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加坡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18到19世纪是马来西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9世纪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港口和军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统治,并沦为日本的直辖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9月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带领下,脱离马来西亚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人口为310万,其中76%是华人,马来人约占15%,其他则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的泰米尔族人和西方人。每平方公里达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政府机关使用英语,英语为行政用语,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使用英语和华语。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华人及斯里兰卡人多信奉佛教;此外,还有人信奉基督教。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克服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的不利条件,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中新加坡发展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着力在基础设施及教育上加大投资,与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接轨。新加坡要生存需要很多条件,如整个国家生活用淡水也要进口。因此,新加坡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都特别喜欢依赖国际组织,一开始就支持国际化、支持全球化,跟美国、西欧和日本接轨,跟先进的产业接轨,从早期的加工业到后来的电子产业,到最近几年的生物科技等。 在先进发展理念的统领下,新加坡强化规划,把城市工业区与居民生活区分开布局,炼油工业布置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经济发展全球最快,目前已成为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投资和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2、新加坡是个亚洲国家可为什么又讲英语 又讲汉语呢?
来到新加坡,不能不提她有趣的语言现象。虽然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约76%,由于历史上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新加坡政府过去曾一直把马来语定为新加坡国语,而在公共场合,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英语、中文、马来语和泰米尔语等多语种的标识和广播。近年来,为更好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并适应新的发展态势,新加坡政府把英语作为通用商业用语(business language) 的同时, 还鼓励各族裔都学习自己的本族语(native language)。由于新加坡是 曾是 英国殖民地,英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加坡独立后,英语仍作为各族裔交流的通用语言,而新加坡的大中小学教育都是用英语教学的,因此,在新加坡,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不过,大部分新加坡人讲的并非世人所熟悉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而是非常独特的新加坡式英语 (Singlish)。如果你用英文跟新加坡人交谈,就会感受到新加坡式的英语 (Singlish)特有的语言现象:某些辅音尾音的省略,某些元音和辅音发音的改变,重音以及语调的变位,动词人称与时态的‘中文化’,混合着中文(主要是闽南话和广东话)和马来语的语法思维的表达。例如新加坡英语里常听到的:
No good lah.
Steady lah.
See first.
Aiyah!
You want beer or not?
Can!
I go yesterday.
不少在标准英语里面作为语法错误的个案,在新加坡式英语里面却经常使用(例如忽略动词人称和时态的变化等);不少在标准英语里面作为不太礼貌或者不太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询问别人意见的时候在句末加上 or not?),在 新加坡式英语里面也是屡见不鲜。不过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作为国际性语言的英语,早已超越了英美加澳等国所使用的母语--英语的范畴,当今的英语也结合各地的语言和文化而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变体(例如印度式英语、马来英语、南非英语等),而新加坡式英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与此同时,在同新加坡华人用中文交谈中,同样会发觉,他们的中文表达也同样少不了英语的思维,并且经常都会夹杂着一整段的新加坡式英语。如果与香港比较会发现非常有趣的现象。新加坡和香港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都是以华人为社会的主体,都是英语教学,两地的人都能说流利的英语。相比之下,大部分香港人日常生活交流大多都用中文(广东话),虽然也夹带不少英语,但大多都限于单个词,而香港中英文相互之间的影响与痕迹没有新加坡的深;而很多新加坡人的日常交流已经是用英语,其中不少新一代的华裔已经只说英文了,而新加坡华人用中文交过程中夹杂的英语表达已不限于单个词汇了,而是一整段话。'中文英说'在某种程度上可是算得上是形象的描述了。
无怪乎很多报导都说新加坡华人中英文都说,不过中英文都说得不好。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新加坡都不算是一个理想之地。毕竟无论是夹杂英语思维的中文还是新加坡式的英文,都不是中英文学习者的目标。其实语言本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载体,只要双方都能相互领会,谁是标准,谁是权威已不再重要。只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学习大部分人都能听懂或者都很容易听懂的‘标准英语’或‘标准中文’就显得很有意义了。不过,从语言现象研究和锻炼或提高语言听力的角度来讲,新加坡倒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很多人都不难发觉,在新加坡与人交谈、办事或者接受服务,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英语所受到的‘待遇’,要比使用中文的好一些。如果你能说标准的或者比较地道的英语,那么所获得的‘尊重’也会更多。
由此想起一位长期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士对当下新加坡新一代华人的的描述与分析:‘剪不断,理还乱’。
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奇迹。新加坡人把一个没有腹地和自然资源匮乏的小岛用几十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具有高效行政体制的法治社会和经济奇迹,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文官制度与精英政治,建立起重商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社会主要价值观。的确,新一代新加坡人具有足以引以为豪甚至傲视群雄的资本,而表现出自己与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与众不同,甚至‘脱亚入欧’。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的飞速发展而自身优势的逐渐丧失而感到忧虑。‘在津津乐道于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尴尬。丰裕的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工作的艰辛,多元文化的生活却不能带来更多的好的艺术作品。面对同属华语世界的香港、台湾乃至中国内地,新加坡人文蕴底的薄弱更是显而易见。’
早期从中国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讨生计’的祖辈们,作为‘过番客’还有‘落叶归根’的强烈愿望,到后来新加坡独立后建设国家的父辈们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再到现在新一代新加坡华人中国色彩的完全消除以及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优越感,对于他们来讲,中国已是一个属于他们祖辈故乡的遥远国度。的确,这本来无可厚非,再也正常不过了。虽然文化上讲属于同根同源,但事实上的差异与缺乏真正认同还是很明显的。当以一口流利的新加坡式英语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又要为‘搭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顺风车’而重新努力寻找华语文化传统上的渊源,从而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大潮中自身优势的丧失及被边缘化。个中的现象与原因,真的很值得人去深思。
3、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1、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
短期资金大量进出:泰国于97年首季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第2季变成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共获得4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的货币也狂跌。
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到它们的股市,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湾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也被攻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调控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
2、危机蔓延至东北亚
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3、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趋势。
内外投资也呈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国内,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高利率和货币贬值,私人投资者极其谨慎;海外投资由于担心金融危机造成东亚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进入的数量锐减,而大量本地资金却因对本地区经济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机造成的另一个苦果是通货膨胀:1998年6月,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达 10.7%,泰国6月份通胀率亦为10.7%,1998年5月一个月,印尼的通胀率就达5.24% 。
由于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和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已成为不少东亚国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韩国1998年4月的失业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宾的失业率高达13.3%。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俄股市、汇市猛泻。之后不久,巴西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市和股市大泻。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
