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务谈判环境
<
2、【从人性现实主义看公众参与网络外交的心理动因】 现实主义外交
摘 要:当前国内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外交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本文尝试在有限篇幅内初步探讨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外交背后的心理驱动机制。关键词:公众 参与 网络外交 动因
一、网络外交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人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因而国家行为受人性的驱动。在地理隔绝、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时代,人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被形象地解读为"国际关系如同人际关系",是概化的人性而非具体的个人在塑造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形态,经过法律人格化的国家作为本国集体人性的承载者与化身成为掌控外交权力的唯我独尊者。与此不同,全球化时代的外交可以被视为相关行为体经营或参与经营国际关系的活动。这些行为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国内组织(含公司、社团)、个人、个人联合体(非法人的非正式个人联合组织)等。这一分析非常适合用来解读网络外交。所谓网络外交,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特有现象,主要指相关行为体依托各种互动式电子信息网络所开展的具有外交意义或外交功效的国际交往活动。
具体而言,在这一时代,官方外交(分为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纷纷"触网",与电子网络平台接驳后形成了官方网络外交(分为政府网络外交和网络公共外交)与民间网络外交。因此,"网络外碰清做交"更多的是一种"平台外交"标签,其具体性质是由外交行为主体、外交目标等决定的。现在一些学者不加区别地将网络外交定位为公共外交的一种类型,甚至直接将其定性为公共外交,是有失妥当的。不过必须承认,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民间外交是当前网络外交的主要类型,大众与个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民间外交中的个人因素越来越强,正在迅速改写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态。特别是以"维基解密"事件为标志,随着个人行为体全面介入国际政治,传统的国际行为体概念已难以充分解释网络外交现象。
(二)特征
网络外交具有去国家控制化特征。网络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尤其是让权力分散到个人。网络使公民可以获得所需的外交决策信息,并实际参与外交决策的制定,从而导致国家的对外权力出现平民化取向,即个人开始作为个体而不是集体掌握权力。同时,信息的传递可以不再通过中间层次,人和事都不再依赖一个中心点彼此连接而获得多元的联接渠道,个人只要直接附着于其上就可以在信息空间中漫游了,这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受某一中央权力体系控制的涉外行为个体,人性在这种高度自由的环境中得到了剧烈笑衡的释放。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网络直接使用权都掌握在"遵从自我"的非国家力量手中,政府乃至国家均在网络中受到了巨大挑战。其中,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标志着民间力量在国际互联网政治舞台上具有了较为独立的话语权力与行为能力,国家进入网络世界后对涉外问题的掌控能力相对下降,不断受到民间外交舆论的影响、挤压与挟持。
网络外交还具有心理交互特征。有人认为人性是一种经验的、概化的存在,也有人认为人性是一种理性的假设。而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人性的具体载体是心理机制、表现形式是具体行为。对人的心理全然洞察,就会对人性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在国际政治中,个体政治心理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政治心理之间的互动和情绪传染,将各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无权者聚集起来,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力量。网络互动可以说是最便捷经济、同时也是最具频繁性的一种互动,而跨国网络互动则具有创造国际影响力的能力。这培育了网络外交的深层心理动力学框架。
二、人性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大众心理
(一)无权群体的政治心理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人性现实主义代表作,是将心理学和国际政治学成功结合的典范。现实主义将利益作为人类政治行为的驱动力,而思想深邃的摩根索从未将对人性与利益的分析停留在物质化的粗浅层面。他目光犀利地指出,政治和社会制度均根植于人性。在社会条件下,人性注定了人具有权力欲望和权力冲动。但人们只能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权力大小来界定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权力范围之外的利益通常会遭受失败。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只有少数人能够较长时间地对大部分人行使权力并拥有为数众多的自正闭我满足机会。后者作为权力的对象,而非权力的行使者,注定无法在国内社会中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
