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反全球化事件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反全球化事件

发布时间: 2023-04-21 06:52:27

1、什么党被公认为是反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

被公认为是反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是西雅图事件热那亚风暴。反全球化,是指反对不合理全球化的思想与运动的总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反对全球化的浪潮日趋高涨。1999年11月美国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期间的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现象的开始。

2、阐述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

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是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出现了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另外经济全球化的普惠性不够,特别是中下层民众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较少。

把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输家理论总体能解释逆全球化思潮出现和涌动的原因。现代化输家是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持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并遭受社会排斥的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群体。这个群体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态度。

(2)反全球化事件扩展资料:

应对逆全球化浪潮方法

要想有效应对逆全球化浪潮,既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又要正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先进理念和务实举措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让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各国应加强国内改革和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和国际规则,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合理分配经济全球化红利,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3、有关全球社会的观点!急!!!

现在世界的发展,出现了地球村这一说法,全球社会就可以理解为“地球”村这一个村子的社会,着眼于全球文化熔于一炉的社会。
因为与不同国家、社会的人交流日趋必要,不论什么行业,都有这样的需求。即使日常生活,也在不断的受到各个不同国家的影响。如日本的索尼,美国的微软,无时不刻地在侵袭着人们的生活。因而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社会习俗,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的与全球社会同步发展。创造出同样的影响力,而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4、什么是经济无疆界

应该是全球化的意思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公认为它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但对这个大趋势有着不同的认识:赞同,反对和不承认。赞同的态度占绝大多数,并进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特征、机遇与挑战,对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的研究者有众多的看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归纳以下几种观点:

1、相互依存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的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产业结构调整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它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不但是产业的整体转移,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不是在一国,而是在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交叉投资、企业兼并进行;再就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包括高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促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总量的增加。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很重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工作趋利弊害,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龙永图,1999)经济全球化,实际是以科技研究为动力,跨国公司的经营为载体,而在全球进行产业调整。

3、市场经济规则全球拓展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的过程,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认为市场经济规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观市场规则,主要由少数世界上最大、最开放的国家的市场运行规则和跨国银行、跨国公司等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所制定或形成的制度安排或规则。另一种是宏观经济规则,它由WTO、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各种多边安排下制定和形成的正式制度安排或规则。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进入国际市场或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都必须遵守这些市场经济规则。(郑通汉,1999)

4、网络化论。经济全球化是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跨越各洲的网络所形成的世界模式,网络通过各种类型的流动和影响而互联。(约瑟夫·奈,2001年)

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科技进步,科技成果、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而导致的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的融合。在“21世纪论坛”上,全球500名知名政要、学者、企业家纵论新经济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一致认为,因知识爆炸对全人类带来的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经济全球化。以数码科技为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所创造的新经济,使整个世界都要遵守同一规则,在同一个市场配置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5、生产要素流动理论。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6、贸易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趋势”。相当多的论文认为,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经济全球化最初的表现就是世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贸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

7、资本全球化理论——以金融全球化为最主要标志。追求利润的本性使资本在全球寻觅获利的机会,生产和交换领域的中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弗郎索瓦.沙奈,2001年)信息技术作为金融的新工具,而放松对金融资本流动的管制使金融全球化把世界经济连接为一体。全球金融资本的交易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大量游资快速流动,每天的资本流动量在1.5万亿到2万亿美元。金融全球化史无前例地加强了货币资本构造资本增值运动的能力,在它的背后是种种生产领域创造的财富转移的机制,食利资本正是以此为生,所谓资本运动的G——G’形式。因而,资本全球化最直接地揭示了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本(金融)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社会化生产最高的表现形式,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德罗奈认为,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李其庆认为,它也产生着问题、危机,权益资本相对于实物资本具有越来越大的虚拟性,两者价值发生分离,投机泡沫就是从膨胀的名义货币资本的“肥皂泡沫”中产生的,而泡沫的破灭必然引发金融危机。此外,对外投资在获利驱使下,间接投资大大增加,投资的投机性大为增强,有研究表明“1985年以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了越来越多的投机特征。”