4、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有哪些?
一带一路涉及65个国家可分为以下等地
1、东亚:蒙古
东盟10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和菲律宾。
2、西亚18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希腊、塞浦路斯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3、南亚8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和不丹。
4、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5、独联体7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
6、中东欧16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其顿。
相关内容: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5、二十实际七十年代以后东盟成员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大神们帮帮忙
一、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波动 战后,东南亚国家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加剧。随着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经济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后,东南亚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见图1)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南亚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再陷衰退和又呈复苏的增长轨迹。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
6、战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共同原因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经济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后,东南亚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见图1)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南亚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再陷衰退和又呈复苏的增长轨迹。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
图1 1996-2005年东南亚五国经济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ASEAN Secretariat ASEAN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编制。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增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愈益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4。[1] 在东南亚国家,这种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更大。例如,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最大,美国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96%。[2] 另据美国著名的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本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24%、泰国经济就会增长0.17%、马来西亚经济就会增长0.13%。[3] 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东南亚国家的传导,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实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制成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类产品已占东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50—90%。因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已经从初级产品价格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下降,不但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括高技术产品。东南亚国家紧跟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步伐,大力扩展以芯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该类产品出口比重分别高达65%和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高达25%和19%。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的相应比重也很高。据计算,1992—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造成的损失部分相当于它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6.71%、3.31%、1.13%和0.96%。[4] 2000—2001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从年增长30%到下跌30%,导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急剧波动。例如,200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9.6%,而2001年则下降2%,其中约有12个百分比的大幅波动。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世界半导体工业每下降1%,新加坡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12%。而2001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增长波动达60个百分点,它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6.8个百分点。[5]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流入这些国家的资本流量减少,更在于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汇率变动的传导。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持续萎缩,它对以投资—出口推动的东南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近年国际股票市场价格和美、日货币汇价的剧烈波动,也引发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危及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据美国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元汇率的变动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元每贬值10%,泰国经济就会下降0.3%、新加坡经济就会下降0.22%、马来西亚经济就会下降0.21%。 二、全球化下东南亚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东南亚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大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而且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东南亚经济的运行看,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的进程。 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放宽贸易管制,大幅降低关税水平。东南亚9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1])均为WTO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均承诺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它们也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并在协定中均作出了相应的承诺和提交了承诺项目表。[6] 目前,新加坡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和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均为0%,文莱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为1.98%;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普遍低于10%,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也都低于5%;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平均关税率都在10%以上。不少国家在取消非关税壁垒方面取得进展,逐步消除了进口许可证、配额制度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不过,各国关税水平和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取得进展,但各国的发展仍不平衡。作为国际性金融、海运、空运中心的新加坡,它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度均是最高的;马来西亚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电信服务、离岸金融和保险、运输服务、旅游都已对外开放;印尼、泰国、菲律宾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但仍有诸多部门限制;文莱的服务部门多为政府管理,但某些部门的开放程度较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经济比较落后,服务部门的开放也相对滞后。 80年代中期后,卷席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证券化浪潮在东南亚国家渐次出现,东南亚国家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大大加快。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均以放宽政府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加速金融国际化为特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率先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起步较晚。1968年,新加坡率先设立亚洲美元市场,以此带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80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加快国内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放松对利率的控制,放宽信贷限制。1990年设立了纳闽岸外金融中心,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1983年6月,印尼颁布新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1988年10月,政府又制定一套新的全面改革方案。