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机器人全球化影响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机器人全球化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3-04 08:27:43

1、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前景很好。
早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智能制造成为工业制造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今,智能制造战略再获工信部关注,在智能化的大势下,智能装备下游应用领域加快拓展,工业机器人发展可期。

工业机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并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时工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不显,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业机器人消费大国,从2013年其就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2013年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元年,这一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69万台,同比增长36.52%,购买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57000台,同比增长54%以上。
汽车制造、电子、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与金属制品等领域常有工业机器人“身影”。其中汽车工业的应用最多,比例达38%。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的地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占据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过,由于核心技术缺乏,我国工业机器人消费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尤其在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受制于人,只能购买高昂的国外设备,

这需要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不断提高技术,加大研发水平,早日摆脱国外机器人品牌对中国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的控制。
考虑到目前全球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为55,而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21,远低于日韩德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智能制造背景下,“机器换人”政策不断落地,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汇川技术、机器人、智云股份、科远股份、秦川机床等相关概念公司将在机器人红利下取得较好发展。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未经前瞻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篇: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36560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本体产值约9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规模约270亿元。
2010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新安装工业机器人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2001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同期世界机器人市场销量复合增长率为10%。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依然猛增54%,达到5.6万台。
第三篇:“机器换人”政策逐步落地工业机器人市场爆发
近日,安监总局发布通知表示,决定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作为示范企业,开展机器人作业试点工作。这十家企业主要涉及煤炭、石油与钢铁等重要以及基础性领域,随着“机器换人”逐渐在这些领域变为现实,工业机器人应用将不断得到推广,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增长。
工业机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并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时工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不显,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在此机遇下,工业机器人大有可为。

我国是工业机器人消费大国,从2013年其就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汽车制造、电子、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与金属制品等领

域常有工业机器人“身影”。其中汽车工业的应用最多,比例达38%。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的地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占据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过,虽然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大,但由于核心技术缺乏,我国工业机器人消费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尤其在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受制于人,只能购买高昂的国外设备,这需要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不断提高技术,加大研发水平,早日摆脱国外机器人品牌对中国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的控制。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是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元年,这一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69万台,同比增长36.52%,购买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57000台,同比增长54%以上,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2、逆全球化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

3、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杰才

机器人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 科技 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从2017年开始成为世界机器人增长最大的市场。据预计,在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05.2亿美元,全球占比高达38.3%。中国机器人市场涵盖了全部20个行业类别、60多类主要场景。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率先从 汽车 、电子、食品包装等传统领域,向新能源、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加快转变,机器人应用场景也在从传统 汽车 及3C制造向新场景和新行业延伸。如何扩大并深耕场景,提升行业应用范围和水平,是机器人行业未来非常重要的爆发增长点。

机器人已经具备成为独立工业母机的可能性,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为我国制造业换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工作母机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是现代工业的心脏,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机器人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于工业母机的认识,随着视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上的应用,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高度融合,工业机器人正在替代传统机床成为新一代独立工作母机。在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层面,目前六轴机器人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工业母机的特性,FANUC和ABB展示的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就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制约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将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 科技 发展重点领域,相继攻克了减速器、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但相比之下,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竞争力仍旧不强,存在精度差、寿命短、故障多等问题,市场应用端当前还是大部分依赖进口,其中占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70%以上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国产产品市场份额还不到5%。要有效弥补 科技 创新的短板,必须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充分释放青年人才队伍红利,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制度设计,构建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和生态,持续提升中国 科技 创新能力。

构筑创新生态驱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生态通常指为创新活动提供的条件和环境,是创新要素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创新生态的构成主体一般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各类中介形成的功能综合体。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法规、条件支持、政务管理和服务;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知识、技术、人才支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中介机构推动知识传播、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企业是创新生态的关键主体,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 社会 共识。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和基础产业,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挥学校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人才、项目优势,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联合成立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在实践 探索 中我们认识到: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有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供给侧改革补齐创新短板,完善机器人产业创新链。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规模生产”等功能环节。HRG按照平台模式和生态模式,建立广泛连接和开放合作的创新系统,全面打通资源导入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创新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业务协作。在生态构建和创新链协同中,突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全链条全要素赋能,全面提高创新质量。

