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23-04-23 15:29:36

1、全球化过程是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什么过程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平一词,应该是这个地球更应该关注的方面.
文化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 第一,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主体的合作中,奉献民族特色,促进全球文化新体系的建设.

2、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在经济上,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富国更富,穷国更穷。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在艰难的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没有缩小与西方富国的差距,甚至失去了从前的很多积累。而东南亚国家较早地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但一旦面临金融危机,除了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换取西方的救助外,却没有别的出路。中国在锐意改革、期盼与国际社会接轨、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于西方世界的“国际规则”的重重阻碍。其中,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与西方主要大国的艰苦谈判,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退化。经济全球化所倡导的市场化、城市化、消费过度化等,恰恰是导致地球环境恶化和退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这一切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许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在文化价值观上,“全球化”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西方文化的强势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居于主导地位的理念,绝大多数是来自西方的。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美国,“全球化”其实挟带了大量的“美国化”。因此,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也是存有戒心地看待“全球化”。激进者甚至诉诸暴力,对他们认为的象征“全球化”的一些标志性事物———星巴克咖啡厅、元首高峰会议、麦当劳快餐等等,进行有组织的抵制。人们所忧虑的,一方面是本国资源的垄断———韩国甚至有农民以自杀方式来抗争全球化所带来的本土产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价值观的垄断,随着跨国企业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威胁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当德国的某一家报纸因为经营不善而可能被英国报业集团收购时,德国总理亲自出面周旋,目的是阻止外资进入本国的文化领域,因为报纸是传播舆论和文化价值观最直接的途径。而发展中国家被强制输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例子就更是举不胜举。

有学者曾经指出,“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整个世界在追求一种更为一致的目标,而在本质上则是西方文明的世界化。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日益凸显出来,试图成为主宰世界发展的主流文化。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保持本民族原有优秀文化的生命力,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先进文化

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趋势。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1844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有关于全球化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资本内在的发展逻辑,资产阶级不满足与本国市场的开拓,他们把眼光放到整个世界,于是各个国家无一例外地被卷入世界体系当中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席卷到世界各国,更是印证了历史的发展趋向。我们还发现文化也逐渐具有“世界性”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文化的交往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相互影响也日益增强,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文化霸权的行为也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保持一国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课题也提上了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了战略性的意义。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文化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并对它们起到关键性的影响。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国家综合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它们的文化实力也不容小觑。十七大报告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国力。文化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处,并从民族的语言、心理等方面体现出来。文化具有民族性。历经五千冲刷、正在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各个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各族人民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以加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力度,最终能够发挥公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指的是一国经济和科技水平居于现代先进水平,它的文化水平也应该有现代工业化的特点。我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入到十七大工作报告当中,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确保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动摇,那就必须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既要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也要批判的看待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文化环境,确保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共同理想。正是这一共同的理想将我们紧紧团结到一起,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能够凝聚中华儿女十几亿人的力量,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第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经济全球化下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社主义文化的建设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坚决的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拥有世界上文化传媒的先进技术和平台,在宣传它们普世价值的同时,享乐主义等腐败堕落的文化进入我国,在人群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明显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坚持的集体主义原则相悖的。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分析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糟粕成分,与西方的文化思潮的侵袭作斗争。同时我们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西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内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在方针上,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今世界由于新技术及互联网的应用,各国的文化也不断发生碰撞和交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以兼容并包的宽阔胸襟学习全球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以我国的文化为主体,改造外来文化,最终为我国文化吸收和运用。同时,我们也要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遇到的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在战略上,要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十六大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途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内容的创新,积极开拓和培育文化市场,并能树立法律法规规范文化市场的秩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民族的优势,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一个民族之中,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得到全民族的支持,在文化改革中能够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文化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及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紧紧把握住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动摇,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树立一面精神力量的旗帜!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条件下,中国的文化经济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所具有的发达国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资源优势,高度重视全球化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我国的文化建设放在全球化的坐标中进行科学的历史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地融入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互动使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和规模空前增加,各民族文化都将在与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将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法则成为世界经济规则和相同的制度语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确立,进而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文化。 刺激吊带睡裙http://www.luxurykiss.cn/而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中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观念,如重视社会公平的理念、大公无私的胸怀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过时,不仅不能被抛弃,还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时,首先就是要将这两种体制文化有机地进行整合,将市场经济的优秀理念与计划经济的优秀理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