8、全球发展多样性、发展过程论。欧洲议会于80年代后期召集多国的专家学者组成里斯本小组,集中研究全球化问题。《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现象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有些会在10到15年内消失或失去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形式和方式,因此,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全球化。里斯本小组的专家认为,全球化涉及的是组成今天世界体系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各种联系上的多样性。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含义在于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这种相互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即必须是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而不仅仅在某些个别国家或地区之间,这种互相影响还必须达到较深的程度,它已从根本上制约、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

9、全球生产社会化理论。还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对经济主体来说,它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特定经济主体来说,社会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主体不断拓宽其活动范围,社会边界从国界走向洲界,走向全球。因此,经济主体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范围从国内推向全球,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分工、合作和配置资源的过程即为经济全球化。(雷达、于春海,2001年)

当代世界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存,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的对立。

1、反对全球化本身。来自各种非政府组织;来自弱势国家和民族,从传统文化、宗教上反对全球化;另一种力量来自西方,既得利益维护者的反对力量。反全球化运动造就的最大事件,是1999年11月数万人在西雅图的示威游行,抗议世贸组织最高级会议。反映了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构成反全球化的重要成分,一部分主要的社会基础。他们抗议世贸组织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牺牲了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

2、把一些问题归罪为全球化。全球化是有负面影响,但这些问题不是由“经济全球化”而是由“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造成的。“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全球化在为很多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财富过分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以及某些国家被边缘化的后果。这些问题并非是全球化本身所造成的,但却很容易使得那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趋势,不是一个反字能阻挡的,对这种反全球化的行为和思想提出了异议,认为反全球化预示着新的来自欧美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复活,“如同19世纪末与20世纪上半叶的情况,经济民族主义是欧洲反全球化的典型产物。这次反全球化浪潮导致欧美国家出现程度不同的经济民族主义(危险征兆已经在美国布什当局强加钢铁201条款保护美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钢铁工业……表现出来)。

另有一种意见对是否存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经济全球化有疑义。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的一种夸大的说法。有人对较长时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作比较,认为目前世界经济交融的程度大约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认为,即使在全球化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领域,也还“远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依然是由各民族国家经济作为主体的格局”。(裘元伦,1999年)全球化之“化”,既指已经被化的事实,也指一种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张志洲,2001年)

二、历史上的全球化与当代的全球化

全球化始于何时,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全球化有久远的历史,提出五次高潮论,三次高潮论。另一种则认为全球化“是90年代最新的全球趋势”。(侯若石,2000年)还有观点认为全球化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以早期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为标志。还有认为当代人类关注、争论的全球化是二战后,确切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社会现象,这个时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高科技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全球性问题凸显,跨国公司爆炸性增长,信息化、网络化冲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全面而深入,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步入学术领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流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居多,就是说,在研究全球化时,即看到它的历史渊源,又将关注点定位于当代。

有学者提出,不要拘泥于全球化的时续性,避免忽略全球化演进中质的差异,而提出两分法,即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全球化,以便准确地把握和认识全球化。(蔡拓,1999年)历史上的全球化时间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特点:其形式表现是人类交往活动在地域上拓展,从国内到国外,遍及世界各地。其内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张。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特征是西方中心论或资本主义中心论。当代的全球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全球化。其特点:现代科技提供的人类交往手段真正打破了时空约束;全球化内容更丰富,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球化引人注目;反西方中心论;全球化现实和理论更注重全球意识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的开端可以追述到久远的年代。但对于一个有特定规定的新发展、新变化来说,应当既看到它的历史联系,把它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考察,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运行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发展、完善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机制发展深化的一个新阶段。有其发展的新质、内容。

三、全球化的主观意识判断和进程客观认识

1、从纯粹客观的角度评价全球化,它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所推动的进步的过程。这是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8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使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使超国家的信息空间得到建立,极大地推动生产、贸易、金融、技术的全球范围发展。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全球化”的提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达到过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强有力促进金融、贸易和生产在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形成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仍是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以美国为主导,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强大优势。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市场化程度在全球得到最大范围发展,而这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的。市场经济适应了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市场经济的潮流推动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有研究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二是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三是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王林生,2000年)

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即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国际经济出现三个重要动向,一个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一个是跨国公司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是全球范围内进行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这三个重要动向,高度概括了全球化。(龙永图,1999年)

2、从主观意识形态角度判断和推动全球化。认为不能只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来理解全球化,要认识到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不仅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要使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秩序全球化。(吴易风,2002)

