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汇聚全球化商登录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汇聚全球化商登录

发布时间: 2023-04-07 02:39:26

1、经济全球化下爱国主义是否过时?

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2)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
(3)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
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
(2)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条件下,
一方面,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动摇他们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象征的政府权威。
另一方面,面对国人的政治淡漠和对政府信心的丧失,如何以一种思想或理论来汇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3)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
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
(3)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现在在校学习的学生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他们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让我们回想一下吧,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反映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所以“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蔽、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和正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做出贡献,而且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一国两制 ”,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也是统一的。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相对的民主,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有者根本区别。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不懈的努力。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所以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建设和改革,将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叶障目而不见真理。高烧导致的狂热,爱国外衣下的狂热,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难更可怕?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吗?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仅仅因为去了靖国神社,姜文就被不问青红皂白地指斥为汉奸,一篇篇的讨伐檄文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他飞来,漫天的唾沫背后,似乎一切关于靖国神社的行为都意味着与日本军国主义亡魂的纠缠。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居心叵测的推断,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还有,赵薇不认识日本军旗图案,伏明霞不知道卢沟桥为何物,在慨叹名人明星们对常识的无知的同时,更多的人举起了板砖,甚至还有粪便。那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因为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分外冠冕堂皇,似乎只有从这些“不爱国”的名人们的身上践踏而过,才能证实自己更加爱国。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

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从自身作起,从细节作起,也许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爱国需要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一片废墟的日本国土,多少年的苦心经营,多少年的努力奋进和踏踏实实的激情,成就今天的强大?又是多少中国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才将浊浪滔天的洪魔击退,保住了长江大堤的安全?“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冷静、团结、开放和自尊成为我们爱国必须的心态。惟有如此,那些爱国病才可以得到根治,才可以永远地尘封在记忆当中!

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精神最为饱满、最为自信的时期。综合的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现阶段有其新的作用,体现。她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的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容超越党派,超越阶层,是整个民族的共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影响深远。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即把全世界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各国在这一大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使我们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对国家、人民带来了负面影响:
(1)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2)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
(3)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而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动摇他们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象征的政府权威。另一方面,面对国人的政治淡漠和对政府信心的丧失,如何以一种思想或理论来汇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弘扬爱国主义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需要。经济的竞争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皆然。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是个人才辈出的民族。但人才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往往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想出国,特别是许多高材生出国后成了博士、博士后,外国通过高薪等优厚的物质待遇轻而易举地就将他们留在本国为其服务,等于说中国辛辛苦苦进行教育的结果,却是为他人作嫁衣!中国出国留学的人员,学成后能回国效力的不到一半!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在现阶段,一方面要通过改善物质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但仅有此是不够的,另一方面还要借助爱国主义的旗帜来实现团结人才的目的。毕竟如果光靠物质条件的话,我们不可能提供比发达国家更丰厚的物质条件。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为是为了抵御西方强权国家的经济侵略,更是抵御他们的文化侵略,使我们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们的祖国一直富强!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什么根本变化

一、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是全球性的课题

所谓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削减,国际商品贸易高速增长,1980~199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6%,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均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投资日趋活跃,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其累计输出资本已达35000亿美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突飞猛进,各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的交易网络;国际互联网迅速扩张,国际间信息流动快速便捷,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

