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化,全球化以及人工智能对劳资关系与劳动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您好,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但全球化回加剧了劳资关系的不平衡答,对各国劳动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劳动基准、也包括集体合同。
全球化使资本能够自由流动,但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强化了资方的自由,从而使各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劳动力市场公平交易规则遭到破坏;全球化对就业信息、职业教育和培训等,也带来新的难题----全球化对各国劳动法形成挑战,并且削弱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全球化还分化了劳工,引发各国工会的利益冲突。此外,还出现了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批判劳动法、以公司社会责任取代劳动法的现象,企图摧毁劳动法。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2、世界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双重效应凸显。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需要,在世界范围推进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升级,资本主义的国际协调和干预有所加强,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亡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在地缘上达到极至,资本的增殖、商品贸易放量、生产扩大很难通过开辟新的处女地来实现。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依旧在经济全球化形态下发生作用。而且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连结成为一个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滞,都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呈现出更大的脆弱性,爆发新的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概言之,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新,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但却不能使资本主义获得永生。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固有矛盾,最终会酿成资本主义的衰亡。
一、经济全球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全方位延伸的结果,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急剧扩张是其强大的推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从国内推展到国外,只是扩大了矛盾作用的地域范围,并未消弭产生矛盾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借助对经济全球化初期的主导虽可暂时缓解自身的矛盾,但却不可避免其固有矛盾再度激化和尖锐起来,使资本主义各国陷入危机四伏而不能解脱的境地。1.经济全球化并未化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历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尖锐化,是导致资本主义频繁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总根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经济加强了宏观调控和实行经济计划化,并在新科技革命的拉动下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经济繁荣。但好景不长,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以滞胀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危机,它说明,在资本主义体制框架内采取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的办法并不能标本兼治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顽症。从80年代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另辟新径,新自由主义受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掀起私有化浪潮,并在全球拓展自由的市场经济。综观资本主义在其体制内进行的改革和调整的轨迹,在所有制方面,就是国有化和私有化的交替;在调节手段方面,就是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的反复。这样的转换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不过是在私人制的范围内兜圈子,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危机和止住利润下滑。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发挥资源配置全球化优点的同时,也把其弱点全球化了。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外部不经济等问题都加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诚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就一些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共同行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致命弊病,相反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层次上崩溃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股票和游资猛增,截止到1998年3月底,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股票市值总额达34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仅美国一家的股市总值就高达17万亿美元,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远远超过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夜82%的水平。全球有游资7.5万亿美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额平均每天达1.5万亿美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控制这个巨大的市场。[2](P.12)金融市场的异常活跃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潜伏着巨大的动荡和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东西亚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市场经济弱点的公开化,它们的不良经营往往显露于事后。
2.经济全球化并未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劳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这一矛盾的调节越出一国范围,而需要建立世界性的调节机制,但在资本主义居主导地位的世界生产方式的条件下,这种调节又是失效的。生产的全球化使劳资矛盾扩展到全世界,形成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世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生产全球化使资本垄断财团能够将生产资本快速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那么资本流出国的工人就会失去工作岗位,造成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相互竞争。近10年来,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投资回报率高,跨国公司的资本大量涌入,使美国成为外资投入第一大国,带来美国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降低;而日本经济持续走低,资本需求不足,工人就业岗位大量减少。不仅发达国家的工人间存在就业竞争,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之间也存在竞争。生产全球化使跨国企业集团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生产成本低来获得高额利润,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加,中产阶级也渐次落入失业队伍。然而,工人就业的世界性竞争的根源,或者说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不在经济全球化,不在工人阶级自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资本家的惟利是图。