在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确存在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之外提出了“第三种全球化”。美国国务院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并要承担其领导的作用。我国有的研究者从经济关系,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认为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这个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最深刻的来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资本扩张,具有表现形式、能力、作用范围的不同。(张松涛,2001)因此,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时,更带来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认为,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给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各种机构投机者带来了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会因此得到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这给发展中国家调控国内宏观经济、应对外部经济动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客观上存在着主客观两重性,其客观性就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由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现实的全球化又确实打上主观的烙印。在认识全球化的客观性时,避免陷入一种纯粹客观进程的天真,注意和警惕西方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识别全球化意识形态陷阱,坚持应对全球化的主动地位。

5、逆全球化的三个表现是什么?

逆全球化的三个表现是反多边主义的出现,民粹势头抬头,极端倾向加重。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出现了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如果把全球化视为一种现代化进程,那么“现代化输家”理论总体上可以解释“逆全球化”思潮出现和涌动的原因。

多边主义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赤字严重。

逆全球化的表现

民粹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民众要求在政治上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强军思想,反对移民,在经济上力促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反对自由贸易。

一些发达国家就利用政府权力来对资本的流动加以限制,对经济进行控制。其中,英国“脱欧公投”的成功被视为是“逆全球化”思潮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区域一体化的倒退,甚至是全球化的倒退。

6、什么是反全球主义

反全球主义是指来自西方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那些多少质疑、反对正统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为。反全球主义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它有着多重的面孔和表现,既指一类运动,也指一类思潮,有时也可以是一种情绪。反全球主义富有的多种含义,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种种不满,它又被称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反公司运动”、“反体系运动”等。“在很多情况下,在西方媒体与公众争论中,‘反全球主义’只是一种总体的、抽象的称呼,它与‘反新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贸易自由化’、‘反(资本主义)体系’、‘反美国化’、‘反霸权主义’、‘反跨国公司’等提法差不多,在不少情况下可以通用。”

反全球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1)这些人或者组织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2)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3)反对的是带有某倾向的全球化。但它们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它本身也作为全球化的一种结果,是各种交通、信息等便利条件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走到一起来的。

反全球主义的主要诉求

天赋生存权

1.政府有责任保证为达到尊严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资源(空气、食水、粮食、住房),都能以免费或低廉代价获得,不容许任何人借垄断民生事业而谋取暴利。

2.各种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维持公营,反对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判。

3.任何国际经济协议 (WTO,APEC,
NAFTA....)都不能再扩大在金融、投资、贸易上的“自由化”和地区经济及贸易上的整合,有关劳动薪水,环境、社区、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不仅必须置于首位,而且必须逐渐向最高标准者看齐,而不是如现在般通过恶性竞争变成向最低标准看齐;人民的需要及粮食安全高于自由贸易。

4.发达地区工时应短至每周30小时;发展中地区的目标应为35-40小时·扭转普遍超时加班的做法,以缩短工时而不降低劳动条件来逼迫资方增加雇用人数减少失业。

5.保障妇女的生育自主权;反对禁止堕胎的法律;反对强迫堕胎;所有工作场所均应设立免费托儿所供员工使用。

对抗财阀

1.人民的需要高于利润及“商业机密”。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促进全面就业,缩小贫富悬殊及保护环境,而非帮助垄断财团“提高竞争力”;为此有必要限制以至消除垄断财团对员工、消费者及环境的剥削自由。

2.加强限制金融资本的国际性流动;对外汇投机征收托宾税及其他必要课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所直接或间接付出的工资应渐渐与最高地区看齐;强迫跨国公司廉价转让技术;按照世界工农利益重订知识产权法。

3.立法限制及消除大财团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向大财团征收累进税;本地注册的跨国企业,若违反外地有关保障劳工、环境、妇女等的法律时,本地司法机构亦有权追究责任;凡上市公司均须向一切利益攸关者(员工、消费者、当地社区)负责而非仅向股东负责;严重损害有关人等的利益者均可取消上市资格(例如修改法律限制上市公司在有盈利时裁员)。

4.不容把人类及一切动植物细胞及基因变成买卖盈利的商品或申请专利;无线电频谱是公共财产,不应被财团垄断作为谋利及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

