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与民俗保护读书笔记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是2007年2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晓萍
《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在国内呼吁民俗保护的人已经不少,但将民俗从生活方式转化为生存资源和保护理论的对象,还需要加以反思,同时需要提高民俗意识和把握民俗权利。开展相关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是现代民俗学的一部分,作者面对全球社会的巨大变迁,阐述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中国优秀民俗遗产的对象、理论和方法,附带讨论国内外前沿信息,指出中国民俗的游刃度、通透力、青春性、表演水平和对抗现代社会紧张压力的协调能量,分析可转型民俗的内在要素、外部类型、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方案的策略等,也揭示部分民俗的老境和死因,以期提高人们关注人文文化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的世界“四遗产”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一)
关于该书
该书出版于1996年,1997年被译为中文。2010年中文修订版后,2020年10月第44次印刷。
书末附有潘中岐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和李慎之的“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文章”。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第一章:世界政治的新时代;第二章: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第三章: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第四章:西方的衰落:力量、文化和本土化;第五章: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第六章: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第七章: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第八章: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第九章: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第十章: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第十一章: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第十二章: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一、引论:文化认同
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
迈克尔·迪布丁的小说《死亡环礁湖》: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爱我族类。
二、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在人类生存的大部分时期,文明之间的交往时间段的或根本不存在的。
大约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400年里,全球政治呈现出两个方面。西方的民族国家——英、法、西班牙、德等在西方文明中构成了一个多极的国际体系,并且彼此相互影响、竞争和开战。同时,西方民族也扩张、征服、殖民,或者决定性影响所有其他文明。
冷战之后,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和民主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的集团。两个集团展开竞争。第三个是由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不结盟的国家。被称为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只有在了解了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这时对国家的分类不再是冷战时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在这个新世界里,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它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什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文明的性质
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思维模式。
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型、头形和肤色。
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各乡村、地区、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质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奎格利认为:文明的运动经历了七个阶段:混合、孕育、扩张、冲突时代、普遍帝国、衰败和被入侵。
人类历史上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经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
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当代文明主要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四、文明之间的关系
1.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现在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现后的3000年中,除了个别例外,他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间断的和紧张的。文明被时间和空间分割开来,只有数量很少的文明存在于同一时期。
文明在地理上也相互分离。思想和技术从一个文明传到另一个文明,这常常需要历时几个世纪之久。比如佛教,被传到中国,发生在它发源于印度北部大约600年之后;中国8世纪发明印刷术,15世纪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
文明之间最吸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这些交往一般来说不仅是暴力的,还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断断续续地发生的。
2.冲击:西方的兴起。欧洲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最早出现于8世纪和9世纪。11-13世纪之间,欧洲人借鉴了伊斯兰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适当因素,并使这一遗产适应于西方的特殊条件和利益,在此推动下,欧洲文明开始发展。12和13世纪期间,西方人建立了对地中海的有效统治。到1500年,欧洲顺利进行了文化上的文艺复兴。社会多元主义、扩大的商业和技术成就为一个全球政治的新纪元提供了基础。
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或有限的多方向的碰撞,让位于西方对所有其他文明持续的、不可抗拒的和单方向的冲击。15世纪到18世纪,整个西半球和亚洲的一些重要部分被置于欧洲的统治和控制之下。1800年欧洲人或前欧洲的殖民地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35%,1878年,这个数字是67%;1914年为84%。在欧洲扩张过程中,安第斯文明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国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文明,只有俄罗斯、日本和埃塞俄比亚这三个在高度集权的帝国权威统治下的文明得以抵抗西方的冲击,并维持了有意义的独立存在。这四百年之久的文明间关系是由其他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
西方扩张的直接根源是技术,如航海工具、军事能力。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
到1910年,世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连为一体。此时,文明意味着西方文明,国际法意味着西方国际法,国际体系是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主体是主权而文明化的民族国家及其所控制的殖民地领土。这一由西方所确定的国际体系的出现,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全球政治的重大发展。
1917年,由于俄罗斯革命,民族国家冲突之外又加上了意识形态冲突,首先是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冲突,然后是后两者之间的冲突。在冷战中,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两者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确定自己的认同,两者又都不是欧洲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欧洲文明的产物。但它既没有在那儿扎根,没有在那儿取得成功,而现代化的和革命的精英把它引入到非西方社会。
3.相互作用:一个多文明的体系。在20世纪,文明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文明对所有文明单方向影响所支配的阶段,走向所有文明之间强烈的、持续的和多方向的相互作用的阶段。这时,西方的扩张终结了,对西方的反抗开始了。西方的力量相对于其他文明的力量不规则地下降了,虽然时有中断和倒转。
20世纪重大的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保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它们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文明产生过一个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然而,西方从未产生过一个主要的宗教。世界上伟大的宗教无不是非西方文明的产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先于西方文明产生的。当世界走出其西方阶段时,代表晚期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衰落了。它们的地位被宗教和其他形式的以文明为基础的认同和信奉所取代。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
全球政治地理因此从1920年的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6个以上的世界。与此相伴的是,1920年的西方全球帝国收缩为20世纪60年代的较为有限的“自由世界”,然后进一步收缩为20世纪90年代的更为有限的“西方”。
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到二十世纪末已膨胀为普遍的和狭隘的自负,自以为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
五、普世文明:含义
1.含义
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在所有社会里,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价值观。
