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新冠与经济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新冠与经济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3-03-27 03:06:45

1、疫情对全球的影响

目前尚难准确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但出于对全球供应链极端脆弱性的担忧和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恐惧,经济全球化亦遭遇感染,或将成为这场疫情最主要的长期受害者。
一种观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冲击了各国经济稳定。全球供应链是支撑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连接全球各地无数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促使世界经济交织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但同时也加大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在一个高度依存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任何一个经济体特别是作为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经济体发生暂时的生产停摆或贸易限制,都会给其他经济体带来不容小觑的外部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的健康危机,同样地,它也伤害了通过供应链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肌体。疫情暴发后,从汽车到智能手机,从购物到旅游,从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到技术服务……全球无数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生产被迫放慢甚至暂停,这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极端脆弱性,也加剧了恐慌情绪的上升,以及滋生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指责。在美国,甚至有人将N95型医用口罩荒的出现归咎于全球化,矛头直指美国经济自身的去工业化以及产能向东南亚国家的迁移。无论最终酿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混乱都暴露了在相互连通的全球经济中,一国将承受的不确定代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显示了全球化促进流行疾病在世界范围的迅速传播,并成为系统性风险。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指出的,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随着全球贸易、金融、网络和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的扩大与增加,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流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复杂化,也日趋不稳定,存在着明显的“蝴蝶效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演绎了一国的金融不稳定如何迅速蔓延到全球市场,CIH病毒则提醒我们互联网如何造成了网络病毒在全球的迅速传播……可见,使得世界紧密联结的载体,比如全球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不只是传播“好东西”,也会搭载“坏东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不同国家之间频繁的货物和人员流动也会加速流行疾病的传播。在2020年3月9日的发布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病毒已在许多国家出现感染,全球性大流行病的威胁已变得非常现实。如此之多的人和国家,如此之快地受到影响,这无疑是令人不安的。这种令人不安的状况导致更多人开始争论全球化的对与错,认为全球化使每个人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下,而又缺乏有效防范应对风险的国际机构与资源。
因系统性风险上升而引发对全球化的不满,在人类历史上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每一次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上升,都会引发部分人士关于究竟是该“合伙”(支持国际合作)还是“散伙”(闭关锁国)的争论。对一些人来说,避免感染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传播者关上大门,在国内实现食品和药品的自给自足,提防国际旅行者和移民,各国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国瓦上霜。这就是帕迪斯·萨贝提和拉腊·萨拉希在关于埃博拉危机的著作中所提到的“疫情文化”。因疫情滋生的“分裂”文化,将侵蚀合作的意愿与共同的努力。

2、后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

1、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
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信心比金子更重要。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202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除我国外,GDP增长速度都不及预期。这严重影响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影响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信心。人们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要去改变是需要很大的社会成本的,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3、影响全球化进程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国家都纷纷关闭国门,部分国家借此机会否定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有所抬头。
4、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疫情对世界有何深远影响?未来何时才能正真结束?

疫情的流行导致全球人的生命都被剥夺,而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新冠疫情也在不停的变异,会伤害更多人的性命,而且这种变异似乎也看不到结束的时间,所以新冠疫情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何时新冠疫情才能真正结束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经过科学家的预测,说明新冠疫情在2022年可能会大流行的结束,因为在2022年结束后,会让生命恢复正常。想要根本的彻底的解决新冠病毒,需要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勇敢,而且想要彻底消灭病毒,必须有非常强的消除手段。疫苗虽然能有效的缓解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能完全阻碍病毒的传播。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全国的疫情非常严重,那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所以只能做好防控措施,如果国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也会使病例输送到我们国家,那么疫情在短时间内并不会结束,而且疫情具有不稳定性,病毒也在不断的变异,这样就会增加更多的不可抵御的新冠肺炎,所以抗新冠疫情是一个长远的战斗,所以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一起加入防控队伍中。

因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时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变体,这样就需要有新的新冠疫苗才能够防止感染,所以病毒本身就在不断的突变和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也会出现很多新变种,但这样就会也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彻底的解决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才能够结束疫情大流行,而且我们人类真的经不起折腾,也希望疫情能够尽早结束,还我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病情不能及时清除,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做好自我防范,在日常中公共场合中佩戴口罩,注意保持距离才能有效的防控新冠疫情。

