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5-03 06:18:23

1、大学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改变就业观念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首先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适时调整教育调控机制。加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调动大学生社会实际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 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调整好就业心态,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竞争主体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实现社会对其的认可,大学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走粗放型的路子,这样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进一步的发展。就业知道应全面化。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对自己的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发展的规划,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学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通过扬长避短来实现自我的完善。经济全球化,就是说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进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一个国家如果想在这种大循环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适应这种循环的要求。而作为“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等教育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必须在人才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开放为特征的。因为各国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实现最优配置。世界经济的开放与流动,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参与全球化的教育市场竞争,逐步向世界开放、向市场开放、向社会开放。(二)经济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由于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互相流动,必然形成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了解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法规的制度、惯例,了解相关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有全球意识,并具有先进专业技能的“通用”人才。(三)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力量的。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经济中提升竞争力,关在于加速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见,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要求。(四)经济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为特征的。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会日渐频繁,能否达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证经济能否相融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使新文化达到全球统识、理解,也是全球化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实行开放的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仅仅靠政府投资办学,显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开放的办学投资体制。即以公办学校为主,鼓励民办教育、公民联办、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的办学体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会集资,鼓励企业及个人投资。(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则。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新形势,需要针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高等教育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改进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证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即应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工资分配、弹性学制的权利下放给学校,由学校自主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三)构建符合经济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经济全球化的朝代,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更高的标准。所以,高等学校要及时掌握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动的产业兴起和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产业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因此,在课程结构上、教学内容上,应从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从专业型向通才型发展,从本土化向国际化发展;应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宽广的知识领域、现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基础教育。要允许各种课程的自由设置,必须在学科的建设上动些脑筋,特别要普遍地开设介绍国外文化、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课程。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沿性,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认的优秀的教材作为教科书。(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世界发明史告诉我们,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示。因此,高等教育要想人才辈出,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自由,即有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由。要允许学生偏科,允许学生在单一学科有领先突出的机会。这些理念应在学分制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科技人才。(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应成为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手段。要改革过去的无效监控,高度垄断,要使评价更加公正合理、客观真实,使监督更有效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监督体质,使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受到有效监控,但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必须与国际社会逐步接轨。这样会促进高校朝着市场化、法规化的轨道迈进。

2、中国如何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

1、坚持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加入世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4、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
政治课上学的哦,超标准、简单的啊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4、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我国主张,我国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全球化,所有国家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5、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急急急!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

这种创新系统应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系统、知识理论传播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应用系统。今后应扭转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局面,企业应该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说,应该建立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1999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统计,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 70%,美国则在 79%以上,而我国却仅占28.6% 。这种科研与企业相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企业应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四、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五、维护本民族发展空间和国家经济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加大开放程度,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有关协议和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我们必须在整体上推进贸易自由化,实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脆弱等问题存在,极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为此,应大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警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严格规范金融秩序,加强结售汇管理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涉外机构的外汇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应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只有利于资本力量雄厚、交易技术强的发达国家,而受到冲击和损害的主要是发展国家。我们倡导的新的游戏规则,必须是平等的规则,起码是不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基本特点的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注意国家经济安全,强化商战意识,还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规则要坚决制止投机资本严重损害某些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败德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败德行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是极大的,而目前尚没有对国际游资的投机性行为进行规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戏规则,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而斗争。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的幼稚部门、关键部门(如银行、电讯、粮食等)实行快慢不等的分期开放的方针,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法规和惯例(如:例外条款、反倾销手段、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灵活的汇率、高消费税等)来保护自己。中国是一个大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大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决定我们不可能简单接受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
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七、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八、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很多风险,我们现在要寻求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适应条件变化的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

6、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什么战略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7、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多媒体播放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录象资料,同时要求学生了解: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②世界贸易组织现在有多少个成员国?③该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义务有哪些?④它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在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介绍有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录象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教师指出: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并强调: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下面通过对跨国公司的介绍,进一步了解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情况。

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主要作用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

①各国、各区域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
美、欧、日三家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0%。它们的集团化经济是国家垄断资本进行国际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垄断资本争夺和分割世界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经济区域集团化往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金、技术、人才往往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其控制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制定有利于它们的经济运行规则,强迫别国遵守,以推行其经济霸权,谋求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集团化组织由于力量薄弱,不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抗衡,甚至有些组织对大国还有一定的依附性,从而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矛盾。

8、我们应当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你好,
我们应该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做到:
1、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
2、扶持国内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创新。
3、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4、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内需拉动增长。

9、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谈谈我国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

政治体改制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1、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体改制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政治体改制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政治体改制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9)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扩展资料:

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它还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要使它完善和成熟起来,并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对它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所以它又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和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的发展理论,它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社会主义改革使其能永远站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去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外开放使其能够从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吸取丰富营养,从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由于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显示其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但生产力是不会停顿的,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使其经常保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状况,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状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所以改革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