实际上,人口中的这些集团被剥夺了发泄自己权力冲动的渠道,而具有"国际情怀"的他们难逃"权力欲望与冲动"的折磨,常常演变为在国际领域追求国家权力欲望的最激进的支持者,特别是白领工人等中产阶级的下层和劳动群体的主体热衷于将他们自己彻底地与国家对权力的渴望认同起来。也就是说,无权群体在社会中受到压制后,普遍会产生寻求欲望解脱的隐秘行为。而且,越是无权的群体,就越倾向于用"有意义"的低成本方式去争取"自我实现"。
(二)国家权力的虚拟分享
基于上述判断,摩根索认为,在国家内部,存在着一种让无权民众的权力欲望得以释放与补偿的社会心理机制。在相当程度上,普通大众可以并经常借助这种机制,来修补自己在权力运行体制里遭受的心理创伤,为被压抑的自我打开一扇无形的虚幻满足之门。特别是处于较低阶层的个人的不断增长的不安全感,以及社会普遍分裂为小单位的倾向,极大地加剧了个人权力冲动的挫折感。反过来,这又引起人们更强烈的"要求认同集体的国家权力以作为补偿"的愿望。这种愿望既有量上的增加,也有质上的增强。摩根索沿着这一思路,提出了明确的结论:由于未能在国家界限内得到权力欲望的彻底满足,人民便将这些未得到满足的欲望发泄到国际舞台上。在那里,他们通过与国家权力欲望"合体"而得到替代性的满足。
寻求心理补偿的无权群体,在兼具物理世界、思想(心理)世界交叉特征的网络世界里,以匿名方式逼近被现实压抑的潜意识和真实欲望,形成一种热衷于网络政治的"电子人格","好像我们所有人作为同一国家的成员,集体地拥有和控制了如此巨大的权力",甚至个人想象着代表国家在虚拟的国际舞台上行使国家的权力。2012年"黄岩岛对峙"期间,广大网民公开要求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对菲律宾"亮剑",从爱国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的视角透露了上述心理机制的蛛丝马迹。
(三)人性驱动的网民反戈
人性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均呈相似形态,其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人对未得利益的追求和对已得利益的保护。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国际体系中构建起来的内在权力意志触角伸入网络世界后,一方面试图利用数字化工具对他国及其国民施加影响,在虚拟世界里攻城略地;另一方面,自觉地用数字化工具武装自己,抵抗他国的远程虚拟渗透。由此,网络外交呈现出进攻性与防御性两种形态。其中,进攻性网络外交和目标国国内网络政治紧密相连,防御性网络外交和国内网络政治休戚相关,因此网络外交环境与一国国内的网络政治生态构成了统一整体。
存在于"原癌基因"诱导机制之中的人性现实主义使得网络外交的"刀锋所向"具有了不确定性。现代医学家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原癌基因,"管束"它的是抑癌基因。平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维持着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会变大,启动"癌症程序",使人体患上癌症。热衷于"国家权力虚拟分享"的大众,一旦因其根本利益受到难以挽回的损害,在"致癌因素"的诱导下就可能抛弃虚拟分享,追求现实利益,从而与国家分庭抗礼。美国在"西亚北非动乱"中的进攻性网络外交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从人性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来看,网民大众在开放的环境里极易形成热衷于卷入"国际舆论"的社会力量,从而激活网络外交。其中,网民在他国网络外交攻势中的"心理质变"是最具威胁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白续辉(1982-),男,山西兴县人,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公共政策、电子政务等。
3、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53年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Subject Scheming
E
s
s
a
y
s
S
o
l
i
c
i
t
e
d
征
文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电视文化认同
庞慧敏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
3
0
年,
中国的电视事业改革也步入了而立
之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在这
3
0
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电视
文化的认同性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化路
径梳理
所
谓
电
视
节
目
形
态
,就
是
一
系
列电视节目的内容实体呈现出的基
本风格与范式。
①
在中国的荧屏上,
新闻节目
3
0
年来大致呈现出了四种
形态:联播体形态、深度报道形态、
娱乐化形态、民生新闻形态。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形态是
中央电视台
1978
年元旦开播的综合
性新闻栏目《新闻联播》
。它以庄重、
严肃和字正腔圆的风格为新闻栏目
定了型,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观众
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也是
“中国国情的晴雨表”
。这样的传播
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基本上是一种
工作告知,在观众心里总感觉与自
己隔着一层。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
初期,这种政治的宣传式节目形态
受到来自纸质媒体的挑战,出现了
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深度新闻
报
道
,导
致
电
视
新
闻
收
视
率
下
降
。
1993
年,以《东方时空》为代表,以
报纸的深度报道为理念的电视新闻
深度报道出现了。这种新的新闻节
目
形
态
报
道
的
也
是
重
大
新
闻
事
件
,
