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逆全球化的实质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逆全球化的实质

发布时间: 2023-04-15 15:16:40

1、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主要是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2、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民主执政就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3、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指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

1、为世界提供“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

中国政党治理的重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政党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持续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以有权威的党中央,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

2、为国际提供“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

在西方选举政治落入“民粹主义”泥潭、政党政治陷入“否决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临“治理无力”的困境时,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政治局面。

3、为人类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注入强大正能量。

(1)逆全球化的实质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的来源: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信,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并坚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中国那些地方推动世界发展

在全球化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中国有责任承担起与自身经济体量相符合的国际责任,反哺全球化。基于长期的全球化研究以及推动中国全球化发展的实践,我们尝试探索一条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提出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其中,三大支柱分别是人本全球化、开放性的区域主义以及全球的共存与共治。

人本全球化

人的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原动力。中国推动新型全球化首先要以“人本全球化”为切入点,凝聚全球华人华侨、留学生等群体的力量,沟通全球,构建共识。

从现代视角来看,人的跨域流动可以用“移民”一词囊括,既指迁往他地长期居住的人,也指人迁徙前往他地的这一现象和过程。据联合国估计,2020 年,全球约有2.81 亿移民,占全球总人口的3.6%。移民流动催化了货物、资本、技术、文化等全球化发展要素的流动,不仅直接影响着参与这一过程的人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对移民接纳国和输出国具有深刻影响。以“人”为出发点,从微观视角分析全球化这一宏观历史趋势发展脉络的研究方式,即为人本全球化。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移民潮,并由此形成了至今分布在世界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6 000 多万华侨华人。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656万人。一批批中国留学生为其留学目的国带去了全新的中国面貌,扮演了传播中国文化、连接中外社会的角色。在亚洲,由于传统上的文化纽带,这些留学生与日、韩“儒家文化圈”国家民众的交流更为顺畅,其带来的区域文化融合效应也更加令人期待。

开放性的区域主义

在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的关键节点,以区域一体化发展带动全球多边主义合作,亚洲无疑潜力巨大。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30 年,亚洲将会贡献全球近60% 的经济增长,在24 亿全球经济中等收入群体新成员中,亚太地区将占90%。推动亚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亚洲经济潜力,对推动全球化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再论亚盟既是亚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对进一步推动亚洲及世界繁荣稳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而且,以欧盟、东盟为鉴可知,打造地区一体化组织,对于减缓甚至避免地区政治军事冲突具有积极作用。在亚洲崛起背景下,缓和亚太地区地缘政治之争,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可在“东盟+3”基础上打造亚盟,并进一步推进亚太区域一体化。

2013 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契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一带一路”还可成为国际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在贸易、人才流动、教育合作、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实现创新发展的机制。然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些西方国家质疑它是中国开展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因债务问题与其保持距离。诚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进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为世界各国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全球化再平衡提供了一个创新思路和可行方案,是中国在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倡议,搭建的新平台,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新的公共产品,是21 世纪全球化新的推动力量。机遇总是和挑战并行,通过加强合作、协力共进,多边化发展的“一带一路”可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全球的共存与共治

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中国一直主张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和推动南南合作向多领域拓展,新的全球化时期,南南合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建议进一步提升与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搭建更具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台,推动全球化向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全球化时代变局之下,中国与欧盟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欧亚大陆的内部经济互通和整合程度,并为全球治理奠定新的基础,而中欧保持友好也是对中美关系的有效平衡。通过合作模式的创新,中欧可以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并为国际合作探索新的路径。

当全球化遭遇挫折时,中美关系也在经历着巨变。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中,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贸易战,以及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的重重阻碍,成为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重要特征。拜登入主白宫后,中美双方开始寻找新的定位。中美应坚守两国关系的三条底线: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同时,继续推动双边经贸谈判、密切中美商界合作、大力开展“州级外交”、畅通中美人文交流、拓宽中美合作领域、携手全球治理改革。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新兴国家的崛起推动多极化趋势增强,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同时,气候危机、能源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及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人类面临更多全球性挑战,全球治理落后于全球发展和全球实践,旧有全球治理体系已无法满足各国解决现阶段全球问题的需要,全球治理面临时代困境。

