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入不平等的现象的原因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收入不平等的现象的原因:
1、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大最令人信服的加剧收入不平衡的原因有:全球化、技术偏见型生产变革(SBTC)以及工资两极分化。
2、第二个造成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可能原因由杰出的劳动经济学家提出,即职业两极分化。职业两极分化通常被解释为“轿巧不同职业中,职业薪酬的顶端与末端的就业增长率比职业薪酬中部增长率更高”。
3、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
4、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歼埋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5、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6、由于地域差别的存氏帆蚂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法律分析:1、全球化、技术偏见型生产变革(SBTC)以及工资两极分化。2、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3、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4、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吗?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商品、服务和资本宏慧的跨境流动日益增强。这个过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包括增加贸易和投资,从而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全球化还为企业提供了进入新市场和扩大影响范围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竞争和创新。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有弊端。最大的担忧之一是,随着公司将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它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失业和工资停滞。这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工人的收入不平等和经济不安全。
此外,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逐底竞争,各国相互竞争提供最低的劳动力和环境标准以吸引投资。这可能导致环境退化和对工人的剥削。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缺点是,它可以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权力和影响,而牺牲小企业和当地社区。这可能导致财富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政治和经济不平等加剧。
最后,经济全球化还会增加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使它们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冲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以及个人和社区的困难。
总之,经济全球化有利也有弊。虽然它可以提高经济增长和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失业、工资停滞、环境退化和经蔽余答济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影响,并采取措施应毁告对其负面影响。
4、如何理解全球化如何应对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从而让民心转向打“民粹牌”的政治人物,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
一、公共政策失灵,导致经济低迷态势无法缓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正是在其影响下,世界生产总值、贸易、投资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开放程度更高,经济的波动也更为剧烈。
二、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态度较为消极。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具有主导地位。
(二)发达国家内部各阶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难以均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在分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时占据了更多优势,而人数占绝大部分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出现收入下降的趋势。
三、移民问题使得民众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移民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以美国为例,移民对就业机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技术工人群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中,美国实际GDP总值在当年第三季度开始下跌,在2010年就已开始出现再次增长。
与此相反,失业率一直到2016年5月才恢复到与2006—2007年度的4.6%相近的4.7%。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失业型复苏的出现,决定了美国选民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选民相比,更难以容忍经济的衰退。
(4)全球化与收入不平等扩展资料:
“逆全球化”现象及长期不利后果:
一、英国公投脱欧是民粹主义的一次集体爆发。
欧洲大陆过去几年的民粹主义源于大量难民的涌入导致从民众到社区、从各个国家到整个欧洲层面的种种治理挑战,欧洲各国政府在为难民问题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解决方案。
新移民和东道国某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底层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失去就业机会、收入不平等等诸多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他们的处境更为困难。
二、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使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
(一)多边贸易体制短期内实现实质性突破较难。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不同,核心诉求不同,这就决定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全体成员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二)随着世界经济低迷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自由贸易理念被更多的国家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实施的限制性贸易措施多达736个,同比增加50%,是自由贸易促进措施的3倍。