5.大大增强对劳工、妇女、消费者、生态的法律保障;对一切大企业普遍强制实行由员工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监察企业遵守上述法律;任何犯法的跨国公司、其最高刑罚是‘收归社会所有’,由工人监督生产;董事局主要由政府代表、员工代表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组成,实行民主经营。

环保永续发展

1.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发电;把汽车、能源工业逐步收归公有;并就运输与能源业的永续发展进行民主规划,以减少温室气体。

2.惩罚及公布危害环境的工厂公司名单,并要求可回复范围内回复环境原状,查扣公司及负责人资产作为回复费用。

官商政治透明

1.由本地一切公共权力机构起,一直至地区或国际协议及机构止,都必须贯彻资讯透明及真正民主的原则,反对黑箱作业及不民主的做法。

2.发展工人、妇女、环保运动的国际性连结;强制跨国公司承认其属下各地工人所组织之国际性工会的集体谈判权;任何国际或区域性经济整合都必须赋予工会法定权利、以过问一切有关劳工待遇的问题。

3.取消第三世界债务;扭转目前的过份的“出口导向”方针,改为锐意发展国内经济,尤其确保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当地原有社区经济中的小生产、合作社及任何集体生产免受跨国公司的侵害。

4.应增加社会福利及教育开支,反对削减社会福利及教育开支。

反全球主义运动者认为光凭这些诉求并不足以根本扭转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许多主张也是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完全实现,但却是引领运动往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新社会方向迈进的桥梁。

反全球主义运动的兴起

针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其负面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批判、抨击、抗议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反全球主义运动。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主义组织是“人民全球行动”,他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其宗旨是发动全世界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同年,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大会的时候,有200多个社团同时召开专门会议,揭露把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发展模式。1999年6月18日,2000多人在英国伦敦举行集会抗议当时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酿成数十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100多万英镑的重大流血事件。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反全球主义运动的开端。事后不到半年,即1999年12月3日,当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贸组织“千年回合”的会议时,4万多名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10多人受伤,500人被捕,财产损失达200万美元。从此,抗议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此起彼伏。2001年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开的反全球主义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门致信表示支持。这次会议创立了一个反全球主义组织——“世界社会论坛”。从为期6天的第一次论坛及反全球主义运动的抗议活动来看,他们把反对矛头直指跨国公司、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以及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抗议发达国家通过推动全球化进程来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坏生态环境。主张保卫人权,提出豁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发展中国家的工会组织与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对工人的消极影响等。自2001年第一次反全球主义大会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反全球主义大会。参加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关注和所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反全球主义运动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不舍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生产、贸易、技术及金融等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资金困难、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及贸易保护主义等,还直接遭受西方国家的剥削及经济危机的转嫁。近年来,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领域相对狭小,而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则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在支撑世界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内,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赢家。在“无差别”、“互惠”等原则下迅速发展的贸易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经济扩张。从“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来看,所谓服务贸易、与贸易和投资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自由化,很明显是在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便利于西方国家通过占绝对优势的金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打开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此外,“自由贸易”、“公平竞争”貌似很公正,但就拥有巨额资产且在技术、成本、销售渠道、市场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的跨国公司和资金匮乏、规模效益差、技术层次低、市场经济经验欠缺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两者之问有着天壤之别,自由竞争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是公正的。现实的情形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无论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还是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基本上不是受发展中国家所左右,而是由少数发达国家的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和决定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法理基础、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冲击,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处于效率低下、无合法性、无权威性的状态。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趋于停滞、国际机构改革步履艰难,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日益明显。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不能反映甚至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致使许多反全球主义人士把矛头直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显然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是反全球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根源。

2.反全球主义运动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资本主义基二本矛盾也逐步突破了原有的国民经济的范围,发展为全球性资本运动中的即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的矛盾。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跨越了国界之后,其基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表现的形式和规模已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全球化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垄断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把资本投向他们认为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从世界经济整体的角度看,却是无序的和盲目的。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及国际分工的加深紧密相联的。这一过程本身不仅要求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个别国家政府调节的局限,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国际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必要、合理的调节。当然,从形式上看,这种机构已经存在,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不可否认,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是为这些国家的垄断资本服务的,不i可能充当“世界政府”的角色,因而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j带着并扩展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和局限。

