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贸易战祭出了第一个全球化牺牲品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贸易战祭出了第一个全球化牺牲品

发布时间: 2023-03-21 13:11:38

1、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谈谈中国世界工厂的过去和未来

最近富士康集团召开了第二季度投资人说明会,其毕明伍中一条就是说公司已经将中国大陆以外的产能从去年的25%提升到了目前的30%左右。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富士康已经将苹果的部分组装线转移到了印度,并且已经开始生产组装苹果去年的旗舰机型iPhone11。

那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名号到底会不会易主呢?未来的中国制造业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的制造业。

要说起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地位就必须从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升级说起。二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复苏,各个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是嗷嗷待哺,国家被打得稀巴烂,而唯独美国本土能够独善其身。其工业基础经过二战的洗礼之后,可以说是空前的强大,各种品类的产品都能生产,而战后的西德成为了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而日本是朝鲜战场的大后方。

于是美国就将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向日本和西德转移,以扶持他们为自己服务,而自己则集中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也被称为是第一次产业转移。

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经过经济高速增长,国家有钱了那大家的工资也跟着上涨,而且由于自身的资源匮乏,于是就把一些挣钱不多、还需要大量工人的产业转移到了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也被称为是亚洲四小龙,而自身转型到更赚钱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个过程被称为是第二次产业转移。

而到了90年代冷战的结束,美国没了目标那就大家一起发展经济。最后中国改革开放为了吸引外资,给出了很多优惠的条件,于是大量的产业向中国地区聚集,形成了第三次产业转移。那咱们就重点来说说这第三次工业转移。

可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国际分工的必然趋势。当时中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多达4亿人,这个数量比日本和美国的总人口还要多,当然印度也符合这点,但是其国家制度不能集中力量进行建设,而且工业基础相对于中国是非常薄弱的。

从其万国牌的武器就足可以看出制造业基础确实是不行。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不能做到1天24小时通电,可见资本不是喜欢最便宜的地方,而是喜欢性价比最高的地方。很明显中国就是这样的地方,劳动力便宜,生产低端产品的用工成本也更低,产品价格也更加有竞争力。

当然发达国家还看到了中国丰富而且便宜的原料供应,各级政府对于外商投资空前优惠的力度,甚至早期对于污染问题都并没有特别在意。而且中国的工会制度远没有发达国家工会的那种力量。

看过奥巴马投拍的《美国工厂》曹德旺一句:『工会进来我工厂就不干了,』就知道美国的工会有多厉害了。而这些令欧美发达经济体非常头疼的问题在中国似乎可以完美的规避。当然我们承受了各种的损失,工作环境差,福利低,环境污染等等的。但这次的产业迁移同时也铸造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个制造业的规模有多大呢?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了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的产量都是居于世界第一。而且还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宇宙航天,面面俱到。同时随着世界贸易的全球化,各种跨国公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身边的苹果手机、佳能相机等等的产品,其实都是公司全球化的产物。现在已经不是说我想开个饭店,我需要自己造锅碗瓢盆了,而是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到不同地方搜罗来我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而跨国公司通过股权或者非股权投资的方式,布局自己的上游和下游企业,资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才、原料、税收等等方面在全球寻找最佳的去处,而这也同时产生了一个令发达国家不愿看到的情况,制造业中心向亚洲地区迁移,特别是中国而造成自己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

比如川普一直说让库克把苹果手机的生产线迁回美国,但是人家就是不签,难道是库克不爱国?不是因为人家是个商人,人家知道在哪里生产苹果有最便宜的人工,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手或有能吃苦耐劳的人,有最高的生产效率。正所谓在商言商,这个我们看看美国的三大产业对比就知道了槐雀。

美国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但在美国的GDP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趋势近70年来是一直呈现的是下降趋势,但美国的GDP仍然是全球第一,这得益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占了绝对的优势。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有着更高的利润率和资本流通速度,就比如苹果手机。据报道苹果XS MAX 512G版本刚上市的时候卖到了12799元,材料成本大约是3000元。富士康的加工费只有大约60块钱,只有售价的0.53%。

想想看中国的劳动力有多廉价,富士康在这么低的利润率下居然还能盈利,你仔细品品。人家大口吃肉,供应链只能喝点那种很细很细的汤了。而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三大产业,从90年代之后三大产业的变化开始有了各自的趋势。第二产业制造业保持在一个40%到50%的高区间中也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农业开始快速的下滑,而农业减少的部分转化为了服务业。而有这样的转变也要归功于制造业。

