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背后的必然性,掌握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国家凭借敲诈勒索、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在一战前基本完成了世界的划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工厂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的资本家和冒险家渴望获得欧洲以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他们还希望将欧洲商品销往中国、印度和其他东方国家。经过迪亚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探索,开辟了通往东方和世界各地的新航线。新航路的开通彻底宣告了世界范围内隔绝状态的结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的交通日益密切。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征服和掠夺殖民地的过程。美国大片土地的开发,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和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非洲,却换来了近亿奴隶;美国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用船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65年,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此开始。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使用于纺织领域,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随后,蒸汽动力被使用于交通部门,火车和汽船相继发明,生产效率迅速提高。资本主义国明亏前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9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车并由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车并由美国控制,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使世界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阶段。生产力在推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推向自我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相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都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因此,一个新的世界市场出现了。二战结束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个新的世界市场成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行的存在。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相互封闭的,而是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微电子和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既相互激烈竞争,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对内,深化各自系统内的合作,推动各种形式的融合发展;对外,资本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系统化和制度化。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利。
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向前动力和向后阻力”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章,各种新技术新体系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利益和责任的共享。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美国提出“美国第一”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巨大阻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与旧的生产激清关系虽然阻止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会竭尽全力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和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格局并没有被打破。旧格局、旧体制通过留存的力量阻碍了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构成巨大挑战。
其次,经济全球化会放大经济危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自我否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度逐渐增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代经济全球化主要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这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展到全球。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空橡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危机就会爆发。此外,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将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延伸到全球,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无序性和风险性,诱发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实现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全球流动,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会将单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分散到其他国家。如果经济全球化按照现有模式进一步发展,全球危机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会越来越强烈。
最后,经济全球化会放大社会动荡,形成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自我否定。第一,经济全球化使财富分配更加全球化,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一个国家的社会阶级矛盾扩大到了全世界。可以说,随着当前和过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级矛盾会加深,卷入的人会越来越多,影响的区域会越来越广,如果出现社会动荡,规模会更大。这使得经济全球化很可能遭到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的人的反对。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
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增大。原本只会在局部或一定国家内发生的动荡,很可能会通过要素的流动扩大到全世界。那些被牵连而引发动荡的国家很可能将自身损失归罪于经济全球化。
尽管如此,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和使用,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不断涌现的在线直播、短视频、移动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实体经济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物质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借助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为实物产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沟通突破地域限制,从量变走向质变。仅就信息而言,人类甚至将从“地球村”跃进到“一家人”的程度,信息技术为人类交往、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例如,日益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正在加速发展的基因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关键技术,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医疗卫生、农业、人口和食品状况。这不仅将给予人类个体更长的生命,扩大全球交往的机会和意愿;还将带来观念的改变,最大限度地从个体的角度降低冲突的发生、财富的损失,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使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更加安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发展的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这也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空间正在不断地拓展。另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是物质力量作用的结果,必然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的发展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逻辑、大趋势,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
第一,携手打赢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站上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起点。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主动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急需的防疫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证明了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优化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是捍卫公共卫生安全最好的方法。打赢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应强化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制作用,将抗疫国际合作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切实转化为立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体系,筑牢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铜墙铁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第二,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为此,需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建立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磋商;倡导多边自由贸易机制,扩大自由贸易“朋友圈”,主动分享发展经验,增进民生福祉。
第三,适应世界大变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当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不是推倒重来,不应采用冷战、零和博弈的旧思维,而要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补充、改革、完善现有国际秩序,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的改革,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储备更强大的体制机制红利。
第四,促进文明对话和绿色发展,蓄积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动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加快全球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文明对话和绿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和机遇,促进经济全球化基础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续。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还应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因素。第一,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既要打开窗户,扩大开放,也要装好纱窗,更好维护经济安全。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谋划国内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市场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强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来保障经济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经济体制参与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要顺应大国经济发展规律,切实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开放与改革发展,找到开放与安全的黄金结合点。
第二,要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底线和红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把风险防范落到实处。要把握好扩大开放的力度、进度和深度,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更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要提升参与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能力。要提升规则制定能力,多边、区域与双边并举,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规则制定,反对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健全产业安全机制,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健全外资安全审查、产业损害预警、贸易救济等机制,维护我国发展利益。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积极培育经济、法律、管理、谈判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性。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无论人们如何批判,无论其发展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曲折,都是不可能否定得掉的。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必然性,以“勇敢者”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问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2、经济全球化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点:
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对策: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4、联合国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
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5、亚太经合组织宗旨
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6、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APEC的重要成员。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和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为什么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而不是威胁
