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是什麽?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冷战结束的客观后果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广阔的相对统一市场,出现了全球主要力量拥有如此广泛而坚实的共同既得利益之状态,出现了除非其内部发生分裂否则在一二十年内不会遇到挑战者的局面,以致有人声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惟一可行的选择,历史开始了以西方价值观和制度的胜利作为终结的进程。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对美国霸权的理解必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背景。换言之,美国只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的源泉也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的选择才特别值得关注。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地区一体化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都在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各主要力量力求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将于己有利的规则灌注其中以抵御区外竞争的动机。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领域占有优势地位,比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为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扩散在深度、广度和数量上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和市场开放,而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也得以积累。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当承认,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历支持了“共赢”的观点。然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为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迅猛进步,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之间,在获得接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机会与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业务活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换言之,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就是这一小部分收益,发展中国家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竞相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如税收优惠,允诺最大限度地开放国内市场,承诺遵守发达国家制定的严厉的经济规则,甚至做出政治上的让步。
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团结起来,但要真正合成一股力量还需要跨越许多障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之间拥有共同利益,后者为其通过合作来保障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可是我们还要看到,共同利益只是合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考虑到各国因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各异其利益也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收益分担和享用常常不对等,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分化政策,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或形成一股国际力量的难度巨大,因而它们在制订国际规则的谈判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合作往往具有局部性和暂时性。它们联合起来并且真正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条件尚不成熟。
发达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和欧洲的分歧是深刻的和难以弥合的。我们已经看到,它们在构建未来世界秩序的路线和理念上存在差别,并在货币领域内竞争激烈。但关键在于,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不啻是对欧洲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欧洲是在对自身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应该看到,美国和欧盟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停止。相对美国而言,欧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换言之,欧洲需要美国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对欧洲的需要,至少欧洲已不再需要美国这个保护伞来满足其防务需要。在人口、产出、贸易、制造业等方面,一言以蔽之,在市场规模方面,欧盟已经超过美国。在曾经是比较薄弱的领域,即世界货币和金融市场方面,随着欧元和统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创立,欧洲与美国在配置和享用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上的差距也在大大缩小。欧元区和欧盟运作与扩大的方式,以及它们对待和处理国际争端的总体态度与手法(尽管欧洲内部各国之间有所差异),为其“软力量”的积累贡献甚大,彰显了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不合时宜或“失道寡助”。甚至仅从欧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事实上已经在出现。以长远眼光看,未来最有可能和欧美平起平坐的一极就是亚洲,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是中日韩三国。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空前严峻和紧迫,需要而且必须通过尽可能多的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方能解决。
全球问题主要是指那些涉及整个人类福利的长期和普遍问题,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六大类:贸易与投资规则的确立与执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以恐怖主义、腐败、洗钱和非法移民等方式表现的跨国犯罪;人类健康,其中特别涉及到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和对转基因有机体的管理;环境与资源,包括气候、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热带雨林保护等;安全,包括防止地区冲突、多边维和,以及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控制。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影响全球格局的两个长期因素:全球治理和与此有关的移民政策以及人口问题。需要各国共同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但找到有效的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却困难重重。当今的超强国家美国在享有霸主收益的同时,没有能够尽到公正地和充足地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义务,几乎所有的全球治理机构又都面临着合法性不足、透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的困扰。今天,资本、技术及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例外。许多狂热的自由市场原则的信奉者,也都回避了允许劳动力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流动的主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在更深的层次上暗示了经济全球化的限度。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量吸收移民已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移民进入发达国家后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势必会波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乃至世界格局。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和分工
经济全球化 国际分工生产成必然标签:
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工业分包财经分类: 聚焦 “工业分包”在国内被称为“行业配套”或“协作生产”, 2007年3月29日,由科技部牵头组织,由中国区域与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的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成立。作为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参与了联盟组建工作,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山东中心作为山东节点应运而生,成为国际工业分包浪潮中的“弄潮儿”。近日,就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山东中心在山东开展工作的情况,本报记者对负责山东中心工作的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谭鑫元进行了采访。
谈及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虽然在我国正式开展的时间不算太长,但谭鑫元副主任却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开展工作的方法,颇有心得。
经济全球化 国际分工生产成必然
