,每年的双十一,总会有部分供应商推出一些惊爆人眼球的价格,就算是淘宝不主导,那些供应商还是按捺不出销售量猛增的诱惑。所以每年的双十一依然是轰轰烈烈,于是每年的双十一之前,那些物流企业就开始全面备战,到了今年,虽然备战继续,可是却出现了招工瓶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双十一加入物流公司,给出的原因,一方面太累,另一方面,双十一过后,由于没有响应的加班,那个工资也就会越低,最终的结果就是稳定性没保障
4、2017年“双11”天猫成交额是多少?
1682亿元。
11月11日24时,2017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落幕,全天成交额再次刷新纪录达到1682亿元。
来自阿里巴巴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无线成交占比90%,全天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全天物流订单达8.12亿,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全球超14万品牌投入1500万种商品参与天猫双11,海内外超100万商家线上线下打通,近10万智慧门店、超50万家零售小店将新零售力量带到四面八方。
同时,天猫双11“亿元俱乐部”最终亮相,167家品牌商家成为今年的会员。苹果占据成交额榜首,美的、小米单日成交额突破20亿元,也均创下历史记录。
(4)2017双十一的全球化扩展资料: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简称“天猫双11”)落下帷幕,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天成交2135亿元,再度创下新高。
同时,截至发稿时,今年双11物流订单于11月11日23点18分09秒突破10亿件;截至11日22点,共有210个品牌成交额过亿;通过指纹和刷脸方式完成的支付占比达到60.3%;全天实时计算处理峰值达到每秒17.18亿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天猫双11成交金额1682亿元再创新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猫双11快报:2135亿元!今年双11成交创新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5、双十一交易额屡创新高,消费升级满足美好生活,线上消费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今年是第11个“双十一”消费节,从11年前的“双十一”诞生到现在,他渐渐成为一个消费符号,也见证着中国社会水平的持续旺盛,消费能力的升级。从人们购物购买物品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购物车演变的一个历史,在2009年,淘宝平台第1个“双十一”时,当时仅有27个品牌的产品上线,而且大多是服饰产品,11年过去了,今年“双十一”平台上就有超过100万款新品首发,参与的地区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中国到全世界,中国的双十一已经成为世界的“双十一”,参加今年“双十一”当天仅淘宝手机客户端,只有超过5亿人参与淘宝“双十一”活动,而在此期间首发的国际品牌更是大幅的增加。
“双十一”刚刚出现的时候,电脑是网购的主要平台,许多人担心电脑支付的安全性,如今,超过80%的用户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下单,同时快递物流行业的配送效率也大幅提高,有许多智能化的仓储机器人,在智能仓库里,自由的穿行工作,比人工调选效率提高几倍。过去单纯依靠人海战术,到如今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物流更加的快捷,电商支付平台同样的大幅升级。
最初几年的“双十一”个各大电商平台,经常被海量消费者订单挤爆崩溃,造成无法付款,无法下单等现象,如今随着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支付宝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苏宁公布的“区块链溯源”防伪技术等等不断应用,消费体验更加的舒适,从选择商品到下单,支付一气呵成,更加轻松自如。
如今人们的消费观更加的理性,更不会赶什么时髦,只有家里确实需要的才会下单,可以挑选自己需要的任何商品,从手机,家电,到日常用品,包罗万象,线上消费也更加的方便快捷,线上消费,也改变了传统的购物习惯,当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6、如何统计分析双十一天猫数据?
首先说一个众所周知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成交额1682亿。
所以今天,从三个角度带你一起去探索1682亿背后的秘密:
1、全网热度分析:双十一活动在全网的热度变化趋势、关注来源、媒体来源以及关联词分析。
2、各平台对比分析:针对“天猫”“京东”“苏宁”等一些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以及粉丝画像进行对比分析。
3、天猫销售额分析:通过天猫的一些具体销售额进行分析,了解各品类、各地区分布情况以及历年销售额的变化、并对2018年销售总额进行大胆预测。
一、全网热度分析
(1)“双十一”热度
在双十一前后的72小时之内关于“双十一”的讨论热度高达80.21,话题感满满啊,大家都要成为爱吐槽的段子手了。
(2)微博传播趋势
通过微指数对“双十一”的趋势分析,可以看出,前期热度呈波动趋势,但双十一当天迅速飙升至2520K左右,大家对于“剁手”这件事是真的很关注,购买力就更不用多说了吧~
(3)关注来源
从近一个月的PC&移动端趋势走向可以看出全网的关注度来源,移动端大概是PC端的4倍,更是占到总体趋势的80%以上,这说明大部分关注用户是用手机等其他移动设备进行搜索,最高热度值达到2038K。
(4)媒体来源
在双十一中,媒体来源的信息量TOP3依次为微博、网站和论坛。
(5)关联词
通过对双十一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核心词关联度最高的词语依次是“包装”、“纸箱”、“电商”。话说,你的快递都收到了么?
