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及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双重的,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说,它具有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从目前来说,生产要素韵流动主要以资本、技术、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为主。而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又主要是以对外投资的形式进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要素全球化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这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资源从效益低的地方配置到效益高的地方,可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第二,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向化现象日益凸显,从而有力地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谓生产网络化,是指一些世界性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垄断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子公司,进行全球化的生产和销售。第三,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扩大和推进。世界各国相继放宽对本国贸易、金融的限制,不断开放市场,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各国经济繁荣,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大量对外投资过程中,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世界各地,相应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也使科学技术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中进行的,因此,它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些消极影响中,最为突出的有:第一,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强。第二,追求利润的资本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愿望,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主要反映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垄断资产阶级一切活动的目的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它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充满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两极分化将不可避免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内部扩展开来,一些极不发达国家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此外,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竭力推进经济全球化,在政治上是为了按照自己的面貌要求改造整个世界,力图使全世界屈从于他们的统治。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种政治图谋就更加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接触、帮助搞经济建设、推动其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试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推行“和平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既存在机遇,又不乏危机。全面拒绝经济全球化,将本国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是完全错误的;全面迎合经济全球化,服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更是错误的。在全球化面前,除了对什么是全球化要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要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之外,重要的是:(1)在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2)在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图谋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私有化;(3)在扩大对外开放时,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反对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
2、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的证据
1.全球化收益都流入了发达国家的口袋.
这一行为导致了全球化收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出现较大的偏差,即所谓的贫富差距扩大。贫穷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今天的世界甚至比以往更不平等
2.南北差距与国内贫富差距加剧分化.
自从信息经济盛行以来,南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不能享受到信息经济带来的好处。有别于南北之间的国别差距,世界范围内的国内贫富差加剧分化是新现象。
3.全球化让人无所逃于天地间。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鼓吹者抱有乌托邦式的想法,他们认为如果
向商务和资本开放其大门,发展中国家就将受益。这种浅薄的承诺不仅转移了
贫穷国家的视线,而且还分散了它们的资源,使它们无法再注重本国促进经济
增长所需要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创新做法。
3、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关联看当代社会主义命运 宋萌荣 正视和全面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关联,至关重要。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命运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确有着内在、复杂的关联。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与经济前提。
但在目前的世界历史环境中和现实进程中,它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明显具有双向性。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是在当前世界历史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力量、进程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3)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扩展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欧洲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消失。后者的变化,实际上又成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特征。据此,西方有些学者,宣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性推进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击退了所有对其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而洋洋得意的精神充斥着世界。
4、为何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日前有专家表示,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报道称,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希望中华文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5、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消极后果。这些后果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可能加剧全球的环境恶化;面临经济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全球行为,可能使一国的经济对别国形成依赖的风险。
(5)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存在、生长的物质前提。近几百年来,生产力的社会化经历了由家庭走向企业、由单个企业内走向多个企业,由民族国家内走向全球这一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日益显示,人类必须按照生产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来对待它,社会主义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迅速成长着,在世界范围内锻造着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6、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等经济事件,人们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应对不当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尽管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其发展要受市场力量、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面性。市场机制从来就有两面性,即: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而经济全球化放大了市场机制的这两个作用,使其产生乘数效应:一方面,以各种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机制产生的利益和机会倍增,如若搞得好,经济发展可能迅速腾飞;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市场机制产生的风险、挑战倍增,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市场等的竞争更为激烈,若搞得不好,经济发展可能突然下滑。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是利弊并存。但是,这个利与弊对于各个国家是不对称、不均等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市场体制、运行机制的状况不同,市场竞争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同,所以即使竞争规则是平等的,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也不可能是对称与均等的。