我们认为,全球治理2.0 需要体现三个原则。首先,需要更具包容性。这意味着要更好地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声音和利益,并动员包括发展中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等来共同应对全球问题。其次,全球治理需要进一步整合。需要以全球和区域组织、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全球联盟和机构之间的牢固联系为基础,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复杂的跨领域挑战。最后,后疫情时代世界要建立更具灵活性的全球性机构。大型组织可提高参与度,但容易效率低下、行动迟缓,起关键作用的主体所构建的小型组织更具灵活性,可在推动改革启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要实现包容性、集成性和灵活性的全球治理2.0,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和WTO 等现有的全球机构仍保持核心地位,对其进行更新,以使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多发言权,并更好地关注诸如气候变化和数字经济等21 世纪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是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紧迫、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而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与公共事务的处理,又有赖于全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与管理。在以无政府状态为特征的国际社会,各国在对待全球公共物品的态度上,往往采取经典的现实主义思维和国家主义理念,把应对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治理视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至于是否或怎样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则取决于趋利避害的国家利益衡量。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中,公共物品应该被重新提上议程,同时还应当在实践中拓宽并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在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领域,诸如和平与安全、平等自由、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乃至弥补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都可以被纳入广义的公共物品范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国际社会已经目睹了几乎没有全球多边合作可言的“全球抗疫”行动在灾难面前是何等的无力,而公共卫生安全恰好也是广义上的公共产品。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重建公共产品供应体系,这一点在中国积极的对外公共卫生医疗产品技术援助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格局中,公共产品的供应不仅会重新得到重视,同时还会有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这将是弥合南北国家鸿沟、增进南北对话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会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有利于促进边缘国家发声,进而推动新型的全球化体系的诞生与完善。

第二,在全球框架下,允许由规模较小、更具活力的国家集团组成新的区域多边倡议,发展和探索新的合作途径,最终也可以反馈到联合国等机制中。在全球治理新格局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更深层次、更具多样性的区域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区域合作的加深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背离,相反,区域一体化将会作为新型全球化体系的重要一环,两者以嵌套的形式共存。诚然,当今世界,无论对全球化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可否认,全球化现象已经深植于人类生活,全球范围内的经贸合作和商品交换,更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复苏,社会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基石。换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因而完全逆全球化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当下全球化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其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会更加倾向于强调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不同地区的“贫困”视为同一种问题,因而时常忽略了发展中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差异,使得部分地区和国家难以在本地一些紧迫性和严重性较强的问题上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同时,由于主导国际合作的许多国际组织,如WTO 等,自身都面临着亟待改革的挑战,这就更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对某些发展中地区的忽视,加深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技术、人文鸿沟。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中,各区域将会不可避免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内的多边合作,并适时灵活调整区域一体化的外延,超越地缘政治的界限,吸收和容纳来自其他地区的合作伙伴。RCEP、CPTPP 等都是新时期区域合作进一步加深的最好注解。有理由相信,这样深层次又多元化的区域关系,不仅将更加重视区域伙伴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也将会成为未来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第三,可建立新的全球机构,对现有体系形成补充,发挥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在内的各种利益攸关方的力量来解决共同问题。主权国家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主要行为体,但当前全球治理领域的众多核心问题—如气候变化、难民、人权等问题,往往超越了单个主权国家的能力范畴,迫切需要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展开合作。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行为体将组成一个多元化的、网络状的“全球社会”。非国家行为体可触及主权国家难以覆盖的领域,同时监督和制约主权国家的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将非政府组织提出的全球性议题纳入议事日程,提升了在相关领域的全球治理水平。非政府组织具有的独立性、民间性、灵活性的特点,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国家政府、公众的信任,从而建立起沟通渠道。例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中,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唤起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高校教授和学者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联合国组织了国际气候问题谈判,非政府组织自发对跨国公司的污染排放进行监督,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行为网络,共同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又如,“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和“国际电商联盟D50”作为两项全球化智库(CCG)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成功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其中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举行了成立仪式,由理念变成了现实。随着非政府组织甚至公民个人愿望和能力的增强,不同类型的治理主体共同协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全球性问题,将成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们认为,中国需要积极创新全球治理体系,主动分担全球治理责任,在现有全球治理机构改革中发挥更多作用,倡导基于“共治”理念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打造“东西共治”“全球共治”的新格局。具体来看,可以从推动联合国、WTO等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建立全新高效的大国协调机制;成立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组织;建立全球数据安全组织;建立全球税收组织;建立全球数字货币组织;推动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发展;建立国际电商联盟;建立全球智库组织等方面推进。

