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美国贸易战必须打?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美方首先挑起的。美国3月不顾中方反对,启动对华“301调查”,瞄准中国开了第一枪,之后不断采取各种升级举动。近日,特朗普政府又计划将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以此在贸易战的对峙中向中方施压。
美国发动全球贸易战,实行孤立主义,实乃逆全球化而动。美国针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不准中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就是不准中国产业升级,目的是阻滞中国的现代化,遏制中华民族复兴。
第一,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我方。美方主动挑起争端,步步紧逼,极限施压和讹诈,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打不打贸易战,显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面对直奔而来的制裁大棒,中国只有两条选择:要么屈服于美国的霸凌,从此忍辱负重;要么进行反抗,树立应有的大国形象,让对方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第二,就贸易战的性质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贸易战不同以往,不局限于贸易,甚至不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略博弈。我国历来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贫穷落后时不妥协,现在发展起来了,更没有理由妥协。
第三,就特朗普这样一个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传《做生意的艺术》中,谈到做生意的四个阶段:一是提出惊人的目标;二是大肆宣传;三是决策反复摇摆;四是获得直观的结果。他写道:“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特朗普显然把中美经贸谈判看成是一笔“大生意”。
第四,美国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强。美国历来欺软怕硬,“拣软柿子捏”是美国的历来做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美国的习惯性思维。
来源:观察者网
2、中美贸易战啥情况?
中美贸易交锋仍在持续。
在3月24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这场关乎中美两国和全世界的贸易战如何收场,备受关注。
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大有“黑云压城”之势。从对进口光伏产品和大型洗衣机设限,到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税,再到公布301调查结果,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约600亿美元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变本加厉。
美国究竟想干什么?
迄今为止美国已120多次举起301调查“大棒”。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是动用301调查迫使日本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做出大幅让步。曾在此事上发挥不小作用的,正是当今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
有学者分析说,美国眼下举动与当年如出一辙,都是以301调查作为威慑和恐吓的手段,以此向别国施压迫使对方让步。
在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此举遭到与会人士“群怼”。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说,美国政策受到现任总统特朗普“飘忽不定的想法决定”,虽然有一些顾问辅佐总统,但这种政策让人担忧。“美国有点迷失方向了。”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也吐槽说,现任美国政府的政策逻辑“很难理解”。他说,大国关系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尊重彼此的尊严和传统,并就共同关切进行合作。中美完全可以合作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但“如果打贸易战以牙还牙,不太可能共赢。”
“我不相信贸易战能解决问题,打贸易战是没用的”,贝莱德集团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呼吁特朗普去“看看金融市场,听听市场的声音”:中美两国都从全球化中收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也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和美国,不愿看到前两大经济体爆发贸易战。
中国能做什么?
从官方表态来看,中国已经做好迎接贸易战准备。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说,中方不想同任何一方打贸易战,仍在努力避免贸易战。但如果有人执意要打,我们将坚决反击。中方不会屈从于任何威胁、强迫和恐吓,我们在考虑所有选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方合法权益。
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陈德利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中方已做好充分准备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这些回应措施将是“全面的”。中方将密切关注美对华301调查事态进展,“一旦中方利益受损将坚决出手”。
在积极维权、准备迎战的同时,中国也将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扩大开放,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外开放,并承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分析人士称,中国已经表现出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这会给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以开放的姿态全面接受国际规则,拥抱全球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如今,“中国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就是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按照这个方向走。”
在海外学者看来,中国还应该努力澄清外界误解。
史蒂芬-罗奇说,特朗普号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有5000亿美元之多,但真正的数字是3750亿美元,而且这是基于在中国的附加值计算出来的,实际情况比这个要低40%,可能只有2500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向全世界解释。中国应该把事实,以及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更好地解释给全世界听。”
中美贸易战走向何方?
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进行301调查。公开资料显示,1991年和1994年,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曾进行过两次特别301调查,最终均以协议解决。
此外,1991年美国启动对中国市场准入壁垒问题的301调查,一年后双方达成了谅解。2010年,美国针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政策发起调查,并就中国补贴制造风力发电设备企业的行为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磋商请求。在磋商后,中国取消了补贴措施。
那么,这次呢?是战是和?