但是注重背景分析,挖掘事件背后
的真相,特别是《焦点访谈》和《新
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展现了媒体
舆论监督的功能,从而契合受众心
理并产生共鸣,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
不断改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其选题的重大性、严肃性
和思辨性,使其受众局限于中高端
人群,实际的收视份额并不高。
与
此
同
时
,中
国
电
视
中
加
入
了
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娱乐。出于
对以前宣传和刻板传播形式的纠正,
电视新闻首先在播报方式上开始革
新,
“讲”新闻与“说”新闻受到追
捧。时至今日,除去
CCTV
几档标志
性的联播体节目,大部分新闻是以
情
境
和
主
持
人
的
个
性
化
播
报
为
主
。
另外,有一种节目样式必须提及,即
谈话节目。之所以把它归类于娱乐
形态,是因为谈话节目可以在各种
形态的电视节目中出现,
“谈话”只
是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内比较
有
影
响
的
谈
话
节
目
如《
实
话
实
说
》
等,都仿照了国外的脱口秀样式,虽
然选择的话题新鲜、参与的人物具
有新闻性,但不可否认其娱乐色彩
日渐浓厚。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使受
众
在
体
验
快
乐
的
同
时
获
取
了
信
息
。
感受快乐是这类节目的主旨之一。
世纪之交另一个重要的电视新
闻形态是民生形态,它使受众的草
根情结得以释放,其定位就是以百
姓视角、民本立场报道市井百姓生
活的原生态,报道与他们切身利益
相关的事件。由于同时期娱乐化在
媒体中不断被放大,民生形态与娱
乐形态不断地被尝试结合,加上对
国外电视节目形态的借鉴,以及媒
体产业化的动力,受众在媒体的自
我娱乐中狂欢。
二、与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相适
应的认同性特点
电
视
作
为
当
今
社
会
最
重
要
的
、
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大
众文化相辅相承,互相依赖。大众文
化
为
大
众
传
媒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内
容
,
大众传媒又是大众文化得以流行的
助推器,塑造了大众文化。电视文化
无疑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具
有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时髦,
电视往往是新鲜、奇特事物的重要
传播者;二是肤浅,电视通过画面可
以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表现为一
种外在的、表面的作用;三是便利,
电视的普及和利用程度比其他任何
形式的媒体都要便捷,人们不仅很
容易得到它,而且也很容易通过它
捕捉到流行和时尚;四是批量,千千
万
万
的
电
视
受
众
可
以
在
同
一
时
间
、
不同时空,
同时使用和消费电视文化
和内容;五是快餐式,电视可以供人
们及时享受、获得即时满足和快感。
②
而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从联播体发展
主
题
策
划
Subject Scheming
38
到娱乐化,正是电视文化与大众文
化间不断融合与认同的真实写照。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对电
视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
几点。
1
.
消费——认同的表达。
电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导
形态,是受众个体或群体表达自我
认同或社会认同的工具。而人们的
消费行为又是以认同的方式反映人
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态度。
③
也就是
说,人们的电视文化消费行为在一
定
程
度
上
是
认
同
性
的
反
映
和
表
达
。
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不仅表
现
了
对
自
己
所
持
货
币
的
支
配
态
度
,
也反映了人们的认同性行为,消费
者的购买行为体现了个体价值观念
与社会属性。
比如,娱
乐
形
态
的
电
视
明
星
访
谈节目,就能使受众从中寻求满足
自我期待和欲望的社会性因素,从
而
得
以
认
同
个
人
身
份
的
主
要
特
征
。
受众跟随节目探寻明星的成长经历,
发现大部分明星来自民间,其成名
的背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受
众通过节目实现的是自我“明星梦”
的替代性的满足。明星是真实的、可
以把握和触摸的,他不像神话和乌
托邦那样空洞、飘渺和遥不可及。
消费作为认同性的表达也会受
到一定的制约。虽然随着社会的进
步,普通人的话语权不断地扩大,但
是人们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地位、身
份和角色进行消费活动,而是在由
认同确定的框架之内进行。不同的
电视节目形态代表了不同的受众不
断追求社会认同的轨迹。由于时代、
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联播体和深度
报道形态的电视节目,其认同性处
于社会高端,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
会秩序等问题的关注上,不免让人
觉得只有仰视得见。而娱乐化形态
的电视节目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向下
需求,但其致命缺陷在于,抽空了电
视为公众提供信息的社会认同体系,
即媒介公信力。
④
民生形态的电视节
目应运而生。虽然一直遭人诟病,但
它确实很好地将电视的媒介特征与
新闻的本义相结合,关照原生态的
报道,因而也更加回归平民视角。民
生形态电视节目的出现,同样符合
受众的需求,符合受众的文化消费
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消费
形成了对有关社会政治、经济事件
的观念认同。
2
.