抓住机遇,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崭新的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趋势,大力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力,提升经济力,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径。

4、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
1、资本扩张: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预见,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间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换言之,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才有可能探测朝向全球化的一种连续的趋势,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才可以解释文化全球化凸现的根源。埃伦•米克辛斯•伍德认为,现在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也是第一次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用詹明信的话说,“近年来跨国资本的庞大扩张,终于侵进及统辖了现存制度下前资本主义的据点(包括‘自然’及‘无意识’)。”皮埃尔•布尔迪厄和汉斯•哈克在《自由交流》一书中分析文艺赞助现象时,引用法国卡蒂埃公司董事长阿兰-多米尼克•佩兰的话:“文化是眼前的时髦货,很好。只要它还时髦,我们就该利用。”这句话赤裸裸地指明了资本对文化的控制。
文化之所以会成为“眼前的时髦货”,一方面取决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即冷战的告终,造成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文化因素地位上升的契机。另一方面,如今的文化也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纯粹精神的东西了,而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文化工业成为最赚钱的行当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不仅可以带来高额的直接利润,而且通过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的传播,重塑并稳固西方需要的世界体系,能在其他领域为西方带来更多的、间接的、长期的利益。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资本。正是资本对于利润的永不满足的胃口,使它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全球化进程。
2、后现代文化状况:可能性
丹尼尔•贝尔曾指出,现代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不共戴天的敌人。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状况,使得文化为资本扩张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去中心、消解基础、对“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的怀疑等努力,实际上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成了瞬间现象,以彻底的反叛冲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怎么都行”。这就消解了一切假想的等级制度和人为界限,甚至向民族和国家观念挑战,从而为文化全球化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为界限,填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天然鸿沟,模糊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拼凑的艺术。一度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失去了特有的反叛性,也被当成了消费品,消费文化刮起了全球狂飙。
西方人大谈特谈后现代主义,建构后现代主义并推向不发达国家,其背后隐藏的用心与现代化话语同出一辙。众所周知,现代化是第三世界所向往并实际上正积极推进的概念,然而,这种“效仿”已无“赶超”的可能,因为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的提出就意味着一种霸权,一种先发制人的权力。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解构宏大叙事,实际上建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实际上建构了新的中心,只是这个中心更隐蔽,看似不存在却无所不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建构另一种叙述并不困难:在后冷战时期我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已过时,是美国人来决定重新规定这套权力和帝国的修辞。”可见,后现代状况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也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形式。资本主义内部文化的过量积累已为文化全球化做好了准备。