5、全球化对全球贫困和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和解决办法?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使全球经济不平衡和不稳定加剧,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是国际经济旧秩序,所以解决全球贫困和财富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6、对非经济增长的理解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非经济增长的含义是过度的投入和资源的耗费造成财富假性的繁荣,增长的代价高出了付出。
解析:
两种范式中的非经济增长
在标准的新古典范式中,非经济增长听上去好像是自相矛盾,或至少是一个不恰当的词汇,在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概念。但是在生态经济学范式中,它显然是可能的。
1.新古典范式
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或其分析的预设观念认为,经济是全部系统,自然如果要被加以考虑的话,只是经济的一个部门,比如说是开采部门(矿藏、矿井、森林、渔业、农业,包括垃圾)。自然不被当作一个容纳、供给和支撑经济的包容物,而是被当作与其他部门无异的一个部门。如果开采部门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变得稀缺,经济就会通过使用其他部门的替代产品来“掩盖”那种稀缺性。如果很难找到替代,那么就会发明出新的技术来使其实现替代。
在这种观点看来,自然显而易见是不重要的,因为开采自然资源产品的相对价格普遍在下降,开采部门在gnp总量中的份额在减少。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除了最初提供必需的原材料,自然对于经济来说实在不重要。
上述是对新古典范式的一个客观描述,“经济学原理”基础教科书可以证实这一点,所有这类教科书都在头几页阐述了分析的预设观念。这无异于就是著名的循环流图,将经济描述为一个在企业和家庭之间进行价值交换的循环流——一个孤立的系统,与外部没有联系。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外部”,不存在环境。查询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索引,会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关于“环境”、“自然”迹培核、“消耗”和“污染”等词条,几乎是空白中饥。好像是为了再次证明自然的无足轻重,高等教科书有关发展理论的章节都是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依据的,在这里生产只是表示为劳动和资本的函数,资源被安全排除在外。
2.生态经济学范式
这段佚事引发了关于范式的另一种选择的思考,即生态经济学。非经济的增长在此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重大分歧在于是否将经济看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新古典经济学忽视自然的“证据”(许多自然资源相对价格下降,开采部门在gnp中所占份额很小)在生态经济学范式中有全然不同的解释。在一种资源攫取加速的年代,其短期供给势必很高,因而市场价格很低。资源的低价格并不意味着不稀缺和不重要,而是因为资源的迅速减少使得人们从技术上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的廉价资源。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源开采部门获得的gnp比例很低证实了其不重要性。根据这一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大厦的根基并不重要,因为它只占了整个摩天大楼高度的5%。gnp是由增值的劳动和资本构成的,但是增值增加到什么程度?资源是价值所附加的对象,它才是增值这座大厦赖以存在的根基或基础,根基的重要性并不因为它所支撑的建筑的增加而减少!然而经济学家却习惯性地持相反的观点,例如,我们不必为全球变暖而担心,因为对气候敏感的经济部门只有农业,而农业只占gnp的3%。这些经济学家显然不食五谷。姿掘
如果gnp的增长只通过附加到非增长的资源生产能力的增值获得,那么经济的增长很可能持续很久,但是这一切在当今的世界尚未发生。世界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表明,1975~1993年间,德国、日本和荷兰的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了,尽管增加的速度减缓。如果不算水土流失的减少,美国的这个数字也增加了。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虽然缓慢,但不等于零增长,因而使得资源总生产量进一步增加。这些国家目前的资源生产量的水平为年人均4.5~8.5吨,这样的水平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退化,因而宣布“非物质经济”时代的到来似乎还为时过早。
甚至新知识和新技术也可能有两方面的作用:提高或减少承载能力。新技术可能减少可获得的物质能量,例如温室效应就是一种新知识,它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有效的可获得性,因为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能力比从前认为的要低。新知识可以发现新的限制,臭氧层的空洞就是新知识。人们通常假定新知识永远会扩大且永远不会缩小资源基础,这样的假设过分具体地指明了新知识的内容,事实上它绝对是永远出人意料,却不一定令人愉快。如果技术能让我们从现有的资源流中获取更多的福利,它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环境承载能力的负荷,因而实际上扩大了承载能力。但是如果新技术只简单地增加了每个人的资源流量,那么它只会增加对承载力的负荷。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是将其环境(自然资本)转化成为其自身(人造资本)。这种物质转化的最佳程度(经济的最佳规模)是在减少的自然资本的边际成本与增加的人造资本的边际收益相等时才出现的。这种转化过程发生在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和物质封闭的整体环境中。太阳能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动力,但是其能源生产量也是有限的和非增长的。随着经济子系统的增长,它已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因而更要将其限制在整体系统内——有限、非增长和熵。即便是同意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认为很容易找到自然资本的人工替代,其增长最终还是受制于整体系统的规模,经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市场所不能反映的是经济的最优的、可持续的物质规模相对于生态系统的价值。市场不会区分什么是物质能量生产量的生态可持续的规模,什么是不可持续规模,就如同它不会识别收入分配在伦理上是否公正。可持续性和公正性一样,是一种在纯个人化市场过程中所不能获得的价值。然而,当市场在某些宏观约束下运作时,这些价值却可以折射到市场价格上。
但是如果像生态经济学所认为的,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间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那么经济子系统的扩大就会大大受到严格的限制。
从历史上看,在“空的世界”的经济中,人造资本是限制性的,而自然资产是极其充裕的。今天,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满的世界”的经济,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作用颠倒了。过去是靠限制渔船(人造资本)的数量来控制捕鱼量的,现在却是根据海里剩余的鱼类总数(自然资本)来限制捕鱼量。当鱼类总数成为限制因素时,更多的渔船有什么用呢?