谭鑫元副主任介绍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分工生产成为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高效益的必然选择。据了解,目前全球工业分包贸易总额占全球工业采购总额的85%以上。
很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分工的浪潮中。《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要组织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10万家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工业分包网络”。充分利用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的健全完善的体系(全国目前县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有2000余家),中国区域与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的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成立,联盟遵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SPX项目的运作模式,面向全国中小型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商务、展会等服务。
参与国际工业分包 好处多多
在采访中谭鑫元副主任多次提到,参与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渠道,发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作用,协助中小型企业扩展优化区域销售网络,帮助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按照国际惯例优化生产模式,而且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小型企业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提升其在国际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有很大帮助。
另外,通过专业化生产不但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加工水平,而且可以节约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投入,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对整个区域的宏观经济益处颇多。通过分包商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分散的生产资源得到最佳合理配置;提高地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促进出口等等。
山东中心 探索中前进
谭鑫元副主任告诉记者,山东中心主要负责济南及全省的工业分包体系的建设,借鉴全球工业分包及供应链网络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省内中小企业分享SPX平台获得的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赢利机会,从而提升省内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体地位。
在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山东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4月,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山东中心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际工业分包试点单位。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是保障。山东中心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六期国际工业分包培训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为开展国际工业分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济南市十个县区生产力分中心和五个行业分中心也根据要求分别确定了具体分管人员,在全市基本形成工业分包服务网络。
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宣传工作。一是在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开辟了国际工业分包专栏,设置工业分包知识、信息发布、订单发布等板块,开展国际工业分包的宣传。二是编辑出版了《山东济南生产力中心工业分包专刊》,编印了5000余册国际工业分包宣传彩页画册,向省内企业及相关单位广泛的进行宣传国际工业分包知识。三是按照联盟统一部署,2008年3月通过对两网站板块的整合和完善,完成了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中国联盟山东中心网站的设计,并于三月初正式开通(域名cspx-sd.org),成为与各地生产力中心和企业工业分包交流的窗口。
谭鑫元副主任说,去年以来,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多次举国际工业分包培训会议,进行专题讲座及培训,并深入到各县区与分中心共同组织辖区企业参加国际工业分包培训班,共举办培训会6次,共有300多家企业参加,培训人员达700多人次。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为建立全省的企业产能数据库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山东中心已收集企业信息调查表共计300余份,已整理输入产能数据库的企业信息达200余份。
为了能让企业及时了解来自联盟的订单,及时反馈订单报价,山东中心及时将来自联盟的订单和山东中心采集的订单在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济南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网、国际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山东中心网站进行发布,并在山东中心简报予以以刊登进行宣传。目前由山东中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并发布的订单42份,并与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联络和对接。
另外,山东中心另辟蹊径,利用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的平台,将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的理念、服务内容、运作模式,推介给各联盟成员单位,把工作逐渐推向全省。
谭鑫元副主任表示,国际工业分包与交流合作是个新课题、大课题,在参与的过程中学要不断摸索,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山东中心确定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以良好的心态树形象,创新的思路抓工作,积极的行动面对挑战;二是完善山东中心网站及企业产能数据库;三是继续开展对济南各县区的业务培训;四是结合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的区域优势,加大工业分包项目的推广力度;五是充分利用济南市大型企业贸易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工业分包工作的开展;六是进一步做好联盟综合性事务工作,加强与联盟成员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七是扩展工业分包业务领域,使分包业务扩展到农业、制造业、软件业等各个领域,利用中国联盟优势,全方位的为山东企业服务。
3、运用比较优势讨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问题
论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利益
[摘要]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以要素分工为主导的特征。在这一分工格局下,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乃是必然选择。但劳动受其自身特点的制约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保障劳动参与国际分工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劳动参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长远看,保障发展中国家分工利益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要素质量。
(世经评论·北京)当代国际分工无疑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必须融入,任何国家不可能孤立于这个分工体系之外。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谋求分工利益应有更现实的态度、更开阔的视野。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正在成为世界最稀缺的资源。近年来,发达国家夸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其国内就业状况的影响,我国遇到的一系列国际经贸矛盾本质上都和对就业岗位的竞争密切相关。在贸易自由化引起就业岗位争夺的同时,投资自由化也引起了发达国家国内对就业岗位输出的忧虑。跨国公司的业务外移造成的岗位外流使发达国家内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共同走上反经济全球化的舞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与其它要素相比,劳动力是最难跨国界流动的要素。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避劳工问题奢谈分工利益是难以回应现实挑战的。因此,本文试图阐明,劳工利益是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所能获取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利益,劳动作为一种要素参与国际分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保障分工利益要有新的思路。
一、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的基本特征
随着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与要素分工并存的格局。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产品分工都假定要素同质并在地区间不流动,在资本等要素可流动的条件下,分工模式发生变革,分工更加细化。
