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

发布时间: 2023-04-11 01:25:36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背景 1.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时代主题和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直接相联系。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1)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之所以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美苏(俄)两国的核武器足够把人类毁灭若干次。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掀起新一轮争夺高精尖技术优势的军备竞赛。地区核军备竞赛近年来骤然升温,给世界和平增添了阴影。国际武器交易近年来持续上升,武器扩散特别是核武器扩散屡禁不止,这必然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另外,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新老法西斯主义也都已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局部战争造成的损失也是相当惊人的。冷战结束后,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呈现出向欧洲拓展且频繁发生、技术含量高而突发性强、性质复杂、破坏性大等特点。总之,战争的因素并没有随着消失,因此,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南穷北富扩大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发展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般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第三,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发展有助于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4)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的最好的回应。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要回答世界对中国的关注
随着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整个世界对中国都愈加关注。许多人在研究中国走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的什么样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多种形式与实际行动明确地向世界表明,中国选择了并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关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想问什么啊楼主?
世界大战是20世纪前半期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20世纪以前,培棚判人类从未有过“世界级”的大战,但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将3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这场从欧洲开始的冲突,使约18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大战再次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世界的独立国家几乎无一幸免,约60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目的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规定了战争的动力和内容,也规定了战争的形式与规模。当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已遍布全球,资本主义列强已结成覆盖全球的利害关系网时,他们之间的竞争与争夺就必然会影响到全球,而为争夺霸权所引发的战争,也极易最终发展为世界大战。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两次世界大战在起源上的第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无论是对一战的交战双方来说,还是对二战的发动者德意志法西斯国家来说,它们都是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因此,列宁的垄断是世界大战最深厚的根源这一论断,对两次世界大战来说都是正确的。

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这种不平衡,使原来落后的或曾被打败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并追赶上来,从而使按照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并使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日益尖锐。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看到两次世界大战在起源共性上的另一层面,即它们都是民族主义在西方恶性发展的结果。随着19世纪的逝去,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

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给人类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一战之后,这种蜕变的民族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一步发展,并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配改发。

除此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世界作出的安排———凡尔赛体系是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温床。它的骇人听闻的掠夺性,使战后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成为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所定下的敌视苏联的基调,致使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在二战前建立,并因此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尖锐地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所做的蠢事”,此话颇有见地。

其次,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所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无论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智慧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战胜了邪恶的法西斯集团,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

两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欧洲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并处于美国和苏联的控制之下。19世纪欧洲建立的世界霸权地位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与欧洲的不断衰落同步进行的是它所代表的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变化。

与欧洲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二战中后期由“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反映了二战以后的世界现实,并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它对战后的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留给冷战后的世界的宝贵遗产。

首先,雅尔塔体系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和祥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就在总体上制约了美、苏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能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因此,在二战后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部战争始终不断的情况下,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便形成了冷战的最基本特征: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从而使世界维持了整体的和平状态。

其次,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

不仅如此,在雅尔塔体系演变而来的两极格局中,也蕴育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在雅尔塔体系下,衰落的欧洲通过西欧的联合而走向复兴。这一联合进程使西欧成长为相对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级力量,成为促进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变化同样翻天覆地。在战败的日本逐渐发展为经济大国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国终于恢复了它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并成为国际事务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正是在雅尔塔体系实际运作而导致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它蕴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蕴育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蕴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然而,50多年来世界无大战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伴随着人类用世界大战的手段对自己生活家园的一遍又一遍洗劫,人类本身制约世界大战的能力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英法美等国家担心再来一次大战将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因此他们的政治家们愿意对凡尔赛体系作出一定调整,以求妥协。但是他们犯了两个极大的错误:第一,他们是在向具有无限侵略扩张本性的法西斯国家做出让步;第二,他们是在拿其他国家的主权利益不断填进法西斯永不满足的胃口之中。因此这种所谓的妥协与让步虽能牵制法西斯国家于一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后者的欲望,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5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今天,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冷战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宣告结束,世界正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中,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中进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战争,持久地维护和平,仍然是人类最为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正由于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该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抛弃种种极端的观念,特别是抛弃几十年来形成的冷战思维,携手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新世纪。

3、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是如何变动的?原因和影响怎样?对此变动你有何认识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动(雅尔塔,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多极化格局)  

1、背景(条件):是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3、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

4、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5、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之一);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世界两极格局是世界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因素有: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扩展资料:

1、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的总的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订中国自己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基本依据;

2、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表明了中国对多极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3、中国要积极推动多极化趋势,这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战略有着重大的基础性意义。

4、两次世界发生的根源,性质,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性质: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二战: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影响:一战: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3、俄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战后初期,出现无产阶级革链禅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局面。
二战:1、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棚顷尘的破坏和灾难。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乎败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大发展壮大。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5、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空雹租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肆液的趋势.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斗兆,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和经?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表现: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影响: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原因:

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表现: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影响:

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其利益冲突,甚至对抗不断发生。

三、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90年代至今)

原因:

1、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

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扩展。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其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同时,还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了威胁。

区域经济集团化则促进了参加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的形成。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http://learning.sohu.com/20051024/n240575692.shtml

7、经济全球化的四种观点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四种观点

目前,国际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四种基本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观点;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决批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或“左”派观点;

第三种是怀疑派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平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的神话;

第四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如何尚看进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逐步建立的?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大西洋宪章》,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1941年9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羡伏芹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兄毕和约;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厅谨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