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语言文字的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语言文字的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3-05-11 06:02:53

1、语文的重要性,国家怎么说

国家对语文非常重视,先将国家关于语文的重要性概述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怎样认识现代化、全球化与语言转用的关系?

第一章 社会语言学综述
1.1(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文化,并且是诸多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资源(战略资源,国际语言博览会,语言红利);语言是一个人或一个族群最重要的身份标示……

一个重要的事实:语言会发生变化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同时也从不同的社前铅会科学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最基本的出发点就在于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把语言放到其得以产生和运用的人类社会的广大背景中去研究和慧码好考察。

思考:语言与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观点一:社会结构影响或决定语言结构

语言是在社会中使用的,社会必然制约语言的使用。(思维决定语言)

观点二:语言结构影响或决定社会结构。

代表人物:萨丕尔、沃尔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结构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即语言决定思维)。

观点三:社会和语言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语言和社会是各自独立自足的。或者承认在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是目前要确认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为时尚早,所以暂且只考虑语言本身。

观点四:社会和语言的影响是双向的、互动的。

社会语言学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

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语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被人们使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社会的各种因素和个人的不同特征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双向作用,但重点是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根本立足点:承认语言和社会的紧密联系。试图把语言从社会背景中剥离出来是困难的,也不是不可能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语言呈现出差异或变化,社会语言学家用“变异(variation)”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正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共变(co-variance)关系。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和内容)?

《现代语言学词典》([英]David Crystal 戴维·克里斯特尔)

社会语言学 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和社会间各方面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家(socilinguistics)研究的问题包括:从语言识别社会群体,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和非标准形式。使用国语的型式和需要,语言的社会变体和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等。这一分支的可替换名称是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但有更注重上述问题的社会学而非语言学解释的涵义。

美国语言学家布莱特(William Bright,1964):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1983):

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场合下对什么人讲话。)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9):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进而研究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语言变异。

《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运用语言学和模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联系社会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语言的本质和差异。前者包括语言社会本质的特点和规律、语言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形成的关系、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语言演变和社会演变的关系等问题。后者包括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双语和多语现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变体等问题,其目的是揭示社会结构变异和语言结构变异之间的系统对应关系及相互的因果关系。此外社会语言学研究还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准语的确定或选择、文字的制定、语言计划的拟定于实施、语言教学及其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

由于社会和语言的联系广泛而复杂,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是大家的共识。

具体地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按种族、民族、阶层、阶级、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属性划分的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olect)、标准语和土话(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的情景(包括对话人之间的角色关系、话题、场合、说话人的动机等)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法定的和实际的、公开的和潜在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小结】

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点是应用性、本土性、时代性及广泛性,因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社会的各个层次、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覆盖仪器可能的将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的研究,可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领域。

3、全球化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威胁吗?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第一,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语言的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有的科学家预言,到2100年,可能将有90%~95%的语种消亡或趋于消亡。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阿拉斯加本土语言中心M·克劳斯指出:“据保守的推测,在下个世纪里,平均每年将有20种语言消亡。不用说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目前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而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经济全球化对英语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消亡,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威胁。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1922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比较》代写论文中写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己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2]”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世界上有60多亿的人口,200多个国家,2 500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努力创造了各种人类文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频繁,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才进一步表现出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多样性。

第三,经济全球化不会导致文化单一化。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甚至占到80%以上。美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达每年60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因此,西方一些学者鼓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将代替世界多样性的文化: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将会代替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不会导致文化单一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同时,不同国家在吸收它国文化的基础上也会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如巴塞罗那市前市长特鲁诺所言:“自然界因为生物多样性而美丽,人类也因为文化多元化而丰富。如果全世界都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世界该是多么单调。[3]”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文化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

第一,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化的起源就是多元的。从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笔下描绘的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等8种文化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的26种文明形态;从具有区域特色的亚洲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到一个国家内部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都以雄辩的历史展示了多元世界文化图景。现今地球上共有将近190个民族国家,从美国、日本这些经济技术大国,到克罗地亚这样的新国家和几内亚、毛里塔尼亚、贝宁这样一些经济上欠发达的国家,以及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的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第二,企业文化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

企业成为重要的国际关系体,其中跨国公司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调查报告说,2006年全球6·52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58·5万多个分支机构,实现的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1/4。在目前全世界所有专利技术国际使用费中,72·8%左右是支付给跨国公司及其境外子系统的,这表明跨国公司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空前强大的势力。这些不同的国际关系体,无论是微软、沃尔玛、索尼等大的企业还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文化成为企业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第三,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全球文化的新亮点。发达的电信网络使信息的流动不再有国界的限制,从而导致各种有关文化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的范围被扩展到全球规模的水平上。网络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网络文化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丰富。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安全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生物界那样必不可少。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但是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成为保护落后文化、拒绝先进文化和闭关锁国的理由。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振兴中国文化产业。文化多元化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我们崇尚文化多元化,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简单地保留现状,更不是复旧。中国文化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影响,成为未来世界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元。扩大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战略选择,要吸取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与现代文明相联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只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使中华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要建立先进文化体系,必须注意维护文化安全。只有处理好文化开放和文化安全的关系,才能为构建中国先进文化提供基本保障,才能振兴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点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包括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和演出业在内的庞大体系。[4]”近年来,人们频繁地看到这样的数字: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出口额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通过中国2008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我们从数字上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为1 099·1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8·04%。通讯产业在整体上也是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在2006年基础上再次增加1亿用户,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68亿户和5·46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8亿。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65·4亿元,增速高达73·5%。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欧美,我们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及相应的文化投资体系改革,牢牢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不受制于任何外国文化集团;实施文化精品战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立足于国情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远景规划,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产业力。

