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谈谈经济全球化及其未来发展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谈谈经济全球化及其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2-10 00:02:31

1、如何认识全球化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观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这里,一是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而相关的环境数据与知识是引导全世界关注环境问题并促使国际社会把环境关切变成环保行动的强有力的工具。与社会经济信息不同,高质量的、综合的环境数据与信息的获取不仅十分困难,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环境组织对环境研究与监控取得的环境数据和信息传播到全世界,促进了环境资源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把环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经济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要在地球的生态与资源的极限内生活;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国际社会各个层面从专家、环保人士到普通民众,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到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司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关注我们的地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是环境问题有望解决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济全球化拓展着国际环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发言中提醒人们注意,全球市场拓展太过迅速,以至于社会和政治系统还不足以完全适应它们。他呼吁参加本次论坛的企业界领袖和联合国共同合作,以缔结一项新的包括"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实践等领域的一系列核心价值"的全球性协议,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实际上,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环境合作从政府间合作、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合作、非政府环境组织与国际组织合作、跨国公司与驻在国政府合作、区域环境合作都有了很大发展,并推动着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形成,包括:召开全球峰会,各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制定国际环境宣言和行动计划,明确全球环境保护的方向;举行多边环境谈判,制定相关的国际公约、协定,就一般原则和制度性机制达成一致,再通过议定书为缔约方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共同关注的问题的解决;建立全球环境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履行国际公约;建立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并由相关的机构进行全球环境评估,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和生态环保标志,引导公司企业和公众在生产和消费时考虑环境因素……这一切,使全球环境保护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解决。近几十年间,非政府的环境保护行动大量出现,而与环境问题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数以万计。绝大部分非政府环境组织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或在此间获得巨大发展的。这一方面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巨大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非政府环境组织如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等等都是拥有数百万成员的国际性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和因特网等渠道,他们逐渐组织起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国际性网络。他们的存在及活动推动了真正的全球性环境运动。非政府环境组织不仅在一些国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它们是联合国解决环境问题的盟友。全球化为整合各类环保力量,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打开了方便之门。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要求人类用其世代积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纷争,携手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世界经济进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也向信息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引领经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设备与技术的普及,网络设施的大众化,国家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息的竞争。尽管网络经济并非万能,但是有“小超人”之称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提出:“面对这一全新的经济大潮,动作快的人会打败动作慢的人,动作慢的人会打败根本不动作的人”。奥斯特罗姆·莫勒(2003)在《全球化危机?》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明天的冲突将发生于争夺信息公路的控制权,也就是使用信息公路的定价权。把电视播发到某地,需要多少钱?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往另外一个地方打电话需要多少钱?未来的竞争很可能决定于哪些企业最先得到信息,或比较准确地说,是哪些企业最快把信息送到需要的地方。例如,我们可以选择集装箱运输,由于竞争是激烈的,最早发现新趋势和听到新消息的企业可以提供最优价格和最佳的发送保证。如果在信息方面落后,即使有着最好的船只和最佳的服务的公司也无法取得成功。由此,在经济学中,“丰度”法则(Law of abundance,一个产品一旦被介绍给大批顾客,就开始对顾客增加价值,最终成为顾客离不开的东西,使得企业能对该产品附加许多服务和其他产品,如手机及对其所附加的各种服务等)取代了“递增回报率”的老办法(通过进入更大市场,降低单位成本而获利)。全球化的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畅通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技术表现为独立的商品形态。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2000)提供的30年来世界技术转移周期曲线显示:第一产业已从平均10年降低为4年;第二产业已从平均5年降低为2年;第三产业已从平均2年降低为0.5年;而信息软件更从过去的1年降低为2个月。牛文元认为,正是这种转移周期的显著下降,给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以有力的支撑。技术加速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技术逐渐独立出来,表现为独立的商品形态,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流动。

第三,高素质人才无国界流动。人是知识与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者与应用者。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国际人才市场逐步形成,高素质人才依据价值原则进行择业与创业,国界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天牢,他们要么跨越国界从事价值创造活动,要么在一个国度以内,从事着全球化企业的财富创造,企业的竞争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第四,发展中国家改革与开放相互兼容,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利用国际资金与市场发展民族经济。同时,各主权国家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的领先性和政治地位的优越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必然比发展中国家要占有的多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为更多地分享这块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增大的蛋糕而努力,从而避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极世界,改革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过时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五,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相互分割的市场一体化,市场的不确定性较过去增强,各国之间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区域经济是相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引,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以及中韩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这些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区域性集团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它成为经济全球化中区域内各国避免风险的一个稳定因素,例如,欧盟统一货币市场就为该区域内成员国避免20世纪末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抵御作用。当然,区域化只是全球化中的一个进程方面,就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无论是风险的防御,还是对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和要求,各国之间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

第六,资本在全球的流动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明显。截止到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国界的货币流通量平均约为1.5万亿到2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这种跨国界的货币流量已经达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产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总额的10%(牛文元,2000)。就其形态而言,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而且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和借贷资本的全球化。今天的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基本特点乃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产业资本全球化。产业资本全球化集中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1年出版的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雷涯邻等,2003)(表1-2)。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几乎达到了全球GDP的50%,是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贸易额的两倍多。这些数据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比国际贸易更重要。

表1-2 1982~200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生产部分指标

(据雷涯邻等,2003)