3.经济全球化也未缓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达国家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要求通过国际代写论文协调机制共同对付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经济政治力量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世界经济主导权、地区充当的角色和世界市场份额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争斗。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与日本、欧盟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存在广泛的矛盾;日本与欧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里的激烈摩擦;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有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大国之间的矛盾,如英德矛盾、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在全球事务中,美国以“巩固民主堡垒”之名,行维持和加强自己的“领导地位”之实,图谋建立独霸世界的新秩序。西欧国家和日本在冷战结束后,认为“共产主义”的威胁已解除,它们都拒绝在未来的世界新格局中充当美国的小伙计,主张在西方大国间确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主宰世界。西欧国家和日本力图在“欧洲人的欧洲”和“亚洲人的亚洲”的口号下,逐步削弱并最终排斥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干预和操纵,分别把欧、亚事务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作为争取与美国平等地位的立足点。可见,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就会起作用,它们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能彻底缓和。
4.经济全球化更未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下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它们制定的经济活动规则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有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近年来,发达国家常常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为名,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倾销高附加值商品,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入,发达国家不时挥舞反倾销大棒向发展中国家征收所谓“惩罚”性关税。同时还在国内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附加苛刻的条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增大,经济形势恶化。正如有人指出的:“全球化的神经中枢是在北美、欧洲、日本这些相互联系的经济体,可是风暴一来,受打击最大的却是经济结构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国家缩小了同‘北方’的差距,可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个差距是扩大了。”[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力图用自己的政治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去改造发展中国家,对于不服从他们意志的施加政治压力和经济制裁,对于俯首听命的国家施以经济援助予以鼓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军事领域里的矛盾表现为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新干涉主义”,鼓噪”人权高于主权”,明显增加了对弱小国家的军事干涉,干涉的原因涵盖国家战略、经济利益、政治意图、军事安全各方面,民族、宗教、内战和人权都成为他们发动军事打击的借口。可以肯定地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占优势的情况下是不能消除和解决的,它的最终解决有待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全世界居支配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产生新的矛盾和爆发新的危机的可能性陡增
经济全球化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又增大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效应共存于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主义构成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既依存又排斥、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体系。资本主义奔走世界各地,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追逐利润使其向外扩张,形成争霸和垄断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方面的矛盾目前主要通过贸易、投资和货币展现出来:
1.愈演愈烈的“贸易战”。资本主义打从出生以来,市场始终是资本主义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条件,一切贸易的参与者都希望获利。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开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动中,因而导致相互之间的贸易失衡,常常引发摩擦,形成你来我往的“贸易战”。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战”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关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引起被征收国进行报复,相应地也对对方的出口征收高税率,形成关税之争;一国通过货币贬值造成对方货币升值,使对方商品价格上扬,竞争力减弱,这时对方也会采取措施使本国货币强制贬值,形成汇率之争;在进口配额上,当一国对另一国商品的进入实行限制时,被限制一方也采取对应的报复措施,形成配额之争,等等。贸易战可能是双边的,是一国对付另一国,也可能是多边的,一国针对多个国家采取。这种贸易战往往形成限制和反限制、报复和反报复的此起彼伏局面。美国政府近年来,推行“优先美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使美日和美欧之间经常发生贸易战,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2.投资战互有攻防。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绕过对方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该国投资建厂,就地销售产品,对他国市场实行战略占领,各发达国家如法炮制,使相互之间直接投资增加,诱发“投资战”。近年来,美国一方面通过对外国资本的监督限制别国对本国市场的占领;另一方面又主动出击,为绕过西欧的关税壁垒掀起“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浪潮,以投资替代出口,占领西欧市场,又以西欧为基础向其他地区渗透。而西欧国家也不甘落后,用内外两手同美国在投资上展开攻防战。一手是对外国资本的活动采取限制措施,对批准外国公司设立设置障碍;另一手是采取优惠政策增强本国公司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他们不断扩大对美投资。