示范——认同的途径。
“示范”主要有两层涵义:首先,
具有“标准”的涵义,是基于大众文
化的生产标准而言;其次,表明了一
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样本”
,是
基于大众文化被消费的过程而言。
⑤
不难看出,对于示范作为认同的途
径的理解,是从电视文化的商品属
性入手。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而
大众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文化工业,
以
技
术
和
资
金
为
基
础
大
批
量
复
制
、
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其目的就是达
到文化产品的垄断,实现利润的最
大化,最终完成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这种标准化与样本化就是受众在传
媒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自我
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过程。
美国通过影视文化的生产与输
出,确立了全球影视文化的标准与
样本。电视文化的批量复制与生产
离不开对技术的要求,美国凭借其
发达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在文化市场
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导致了市场交
换的不平衡,从客观上导致美国的
电视新闻成为全球新闻报道的主要
素材,美国影视文化成为世界影视
文化的引领者。
我
国
电
视
节
目
形
态
,除
联
播
体
是历史的使然,其他形态的电视节
目无不与美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息息
相关。特别是
2
0
世纪
9
0
年代之后,
随着电视节目市场日益国际化,我
国也引进了很多类型节目,这正好
与美国的收视率领先的电视节目互
相对应。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大片、电
视选秀、益智博彩节目更是引进或
克隆美国节目形态。以美国文化工
业为标准的大众文化影响了世界许
多国家人们对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
的理解,使美国“样式”在全球实现
标准化。
“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
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
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
垮的危险之中”
。
⑥
受众的自我认同
与社会认同一样都处在美国的价值
观标准之上,追求物欲的幸福与身
体解放,其结果必然是全球化的文
化同质化倾向。电视文化不但成为
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政
治问题。
三、
电视文化认同性的危机
当
受
众
越
来
越
接
近
电
视
,被其
中的虚幻影像吸引时,电视的主宰
地位就越发突出,受众成为绝对的
被动消费者。尽管电视媒体为吸引
受众的参与而不断变换着节目的形
态,其实这并不能改变二者的不平
等地位,往往是弱势的受众不断地
妥协,其结果就是自我的丧失与认
同性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
对社会矛盾的掩盖。
电
视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形
式
,和其
他文化形态一样主要作用是反映社
会现实。但是,由于全球范围文化工
业的趋势,又削弱了其监视社会矛
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当下时髦
的词汇“全球化”
,一方面说明世界
经济互相交流和依赖的全球化,另
一方面,在各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下,文化交流的内容和范围必定也
会随之扩大。再加上文化产业化的
驱动,有学者认为,美国作为目前世
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雄厚,其
E
s
s
a
y
s
S
o
l
i
c
i
t
e
d
征
文
主
题
策
划
39
Subject Scheming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也处于领
先地位,源源不断地输往其他国家,
同时将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一并
输出。从这一角度说,文化问题成为
一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
治问题。
由
于
文
化
生
产
具
有
特
殊
性
,同
时还要进行批量生产,对产品的内
容、质量的要求必定会降低,其目的
就是迎合人的一般的娱乐需求。电
视节目一旦走向娱乐化倾向的道路,
那么必然走向反映社会矛盾的反面,
使受众沉溺于娱乐狂欢之中。大型
的文化生产和传媒机构会建立起一
系列如何分配其资源的商业标准和
审美等级,以此来决定将资金投向
哪些题材、作家、电影、艺术家、出
版物。无论是投资电影、书籍、音乐
唱片、电视节目、歌舞剧、杂志还是
学术教材,大笔的资金总是投向那
些被认为会带来丰厚投资回报的产
品。在此投资基础上产生的新电影、
歌手、小说或唱片,都具备了某种所
谓的“国际潜质”
,它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会给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人
们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⑦
社会矛盾在
全球化的名义下被消解,受众每天
生
活
在
电
视
制
造
的
虚
幻
现
实
之
中
,
丧失批判精神。当全世界受众沉浸
在真人秀带来的一夜成名的梦幻想
象中时,能进行反思的人就不多了。
对社会矛盾的掩盖带来的后果除了
逃避现实,另外就是模仿电视节目
中传递的生活方式和刺激行为。有
分析人士认为,青少年犯罪手段的
来源大部分是从媒介中获取。媒介
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文化工业的大背
景下显得苍白和无奈。
2
.