4、25,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国内外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国内外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信心比金子更重要,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202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除中国外,GDP增长速度都不及预期,这严重影响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这一点也可从国家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包括降息、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准入门槛等手段、但交易量仍然严重不足看出。
2、影响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要去改变是要很大的社会成本的,也是要很长的时间的。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改变了人们出行、聚会以及娱乐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疫情爆发以来,以外卖、线上演唱会等消费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而疫情以前国际旅游、国内出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一旦形成消费习惯,过去惯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3、影响全球化进程: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国家都纷纷关闭国门,部分国家借此机会否定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有所抬头。
4、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更加剧烈:发达国家由于在高科技领域发展很快,而在其他领域例如新能源、高铁、5G等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又没有竞争力,因此会通过加大对自己占优势的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出口管制和限制,这将造成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国家剧烈,发展中国家将花费更大的代价获得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

5、新冠疫情后,全球化还是不是未来世界的主要趋势?

是的,全球化还是会继续的,全球化依旧是不会停止的,会有相对的防控措施,但是不可能停止全球化,全球化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想别的国家在集体发展的时候自己却是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的。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6、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相关研究2月1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陆消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Jochen Buck说:“这在男性避孕领域是完全革命性的。临床开发中的大多数男性避孕药只在8至12周后才生效。”康奈尔大学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药效大约在24小时后就凯悉毁消失了,意味着服用这种避孕药后能快速恢复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计划改进这种药物,使其在人体试验前能持续更长时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希望到2025年开始临床试验。
相关新闻
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
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生育问题广受社会关注。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人,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
这一人口发展现实,令如何提升我国社会生育率的相关议题,更见紧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岁,以刺激生育,引发了讨论。
事实上,早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时,就有委员提出这一建议,以此调节婚姻人数下降和老龄化上升趋势。当时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为热搜。
但是,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规定,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婚姻权是一项基本民事权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其意义主要在还权于民与赋权于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权益。
在晚婚情况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趋势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龄到18岁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显作用,尚待现实验证。
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提升或稳定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加速趋势,而应对“少子老龄化”,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
当“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人口结构的“一减一增”之间,中国应做哪些准备?
杜鹏表示,早在2006年,国家层面就已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后又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放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部分进行部署。
“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解决‘一老一小’难题,诸如不断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进教育公平等,减轻年轻人在孩子择校、课外辅导等方面的焦虑或抚育成本。”
此外,杜鹏认为,养老措施发挥作用与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关。
“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一般老人会照看,如果第二个孩子还让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时间全部用来为子女照看孩子,这就提出新挑战:老人盯备是否愿意帮助子女承担抚养责任。”
杜鹏表示,跟养老一样,这里会涉及很多社会保障问题,怎么促进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么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年轻人优待,怎么解决老年人的异地医保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应对“少子老龄化”,国际上不少国家已有探索,中国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哪些经验?
“近年来,我们也在借鉴一些国家鼓励生育的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一是战略重视,要从战略上关注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或稳定;二是综合施策,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力;三是博采众长,不同国家的好经验,要结合自身国情进行取舍借鉴。归根到底,中国还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7、今年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中国经济自信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的自信来源于有关部门的英明指导,有关部门在发现问题之后,立即出台政策,采取聚焦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以点带链,以链带面的方式,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受影响。

新冠疫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普通人来说疫情来临之时无法出门,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也深受其害,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国际上能源危机带来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各种因素多方交织,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危急关头,我国有关部门仍然采取英明决策,力挽狂澜,工业经济的筋骨血脉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疫情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地缘利益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全球蔓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着裁员的风险,但是长期看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见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互联互通的本质,依托相关部门,保障经济发展。

我的个人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双向冲击,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复杂化影响,但是在宏观经济短期下行,长期看来问题不大。疫情来临时,最大的困难是供应商的货物发不出来,但是有关部门在得知情况之后立即进行协调确保运输人员的检疫和防控,货物及时送达。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够保持足够的信心,在困难来临时无需过于担心,相信我们的祖国,相信我们的市场经济不会受到过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

8、新冠对全球已发动几波进攻了?