选自《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王辉耀、苗绿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出版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全球化向何处去
站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
既往全球化问题重重
全球化应向何处去
第二章“全球化”变迁与理论发展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的理论发展

3、为什么经济出现逆全球化?

这还用说吗,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现在生产能力不够,但是金融发达通过金融去剥夺发展中国家,而这样导致他们自己国内生产减少,失业增加,之后他们提出产业回流,这就是逆全球化的原因

4、对“反全球化”的实质的理解

反全球化运动的实质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
作为一种客观趋势,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能不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
但是,在人们言必称“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都高度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反全球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江起。很有意思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反全球公运动本身也成了一种“全球化”,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全球化。
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近几年来,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开到哪里,反全球化的抗议者就跟到哪里。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2000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00年2月14日,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示威者针对的并非贸发会议,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的确是我们关注的反全球化运动的时候了,的确是我们反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时候了。
在这里有必要指出,正如现代科技进步催生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一样,现代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由于最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反全球化抗议的组织工作因而变得越来越简捷高效起来了,再加上一些组织主要是非政府组织专门为反全球化的抗议者进行培训,因此反全球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声势越来越大,从而引起了众多国家、国际组织和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
二、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
所谓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也就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呢?是因为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的尤其是社会问题;是因为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世界却日益分裂化;是因为当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对待世界每个国家,不能公平对待世界多数人民;是因为作为客观趋势,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如果继续照此轨迹进行下去,那人类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前途就遥遥无期,人类就会有面临毁灭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就曾郑重向与会代表指出:“由于其生存的自然条件迅速不断地消失,一个重要的生物物种——人——有灭绝的危险。”(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人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人们对当今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人们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在世界各地,一场场反全球化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地爆发开来了。
那么,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或者说,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呢?关于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现代资历本主义》中作了这们的概括:“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引者),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可见,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问题。哥伦比亚总统内斯托·桑佩尔曾经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同样的好处,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0日)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趋向不是使发展全球化而是使贫穷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我们各国的主权,不是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团结一致而是主张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各寻活路。”(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日益贫富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我们看看美国《商业日报》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题为《穷人与富人》的文章中提供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吧,这些事实是从联合国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中摘选出来的,主要是有关全球穷人和富人享受商品和服务的比例。这篇文章写道:“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富人可能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例如,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穷人与富人》,美国《商业日报》1998年10月16日)
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事实甚至连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不讳言,他在一篇题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的谈话纪要中指出,现代世界是20%的国家掌握着全世界的80%的财富。他自己也认为,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他还指出,世界上现有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黄晴:《危险的失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5日)
关于当今的全球贫困问题,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一点就是,这种贫困是“富裕中的贫困”。现在全球一天生产的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远非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的财富相比,更遑论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时代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与贫富之间、发达与此同时不发达之间巨大的、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悲剧。尽管千万年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努力求解走出贫困之道,但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空前增长的今天,又有谁敢说,人类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呢?又有谁敢宣称人类贫困问题的历史已经终结了呢?在这里,我只能说,人类呀,虽然你富于智慧,但你却偏偏让它酣睡。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进程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同步,这不能不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人们纷纷指责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精英们及其控制的经济实体做出的决定往往不民主,因而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西方发达的国家却“慷慨地”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让世界的大多数人民“尽情”品尝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恶果。1998年9月14日墨西哥《至上报》上一篇题为《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臁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谴责说:“工业化国家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源头。但是,最终为污染和滥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最贫困的国家的人民。”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人文发展指数报告的结论,每年大量死于空气和河水污染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此外,他们民深受土壤贫瘠之苦,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因为地球气温上升而遭水灾、地震和歉收之害。
实际上,工业化国家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是世界原料最大的消费者。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一期题为《环境污染 穷人受害》的文章也指出:“全世界死于环境污染的大多是穷人,他们是迄今为止自然界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贫困的人们中间展开一场悄无息(且鲜明为人知)的‘大屠杀。’举例而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界环境恶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穷人,他们付出的代价亦最大……赤贫的人们生活在最为脆弱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风肆虐。”
当今全球化进程产生的问题还有许多,如不平等的经济发展问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改头换面的新殖民主义问题,还有失业、社会分裂和忽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待。
三、人们究竟反的是什么样的全球化?
