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逆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逆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3-02-28 05:50:02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文档介绍: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学习和掌握世界历史理论,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一)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 2.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近代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引发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之前各个民族彼此隔绝缓慢发展 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突破了民族局限 最初的突破主要是西方对世界的征服 伴随着政治壁垒的破除,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互动。 (三)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世界性交往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置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合作,是形成世界历史的特殊的两重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根源。 第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三,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发展过程都具有的普遍特征和规律。 第四,世界历史时代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还需要向更高的阶段

2、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应对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的贸易联系与发展也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形成,而这正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意识能动于物质,在物质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新和发展世界。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它带来优越的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发展自己和社会。

(二)从辩证唯物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3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归结为人的主观臆想;联系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事物所处的各种联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二者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唯物辩证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待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它的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能离开世界大经济格局的发展,还要更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带动

2/3页
了各个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发展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的了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但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风险与挑战。例如,全球化使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与挑战,使我国企业面临与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使我国面临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挑战,以及人才流失和失业压力的挑战等等。这正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好处,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同样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局限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看到我国取得的种种进步

3、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马克思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4、《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世界历史”时代,是以开拓“世界市场”为基本形式的: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预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4、241页。)正是凭借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经济联系,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呢?没有。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驱使资本占有者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

5、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考察之上。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洞察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今天,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认真解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挖掘和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意义上主要有三点: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即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把握;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演进开拓了新视野,即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些学者主张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挖掘和整理。他们认为,马克思从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为特点,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探索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规律及微观机制。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以及两者之间的能动关系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并非是完全自然的历史进程,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历史演化规律的前提下能动地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应当融入全球化,但同时更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正确理解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梳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思想,是回应全球化浪潮的应有之义。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论述是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也是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关键。这一论述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二是指人类普遍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因此,资本全球化既有给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为其发展造就有利条件和机遇的一面。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机遇和风险的辩证法,不失时机地推进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也有学者结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有关全球化的论断,从理论剖析和实证考察等层面论证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型发展的意义。他们认为,后发国家应当以积极态度应对全球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推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这对全球向更为公正、更为和谐的秩序演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大体相当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时,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存在将可能会变为现实。
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普遍的观点是,西方全球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两极分化”原因认识的区别;二是对世界未来发展途径认识的区别。因此,要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辩证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反对全盘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观点;坚持世界历史结构理论的正确观点,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确立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观点,批判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但是,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提出不同看法。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确与当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联系;然而,简单地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在内容上已经大大超出了马克思时代的想象,诸如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国际金融风险等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决非马克思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能设想的。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为最终目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更多地是指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促使诸民族独特性的分工的消灭,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单一的分工、交往和生产模式,世界诸民族间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将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等同于全球化,更不能断章取义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庸俗理解。

6、“世界历史”理论对我们理解全球化有何启发?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纳入全球化轨道时,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战略考虑和政策取向。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问题。这种“选择性进入”或者说“创造性进入”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从而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7、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包括对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的深刻阐述,内容极其丰富而严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2.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 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二是它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开拓了巨大的世界市场。三是它每发展一步,都伴随有相应的政治上的成就。

不过必须指出,资产阶级推动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一切为了剩余价值和利益最大化,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 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具有突出的二重性特征

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5. 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

世界历史是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程。那么,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呢?这就是建立人类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

纵观人类历史,客观世界的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我们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1. 准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

世界多极化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本质是世界格局,核心是大国关系,目标指向是建立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秩序。

2. 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3. 坚定不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今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但是话语权严重缺失。全球治理体系僵化滞后,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未能反映全球化进程这一新变化和新格局。我们应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规则导向,坚持主权原则,坚持法治原则,坚定不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