当各种要素互补时,处于短缺状态的物品是具有限制性的。如果要素是替代性的,就不存在限制性要素。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当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关注限制性要素:(1)在短期内将其生产能力最大化;(2)在长期内对其增长进行投资。这对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启示——充分利用并投资于自然资本。经济学原理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限制性要素已经逐渐从人造资本转变为自然资本了——例如从渔船变为海里剩下的鱼;从锯木厂变为剩余的森林;从灌溉系统变为地下水或河流;从油井钻塔变为地下储油层;从燃烧化石燃料的引擎变为大气吸纳二氧化碳的能力等等。
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设,人造资本很容易替代自然资本,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即便这个假设(和由此而引起的对限制性要素的忽视)也未为持续的增长提供依据,尽管它放松了对目前增长的严格限制。如果人造资本替代自然资本,自然资本也可替代人造资本,替代是可逆转的。如果我们最初的自然资源是人为资源的优质替代品,那么从历史上看,我们为什么费尽心力地将自然资本转化为人造资本呢?这不是两类自然资源(如可耗尽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替代)的替代问题,而是一个资本替代资源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两类资源间的轻松替代并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资源也可以生存。
坚信新古典经济学的轻松替代的人们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也不能圆满地回答下列问题:不使用更多的资源如何能产生更多的资本?生态经济学家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肯定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基本上是相互补充的,只在边际上是相互替代的。
经济的最佳规模越小,则下面的量越大:(1)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互补性的程度;(2)我们直接体验自然的欲望;(3)我们对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评估。经济的最佳规模越大,其物质增长变为非经济的时刻到来得越早。
四、从许可性增长到强制性增长,再到限制性增长
新古典范式允许增长永远进行下去,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强制它。历史上,推动永远增长思想的并非新古典学说,而是为了解决马尔萨斯(人口过剩)、马克思(分配不公)和凯恩斯(非自愿失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增长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答案。
人们说,人口过剩可以通过人口转变加以解决。当人均gnp达到一定水平,孩子相对于其他物品来说变得十分昂贵时,生育率就会自动下降。正如口号所说的,经济增长是最好的节育方法。至于人均增长的消费乘以降低的“平均”生育率是否导致了超出最佳规模的消费总额的增加,却无人问及。更具体地讲,有没有必要将印度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瑞典人的水平,将印度在生育水平降低到瑞典人的水平。如果这样做,这样水平的消费总量会对印度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人们还说,阶级间财富的分配不公可以通过增长得到遏制,与此对应的另一条口号是“水涨船高”。然而事实上,增长扩大了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更糟糕的是,这个比喻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涨潮就意味着某个地方在落潮。
最后人们说,不断增长的总量需求可以解决失业问题,加大投资即可做到这一点,这当然意味着增长。通过增长来避免失业,我们在此条道路上还能继续走多远?为了追求完全就业,我们一定要增长到超出最佳规模的程度吗?这又是一个无人问及的问题。
在继续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时,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更大的增长也可以自动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发明了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以揭示gnp和环境污染量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因而人们必须保持增长,因为尽管它开始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一旦我们爬升到倒u的峰顶,它就会开始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