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体和支配的地位,它们占有明显的经济、科技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有利位置。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操纵者,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实际上也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这些都便于西方将其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日益加大的压力,广大发展中国家确保本国经济安全的任务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还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正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所说,“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因此,经济全球化虽然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更多地意味着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正确选择。首先,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快地提高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因为分工、专业化从来就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为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这个手段的效能。其次,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因为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在更广阔的领域运用、交换比较优势的过程。再次,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意味着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价值竞争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值。当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还要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时代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没有使民族经济消失。我们在扩大开放的同时,也要注意采取适合本国实际、符合国际惯例的措施来保护、扶持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保护决不能是消极的。
7、全球化 名词解释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8、全球化条件,详细点
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
目录
[隐藏]
1 全球化定义
2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动力[1]
3 全球化带来什么
4 全球化影响
5 质疑中的全球化
6 全球化真实再发生
7 参考文献
[编辑]
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同时,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编辑]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及动力[1]
(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工业文明的困境是全球化到来的一个前提,现代文明的危机中已经孕育着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各种各样的危机把人们从现代工业文明的幻梦中惊醒,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的文化模式,思考人类的未来。
以自然资源为基本要素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几乎把人类逼到了生存的绝境,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然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是不分国界的,发达国家尽可以把垃圾、化学废物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大气圈、水圈、自然风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人类的命运真可谓“风雨同舟”,人类只有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面临的危机,才有可能渡过难关。以扩张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导致了极权主义,致使整个世界处于风险状态,导致了贫富分化,第三世界各国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到贫困、疾病、战争和独裁暴政的泥潭之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对和平生活的威胁,人们不得不担心:冲突,在今天比以往更加可能了。
人们推测可能会爆发两种形式的灾难:一种是环境灾难和生态大事故造成的全球性问题;另一种是国际冲突和地区性战争的后果,在这种灾难当中富裕国家也不可能不受冲击。以上两种可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的困境,也是发达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既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面临着共同的灾难,那么他们就应该联合起来去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样看来,乌·贝克的话不无道理,“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后的今天,应当发表一篇世界公民宣言:全世界的世界公民,联合起来!”环境问题所引发的文化危机,泰勒认为只有通过全人类的联合才能拯救。虽然人类怎样联合的途径还有待寻找,联合起来的人类怎样去克服危机也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面临的文化危机必须通过全人类才能解决。泰勒提出:“一旦围绕环境威胁形成了一个共同理解的氛围,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局部群体和全体大众之间的战斗仍会持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垃圾存放处,但没有人想将其置于自己后院。不过,某些局部战斗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它们被置于不同的框架中。例如,对某些原始区域的保护、保护环境免受破坏性攻击,业已被视为新的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事实上,只有当人们分开和分裂时,那些具有不可逃避性的机制才会起作用。当一个共同意识出现之时,困境就有了转变。”
总之,人类要规避各种风险现实化,要规避全球性灾难的发生,要阻止文明世界的全面崩溃,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人们必须订立契约、共同行动,积极地寻求解决措施,自觉地形成一种全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的全球依存状态。
(二)全球化产生的动力
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促使全球化到来的各种力量中。这些力量主要是指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人道主义全球化。就技术全球化来讲,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往来和互相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习俗逐渐消解,新的观念、新的生存方式陆续出现,继而文化全球化开始生成。这里我们要注意,技术不能仅被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它在执行工具这一职能时,实际上参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雅斯贝尔斯认识到,“技术使前所未有的交往和通讯变为可能,它造成了全球的统一。人类整体的共同的历史开始了。统一的命运控制着人类整体。全球四面八方的人都能互相理解。由于比起以前东亚对于中华帝国,或者地中海世界对于罗马来说,现在通讯联系技术更容易到达世界各地,因此全球的政治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于技术的发展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了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共同生存的整体,这种相互依赖、风险共担、共同生活的现实是全球文化产生的最大动力,显示了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与全球历史、全球意识的关系,就是说,在自然土地上的共同生活和在时间里的共同存在造成了人类的统一。