90年代开始的制造业繁荣,到那个时候去东南沿海地区下海的人们越来越多,那个时候的人要是能有机会开个零件加工厂很容易就能成为大款。这是当初发财的老板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发财的真正原因,是全球产业的转移让中国成为了制造中心。而正是由于制造业的繁荣,引起了内陆省份农民纷纷向东南沿海进行转移,也衍生出了一年一度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春运。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收入水平提高,而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开始敢大把大把的把钱花在消费上。

至少我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开车,觉得那要多有钱才能开得上车呀。可长大后却发现买辆车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也是我们在图中看到的第三产业的持续增长。而到了2019年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7.8%,超过了农业和制造业之和。还有一点别忘记了,现在中国已经有14亿人口了,不管卖什么产品这都是一个超级大谁都不能忽视的市场,人多又开始有钱的中国人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从过去的自行车向高端 汽车 演变。

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就必须向更高端的制造领域迈进。比如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中芯国际的芯片制造,所以中国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比如2015年实施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年中国的工业基础虽好,涵盖了各个门类,能够称得上是制造大国,但不能称为制造强国。被掐着脖子的高端制造业有太多太多了,简单的说几个,比如航空发动机、短舱、触觉传感器、核心工业软件、扫描电镜、微球等等的,都是国内几乎空白的高端制造业。而中国制造2025正是为了实现这些高端制造提供了战略方向。而中国的目标却令川普感到了威胁,甚至不惜祭出国内的301法案——长臂管辖挑起贸易战,试图阻止中国制造2025计划。

当中国决心向高端制造迈进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会放弃一些环境污染、低端制造业。而这部分的制造业转移被有些人称之为是第四次产业转移,由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但是这些人没有注意到的是,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在中国已经运行了30年,在30年中所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是无法匹敌的。比如在深圳,你只要想贴牌生产一款手机,单单在这一个地方只要你能说出需求,各个加工厂就能为你合作,生产出来你想要的产品。这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即使是东南亚国家想要承接下如此庞大的产业链,也不是一两个国家可以完成的。

东南亚、印度虽然有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是基础设施、供应链、原材料都是和中国不能比的,所以虽然出现了部分产业的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失去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失去了人口红利的中国依然拥有庞大完整的产业链,纵然工资水平提高,但性价比依然是最高的地方。

庞大的内需市场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最后中国制造2020将提升世界工厂的质量,所以在未来世界上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中高低端同时存在的世界工厂。富士康的外迁我觉得并不意味着是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印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苹果和富士康在印度生产本身可以规避贸易保护的关税。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印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作为商人的苹果和富士康只是做了一个商人应该做的事而已。所以连富士康自己都说媒体不要过度解读,你觉得未来20年的世界工厂还是不是中国的?

2、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战从啥时开始到啥时结束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一时间,日本将超越美国成为热门话题,日本的索尼、松下、本田、丰田等电子和汽车产品,抢占了美国大量的市场,而美国的帝国大厦也被日本财团买下。日本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

这个时候,美国开始又点慌了,决定开始对付日本。当然由于日本在军事上早已经臣服美国,所以这一次是经济战。主要的战略有两步:

第一步,对日本发起贸易战。美国用1974年《贸易法案》第301条对日本进行调查,这部贸易法案是美国用来保护自己对外贸易的,如果调查中发现对方有使用不正当或者不公平竞争手段的,美国将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报复。而日本,就成为301条下最大的牺牲品。

第二步,金融战。对日本的汇率进行干预。1982年,日本、德国、美国在美国广场饭店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定》,日元兑美元大幅度升值,这就极大削弱了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在两步夹击下,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衰退(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开始滥伐货币,推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造成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破灭,进入到了失去的20年,以至于到现在应该是失去的30年了。