严格说来,“反全球化”这一词本身并不确切,因为人们并不对全球化本身,尤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那些强烈抗议全球化的示威人群自己都不大使用“反全球化”一词。准确地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说的那样,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见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海外星云》2001年第24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年4月3日发表的《我们人民:二十一世纪联合国的作用》(即《千年报告》)中也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首先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展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他们的呼声会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当今的全球化进程是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和推动的,因而,我们很难设想这一进程不会深深打下它们利益的烙印。有识之士指出,当今的全球化明显带有西方强权主导的意味,因为这种全球化“不过是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那种既是国际的、更是跨国的原始使命,把疆界和国家、传统和民族统统踩在脚下,迫使一切都更加服从唯一的价值规律。”(法国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第7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全球化实际上可以说就是过去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跨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全球化。在这种以市场和资本为杠杆的全球化下,一切似乎是建立在市场规律之上的自愿原则基础之上的。与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为确立其在全世界的统治而直接诉诸武力侵略、霸占领土的作法不同,西方垄断资产阶级这次主导和推进全球化进程是通过所谓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自由贸易”夺取和霸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来实现的。
四、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
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自然首先要求我们考察反全球化运动的力量构成,也就是要求我们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爆发的历次反全球化运动中不难看出,当前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力量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资本的趋利性以及现在的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制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很轻松地把一些在发达国家难以牟利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巨额利润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的低工资、低福利。他们参与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根本动因就是要求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部门和国际社会关注他们的福祉。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中的成员、环境保护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减免穷国债务的宣传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抵制者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力量。当然,那些在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非常不满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他们自然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下面介绍几个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减免债务”(Drop the Debt):该组织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其前身是Jubilee2000(纪念2000年)。该组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游说西方富裕的发达国家撤销第三世界国家债务上,它不断向八大国(G8)施压,已经成功地游说富裕国家撤销了第三世界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在它的压力下,八大国家承诺进一步撤销第三世界国家600亿美元的债务。
“直接行动网络”(Direct Action Network):该组织是一个由北美洲多个组织组成的松散网络。成员之间常常互相用铁链锁住、手挽手组成人墙,并表演街头剧或高举巨型木偶嘲笑世界贸易团体。该组织是1999年11月世贸组织(WTO)西雅图会议示威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该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关注全球化中的南方”(Foeus on the Global South):该组织主要是由泰国的一些智囊人士组成的,这些智囊人士经常开展一些极具争议的全球问题研究。该组织主要强调亚洲地区、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悬殊。
“救助平民的金融业务征税联合会”(ATTC,英文全名是Association for Tax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for the Aid of Citizens):这是一个以巴黎为基地的组织,主张要发展中国家向投机活动收取0.5%的税项,以减慢资金的林量流入或流出。该组织已经替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筹集到1000亿美元的款项。该组织强调自己为非暴力组织
“全球贸易监察”(Global Trade Watch):该组织是由2000年美国总统选取举独立侯选人奈达领导的,强调贸易协议要有责任感,并努力监察全球化对就业、社会、环境和民主的影响。
国际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这是一个总部位于荷兰的68个国家环保组织联明,主要游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贸易官员多注意当地的需要,并评估他们的计划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以法国为基地的“取消第三世界债务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Cancellation of Third World Debt)、以日本为基地的“食品安全与环境网络”(Network for Safe and Secure Food and Environment)、以菲律宾为基地的“反对走私妇女联盟”(Coalition against Trafficking in Women)以及阿姆斯特丹多国研究所(Transnational Institute in Amsterdam)等非政府国际组织也是很有影响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
五、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评价
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呢?我认为,顺势而生的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有助于我们注意当前全球化进程产生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我们注意世界经济表面“繁荣”背后隐藏着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危机。反全球化这一运动的兴起,不仅会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反思他们主导的全球化,也会使世界多数人民受到教育,因而有助于世界多数人民很好地认清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本质,从而有助于作为客观趋势的“全球化”这艘人类不得不乘坐的“大船”不致偏离正确的航向。
但是,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我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也就在于提出问题而已,因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各种分散的化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很难统一起来,且不说反全球化的运动的人士没有真正从全球化角度而只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或者说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问题,且不说他们没有真正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最高纲领,单从反全球化运动人士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家”,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
关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古巴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拉蒙·巴拉格尔1998年11月1日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八次圣保罗论坛会议上说得非常好:“资产主义是一种没有能力解决各种重大社会问题的制度……资本主义很明显是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科学越发达,生产力越提高,它所制造的贫穷和社会差别也就越多越大”。(拉美社墨西哥城1998年11月1日电:《资本主义没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彻底埋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另外,在当前反全球化运动的乐章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由于反全球化运动各种力量的出发点不同和关注点不同,因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全球化力量的难以汇合,更遑论发展中国家的与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运动力量的汇合了。明眼人只需要看一看77国集团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开的首脑会议,就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首脑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他们之间的分歧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与会者当时就发表评论说:“如果说77国集团的133个成员国中的1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南方首脑会议的话,那么在走廊里就出现了180种不同的意见。”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与发达国家中的反全球化运动力量就更加难以团结一致了。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发达国家的许多反全球化运动人士往往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政府未能有效阻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廉的劳动力对他们国家的工人构成了竞争。他们甚至建议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多地提高劳工的社会标准,这无非是找一个借口来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的冲击。
正因为当今的反球化运动中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力量分散化的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人类离那种世界人民、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全球化,离那种世界人民从历史运动的客体(即作为少数剥削和压迫的对象)转变为主体(即作为自己的创造自己历史的主人)、从历史的被动地位转变到主动地位的全球化,离那种伴随全球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交往的普遍开展和地球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道德水平普遍大幅提高的全球化,一句话,离人类的真正的、彻底的解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尽管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毕竟它已经开始了反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问题的战斗,开始进行战斗是很重要的,正如拿破仑·波拿巴所说:“首先得投入战斗,然后便见分晓。”