3.货币战旗鼓相当。货币问题历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角力的重要领域。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镑是世界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藏货币。一战后,英镑地位衰落,美元逐渐走强。1944年,美国凭借其巨大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从此,美元获得凌架于其他国家货币之上的垄断地位,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和储藏货币。美国利用美元的强势,在很长的时期里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控制和干涉别国的金融。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元危机频繁发生,引发了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各国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终于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目前美元虽然在国际货币中还有巨大影响,但货币多元体制的格局正在形成。从1999年1月1日起,欧盟11国率先实现货币联盟,欧元正式启动。到2003年11国货币统由欧元取代,届时欧元将取代德国马克、法国法朗、意大利里拉、荷兰盾、英国的英镑。因此,欧元的启动必将对美元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货币大战看来在所难免。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发达国家矛盾和摩擦增多,而且世界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如果发生经济动荡或危机,都会勃发全球联动,危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近20年来,全球各国曾发生近百次大小不等的金融波动、震荡和危机,各国为消解这种波动或危机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盟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了7%[4](P.51),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激增,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直到有的国家政府倒台。这场危机充分显露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极具渗透力和扩散势能,金融资源的高速和跨国界流动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果各国不增强防范金融危机的共同意识,建立健全全球金融监管和防范的有效机制,就难以保证国际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而规模庞大和流转迅捷及投机性极强的金融业就是全球经济的脆弱点,是最易诱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随着全球生产力过剩,经济成长速度将放缓,金融形势紧张将加剧,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概率上升。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任务是使这些危机不要那么频繁,不要那么严重,特别是不要对最脆弱的人造成那么多不利影响”。[5](P.12)
三、经济全球化微观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愈益显露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则充当了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而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全球经济体制几乎都变成了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体制的统一,促进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节约了稀缺的社会资源,降低了劳动消耗。但全球经济体制的一体化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全球化了。市场难以有效地提供和满足社会公用性产品的需求,更难以做到对许多公用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的发展则会反过来破坏经济活动主体间的平等竞争规则,造成市场效率下降;市场经济的调节在收入分配方面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市场的微观主体的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既不能自觉体现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目标,也不能自动保障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盲目性十分突出。经济全球化扩大和发展了市场,引起的全球化问题也随之增多:(1)大国经济竞争剧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最终确立,三方竞争激烈,冲突频仍。美国近年来经济强劲增长,止住了经济地位下滑的颓势,依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虽持续数年低迷,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各方面仍具有向美国挑战的能力;欧盟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其经济实力总和超过美国,重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愿望十分强烈。大国的竞争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你来我往的贸易战、投资战和货币战。(2)跨国公司的垄断和兼并趋势迅猛。目前跨国公司的购并浪潮此起彼伏,垄断进一步发展,这种势头虽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但也加剧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形成对世界经济一些领域的垄断,对各国的经济安全也构成了威胁。经济运行风险增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每个国家及其企业都是世界生产和经营有机体系的一个部分和环节。在这样的紧密联系和依存状态下,任何一个经济体或部分发生危机,哪怕是极小的经济体发生危机,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机和灾难。(4)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范化。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劳动就业、财政货币、社会副利、国际收支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越出国界扩展到全世界,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制约的解决单靠一国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由相关国家的共同协调来解决。(5)全球性的公平问题突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使一些人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持有或投机性的炒作,在短时间内暴富,而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和资本缺乏者收入很低,贫富差距在个人之间拉大。贫富差距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在扩大,最不发达的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国力脆弱,人民生活贫困。(6)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把国内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重污染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而把严重环境污染留给了发展中国家。