文化个性的消失。
电视文化造成认同性的另一个
危机是“文化同质化”
,它是指全球
文化的某种趋同现象。
“它造成了经
济上的依赖、社会意义上的归顺和
文化的替代”
。
⑧
它不仅会削弱文化
的自主能力,还会使某一文化内部
发生断裂,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
临危机。西方的电视节目大量充斥
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的影响尤为明显,年轻人在对西方
文化认同的同时,忽略了本民族文
化
。
通过传播媒介造成的文化同质
化趋势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占
优势地位的美国文化成为全球文化
的示范和榜样,美国的消费主义价
值观成为盛行全球的行为理念。一
些学者不无担忧地提出“媒介帝国
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一些生活在不
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将
以同样的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得出
近乎相同的观点和结论,而这种观
点、结论无疑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为标准的,其
结果就是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全球同
一。正如加拿大学者考林・霍斯金斯
所说:
“一定的人群应该不时地在屏
幕上看到自己形象的再现。这似乎
是很基本的,甚至并不是出于民族
的原因,只是因为认同的问题。不断
地和外国的模式打交道,你就会因
为无休止地沉浸在相异的戏剧环境
中而最终遭到毁灭。
”
⑨
当然,不能忽略受众的判断、分
析和创造能力,以血缘、文化和地域
为特征的民族文化在异质文化的冲
击之下也会打出一片新的天地,民
族文化的品味未必会真正消失,
“同
质化”的力量未必对民族文化构成
真正的威胁。但是,我们对于媒介
“同质化”的影响却不能完全忽视。
希望全球文化的前景能如英国学者
迈克・费瑟斯通所描述的那样:
“全
球文化不是表明同质性或共同文化,
而是相反,它越来越多地表明,我们
共享着一个很小的星球,每天都与
他人保持着广泛的文化接触,这样,
把我们带入不同世界定义之间的冲
突的范围也扩大了。彼此竞争的国
家文化汇合到一起,展开有全球文
化影响的竞争,这是全球文化的一
种可能性。
”
⑩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3
0
年变化的
轨迹,反映了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
同时,映射出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
变化和认同性的归属。每一种新的
节目形态的出现,并不是对之前形
态的全部摒弃,而是呈更新与融合
之势,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内涵。通过
对节目形态的分析,目的是更好地
发展有我们国家和民族特性的电视
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
天,避免由于全球文化的认同模式
一致而导致的文化同质现象,这也
是
中
国
电
视
新
闻
改
革
的
题
中
之
义
。
4、中国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利用全球化的优势
积极参与全球化。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扮顷帆放和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全球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服务国家厅雹大局,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乎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5、举例论述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一,是使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降低了世界经济活动的成本,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益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并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联结成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全球化由经济发展的推动而不断加深,而经济发展也因全球化而得到促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经济开放度(贸易/GDP)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高增长的13个国家经济开放度是92.1,而低增长的国家只有70.2。高增长的国家通过扩大对外交流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全球化为所有的国家提供了广泛的经济交往的舞台和发展机遇,使每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因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实现了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也相互交织,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成熟,市场已趋于饱和,遂全力向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张;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价格水平,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它有条件从最便宜的国家进口商品,其购买支出远远低于国内价格,从而获得国民收入的外溢。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面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外来资本及技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国民收入的外溢,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利益,这有利于扩大它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与经济关系的密切,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使世界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经济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对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了严峻挑战。应该承认,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居于不平等和不利的地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公平等问题必然会成为世界经济政治议事日程的当务之急。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是一个经济整体,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贫困和弱势状态,发达国家的发展总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牺牲为代价,世界的经济体系就缺乏和平与繁荣的真正基础,全球化的经济秩序就毫无正义性和普遍合法性可言。这样的全球化是不可能长久持续和顺利发展的。实际上,当前国际社会所出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势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公正有关联。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必将使改革旧有的不合理规则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被深深地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成员。与昔日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强制裹胁到世界市场不同,如今它们是作为独立主权国家而主动参与到世界市场中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和增强,它们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也会不断增强和更加有力。全球化的利益应当是共享的,全球化的竞争应当是公平的,未来经济全球化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能否实现某种意义的平衡。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要求全球性的经济制度体系不断出新和变革。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原有的制度、规则已难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规章制度,为世界经济活动确立了相关行为规则,但是这并不能涵盖所有领域,而且这些规则由于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威机构而很难实施。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对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维系的国际经济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构是保证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二,是使国际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推动和促进国际政治机制的构建与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权利及国际关系构成了深入和持久的挑战。与其他各种体系一样,国际体系“是通过以某种控制形式进行有规则的互动而联结在一起的多种多样的实体的集合体”。一方面,全球化的逻辑与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国家的主权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国家职能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并非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是需要国家来进行推动的,国家不仅可以利用国际社会现有的规则、制度及渠道发挥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全球化的速度、范围及趋势实施某种控制,并最终确定全球化的世界统一的规则。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推动世界各国内外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形态的重塑,以国家形态的变化为基础,国际关系的内容及国际政治秩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导致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因素有所减少,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减小。