因为中国经济快碰隐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兆行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也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推笑猜厅动了全球治理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扩展资料: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严格遵循WTO原则和相关国际规则,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建设。
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工厂”,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放共享,为区域增长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在于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开放与合作。所以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4、我们应该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1、坚持改革开放2、积极运用加入APEC、WTO的机遇,积极加入,趋利避害,及时调整,为建立合理的新秩序而努力,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运用规则保护自己3、坚持科教兴国战略4、引进国外好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5、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适时调整产业结构7、加强区域间经济的合作8、积极营造稳定的环境
5、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资源、发
挥“后发优势”、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3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是少数几个赢家之一。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整个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参与中发展壮大。(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技术交流,许多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并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国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企业规模和水平的发展,并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促进其他国家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好处。(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秀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每天都发生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通过这种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在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中国,如果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的隐患,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国内出现。
近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速经济改革,占领技术至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加强技术改革,占领技术的最高点,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2.加强和扩大对外交流
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
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只有积极融入而不是回避和拒绝经济全球化,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自身也应当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6、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摘要:经济全球化,就其原因和动力来说,既是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占有这种生产力的资本及其人格化代表的资产阶级全球扩张的结果;就其性质来说,既是现代生产力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就其结果和影响来说,既使资本获得了超额利润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既造成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又为新的未来的社会形态的诞生创造着历史条件。当然,这种矛盾性、两重性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竞争
前言: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迅猛,其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本世纪最后10年,全球化过程大大加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流通格局,加上运输技术的进步,实物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不仅使商品贸易加快,同时使企业跨国组织生产成为可能。更为突出的是,资本流通已成为瞬间的事。技术加速进步使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技术逐渐独立出来,表现为独立的商品形态,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流动。
30年来世界技术的转移周期曲线显示:第一产业的硬技术转移周期从平均10年降低为4年;第二产业的硬技术转移周期已从平均5年降低为2年;第三产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已从平均2年降低为0.5年;而信息软件更从过去的平均1年降低为2个月。牛文元据此强调,这种转移周期的显著下降,给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以有力的支撑。
正文: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当今世界整体上的未来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人们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劳动分工和经济交往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表现,因此无论是其形成原因、发展动力、社会性质还是其现实影响和历史作用,都具有矛盾性、两重性。因此,我们在分析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候,必须从今天的实际出发。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但出现了新的特点;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和工人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但面临着新形势、新局面、新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来说,经济全球化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就机遇而言,有下列方面:(1)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是工业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的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资金短缺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大难题。这样,只要发展中国家实行开放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就可以吸引外资,就可以利用外资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利用外资新建企业形成高质量的资产,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和兼并可以提高原有资产存量。进口和吸引外资都可以得到国外先进实用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还可以开发人力资源,积累人力资本。通过外贸,利用世界市场,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出口,扩大总需求,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外商投资经济对1990-1994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率的贡献率为8.6%,近年来这一贡献率已超过10%,预计今后这一贡献作用还会愈来愈大。(2)通过发展和对外开放,解决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一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二是由于人口多,因而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人们不能就业,就没有生活来源,就无法生活。就业问题突出,社会就不稳定。因此,发展在谋求GDP增长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开放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3)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的问题,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处于前市场经济阶段,即自然经济的阶段;二是由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体制,人为地将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由于传统的、现实的各种原因,改革过程并不一帆风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体制环境的要求,成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动力。
就挑战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自发性和负面影响的积累和加剧的过程,无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自发性和负面影响都会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某种挑战。(1)宏观经济上的波动与不稳定。经济全球化在当代信息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下,意味着信息、资本、人力、物资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流动,流向最能获利的地方。当一个国家成为最能获利的时候,各种资源就会流来,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当这个国家成为不能获利或获利较少的时候,各种资源就会流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打击和冲击。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丁美洲金融危机都说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2)发展上的差距、贫富上的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是在条件平等下进行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明显地处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竞争的过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是赢家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输家。这种竞争结果的不断积累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发展和贫富上的差距愈来愈大。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使得那些能够跨国流动的资本所有者、熟练劳动力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与那些不能跨国流动的非熟练工人群体相比,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工作稳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发展中国家各行业、各地区、各群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也造成着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发展与贫富上的差距。(3)制度、规范及主权上受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企业和个人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使得整个世界市场采取统一的技术规则、统一的交易规则、统一的行为规则,作到市场规则的单一化、标准化和惯例化,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这就造成了市场的统一要求和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企业和个人所拥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家知道,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市场上的游戏规则是由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制定的,也是有利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因而它们不仅利用这套游戏规则在市场上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不公正的竞争,而且还经常以维护这套游戏规则为幌子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干涉其内政和主权。(4)环境和资源上的压力。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不被挤掉,就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但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水平上的问题,这种发展往往是资源利用率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结果是既破坏了环境又导至了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往往利用直接投资的机会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它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机遇也好,挑战也好,都是主体的一种价值评价。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就会呈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而且机遇和挑战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只看到机遇而看不到挑战、只看到挑战而看不到机遇、把机遇和挑战机械地绝对地对立起来,这些都是片面的、因而也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的观点。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实行追赶战略的正确性。⑤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东亚经济、亚洲经济、全球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⑥总之中国过去20多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对于经济全球化,只要对它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分析,及时抓住和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遇,沉着应对和巧妙处理它所提出的挑战,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那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船就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乘风破浪地前进,就能够在未来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