4、抵抗的全球化 上下怎么样

每次看到弗朗索瓦·浩达(Franois Houtart)教授,我总隐约看到他额角上贴的一小块胶布。二○○二年,浩达获邀列席“亚洲交流”(ARENA-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在吉隆坡召开的会员大会,那是我们初次见面;送行时,我们坐在旅馆大厅等出租车来,闲聊间,我问他额角上贴的胶布是怎么回事。浩达摸摸前额,笑说,伤口已经结疤了,只为美观,才贴上胶布。是怎样受伤的?他又是一笑,说,每次出去开会,他会带上两箱书去展示和售卖,在机场,顾得上拖着两个箱子,顾不上撞到一根柱子上。 屈指一算,浩达今年八十三岁了。这位比利时新鲁汶(Louvain-la-neuve)天主教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三大洲研究中心”(Tricontinental Centre)的主任,除了讲学著书立说,还长期奔走于拉丁美洲、亚洲、欧洲之间。浩达神父是解放神学的知行合一佼佼者,在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斯里兰卡、印度,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到处都有他的门生。 初次与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教授见面,是多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秘书长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在西班牙召集的“民间网络世界论坛”(UBUNTU: World Forum of Networks of Civil Society)上。在旅馆吃早餐,我们同桌,他问我从哪儿来,我说,香港。阿明教授很热切地对我说,那你一定要跟一个组织联系,该组织总部在香港,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学者组织,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叫“亚洲交流”。我说,凑巧我是“亚洲交流”的现任主席。阿明教授开怀大笑,然后紧握我的手。他总是不忘推进民间的思想与行动交流,尤其主张亚洲与非洲加强联系,认为它们共通之处,是未被帝国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全面地深深地腐蚀。阿明教授于一九七三年在非洲成立了CODESRIA,一个积极介入社会实践的泛非洲学者组织,性质与“亚洲交流”类近。 浩达与阿明这两位令人尊敬的知识界运动的前辈,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另类实践世界论坛”(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分别任秘书长和主席,努力推动对主流制度的批判和分析,对另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推广。一九九九年,他们参与了“世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的策划。“世界社会论坛”的前身“另一个达沃斯”(Another Davos),在各国首脑云集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同时召开,提出不同的声音;之后几年,在地球的另一面,在巴西的阿里格港召开“世界社会论坛”,反对“世界经济论坛”只讲强国逻辑、经济利益,罔顾全球大多数民众的死活;再后来,“世界社会论坛”在亚非拉轮流召开,每次有十多万人参加,地区社会论坛也纷纷举行,是多元开放的平台,让各家之言碰撞切磋,让庶民力量显现激荡。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浩达与阿明为推进知识分子与民间运动的联结、交流及对诘,从二○○三年开始,每年出版《抵抗的全球化》文集,邀约全球各地的公共知识分子撰文,既介绍和反思各地运动经验,也寻求思想的汇聚与交锋。《抵抗的全球化》与一般的学术文集最大不同之处,是有意识地警惕知识界主流的欧美中心的话语体系,试图建构“亚非拉”视野──不仅由本地学者阐述以亚非拉为主的各地运动的抵抗历史,而且将欧美与亚非拉紧扣的、复杂的关系展现出来。 “亚非拉”这个词,在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盛极一时,对于位处边缘的力量,“亚非拉”象征着抵抗──抵抗帝国资本主义的猖獗,抵抗其世界秩序的腐朽;它指认着一种新的能动主体──既是被殖民的民族国家摆脱被侵略被掠夺的命运,也是全世界被压迫者突破民族国家的框架,摆脱资本主义的逻辑,寻求全人类的解放。 可是,在殖民主义的霸权话语中,尤其在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横行的年代,“亚非拉”几乎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并非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一种功能运用:通过对“他者”(亚非拉)的界定来确立中心(欧美)的位置;这种魔法倒果为因:亚非拉因为贫穷,所以需要发展,只有在已发展国家的帮助下,从欠发展状态走出来,才能造福民众,共享繁荣安定。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冒起成为一般常识的“欠发展”的话语,是资本主义通过不再是战争而是贸易达到的新扩张策略,以发展之名不断制造贫穷。所谓发展,一方面是对和民众息息相关的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同时通过种种手段迫使民众成为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推销发达国家的文化优越性,以产生对“落后地区”的民众的同一化作用,同时摧毁传统的文化和社区,瓦解任何尊重生态、注重合作、相互依存以达到相对地自给自足的文化基础,为渐深渐广的商品化过程铺设高速公路。这里,代名词发挥它的第三个作用:掩盖同一化所不能消灭或压抑的所谓“落后地区”民众的多姿多彩的差异,但恰恰是在特定的、多样性的生态中生产出的多姿多彩的差异,戳穿了同一化真正要掩盖的东西──它本身的贫乏;也恰恰是在悠长的生活历练中开绽出来的多姿多彩的差异,打开了各种可能性,以超越资本主义的逻辑──“确保同归于尽”(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代号“疯狂”)。 的确,资本主义关系的广度已伸展到全球每个角落,深度则已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深层,把闲暇、信仰、家庭关系各种“私人”范畴通过商品化的手段纳入其日益庞大的监察操控之内。当人们的欲望、嗜好、价值观经不起资本主义制造的匮乏和不公的蚕食,在不知不觉间被收编入资本主义的逻辑中,迷失于对“美国生活方式”的追求,成为物质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生产者和玩物;当社会进步以量化的国民收入和金钱交易为首要指标;当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被置于经济至上的权威之下,那么,非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必然相形见绌,被视为落后低劣。 因此,对抗帝国主义的掠夺和蚕食,除了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抗争外,与生活中种种实践紧扣的文化价值也是激烈争持的战场,而实践总是在具体的关系和制度中,因此,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制度,是抗衡文化价值宰制的关键领域,不能约化为可以与“自我”(self:思想行为的结集)完全分割的“外在敌人”。 也因此,要有效地抵抗欧美中心主义,不能简单地以本质化的“亚非拉”主体来取代“欧美”主体,即不能简单地树立所谓欧美的对立面而自诩为反抗的代表。“欧美”跟“亚非拉”的关系,可说是既爱且恨的关系,不存在简单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对“中心”、“进步”、“成功”的既爱且恨的关系。要反思这种矛盾和张力,得从建构、维系“中心”的种种手段所力图掩盖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上着手,即要从边缘位置质疑权力中心的运作,从亚非拉民众所谓“失败者”、“战败者”的现代历史经验,批判欧美所谓“成功”经验的血腥不仁,拒绝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带着这种视野来细看亚非拉被殖民的历史,就会看到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ardo Galeano)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所详列的史实所昭示的境况──拉丁美洲的血管被殖民者切开,至今,血仍在汩汩流出。今天,资本主义许诺的发达国家带领欠发达国家逐步前进的神话,在亚非拉广大的贫困、战乱、死亡的土地上,成为极其残酷的反讽。在科技如此“昌明”的年代,在资金、商品、劳动力、生产资料全部“过剩”的年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超过三万儿童因贫病死去,全球超过一亿人活在赤贫的生死线上。只要我们不把这个数字看成是一个数字,只要我们直面数字后面一个又一个孩子、一个又一个家庭的苦难挣扎,只要我们把这些死亡贫困与亚非拉几百年来延续至今未息的被掠夺残害的历史扣连起来,我们便无法欣赏资本主义的神话,无法接受欧美中心主义的各种诡辩,无法称庆亚非拉部分国家的少数人群得以跻身中产阶级享受小康生活以及极少数人得以大富大贵、奢华挥霍。是的,如果我们不让心灵被殖民化,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殖民者并没有披上华贵的新衣,而是赤条条地站在抢掠来的财富堆上,贪婪地继续抢掠。 今天,资本主义三大危机──生态危机、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同时爆发。资本主义广度深度的不断扩张,打造了一环又一环的重重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的网络,把自我、社会和自然不断卷进去,成为其扩张的力量;正是这样的逻辑,炮制了资本主义的多重危机,继续运作,只能让危机越演越烈,受害者却首先是贫苦大众,不仅是亚非拉的绝大多数民众,也包括欧美日增的底层。 无论是济燃眉之急或是解人类灭亡之忧,都需要提出有效的另类选择:既要对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历史和现况做深刻的批判,也要对百多年来试图突破资本主义体制的各种尝试──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做回顾反思;同时,建基在多姿多彩的另类实践上,提出在地的另类方案以及全面的合作方案。这,正是每年汇聚在“世界社会论坛”的十多万人的期望,也是“另类实践世界论坛”的努力所在。 在抗衡欧美中心时,“亚非拉”不是单一的运动。正如墨西哥萨帕塔原住民运动的口号:“我们的世界容纳多个世界并存。”反对资本主义的运动,不是简单地倒转资本主义权力世界,由另外的一个或多个权力中心取而代之,而是要开辟新的人类社会的关系,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如切·格瓦拉所说,要“打造新人”。 另类选择,是要建构自我塑造的新人民的运动,要摆脱代号“疯狂”的欲望,要尊重多姿多彩的差异,既扎根特定的本土,又相互交流扶持,抗衡无边欲望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不断侵蚀。尊重差异,就是尊重有不同的世界存在,尊重有不同的界限存在;这不表示执著于封闭的、僵化的、静止的界限,而是让不同的思想、行为、习惯所界定的界限,在相遇、互动、互通中产生变的力量,自我塑造走向新人民的运动。因为,界限从来都是在动态状况中互相界定、交流、碰撞以至转化的关系;不管谁企图通过僵硬的制度或严厉的规管,也不能否定界限的动的状态及其中蕴含的变的力量。对界限的尊重,是让无边欲望失去用力点,但却让差异在相遇中发生作用。界限是让变的力量得以生成的条件。 因此,抵抗的全球化,不是寻求建立另一个中心来对抗欧美中心,不是追求消除差异以求把所有力量统一起来,而是孕育在地行动的多样性的生命力,促进新人民运动塑造众多不同的道路。 实践不离思考,思考伴随实践。《抵抗的全球化》这本五十万字的文集,正是二十一世纪初这个过程的一个标记。我期待着这本中文文集跑进浩达的箱子里,伴着他游走亚非拉。(评论来源:www.caizicheng.com)

