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竞次效应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竞次效应

发布时间: 2023-04-21 16:13:19

1、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下面让我们分而论之:
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众所周知,商品与要素的价格在世界的不同地区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这种地区性差价的存在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而区位优势则为企业提供了进行全球性套利的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正是企业出于套利动机的这种全球性扩张,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企业的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负盈相关的。即:远距离控制成本低,企业的活动半径就大,从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则相反。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经济的诞生,使得这种成本大幅度下降,以致,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一家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它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特征产生于比较。为了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我们就必须将其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行比较。
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是主权国家,一体化的实现是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公平分配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来实现的。
但是,与地区经济一体化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它是在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与信息技术进步背景下,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全球性套利来实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存在谈判的机制,所以,其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正如我们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看到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1997年发生在东亚的金融风暴足以证明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主要有二:其一是财富再分配的效应;其二是通货收缩效应。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家的财富必然会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再分配。
经济全球化的通货收缩效应根源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总供给的增加。例如,当中国、前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经济转型而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时,尽管世界的总需求增加了,但是世界总供给会增加得更快。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国家仅仅是在为本国居民而生产,而当它们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之后,它们将为整个世界而生产,因而其供给必定会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增加。随着世界总供给的增加,物价就会下跌,通货便会随之收缩。
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区分两种不同的通货收缩:一种是因为供给增加而引起的通货收缩,它是属于那种好的通货收缩;另一种则是因为需求下降而引起的通货收缩,它是属于那种不好的通货收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既有好的通货收缩,又有坏的通货收缩。哪种经济体可能面临好的通货收缩?哪种经济体又可能面临坏的通货收缩呢?这将取决于该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第一种效应的作用过程中,是属于再分配型的经济体,还是属于被再分配的经济体。例如,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风暴中,东亚国家显然是属于那种被再分配的经济体,因此,它们所面临的通货收缩也就必定是属于那种坏的通货收缩。

几点结论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走上开放经济道路的国家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本支付。
2、一国要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增加获利、减少损失,关键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3、在竞争力不能迅速提高的情况下,较好的控制方法是控制经济的对外开放度。然而,选择这样的策略是有约束的。我们的观点是: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介绍如下: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出发,以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为题,第一部分写经济全球化的概述,分别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写了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其包括经济全球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其他正面效益。

第三部分写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其包括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最后写了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