如果把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在要素分工模式下,价值链中的每个生产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国际分工的界限就由产品转变为要素。在分工模式转变中,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担当起全球经济的“计划者”“组织者”的角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便捷,要素分工逐步居主导地位。这样,一国的要素禀赋更直接地决定了其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
尽管生产呈现全球化、分散化、无中心化等特征,但由于发达国家拥有的丰裕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稀缺性,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把握着主动。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丰裕要素----劳动具有不可跨国界流动性,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外来资本、技术等要素有着强烈的依附性。这样,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流到哪里,哪里的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参与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普遍放弃了内向型的发展道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来资本、技术,因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具有内在的竞争性。
二、新格局下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利益所在
1.比较优势依然是基础
在当代国际分工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是否对发展中国家依然适用,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惭’。
因此,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舍弃比较优势战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另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最大约束是本国的资源禀赋结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生产的总预算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管是开放还是封闭,一国应该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改变的。并且,按比较优势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就快,不按比较优势发展升级就慢。由于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升级产业,技术变迁的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资金回报率会比发达国家高,资金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速度就会比发达国家快,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
上述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能够获得分工利益;分歧点在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分工利益的多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两种观点所涉及的分工利益都没有产品分工的范围。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当代国际分工格局是多种分工模式并存,而要素分工日益居主导地位。在要素分工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虽然具有劳动要素丰裕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本国的劳动与外来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由于资本。
技术等要素流动相对便利,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可以改变资本、技术等要素不足的状况,但收入分配关系没有本质的变化。资本、技术等要素总是要获得其相应的收入,发展中国家所能获得的分工利益主要集中在劳动要素所获得的报酬上。
“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资本回报率高”这一后发优势理论的逻辑基础就值得怀疑了。但必须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只是比较优势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在于各种产品的劳动密集环节。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新的分工格局下,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利益和以往所获得的利益有何差异?笔者认为,在新的分工格局下,发展中国家获取分工利益的基础依然是比较优势,但通过本国比较优势获取分工利益的机会大大扩展了,即本国劳动丰裕的比较优势有可能和外来要素相结合。同时,获取分工利益的风险也增加了,即本国丰裕要素的使用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生产,还取决于能否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同时全球性生产对本国要素使用也存在波动性影响。
4、如何看待中国参与国际分工
中国不应该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小国家受国土面积和人口限制的无奈之举,但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来说,人口这么多,国民又这么勤劳和聪明,应该把中国劳动力都参与到全球分工生产中,这样我们就能把全世界的活都给干完,而且每一样都干的比其他国家好。这已经不是比较优势的事情了,而是全能优势。
5、我国如何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及中国所处的不利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大致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垂直专业化具有如下特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2)两个或多个国家参与上述生产过程,其中每个国家从事一个或一个以上专业化阶段的生产,而不是从事所有专业化阶段的生产;(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跨越国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国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其他各个发达国家构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顶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其实质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组成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了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以耐克运动鞋的生产过程为例,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主要集中于美国,鞋品元件的制造在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鞋品的组合在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省、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至于最后的营销和配送,则以北美和西欧为主。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可以获得大部分的附加值,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中心)则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得少量的附加值。大部分附加值流入发达国家以后,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进而促使其成为消费中心,并成为对其国内经济增长的持久推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的附加值甚少,不利于其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使其国内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所处的地位更加不利
当前,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行为主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2年,全世界共有64000家跨国公司,它们拥有87万家海外子公司,雇佣了5300万海外员工,海外子公司实现增加值3.4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 的十分之一。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行为主体,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代言人”。它们从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往往把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研发留在母国,而把生产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东道国。这种技术依赖使得东道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和生产环节,并且整个国家的经济受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程度逐渐加大。目前,跨国公司大都以发达国家为母国,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缺乏自己的“代言人”,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程度,使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更加不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决策全球化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资源,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体系。