“普世文明”一词可以用来指文明社会所共有的东西,这些使它们区别于原始社会和野蛮人。它可以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观和主张。这可以被称为“达沃斯文化”。达沃斯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机构、许多世界管理机构,以及大量的世界政治和军事职位。达沃斯文化因此极为重要。
普世文化,还意味着一种思想得到发展。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对于普遍大众文化,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传媒,而非消费品。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和录像业地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都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情况反映了两个现象。第一是人类对爱情、性、暴力、神秘事物、英雄主义的财富的普遍兴趣;第二是受利益驱使的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利用这些兴趣来达到自身目的的能力。然而,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证据证明下述假设:普遍的全球通讯的出现正在导致观点和信仰的趋同,而人们会根据自己先前存在的价值观和观点来解释这些通讯。
全球通讯是西方权力最重要的当代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西方的这一霸权鼓励了非西方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谴责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并集结他们的公众来保护其本土文化的延续和完整。因此,西方控制全球通讯的程度是非西方民族对西方不满和敌视的重要根源。
2.语言
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出现一种普遍的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出现通用语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世界是拉丁语,在西方几个世纪中是法语,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是斯瓦西里语,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是英语。
通用语言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着相互分离的文化。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
语言和权力。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者曾是帝国的语言。这些帝国曾积极促进其他民族使用它们的语言。权力分配的变化产生了语言使用的变化。
假如在遥远的的未来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
3.宗教
20世纪末,宗教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全球性的复兴,这一复兴包含了宗教意识的加强和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因此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个改宗力最强的宗教。西方基督徒1900年约占世界人口的26.9%,1980年占30%。穆斯林增加得更快。从1900年的12.4%增长到1980年的18%。基督教主要是通过使人皈依来传布,而伊斯兰教则是通过使人皈依和人口繁殖来传布。
六、普世文明:来源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非西方把西方视为普遍的东西视为西方的。西方人宣布为有益的全球一体化先兆的东西,却被非西方人宣布为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
人们往往根据他们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界定自己的身份。随着通信、贸易和旅游的增长,扩大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日益赋予其文明认同以更大的重要性。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明的、社会的和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剧了。
七.西方与现代化
普世文明的出现,也被看作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它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控制和营造他们的环境。
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文化极大地不同于传统社会。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化的文化。当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
使西方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有:
1.古典遗产。包括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罗马法、拉丁语和基督教。
2.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来说,这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
3.欧洲语言。被宽泛地划分为罗曼语系和日耳曼语系。
4.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在整个西方历史上,先是唯一的教会然后是许多教会与国家并存。上帝和皇帝,教会和国家,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之外,只是在印度文明中也才有宗教和政治如此明显的分离。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和一再出现的冲突,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这种权威的分裂极大地有利于西方自由的发展。
5.法治。法制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继承于罗马,发展于英国。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而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因素。
6.社会多元主义。历史上,西方社会一直是非常多元化的。西方的独特性是多样化自主集团的兴起和延续,它们并非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婚姻基础上。大多数西欧社会包括相对强大和自主的贵族的力量、大量农民和虽然为数不多但很重要的商贾阶级。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封建贵族的力量在限制绝对君主制稳固扎根的能力方面特别重要。欧洲的多元性与同时存在于俄罗斯、中国、奥斯曼帝国和其他非西方社会中的市民社会的贫困、贵族的虚弱和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7.代议机构。社会的多元性最初导致了等级、议会和其他代表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集团的利益的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了在现代化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民主体制的代议制形式,并成为扩大政治参与的工具。没有任何其他的当代文明具有与之相比的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的代议机构的传统。
8.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产生于14和15世纪,到17世纪在西方被普遍接受。在20世纪的各文明中,个人主义仍然是西方的显著标志。但是,这一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最不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都一再把个人主义视为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
上述这些因素单独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西方独有的。然而,所有这些因素的结合却是西方独有的,是它们赋予了西方独特性。它们至少形成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持续不变的部分核心内容。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的东西,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使西方能够在实现自身和世界的现代化中起带头作用的因素。
八、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回应:
1.拒绝主义。19世纪期间,西方的权力使得非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坚持,而且最终不可能坚持纯粹的排斥主义战略。20世纪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2.基马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即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这意味着一个困难的和痛苦的做法:摧毁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之久的文化,用从另一个文明引入的全新的文化来取代它。
3.改良主义。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
关于现代化和西方化。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观、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较多现代化和较少西方化。
3、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
2,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本领,为将来参与经济全球化作准备。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经济全球化。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关于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的文章
弊: 1:环境污染.这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显眼的坏处.
2:物种灭绝加快.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捕杀所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坏处.
3: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更是让普通人民防不胜防.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灭亡的命运.
4: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以前项羽"力拔山河气盖兮"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不可能再出现.而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则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缩,使人类出现一个新的形态.
