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纽带,这个作文怎么写
纽带指的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我们人类不断在创新,在进步,纽带就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人和人,国与国,连接成一个地球村。我们依赖的便是这样的纽带关系,有时岩核陪血粗蠢浓于水,有时唇齿相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作为渺小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也难免会和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将人和人之间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氏野受到约束。
我们可以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独立的,和这个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谁离了谁都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的书,是工人们辛辛苦苦印刷出来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们辛辛苦苦铺出来的;吃的饭,也是经过很多道工序,才变成香喷喷的米饭,没有谁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连《瓦尔登湖》里的梭罗,也是时不时和外界发生联系,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的。
记得有次,我对朋友说:感觉自己没家没爱,孤魂野鬼一样。也收获一些友谊,但虚无缥缈,可有可无,能落到实处的没有。有时,觉得就是一个孤儿。噩梦中醒来,发现,可以倾诉的,只有惨白的墙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别的人更不能。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并没有这么孤独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觉得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但真有什么事情的话,也会收到满满的感动。平时,也会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牵挂着彼此。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到被爱包围,也乐意付出自己的爱。
我们要共同承担起义务和责任,维护好纽带关系,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痕迹。让我们紧握这条爱的纽带,珍惜世间所有的温暖,收获一个又一个美好吧。
2、 经济全球化: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与国际经济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鲁斯·里库佩罗向第九届贸发大会提交的报告所言:“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似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联结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的国际分工不断发展。从深度上看,国际分工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从广度上看,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
第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成为联系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据统计,按出口计算,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1970年达到3150亿美元,1990年为34470亿美元,1996年高达53982亿美元。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1980年世界贸易额为24006亿美元,1996年达到了66890亿美元。随着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50年世界各国按商品出口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只有6%,1985年增加到9%,1992年提高到16%,1995年达到了18.5%。
第三,国际资本、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一体化程度。从国际直接投资来看,1960年只有680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5020亿美元,1996年达到32330亿美元。1986~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9.8%,1991~1996年为17.1%。从国际间接投资来看,1990年国际融资净额为5150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8650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75850亿美元;1990年银行国际借款额为7862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12519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101637亿美元;1990年国际证券发行总额为1641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5959亿美元,1997年底总额为35422亿美元;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包括交易所交易工具和场外交易工具)为57407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409407亿美元。近年来,国际投资递增速度既高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纽带。
第四,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迅猛发展,通过其日益跨国界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把世界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D)公布的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全球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有49个为跨国公司。1997年末,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60%,投资额占全球对外投资的23%,掌握了世界上70%的高技术,技术转让额占全球的80%。
第五,世界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日益健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作为协调和监督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性组织,其权威性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到来,对于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当然,目前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仍然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面临着更新和变革的繁重任务。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目前该组织正在酝酿着重大改革,以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来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的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收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达到32%,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极为重要,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
3、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说纽带之经济全球化扩展资料: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4、根据这个场景,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
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密不可分开的。处理“人”和“事”的关键是看作文题目如何进行要求——强调“写事”的题目,文中的“写人部分”就要为事情的叙述服务;肢缺强调“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把一件事作为写人的主要材料,让读者从人物所做的事中来认识人物)
1、要根据写的人的“需要”来写具体的事件,进而烘托人物性格品质。
2、要选择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件,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
①从小事着笔。②从事实出发。(开口小,聚神多)
二、通过几件事的`“组合”来写人。
1、选择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要能统一突出人物。
2、在行文结构上,有两种方法:
a:总分式纯毁。 先把任务的性格平直、突出特点总结出来,然后再分别用几件事来表现、反映,一一“证实”人物特点。
b:分总式。 即先分别记叙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再统一总结。
3、在几件事例的叙述中,要注意详略得当。
三、学会刻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1、外貌描写。
①、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突出外部特征。
②、要注意整体顺序。
③、要注意多用修饰性形容词来辅助描历裤辩写外貌。
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
①、人物语言要有选择性。(把那些最能表现人物个性和“你最想突出人物某处的”语言选择出来)
②、对话要符合事件背景、人物性格、身份等。
③、独白的语言描写。(我想…… ;直接变成“所写人物”)
5、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展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见诸西方报刊以来,一直成为媒体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一词究竟何时产生,已无从稽考。但是,关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从19世纪的60年代已经开始。有从政治角度认识的,比如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在世界更多国家的普及与实践,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大国对小国的政治体制的影响,等等,都被认为是一种“全球化”的过程;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则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全球化”问题,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得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如同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没有了关税,没有了配额;还有更多的国际关系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如欧洲共同体发展到欧洲联盟,北美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与太平洋国家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组织,等等,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使得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规模更大、手续更简单、各种摩擦与交易费用大为减少。鉴于这些现象,郑通汉(1999)将“全球化”的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即: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状态;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国家政治经济边界弱化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通过生产、贸易、金融和资本等的跨国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流动速度使得彼此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经济过程,它又不可能不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产生强烈的渗透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和交融,另一方面世界各种文明之间、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发生冲撞和冲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再次,各主权国家要求平等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改变既有的游戏规则,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将这些特点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部分所阐述的五个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根据以上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国经济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相互依存关系基础上的国家政治经济边界的弱化、经济规则的全球化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化。