上述所有情形都假设增长是经济的,增长会使我们更加富裕而非更加贫困。但是现在的增长却正在变为非经济的。非经济增长不会支撑人口转变,因而不能解决人口过剩问题;它不会消除分配不公,也不能解决失业;它也不会为环境的修复和清洁提供额外的财富。通过增长的间接方式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不再行得通。
我们现在需要以更加直接和根本的方法来解决马尔萨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问题:控制人口以解决人口过剩;重新分配以解决过度的不平等;采取像公共救助就业等措施来解决就业;进行生态税收改革来提高资源相对于劳动的价格。这些必须都是国家政策,而认为这些政策应由一个世界权威来推行的想法是过于理想化了(或过于悲观了)。许多国家在控制人口增长、限制国内收入不平等和减少失业上取得了成就,这些国家还通过环境和社会成本内在化提高了环境的生产能力,但是各国在这些方面的努力被全球化的思想削弱了。通过侵占他国的经济和生态空间,侵占全球剩余的公共财产,全球化在为重新建立“空的世界”经济的条件作最后的一搏。
五、全球化是非经济的增长的催化剂
1.全球化削弱了各国将环境和社会成本内在化为价格的能力
自由市场前提下的经济一体化鼓励的是降低标准的竞争(即压价竞争)。那些在将生产的所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方面做得最差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越来越多的生产转移到了核算成本搞得最差的国家。随着不计核算、外在化成本的增加,gnp增长与福利之间的正比关系消失了,甚至出现反比关系,形成了非经济的增长。
“压价竞争”的另一个层面是,全球化使得高工资国家(如美国)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美国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以缓解劳动与资本间的冲突,特别是人们一直认为,在美国,劳动与资本间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比整个世界都要平等,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势必会破坏这种社会契约。美国人的工资将大幅度下降,因为世界市场的劳动力远比美国充足。这还意味着,美国国内的资本收益将增加,因为全球的资本相对于美国资本来说要匮乏得多。从理论上讲,人们会说,在世界其他地方,工资也将被抬高。但是这样的国家实在有限,就如同说,从理论上讲,当我从梯子向下跳时,引力不仅将我拉向地面,同时还将地球拉向了我。
人们常用比较优势为自由贸易和更广义的全球化辩护。比较优势的推理假定,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国家间是不流动的,进行交易的只是产品。随着目前以资本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的出现,我们已经告别了比较优势的时代,进入了绝对优势的统治,它确保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贸易中获益,而不能像在比较优势下保证每个国家从这些收益中分得一杯羹。理论上,绝对优势下的收益要大于比较优势下的收益,但是没有理由期望这些收益使参与贸易的各方都受益。通过重新分配从贸易中所获得的某些收益,可以使互惠在绝对优势下重新实现。但是我从未听见全球化的鼓吹者们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经常不合逻辑地借用比较优势的学说以证明可以达到互惠,却忘记了比较优势的前提是资本的不流动,而实际上,资本并非不流动的。的确,有些人甚至引申比较优势的观点,为自由资本流动而辩解——如果商品的自由贸易是互惠的,那么为什么资本不能自由贸易呢?然而,人们不能利用某一论点的结论来反驳这一论点得以成立的前提。
没有人意识到,尽管贸易可以使某些国家超出其生态承载能力而生存,但不能使所有国家都做到这一点——不管世界贸易如何拓展,也不会使所有国家都成为原材料和环境服务的净进口国,因而荷兰和香港地区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意义。自由贸易使得生态负担在全球更加不均匀地分布。
2.加强全球竞争优势被当作容忍企业合并和垄断国家市场的借口(我们现在依赖于国际贸易来替代国内信任危机,以保持竞争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做法打着解除控制自由市场的旗号。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文章“公司的性质”中阐述道:“公司是市场关系之海中计划经济之岛”。由于兼并,计划经济之岛相对于市场关系之海的其他部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资源由公司内部的计划经济分配,而由公司之间的市场关系分配的资源越来越少。这居然被当作市场经济的胜利!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公司的胜利,因为各国 *** 已无力约束公司资本,无力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保证市场的竞争力。在100个最大的经济组织中,52个是公司,48个是国家。1/3的跨国贸易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公司间的转移而非市场转移。这些计划经济公司内部的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首席执行官的工资与员工平均工资之比已经超过400倍,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我们不能想象当首席中央计划制定者给自己定工资时会是什么情形!