5: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等等等等...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雹枝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哗肆启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乱如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1 关于“速度生活” 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电话本质上都是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在这种对效率的追求下引起心理方面的群体社会焦虑 就是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了
2 从科学发展到全球化 从全球化到 全球化的弊端 如文化流失 经济强势下的文化侵略等等
3 从全球化到思想的流变 最好举些例子 如美国跨掉的一代
5、科技环保读书笔记有没有,急急急急急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绿色建筑》 林宪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第一版 ISBN 978-7-112-09223-9 本书是 2003 年「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一书的全面精简改版,其内容大量删除原有空调照 明等艰涩的机械技术内容, 同时也删除与目前绿色建筑评估技术手册重叠之内容, 希望能够 成为深入浅出、轻松愉快的绿色建筑专业入门之作。 台湾今日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是笔者主导国内多位研究者十多年来的共同心血, 也是 立於国际比较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作者为了追寻热湿气候之建筑原貌,走访东南亚各国、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以及中 国之云贵、华南、江南,探索气候民居与风土建筑元素,建立了丰富的生态建筑图片档案作 为本书之素材,相信这些第一手资料能提供读者对於绿色建筑风土的体认。 本书可说是集作者近年绿色建筑研究之精华, 尤其新增大量亚洲与世界各国之生态气候 与耗能特色之比较解析,使内容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因此本书删除了「热湿气候」之 赘语,重新以最简短的「绿色建筑」为名。 在短短数年内, 许多大专院校与社区大学纷纷开设绿色建筑的课程, 建筑系的学生对绿 色建筑指标也朗朗上口,甚至在国中小学教科书上也开始介绍绿色建筑。 由於绿色建筑的内容只谈论建筑尺度的环保技术, 或许有人认为小尺度的环保设计对大 生态环境之贡献太薄弱,真正的地球环保对策必须扩大至都市、国土规划上,方能发挥整体 功效。读者若有此忧虑,请参照笔者另一姊妹作「城乡生态」,必能有助於建构环境生态设 计之完整体系。 但愿我们的居住环境可由「绿色建筑」迈向「城乡生态」,让我们的子孙能活得更有尊 严、更有希望。 部分目录和摘要 第一章 永举团远的欧伯罗斯 1-1 1-2 1-2.1 1-2.2 1-2.3 1-2.4 绿色建筑的展开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起源于能源危机 “风土建筑”与“生态建筑”两大思想脉动 地球环保危机 经济全球化加速地球环境危机 然而,1990 年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告诉我们,全球化非但不是经济万灵丹,反而使地球社 会、经济、政治、环保秩序的乱源。事实上,目前的全球化趋势并不是促进人类理解、文化 交流、社会正义的全球化,而是企业公司的全球化、名牌的全球化、物欲的全球化、资源掠 夺、环境破坏的全球化而已。由企业所主导的全球化,使政府变得无能,使政府的税收越来 越仰赖薪资阶层,使税制的公平性丧失殆尽,使全球贫富差距拉大。 2003 年,联合国公布“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富有与贫穷国销轮家间的鸿沟逐渐扩大。1990 年代美国开始亏答信繁荣之际,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却下滑。全世界最富有的 1%人口 (约 6 千万人),其收入是最穷 57%人口收入的总和;美国最富有的 2500 人,其收入几乎 等于全世界最穷 20 亿人的收入总和。在 1820 年,西欧的每人平均国民所得是非洲人的 3 倍,到了 1990 年代,差距已高达 13 倍。 以生态的观点,全球化意味着组织的巨型化、复杂化、以及食物链层级的冗长化,隐含着全 球生态系统的弱化。全球化自由贸易的机制,在先天上即是产业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克星, 它使跨国企业将无数的地方产业连根拔起,让标准化市场把无数的蔬菜水果排除。“根据国 际农村振兴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从 1903 年到 1983 年间就有 97%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蔬 菜消失在市场中,可能也不再生产。在 1903 年时,大黄还有 35 种,但是到目前只存留下一 种,而且是由国家种子贮存实验室所保存的……19 世纪所产的 7098 种苹果,到今天总共失 去了 6121 种,也就是减少了 86%。……我们失去的——是各种不同的维生素与口味、种植 时期的多样化、植物对虫害的抵抗力(Weizacker,E.U.,吴信如译,p378) 全球化同时加速了地球环境风险的全球化, 配合全球网络化, 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累积性破 坏。例如 1997 年印度尼西亚盗砍森林引发大火,造成广大区域性霾害,甚至造成东南亚与 印度各国严重空气污染与老人和儿童死亡, 并迫使新加坡硅晶圆厂停止生产; 近年来中国快 速工业发展所产生的霾害与空气污染日益加速。2002 年到 2003 年亚洲的 SARS 风暴,也因 为全球化旅游的频繁,而引起跨国传染与恐慌。十年来全球加速的环境破坏,正好与十年来 加速的全球化经济同步。 慕尼黑再保公司警告,气候灾害的损失不久将不再能支付了。1960 年代全球共有 14 件重大 生态灾难,到了 1980 年代已增为 70 件,如果我们不能阻挡温室效应,世界经济体系将于本 世纪中期崩溃(Franzs Alt, p36)。由于全球化企业陆续把产业以往环境规范最宽松的国家, 可怕的积累性污染正在最贫困的地区展开无声无息的大屠杀。 如今, 人类更深陷入基因食物 污染、疯牛病、禽流感等全球性生态风险之中,此风险甚至已逾越国家的疆界与人类的控制 能力。自由经济的全球化,显然已造就了环境危机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1-3 1-3.1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产业破坏山林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是超乎常人所能想象的。 