以市场经济为体制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上述问题,要求对世界经济运行实行全球性的宏观调控,由主权国家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实施宏观管理和干预。应当肯定,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与滞胀后,从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多边协调上取得了进展。首先是全球性多边协调,包括联合国名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相关国际经济协调机构、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下的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是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最高层次,它就有关全球性经济、贸易、金融问题展开磋商,其协调成果具有全球适用性。其次是以日美欧为核心,以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为主体的大国协调,是当今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实力派,他们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多边主要经济协调中担当着举足轻重角色,定期举行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则是协调的常规形式。此外,区域化集团间和内部的协调,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在世界经济的多边协调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国际宏观协调机制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扩张的速度相比严重滞后,尤其是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缩小南北差距问题没有切实的机制和措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它在稳定世界金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受到的批评也日益增多。一是未能及时对危机发出警报;二是危机发生后反应迟钝,援助不力;三是为援助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四是过分强调国际游资的优越性,并试图把成员国经常帐户可充换性的仲裁权扩展到资本账户,但却管理不良,结果使“金融病毒”到处传染。有鉴与此,改造货币基金组织势在必行,除转换其职能,应该着手组建类似“世界中央银行”那样的机构。或者仿效联合国安理会的样式,成立一个经济安理会,负责全球经济的安全,目的在于改善目前国际经济宏观协调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状况,以便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实行有效调控和监管。
然而,加强全球经济宏观管理和协调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许多措施是难以付诸实施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利率太高,西方八国应该协调行动降低短期利率,表现出加强全球经济安全的诚意来。但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反对这么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微观经济成长张力强劲和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因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还是由西方国家操作和控制的国际组织,其背后都受到垄断资本财团的左右。从本质上说,这些政府和组织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政策和协调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既不会从国内劳动阶层的利益出发,也不会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控制和协调。所以,现有的国际经济协调只是在某些方面修修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危机的防范和监管不力的弊端。由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能对世界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防止危机及其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综合上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越出了民族国家的藩篱,把地方性的狭小市场联结为广阔的世界市场,无疑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自己的矛盾转嫁到别国,缓和了国内的矛盾,也加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政治联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主义秩序,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期。但是,经济全球化并未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消失或从根本上铲除,也不是医治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具有了新的特点,况且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矛盾和冲突又产生了。它使资本主义体系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增加了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使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日趋边缘化,最终也会使发达国家难逃其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微观发展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使资本主义难以有效地对付全球化下极易扩散的经济危机。这些都决定了资本主义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3、在发达国家为什么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劳资矛盾出现缓和
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与工人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尤
其是知识经济的推动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产权关系、企业制度、阶级结构都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劳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使
战后的劳资关系由对立走向缓和进而出现劳资合作的倾向。
与过去相比,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出现了诸多新的
动向:
1 、劳资关系中的政府作用强化。
二战后,欧美各国劳资矛盾尖锐,革命浪潮空前高涨,大
规模工会运动的发展对各国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为了防
止矛盾加剧,危及政权的稳定,政府不得不实施了让步性的
改革政策,既缓和了劳资关系,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战后到
20 世纪90 年代,西方国家的劳资关系变化的最大特点就
是,通过国家于预,对资本运营以及劳资关系构建了一套规
范与制衡机制,从而保证了劳资关系的基本稳定和相对均衡
的格局。在劳资关系领域,各国政府竭力平衡劳资双方实
力,缓和复杂激烈的劳资冲突。为此,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
度,加强了对劳资关系的宏观于预。这一时期,涉及劳资关
系领域的大量的立法纷纷出台,三方性原则获得普遍承认,
各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三方性机构,形成了劳、资、政三方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格局。劳资关系调整机制也日趋完备,
协调劳资关系的各种规范全面订立、以劳资自治的方式确定
劳动条件劳动标准的集体谈判制度普遍实行、以工人参与权