3、中美贸易战一波三折,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当今全球化的“逆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的兴起,是伴随新工业革命出现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无法躲开全球化趋势。中美两国为什么联系那么紧?就是因为全球化。所以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和历史趋势。迄今为止,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确实起了领头羊的作用。其实,许多国家还是希望美国继续去承担世界的责任,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但美国现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它要整顿。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理解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了。客观地看,在国内问题上,特朗普还是比较理性的。他要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重振美国经济,他通过大规模减税等政策促使跨国企业回归本土,提振美国中小企业发展动力,这些措施对美国是管用的。只是在做的方式上,有些是人们不容易接受的,但是要看到他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也许奥巴马任上说了很多漂亮话,许下很多诺言,可是很多事情最终都没有落实,他只是表达了一种理想。特朗普应当是行动派。他要通过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相对收缩的方式来振兴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铁锈地带长期陷入衰败的经济。用特朗普竞选时的话说,就是要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尽管美国曾经有过孤立主义传统,但我想大家都不认为特朗普这次能够把美国再次引向孤立主义,使美国走上完全脱离全球化的道路。

4、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提两条关于我国该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政策性建?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但无论怎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整个世界复杂多变,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以经济全球化有关理论谈谈中美贸易战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中美贸易战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我方。美方主动挑起争端,步步紧逼,极限施压和讹诈,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打不打贸易战,显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面对直奔而来的制裁大棒,中国只有两条选择:要么屈服于美国的霸凌,从此忍辱负重;要么进行反抗,树立应有的大国形象,让对方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2、就贸易战的性质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贸易战不同以往,不局限于贸易,甚至不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略博弈。我国历来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贫穷落后时不妥协,现在发展起来了,更没有理由妥协。

3、就特朗普这样一个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传《做生意的艺术》中,谈到做生意的四个阶段:一是提出惊人的目标;二是大肆宣传;三是决策反复摇摆;四是获得直观的结果。

他写道:“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特朗普显然把中美经贸谈判看成是一笔“大生意”。

4、美国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强。美国历来欺软怕硬,“拣软柿子捏”是美国的历来做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美国的习惯性思维。

(5)贸易战祭出了第一个全球化牺牲品扩展资料:

贸易战没有赢家

“美方此举不利于中方利益,不利于美方利益,不利于全球利益,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美方无视中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无视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广大业界的呼声,一意孤行,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坚决反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主要的换挡风险之一,美方的单边行动可能使全球复苏的提速换挡遇到阻塞,甚至面临无法完成的危险。

美国商界有不少人发声,呼吁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国政府不顾世贸规则,采取单边行动来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端,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伤及本国消费者和进出口企业的利益。

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加征25%的关税,将导致美国经济未来10年损失约3320亿美元。

高额关税产生的负担最终将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以钢铁行业征税为例,不仅上游厂商,下游劳动力市场也会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国政府曾于2002年对进口钢铁征税,当时导致的下游产业失业人数比钢铁行业就业总数还要多。

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有望成为限制措施的主要内容,这也被认为是美国希望缩减贸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由两国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决定,也受到现行贸易统计制度、美方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等因素影响。

同样的汇率水平下,中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是顺差,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都是逆差。这充分说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顺差就会多。中美之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由“市场说了算”,是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专家表示,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贸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过强制措施一下子解决。

6、中美贸易战老百姓需要注意什么?

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当辟谷,不去娱乐场所,不去逛街购物,适当节食,日中一餐,素食,咸菜,豆腐乳,挖野菜,吃草根把生活水准降到最低。不买车不要投资不置房产,可以参照修行人的消费水准,停止一切消费,钱多的买黄金,没钱的就算了吧,抵制通胀键信。和老百姓相关的也就这点衣塌桐食住行了,大家能顺利度过难关团亮坦。

7、为什么芯片难造?

芯片产业有其独特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特性。芯片产业链分为五个子链,或者说芯片产业分为五大行业。

第一,设计。数亿的线路如何集成在一起,首先需要设计。芯片设计全球最大的公司是英国ARM,而设计软件,美国EDA居于垄断地位。最近芯片产业最大的新闻是美国英伟达要从英国手里收购ARM,届时美国在芯片产业上将更加强势垄断。华为的海思,设计能力可以达到7纳米。我曾经问华为的副总董明,中国为什么不收购?回答:美欧此类公司,中国永远都不会有收购机会。

第二,制造,包括成品制作和半成品制作。半成品是晶圆,高纯度晶圆基本由日本人垄断,硅的冶炼,日本人可以冶炼到百分之九十点九后面十一个九,然后做成的晶圆是最好的。在晶圆的基础上再做芯片,大家知道这个行业台积电最大,中国的中芯国际目前是全球第五。当然只是产量全球第五,芯片等级较低,利润率也不高,因为许多专利技术不在自己手里,还受到美国严厉监管。