“我不知道答案”,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说,美国眼下出台的一系列关税措施是会让大家重新谈判,还是毁掉整个贸易体系,“两种解读目前为止都有道理。”
他指出,美国、印度等经济体对现行贸易体系的确有“不同意见”,但“如果因为这些不满,使整个贸易体系受到摧毁,或者不再稳定,这将是非常大的风险。”多边贸易体系有必要进行改进,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更好实施投资、补贴等方面的纪律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谈判来实现”。
当然,以谈判磋商收场是皆大欢喜的结果。毕竟,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开打贸易战,不仅冲击中美两国经济,对全球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用萨默斯的话说,美国将中国作为敌对方是不正确的,美国经济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因素,不可能做到一枝独秀。“贸易战和核战一样,没有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3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财办主任、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财长姆努钦通电话,表示中方已经做好准备,有实力捍卫国家利益,希望双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总体稳定的大局。双方同意继续就此保持沟通。
3、全球化十年之后,吉利沃尔沃如何面对逆全球化?
3月28日是吉利并购沃尔沃10周年,聂垚没去工厂上班。
聂垚原本是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整车质量经理,2018年6月派驻美国查尔斯顿工厂,帮助对方搭建整车质量团队、投产S60项目、进行量产质量控制。没上班是因为受新冠疫情影响,工厂从3月26日起停工。
这段时间里,沃尔沃汽车瑞典工厂、比利时工厂和美国工厂一样停摆。中国的成都、大庆、路桥、张家口四大工厂从3月初开始复工复产,到10周年时已经恢复正常。
这场疫情如果发生在10年前,沃尔沃汽车面临的将很可能是停产,因为那时的沃尔沃汽车只有瑞典和比利时工厂,和在亚洲的组装厂。
如果中国汽车业有一件事值得被反复书写,那一定是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
“双赢”是衡量一桩并购成功与否的最常用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并购前的200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33.5万辆,吉利汽车销量32.7万辆,10年后的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达70.5万辆,吉利汽车136.2万辆,分别增长110%和317%。
从销量上看稳稳的双赢。但实际上,销量数字之外的成长和蜕变是这桩并购给双方带来的更大收益。
“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携手并进的十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勇于参与全球竞争的十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沃尔沃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评价两家公司一起走过的第一个10年。
实际上这也是沃尔沃汽车全球化的10年。在福特旗下时,由于集团豪华品牌众多,非嫡系的沃尔沃汽车只被定位为北欧品牌,欧洲生产、欧洲销售,兼顾其他市场。直到2018年美国工厂投产,沃尔沃汽车才成为在欧洲、中国、北美三大市场都实现本地化的全球品牌。
聂垚是这一系列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聂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长安福特,负责项目投产整车测试、评估,参与了沃尔沃S40项目投产,2012年加入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参与S60和XC60项目投产和量产质量控制,2018年外派至沃尔沃汽车在美国的首家工厂——查尔斯顿工厂,帮助新工厂在评估验证环节尽快达到沃尔沃汽车的全球统一标准。
聂垚三地的工作经历正好对应了沃尔沃汽车发展的三个阶段:福特旗下、吉利旗下、全球化。在福特旗下时,他的感受是“长安福特只是代工收一个加工费,沃尔沃找不到家的感觉,遇到问题需要支持时他们总是优先考虑福特的问题。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为何欧洲人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反馈积极。”
纳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后,聂垚的最大感受是“吉利找到了办法让两个品牌同时发展,而且都很健康。”而同时代,最能拿来直观对比的是萨博和通用。
一个成都人被派驻到查尔斯顿工厂传帮带美国人,本身已经说明了从吉利旗下到全球化这两个阶段的因果和有机结合。
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H?kan Samuelsson)2018年6月在查尔斯顿工厂落成时指出,全球化不仅指一家企业的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这一点沃尔沃汽车在多年前就做到了。
他强调:“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其业务必须真正融入当地发展,包括产品开发、建立合作伙伴、发展供应商、建造工厂。不仅仅在欧洲,在中国也是如此,如今我们在美国也做到了,所以可以说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就在沃尔沃汽车美国工厂落成当年,美国发起中美贸易战,全球化发生微妙变化。正在发生的新冠疫情也被各界认为将严重阻碍全球化步伐。
李书福在并购10周年当天表示,“当前,全球化出现新的时代特征,在寻找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对冲的‘中间地带’过程中,吉利和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化发展实践具有一定样本意义。”
上一个10年,吉利和沃尔沃汽车的共同点是实现了全球化,下一个10年,吉利和沃尔沃汽车还将一起在全球化新形势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一桩并购造就两个全球品牌
10年前,全世界惊叹于吉利以小博大的想象力与并购手法,10年后再看,能与并购比肩的是并购后的运营——两个区域品牌是如何通过并购同时成长为全球品牌的。
这场被称为“穷小子娶公主”的并购前,吉利是不折不扣的穷小子,只有十几年历史的中国本土品牌,而短短10年后,不仅年销量从33万辆涨至136万辆,更是通过一系列投资并购成为德国戴姆勒最大股东、英国路特斯控股股东、马来西亚宝腾实际运营方、英国锰铜和美国太力飞行汽车的拥有者,以行业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为跨国汽车集团。
并购前的沃尔沃汽车虽然贵为欧洲公主,但其实也是落魄贵族。福特1999年收购沃尔沃汽车后为了实现旗下多品牌协同效应降低成本,采取共享平台战略,沃尔沃汽车也失去了新技术开发的主动权和资金支持。由于福特旗下有多个豪华品牌,不乏林肯这样的嫡系,沃尔沃汽车始终被定位为欧洲品牌,在母公司的本土美国都没有实现当地生产。
一桩并购,让两个区域品牌同时成长为全球品牌,是如何做到的?