二是以共享共赢实现产业价值重塑,促进机器人产业链协同。产业链是生产制造各环节前后衔接构成的业务链条,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产业链协同主要表现为利益协同、技术协同和空间协同,相关研究视角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环节。HRG积极为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要素赋能,协调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配套关系,优化业务布局和区域协作,形成功能互补、利益共赢的事业共同体。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是全球化竞争,不只是企业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还包括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体系之间的竞争。

三是以利益共享推动风险共担,实现机器人产业资本链融合。一般来讲,资本链包括“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培育—资本退出”等资本流动过程。资本链涉及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融资企业、资本市场等主体。资本是动员、组织和配置创新资源的关键力量。机器人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项目,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需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与资本链深度融合。通过资本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动员和整合资源,促进成果转化。HRG在机器人领域通过借助资本力量,有效导入创新创业资源,成功孵化了上百个优质产业项目,打通了 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业务逻辑。

四是以协同创新引领创新生态发展,加快机器人产业体系建设。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要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的产业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完整。HRG通过“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的业务逻辑,形成了包括产业研究院、孵化体系、产业基地、专项投资基金在内的“科创产”综合体业务模式,并在合肥、岳阳、中山等多个地区成功落地。围绕机器人产业,形成了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局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区域性机器人产业体系。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导力量。构筑机器人创新生态,开放共享创新生态平台,实现新技术交叉融合;打通创新链、对接产业链、融合资本链,促进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推进 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工作,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韩杰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超高温复合材料、红外光学晶体与薄膜材料的研究,揭示了材料超高温烧蚀机理和规律,发展了细观热烧蚀理论,提出了多元氧化物和固溶体抑制氧化烧蚀的机制,实现了材料氧化抑制与高温强韧化的协同,并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系统。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及生长装备、四面体非晶碳复合增透保护膜及制备工艺,用于多个工程型号,并长期致力于推动新材料、机器人 科技 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4、全球化带来的成果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

人类历史是不断的聚合运动。城邦聚合成国家,国家聚合成多国联盟,多国联盟聚合成世界组织联合国(UN)。城乡贸易聚合成全国贸易,一国贸易聚合成地区多国贸易,地区多国贸易聚合成世界贸易组织(WTO)。一国文化聚合成多国文化圈,多国文化圈聚合成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全球化是人类聚合运动的新阶段。

全球化由工业化而发育,由信息化而成形。冷战时期,全球化蓄势待发而难于伸展。斯大林宣布:一个地球,两个平行市场,资本主义有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主义有实物交换市场。冷战结束之后,天地无阻,全球化一往无前。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略谈如下。

交通高速化。二战结束,我去美国,坐当时最快的轮船,14天渡过太平洋。现在飞过太平洋只要15个小时,朝发而夕至。国际航空已经结成一个世界蜘蛛网。铁路高速化又在改变世界交通。货运集装箱也是过去闻所未闻。天堑变通途,并非虚语。

信息网络化。个人电脑把整个世界连成一片,通信发生了革命。文房四宝成为古董。短信代替信封邮递。手机既能听,又能看;人手一机,远方亲友来到耳边眼前,这不是神话吗?

贸易世界化。中国用15年时间谈判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实际是用15年时间学习世界贸易技术。1979年我去巴黎,法国朋友说,欧洲各国橱窗堆满日本货,人人摇头,可是不能不买。今天报纸说,中国生产的鞋足够全世界一人一双,外国的鞋厂如何开工?世界的市场结构彻底改变了。既欢迎物美价廉,又抵制外来竞争,这个矛盾如何协调?