第三,封装测试。将芯片压缩到一个板子上,进行合格测试。因为芯片的线路和触点太多,一个地方有万分之零点几的差错,最终结果也是相当大的差错,所以必须逐个测试。封装测试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在这个行业,中国与国际差距不大,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第四,设备。生产芯片的设备大家都知道,最精密的EUV光刻机是荷兰ASML,其他主要是美国。生产晶圆的设备,在日本,主要是三菱、索尼等企业占优势。7纳米工艺光刻机目前只有荷兰ASML能够提供,售价1亿美元以上,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上海微电子已经能够生产制作28纳米芯片的设备。

第五,辅助材料。包括光刻胶、掩膜版、靶材、封装基板等等,这些材料目前国内仍是瓶颈。

芯片制造是如此之难,却又如此重要。它的特点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管是民生、国防、工业、装备、航天等等,芯片出问题,就等于人的心脏出问题。

芯片又是一个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但进入的门槛高,周期长,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投资动辄数百亿美元,研发人员成千上万,基本是全球有限寡头间的竞争,是跨越国界的国际市场竞争。

但芯片的竞争,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不仅是市场竞争,它还是国家竞争,乃至成为国际贸易战的有力武器,成为竞争对手之间限制和制裁的重点产业。国家竞争与市场竞争有着不一样的竞争规则。

三、中美竞争背景下的芯片

中美贸易战以来,芯片成为热词,成为焦点。9月15日,迫于美国技术垄断压力,台积电正式停止为华为麒麟芯片代工。华为花了六百万人民币从台湾包机拉回了最后一批芯片,据说是全体华为高管们集资的钱,台积电也算照顾同胞,把能给的货都给了华为。但华为储存的芯片也只够支撑2021年半年的手机出货量。

最近美国商务部放话,中芯国际要上美国的实体名单。中芯国际在中国刚刚上市,募了500多亿人民币。如果说中芯国际在上游的设备和技术上出问题,高性能芯片生产将再生变数,前景不妙。

在芯片领域,中国基本上没法反制美方制裁,供求和技术极端非对称,英特尔、高通、苹果、微软,我们都是强依赖,而其对中国则是弱依赖。就和现在的抖音微信一样,美国要遏制,我们也是没法反制,因为谷歌早已离开中国,脸书压根就没到过中国。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对华战略,都将中国作为头号竞争对手,全面遏制中国已是国策。芯片,非对称精准打击,对美机会成本最低,对我伤害最大。以关税为标的的贸易战,上升为以芯片为武器的科技战、产业战,华为成为牺牲品。接班人被羁押,芯片断供,操作程序年底到期,美国商务部对华300多家实体清单,华为独占60余家。当然,美国对华为恐惧也是有原因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由美国的通信企业发起。华为是有通信产业基因的公司,不光是有移动终端,还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如同当年美苏之间的太空竞争,争夺太空主动权,即将到来的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如何能争夺到主导权?芯片成为关键产业的关键环节。

美国并不是简单的反全球化,美国要在全球化中“去中化”。美国鹰派鼓动与中国全面脱钩虽是痴人说梦,但科技脱钩已经开始实施。怎么办?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抢人,数倍的工资挖人。台积电的保安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猎头严防死守,据说最后把保安都挖来了。

任正非7月底在东南沿海一些高校去发现人才,因为华为需要增加三万名工程师充实研发队伍。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芯片之战,成为人才之战。高端制造业的一个特性就是与科学和教育连在一起,其竞争也是国家间教育和科学力量的角逐。中国教育系统至今一个诺奖都没有,也就是说, 缺少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华为的5G是哪儿来的?是土耳其的一位科学家的假设,最后被华为发现并变成了产品。先进技术先由科学家假设、实验室发明,最后由企业家和科学家共同将其产业化。中国工业化快速追赶西方,中间势必缺失了很多东西,少了很多环节。由于基础研究差,导致了底层的硬件、软件都要依赖别人,这是根本差距。

应该说,我们还在追赶当中。只是国际环境变化,我们才提出内循环为主体,这是无奈之举和底线思维。提出发展新格局,并不意味者问题已经解决,而是为了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做出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8、如何理解民族品牌

在中国,自从民族品牌这个概念被业界人士提出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其本身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本文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民族品牌概念内涵的演变趋势和发展阶段进行论述和探讨。希望能给那些致力于创建品牌的业界人士提供一种思路,带来一些思考。