(6)头条关键词热度趋势
根据头条指数的热词分析,“马云爸爸”果然不出意料的获得了第一名,在双十一期间他也有借用自己的电影《功守道》来提高自己的曝光率,指数值高达240万以上~
(7)百度指数热度趋势
通过百度指数近7天的热词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在本次“双11”开始前,大家对于各电商平台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呈直线飙升趋势,在“双11”当天达到最高值。其中“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一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8)微信指数热度趋势
如图所示,微信指数近7日热度最高的是“双十一”,其次是“快递”,“淘宝”位居第三。看来,痛快的买买买之后,大家还是比较关心什么时候可以收到剁手的产物啊,有快递在路上的日子,一切都有了盼头~
二、各平台对比分析
(1)各平台总销售额对比
以上是某数据对20家B2C电商平台的监测结果,在双十一销售额方面,天猫销售额稳居全网第一,占比66.23%,京东占比21.41%,苏宁易购占比4.34%,亚马逊占比1.95%,唯品会占比3.43%,其他电商平台占比2.64%。
如此显赫的数据,直接体现了“双11”线上人群强大的购买力,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新零售能量的爆发。嘿!咱们又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2)各平台海外购销售额占比
根据上图,能够很清晰地看出2017年双11各平台海外购销售额占比情况,亚马逊为7.3%稳居第一,天猫为5.4%,京东为4.9%,苏宁为0.6%,唯品会为3.7%。
原来11.11这个节日已经不单单只是亿万国人的狂欢,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多个国家的加入,一个个数据体现的是一种新经济和新消费模式。
(3)粉丝画像对比
针对淘宝和京东两家粉丝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淘宝的女性粉丝是远多于男性的,京东的男女比例分布比较平均,这与京东最初主打数码家电行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两家粉丝的年龄分布相差不多,都集中在年轻人这里,看来50岁以上的人群还是待开发的用户群啊~
根据微舆情的情绪地图可以看出在双十一之后用户通过微博展现出来的情绪,最显著的就是:喜悦。其中最“喜悦”的是广东地区用户,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快递正在路上,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吧,哈哈~
三、天猫销售额分析
(1)天猫历年“双11”销售额
2009年之前,天猫还叫淘宝商城,“双11”销售额是5200万,27个品牌参与了活动;
2010年,“双11”的成交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总成交额9.36亿;
2011年,“双11”总成交额达到了33.6亿。“双11”这个在大家的概念里原本只是光棍节的日子彻底火了;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双11”线上总成交额达到191亿,“双11”热潮从线上覆盖到线下,成为一个全民总动员的节日;
2013年,天猫“双11”交易总额达到362亿元,交易额大幅提升;
2014年,双11趋势呈现全球化,全天交易额达571亿元;
2015年,双11的最终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覆盖了232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全天总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
2017年,“双11”天猫交易额总计达1682亿,各项数据仍然不断刷新前几年的记录。
(2)2017年&2016年天猫“双11”成交额
盘点今年双11交易额重要数据,从11日0时开始销售额一直不断上升至11月12日0时,天猫“双11”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数据最终停留在1682亿元。看了上图终于知道为什么购物车里的商品分分钟就不见了!!这是在跟几亿人作斗争啊!
(3)2017天猫“双11”各地区销售额
在这场全民剁手热潮中,广东人民消费力杠杠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江苏人民也贡献了不俗的“战绩”!北、上的人民怎么甘愿落后呢,这销量也是紧随其后啊!据统计,2017年“双11”共产生包裹13.8亿个,快递小哥正在努力将你的包裹送到手中哟。
(4)天猫全网成交额产品类别排名
2017年“双11”所有成交产品中,产品品类排名前几分别是:大家电销售额占比15.2%,手机销售额占比8.7%,个人护理品占比5.6%,母婴用品占比3.6%,生活电器占比2.8%,彩妆占比2.5%。
其中销售量Top1的大家电排名如下:在大家电品牌中,海尔销量稳居第一,美的、夏普其次,之后依次是:西门子、格力、海信、小米、TCL、小天鹅、奥克斯。
2018年预测
最后让我们根据以往的数据大胆预测一下,2018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的成交总额:2146亿元!让我们记住这个数字,看看国人的购买力会不会超过机器预估能力~
数据来源:网络整理
涉及工具:BDP个人版、微舆情、微指数、word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