5、什么叫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Trade Protectionism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新旧,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会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不同的反应。但新旧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更胜一筹,具有强制性强,对贸易各方影响大而直接,受约束范围广和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简单说来,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的壁垒形式包括:
1. 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工业发达国家以生态环保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形式有——
绿色标志。又称绿标制度或环境标志制度,是指国际间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依据有关所谓绿色标准对商品进行认证并颁发标志和证书的一项制度。绿标图案多为天鹅、常绿树、蒲公英等,富有绿色寓意。凡没有取得绿标的进口商品将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而加贴了绿标的则被认为是一种“环境质量信得过”的“绿色产品”。这当中所涉及的认证标准是对包括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及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利用、使用后处理等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管。涉及的产品大多为节能低耗品、清洁工艺品和低毒品等。绿标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防治污染能力的增强。但由于各国环境标准存在差异,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了较高的环境标准,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客观上为发达国家的市场设置了贸易壁垒,从而有违公平贸易的基本准则。
绿色包装。各种与环保要求不符的包装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卫生和安全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改进设计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以节约资源;重复使用包装材料;使用再生材料制作包装;使用生物降解包装,使废弃包装在自然环境中快速腐烂。为此,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重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满足了包装在环境保护上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滞后,而使得绿色包装成为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绿色屏障。
环境成本。新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且应以国际环境标准为基准进行计算。如果忽视环境质量或降低环境标准,其出口产品实际上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比较优势或环境补贴,形成了对高环境标准生产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未计算绿色成本,是在进行环境倾销,因而应通过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来均衡不同环境标准下的成本差异。可以看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筑的绿色壁垒。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市场准入。市场准入主要体现在制定严格的、甚至苛刻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涉及产品的适用、健康、安全或卫生等方面。比如,自1994年以来,德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继采用的印染制品含偶氮染料禁止令就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服装等轻工品的出口影响甚重,损失惨重。目前我国虽已攻克了此技术难关,但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还有,已被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HACCP则明确规定,食品包装需标明食品的营养成分,从而增加了食品制造商的成本,对缺乏技术分析手段的食品实际上构成了禁止进口令,进而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和生产。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中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则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有的国家还规定了许多涉及安全、健康项目的审查,使进口品因季节需求的变化或失去商机,或无法进口。凡此种种,均对有关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技术阻碍。
认证、认可制度。认证、认可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有关产品进行认证或认可的制度。与贸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思想、法律制度等。认证、认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机会的均等性,具有从更高的战略(非局部的)角度去审视经济的发展,故在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社会环保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此项政策所能带来的种种益处只能被那些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所享受。未经认证、认可的产品和服务则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壁垒,因而保护主义色彩更浓,保护程度也更深,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具决定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更难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
3.贸易管理及其他。贸易管理是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是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分析,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上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者极力主张的政策手段之一。此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灰色区域、限制性援助或边境税调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为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特朗普上台进行了系列“退群”行动,实质是“逆全球化”,对吗?