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外企业巨舰纷纷抢滩中国。在日趋激烈的中外品牌竞争中,国外品牌凭借其强大的整体实力,获得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在日渐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国内品牌利用消费者的民族情结打出民族牌,于是民族品牌这一概念在企业界、社会上迅速传播开。

在这一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最初就是指起源于中国大陆本土,由国内企业首先创建的品牌。但由于它的民族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再加上一些打民族牌商家的渲染,在发展过程中又赋予了民族品牌相当多的精神层面上的内涵。比如,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民族自豪感等等。购买民族品牌商品似乎成了国人表达爱国、振兴民族产业等民族情感的崇高行为。从这一阶段的整个过程来看,由民族品牌最初的概念内涵升华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内涵是处于主流地位的,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民族品牌这一概念内涵不难理解,在此不深入赘述。在国内消费者还不够成熟和理性的情况下,民族品牌这一概念内涵,让国内消费者心甘情愿地牺牲自我为民族产业的升级发展做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消费者的成熟与理性,民族品牌这一概念内涵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民族品牌这一精神层面上的内涵在越来越多的外资(外企)购并民族品牌的案例中,呈现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那些被外资(外企)购并的品牌起源于中国大陆,最初也是由国内企业创建,而且国内消费者已经赋予了它很深的民族情感,如果仅从精神层面上说,似乎还是民族品牌;但另一方面,那些被外资(外企)购并的民族品牌已不再从属于国内企业,它的物质基础(品牌的所属企业)已不再具有民族性或者说民族性被严陆祥重淡化。大家都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而那些建立在非民族性物质基础之上的民族性精神内涵还能存在吗?答案是能。例如,现在的“中华牙膏”若仅从它的精神层面上看,好像还是民族品牌,但它的物质基础却是不再具有本国民族性的联合利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牙膏”仅仅是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上的挣钱工具之一,这就是说,“中华牙膏”作为民族品牌原有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诸如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等内涵,因为物质基础(所属企业)的变化,实际上现在已经很难存在了。因而,“中华牙膏”已不再具有这一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牙膏”已不再是民族品牌。但这个结论却是很多早尘搏人不愿接受的。

所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内涵已不能适应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大环境,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品牌生存发展的大环境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国内不少优秀的民族品牌纷纷进行了品牌再定位和重新设计(包括品牌的形式部分和精神内涵部分),以尽量淡化品牌原有的民族主义色彩,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海尔”、“海信”等品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进军中国大陆的外来品牌加速了与国内企业、国内资本、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本土化特征,同时,外来的资本和企业也加速了对一些民族品牌(企业)的渗透和购并,法国达能集团对几家中国食品、饮料的行业巨头的控股或渗透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因而,在这一阶段,若再用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内涵和标准去评判一个品牌,已很难让人信服地说明这个品牌到底是不是民族品牌。环境的变化发展需要民族品牌这个概念具有新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在这一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不像原有的概念内涵主兄雹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精神层面上,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指在我国市场上,其运作过程中所创造价值和利益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我国(包括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构成或在运作过程中为我国创造了大量价值和利益的品牌。(这个概念内涵也适合于其他国家界定它们的民族品牌)从民族品牌这一概念内涵我们可以得出: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是民族品牌,主要标准应该是相当或大量的价值和利益创造。(诚然,一个品牌的文化内涵在判断其是否为民族品牌的过程中亦很重要,但属于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很难界定,笔者认为从属于物质范畴的价值层面上进行判断更具合理性,至于品牌的文化内涵,可用其衡量一个品牌民族性或本土化的程度。)当然,这其中的价值和利益不可能予以定量,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判断。