为核心的管理民主化运动蓬勃兴起、全社会分享经济发展成
果的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建立等等。政府调控的劳资关系政
策为工会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环境。因此,这一时
期工会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战后初期紧张的社会
对立被化解为一种社会凝聚力。在这种有国家于预的混合
经济体制下,尽管劳资矛盾、劳资斗争依然存在,但劳资关系
的调整和处理基本上被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 、股权分散化、社会化趋势增强。
目前在西方国家,社会个人购买股票和企业法人之间互
相购买股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出现了股权分散化、社会化
的趋向。随着证券市场的高度发达和大公司规模成十倍成
百倍的增长,拥有股份的人数不断增加。英国持股公民人数
十年内增加了三倍,目前达到1000 万。美国有一半家庭拥
有股票。在西方国家,法人股东的比例一般在50 %以上,而
在日本,1980 年法人股东的比例就高达70 % ,1998 年更是上
升到77. 6 %。[ 1 ] (P114) 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基金会与企
业之间相互持股,使所有权构成越来越复杂,有些企业甚至
成为无老板的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社会化,意味着资本所
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传统的资本家开始从生产领域中部分
地退出。新型的经理资本家的人数和作用随之迅速增加,形
成了所谓的“专家集团”、“经理阶层”,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新的权力阶层。
与股权分散化、社会化相应的是雇员持股计划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雇员持股,尤其是企业内部员工持股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首先,通过雇员持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
企业雇主与雇员双方的利益共同体,促使雇员从关心自己作
为“股东”的利益出发,关心企业的发展。其次,缓解劳资对
立与冲突。雇员持股的实施,能够使工人在企业面临工资待
遇与企业利润的矛盾时,从股份的分红角度考虑企业利润的
实现,缓解与资本家的矛盾。再次,雇员持股,在资本家获得
更大利润的同时,也能够使雇员得到工资之外的收入,提高
雇员的收入水平。当然,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仍然被资本家
占有,剥削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3 、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利益分享。
所谓利益分享是指劳资双方共享收益分配的经济形式。
利益分享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的利
润挂钩,叫做利润分享法;一种是工人的工资与企业的劳动
生产率挂钩,叫做劳动生产率分享法。
利润分享法。一般采取三种形式: (1) 固定比例法,即企
业利润的一个固定比例计5 %或10 %作为雇员收入的分享
部分。这种办法的主要特点是,只要企业赚钱或盈利,雇员
就能得到奖金,但通常规定一个分享上限。这种方法既简便
易行,又能够把雇员收入直接与企业利润联系起来。(2) 分
步比例法,即按企业利润分段规定提取比例。如,对企业赚
到的一定量利润(如300 万美元) ,确定一个分享比例;对以
后赚到的相同利润量,又确定另一个提取比例,以此类推。
其分享比例可由低到高,也可由高到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
使雇员在企业不同的经营结果下得到相应的奖金。(3) 超额
利润分享法,即把一个较少的利润指标作为起点基数,超过
部分为超额利润。基数的确定可以考虑以合理资本收益或
财产收益为前提,基本原则是:首先应使股东分享到资本收
益。基数之外的超额利润,则与雇员共同分享。同时,还规
定一个用以分享的最高限额。
劳动生产率分享法。有些企业由于能够比较容易测量
和考核劳动生产率指标,或在一些联合企业中实行内部价格
结算制度,从而感到采用利润分享法有实际困难,因此来用
劳动生产率分享法,把每个雇员的工资增长与企业的劳动生
产率状况紧密联系起来。
利益分享的推行是在20 世纪60 - 70 年代。法国从
1959 年开始出现利润分享制。1967 年政府立法规定:100 人
以上企业必须实行利润分享制。用利润提成建立职工购买
股份的专门储备基金。这种利润提成在1981 年是2 % ,从
1969 年到1982 年,工人所提利润总额为470 亿法郎,每个参
与利润分享的职工平均每年拥有2200 法郎。1990 年,实行
利润分享的企业达到7000 个,参与利润分享的职工为1400
万人,每个职工所分利润每年约为5000 法郎,约占工资的7.
5 %。[ 2 ] (P108)
1961 年,美国汽车工业的雇主和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签订
协议,规定:生产工人每年分享抽税前公司利润的15 % ,其
中2/ 3 用于增加工人收入,1/ 3 用于为工人购买公司股票。
到20 世纪60 年代末,利润分享计划在美国开始推行。
英国在1986 年正式规定实行利润分享制。目前,英国
利润分享包括了全部雇佣劳动者的16 % ,雇佣劳动者所分享
的利润总额大约在全部员工总收入的6 % - 10 %左右。
1984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M. L. 威茨曼出
版了《分享经济》一书,为利润分享制度做了理论论证。受这
一理论的影响,利润分享制度在美国和西欧各国得到了更为
广泛的推行。就分享制的本质而言,其推行最终只是有利于
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仍然只是取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
报酬,但也不能否认西方国家企业分享制的实行所达到的客
观结果。比如: (1) 刺激生产。由于利润分享将雇员福利与
公司利润相联系,可以激励雇员自觉遵守纪律,改善生产态
度,充分利用工作时问,减少浪费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增加
产量和降低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率。(2) 提高雇员士气和信心
与其他工资分配形式相比,利润分享有更广泛、更全面的刺
激性。同时采用刺激性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利润分享计划可
以促进雇员之间的合作与竟争。(3) 可以改善劳资关系,有
助于雇员效忠企业,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4 、“利害相关者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0 世纪80 - 90 年代,一种新的资本占有形式伴随着一
个新的概念在美、英等国悄然出现。它几乎是在人们不知不
觉之中,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一次重大
的变革。这种新的资本占有形式就是“利害相关者经济”。
所谓“利害相关者经济”是将企业视为一个为其一切构
成要素创造价值的生产制度和社会经济体系。企业的目标
和责任是对所有的利害相关者负责,它包括股东、雇员、顾
客、商业伙伴、政府等等。企业应把每一个利害相关者所贡
献的独特资源尽可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资源
不仅包括股东的风险资本,也包括雇员的才能、脑力体力方
面的劳动贡献,顾客的不断光顾,商业伙伴的协作配合以及
政府提供的经济基础等等。这种经济模式要求企业不仅要
对股东或资产所有者负责,同时也要对企业的所有构成要素
的集体福利负责,保证所有利害相关者的贡献同他们所得的
报酬相匹配。概言之,企业经营活动要以所有利害相关者的
利益为中心,而不能仅以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润为中心。
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中,企业的惟一目标
和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使
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至于企业的雇员、顾客以
及其他利害相关者不过是企业赚钱的机器或手段。私有财
产权绝对不受限制。而利害相关者经济改变了这一传统模
式,不再把利害相关者作为赚钱的机器和手段,而是作为同
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同等重要的独特资源的贡献者并对其利
益给以保证。在利害相关者经济中,私有财产权不再绝对
化,它具有了相对化的特点。
社会化的生产力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当代资本主
义社会中的决策者们在两难之中做出抉择:要么放弃以股东
为中心的私有财产权绝对化的传统模式,要么在经济秩序混