在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旨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西方宏观经济管理规则、促进政府放松管制为核心的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参与全球经济。而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来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过程。这种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损害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经济全球化使资本垄断财团能够将垄断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的垄断资本快速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会使资本流出国的工人失去工作岗位,造成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相互竞争。生产全球化使跨国企业集团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来获得高额利润,致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加,中产阶级也渐次落人失业队伍。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野心牺牲了它们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他们构成了近几年来反全球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成分,并且为之提供了一部分主要社会基础。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竞争和矛盾,但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世界的扩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不在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在工人阶级自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

3.反全球主义运动源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预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收人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将缩小。但事实表明,全球化的兴起,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使整个世界民众的福利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全球化无论对北半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它对南半球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当今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经济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则被日益边缘化。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甚至军事的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与掠夺,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及倾销商品的大市场,在全球性的资本周转与循环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由此导致了南北之间严重的贫富对立与分化。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也表现出新的特征,财富指标已经不能完全衡量差距,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上的鸿沟让人瞠目结舌,它们与财富差距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不牢靠,一部分青少年未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机会;同时由于政策保守,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偏少,使高等教育获得者极为稀缺。在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的条件下,这种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分化状态,就会更多、更直接地体现为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上的差距,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公民在受教育意识、受教育能力方面的世代积累,而呈现出扩大化的态势。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它们依靠国内先进的教育培养出大量人力资源,投资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进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并通过抢注专利预先占领国际市场,保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依靠发达的经济水平特别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基础上薄弱,还在不断失去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甚至丧失了再生这种资源的能力。

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却使一些工业化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背上沉重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包袱,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日益加大。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决策信息的不完全程度相对加重,引发了新的市场失灵,从而使贫富的分化更趋严重。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在信息资源具有发展潜力的所有领域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储备潜力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据互联网用户数据和人口数据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9月,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仅为5.1%的北美,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却高达69.1%;而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为94.9%的除北美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3.9%。其中,亚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最高的地区,达到了56.4%,但亚洲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0.8%;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也有14.1%,但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仅为3.6%,这两者都不及中东地区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10%的比率。同时,像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都在38%以上。

4.全球化缺乏管理也是反全球主义的重要原因

如果各国政府能够合作控制全球化,全球化可能成为文明进步的一个新因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不仅没有这种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管理,而且各国都出于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置国际经济秩序于不顾。金融全球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金融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与金融联为一体,但每个国家又都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特别是当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渗透到国外或外国跨国公司时或跨国银行进驻国内时,生产、贸易、金融等竞争将直接在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之问展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l多是表现为单向式的对外开放,这对国家的民族工业、民族金融业和国内市场将构成巨大冲击。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投机和信息不完全问题更加突出。因为货币金融资源分布格局不对称,市场基础不同,而流动性大为加强,信息搜寻成本变大。市场发展不平衡助长了金融投机,不完全信息使得市场过于敏感,使投资者更易追随投机者与政府博弈,形成一边倒的市场冲击效应。这种资本冲击可能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实际状况无必然联系,但由于是大规模的和突发的,政府当局难以抵御,极易造成金融和货币崩溃,进而触发经济危机。这就给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例如怎样才能同时做到金融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自主。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显然,既要适当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让各国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总之,反全球主义者并不是反对一般的全球化,主要是反对西方垄断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全球化,反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反对那种只给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给富国带来福音,而给劳动者阶层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剥削、贫穷甚至灾难的全球化。

7、新世纪欧洲右翼民粹主义为何再度兴起?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近期,英国脱离欧盟再起波澜,而反全球化、反欧盟、反移民的右翼民粹主义也是情势高涨。

“民粹主义”一词,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俄国的“民粹派”。前苏联波斯别诺夫在其著作《苏联共产党历史》中提及:“在70年代,民粹派支配着革命运动。当时有一批先进的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发动农民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纷纷‘到民间去’,到农村去,‘民粹派’这个称呼就是这样得来的。”可见,当时的“民粹派”既反对农奴制的空想社会主义,也反沙皇专制的无政府主义。但是,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民粹派偏向自由主义民粹派,主张与沙皇政府妥协,成为“人民之敌”。也就是说,民粹主义并不追求理论与实践的一致,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开始谋求依附某个权力以获取自身的眼前利益。