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完整经历了并购全过程和并后运营,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他认为,这与李书福制定的“放虎归山”的发展战略以及“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基本原则密不可分。
尤其重要的是,吉利在一开始重新规划沃尔沃汽车发展战略时就定下“定位豪华,稳定欧美成熟市场,同时开拓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方向,顺应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给了沃尔沃汽车最大的发展空间,使沃尔沃汽车从一个偏安一隅的瑞典品牌,逐步成长为一家具有全球化格局的企业。
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沃尔沃汽车股东,但沃尔沃汽车的历史比吉利早70年,在对世界汽车做出的贡献上远超吉利,只是暂时遇到低谷。吉利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尊重沃尔沃、相信沃尔沃,放手让沃尔沃汽车做回自己。
袁小林介绍,李书福的“放虎归山”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制定清晰的战略规划,使企业发展更有方向性;
2.前瞻性的部署,包括清晰的战略目标与推进计划、领先的平台架构、完善的产品规划,2.0T发动机所体现的前瞻性;
3.规划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欧洲、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场的全球布局;
4.构建起包含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的完备体系力;
5.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及企业愿景,加速新四化推进。
此外,双方合作在采购领域获得的协同效应,在研发领域分享知识经验、交流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对彼此的产品迭代、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销量都起到1+1>2的推动作用。
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难以想象的灵丹妙药,核心只是激发出沃尔沃汽车自身的积淀、潜力和活力。但这些恰恰是福特时期最缺乏的,例如“规划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欧洲、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三大本土市场的全球布局”,再例如“构建起包含生产、研发、采购、销售等的完备体系力”。
被囚禁了11年的老虎,一旦放归山林,它自身迸发出的力量已经足够惊人,更何况还有协同效应带来的如虎添翼。
从一专到多能
并购10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之前的沃尔沃汽车几乎就是安全的代名词,但安全之外很难给外界留下其他印象,更别说引领行业。而这10年里,沃尔沃汽车在电气化、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等前沿技术和重大决策都走在行业前列,非常罕见。
以近年来最大的趋势变化新能源为例,虽然业界普遍声称新能源是汽车业的未来方向,但在具体行动上各大传统车企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的明显不认同新能源,有的选择纯电动方向,有的更相信氢燃料电池,有的倾向于混合动力等其他方案。
以美国企业为例,路透社3月下旬报道,一份北美市场的详细生产计划显示,到2026年,福特和通用将生产500多万台燃油SUV和皮卡,电动汽车的产量只有32万台左右,只占它们在北美车型总产量的5%左右。
大众做出全面电动化决策是在迪斯上任CEO之后,确切说是以2019年3月大众集团年会上发布激进的电动车目标为标志,内容包括未来10年,原定推出50款电动车性增加到70款,未来10年电动车产量从1500万辆增加到2200万辆。
丰田则长时间陷在社长丰田章男想要全面转型电动化、公司保守高层坚守混合动力的纠缠中,这种分歧和分裂甚至能从各自公开对外表态中看出端倪。
沃尔沃汽车全面电气化战略发布于2017年7月,计划“自2019年开始,公司所有新发布车型都将搭载电动机”,此举被视为首家提出全面电气化的传统豪华汽车制造商,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其后多个厂商制定出内燃机与电动化的切换时间表。
之后,沃尔沃汽车的电气化战略还在不断加强,包括计划到2025年,年销售量中的一半来自纯电动汽车;2019至2025年期间每年发布一款纯电动汽车,并将旗下每辆汽车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平均降低40%;公司的中期目标是到力求在2040年之前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无论是发布战略的时间点还是战略内容的超前程度,都走在传统车企最前沿。
网联化方面,沃尔沃汽车2014年7月发布了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的科技子品牌Sensus,当时就已经拥有智能在线和随车管家两大核心功能、34 项应用及服务,如远程车辆定位、远程发动机启动、远程车门锁开关、远程车辆信息查看、道路救援、碰撞自动求救、APP查看车辆剩余燃油、胎压、提前给车辆预热或预冷等。
更创新的有无人状态下用车接收快递,那可是近6年前。目前,沃尔沃汽车和中国联通已经完成基于5G V2X车路协同的无人代客泊车预研项目。同时,基于与谷歌合作开发的汽车版安卓操作系统,从纯电动XC40开始,沃尔沃汽车还联手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本地科技企业巨头,开发本地应用与服务,为中国客户提供从导航、语音服务、应用商店、音乐等全方位服务,将智能化的生活从手机延伸到车内。
沃尔沃汽车同样是最早一批研发、测试自动驾驶,并将其逐步应用在量产车上的传统汽车厂商。2013年开始Drive Me自动驾驶实路测试项目,并已经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搭载在量产车上。
沃尔沃汽车的目标是,到下个10年中期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引领者和消费者出行服务商。届时,公司年销量中将有一半是纯电动车,三分之一是自动驾驶汽车,而且半数汽车将采用合约购车的新模式。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汽车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
还有共享化、出行服务、软件定义等等,只要是能想到的汽车领域热门前沿,总有沃尔沃汽车的身影,并且几乎都处在先知先觉和引领位置。这与10年前仅仅在安全领域优势明显的单一品牌形象不可同日而语。