现在正处在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万方多难”的时刻。新冠疫情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全部人口,成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场最严重的危机。截至5月26日的统计显示,全球感染总数已达550万,病逝者近35万......
现在正处在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万方多难”的时刻。新冠疫情影响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全部人口,成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场最严重的危机。截至5月26日的统计显示,全球感染总数已达550万,病逝者近35万。对遭受冲击的国家来说,新冠疫情是对医疗、治理和经济体系的极端压力测试,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纷纷暴漏出来。
从全球范围、经济视角看,肢郑疫情出现两大波冲击:“第一冲击波”从东到西,依次经历了东亚、欧洲和北美三波,中东的情况也很严重;“第二冲击波”从北到南,由北半球经济发达地区到南半球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延伸。从疫情本身看“第一冲击波”在欧美已经见顶,但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影响仍将持续释放。由于检测不足带来的数据问题,我们仍无法真正了解“第二冲击波”的严重程度,但其对南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打击不可估量,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空前力度的政策干预下,世界经济将免于1930年代初大萧条的局面,但衰退程度较之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得多。展望“后新冠时代”,世界经济增速将再下一个台阶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全球化进程将遭到进一步削弱,国际格局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第一冲击波”的空前打击 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主要是因为隔离措施导致经济停滞,这是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发生的。从各国的具体情况看,疫情严重程度和应对模式不同,经济停滞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有很大差别,各方面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同。如果发生大范围企业破产和大规模失业,将导致消费、投资和总需求不足,经济危机就会发生。如果对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信用体系带来严重冲击,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如果政府债务规模和赤字率过度扩张,则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面对疫情冲击,“非必要”(non-essential)服务行业占比高、宏观经济风险高、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更显其“脆弱性”,储蓄投资率高、数字化程度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经济体则更具“抵抗力”。疫情冲击过后,历镇颂经济难以很快恢复,某些损害将长期存在;短期反弹的高度取决于企业经营、就业和消费恢复的程度,而政府应对疫情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将发挥关键作用。 新冠疫情“第一冲击波”主要影响的是东亚(包括中日韩)、西欧和北美,这些地区占世界经济的70%以上,决定了疫情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据4月14日IMF发布的季度《世界经济展望》估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下降3%,情况较之2009年严重得多。从1月份3.3%的估计值到现在-3%的变化意味着全球产出超过6个百分点的降幅。各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差别比较大,IMF对中国、美国和欧元区GDP增长率估计值分别为1.2%、-5.9%和-7.5%。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GDP降幅在5%到12%之间。
从第一季度情况看,由于疫情肆虐的时间差,各主要经济体经济所受冲击程度不同。中国第一季度经济衰退最为严重,初步核算显示GDP下降6.8%;美国第一季度GDP降幅为4.8%;欧盟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3.5%,同比下降2.7%。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望回升,而美国和欧洲旅并的衰退将变得极其严重。综合分析上半年情况,中国经济的谷底是2月份,美国经济的谷底是4、5月份,欧洲则介于两者之间。展望下一阶段,各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有所不同:中国的问题在需求;美国的问题在失业;欧洲的问题在债务。 中国首先遭受疫情冲击,其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具有早、烈、短的特点。中国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占比高,房地产影响大。从一季度的情况看,汽车和房地产等重要行业形势极其严峻。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近39.9%,由于三月份情况好转,一季度降幅为26.3%。2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暴跌81.7%,三月降幅缩小至48.4%,一季度的整体降幅为45.4%。2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猛降至35.7%的历史最低水平,非制造业PMI则骤降到29.6%,两者于3月迅速回升到52.0%和52.3%,显示疫情冲击强烈,但持续时间较短。