例如,前文提及的“中华牙膏”,若用民族品牌原有的内涵和标准去评判它,已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品牌,但若在民族品牌新的概念内涵和判断标准下,结果就不同了。虽然“中华牙膏”现在从属于联合利华——国外的跨国公司,但“中华牙膏”生产所需的原料几乎都来源于国内,而且雇佣国内员工进行生产、管理等等,并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在“中华牙膏”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为我国(包括国家、社会、个人)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和利益,因而说“中华牙膏”仍然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品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乐”,在很多人的眼里,“可口可乐”是地道的美国品牌,但是,由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可口可乐几乎都在国内生产,且生产原料98%以上都在国内采购,在“可口可乐”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同样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和利益,所以说,“可口可乐”在中国也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品牌(本土品牌),这也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最高目标之一。如果说对把“可口可乐”界定为民族品牌的观点还心存异意,那么对于另一个与“可口可乐”情况相似的外来品牌——“桑塔纳”,相信大多数人已从心底上承认它是一个地道的民族品牌。其实“可口可乐”也好,“桑塔纳”也好,或者其他的外来品牌也好,道理都是一样的,既价值和利益创造,只不过人们从心理上把一个本土化的外来品牌认同为民族品牌需要时间和过程,但这不应该成为界定民族品牌的标准。还有一点应当说明的是,联合利华等一些外资公司正在积极实施中方资本的渗入计划,相信这将进一步确立“中华牙膏”等品牌作为民族品牌的资格与地位。

所以,在现阶段,甚至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价值和利益创造(相当或大量的)。我们在判断一个品牌是否为民族品牌时,主要也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计划打或正在打民族牌的商家,首先应该在价值和利益创造上下功夫。)实际上,在这一阶段用本土品牌这个词眼代替民族品牌,能够更好地诠释和体现民族品牌在这一阶段的概念内涵,因为本土较民族而言,够更直观地把内涵从精神层面转移到物质层面。

世界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到了将来某一时期,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这一概念内涵将无法满足企业、品牌的发展需要,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概念内涵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和升华。这就是本文第三部分所要探讨的内容。

第三阶段:全球化

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长久的发展,不少民族品牌纷纷踏出国门,录求新的市场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品牌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因而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也应该要有新的发展和升华,去适应和指导民族品牌的海外市场拓展。

根据笔者的研究和推论,认为在这一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在“全球化”三个字上,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民族品牌”已经不能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的品牌,而应当是一个全球品牌。这里所阐述的全球品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而是指能够为全球多数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创造相当(这里的相当就是指在一国或地区所创造的价值和利益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该国或地区的价值构成)或大量价值和利益的品牌。如果从每一个具体国家的角度来讲,引用第二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本文所阐述的全球品牌就是指有资格被全球多数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同时称之为它们各自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品牌,这里所指的资格就是价值和利益创造(相当或大量的)。与第二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它已从我国(一国)的角度延伸到全球的宽度。实际上,第三阶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内涵就是第二阶段的升华和延伸。

当今世界,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世界,虽然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但世界上的政治对立与制度隔离是不会消失的。近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后者已呈现出越来越强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WTO成员国)日趋抬头,贸易纠纷和磨擦也时有发生,近期的中日贸易战就是典型之一。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发展趋势,但实际上只要世界上存在政治对立与制度隔离,经济就不可能绝对全球化,贸易也不可能绝对自由化。一个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中要想不受到政治对立与制度隔离的阻扰,唯一的战略方案就是把自己做成一个真正的全球品牌,即能够为全球多数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创造相当或大量的价值和利益,有资格成为当地本土品牌的品牌。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建立在自身影响力层面之上的全球品牌,这样的全球品牌是无法避免政治对立与制度隔离所带来的危害的。比如说“万宝路”,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其在运作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利益大部分都流回美国,而对其他国家(万宝路的重要市场)没有或很少有价值和利益创造,因而在面对国际政治与制度风险时,就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政治与制度斗争(包括各种贸易磨擦和纠纷)的牺牲品,比如被勒令停止进口等等。而一个能够为其所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创造相当或大量价值和利益的品牌,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假如中美两国间发生贸易纠纷或其他的政治与制度冲突,中国可能拿“可口可乐”开刀吗?一般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可口可东”在中国的运作过程中为中国(包括国家、社会、个人)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和利益,拿“可口可乐”开刀,无异于拿自己开刀。应该没有国家会这么傻。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为国内民族品牌的全球化之路总结一条关键理念,其实这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即国内民族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不要只想着从所进入的国家或地区获取暂时的利润和回报,而应当思考如何为所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并实现它,以获得被该国或地区认同为本土品牌的资格。做到这点,我们的民族品牌就真正成功了,升华了,同时也意味着品牌自身价值得到全面提升和体现,合理的利润和回报自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局面,如是局面对品牌的发展必更为有利。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定义的全球化是指能够为全球多数的重要国家和地区创造相当或大量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品牌境界,而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应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先努力成为国际品牌(能够为本国以外一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创造相当或大量的价值和利益),进而发展成为全球品牌,是国内民族品牌全球化的一条切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