乱、生产力屡遭破坏的泥沼之中遭受磨难。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之下,私有财产权绝对化的传统模式遇到了价值观上的尖
锐挑战。有人曾经对以股东的利益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提出
了尖锐的批评:“在一个小时内持有股票的人,有什么权利决
定一家公司的命运?”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资本家私人占
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重大变革。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
今,美国先后有宾夕法尼亚、纽约、威斯康辛等30 个州相继
修改公司法。其中明确规定,企业除了要维护股东的利益
外,也必须维护企业其他社会构成要素的利益;企业管理者
在经营和决策时,要把雇员的工作岗位损失,企业对社会的
影响等也作为考虑问题的重要准则,这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英国,越夹越多的人要求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推行
“利害相关者经济”来调整所有制关系,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
要求,解放生产力。1996 年1 月,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
到处发表演说,强调要推行“利害相关者经济”、“利害相关者
政治”和“利害相关者社会”,并将此作为“新工党”施政纲领
的主要内容。1996 年3 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政治经济研究
中心召开有350 人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批判
地考察“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也是在1996 年,拥有700
多万会员的英国最大的工会———“英国工会大会”向其会员
大会提出了推行“利害相关者经济”的建议。
无论西方学者及政界人士如何评价“利害相关者经济”,
有一点看来毋庸置疑:同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私人占有制的
传统模式相比, “利害相关者经济”是一种更具社会化特点的
资本占有形式。它虽然没有否定私人占有制度,也没有动摇
私人财产权,但却使私人财产权不再绝对不可限制,而具有
了相对化的特点;它以“利害相关者”这个更加社会化的概念
取代了“所有权”概念的中心地位,使企业由以股东或资产所
有者的利益为中心转变为以“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为中心。
难怪有西方学者惊呼:这是一场类似于“哥白尼革命”的变
革。
5 、“符号分析服务”人员的大量涌现。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近些
年来,一个新的群体即“符号分析服务”人员在西方各国中应
运而生。所谓“符号分析服务”,包括所有解决问题、识别问
题和战略经纪活动。这类服务人员主要有:科学研究人员、
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生物技术工程师、声学工程师、高
级公关人员、投资银行家、律师、房地产经纪人、高级会计师;
有负责管理、金融、税收、能源、农业、军备、建筑等方面的咨
询专家;有管理信息专家、组织开发专家、系统分析专家、战
略制定者、广告和市场战略家、企业领导助手;还有导演、编
剧、出版商、作家、编辑、记者、音乐家;电视电影制片人以及
大学教授。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提供咨询、发表论文、
介绍简况、做交易等等。他们的工作形式是定期发表报告、
计划、设计、草案、备忘录、规划图、广播稿及预测等。他们的
主要作用是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计划以及
推动计划的实施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美国从事
“符号分析服务”的人员已占全美工人比重的
20 %。[ 4 ] (P179 - 181) 目前,符号分析服务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在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符号分析服务人员属于哪一个阶
级? 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并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和
资本,也不拥有大量股票,他们一部分受雇于企业主,一部分
独立经营。很难将他们划归到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由
于他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或技术专长,因而获得颇高
的劳动报酬。他们的收入与他们投入多少时间或产出多少
工作量没有直接关系。收入更确切地说是凭质量、创见、机
敏,有时也凭他们解决、识别或作为经纪人处理新问题的速
度。他们的收入远远高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价值。目前
在美国,这类技术专家多数的经济状况都十分优裕。事实
上,符号分析服务人员是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问的新
中问阶层。他们不拥有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和资本,但却
拥有较高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以知识作为生产要
素参与生产经营,从而其收入既有劳动力的成分,又有知识
要素投入的成分。
6 、全球化对传统劳资关系体制的巨大冲击。
以金融、资本、技术、货物、信息、劳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和配置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快速发展,对
传统的劳资关系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全球
化的市场给资本提供了全新舞台,使其主动性及其活力得以
充分施展。资本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它可以四面出击:
对本国政府,它攻击政府管制过严,高工资和高福利使得本
国劳动成本过高,迫使政府放松管制、降低关税、削减社会福
利、限制工资增长;对本国工会,它指责工会力量过大,是阻
碍经济发展的势力,并在集体谈判中以资本外迁要挟工会让
步;对受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它可以要求其保持资本有
利(甚至是暴利) 可图的低劳动标准和劳动报酬、宽松自由无
限制的投资环境,否则就以撤资来要挟受资国。凡此种种,
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主导地位已显而易见。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方式,使得一个公司内部的
劳资关系问题,会在完全不同的国家里表现出来,信息的不
对等使工会往往找不到谈判交涉的真正对手。这种问题在
跨国公司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公司、子公司里表现得尤为突
出。跨国公司内部约束的放松与发展中国家立法的不健全
使资方有空子可钻。国际社会缺乏约束跨国公司劳资关系
的规范,使它的活动拥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显然,过去各国
政府可以进行调控的企业、产业甚至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劳资
关系,现在已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扩展到世界范围,在资本全
球化的过程中,劳资关系的全球化已是一种客观现实。资本
是以全球战略来进行经营的,对资本来说,劳动力的市场是
世界性的,瑞典的老板可以在印度找到比本国便宜2/ 3 的软
件设计人员,而劳动者却很难随意在各国之间流动。资本可
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着收益最高、契约规范最少、不用考虑
承担社会责任的地方进行投资和生产,获取尽可能多的利
润。对此,各国政府传统的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的调控手段
显得无能为力。当政府调控能力下降,甚至直接放任资本扩
张的时候,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就越发严重了。全球化使
劳动世界面临一种前所未有挑战,资本在无国界地扩张、流
动和联合,劳动世界却陷入矛盾、纷争和分裂。在资方的威
胁下,发达国家工会指责发展中国家工人抢了他们的饭碗,
压低了他们的就业条件,加剧了他们的失业状况。因此,才
出现了在劳工标准问题上发达国家工会与本国政府同持一