由于疫情传遍全世界,波浪难免返回来产生影响,中国经济也将从需求方向受到冲击。以美元计的出口1-2月下降17.1%, 3月份降幅收窄至6.6%,4月份翻转为3.5%的正增长——出口情况改善主要是复产复工的结果。由于外需骤降、订单取消,后续外贸形势将很严峻;从全球海运的预测数据看,冲击可能将在5月份的海关统计中开始显示出来。内需方面,疫情导致的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和边际消费减弱意味着,国内需求的全面恢复尚需假以时日。换言之,因隔离措施导致供给需求同时消失,现在供给逐渐恢复,但需求却难以跟上。 疫情对欧元区和美国经济的短期冲击巨大。欧美都是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服务业占GDP四分之三左右。所以,在疫情中不得不关闭的“非必要”服务行业决定了直接短期冲击的影响程度。
在欧洲,这部分服务行业占了总产出的1/3左右。因此,严格的隔离措施持续一个月就意味着GDP年增长率近3个百分点的下降。另外,还要考虑失业增加、消费减少、制造萎缩、金融冲击和宏观风险等诸多因素。
从美国的情况看,3月零售额环比下降8.7%,4月更是下降了16.4%,同月制造业产出则下降了13.8%——均为有史以来最大降幅。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将出现大幅萎缩,各机构对GDP增速的预测从-40%到-10%不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失业方面的冲击非常严重。3月15日至5月16日的九周内,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均在分别为330万人、690万、660万、520万、440万、380万、320万、300万和240万,而之前的最高周纪录只有70万。周数据显示出持续下降趋势,经济放开举措也将导致情况迅速好转。然而,美国全国申请失业救济总数已达到3800多万的惊人水平,短期内将难以大幅下降。5月8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有20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14.7%,是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据估计,美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还要高5-10个百分点。 针对新冠疫情冲击,美国经济政策应对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于3月15日一步到位降息至零;于3月23日宣布实施无限量QE并首次购买公司债券;4月9日进一步宣布推出2.3万亿美元的增量资金,对企业和州及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并扩大其债券购买范围。财政政策方面,美国3月27日通过了《新冠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CARES法案),实施高达2万亿美元的经济纾困计划。该计划直接对美国家庭发放现金,并对企业、劳工和医疗机构提供支持。
巨额支出将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率和净债务负担大幅上升,而最终这些负担将转移到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QE显然是实现这种转移的主要途径。CARES法案中的“薪资保护计划”对中小企业提供总额达349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其继续支付员工工资及其他费用,在资金耗尽后又追加了3100亿美元的第二批资金。然而,巨大的资金支持并未阻止美国就业形势的迅速恶化。同样,QE对资产价格的支撑作用明显,但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有限。5月12日,民主党人提出一个超过3万亿美元的新纾困法案,该法案3天后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却很难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过关。 欧洲也采取了必要的经济应对举措,但规模、力度远弱于美国。货币政策方面,QE的实施是关键。欧洲央行在这方面的行动非常迅速,于3月18日宣布实施年度规模7500亿欧元的“疫情紧急购买计划”。财政刺激方面,欧盟可望推出一个规模超过1万亿欧元的“复苏基金”。有的成员国则先行一步,其中德国于3月23日宣布了高达7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政策,涉及1560亿欧元的增量预算将通过举债实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于3月20日决定暂停对成员国实施3%的赤字限制。理论上,只要存在国际市场融资需求,而主权债务评级又掌握在别人手里,债务危机就有可能发生。的确,意大利疫情刚刚缓解,惠誉就于4月29日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BBB-”。对欧盟而言,导致欧债危机爆发的基本制度问题仍然存在,而现在一些成员国债务规模大幅增长,债务风险迅速扩大。这是否会演变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取决于欧盟的团结和制度灵活性。制度完善将围绕加强欧洲央行和欧洲稳定机制的作用进行,但围绕推出共同债务工具(如“新冠债券”)的分歧仍然明显。 比较而言,中国的经济政策应对迄今仍很“低调”。值得注意的是,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涉及3.1万亿增量信贷。货币政策方面:一季度央行基础货币净投放量大增,利率中枢下行;4月20日LPR报价1年期和5年期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万亿,M2同比增速达到11%。
实际上,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仍然很大:一是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息差本来就偏大,现在又进一步拉大;二是全球衰退带来了巨大的通缩压力,这缓解了中国货币当局在通胀方面的顾虑。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尚未宣布大力度的一揽子投资计划;看似按兵不动,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已箭在弦上。
从政策基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