以上表格数据包括50多个国家(其中24个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流入储备(inward stock)超过了100亿美元,而15年以前,只有17个国家(其中只有7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表1-3和表1-4说明了各个地区在1982~2000年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情况。数据反映了发达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显示了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重要性,2000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了2400亿美元。当然,投资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的30个东道国吸纳了世界大约95%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储备,世界主要的30个投资国占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储备的99%,而且,大多数为工业化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美国继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接受国。最近,由于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国际投资商开始将资金投向亚洲。根据2002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雷涯邻等,2003),10个接受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中,有8个是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中国、南非等。这些地区的长期投资前景看好。中国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在过去十多年里,吸引了大量来自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表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吸纳者,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之一。中国拥有世界近1/4的人口,又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未来前景看好。

表1-3 1989~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入的地区分布 (单位:10亿美元)

(据雷涯邻,2003)

表1-4 1989~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流出地区分布 (单位:10亿美元)

(据雷涯邻,2003)

3、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突出的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成了新时期经济发展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同东盟的联系的史实中,我们的态度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拥有“双赢”的思维,抱着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在国际的竞争和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跟随世界发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辩证地看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一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全球化的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中国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人口众多,不但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能力也比较高,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纷纷看中了中国市场,向中国市场投资,兴建公司和工厂。在外资进入中国的同时,很多国际上现金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也随之一同进入中国,对中国国内企业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了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对外贸易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大的,出口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再次,有利于劳动分配在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农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都通过机械化生产作业完成的,那么就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外资公司在中国兴建工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时进入城市,充实到这些企业当中。
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占经济主导权的还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制定市场规则的时候,非常明显的偏向于自身国家的利益,通过各种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当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他们的国家时,对其相关产业造成冲击的时候,就采取一系列的贸易手段,使用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如近期的欧盟对我国太阳能产品的起诉以及调查。
第二,由于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实力雄厚,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国家发展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而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以及劳动力为他们制造大量的成品。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自己及技术,只能接受,因此带来了环境的高度破坏,近期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就是现实的例证。
第三,经济全球化冲击了传统的民族意识、国家概念以及主权观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发展机遇

过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进的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价值链,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正在成为服务外包的重要供应国。
未来,在全球化条件下提升产业结构,实质上就是提升一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将有3个方向:一是继续像以往一样从劳动密集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产业升级。二是向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价值环节提升。三是向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的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低附加值制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国。展望未来,一方面,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需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增长方式都成为更为紧迫的任务。
根据对全球化分工趋势的分析,我国应该采取“提升全球价值链战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开放条件下推进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由当前的低附加值环节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提升。首先,应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分工的趋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引导市场力量来实施战略;其次,应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决定一国分工地位的是战略、体制和人力资源,发展中国家须围绕这些基本要点,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引导全球生产要素向本国汇聚,实现产业升级;第三,拥有本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是配置资源的主体,须拥有一大批本国的跨国公司,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约束,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战略。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出口。应该抓住服务外包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突破点。三是提升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探索在开放条件下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新路,要在打破垄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引进外资、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纪中期的全球化与20世纪后期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边缘,由此中国国运衰败,国家由盛而衰,后者中国处于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国进入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显然目前中国的战略机遇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国际通信,以及上述内容带来的国际人口迁移,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企业生产由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分工,进而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组合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和状态。

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一体化;

(2)经济全球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经济全球化目前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在多种不对称结构的。

我们一般认为:科技革命出现后,经济全球化将迎来发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贸易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后投资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金融全球化迎来发展高潮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体表现有: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3)金融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4)人力资源流动全球化

(5)国际经济组织全球化

(6)国际经济规则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带来了如下积极影响:

(1)各国均获得了更多的国际贸易收益

(2)各国都能够参加更合适的国际分工

(3)各国的金融业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4)高素质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适的岗位

(5)国际经济组织能够更好地为各国服务

(6)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机会通过经济全球化崛起

经济全球化目前主要带来了如下消极影响:

(1)各国国际贸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单一化,抗风险能力降低,且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产业结构单一化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3)若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其冲击将遍及全球;

(4)发展中国家出现人才流失问题;

(5)国际经济组织在处理贸易摩擦时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度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碍有:

(1)贸易失衡引起的贸易纠纷、甚至是贸易战;

(2)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不稳定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大量经济与政治问题;

(4)各国经济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稳定性与风险;

(5)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国内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减弱;

(6)各国对于国际经济规则、规范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冲突;

5、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依我来说:1、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只有去顺应,对于我国来说,尤其如此;
2、对于原矿产资源净出口的国家,尤其要自己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自有原料的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壮大自己的民族工业,增加自身矿产资源的附加值,自有资源才不会被恣意“掠夺”,才不会在自有资源枯竭时穷困潦倒,坐吃山空;
3、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互通有无,是一种双赢的结局,抑或多赢的结局;
4、对于产品出口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国际市场;对于产品生产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技术升级的来源;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是境外投资的来源;
5、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将国家经济融入地区经济、全球经济,才能够使自身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升,否则,闭关自守,与全球经济退避三舍只会损坏了自身的国家经济。 但有一点,在全球贸易当中应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不应以他国的利益为牺牲,还要防止国家安全的被损害。

6、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使各国逐步趋近的一种状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倒退与停滞都有可能。当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无法满足各国谋求更广阔市场的时候,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成为补充。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这种客观的趋势是每个民族国家难以把握的,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效应:正效应或负效应。当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获得的正效应小于负效应时,该国就会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抵制或消极的态度,转而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

而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行对内开放、对外排斥的集体保护政策,这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种不利的影响。然而,正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艰难,所以,如果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许多国家走进世界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就会成为不可企及的事。

(6)谈谈经济全球化及其未来发展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于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的限制,经济当事人在巨大的生产力面前越来越需要从国际上寻求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市场,从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各国在推动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逐渐取得共识;多边贸易体系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贸组织,各国越来越将政策朝着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的方向改进。这些都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形成和发展。