种观点的奇异现象。阶级的利益与民族国家的利益错综复
杂地交织在了一起,劳工世界遇到了空前的难题。[ 4 ]
上述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为社
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社
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准备了更为有利的制度条件。正如列宁
在十月革命前写道:“其实,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资本主义的
一切窗口中出现??”[
5 ] (P219) 研究这些变化对构建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哲. 日本经济、企业是如何运作的? [M] . 北京:人民日报
出版社,1996.
[2 ]胡连生、杨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3 ]罗伯特·赖克. 国家的作用[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4 ]郑桥. 全球化对劳资关系体制的冲击[J ]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问题,2001 (1) .
[ 5 ]列宁全集:第32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影响如下:
1.有利影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国际贸易发展;缩短世界贫富分化: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借鉴外企,以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少数跟不上发展的国家因此遭遇经济危机,政府破产。以上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中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效益,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以及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有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国投资来扩大就业。
三、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利用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利益。
四、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提供、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超越国界,形成全球有机经济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本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即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5、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国际通信,以及上述内容带来的国际人口迁移,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企业生产由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分工,进而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组合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和状态。
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经济全球化目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的。
我们一般认为:科技革命出现后,经济全球化将迎来发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贸易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投资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金融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体表现有: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3)金融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4)人力资源流动全球化
(5)国际经济组织全球化
(6)国际经济规则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带来了如下积极影响:
(1)各国均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贸易收益
(2)各国都能够参加更合适的国际分工
(3)各国的金融业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4)高素质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适的岗位
(5)国际经济组织能够更好地为各国服务
(6)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机会通过经济全球化崛起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带来了如下消极影响:
(1)各国国际贸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单一化,抗风险能力降低,且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产业结构单一化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3)若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将遍及全球;
(4)发展中国家出现人才流失问题;
(5)国际经济组织在处理贸易摩擦时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度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碍有:
(1)贸易失衡引起的贸易纠纷、甚至是贸易战;
(2)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不稳定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大量经济与政治问题;
(4)各国经济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稳定性与风险;
(5)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国内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减弱;
(6)各国对于国际经济规则、规范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冲突;
6、全球化的劳动力对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影响
全球化的劳动力对经济全球化有以下影响:
1. 促进了国际分工: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跨境就业,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推动了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贸易实现互惠互利。
2. 提高了效率: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可以从中获益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皮旦,企业也会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以保持竞争优势。
3. 增强了文化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跨越边界进行工作和学习,不同文化之间也开始相互交流、融合。这种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并为世界带来更多元、开放、包容的氛围。
4. 加剧了收入差距:尽管全宽握弊球范围内存在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慎族可供选择,但是在发达国家中仍然存在很高水平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外籍员工可能会受到歧视或者遭受其他形式上限制而无法享受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