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估计, 全球的建筑相 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 50%、水资源的 50%、原材料的 40%、农地损失的 80%、同时产 生了 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 合物、显然建筑产业是造成地球环境危机的主角之一。 建筑产业在中国曾造成严重的耕地损失,因为中国在 2000 年仍有 95%采用实心粘土砖墙体 构造,造成每年由农田取土 14.3 亿立方米、烧砖 6000 亿块,每年因生产粘土毁田 50 万亩, 同时消耗 7000 多万吨标准煤,这使得中国人均耕地快速减少。有鉴于此,中国政府乃积极 鼓励城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物(以下简称 RC 建筑物)以替代泥砖构造,在 2005 年已有 170 个城市基本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预计到 2010 年底将全面禁止所有城市使 用实心粘土砖,以便将实心粘土砖控制在年产量 4000 亿块以下。 然而,中国政府在推广 RC 建筑之际,却可能导致另一种更严重的国土破坏,因为 RC 建筑 市场对于沙石的大量需求,造成一片滥采砂石之风。例如长江常出现千船竞采江砂之景,对 长江大堤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已深陷 RC 建筑之害。为了应付庞大水泥与砂石需求量,已对国 土产生严重的破坏。…… 由于广大的建筑市场,是台湾的河沙渐行枯竭,台湾行政部门为了平衡砂石市场,甚至陆续 开放一些丘陵地作为陆砂开采地, 想不到更破坏了宝贵的生物栖地。 这些陆砂开采地看似为 贫瘠的砾石丘陵, 却常常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 例如被规划为砂石开采地的云林县湖本村枕 头山,就拥有 40 多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八色鸟栖息地。八色鸟 (Pittanympha)之英文原意为“在山、河、林地等处,以美丽少女姿态出现的仙子”,其全球 繁殖地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近年来由于其地破坏及人为猎捕,使得全球 八色鸟数量大量减少, 现已被国际鸟盟列为全球性最受威胁鸟种之一。 想不到这些国宝级美 丽生物,为了建筑市场之大量砂石需求,被迫面临完全灭种的危机。 1-3.2 建筑是高污染产业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台湾中层住宅大楼所使用的建材之 CO2 排放量约为 300kg/m2,以每户 35 坪(116m2)来计算的话,每户 CO2 排放量约为 34000kg,这些 CO2 排放量相当于一棵 乔木在 40 年的光合作用才能吸收完毕。 也就是说, 地球上每户人家必须持续种植一棵乔木, 才能平衡住宅建设对地球气候的冲击, 但以目前都市绿化不足的现况而言, 简直是难以完成 的任务。假如建筑产业本身无法致力于 CO2 减量对策,则根本无法奢言可持续建筑政策。 1-3.3 建筑物也是鸟类杀手 2003 年,Aubon 协会在美国芝加哥市发起“熄灯计划”,要求在春秋五个月间,由晚上 11 点起至黎明关闭高楼的夜间灯, 以保护迁徙鸟类的安全, 并宣布成立全球第一个对鸟类友善 的城市。此行动预计一年可以拯救上万只的鸟类。如莺鸟、画眉鸟等迁徙鸟类,约可减少 80%的撞死率。由于办公大楼外泄的夜间照明光线,很容易混淆了鸟类的巡航系统,使得芝 加哥每年数以万计的鸟类重复环绕大楼而飞, 然后撞楼而死; 有些则沿着窗灯旁飞行直到筋 疲力尽而死。根据报道,单一栋大楼在一个晚上可能死伤成百上千只鸟,著名的汉考克中心 关掉它装饰性的大楼照明之后,每晚可以拯救 1500 只鸟的性命。 根据 1979 年科学家、鸟类学家的估计,北美大陆每年大约有 10 亿只鸟类撞死在建筑物上, 尤其在午夜的阴雨浓雾日死伤特多。 尤其在鸟类大量迁移的河川或大湖边上的大都市, 高楼 林立的建筑夜间照明,更屠杀了不计其数的鸟类。玻璃帷幕 玻璃帷幕建筑常常是鸟类生态的杀手,尤 玻璃帷幕 其是高反射玻璃设计的玻璃大楼立面会反射周围景观,很容易让鸟儿冲撞致死。 1-4 1-5 1-6 绿色建筑的胎动 世界绿色建筑评估的热潮 绿色建筑宣言(小结)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2-1 玻璃大楼混淆建筑风土 2-1.1 玻璃大楼起源于温室建筑 由上述近代建筑发展史可知, 玻璃建筑原本是起源于欧美寒冷气候的温室, 在寒冷气候中创 造“热带雨林”,本来就是一种反气候、反生态的行为,但在今天玻璃建筑却成为全世界争相 效法的对象,简直是对地球环保的一大伤害。由于玻璃上述优良的保温材料,因此玻璃建筑 在寒冷北方之危害尚小,但它具有“温室效应”之特性二特别不适于温热气候。所谓“温室效 应”是指玻璃这种建材可让短波的日光穿透入室内,但穿入室内后的热量就变成一般常温的 长波辐射,而不易消散至室外,使得热气积累在室内而越来越热。假如你体验过暴晒于夏日 下的汽车内气温,就可了解玻璃温室效应的可怕。 2-1.2 大玻璃建筑是能源杀手 2-2 人类生活圈与建筑环境技术的发展史 2-2.1 建筑风土的气候分区 2-2.2 人类发源于热带 2-2.3 人类以“穴居”与“火塘”征服寒带 2-2.4 人类以“干栏”与“吊床”征服雨林 2-2.5 人类以“帐篷”与“泥土”前进沙漠 2-2.6 热湿气候是最难控制的气候 2-3 建筑气候风土论 2-3.1 由 Bergmann 法则谈起 古代的北欧农家为了在寒冷气候中抗寒, 常把牲畜集中豢养于室内, 利用牲畜体温之散热来 采暖,同时把粮草仓库置于屋顶阁楼以保温。而人类择居住于最温暖的中间层。此外,越寒 冷地区的住家规模通常越大,其住家外形通常做成方正、浑圆、平整的造型,以减少散热表 面积,其家人常集中而住,以防热能浪费。相反地,热湿气候的民居通常规模较小,以利通 风散热, 有时甚至做成干栏型的高脚屋, 以增加通风面积。 其外形常附有凹凸的遮蔽或屋檐, 以利导风散热。这北方浑圆巨大、南方小巧玲珑的风土建筑形态,完全符合 Bergmann 的保 温法则。 2-3.2 由建筑能源见证“建筑气候风土论” 2-4 “建筑气候风土论”的建筑美学 2-4.1 寒冷气候的“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 C.E.Brooks 曾在 1940 年代对欧洲民居的外墙厚度做过调查,发现外墙厚度在苏联境内为 50-70cm,波兰为 50cm,德国东部为 38cm,德国西部、比利时、英格兰为 23cm,其厚度约 于当地最寒冷月份的平均气温成正比, 显然古代民宅对墙面保温的投资, 与当地的寒冷程度 约成正比。 基本上,在寒冷气候采取保温对策,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库页岛 上, 日本人住在气密性不良的低保温木构造住宅, 其平均采暖费用比住在高保温的土石构造 住宅的俄罗斯人高出 35 倍(市川健夫,p8),显示在寒带实施保温措施的节能效益有 35 倍以上的效益。 2-4.2 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在干热气候的民居都采用小窗与厚重的泥墙, 以保温的手法来抗拒温差与日射所带来的热浪 侵袭。 例西班牙的南部高原、土耳其的 cappadocia 高原、中国的黄土高原。 2-4.3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 深深的遮阳、美丽的阴影,无疑才是真正的“热带建筑美学”。 