欧文·拉兹洛则着重分析了通讯技术与人的交往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在正通过技术的中介而发生了十分广泛的密切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多样性的文化得到体现,普遍性的文化得以形成,而全球文化正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过程。他说:“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方法不是通过文化统治来消灭文化多样性,而是在现有文化之间创造更密切和更永久的交流和接触。这样做的工具是现成的:现代通讯技术不只能联系给定国家和文化内的人民,它们也能联系不同文化……以理解为基础并由通讯产生的合作与参与可能把当代世界提高到超越共存阶段而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相互依存阶段。相互依存不仅意味着并肩生活和成长,而且意味着彼此合作,互相通过对方得以生存。”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从电话到电子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发展,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空间界限,加强了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造卫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就全球化来讲,不能否认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像今天这样需要有世界范围的规则,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经济上,随着大型跨国企业的建立以及伴随他们一起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带给很多人以富裕,然而也呼唤要求与新的经济市场活动范围相适应的游戏规则。”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全球化时代的动力,也是促成人们形成全球意识的一个因素。现在,加入到共同贸易协定中的国家越来越多,贸易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广,世界金融市场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事实。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引起了全球性的竞争,结果是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金融风险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都说明了竞争的极限性,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在这个整体的世界中,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件可以对我们产生影响,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作出的决定,其后果也可能是全球性的。于是人们意识到了同在一个地球的意义,开始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认识到了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正如汤姆林森所说:“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流通及商品消费的各个时期的原动力,对我们日渐增长的相互联系来说都是意味深长的。”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全球化客观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人道主义因素就构成了全球化动力的主观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全球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人们创设了多种国际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红十字会、野生动物基金会等等。尽管这些机构的能力十分有限,期望它们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景也很渺茫,但它们的初衷毕竟是针对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如生态保护、南北关系、人权问题等等,它们发出了维护正义的声音,提供了人类为之努力的方向。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样的组织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它们的存在和作用,能加快全球化时代到来,是促进全球化文化产生的重要力量。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国内问题与全球治理相联系就不再是乌托邦了,因为二者已经在实践中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市场的波动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下,在全球层面上运作的合作性机构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增长。例如,在20世纪初,有二十个以上的国际性政府间机构,以及一百八十个跨国的非政府机构。而到了今天,前者的数目已经达到三百个,后者的数目将近五千个。全球性治理已经出现。”
综上所述,可以说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文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现代化的成就中,现代文化成就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对促成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各种因素作一个综合考察,阿尔布劳的概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全球性至少在五个方面使我们超越了现代性的种种假设。这五个方面是:由全部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后果;由具有全球破坏性的武器导致的安全感的丧失;通讯系统的全球性;全球性经济现象的涌现,以及全球主义的反省性——在有这种反省性的地方,人们和各种团体都以全球作为自己确定信仰的参照系。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就对那种认为‘现代性会不断扩张’的观点,并因而也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全球化的出现既是各种客观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一个主观进程。
关于全球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动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是继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既不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认为它已有5000年的历史。因为那时虽然不同的文化有所交流,但文化传播的规模、速度及范围都相当有限,与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相提并论。同时,全球化也不像世界体系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揭开了全球交往的序幕,但是它只是开辟了全球各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往来、相互作用的时代,却没有显示出人类相互依存、共担风险的特征。确切地说,全球化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具体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十足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暴露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局限性,全球通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共同生存的全球化时代,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太空船”上,并且只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编辑]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
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
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
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
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编辑]
全球化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恐怖主义也在全球化,参与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分子很多时候不在本国行动,而且与本国无关.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自由贸易可以让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大大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人士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编辑]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编辑]
全球化真实再发生
但是,事实上,边界的存在越来越模糊,例如WTO的关税协定,关税壁垒已成为历史,虽然国家的边界还是存在,但之间真实的隔阂却慢慢消失,全球化并不只于某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等,国于国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几乎打破国界的隔阂,我想全球化是真实发生的不容质疑的。
9、帮我弄些材料,语文
1.古时人们就曾因为贸易交往而有国际化的概念。在中古世纪的中国就曾经有与西方通商贸易的概念,借由输出丝绸和茶叶来赚取大量外汇,18世纪的德国学者就因此将这条道路取名为丝路。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通商贸易受阻,为了能够不假于土耳其人之手,西欧国家纷纷海上探险寻找新丝路,史称地理大发现,可谓早期全球化的开始。
2.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周海中
3.当代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这四个方面。国际化主要是指跨越国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自由化常常被经济学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则更多地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价值观念: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于文化上趋于同质化。星球化则涉及消息的传播与文化安全问题。——王宁
4.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早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化。著名的依赖理论提出者萨米尔·阿敏(Smir Amin)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并且对全球化给拉美和亚洲国家带来的负面意义进行了精辟地分析。
5.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他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6.香港是中国内地和世界其他地区主要贸易和融资的桥梁,1997年香港回归后所推动的新措施,让其得以较其他增长市场脱颖而出,扮演中国的离岸全球金融中心角色,因此能保持全球化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