其中交易内部化的特点使公司内部交易成为跨国公司总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全球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达33%。而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的最大特点,它是跨国公司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转移定价会对东道国造成税收流失、资本外逃等后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目前,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普遍采取转移定价策略,其突出表现就是我国外资企业在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坚持生产经营,甚至不断增资扩产。中国冰淇淋市场第一品牌拥有者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路雪”)的财务报表显示,和路雪自成立以来年年都是巨额亏损,9年来累计亏损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左右。对此,人们不禁产生了质疑:这还是那个在市面上卖疯了的和路雪吗?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刘桓教授分析指出,和路雪的连年亏损,是外资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典型。和露雪之所以能在连年巨亏的情况下持续经营,就是因为它采取的是转移定价策略,这种做法虽然牺牲了自己的账面利润,却为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做出了很大贡献。和路雪的连年巨亏,只是我国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行为的冰山一角。根据刘桓的研究,国内跨国公司60%~70%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转移定价行为。据国家税务总局官员估计,目前我国40万家外企中有60%亏损,年亏损额达1200亿人民币之巨。根据刘桓等的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有30%的外资企业像和路雪一样从来没有缴纳过所得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宋泓副研究员估算,仅此原因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税收流失达500亿元左右。
三、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策略
第一,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产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必须指出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一定就是技术落后产业,随着实用技术,如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同时,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存在着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因此,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实际就业水平,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即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时间,甚至有可能同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们跟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产业是新科技革命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我国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我国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第三,加强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外国跨国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应协调会计制度与税制,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在会计制度中增加内部交易的计价方法。同时,应披露内部交易定价方法及其与一般交易定价方法的差异。
第四,加快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国要想在国际分工中分享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首先,必须着力解决困扰中国企业的根本问题——产权问题,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促使企业切实提高研发、生产、营销等生产经营环节的水平,向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看齐。
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
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重点发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和共同发展。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有矛盾斗争,又要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阴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美国未来的安全、繁荣和环境状况同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美国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迫于形势,美国积极参与支持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客观上也推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始终是为其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国一直认为其历史和实力已决定了美国必然充当“世界领袖”的角色。为此美国在环境合作方面,采取积极扮演国际领袖的政策以实现其全球政策,并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来遏制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试图控制中东、中亚等具有政策价值的地区。
7、目前产业世界分工格局是什么
目前产业世界分工格局是三元分工。
自从全球化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元结构”,分别是: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也是全球产业分工的格局。
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梯队,掌握全球尖端技术与科技,用货币购买各国商品和服务;具备一定工业基础、劳动力优势的国家处于第二梯队,为全球提供生产、商品输出;拥有矿采、原材料优势的国家处于第三梯队,对外出口资源获利,发展经济,叫嚣的澳大利亚便是处于这一层次。
简介: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多年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国内区际间的资源成本逐渐趋同,市场需求也逐渐同质化,再加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致使产业分工更多地是在国际间进行,即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将产业生产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以获得较高的产业效率和收益。
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分工安排,在国内或在国际间主动进行产业分工安排相对较少。所以国际产业分工相对于国内区际间的产业分工来说发展更快,而分工更精细。
8、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中国际水平分工取代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
其造就和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参与竞争、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基于本国人口和资源等现实条件,发挥潜在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全球化进程开阔了中国企业的视野,为其造就和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参与竞争、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中国企业充分发挥其地缘依托和比较优势,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上逐渐拥有难得和宝贵的一席,国际竞争力不断出现质的提高与升华。
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包括跨国公司和民间机构)之间的科技交流活动。中国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发展轨道。科技合作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时乃至今天中国总体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中国发挥其后发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行创新,促进自主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助力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8)经济全球化下的分工格局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
1、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借鉴东部地区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坚决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
3、中国经济实现连年高速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不断提速;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于2010年跃升至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