2-4.4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 最具体的建筑特征: “适中的开口” 开窗只要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眺望需求即可,不必要开太大窗而引进太多的热流。以一 般的 RC 构造而言, 通常办公建筑在 40%、 住宅在 20%的平均开窗绿就已具备十分良好的采 光眺望开口。 “丰富的阴影” 在开口部上装设遮阳板、雨披、阳台,以遮蔽日射辐射。 “充分的通风” 大略而言,在住宅、宿舍、疗养院、学校等非空调性建筑中,建筑平面应以长条浅短之平面 为主。居室空间深度不应该大于 10m,要留有中庭、回廊以供双面通风之用。 2-5 建筑气候风土美学(小结) 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 3-1 台风建筑文化 台风威胁下的“防风型建筑”,不得不以坚固、保守、内敛的造型为取向,而无台风威胁的热 带则可利用简单的自然材料, 发挥出如万花筒般灿烂美丽的建筑文化。 台风对建筑造型的限 制条件, 乃是识别东亚民居文化的一种建筑生态指标, 也是东亚民居研究者必须铭记在心的 建筑风土观。 3-2 形塑建筑通风文化 3-2.1 Sind 的通风塔 通风塔建筑文化在干热气候的中东地区非常普遍, 它利用水蒸发原理来创造浮力对流, 同时 利用中庭与喷泉水池作为导引气流之出路。 3-2.2 干栏民居的通风除湿智慧 3-3 必要换气量的需求 3-4 “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开放型通风文化” 3-5 通风潜力 3-5.1 通风的定义 3-5.2 通风潜力 3-6 浮力通风设计 3-6.1 利用中庭烟囱效应的通风设计 3-6.2 通风塔建筑设计 3-6.3 浮力通风与空调的矛盾 3-7 风力通风设计 3-7.1 善用季节风与地形风 3-7.2 “深度低于 14m”的平面配置 3-7.3 热湿气候的多孔隙导风建筑文化 3-8 建筑通风文化(小结)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 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1.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1.2 认识“生态金字塔” 4-2 绿化量设计: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第一步 4-2.1 绿化量的 CO2 固定量指标 4-2.2 绿化的 CO2 固定效果评估 4-3 绿地生态质量设计 4-3.1 串联绿地生态的项链:生态绿网设计 4-3.2 建造绿地的生态驿站:小生物栖地设计 4-3.3 乱中有序的生命力:植物多样性设计 4-3.4 生态基盘设计:土壤生态设计 4-4 生物共生建筑设计 4-4.1 生物光害防治 4-4.2 对鸟类友善建筑设计 4-4.3 对生物友善的建筑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建筑水循环设计 5-1 基地保水的课题 5-1.1 生态保水的都市防洪政策 5-1.2 不透水化环境加速都市热岛效应 5-1.3 宛如塑料布包起来的都市环境 5-2 基地保水设计 5-2.1 直接渗透设计 5-2.2 贮集渗透设计 5-3 建立节水型社会 5-3.1 全球水资源危机 5-3.2 杜绝耗水型文化 5-4 绿色建筑节水设计 5-4.1 采用节水器材 5-4.2 设置雨水贮集利用系统 5-4.3 设置中水系统 5-5 绿色污水处理 5-5.1 不用水的堆肥马桶 5-5.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5-5.3 把水还给河川 5-6 小结:永续建筑水循环设计 第六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1 建筑节能的意义 6-1.1 建筑是人类的第三层皮肤 6-1.2 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风格的雕刻师 6-2 都市节能规划 6-3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对策重点分析 6-4 开窗节能设计 6-5 选用好的节能玻璃 6-6 外遮阳节能设计 6-7 绝缘保温设计 6-8 双层外皮(Double Skin)在温热气候得不偿失 6-9 屋顶节能设计 6-10 小结 第七章 建筑 CO2 减量设计 7-1 建筑产业的 CO2 减量问题 7-2 建筑物 CO2 排放量评估 7-2.1 建筑躯体 CO2 排放量 7-2.2 建筑规模与 CO2 排放量 7-3 建筑物生命周期 CO2 排放量评估 7-4 建筑 LC CO2 评估的国际比较 7-5 水泥建筑物是环境杀手 7-6 建筑 CO2 减量对策 7-6.1 “结构合理化”是 CO2 减量的第一步 7-6.2 “建筑轻量化”是 CO2 减量的第二步 7-6.3 “使用再生建材”是 CO2 减量的第三步 7-7 小结 第八章 绿色营建 8-1 建筑环境污染 8-1.1 建筑废弃物的环境污染 8-1.2 室内环境污染 8-2 绿色构造 8-2.1 推广钢构造建筑 8-2.2 推广木构造建筑 8-2.3 高性能混凝土 8-2.4 建筑耐久化设计 8-2.5 旧建筑物再利用的省思 8-3 绿色施工 8-4 绿色室内装修 8-4.1 简朴装潢 8-4.2 绿色建材 8-4.3 本土建材 8-4.4 “绿色建材”设计实例 8-5 小结 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9-1 “不建设”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相同道理,我们必须认知:“建筑专业堕落,才有绿色建筑之说”。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 也是枉然。 例如中国大陆最近的经济起飞,带动各地方政府的建设竞争,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却造成 严重的重复建设。各地重复兴建高新技术园区、软件园、信息港、生命科学研究基地,一个 接一个的创办,到处批一大片土地,进行结构雷同的建设,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严重浪费 资源。以机场建设为例,在珠江三角洲 4 万 km2 的土地上,已建成和正在兴建的机场有 9 个,一些机场之间相隔不到 30km。南京市目前一口气设了浦口、仙林、江宁三个大学城, 也建成了浦口高新区、珠江路、江宁开发区三个软件基地,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将是产 业恶性竞争。 这种重复投资建设的浪费在台湾也十分严重。 例如一个小小台湾却盖了五座国 际机场,令人啼笑皆非。在台北、高雄两座国际机场之后,还建造了澎湖、台中清泉港、花 莲等有名无实的三座国际机场, 其中有的设施未符合国家航站标准, 根本没有国际航班愿意 降落。有的连凑足一台国际包机的旅客都没有,除了开幕式开除一班包机以外,从无国际航 班的踪影。 绿色建筑的评估究竟只是一个办法,加入不能谨慎规划,减少建设浪费,谈论绿色设计也是 无用。例如号称绿色奥运的中国北京奥运,尽管北京市提出绿色奥运评估方法,也力求在许 多场馆使用太阳能,但是其场馆设计却极尽过大评估、超量设计之能事。