全球化的作用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经济上的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均把主要注意力转向经济发展问题,并把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活动空间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为此,经济、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传统的军事关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这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也使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经济以及政治、文化和人员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必须有必要的国际规范加以约束;从深度上说,世界市场的规模发展意味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要使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些超国界的共同规范。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规范与规则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成为解决不断出现的国际性矛盾与冲突的客观需要。不仅如此,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的核心从传统的国家安全发展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安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各国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国际关系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明显增强。这意味着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趋于多元化,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已经无法维持垄断性的主体地位,而必须与一些非国家行为主体共享世界舞台。这必然促使各个民族国家作出调整,重新审视传统国际机制及国际秩序的本质特性,努力寻找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结合点。此外,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将会不断加强。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得到规则和过程的公平,更需要得到某种特殊的照顾和结果的公平,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与斗争是加快新国际政治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总之,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为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重构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并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三,是为落后国家利用外资和全球市场、发挥“后发优势”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全球化虽然给它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全球化也为落后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少有的历史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的已有成果,借助世界市场的资本、技术等因素而获得加速发展。第一,全球化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来源,而且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增值提供了重要场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走向全球化的双重任务,资金不足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全球化恰恰为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渠道并创造了条件。资本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很容易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剩余资本。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动力,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资本的充裕。因此,如何实现剩余资本的不断增值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则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增值提供了一条途径。据统计,1985—1996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由5%上升到14.7%。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量较少,但随着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出口,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也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南南合作的加强。第二,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利于增加商品和劳务出口,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扩大了对初级产品以及劳务的需求,这为盛产这些产品并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落后国家扩大出口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工业品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环境得以改善,大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大大加快工业化国际扩散的速度,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而且国际贸易本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86—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2%。第三,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信息及管理理念。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先进的设备、技术及管理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一体化以及资本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实际上就包含了设备、技术、人才等在内的企业经营资源的国际转移。因此,全球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同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管理理念,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微观基础,并进而推动经济与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全面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表明,无论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如何薄弱,只要采取适当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最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由于信息产业明显不同于其他现代工业,这为发展中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供了更可行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输入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和接受投资的过程中获取发达国家在信息革命中已创造的先进成果,从而大量节省初期研究开发费用,并使自己的信息产业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所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赶超战略、达到自强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关键是看各个国家如何应对并做出何种选择。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就形象地指出:“全球化犹如一股汹涌的波涛,它既可以吞没一些国家,也可以将另一些国家向前推进。”
6、国外的很多工作都是临时工么?
国外应该很多工作都是临时工,因为国外局则没有说那种我们这边会有编制的那种工作,他们很多都是属桐行棚于直接喊来工作的临时工,但是工资会比较高。
这个临时工的话,其实也是挺好的。
毕竟没有说你一定要在一个岗位上每天工作,他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想做的临时工,工资也不用愁,都是比较高的,在他们那带明里来说肯定能生活得比较好。
7、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
1、要重视科技发展,重视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渣型地位。
3、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加快贸核梁纳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倡导多边自由贸易机制,扩大自由贸易“朋友圈”,主动分享发展机遇和经验,增进改没民生福祉。
(7)全球化替代性满足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是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让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全球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人类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发展和革新,促进各种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蓬勃发展,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更多可能,极大提升了全球共同抵御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