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国情,利用本国的优势,加快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团结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文库-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3、举例论述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一,是使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降低了世界经济活动的成本,提高了全球经济效益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并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联结成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全球化由经济发展的推动而不断加深,而经济发展也因全球化而得到促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经济开放度(贸易/GDP)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高增长的13个国家经济开放度是92.1,而低增长的国家只有70.2。高增长的国家通过扩大对外交流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全球化为所有的国家提供了广泛的经济交往的舞台和发展机遇,使每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得收益。因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实现了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也相互交织,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成熟,市场已趋于饱和,遂全力向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张;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价格水平,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它有条件从最便宜的国家进口商品,其购买支出远远低于国内价格,从而获得国民收入的外溢。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面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外来资本及技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国民收入的外溢,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利益,这有利于扩大它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与经济关系的密切,为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比较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使世界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经济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对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了严峻挑战。应该承认,当下的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居于不平等和不利的地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公平等问题必然会成为世界经济政治议事日程的当务之急。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是一个经济整体,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贫困和弱势状态,发达国家的发展总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牺牲为代价,世界的经济体系就缺乏和平与繁荣的真正基础,全球化的经济秩序就毫无正义性和普遍合法性可言。这样的全球化是不可能长久持续和顺利发展的。实际上,当前国际社会所出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等势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公正有关联。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行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必将使改革旧有的不合理规则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被深深地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成员。与昔日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强制裹胁到世界市场不同,如今它们是作为独立主权国家而主动参与到世界市场中来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和增强,它们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也会不断增强和更加有力。全球化的利益应当是共享的,全球化的竞争应当是公平的,未来经济全球化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能否实现某种意义的平衡。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要求全球性的经济制度体系不断出新和变革。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原有的制度、规则已难以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来,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规章制度,为世界经济活动确立了相关行为规则,但是这并不能涵盖所有领域,而且这些规则由于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威机构而很难实施。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使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和运行机制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对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维系的国际经济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构是保证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二,是使国际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推动和促进国际政治机制的构建与国际政治秩序的重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权利及国际关系构成了深入和持久的挑战。与其他各种体系一样,国际体系“是通过以某种控制形式进行有规则的互动而联结在一起的多种多样的实体的集合体”。一方面,全球化的逻辑与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国家的主权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国家职能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并非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是需要国家来进行推动的,国家不仅可以利用国际社会现有的规则、制度及渠道发挥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全球化的速度、范围及趋势实施某种控制,并最终确定全球化的世界统一的规则。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推动世界各国内外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形态的重塑,以国家形态的变化为基础,国际关系的内容及国际政治秩序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导致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因素有所减少,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减小。全球化的作用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经济上的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均把主要注意力转向经济发展问题,并把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活动空间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为此,经济、社会、文化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传统的军事关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这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也使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在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经济以及政治、文化和人员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必须有必要的国际规范加以约束;从深度上说,世界市场的规模发展意味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要使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些超国界的共同规范。也就是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规范与规则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成为解决不断出现的国际性矛盾与冲突的客观需要。不仅如此,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利益的内涵,国家利益的核心从传统的国家安全发展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安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各国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国际关系并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明显增强。这意味着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趋于多元化,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已经无法维持垄断性的主体地位,而必须与一些非国家行为主体共享世界舞台。这必然促使各个民族国家作出调整,重新审视传统国际机制及国际秩序的本质特性,努力寻找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结合点。此外,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将会不断加强。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得到规则和过程的公平,更需要得到某种特殊的照顾和结果的公平,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与斗争是加快新国际政治秩序构建的重要动力。总之,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为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重构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并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应之三,是为落后国家利用外资和全球市场、发挥“后发优势”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全球化虽然给它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全球化也为落后国家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少有的历史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完全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的已有成果,借助世界市场的资本、技术等因素而获得加速发展。第一,全球化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来源,而且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增值提供了重要场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走向全球化的双重任务,资金不足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全球化恰恰为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渠道并创造了条件。资本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很容易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剩余资本。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动力,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资本的充裕。因此,如何实现剩余资本的不断增值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则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增值提供了一条途径。据统计,1985—1996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由5%上升到14.7%。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量较少,但随着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出口,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也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南南合作的加强。第二,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利于增加商品和劳务出口,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扩大了对初级产品以及劳务的需求,这为盛产这些产品并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落后国家扩大出口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贸易自由化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工业品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环境得以改善,大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大大加快工业化国际扩散的速度,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而且国际贸易本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86—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2%。第三,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信息及管理理念。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先进的设备、技术及管理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一体化以及资本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实际上就包含了设备、技术、人才等在内的企业经营资源的国际转移。因此,全球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同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及管理理念,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微观基础,并进而推动经济与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全面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表明,无论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如何薄弱,只要采取适当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最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这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由于信息产业明显不同于其他现代工业,这为发展中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供了更可行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输入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和接受投资的过程中获取发达国家在信息革命中已创造的先进成果,从而大量节省初期研究开发费用,并使自己的信息产业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所以,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赶超战略、达到自强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关键是看各个国家如何应对并做出何种选择。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就形象地指出:“全球化犹如一股汹涌的波涛,它既可以吞没一些国家,也可以将另一些国家向前推进。”

4、国际贸易中竞次是什么意思

1933年,一名叫路易斯·布兰迪斯(Louis Brandeis)的美国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首次使用了“竞次” (race to the bottom)一词,但“竞次”现象始于十九世纪末期。当时Joint-stock 公司在欧洲的管制被解除,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由竞争法,允许本土企业间进行竞争。这种自由化竞争在1869年抵达西班牙、发生在德国是1870年、比利时是1873年、意大利是1883年。美国也受到类似的影响,当时各州为了吸引外资加入当地的竞争,纷纷制定了自由竞争法。这种竞争在当时被称作“效率竞赛”,但也有些其它的说法,比如法官Louis Brandeis就把这种竞赛比作“竞次”。

在中国,“竞次”一词是由经济学者袁剑首先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在研究中,袁剑指出,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出现“竞次”行为是全方位的,正如我们在低工资中所发现的秘密一样,中国傲视全球的FDI之中也同样隐藏着巨大的代价。除了低工资的吸引之外,全球FDI蜂拥而至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均以“竞次”的方式在对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甚至是政府税收进行着大甩卖。在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美誉的同时,它对环境的破坏、能源的消耗都已经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而这,正是“世界工厂”得以奠定的基础。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原本创新、进步的“竞争”过程,却演变成了一个“看谁比谁便宜、谁比谁更能支付更低成本”的“竞次”过程。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采取的“竞次”行为表现在多方面,招商引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各地方政府以“竞次”方式对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甚至政府税收所采取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零地价、送厂房、政府指定银行配套贷款(比例为1:1甚至 1:2)、五免十减半等政策已经成为这个地区常见的引资组合。吸引外资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中国超低的劳动力价格。过去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30年中,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长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这个幅度。据测算,与美国和日本比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曾经大约相当于这两国的4%左右。在中国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的工资竟有10年没有上涨。这个工资标准平抑物价上涨因素后是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