印尼逐步取消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放宽国内私人银行的经营领域,允许外资持有印尼上市银行不超过49%的股权。从1990年开始,泰国实施了空前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其广度和深度均是前所未有的。1990年5月泰国实行外汇管制自由化措施,1991年4月解除与资本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1993年泰国建立曼谷国际金融机构(BIBF),以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90年代,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参与指导下,菲律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政府再度取消了外汇管制,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由于金融自由化过快和金融改革政策失误,导致了90年代中期的严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大力进行国内金融体系的重组与改革,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处理不良金融资产,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严峻挑战。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涌入,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一体化得以不断发展,并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工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从衡量国际化生产的一些重要指标看,东南亚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发展。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还是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固定投资的比重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表明这些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的统计,1980-2005年,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4.14亿美元增至371.33亿美元,增长14.4倍;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47.22亿美元增至3748.14亿美元,增长14.2倍。2005年,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国内固定投资比重为18.3%,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3.2%,均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7] 在东南亚国家的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不仅仅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还包括供应商、分包商、经销商、零售商、研究开发联盟以及各类合作协议。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国家的电子信息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的渗透率较大,这些工业部门多数企业由跨国公司所主导,并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的生产体系中。例如,东南亚国家是世界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的重要生产与出口基地,跨国公司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产品生产的区域网络。它们把精密元件加工制造和研究开发等价值链的高尖端环节留在母国进行,将绝大部分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组装和中低档元件的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欧美石化公司在90年代大举进军东南亚石化市场,美、欧的石油跨国公司纷纷在当地的炼油与石化工业投下巨资。这些跨国公司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当地取得廉价石油,按照合理的区域分布,跨国界组织炼油加工,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它们在新加坡所设的子公司则是把它作为石油加工转运的一个区域中心;进入90年代,日、美、欧的著名汽车制造商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汽车工业。由于泰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度集中,产品质量高且制造成本低,许多跨国汽车制造商开始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生产转移到泰国,使之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与出口基地。[8] 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浪潮,东南亚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二是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三是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东盟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过程。自1978年起,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15年的时间。从1993年起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随后这一进程不断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不断扩大,涵盖的领域逐步深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由6个增加到10个,自由贸易区也逐步从贸易扩展至服务、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合作领域。到2002年,原有6个成员国初步建成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在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东盟将全面推进和落实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区计划。2004年11月,第10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稳定、繁荣、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熟练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确定原有6个成员国在2007年之前率先实施11个优先领域的产品关税削减为零,新成员国将在2012年前实现这一目标,这11个领域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电子、农业、资讯科技、渔业、保健产品、航空以及旅游等。[9] 2007年1月,第12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将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同时,东盟通过了《东盟宪章蓝图联合宣言》,决定成立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10] 东盟宪章将成为东盟成立40年来最重大的成就,它是东盟区域性组织的第一个宪法,并将为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提供法律架构。 进入21世纪,东盟与区外国家的区域贸易自由化迅速兴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相继涌现。2000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伟构想。时隔一年后,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决定在20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12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次修订议定书》和《<货物贸易协议>修订议定书》,2007年1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继中国之后,东盟与印度宣布将在2011年建成印度—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区,东盟与日本也确定了在2012年建成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目标也订在2010年。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全面启动,[2] 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定已正式签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进行,日本-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一定进展。 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取得较快进展。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2000年11月)、日本(2002年1月)、欧洲自由贸易协会(2002年6月)、澳大利亚(2003年2月)、美国(2003年5月)、约旦(2003年6月)、印度(2005年6月)、韩国(2005年8月4日)、巴拿马(2006年3月)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已与印度(2003年10月)、澳大利亚(2004年7月)、新西兰(2005年4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马来西亚已与日本(2005年12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马、泰与区外一些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进行,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相继展开。与以往区域贸易自由化形式不同,新兴的双边贸易自由化形式的目标和内容更为广泛而多样。除商品贸易自由化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重要方面。它突破地区和距离的限制,协定双方的非对称性,强调与WTO规则相一致,所承诺开放的程度超过WTO成员国之间的协议范围。[11] 四、结语 综观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各国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经济机构的权威研究显示,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作为高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加大,同步性也随之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是双向的,但它并不意味着相互依赖的双方是对称的和均衡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非对称和非均衡的相互依赖。战后,虽然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总体上有所缩小,但未根本消除。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积极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