从2010到2020,第一个10年的吉利和沃尔沃汽车,通过一场并购分别实现了最好的自己,逐年创造各自历史最好业绩的同时,双双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球品牌,沃尔沃汽车在汽车技术趋势上从单一领先发展成为全面引领。
第一个10年之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将走向何方?近期曝出的二者重组整合消息开创了另一种全新可能。前10年“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未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将成为一体,这将会爆发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创造出什么样的想象空间,值得每一个中国汽车人满怀期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中美贸易大战对世界究竟有何影响呢?
对于世界的生产商而言,受关税影响的美国和中国生产商以及使用这些商品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商是潜在的输家。继中国征收关税之后,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大幅下降,由此导致美国大豆价格下跌,美国大豆种植者遭受损失。
对于世界的消费者而言,贸易摩擦将必然损害消费者利益。研究发现,目前因关税上升增加的成本几乎全部由美国进口商承担。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税前跨境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关税加征后进口价格急剧上涨。一些关税已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其余部分则由进口商通过降低利润率吸收。
(4)中美贸易争端逆全球化扩展资料: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
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5、以经济全球化有关理论谈谈中美贸易战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中美贸易战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我方。美方主动挑起争端,步步紧逼,极限施压和讹诈,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打不打贸易战,显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面对直奔而来的制裁大棒,中国只有两条选择:要么屈服于美国的霸凌,从此忍辱负重;要么进行反抗,树立应有的大国形象,让对方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2、就贸易战的性质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贸易战不同以往,不局限于贸易,甚至不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略博弈。我国历来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贫穷落后时不妥协,现在发展起来了,更没有理由妥协。
3、就特朗普这样一个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传《做生意的艺术》中,谈到做生意的四个阶段:一是提出惊人的目标;二是大肆宣传;三是决策反复摇摆;四是获得直观的结果。
他写道:“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特朗普显然把中美经贸谈判看成是一笔“大生意”。
4、美国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强。美国历来欺软怕硬,“拣软柿子捏”是美国的历来做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美国的习惯性思维。
(5)中美贸易争端逆全球化扩展资料:
贸易战没有赢家
“美方此举不利于中方利益,不利于美方利益,不利于全球利益,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美方无视中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无视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广大业界的呼声,一意孤行,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坚决反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主要的换挡风险之一,美方的单边行动可能使全球复苏的提速换挡遇到阻塞,甚至面临无法完成的危险。
美国商界有不少人发声,呼吁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国政府不顾世贸规则,采取单边行动来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端,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伤及本国消费者和进出口企业的利益。
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加征25%的关税,将导致美国经济未来10年损失约3320亿美元。
高额关税产生的负担最终将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以钢铁行业征税为例,不仅上游厂商,下游劳动力市场也会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国政府曾于2002年对进口钢铁征税,当时导致的下游产业失业人数比钢铁行业就业总数还要多。
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有望成为限制措施的主要内容,这也被认为是美国希望缩减贸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由两国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决定,也受到现行贸易统计制度、美方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等因素影响。
同样的汇率水平下,中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是顺差,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都是逆差。这充分说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顺差就会多。中美之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由“市场说了算”,是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专家表示,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贸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过强制措施一下子解决。