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发生,首先在于世界各地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客观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相互交流日益迫切,交流的对象日益广泛,交流的手段日益增多。而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就是增大共识和共性的过程,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严格地说,从有了商品交换就开始了(郑通汉,1999),远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以英国为先驱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来临时,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开始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供世界各地消费。但直到进入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之前,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这个过程开始加速,到二战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化过程空前加速了。特别是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缩短了时空距离,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有个进程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交流客体范围的广度,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主体范围的广度。一定程度的“经济区域化”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进程,是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目的都是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活动的主体是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如果一定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划分的话,那么,经济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企业行为,它使商品、劳务、资本、技术跨越国家堡垒而增强经济的相互依存,促进了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形成了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对外贸易的大力发展,以经济为纽带营造了世界市场网络。区域集团化则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行为,为了本地区成员国的利益而消除地区内经济活动的障碍,实现规模经济,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分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世界需要区域性贸易安排,如关税联盟和自由贸易区,这是通向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垫脚石。如果世界取消区域性安排,那么,全球性进一步自由化的前景将逐渐淡化。欧洲联盟在过去十年来一直是欧洲的中流砥柱。它的存在促进了和平与稳定,有力地阻挡了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货币的动荡。欧元在进一步推动地区化的同时,也会导致地区间的合作,有关大西洋两岸(即欧洲与美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一再提出,两次欧亚会议的先后召开,非洲和南美某些国家酝酿统一货币,已经预示着区域集团化的浪潮正在向着地区间联合的更高层次发展,其中亚欧之间的合作由于经济互补性最大而前景最为看好。
其次,“经济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状态。它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另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紧密程度,同时,也形容各国之间由于利益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关系。1999年,全球商品和劳务贸易规模已经达7.1万亿美元。1998年全球有跨国公司6万多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0%,贸易占全世界的60%,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戴相龙,2000)。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1999年全球跨国投资8000多亿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我国20多年来,进出口贸易在GDP形成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并以平均每年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的步伐发展,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据我国的海关统计,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607亿美元,扩大了17.5倍,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18.0倍和13.2倍,年均增长率15.3%和13.8%,我国在世界贸易排序中由改革开放前的第32位快速跻身于十大贸易国(地区)行列。与此同时,我国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约400亿美元(陆燕,2001),从199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领域也逐步拓宽。我国向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已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扩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贸易的众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加快了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进程,为我国经济面向新世纪的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同样表明这样的趋势。表1-1是有关国家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就反映了这样的趋势。
表1-1 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据施晓苏,2001)
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国家经济边界弱化的过程。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必须认可、遵守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服从东道国的经济运行规律,资本、技术不再被保留在一个国家边界的内部,随着第三世界东道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发达国家的投资不仅仅是利用东道国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其先进的技术必须转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业务活动不再固定在一个围墙之内,企业没有了组织形式的边界,技术不再存在严密的隔墙,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网络给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消费品。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了“全球统一市场”。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大量建立和发展,为贸易自由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则网络基本形成。无论是政治多极化,还是经济一体化,总是有制度、规则在其中规范着参与各方的行为,如最终约束欧共体各成员国行为的《阿姆斯特丹协议》对欧盟区内的自由、安全、公正问题,公民的权益,对外政策以及运行机制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以完善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投诉、金融机构等来制定和执行区内各项政策。这些规则支撑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并对经济全球化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五,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多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中国、俄罗斯、东欧等原来的一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的利益主体则按照市场化的规则追逐跨国界的经济利益。
6、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有什么区别?
分类: 商业/理财 >> 创业投资
解析: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国际化是动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经森茄济国际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则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经济国际化时期,各国之间主要以商品和资本流动,尤其是资本输出作为经济交往的纽带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互补关系。以垂直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在商品贸易、资本输出成倍增长的同时,国外直接投资、服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传播、人员交流都迅猛发展,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形成发达的世界市场经济。
(2)经济国际化时期,国家经济之间为线型联结方式是双边的经济交往。国际经济强调国家 *** ,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为国家,两国之间的经此隐察济关系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各个国家的市场仍然受到 *** 国家的保护和调节,公司受国家严格的对外经济管制政策的约束,对外经济交往主要在两国的公司之间进行,体现的是公司的外部联系和交换关系。与此同时,无论就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言,还是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看,国际经济活动及其国籍归属都是比较明确的,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划分也是比较清晰的。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分立状态,只能通过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进入别国的国内市场;而经济全球化阶段,国家经济之间为全方位的联结方式是多边的经济交融。国家 *** 受到削弱,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纽带或渠道越来越多。这种联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各个国家的市场虽然受到国家 *** 的保护和词节,但各国的经济决策权要受到某种制约和限制,要遵守共同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国家之外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非国家经济主体成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形式,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内部的交融关系,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关系。各国的国内市场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本国的,又是国际的,以同时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直接组成部分存在为重要特征,即通常所说的国内市携滑场的国际化。
(3)经济国际化现象在国家与地区问经常出现。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一国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和程度。而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全球性经济同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离不开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而独立发展。
8、高考作文说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