 进入新世纪,欧洲的民粹主义主要集中于右派。至今,此类较为活跃的政党一般为结合了民粹主义与激进右派意识形态的激进右翼民粹主义(即右翼民粹主义)。激进右派奉行包含本土主义性质的民族主义,排外性较强;虽支持市场经济,但也反对全球化。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右翼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具体表现。

2014年5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可以认为是欧洲民粹主义首次向主流社会展示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力,也可以认为是欧洲民粹主义兴起的标志性事件。

而发生于2016年6月的英国公投脱欧则是欧洲民粹主义兴起后制造的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2016年6月23日,英国4600万选民就是否脱离欧盟展开全民公投将进行投票,投票者可以选择留在欧盟,或者脱离欧盟。这也是2015年卡梅伦为赢得选举支持做出的政治承诺。但没出乎意料的是,投票结果支持脱离欧盟的人数约52%。卡梅伦于随后宣告辞职,英国也开始走上脱离欧盟的道路。实际上,在公投前,“脱欧派”和“留欧派”围绕公投进行了激烈交锋,尤其是支持脱欧的民粹主义政党英国独立党更是煽动编造各种谎言来攻击欧盟,致使英国国内舆论产生重大偏向。

 那么,欧洲右翼民粹主义为何再度兴起呢?

第一,经济原因。

众所周知,新世纪头十年,欧洲经济曾遭受两次大规模冲击,一次是2008年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一次是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欧洲经济陷入一片阴影之中,欧元区经济整体下滑。

首先,分配没能达到基本公平。哈佛大学教授穆尼兹认为:1970——2016年间,欧洲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0%,但工资却未同步增长。麦肯锡集团研究也认为:2009——2016年意、英两国90%的家庭收入开始下降,目前英国社会不公程度有可能超过十九世纪时的水平。但是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却不断上升,如英国100家上市公司CEO平均薪酬在2010年是普通工人的160倍,2014年达183倍,致使劳动者失去工作动力。

其次,不同族群社会参与度降低。在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后,资本、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自由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贸易的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贫富差距一直处于扩大趋势,使得那些拥有技术、资本的社会精英阶层更具有优势,而一些社会底层民众的劳动力优势正处于逐渐被取缔状态,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社会底层民众的劳动力并不仅仅是指来自本国的,还有大量的欧盟内部移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下,这些移民主要是欠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一般是由东欧国家流向西欧国家。如在英国,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在英外国族群分别是波兰、印度和爱尔兰;其中,在英波兰人为85.3万(为英国最大的外国族群),在英印度人约36.5万,在英爱尔兰人约33.1万。自2004年至今,英国接收的东欧移民已超过220万人。其实,引发英国脱欧公投的重要原因,不排除受这些移民加上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的影响。

再次,公共福利恶化。为了吸取二战教训,欧洲实行了“丰厚”的福利政策。但是撒切尔推行所谓“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债务危机爆发后,福利体制逐渐成为各国沉重负担。各国开始缩减民生开支,而民众的归属感也开始缺失,下层社会民众开始投向更激进的政治选择,形成新政治力量。

第二,“难民”危机。

受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影响,2014年大量中东难民开始大量涌入欧洲,最终酿成2015年难民危机。到2016年,仅有部分难民被遣送出欧洲

在难民危机下,欧洲出现严重社会问题:财政赤字增加,影响社会治安,甚至恐怖袭击。期间,欧洲发生三次大规模恐怖袭击:2015年11月13日的巴黎恐袭、2016年3月22日的布鲁塞尔恐袭以及2016年7月14日的尼斯恐袭。如此多的恐怖袭击,社会恐慌情绪蔓延,民众的不安全系数增加,排外主义、民族主义趁机兴起,助长了人们的脱欧意愿。此外,难民危机使得欧洲本土居民与穆斯林的对立开始加剧。让那些打着反移民、反难民旗号的民粹主义政党有了可趁之机,并迅速崛起,冲击主流政党地位。

 总之,在经济危机与难民危机的影响下,欧洲各国下层民众就业困难,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对政府不信任度急剧下降,他们开始将责任推卸给涌入的难民,认为抢夺就业机会与社会福利;此外,下层民众与上层精英阶层,也因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巨大贫富差距而分道扬镳,代表着欧洲反全球化、反欧盟、反移民的民粹主义思潮再度兴起。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