例如耗资 35 亿元 人民币、号称世界最大体育馆,也被戏称为“鸟巢”的奥运会体育场,以超大 990mx340m 空 间跨度来设计,总共需要 13.6 万吨的钢材使用量,每平方米要承受 400 多公斤的重量。大 陆某学者说,“用钢铁垒出个鸟巢,根本不是绿色奥运,而是浪费资源”。后来在 2004 年“奥 运会瘦身”运动中,“鸟巢”被紧急叫停,以进行“优化计划”。“新鸟巢”被迫取消了可开启的 顶盖,其椭圆形的开口东西方向半径加大 90m,座位数减少 9000 个,钢结构用钢量减少到 4.2 万吨,才是预算降至 31.3 亿人民币,但仍然是个天价。 “源流管制”是环保的最高原则,但是很多错误的绿色建筑政策,却常常进行“先污染再治理” 的蠢事。例如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雨量不足 300m3,水资源仅为世界的三 十分之一,在 2005 年时缺水近 8 亿立方米。然而,北京国家大剧院却在周边设计一个面积 达 35000m2 的露天大湖,再采用名为“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新绿色建筑技术,在大 剧院周边打许多深水井,抽取地下 80m 的低热,通过热交换器为湖水提供热量,以防止这 个大水池冬天结冰,可谓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我们先要体认“不建设才是最好的绿色建筑”的哲理,尤其要了解任何建设都是对地球的创 伤,惟有事前消弭无谓之建设,减少无谓之设施,才是迈向可持续建筑之最高境界。 9-2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这生态系统的“能量第二定律”在都市建筑方面亦为铁的定律。基本上,人类社会的都市化现 象,就是生态系统复杂化,多层级化的反生态现象。都市规模越大,单位人口所消耗的资源 越多,所制造的污染更多,危害地球生态越严重。都市规模的巨型化,相当于资源转换层级 的复杂化,其转换损失当然也加剧扩大。复杂化、巨型化、科技化的建筑物,在先天上就潜 伏着低效率化、浪费化的风险。试想,像香港汇丰银行、世界贸易中心、吉隆坡双塔一样的 高效能建筑,假如没倚赖精致庞大的保安、防灾、交通、节能监控设备与人员管理组织,真 不知有多少风险与浪费。然而,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化本身也是一种食物链冗长化之意, 尽管建筑管理科技可以改善其效率, 但这只是在其高度浪费的本质中减少一些挥霍而已, 其 违反生态的本质是不变的。 9-3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戴维森 (Davidson) 在“You Can’t Eat GNP”一书中, 认为当前经济学与科技理论有三大误缪, 其中有一种妄想“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的误谬,以及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身陷生态灾难时,高 科技的大军就像好莱坞西部片一样, 在千钧一发之际会赶来拯救人类。 这想法在现在的地球 环保局势之下,简直是极其荒谬之妄想。 事实上,一般所谓的“高科技”,常是一些生态系统越复杂、能源转换次数越多的技术,想要 以此达到节能、节水、减废之功能,在“能量第二定律”看来简直是缘木求鱼。例如台北四栋 高层智能型办公大楼, 虽然耗费巨资倒入自动化建筑节能管理设备, 但其中三栋全年用电量 却比相似规模的一般高层大楼高出 1.3%,甚至有一栋在杂志上一再宣传的豪华智能型办公 建筑,耗电密度却为相似规模一般大楼的 1.4 倍,遗迹越复杂化、越智能管理化、越高科技 的办公大楼,反而有越高耗电的倾向。这些昂贵的“高科技”技术,在局部看似“绿色”,但却 因复杂的多次转换而得不偿失。 ……市面上常出现一些更昂贵的高科技节能设计法。例如现在流行的双层 Low-E 玻璃之节 能设计,由于其单价约为一般玻璃的两倍高,为了节约相同的 669kWh 之空调用电量,回收 年限高达 21.8 年。又例如,以高科技的太阳能光电板来节能时,必须要寻 6.0m2 的屋顶面 积装设光电板,即使以最高效率的并联时发电条件来计算,其回收年限更高达 146 年,几乎 毫无投资效益可言。 上述 6 种节能对策说明了一些事实,只要应用得宜的话,越简单的技术常有越好的效益(如 减少玻璃开窗、自然通风、穿短袖);越便宜自然的设计常比高科技的设计更有效益;事前 预防绝对胜于事后的治疗。 节能技术的复杂程度与投资效益 名称 定义 自然式设计 诱导式设计、混合式设计 强制式设计、机械式设计 以建筑躯体设计配合局部机械控 完全以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制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实例 完全依赖机械动力系统或能源转换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隔热保温、遮阳防暑、侧光天窗采光、自然浮力通风、Low-E 玻璃、省水器材、结 活动遮阳、太阳蓄热墙、 构轻量化、木构造、再生建材、生态水池、透水地面、景观绿化 通风塔控制透风、蒸发冷却、风扇混用空调、昼光照明控制、混合式照明系统、地热地冷利 用、太阳能热水、雨水利用 踪光纤照明 特色 花费 效益大、维修小 成本低 效益中等、维修中等 成本高 效益低、维修困难 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储冰槽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追 成本中等 9-4 “适当技术”的原则 所谓“适当技术的原则”就是尽量采用复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劳动水准的技术。此思想 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Schumacher E.F.)1973 年的作品“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之影响。此书对于 70 年代初全球奢华经济、追求浪费之风提出严重警告,以人 性化的经济理论,反对巨型化、效率化、层级化、复杂化的企业组织。他认为经济发展应适 可而止、生命之复杂度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 科学方法替代常识
6、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接下来我为大家整扒乱谈理了关于管理学的 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一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陪禅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 方法 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