5、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举蚂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助推全球化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与命运,也通过改变自身而深刻地影响和造福了世界。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做大全球经济贸易“蛋糕”,切实推动贸易便利化,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坚持与全球贸易伙伴互利发展,相互成就,不仅成为“世界工厂”,更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和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对矫正既有全球化的不足,构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发挥着引领作用。

(5)汇聚全球化商登录扩展资料:

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1、坚定推动公平发展。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有必要进一步地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尽管正橘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改革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得以提高,但是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相比,当前的份额还略显不足。

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地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政策亦步亦趋,需要进一步携手共进,建立多种全球多边机制,努力寻求自身发展。发达国家也应接受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采纳合理的建议和方案,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

2、延续和深化全球合作。

坚持开放政策,巩固并扩大以自贸区为主体的全球化合作。在维护WTO“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机制,推进不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大规模、多层次、有深度的全面合作,比如中印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等。

3、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智力保障。

在发挥国家和政府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智库等多元化平台的作用,丰富沟通交流途径,实现多轨交流、立体发声,广泛听取建议,甄选出优秀的方案,保证经济全球化进程稳步推进。

4、重视引导民众意识。

在社会活动与多元新媒体平台中增加对经济全球化与民生相关问题的讨论,使全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全球化的价值与意义,让更多的人汇聚到共建全球化的事业中来。

6、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2)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 (3)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第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 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 (2)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