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苏联经济模式与经济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苏联经济模式与经济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3-04-23 00:46:51

1、苏联解体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对不对?

也不能说是错误,但也称不上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根本原因是
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
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已经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现象,只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达到顶峰。

当然,苏联解体对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美国和苏联两大核心对抗,分别构建了什么经济体系。其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先说苏联

总体说来,战后一段时期,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矛盾的: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苏联无疑是足以同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强国,但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苏联却处在十分软弱和危险的境地。而形成这种局面,并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和苏联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物质代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西斯国家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苏联领导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这一胜利充分证明了苏联战前坚持的超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优越性和正确性。而苏联这种过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实际上相当于战时经济体制和准战时经济体制,其特点和优势在于资源的动员和调配,而不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战争似乎也为战前的苏联经济体制注射了一支强心针,使斯大林等人认为进入和平时期以后,仍然可以继续沿着过去的经济道路发展。1946年2月斯大林的著名演说充分反映了苏联领导人当时的这种认识水平,特别是在冷战的格局形成以后,更加重了这种看法。就对外经济政策而言,苏联则以对抗马歇尔计划为由,坚持对东欧各国的经济实行统一指挥和领导,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推行这种经济模式。于是,苏联在战后的许多年中,计划经济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集中,通过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集体农庄体制提高对农业的税收,仍是靠剥夺农民来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其结果造成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张和落后。

美国

1944年 在美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接着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然后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47年 美国 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下面影响
确立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经济霸主地位 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进行经济扩张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 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这个高中都学过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怎样发生的?带来怎样的影响?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东欧剧变不是偶然的,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归纳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因此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要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行东欧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同其保持一致,实际上东欧各国没有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相反,苏联东欧间矛盾在不断积累加剧。第二是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在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形式获取政权。第三是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使苏联与东欧矛盾不断加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缓和同美国及西欧的关系和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其中的东欧政策推动了东欧各党改组、分裂和锐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反对派势力的突起。第四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正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以贷款、货币、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并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还扶植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苏联从1964年开始了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在勃氏执政的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的衰退,社会矛盾丛生。7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时代”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再加上民族政策的偏差和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即历史原因。苏联解体的第二个原因是内部原因,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局势动荡。戈氏的政治改革指导思想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第三方面是外部原因。和东欧国家剧变一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