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春碰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 经验 )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二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一系列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1856年3月20日,泰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杰曼顿的一个“贵族教-清教徒”的世家。1874年,泰勒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但很快又因眼疾和神经性头痛,加之不满父母对自己事业的包办,辍学从工。次年,泰勒进入费城恩特普利斯水压工厂当模型工和机工学徒。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工厂中被他称之为“不好的工业状况”——包括工人磨洋工、管理低劣以及劳资之间缺乏融洽气氛等一系列问题。1878年,泰勒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繁忙的工作生活。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12年(1878-1890)是从事试验的12年,这些试验为他的工厂管理制度和金属试验奠定了基础。泰勒在与工人的一系列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制定新的工业计划对防止劳资对抗及其重要。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工作的科学探索。1886年,泰勒加入了美国机械工程协会。1890年,泰勒正式离开工作了12年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1893年,他一管理顾问的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之后,他一边进行金属切割试验,一边推行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1901年,他离开伯利恒钢铁公司,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和演讲来宣传他的制度。泰勒先后发表了《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论金属切削技术》、《科学管理原理》和《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等管理学著作。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管理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泰勒认为在工人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和单凭经验的做事方法。劳资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增加产量,摒弃“在任何作业中,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的谬论。同时,双方需要在对待盈余的态度上发生重大转变,即将精力集中于如何增加盈余而不是如何分配盈余。对工厂内的所有事情,包括每项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工具和完成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等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是劳资双方的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是劳资双方在态度上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将对劳资双方产生重大影响,对双方产生同样有益的成果。如果双方不能够从思想上做出一次完全而彻底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二、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否定了把公司红利或特定类型的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也就是说,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包括:
1、 科学的工时研究
所谓工时研究,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用的时间进行精细的研究,其前提在于进行科学的动作研究。工时研究首先要把一个完整的动作细分成若干个小步骤,让工人按照设计好的动作完成每一个步骤,然后记录工人完成这些细小步骤所用的时间,最后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其总和就是这个完整动作所耗费的时间。为此,泰勒分别进行了生铁搬运试验、运送沙土试验、砌砖试验和金属切割试验。他科学地挑选研究对象,进行基础动作分析,将一项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动作,合理地挑选工时研究的时机,使用精确地工具,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好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是,泰勒认为最快工时应该是一个合理工时,以不损害工人懂得安全和健康为前提。初看起来,把工作如此细的划分为这么小的基本动作和单元,其中没有哪一项基本动作的耗时会超过五到六秒,未免有些荒.唐可笑。然而,泰罗认为对类似铲土这种技术进行快速而彻底的工时研究,这样的细分程度实质上可以简化工作,既可以使工时研究加快,也可以使工时研究更加彻底。通过对工时的研究,泰罗使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厂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工时研究一方面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工人们的工作更机械化了,工人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也少了。
2、 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
在科学管理中,企业应当科学地挑选工人,并提供系统的 教育 和培训,以促使其成长。无论是对资方还是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对工人而言,原来是二等或三等的工人,在经过培训之后,可以成为一流的工人;许多原来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人,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从事更为复杂的工作。对资方而言,工人的进步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科学管理中,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它是把科学和工人有效结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使工人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3、 采用新的工资制度