生产外包化。工资不断上涨,把工作送到工资较低的国家去做,叫做外包。先进国家由此得到赢利,后进国家由此生产起飞。反对资本侵略变成欢迎外资来临,思想一百八十度大变。

中国承办体力外包最多,成为世界工厂,震动了世界。清末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之梦终于实现了。

印度承办脑力(软件)外包最多,成为世界办公室。美国的晚上是印度的白天;美国人睡觉,印度人工作;办公室从纽约搬到邦加罗尔,不仅节省费用,还节省时间。美印之间的时间距离没有了。美国人说,地球原来是圆的,现在变成平的了。

工厂无人化。工业化开始于纺织的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现全自动化的机器人。全部机械化的农场叫作无人农场,机器人工作的工厂叫无人工厂。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股票制度产生持有股票的工人阶级,劳资区别模糊了。农场不要农民,工厂不要工人,人类是否就要全部失业了呢?不必担心。人类更忙了,忙于制造机器人,忙于其他必须用人力的工作。

文化国际化。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使人类的文化生活趋于同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文化生活是全球化时代的普遍观象。文化的国际化是全球化的精神支柱。

这些仅仅是全球化初步成果的点滴闲谈,今后发展,方兴未艾。人类生活已经超过任何宗教所想象的天堂。有人估计,全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在最近十年中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全球化跟其他历史时代一样,幸福和灾难共生。幸福没有全球化,恐怖主义倒已经全球化了

5、机器人与自动化 怎么推动全球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当前,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能够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机制,使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发挥出来。
制度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科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流动性很强,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没有制度保证,人们的物质利益、各种权利不可能得到有效承认和保护,社会也不可能达到有序状态。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体制形态,所谓“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成熟的市场经济”都只是相对的。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带来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引起了投资方式、市场交易方式、企业组织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各国经济更为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有的管理经济的方式、体制和政策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着体制机制落后和僵化的问题,也要寻求变革和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在这个阶段,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我们既要继续推进改革,解决体制上的一些亟须攻克的难题,又要维护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两者不可偏废。如果不能继续深化改革,就会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积累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只关注改革的推进,忽视社会矛盾的化解,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过去大大增多。群众关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房屋拆迁、贫富差距、环境保护、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不好,极易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而,如何着力解决影响实现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乃是当前直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应当正视现实,化解矛盾,尤其是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制度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建设开道。党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升华了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也为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科学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则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也就是能够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力度都还需要大大加强。
制度创新贯穿科学发展全过程
制度创新将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改进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机制,使政府在GDP指标之外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在财税体制的改革中,如何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方式的改进相适应,比如,要求某个区域更多地关注生态保护,应当在财税政策上形成怎样的必要补偿机制。再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仍将面对资源约束增强、要素成本上升、总量规模扩大等新特点,如何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既立足于本地资源供给,又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第四,面对大量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城镇生活,怎样合理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又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这一任务,至少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如何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如何平稳而有序地引导农民进入城镇,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国际上曾经出现过的城市两极分化现象;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而不是损害农民利益,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形成一系列立足国情的制度和政策。
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是人制定出来的,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制度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真正能够充分发挥效应的制度,应当是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对于要调整的对象认识得是否清楚,关系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实现预期的目标。对制度所要调整的对象认识得全面、清楚,制度设计就会比较有效。但是,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社会有接受该项制度的社会基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将为制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因此,必须认识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要通过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的改革和创新,及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社会体制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包括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等。所有这些改革和创新,都将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基础。但是,制度创新和完善的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多矛盾的解决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单打一”,而应当发挥制度系统的综合效应。这就要求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不相冲突。为此,就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精心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以使我们的各项具体制度日趋完善。
以制度创新促进科学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环境氛围。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通过解放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制度建设和创新既要有“小环境”的试点工作,又要以满腔热情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创新实践。
二是要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制度创新和规范制度的关系,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在实践中,凡是被证明有效的制度创新,我们都要加以肯定;凡有推广价值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以法律、规章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从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代人类文明是在人的发展、制度创新和科学进步三大力量推动下展开的。对于现代文明社会条件下的科学发展来说,这三大力量的推动是有机统一的,但就其内在逻辑关系来说,在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不同的。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中,人的素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源能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排放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上,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的眼光从外部回归到人自身,向人的智力、知识、素质要生产力的解放,要发展的空间,要发展的速度,要发展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