第二,加强民族文化传播,提升软实力。一个国家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不仅要拥有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不拥有软实力,那么它就只拥有一个物质外壳而缺少内涵,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强国。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托夫勒教授等认为,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不再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目标,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的焦点。谁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谁将成为国际权力斗争的赢家,谁将掌握未来[5]。尽管这代表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极端观点,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减,软实力的差距就成为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能否提升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提升软实力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6]”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传播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多种语言、多种媒体并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传播模式。从广播电台、报纸和杂志到电视、互联网,中国的传媒在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然而我国的文化传播体系与西方国家全球化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相比,还处于弱势地位。为此,必须加快文化传播硬件和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扩大报刊、计算机网络等在国内外信息辐射的范围;增强各种媒体自身的吸引力;同时必须加强现有媒体的合作与改造,形成中国传播事业的合力,共同迎接来自境外媒体的挑战成为必由之路[7]。

第三、增强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觉性,抵御英语语言霸权。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下,英文成了世界上独霸的语种,它在国际交往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国际互联网络上的信息约有80%以上是通过英语来传递的。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8]”英语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宣传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以西方为中心的理论思想的载体。虽然汉语不是濒危的弱势语言,但是英语的霸主地位威胁到了汉语的影响力和在国际上的普及,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抵御英语的语言霸权。

首先,我们应该落实国家的语言政策,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学习、宣传和实施工作,自觉的应用和推广普通话,提高国内人民大众的汉语水平。

其次,扩大汉语在网络中的使用率,注意在国际会议、外交、贸易、科技、教育、文化、传媒、体育等领域逐步增加汉语的使用量,以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领域中的价值。

最后,根据需求市场,培育和引导汉语教学,要大力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教师、考试和教学方法的品牌,着力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学,使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语的国际传播良性互动,国内外相互配合,扩大汉语的应用范围和辐射范围,形成推动汉语的国际使用和学习的新局面。

4、语言濒危的定义、过程、危害各是什么

濒危语言指的是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的、行将灭绝的语言。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失去了国家形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或区域语言。 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语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也包括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更是加速了优势语言的兴旺和弱势语言的式微。此外,语言的濒危还牵涉到语言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等问题,有些族群在母语受到强势语言威胁时会采取强烈的反抗以争取权利,而有些族群则自愿放弃将母语传递给下一代。 不同的濒危语言,由于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语言特点又有所差异,因而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造成语言濒危的原因

据专家介绍,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也包括语言外部的因素,如使用人口少或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

高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当的语言政策,也使得优势语言日渐兴旺而弱势语言更加式微,造成全世界的语言文字趋于统一、语种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客观上加快了一些语言的“灭绝”。此外,语言的濒危也牵涉到语言使用者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度等问题,有些族群在母语受到强势语言威胁时会采取强烈的反抗以争取权利,而有些族群则自愿放弃将母语传递给下一代。

通常来讲,濒危语言都是失去了国家形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或区域语言,语言消亡的主要原因则是整个社会正在向政治经济上更具影响力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等转移。英国语言学教授、作家彼得·奥斯丁(Peter Austin)曾从数千种处于消亡边缘的语言中选出十大濒危语言。其中,凯特(Ket)语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叶尼塞河沿岸民族通用的叶尼塞语族的仅存语言。今天,凯特语的使用者约为600人,当地孩子们都不再学习这种语言,因为家长更喜欢用俄语同他们对话。另外,凯特语还具有极为复杂的词结构和语法,这也给希望学习它的西方人增加了更多困难。

危害:如果一种语言消失了,又会有什么跟着消失呢?有些人认为语言的消失只是物种不断进化的一个标志,在提倡交流的时代,语种同一化只是进化的一个负面影响而已。很显然,如果全球都使用同一种语言,那将多么方便——有些行业已经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英语已成为飞行员和航空管理人员的必学语言。但是,这种便利带来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语言的消失,这种语言反映的生活方式和系统知识也可能随之消失。复杂的宗教仪式,口耳相传的历史也会随之消亡。世代积累的有关植物、动物和环境的知识也将停止传递。人类独具的描述周围事物的天赋及丰富的创造力也将变得越来越贫乏。

5、全世界为什么语言不统一?

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语言不能够统一。保护民族语言和抢救濒危语言就是为了保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

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全球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往往是先有语言,后产生文字。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

1、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2、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以非洲为例,除了阿拉伯语(那是因为使用地域广阔,不易被消灭)和其他零星的当地语言之外,其余国家基本都以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欧洲语言为官方语言,尽管非洲东部仍有许多国家有以当地语言为官方语言的,大多也和欧洲语言同为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