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及对策
里斯本全球化研究小组指出:“从目前的全球化表现形式中,绝对无法作出结论说这是一个正确过程,值得政治上支持,文化上促进。”“事实上现在由于全球化所产生的众多问题,由于它带来的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全球化的多数特征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忧虑。”从文化全球化看,它给人们带来的也是忧多于喜。
首先,文化全球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文化认同危机。全球化进程迄今大体上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余部分的渗透同时并进。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许多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破裂以及认识到属于“落后”社会而产生的心理痛苦。文化的侵略扩张不但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得极度脆弱,也使欧洲社会在保持它们本身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语言和对信息传播现有控制方面,面临巨大困难。(人们担心,随着英语成为科学界和计算机专业及国际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会使一些语言面临死亡的境地。)概言之,今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其次,与前一个后果紧密相关,文化全球化招致了更多的文化冲突。强行推进的文化全球化,必然引起其他文化体系的反抗。亨廷顿就预言非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将回归本土文化。如伊斯兰世界对西方“腐蚀”的反应;东亚社会归功经济增长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等。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主要在于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文化间的对抗同样发生在西方文化内部。如法国打算建立文化马奇诺防线,以保护法语,防止美国文化的侵袭;欧洲影视界则视好莱坞为劲敌等等。
文化主权的对抗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成为公开的政治主权的争执。这就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兴起及许多地区性冲突的诱因。令人堪忧的另一种倾向是,后殖民话语的变体——本土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是对正常的文化交流心存疑虑,或是不加分析地把本土固有文化奉为“国粹”。在如此偏激的心态指引下,结果只能是既激化文化间的冲突,又阻碍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
再次,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看,文化全球化还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市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关注和被炒作,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文化产品面临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命运。尽管这并不像某些论者所担心的那样,意味着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确产生了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占主导地位,“启蒙”、“审美”、“深度”纷纷让位于“娱乐”、“效益”、“平面”,以“混杂拼贴(Pastiche)”与“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詹明信语)为特征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一时间,对精英文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成为一个问题,而文化本身也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境地。

5、流行文化的发展同西方文化全球化过程有什么关系

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

何谓文化全球化?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多种含义,“文化”也是个含糊不清的用语。在讨论文化全球化问题时,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这种观点承袭了早先现代化话语,尤其是工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1。第二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如韩国总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价值”2。第三种理解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缪尔•亨廷顿是对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论证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必须用区域化(欧美一体化)来对抗,以捍卫和保护西方文明。亨廷顿的悖论在于,他把注意力从民族国家(为数众多)转向被称为文明的“文化实体”(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语境的一种反应。

由此可见,尽管众说纷纭,但人们都不能否认,当下世界文化发展的确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往的理论话语已不能够涵盖这种事实,以致有必要提出新的话语作为理论研究的工具。文化全球化话语是对全球文化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结构——新的统一和新的分化——的回应,同时也是把握这些变化的一种新的认识论需要。文化全球化这个概念包括客观进程、主观战略和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全球意识的形成:客观现实。一方面是全球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促使全球意识的形成。由于全球问题关涉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的限制,从全球的角度去考察和认识社会生活与历史现象,这便形成了全球意识。全球意识在广义上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表现为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广泛共享,以及在世界一切文化之间进行的双边和多边的文化对话、沟通、交流。

第二,西方文化扩张:主观战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冷战后调整战略,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就主张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只不过在今天,这种过程更多地采用了新的形式: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以美国为例,美国一方面加强西方政治价值观的推广,频频用人权观念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率先为互联网自由贸易区确定规则,将技术的边界视为它新的西部和传播美国精神的新天地。就连理论话语也成为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如阿里夫•德里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化作为一种话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对它的最热情的宣传是来自旧的权力中心,尤其是来自美国,因而实际上更加剧了对霸权企图的怀疑。”

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文化全球化的实际发展进程是错综复杂的,但其主线一目了然,即: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涉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地球变小了的客观现实加上西方文化扩张的强烈欲望,使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成为可能。文化工业兴起于西方,迅速波及第三世界。由于第三世界文化生产力水平落后,西方(以好莱坞梦幻工厂为典型)就成为全球的文化工厂,其他非西方国家则成为巨大的消费群和西方文化的倾销市场。在第三世界内部,新兴的文化工业卖力地模仿和追随西方文化工业的操作模式,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和内部大众文化的双重挑战。

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技术、科学、资本、规范等方面积累的先发的优势,文化全球化的客观进程浸透着西方文化扩张的强烈主观意图,全球化的方向是单向(西方指向非西方)多于双向、多向,使其客观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成为资本主义文化新扩张。文化全球化的真面目是全球文化西化、“美化”。

6、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包容兼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方文化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强化国际间的沟通。

7、利玛窦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遇到了哪些障碍?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游塌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配模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培磨缓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