3.根据竞争性(绝对)优势,自由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对劳动分工的压力增大了,因而人们谋生可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
例如在乌拉圭,为了保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人们不得不要么放羊,要么养牛。所有其他商品都必须进口,以交换牛肉、羊肉、羊毛和皮革。乌拉圭人如果想在交响乐团演出或想当飞行员,就必须移民出国。
多数人从挣钱中得到的满足与他们从花钱中得到的满足一样。选择范围的缩小意味着福利的丧失,这是贸易理论家们没有考虑的。全球化假定,出国移民和接收移民是没有成本的,在一个国家内缩小就业选择范围也是没有成本的,这两种假设都是错误的。
人们谋生的选择范围被贸易理论家们所忽视,而人们消费的选择范围却被极度强调。例如美国从丹麦进口曲奇饼干,丹麦也从美国进口曲奇饼干。饼干都要经过北大西洋。尽管同样商品的贸易获利不丰,贸易理论家们却坚持认为,由于扩大了消费者的可选择范围,曲奇爱好者的福利增加了。或许是吧,但是这些好处难道不能够通过简单的配方交易更廉价地获得吗?人们可能想这样做,但是配方(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正是自由贸易者要保护的东西。
在所有事物中,知识是最应该免费分享的,因为分享知识只会使其更丰富而非减少。然而我们的贸易理论家却抛弃了杰斐逊“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的名言,代之以“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的混乱说教。据此,他们愿意将生命本身最基本要素的所有权授予私人垄断公司,如种子的专利以及基本基因结构知识的专利。支持这种掠夺性行径的依据是,如果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垄断性产权给予经济动力,新知识新发明就会停滞不前。然而,据我所知,发现了dna结构奥秘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并没有得到任何专利费,倒是二流的基因骗子们从他们的伟大发现中获得丰厚利润。知识一旦产生,其适当的分配价格应当是分享它的边际机会成本,它近乎于零,因为知识并未因为分享而损失毫厘。当然,你的确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但经济学家传统上认为,垄断导致效率低下和不公正,因为它造成了垄断物品的人为稀缺。
诚然,虽然分享知识的成本是零,但产生新知识的成本不是零。因此生物技术公司主张它们应拥有15~20年的垄断权,作为研发产品的费用。当然,它们由于付出而应当获得利益,但是如果没有詹姆斯和克里克的贡献,没有孟德尔以及以往所有伟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们将一无所成。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强调的,最早的发明者已经拥有了暂时的垄断权。他认为,这些经常发生的暂时的垄断权是竞争性经济中获利的源泉,而竞争性经济的理论倾向就是使垄断利润降至零。这是竞争性经济效率的根本,为什么要通过人为的知识垄断来破坏这个根本呢?
信不信由你,多数重大发现都是在发明者没有从知识的专利所用权中获利的情况下作出的。你可以想见这样的情形,科学家的动力出自纯粹的热爱和发明所带来的兴奋,他们满足于收入水平在大学里可以达到前百分之十即可,而不是前百分之一。
瑞士伟大的经济学家西斯蒙迪很久以前就说过,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会使人类受益。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和伦理的滤网来选择有益的知识。探索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获取垄断利益——这就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滤网。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摒弃所有的知识产权,那样的话,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但是我们无疑应当开始限制其范围和专利垄断的时间,而不是不加限制地强调它。而且,我们应当更乐于分享知识。分享知识会提高所有劳动、资本和资源的生产力。国际发展援助应当更多地提供免费分享的知识,减少外国投资和有息贷款。
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局部地区的不安定。只有稳定了才能发展经济。现在很多地区还是动荡不安。
第二,资源有限。石油、煤、各种矿产的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
第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开始环境问题,它关系到了未来人类的发展。
拓展资料: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油价下跌将帮助提升美国和全球经济,但主要困难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速。同时,中国主导的新兴经济体渣郑野国家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拉加德还预计欧元区以及日本仍将长时间陷入经济低增长以及低通胀的困境。油价下跌给尼日利亚、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货币带来重大下行压力,或造成严重地区性效应。新兴市场面临美国走强以及资本流出风险。
欧元区经济复苏艰难。欧盟委员会秋季经济展望报告,大幅下调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欧元集团主席戴塞尔布卢姆表示,欧元区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令人满意,复苏已经失去动力。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连续数月下降丛肆,仅10月略微上升;欧元区整体通胀率徘徊在0.3%、0.4%的低位,失业率则连续四个月保持在11.5%的高位,加之欧元近期持续走低,更是加剧了市场如喊投资者的担忧不安。
美俄制裁,以及俄乌地缘政治风险。随着乌俄矛盾加剧,油价暴跌,卢布贬值,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有分析认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政策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危险和反复无常,在国外(有可能是其他邻国)挑起更多麻烦,以免国内民众注意到俄罗斯经济的彻底崩溃。欧盟-美国在如何与俄罗斯和普京打交道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从而也突出表明欧美关系正变得更加对立,加大了全球市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