以往,资方采用了一系列的工资制度,例如,计日工资制,普通计件工资制,利益均沾工资制。但由于存在种种的缺陷,工人“磨洋工”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资方和工人为此也争吵不休。针对这一问题,科学管理主张采用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即差别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较高的工资率应当使工人比在同一机构中的工人每日的平均收入多些。这个方法与普通的计件工资制完全相反。工人在旧的计件工资制下,他们如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资水平就会降低。差别计件工资制很好的实现了“高
工资低成本”,使工人的利益和资方的利益得到很好的统一,使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差别计件工资制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实行的十年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一起工人罢工事件。
4、新的科学管理职能
在科学管理中,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等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接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指责都被资方推到工人身上。工人做多少具体怎么做等细节都是由工人自己来决定的。新的职能管理原则使资方和工人之间重新做出分工,原来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脑力劳动(计划职能,即工人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和体力劳动(执行职能,即现场的实际操作)要互相分离,脑力劳动改由资方承担。推行“职能工长制”的车间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主张把原来由每个监工所承担的粗放式管理改由八位职能工长来承担,包括工序和线路调度员,指示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检查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职能工长制的思想在企业中加你职能部门和实行专业化管理,起到了相当有益的推动作用。但是新的职能管理制度把一个车间一个工长变成了一个车间八个工长,由一个人监督变成八个人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工人们的心里压力增加,从而也影响了工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工作环境,是工人们容易发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工长的增多也会使各个工长之间在对某项事情上发生矛盾。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 企业管理 经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入了科学管理阶段。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工时研究取代了单凭个人经验的做事方式,科学地挑选工人取代了工人自己挑选工作,科学地培训工人取代了学徒制,科学地制定工作定额取代了经验判断。其次,管理组织形态的升级。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然后,以体制取代胜任的个人,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最后,标准化管理思想。标准化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设备、材料、作业环境,使车间内形成一种常规,有助于在整个工厂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秩序。
不可否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二)、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三)、“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这些局限性即时个人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局限性。
尽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价值。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用现在的眼观来看并不是很完善的,但在当时他的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不可用苛刻的标准去评判他,因为他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制约,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当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是 文化 的产物,反过来又使其文明成为一个在工业、社会和政治方面充满活力的成人。可以说,泰勒无愧于“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 百科 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 太极拳 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
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将起来更像是水的治理。和美国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方式颇为不同。中国人主张以柔克刚,先礼后兵,继旧开新,生生不息,无一不和水有关系呢。曾老师的中国式管理行为真真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精粹,一字一句中都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读起来既不晦涩难懂又趣味盎然,新世纪的中国既要顺势而为,又要逆流而上,这需要我们作一番思考。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 文章 :
1.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3篇
2. 读管理学类书籍有感
3. 有关管理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阅读管理类书籍有感
5. 教育管理读书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