刚才经营了一个退群许多实际上就是个土

7、如何理解全球化如何应对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部分地区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从而让民心转向打“民粹牌”的政治人物,将他们视为救命稻草。

一、公共政策失灵,导致经济低迷态势无法缓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是巨大的,正是在其影响下,世界生产总值、贸易、投资均出现大幅度下滑。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开放程度更高,经济的波动也更为剧烈。

二、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态度较为消极。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具有主导地位。

(二)发达国家内部各阶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分配难以均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在分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时占据了更多优势,而人数占绝大部分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出现收入下降的趋势。

三、移民问题使得民众的被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移民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以美国为例,移民对就业机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技术工人群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中,美国实际GDP总值在当年第三季度开始下跌,在2010年就已开始出现再次增长。

与此相反,失业率一直到2016年5月才恢复到与2006—2007年度的4.6%相近的4.7%。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失业型复苏的出现,决定了美国选民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选民相比,更难以容忍经济的衰退。

(7)逆全球化的实质扩展资料:

“逆全球化”现象及长期不利后果:

一、英国公投脱欧是民粹主义的一次集体爆发。

欧洲大陆过去几年的民粹主义源于大量难民的涌入导致从民众到社区、从各个国家到整个欧洲层面的种种治理挑战,欧洲各国政府在为难民问题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解决方案。

新移民和东道国某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底层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失去就业机会、收入不平等等诸多问题,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他们的处境更为困难。

二、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使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

(一)多边贸易体制短期内实现实质性突破较难。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不同,核心诉求不同,这就决定了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全体成员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二)随着世界经济低迷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自由贸易理念被更多的国家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实施的限制性贸易措施多达736个,同比增加50%,是自由贸易促进措施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