6、中美贸易逆差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政策取向、货币地位、储蓄率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实质是美国国内深层次结构性原因。
第一、从政策取向来看,目前这种格局是美国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结果。
第二、从货币地位来看,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全球本位币、美国作为世界最后消费者的必然结果。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是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其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的必然结果。
第三、从储蓄来看,美国贸易失衡是其国内“消费—储蓄”结构失衡的表现。“寅吃卯粮”是美国民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常态,居民储蓄率低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扭转,美国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内明显压缩。
(6)中美贸易争端逆全球化扩展资料:政策取向、货币地位、储蓄率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这实质是美国国内深层次结构性原因。
此外,尽管美国存在巨大的货物贸易逆差,但美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又拥有强势货币,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来维持较低通胀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长。
来自国外价廉物美的产品提高了美国民众实际购买力,提高了底层民众的福利。对美国而言,这是占便宜,而不是吃亏。
7、2018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化有哪些影响?
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非歧视”、“市场开放”以及“公平交易”的基石性原则,无疑是对国际经贸体系正常秩序的破坏与践踏。
单边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种逆全球化的势头一旦确立,会导致世界各国相互开打贸易战,对世界各国都不利,可能会导致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中国通过适度地扩大市场开放、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化解中美贸易争端。争取更高标准的对外开放,应是优先策略,也有利于从外至内倒逼产业升级与增长转型。
8、2020年至今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影响与机遇
一是美国的角色反转严重降低国家信誉。二战以来,美国利用自身政治经济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功能,极力打通世界市场,逼迫许多国家加大开发力度,屹立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制高点,推动降低关税,清除贸易壁垒,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推动WTO等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发展,签署了一系列重大自由贸易文件,形成了当今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对不遵守者、不够开放者施加各种压力。如今,这一角色悄然异位,曾经站在制高点的发号施令者,毅然走上逆全球化的道路,与世界各国和发展潮流为敌,掉进了万人所指的低谷。这一巨大变化,对美国的国家信誉造成严重损害,严重动摇了与美国合作国家的信心和观感,除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外,对美国自身的发展异常不利。
二是对中国的回击也会让美国得不偿失。贸易战没有赢家,如果双方的关税措施最终落地,中国对美出口产品会受到打击
9、中美贸易战一波三折,这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当今全球化的“逆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的兴起,是伴随新工业革命出现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无法躲开全球化趋势。中美两国为什么联系那么紧?就是因为全球化。所以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和历史趋势。迄今为止,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确实起了领头羊的作用。其实,许多国家还是希望美国继续去承担世界的责任,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但美国现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它要整顿。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理解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了。客观地看,在国内问题上,特朗普还是比较理性的。他要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重振美国经济,他通过大规模减税等政策促使跨国企业回归本土,提振美国中小企业发展动力,这些措施对美国是管用的。只是在做的方式上,有些是人们不容易接受的,但是要看到他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也许奥巴马任上说了很多漂亮话,许下很多诺言,可是很多事情最终都没有落实,他只是表达了一种理想。特朗普应当是行动派。他要通过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相对收缩的方式来振兴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铁锈地带长期陷入衰败的经济。用特朗普竞选时的话说,就是要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尽管美国曾经有过孤立主义传统,但我想大家都不认为特朗普这次能够把美国再次引向孤立主义,使美国走上完全脱离全球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